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喋血乱世(唐亡宋兴惊变录)
作者:
晴雯撕扇2010
引言
我喜欢写乱世,倒不是因为心理阴暗,满脑子的谋略算计、勾心斗角,只是觉得乱世比较有趣而已。
历史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综合作用。乱世的趣味,在于偶然性占优。一个不经意的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可能就会改变历史的走向。相对于治世而言,乱世的这种“蝴蝶效应”似乎更为明显。
大乱以致大治,其实有一定道理。乱世的趣味,更在于核心不是战乱,而是“转型”。从根源上说,“转型”实则是新旧两股社会力量激烈较量的总爆发。
这样的“大转型”,就古代中国而言,累计有三次。
春秋战国算第一次,是地主经济(集权制)与奴隶经济(分封制)的较量,一直延续到秦末的楚汉之争,前后五百六十多年(前770年~前207年,包括秦国短暂统一的最后十四年),终于以大汉统一天下、地主经济(集权制)胜出而谢幕,但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完全定型。
严格来讲,东汉崩盘后的三国鼎立是“例行公事”的改朝换代,只是因为存在力量均势,耗时较长而已,不属于“大转型”,两晋之后的南北朝才能算第二次。
与上一次不同,南北朝的“转型”发生在地主经济内部,是世袭门阀士族与新生士族的较量,其间又掺杂了汉族与北方异族的相互排斥,历时约一百七十年(420年~589年)。最终,隋朝实现了统一,世袭门阀逐渐衰落,科举制应运而生,汉族与北方异族也走上了大融合的道路。
最后一次“大转型”介于唐、宋之间,历史上称之为“五代十国”。
五代,指的是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的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在中原政权不断更迭的过程中,南方相继或者同时地出现了前蜀、后蜀、楚、吴、闽、吴越、南汉、荆南、南唐九个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并称为“十国”。除此之外,还有岐、燕、赵、北平等“半割据”政权,以及雄踞东北的契丹(947年改称辽国)。
五代十国,说它是谜一样的乱世,似乎一点也不夸张。因为这次历史性的“转型”实在太大,令人唏嘘不已。
往大了说,纵观中国古代史,由汉至唐是汉族征服异族的历史,由宋至清是异族征服汉族的历史,汉族为什么会“乾坤大挪移”、变主动为被动呢?
往小了说,大唐威服四方,穷兵黩武打造硬身板,劳民伤财自掘坟墓;大宋止步幽云,闷声不响创建软实力,科技文化颇有建树。两个格格不入、风格迥异的王朝,是通过什么样的桥梁连接在一起的?
再往小了说,文人的写作风格也“与时俱进”,唐诗风光不再,宋词取而代之,这又是什么情况?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气势恢弘的分裂乱世,严格来说,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掐指算来只有五十多年(907年~960年)。即使追本溯源,从唐懿宗继位、唐朝初现崩盘征兆,再到尘埃完全落定,宋朝吞并北汉、实现国家统一,满打满算也只有短短一百二十年(859年~979年)。
弹指之间、沧海桑田,这段似乎被遗忘的尘封乱世,一定相当精彩!
日期:2013-08-01 13:04:50
残唐篇
第一章 内忧外患
※ 那个名落孙山的人
大唐咸通年间,长安城人头攒动,时不时会冒出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夷。这个堪称世界第一的都市虽然略显破落,却依然不失“万国来朝”的盛世气象。
又是一年科考时节,一大群人正围着榜单,像使尽了全身力气一般,脖子伸得老长,苦苦寻找着自己的名字。黑压压的人群里,不断有人钻出来,振臂而呼;也有人喜极而涕,不知所措地立在原地。更多的人,则是扼腕叹息、暗自神伤。
天色渐暗,人群三三两两地散去,热闹的场面逐渐恢复了宁静。只有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那里,眉头紧锁,颜面上的平静掩饰不住内心的焦躁。他攥紧着双手,牙齿不停地磨动,脸颊也跟着起起伏伏。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又是一个名落孙山的读书人,大家早就见怪不怪了。没有人知道,这个人是第几次落第,其实连他自己都数不清楚,自己考了多少次。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硕壮的身躯终于被两只脚拖回了客栈。他依旧面色凝重,手指的关节捏得咔咔作响。独自坐了一会,他又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走到桌前,提笔蘸墨,龙飞凤舞了一番,方才心满意足地欣赏起自己的大作来。
这个人即兴而作的,是一直流传到今世、近乎耳熟能详的一首诗: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看了这首诗,大家应该知道这个名落孙山的人姓甚名谁了。不错!他便是英明神武、霸气十足、为大唐王朝敲响丧钟的一代枭雄——黄巢!
黄巢(?—884),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生于盐商之家,父亲叫周宗旦。
怪哉!黄巢为什么不跟着他爹姓周呢?其实周宗旦本姓黄,过继给舅舅之后改的姓。过继的目的是为亲娘舅这一门承继香火,偏偏周宗旦做得绝,“起点站”成了“终点站”。轮到自己儿子的时候,又把本姓改回来了,也不知道九泉之下的亲娘舅会不会气得坟头冒黑烟。
黄家自祖上就以卖盐为生,相当有钱(世鬻盐,富于货)。据史料记载,黄巢在少年时期就武功了得、初通文墨,还搜罗了一群小马仔。(善击剑骑射,稍通书记、辩给,喜养亡命)
关于草民黄巢早期的记录,正史仅此而已。
史官如此“敷衍了事”,跟同样是一介草民、出身还不如黄巢的朱元璋比起来,可真是太寒碜了。这也容易理解,老朱昨天还是“贼”呢,今天变皇上了,然后一群人添油加醋地八卦,满屋放光、当孩子王、杀地主家牛犊吃,不一而足。老朱自己也挺配合,以“皇陵碑”的名义深情回忆了自己的“造反人生”,讲当年多么悲惨、如何求生,诸如此类。所以,朱重八早期的经历是比较完整的。
黄巢同学确实比较悲催,反造了、帝称了,但别人还没来得及八卦,自己先挂了。后来的史官,根本没材料、没功夫、没兴趣、没必要,在一个“贼”身上扯闲篇。
什么叫“成王败寇”?这就是!
想了解黄巢早期的经历,正史是没指望了,只有看野史。黄巢毕竟算个“知名人物”,应该还不至于沦落到“零八卦”的地步。
野史方面,确实有些收获。南宋有一位文人叫张端义,写了一部《贵耳集》,其中有些故事与黄巢有关。
据扯,周宗旦跟一位老翁以“菊花”为题对“联诗”,就是你说上一句、我接下一句那种,《红楼梦》里的公子小姐们经常玩。老翁要么是年纪不饶人,要么是水平实在不济,轮到自己的时候,突然就卡那儿了(思索未至)。
“联诗”最忌讳的就是冷场,别人都是出口成章,至少也是七步成句,就你一个时辰憋出七个字儿来,那就没劲了。
老翁有点尴尬,时年五岁的黄巢替他解了围,脱口便是两句:“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话音刚落,周宗旦举手就要给他几巴掌,老翁身手敏捷,赶紧把小黄巢拉到自己身后躲着。周宗旦没打成,嘴里依旧不依不饶地骂道:“你个小兔崽子,狂什么狂,信不信老子削死你!”
老翁毕竟是客人,有必要打打圆场,说这孩子虽然不知轻重,倒也有些文采,不妨让他再赋一首。小黄巢听得此言,没等周宗旦发话,更来劲了,随口便是一首: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则故事附会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目的是很明确的,无非想告诉大家——黄巢自小锋芒毕露,绝非池中物!
话说回来,无论志向多么远大,少年黄巢唯一的选择,是跟着他爹卖盐。时光流逝,身在殷富之家的黄巢,始终不忘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话怎么听都是欠抽,穷得光剩钱、瘦得只剩胸,还想要什么命运?但是,在黄巢生活的那个年代,可以理解。
封建社会的等级相当森严,基本顺序是士、农、工、商。有能耐的做官,有土地的务农,有手艺的做工,最没人品、没出息的才做生意,也就比丐帮强点儿。商人的钱再多,也是大家眼里的“下三滥”,连混混都不如,上哪儿说理去?
黄巢的抑郁不止于此,商人是政治上的“最底层”,内部也还有高低之分。根据交易的对象,商人大致可以分成四个等级:
第一,皇家供应商;
第二,政府供应商;
第三,普通商人;
第四,非法商人。
黄巢属于哪一等呢?很不幸,最后一位!
这就悲催了,卖盐又不是卖摇头丸,怎么成了非法商人呢?
——盐铁官营!
“盐铁官营”,顾名思义,盐和铁只能由政府经营,贾谊著名的《盐铁论》说的就是这事。这一政策始于汉武帝时期桑弘羊的改革,后来几经存废,其基本规律是:朝廷财政宽松时,政府放开市场,改为征税制;财政吃紧时,政府又收回来继续官营。
唐朝初期,盐、铁实行征税制,经“安史之乱”,中央财政捉襟见肘,朝廷又捡回了盐业官营(铁业继续实行征税制)。
盐是官营的,所以任何私营都属非法!
贩私盐属于非法,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偷税。当然,这不能全怪人家私盐贩子,国家根本就没这税种,怎么交?
作为一个“逍遥法外”的私盐贩子,黄巢期盼“洗白”的迫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什么途径呢?很多!他可以做合法生意,也可以学门手艺,或者直接扛着锄头去种地,当然还可以参加科考。
对于有点文化基础的黄巢而言,不用动脑子都能想到该走哪条路。边赚钱、边读书、边考试,考中了变商为官,要钱有的是,考不中继续贩盐,钱也不少拿。
黄巢很有信心,但科举无情,说不行就不行,屡试也不行。黄巢终于怒了:爷不考了!咱走着瞧!等爷杀进长安城,再找你们算总账!
话是这样说的,诗也是这样写的,但黄巢此时的实际行动是:卷起铺盖回老家,继续贩私盐。
造反?犯不着!说句气话你也信?
日期:2013-08-01 20:52:44
※ 惹不起的私盐贩子
尽管黄巢目前不想造反,但私盐贩子早晚是会捅娄子的,具体流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私盐贩子羽翼渐丰。
贩私盐风险大但收益高,市场稳定、旱涝保收。官府供应吃紧时,还能抬高物价牟取暴利,有能耐、没出路的人都趋之若鹜,从而发家致富。
第二步,官府定点清除。
最乐于看到私盐贩子发达的,不是贩子本人,而是官府。——商人赚再多的钱,最后都是为官府打工。
对于合法商人,官府想敲竹杠,总要千方百计地找点借口。毕竟“奉旨明抢”那是后来的事,朝廷目前还没有堕落到那个地步。搞得不好,容易激起民怨,破坏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非法商人就不一样了,抓的就是你!
当然,这跟“养猪膘”是一个道理,杀猪得讲“火候”。私盐贩子刚出道,“涉案金额”太低,官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看都不看你一眼。
等你家资殷实,又碰巧官府缺钱的时候,“定点清除”就开始了。
第三步,私盐贩子揭竿而起。
官府翻了脸,私盐贩子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既然是非法生意,贩子们通常都组建了自己的“民间武装”,虽然制服不统一(有的也有统一的工作服)、兵器低劣(以菜刀、棍子、锄头为主),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战斗力相当惊人。
当黄巢还在埋头读书、憧憬金榜题名的时候,已经有私盐贩子走完了“三部曲”,宣布起义!
这场起义发生在大中十三年(859年)。“大中”是唐宣宗李忱的年号,实际在位的则是唐懿宗李漼。按照惯例,新皇帝在继位的次年改元,李漼是这一年的八月即位的,还没到改元的时候。
这年十二月,浙江剡县(今浙江嵊州)人裘甫(一名仇甫)为了抵抗官府对私盐贩子的“定点清除”,通过动员、串联,集结了一百余人,在象州(今浙江象山)发动“武装大游行”,以实际行动对新皇帝继位表示“坚决拥护”和“热烈欢迎”!
一百号人在偏远的小地方作乱,李漼根本就看不上眼,但浙东观察使郑祗德不敢耽搁,眼皮子底下这群“刁民”,真的不是闹着玩儿的!
郑祗德第一时间调官军围剿,可浙东的官军实在是烂泥糊不上墙。
先说数量。经“安史之乱”后,朝廷吸取了教训,屡次削藩、裁军,特别是江南地区,官军还没有衙门里的老鼠多。郑祗德堂堂浙东观察使(一级行政区长官,级别低于节度使),满打满算,兵力不足三百人。
再说质量。江南和平日久,官军喝酒逛窑子是家常便饭,唯独不知道打仗是怎么回事,兵器更是锈迹斑斑。(人不习战,甲兵朽钝)
这群“兵油子”显然指望不上,郑祗德赶紧派人招募新兵。征兵的军官难得风光一把,四处吃拿卡要、受贿徇私,结果弄了一堆老弱病残回来,还不如“兵油子”呢!
郑祗德带着一群连“匪”都不如的乌合之众去“剿匪”,结果被“匪”揍得七荤八素。裘甫的队伍连下数县,官军在剡县桐柏山大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咸通元年(860年)正月,裘甫率部攻占剡县,开仓放粮、招募兵士,起义军很快便发展到数千人。
桐柏山一战,郑祗德被打成了“光杆司令”,只得向邻近的地区求援。
既然浙东的官军是这副熊样,其他地方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不过,本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大家还是很乐意帮忙的。当然,“短工”不能白打,亲兄弟明算账,咱们先得把条件谈好。
郑祗德下了血本,军费超支达十三倍,终于把犹感不足的援兵请来了。郑祗德还在冥思苦想,将来怎么向朝廷交待这笔帐,新的麻烦又接踵而至。诸将领率援军浩浩荡荡开进浙东,等到要开打的时候,花花肠子又来了。有的说旧病复发,没病的故意从马上摔下来,一群人非病即伤,挺那儿了。——反正这忙是帮不上了,你自个想辙吧!
倒是有几个肯出战的,但开出了新的条件:老郑,钱是赏给士兵的,我这官位得先说好,提几级?
碰到这群货色,郑祗德只能忍气吞声,到处求神拜佛、好言相劝,总算凑了点人马,给起义军来一个“三路合围”。
郑祗德第二次围剿的结果是“三溪大捷”,不过不是官军大捷,而是裘甫的起义军大捷。援军被揍得差不多全军覆没,纷纷痛骂老郑“害人不浅”。起义军乘胜扩张,发展到三万多人,声震中原。
日期:2013-08-02 11:54:46
浙东打成这个样子,李漼想不关注也不行了。
咸通元年(860年)三月,李漼将屡战屡败的郑祗德就地免职,召回长安,贬为太子宾客。接着,任命原安南经略使王式为浙东观察使。
经太监同意(这个前提很重要!),李漼调忠武、义成、淮南等地官军数万人,由王式统一指挥,开赴浙东“剿匪”。
什么情况?调兵还需要太监同意?
你没看错,晚唐就是这样的政治格局。此时的太监需要做很多工作,文的方面有照料皇家财产(宫殿、内库)、“掌枢密”(相当于中央政府办公厅),武的方面有担任监军使、统领禁军(左、右神策军)。
除此之外,太监还负责皇帝的废立事宜,这个比较给力!欧阳修编撰《新唐书》的时候数过,“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官所立者七君”,这在封建王朝中绝无仅有。
总之,晚唐的太监非常重要!
王式在李漼面前死缠烂打,终于得到太监的首肯,各路官军调来了。但是,官军都是一群什么货色,阅历丰富的王式比郑祗德拎得清。——靠这些人“剿贼”?还不如回家抱孙子呢!
官军就是这副熊样,但王式敢接这个烫手山芋,必然是心中有谱的。他确实看不上几万官军,但看中了江淮地区的一群流放犯。
这可不是一般的流放犯,而是唐朝跟回鹘、吐蕃打仗缴获的战俘。这些人别的本事没有,就会打仗,特别善于骑兵作战。
朝廷欣然应允王式的请示,只要能尽快“剿贼”,别说流放犯了,你把死人刨出来打仗都没问题,能赢就行!
王式果然不负厚望,以当地数千民间武装为先导、回鹘与吐蕃数千骑兵为前锋、数万官军为后盾,对裘甫起义军发起大规模围剿攻势。
郑祗德的“剿匪经验”证明,兵多未必管用,而王式显然要聪明得多。郑祗德只会被动“剿匪”,王式却知道这些“匪”是怎么来的。
有问题不可怕,首先得找到方法,两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值得注意:
——搞清楚问题产生的机理,等于解决了一半;
——问题分解到不可分之时,问题便迎刃而解。
根据这两条规律,我们替王式分析一下,当前面临的问题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跟政府作对?
问题产生的机理,前面说了,导火索是对私盐贩子的“定点清除”。也就是说,如果废除“定点清除”的政策,对手势必会面临瓦解。但是,私盐贩子毕竟是非法的,纵容非法,普天下就会依葫芦画瓢,因此这个口子不能开。
问题如何分解呢?裘甫的起义军有几万人,并不都是私盐贩子及其马仔。大多数人响应裘甫起义,症结在于三个字:饭憋慌。——饿得前胸贴后背,看到别人闹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起个哄,混口饱饭吃。
因此,要想瓦解裘甫的起义军,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开仓放粮!既然有饭吃,谁还冒险拼命?
王式的策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起义军开始有些摇摇欲坠了。裘甫相当着急,就召集几名将领商议。
在这次议题严肃、气氛活跃的“饮谈会”(边喝边谈)上,两名将领提出了两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将起义军分为两拨,一路北上长江下游、一路南下福建,占据整个东南地区,切断朝廷的财赋来源。
第二个方案与之相反,采取全面收缩的方式,将兵力集中在海岸线附近,依托海岛坚持长期斗争。
一个主张“大踏步前进”,一个主张“大踏步后退”,让拍板的裘甫犯了难。前进吧,纯属痴人说梦;后退吧,实在于心不甘。
最终,裘甫还是拍了板——再议!(醉矣,明日议之)
电影《三毛从军记》有一段经典旁白:再议,就是再议论议论,再研究研究,再商量商量,再权衡权衡,再比较比较,再考虑考虑,再观察观察,再看看,再想想,再等等……
对于裘甫起义军而言,再议的含义并不复杂,就是GAME OVER!咸通元年(860年)六月,处于明显劣势的起义军陷入重围,裘甫等将领在突围中被俘,两个月后在长安被处死。
日期:2013-08-03 11:51:00
※ 难缠的对手
裘甫领导的起义声势浩大,是否对山东的“同行”黄巢有所触动呢?
种种迹象来看,没有!从裘甫起义,到遭到镇压,黄巢都忙于贩卖私盐、复习考试,浙江出了什么事,跟他无关。
李漼不可能像黄巢那样置身事外,毕竟江南是财赋重地,朝廷想有饭吃,就不能坐视不管。半年时间,王式便成功镇压裘甫,登基伊始的李漼乐了:原来“剿贼”如此易如反掌!
李漼乐了半年,就被一记闷棍打得眼冒金星。十二月,安南交趾城(今越南河内)传来紧急军情——南诏犯境!
浙东,不过是一群有勇无谋的“刁民”。南诏,才是真正难缠的对手!
南诏的地盘包括今天的云南全境、贵州西部、四川西南部、西藏东南部,以及越南、缅甸的部分地区。这个地方原来有六个诏(“诏”是蛮语“王”的意思,代指王国),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建立了南诏国,这是西南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西南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没有之一。
南诏的西面是吐蕃,北面是大唐的西川(今四川中西部),东面是大唐的安南(直接领土,不是属国)。
建国初期,南诏曾配合唐朝收拾吐蕃。随着大唐国运衰颓,南诏也改变国策,公开与大唐为敌,成为继吐蕃之后,唐朝西南边境的又一大患。
南诏首先劫掠的是西川地区,而且掠上了瘾,常年不绝。蜀人流传着一种说法:“西戎尚可,南蛮残我”。也就是说,南诏比吐蕃还野蛮。到了唐文宗时期,李德裕担任剑南节度使,勤政爱民、整备边境,南诏基本上无机可乘。
西川巩固了,安南却出了纰漏。唐宣宗时候,担任安南经略使的是李琢。这个人,既贪婪又严酷,想方设法地盘剥百姓,甚至用一斗盐换一头牛,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南诏拓东节度使伺机暗中勾结安南当地部落,不断在边境地区寻衅滋事。
就在唐宣宗病亡的那一年,南诏的老国王也死了,嗜好杀戮的儿子酋龙继位,南部边境风云突变。
酋龙虽然年轻气盛,但想法是很鲜明、也是很执着的。——大唐有“大唐梦”(征服四夷),南诏也有“南诏梦”(分庭抗礼),梦想无国界,有梦大家一起做!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