秦巩之战——西夏与南宋联攻金国之役

作者: 上輩子是西夏人2

  一些对我有一些认识的老朋友老读者们应该都知道我的两个特点:
  第一,我主要的研究课题是西夏以及宋代的吐蕃等相关历史。
  第二,要是让我写长篇的帖子的话,经常都会坑掉(这点,呃,没啥好自夸的吧!)
  所以,有时候我也会试着写一些比较中篇的帖子,不会长得太啰嗦,也不会短到交待不清来龙去脉。
  在今年新年期间,我写了一篇后吐蕃跟北宋的一场被许多人忽略却着实影响了历史进程的『踏白城之战』。之后有朋友建议我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写一系列的文章。
  我虽也有此意,但是,先不说平日工作忙禄有没有时间构思并撰写,题材也不是那么好找的。

  然而,在写作完踏白城之战后的一阵子,灵感不经意的找上了门。
  我去天涯另一个版块,遇到了一个爱好西夏历史文化的同好。他是用武侠小说的方式去写西夏末年与蒙古抗争的那一段历史。在他的一开始的故事简介中提到了西夏末年名垂青史的几个英雄人物,其中,他提到了一个叫宁子宁的人物。
  宁子宁在西夏的历史上就占了一小块,即使是最专业的研究西夏历史的专家,可能不小心都会漏掉他。我则是在曾经写西夏名将嵬名令公的传记的时候,在收集资料的时候发现,在一次西夏攻打金国的战争中,出现了一个叫作『嵬名公辅』的人物。在这场战役中,宁子宁担任西夏军的统帅,而嵬名公辅则担任宁子宁的副帅。
  似乎有一些人怀疑这个『嵬名公辅』可能就是嵬名令公。不过因为证据不足,所以我当时在写作嵬名令公的传记的时候就没有引用这个说法了!自然地,宁子宁也就没有出现在我的嵬名令公传记中了!
  因为那位朋友写得是幻想成份偏多的武侠小说,他可以较自由的去虚构内容,我写的帖子虽然有时候会稍微用些类小说的笔法,但是毕竟是在写历史,必须将虚构与想象的程度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
  不过因着这个机缘,我与那位朋友讨论了一些关于宁子宁的事。
  在谈论间,一个念头也渐渐在我脑中成型。那就是,以这个宁子宁、嵬名公辅领导的对金战役『秦巩之战』为题来写一篇帖子。

  『秦巩之战』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西夏和南宋联合起来一起攻打金国的战役。
  一般普遍的认知是:自宋室南渡以后,南宋与西夏因为连接的领土被金国所隔开,南宋与西夏便再没了往来。然而,从零星的记载可以看出,南宋跟西夏之间的连系尽管不再如北宋时期般紧密频繁,但却又一直“藕断丝连”着。
  其实,早从南宋初年开始,南宋与西夏就因为同样受到强大的金国的威胁而有连合起来共同抵抗金国的思维发端,但是因为种种因素,南宋与西夏虽然一直保持连系,却未能真正将连合抗金的计划付诸实施。
  直到秦巩之战的前夕,才因种种国际形势变化的推动而使得一直以来只停留在构思阶段的“西夏南宋联兵攻金”得以化成具体行动。
  然而,在那个战争频仍的年代,这场秦巩之战似乎被很多人所忽略了!
  我为了写这篇关于秦巩之战的文章,特地去翻了天涯上的几个知名的高水平的宋史、金史、西夏史的帖子。结果,发现都没提到秦巩之战。
  失望之余,也有几许庆幸。

  毕竟天涯牛人多,要是这些牛人们都写过了,我也没把握一定能写出新义来。
  现在,这样,我就是第一个在天涯以此为课题写文章的了!
  我写这篇文章,一则是试图透过秦巩之战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所解析,二则也是藉秦巩之战给各位读者填补一下南宋时期的与西夏关系的这一块被许多人忽略的历史空白。
  前言的部份写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再写下去就喧宾夺主了!

  下面是目录的部份:
  <序言:西夏与金国、南宋的“三角关系”>
  <上部:成吉思汗崛起打破三角均衡的东亚国际格局>
  <间幕────南宋的摇摆与探索>
  <下部:秦巩之战的始末与争议>
  <尾声:西夏与金的灭亡及南宋的茍延>
  日期:2013-06-12 21:27:05
  <序言:西夏与金国、南宋的“三角关系”>
  公元12世纪到13世纪初的东亚大陆,是一个三强鼎立的格局:

  ●宋(南宋):以汉族为主体,由赵匡胤建国。
  ●金:以女真族为主体,由完颜阿骨打建国。
  ●西夏:以党项族为主体,由李元昊建国。
  这个时期就是以上的诸民族、政权,在东亚大地之上治乱兴亡的角逐时代。

  在这三国之中,最强大的是金国。
  金国原本只是居于东北辽东一隅的落后民族,在公元12世纪初迅速兴起,而吞并了原属于宋朝的北部地区的大部份疆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成为当时的东亚大陆第一强权。
  被夺取了北方疆土的宋朝则将统治中心往南方迁移,此后,人们便称南迁的宋朝为『南宋』,而将之前的宋朝称为『北宋』以为区隔。
  金国在对南宋继续侵夺土地的同时,也与西夏在领土上展开纷争。
  西夏趁着金国大举南征攻伐宋朝的机会,将北宋所统治的青海湖以东的湟水流域一带纳入其统治之下。
  湟水流域,在被北宋所统治之前,曾经是后吐蕃王国的疆域中心。

  后吐蕃王国是在唐朝的吐蕃王朝灭亡之后,由吐蕃豪族们拥戴吐蕃赞普(【赞普】为吐蕃君王称号,其意为『雄』、『强』)的后裔──唃厮啰──为赞普,再兴吐蕃人的王国。
  唃厮啰英武雄略,其事迹后来被改编为藏族史诗<格萨尔王>。
  但在唃厮啰死后,后吐蕃王国势衰。北宋则意图趁机攻取后吐蕃王国。
  虽然后吐蕃王国的名将青宜结鬼章于踏白城一战暂时阻住了北宋进取后吐蕃的势头,但是后吐蕃内部仍纷乱不止而持续衰弱。
  在踏白城之战后三十多年,北宋终于寻机吞并了后吐蕃,占有了湟水流域的大部份。
  一部份的吐蕃残余势力则投靠了西夏,而据有青海湖以北的湟水流域北境。
  等到金国南征宋朝的时候,西夏则进一步占有了湟水流域。

  与此同时,持续往南方扩张势力的金国则试图进军西夏控制下的湟水流域,但在西夏军的奋战之下,金国只得撤出湟水流域,但金国仍在湟水流域的东部驻有军队准备寻机进取湟水流域。
  在上述的情况之下,由于西夏与南宋同样面临着金国的威胁,所以西夏与南宋的有识之士都有着联合起来共同抵制金国的想法。
  尽管金国方面也意识到了这个危险,而夺取了关陜及甘南等地区以隔断西夏及南宋的往来;但是,西夏与南宋之间仍未中断彼此的往来。
  然而,虽然西夏与南宋的往来一直持续不绝,但是因为金国的势力强大,且加上地理上被金国隔绝,西夏与南宋的连系自然不比北宋时期便利。
  因此,西夏与南宋的往来,一直只是对金国的一种虚张声势的吓阻,而无法成为具体实质的威胁。
  不过,虽然金国在三国之中最为强大,但是就对外贸易来说,却反而是三国中最憋屈的一方。
  西夏控有陆上通往西域(新疆、中亚一带)的丝绸之路要道『河西走廊』,以及以湟水流域为中新的丝绸之路南段『青海路』。
  南宋则控有当时东亚的海上贸易道路。
  一些对日本历史有些涉猎的人可能听过『平清盛』这个人物。

  在源氏与平氏两大豪门的争战恩怨故事中,素来被当作大反派、大魔王的平氏首领:平清盛,也是一个推动革新的影响深远人物,只是成败论英雄,作为后来胜利者源氏的对立面,他自然评价不好。
  平清盛的时代,基本上与南宋这个时代重合,近来重新评价平清盛的学者们肯定了他的两个贡献:
  第一,连结并掌握海上贸易路线
  第二,推动日宋贸易,引进宋钱,解决日本钱荒
  所以,要注意的是,平清盛推的的是与宋朝(南宋)的海上贸易,而不是与金国。
  可以说,南宋从海上对金钳制,西夏从路上钳制,因此,从对外贸易上讲,金国其实很不好过。
  金国为了突破这个困境,而数次试图与西夏争陆路与南宋争海路。
  金国对西夏除了用武力进军湟水流域却失败以外,也曾扶持唃厮啰的子孙结什角与西夏争夺湟水流域却不果。
  另外,金国也试图与南宋争夺海路航权,却在『唐岛海战』中失败,从此失去了向海上发展贸易的机会。
  然而,西夏与南宋虽能从对外贸易上卡住金国的脖子,却也无法推翻金国是他们的“上国”的身份。
  三国之间就这么地处于一种微妙的僵持均衡之中,一直到公元1206这个年份到来为止,形势才开始有了变化。
  一直只能偷偷摸摸往来,只能在思想之中想象西夏与南宋联兵攻金的构想也因着新到来的局势变化而终于有成真的一日了!
  这就是南宋嘉定年间,南宋的安丙与西夏的宁子宁所推动的影响宋夏金三国时局的重大战役:联夏攻金的 ──秦巩之役。
  日期:2013-06-13 00:31:18

  <上部:成吉思汗崛起打破三角均衡的东亚国际格局>
  【1.】
  公元1206年,已经和平了许久的南宋与金国之间,烽火再开。
  南宋的宰相韩侂冑策划了对金北伐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以期收复北方被金国长期占领的大宋失土。
  由于南宋此次北伐是在开禧年间,所以史家普遍称此次北伐为,『开禧北伐』。
  南宋此次动员的规模很大,从东到西,多路军队并进,战线拉得相当长,南宋各路军队因而配合不良遂不能照预期计划顺利进军。

  此外,韩侂冑为了掌握大权,而在权力斗争的路上不择手段斗倒对手,更牵连打击道被普遍视为“道统”的程朱理学。
  因此,南宋内部的主和派势力连同反韩侂冑势力趁机整合起来,打算藉北伐失利的机会给韩侂冑安上罪名,将其钉在历史的耻辱桩上永不翻身。
  不过,韩侂冑北伐虽说是不尽如意,却也没有一败涂地,金国方面同样也吃了不少亏。可以说,南宋与金也就打了平手而已。
  在战场上,金国奈何不了南宋,于是,金国就把脑筋动到战场以外的地方。
  自<孙子兵法>问世以来,汉民族的谍报战便一直渊源流长,而南宋能和金国长期抗战,也是因为南宋在谍报战上有所特长之故。
  在此时代稍早之前,金国的大臣便对金世宗说: “虽然我们派遣了不少细人到宋国,但依然不能详知其内情;相对地,宋却能正确得知我方实情,这相当不利于我方,希望陛下能提高细人的待遇,以增加其竞争力。”

  金世宗点头苦笑。这位金国历史上的名君其实不用大臣提醒也了解这个道理的。
  然而,金国的人口约有四千万人,其中七百万为女真族;三百万是契丹和渤海人,其它则全为汉族。南宋的密探要潜入其中自非难事。
  “如果一个国家会因细作而灭亡,那也只能说是天意了!朕只要能公平对待汉族,自然就不会有私通宋国的人了!”
  金世宗如此表示着,但同时也确实着手整顿情报体系。

  现在,金国便从他们的情报单位得到了南宋内部的险恶政情。此外,金国还探听到了南宋西部的四川军阀吴曦对南宋政府当局的不满。
  于是金国便打算从战场以外的地方下手:
  ●首先,金国缩小打击目标,遣正规使节向南宋放话:「所有的一切都只是韩侂冑一个人的错,我大金无意捉究其它人的罪过,只要贵国呈上韩侂冑的首级,一切便可当作没发生。」
  ●其次,金国遣密使去煽动诱惑吴曦背叛南宋。

  南宋朝廷本就有许多人对韩侂冑不满,更得了“恐金症”而害怕北伐失败招致金国报复,所以当他们听到金国只问罪韩侂冑一人便迫不及待想要为了顾全大局而“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了!
  至于吴曦,自南宋初年的吴玠、吴磷兄弟在四川札下根为南宋抵抗金国立下累累战功以来,吴氏家族虽说在四川声望甚大,但是却一直受到南宋朝廷的猜忌、杯葛。吴曦本人也曾长年入朝当人质而过了一段很长的压抑郁闷的生活。
  即使如此,吴曦也不是金国一煽动就立马拍板背叛南宋的。
  促使吴曦与南宋决裂的是金国密使的关键一句话:
  ——吴将军,您再怎么忠,能忠得过岳飞吗?而岳飞那么忠,其下场又是如何呢?
  岳飞是南宋初年名将,尽忠报国却因受皇帝宋高宗及宰相秦桧猜忌,遂冤狱被杀。
  吴曦至此,深感兔死狐悲,遂反了!
  之后,金国开始对南宋展开军事上的反击。
  对于此次金国南下征伐南宋的战事,因为是在金的泰和年间,所以也有金史学者称之为『泰和南征』。
  不过,在普遍的史学界上,研究宋史的比研究金史的人更占压倒性多数。所以,『泰和南征』较『开禧北伐』更来得知名,甚至绝大多数的学者将金国的『泰和南征』战事也包含在南宋的『开禧北伐』战事之中了!
  也许是因为南宋与金国双方虽然边境上不时有些零星冲突,但已多年没有大规模的军事动员了,所以不管是南宋还是金国在『开禧北伐』与『泰和南征』的战事中都有些失水平的不合格发挥。
  然而,大浪掏尽沙砾,始浮现真金。
  在初期的磨合过去之后,不管是金还是南宋都在此役期间涌出了一些名垂青史的杰出人物。
  在金国,完颜赛不跟蒲鲜万奴脱颖而出。

  在南宋,则有孟宗政、毕再遇以及安丙的锋芒毕露。
  其中,安丙更是之后推动『秦巩之战』的关键人物。
  安 丙,字子文,广安军甘溪场(今华蓥市永兴镇)人,苗族后裔,南宋淳熙进士,曾任大竹县主簿,又任新繁、小溪(今遂宁)县令及大安军知州等职。
  南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正月,四川宣抚副史吴曦叛宋而引金兵入侵。吴曦公然占据兴州(今陕西略阳)称“蜀王”,建行宫,置百官,向金称臣。
  在危急关头,安丙处变不惊并设计了将吴曦杀死的计划。
  安丙表面接受吴曦的“中大夫、丞相长史”的封赠以松懈吴曦的戒心,然后安丙暗中联络兴州典仓官杨臣源、中军正将李好义等中下级官吏数十人,计议诛杀吴曦之策。
  最后,由安丙假装怀揣“圣旨”,闯入“蜀王宫”宣旨,趁吴曦跪下接旨时,将其杀死。
  安丙为国除害,名声大振,被南宋朝廷册封为端明殿学士、中大夫、知兴州安抚史兼四川宣抚副使。
  金人则对破坏其好事的安丙恨之入骨,贴出告示悬赏:“得(安)丙首者,与绢银二万匹两,即授四川宣抚史”。
  在宋室南渡之后,南宋与西夏虽然还有往来,但已不如北宋时期频繁,而南宋与西夏的“连络窗口”素来都是四川地区。早在当初吴玠兄弟立足四川建立吴家军的时候,吴玠兄弟就有了连络西夏共抗金国的腹案,只是后来一直没有机会实施而已。
  在『唐岛之战』大约同一时期,主持四川的虞允文也有与西夏连络,但最终也没能实施连合西夏共击金国的计划。
  此时,安丙成为了四川的主事者,他自然也不可避免的想着:是否能与西夏连合起来共同打击金国呢?

  安丙返蜀主持军务之后,军威大振,月余就收复了吴曦献出的4个州。
  战争演变到此,南宋与金双方互有胜负,顶多可以说是打成一个持平状态。
  安丙在这时也许有想到联合西夏兴兵的方案来打破与金国的僵持状态。
  然而,南宋朝廷内的主和派与反韩侂冑势力却在这个时候宣示了开禧北伐的“战败”,并反向金求和,甚至还暗杀了韩侂冑而真的将韩侂冑的首级送到金国去。

  安丙对此十分愤慨,曾作诗讥讽:“自古和戎掌权柄,未闻磕头可安边”。
  南宋朝庭以安丙“妄言轻举”,而将之贬为『益修守备』。
  安丙虽然暂时沉寂了下来,但是他还会再度起复,并在局势的演变之下,最终推动『秦巩之战』。
  那么,这个时候的西夏情况又是如何呢?

  日期:2013-06-13 23:22:57
  【2.】
  公元1193年,西夏仁宗李仁孝驾崩,其子李纯佑继立,是谓『夏桓宗』。夏桓宗即位后,尊其母罗氏为太后。
  罗太后,汉族人,早年经历不详,只知因战乱而流亡至西北,后为西夏仁宗李仁孝纳为皇后,生子纯佑,封为“章献钦慈皇后”。
  夏桓宗才干平庸,如果是在承平之时,凑合着也就这么过去了!但是,他不幸却遇到了历史的又一次翻天覆地剧烈变动的激荡时代。
  夏桓宗初即位的前几年,日子尚称平坦。但是,当时光流转到了公元1206年的时候,情况开始有了巨大的变动。
  公元1206年,除南宋与金国间的『开禧北伐』与『泰和南征』之外,还有一件更加对东亚大陆甚至整个世界都影响深远的事件。
  公元1206年,在蒙古高原的斡难河畔,一个游牧民族的首领『铁木真』在他百万子民的拥戴下成为可汗:『成吉思汗』。
  一个新的游牧国家——蒙古——正式诞生了!
  一百万人口,在当时的世界上,太不值一提了。何况,这个新建立稀少的国家,既贫穷又落后,典章制度更是原始而不完善。
  然而,很快地,成吉思汗与蒙古之名便将响彻整个东亚大陆。
  在公元1206年前后,南宋跟金国在死嗑的同时,成吉思汗派兵追击逃逸的敌对部族残余势力而一路追赶到了西夏。西夏的繁华让蒙古人起了觊觎之心,蒙古军队遂借口西夏收容了蒙古之敌而对西夏的边境大肆劫掠。
  夏桓宗御敌无方,使西夏蒙受了不小的损失而遭到西夏朝野的责难。
  于是,在公元1206年,夏仁宗李仁孝之弟李仁友的儿子李安全,发动政变。夏桓宗之母罗太后亦下旨废李纯佑,而支持李安全即位。
  李安全夺位之后,罗太后上表金庭,言纯佑不能嗣守。李安全遂借罗太后之名,被金庭任为夏国王。
  对于罗太后的行为,许多人表示不解:莫非罗太后与李安全有私情?或者李纯佑不是罗太后亲生?
  当然,也有可能罗太后下的这些旨意都不是心甘情愿而是被迫的,就像曹操请到的汉献帝圣旨,难道真的是汉献帝的真正心意吗?

  稍后,罗太后完成了她的剩余利用价值后,便消失在历史舞台上了!
  在这个时代过去了很久很久以后,在20世纪初,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在挖掘西夏遗城黑水城的时候,曾发掘出一具女性贵妇的木乃尹,不少人怀疑“她”就是罗太后,当然,持怀疑态度的人也不少。正当研究者要进一步展开研究的时候,这具西夏贵妇木乃尹却于旧苏联的卫国战争中失踪,为西夏学留下不解之谜与千古遗撼。
  再镜头切回来。
  西夏应天四年(公元1209年)九月,蒙古军队正式进攻西夏。
  之前的西夏与蒙古间的冲突,都是偏师之间的战斗,直到此次,西夏与蒙古才各自出动了主力军队交战。

  西夏名将嵬名令公虽然一度于克夷门坚阻成吉思汗大军,但最终仍为成吉思汗所击败。
  蒙古军遂进围西夏都城,李安全便向金朝求援。
  然而,金朝不但没有派兵援救,金主完颜永济甚至说出:“敌人相攻,乃我国之福”
  有人因为这句话而说永济脑残,然而,这也未免太事后诸葛亮了!

  除非能未卜先知,否则当时蒙古刚刚兴起的那一会儿,谁能想到后来成吉思汗一家子能闹到那么大的动静。
  而且,当时成吉思汗虽击败了嵬名令公而进围西夏都城,但是蒙古军自身也有不小损伤,且蒙古军也已经到达一个极限了!至于西夏,虽然伤筋动骨,但是根本元气也未失。
  所以,在当时的金国看来,西夏跟蒙古是势均力敌互有损伤(当然蒙古稍占了一些上风)
  正常人看到两个对自己有威胁的对手互相攻击,除非双方的差距真的很大,否则当然是坐山观虎隔岸观火了!
  完颜永济的作法固然不具长远眼光,却也很自然很正常。
  稍后,西夏向蒙古求和,成吉思汗要求西夏断绝与金国的关系之后退兵。
  蒙古兵退后的第二年八月,李安全发兵万余骑,攻打金朝的葭州(今陕西佳县境)自此,夏、金关系正式宣告破裂。
  西夏和金朝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始于夏崇宗干顺末年(西夏元德六年,公元1124年)。在此之后八十多年,金和西夏之间固然有一些小的磨擦,但基本上仍维持着比较和好的关系。夏金两国之间的使节往来频繁,政治上互相支持,经济上互通有无,这种关系对夏金双方都有好处。
  这也是西夏与南宋虽然持续着“藕断丝连”,甚至脑海中一直有着与南宋联兵的筹划,却始终没有真正和南宋联合起来起兵攻打金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安全此后改变与金友好的既有国策,而依附日渐强大的蒙古,与金之间开始了长期且大规模的战争。
  从某种层面来说,正是金国对遭受蒙古攻击的西夏袖手旁观,使得西夏与金国的友好关系破裂,从而间接导致了几年后的西夏与南宋联兵的『秦巩之战』得以真正成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