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三国谋士

作者: 听松看月

  千古圣贤诸葛亮
  在三国浩瀚的星空里,诸葛亮无疑是最耀眼夺目的一颗。他未出茅庐,预言天下三分,演绎了一个千古神话;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取荆夺益,把神话一步一步变为现实;他选贤举能,以法治国,开诚布公,赏罚严明,千秋无不景仰;他清廉自守,克己奉公,事必躬亲,心系百姓,赢得万民称颂;他排演八阵,治军贵精,兵出如宾,来去如风,试问兵家谁人能及?他生命不息,北伐不止,复兴汉室,信念坚定,万世之下谁不崇敬?

  诸葛亮是个奇迹,他创造了太多传奇;诸葛亮是个谜,他给后世留下无数争议。而这正是他永恒的魅力所在。
  诸葛亮像(图0101)
  一、命途多舛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其先祖可以追溯到西汉元帝时期的司隶校尉诸葛丰。他的父亲诸葛珪,官至泰山郡丞。这是一个名门望族,也是一个官宦世家,诸葛亮的降生,注定成为这个家族最大的荣耀。
  也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少年时代的诸葛亮遭遇了太多的不幸。九岁的时候,他的生母章氏就离开了人世,诸葛亮第一次遭受了失去至亲的打击。三年后,他的父亲又撒手人寰,十二岁的诸葛亮成了孤儿。这一年是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天下已然大乱。群雄并起,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生灵涂炭。这对于诸葛亮一家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如何生活下去,成为一个问题。琅琊郡四战之地,战火随时波及这里,为避战乱,他们一家必须背井离乡。到哪里去?经过反复商量,方案终于确定:长兄诸葛瑾带着继母避乱江东;诸葛亮姐弟四人则跟随叔父诸葛玄南下荆州。

  荆州牧刘表是诸葛玄的至交好友,老朋友远道而来,他自然高接远迎没有二话。正巧,豫章太守周术病逝,刘表便表奏诸葛玄为豫章太守。在上任之前,诸葛玄托刘表把两个侄女的终身大事办理妥当: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山民。诸葛玄此举可谓用心良苦。蒯家和庞家都是襄阳大族,这样诸葛亮兄弟客居于此就有了依靠。当世有人借此攻击诸葛亮编织关系网,有点滑天下之大稽。需知诸葛亮此时只有十五岁,这一切怎么着都轮不到他来做主。

  好景不长,诸葛玄的豫章太守遭到朱皓的强力挑战。原来,朝廷听说周术病死,没有接受刘表的表荐,而是派朱皓来接替这个职位。而此时,诸葛玄早已就任多日了。天下扰扰,朝廷任命成了空头支票。任命是一回事儿,能不能做上还要看你的本事。朱皓是有本事的,他到扬州刺史刘繇处借兵驱逐诸葛玄。诸葛玄不敌退出南昌,退守西城。建安二年正月(公元197年),西城民反叛,诸葛玄被乱民所杀。

  噩耗传到荆州,十七岁的诸葛亮陷入极度悲痛之中。然而他很快从悲痛中沉静下来,因为他必须对未来的生活做出选择,以后的日子他只能靠自己了。办完叔父的丧事以后,他向刘表拜谢告辞,兄弟二人离开襄阳移居南阳隆中,做起了自耕自足的农夫。没有人能理解这个年轻人的选择,更没有人知道他的远大志向。
  二、积学储能
  虽说诸葛亮命途多舛,不幸连连,但那些不幸不仅没有影响他的成才,反而磨砺了他坚韧的性格。虽说父母亲过早地离他而去,他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知书懂礼的生母章氏给了他很好的识字启蒙,做泰山郡丞且饱读诗书的父亲更是非常重视早期教育,这样十二岁的诸葛亮已经能够背诵很多儒家典籍。
  后来抚养他的叔父诸葛玄丝毫没有放松对诸葛亮的教导。在荆州,他被送进襄阳最好的学校——学业堂就读。诸葛亮天资聪颖,再好的学校也满足不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因为当时的学堂大都是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这在诸葛亮是远远不够的。好在他有书可读。诸葛家族,自司隶校尉诸葛丰以后,世代为官,诗书传家,家里藏书自然不少。这些藏书,诸葛玄都留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昼夜苦读,孜孜不倦。三年的时间,他便读熟读尽了自家的藏书。这些藏书包含了法家、兵家、道家、史家、阴阳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在阅读中,他惊叹于古人的大智大慧,沉醉于前人的经典学说。每一本著作都博大精深,每一册典籍都高远深邃。这些书籍的阅读,极大提升了诸葛亮的认知境界。

  博览群书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要想把那些典籍理解透彻,融会贯通,还需要名师的指点。诸葛亮很幸运,他躬耕陇亩,生活清苦,却遇到了最好的老师。襄阳大名士庞德公,避难来荆的大学者水镜先生司马徽,都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庞德公对于诸葛亮并非外人,诸葛亮的二姐就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史料记载:“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床下,而德公初不令止”。诸葛亮的谦恭有礼打动了庞德公,于是就把自己平生所学都传授给诸葛亮。诸葛亮悟性极高,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这让庞德公大为叹服。他称赞诸葛亮为“卧龙”,说自己的侄子庞统为“凤雏”,预言他们两个日后必定会腾飞寰宇。司马徽是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因避战乱来到荆州,在白马洞开馆讲学,诸葛亮、徐庶等一大批青年才俊都拜到他的门下。

  庞德公、司马徽之外,还有一个人对诸葛亮影响很大,那就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黄承彦究竟何许人也?史料甚少,只有《襄阳记》中有一段话:“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阳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止得阿承丑女。’”还有一个史料提及黄承彦的妻子是蔡瑁的大姐,刘表的妻子是蔡瑁的二姐,这样黄承彦和刘表就成了连襟。有人据此推断说诸葛亮娶妻看中的是黄承彦的名望地位。这纯粹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道理明摆着,如果诸葛亮想巴结刘表的话,根本不会离开襄阳。实际情况是黄承彦欣赏诸葛亮的才华,诸葛亮敬重黄承彦的高风,黄月英才华出众,有这三个条件,才促成了这场婚姻。虽说郎才女貌是珠联璧合,但女才郎貌也未尝不是千古佳话。很可惜,在历史上黄月英不是主角,所以她的才华并无多少记载。只有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可以引发读者的无尽猜想。

  传说诸葛亮到黄承彦府上提亲,堂屋两廊间突然窜出两条猛犬,直往诸葛亮身上扑来。里厢闻声而出的丫环连忙朝两只猛犬的头上拍了一下,霎时间两头猛犬就停止了扑跃之势,丫环又把它们的耳朵拧了一下,两只凶猛的大犬竟然乖乖地退到廊下蹲了下来。诸葛亮定神细看,原来那是木制的机械狗。诸葛亮盛赞两只木犬制作精巧,黄承彦哈哈大笑,说:“木犬是小女没事时闹着玩的。”
  这是个传说,没有确切史料依据。但我们可以据此推测,做木工搞点小发明大概是黄承彦的业余爱好。他的女儿心灵手巧,受其影响制作了木犬;诸葛亮也深受影响,后来才发明了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
  在隐居期间,诸葛亮不仅得到良师的指点,还得到了许多益友的帮助。
  在诸葛亮的朋友中,比较知名的有博陵崔周平,颖川徐元直,颖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襄阳庞统,武陵廖立,南郡董和,零陵刘巴,襄阳马良,南阳陈震等。诸葛亮在多年以后回忆说:“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後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军於幼宰,每言则尽,後从事於伟度,数有谏止;……”由此可见这些朋友对他的帮助和支持。事实上,后来帮助他建功立业的,正是这些人。
  诸葛亮何其幸运,得到了这么多高人的指点;诸葛亮何其幸运,得到这么多知己好友!这是上天对他的垂青,这是命运之神特意的安排!“天降大任于斯人”,上天为诸葛亮准备好了一切,只为让他去完成一个重大的使命。

  十年耕读,诸葛亮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他时刻关心着政治局势的发展;十年耕读,诸葛亮并非一心只读圣贤书,他博览精思,求取经世致用的大学问。
  为什么?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他注定要做一番大事业。
  日期:2013-09-06 17:25:39
  三、淡泊明志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需静也,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是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是他自己一生的座右铭。诸葛亮之所以能修炼成一个千古奇才,要诀都在这里。而诸葛亮之所以被后世崇敬,其要诀也在这里。

  德高使人崇敬,才高使人崇拜。自古以来,德高者不乏其人,只可惜他们的才智往往不足,从而难以建功立业,惠及万民。才高者也有很多,可惜他们多数德行不足,从而不能明辨是非,以致功过参半。只有诸葛亮,德高才更高,惟其如此,才能秉持正道,伸张正义。北宋司马光有言:“德胜于才是谓君子,才胜于德是谓小人,无才无德是谓愚人,德才兼备是谓圣人。”诸葛亮就是德才兼备的圣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造福万民,功在不朽。

  “非学无以广才”,为什么其他人与诸葛亮一同求学,才能却远远比不上他呢?《魏略》中有个材料,可看出诸葛亮与众人的不同:“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了这个材料,有人可能会很疑惑,因为多数人认为“务于精熟”是正确的,“观其大略”不对。其实,诸葛亮的“观其大略”并非随便一浏览完事,这正反映了诸葛亮读书的高明。“务于精熟”就是务必把书背得精熟,这没有什么不对,精熟总比不熟要好。那么,诸葛亮为什么“独观其大略”呢?首先,“观其大略”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这是读过万卷书才能达到的境界。当一个人腹藏万卷书以后再读其他书时,就会看到很多东西是自己熟悉的,就没必要再细看了,所以“观其大略”。 由此可见,诸葛亮童年、少年时期所阅之书比其他三人要多得多。其次,“观其大略”也是一种高效的读书方法。即先整体浏览,找到书中的精华,提炼其中要旨,然后有的放矢地重点研读。当其他三人一段一段“务于精熟”时,诸葛亮早已把整部书吃透了。当三个人终于一段一段把这本书背得“精熟”了,诸葛亮可能已经翻阅了数十部书了。最后的结果,诸葛亮不仅书读得多,而且读得精。差距就这样逐渐拉开了。

  “非志无以成学”,远大的志向是一个人刻苦求学的恒久动力。诸葛亮的志向是什么呢?《魏略》之中还记载了一件小事,引发了后人的争论:“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论者多以此认为诸葛亮之所以不投奔曹操,是因为中国人才太多,很难脱颖而出。但裴松之明确否定了这种观点。他认为“《魏略》此言,谓诸葛亮为公威计者可也,若谓兼为己言,可谓未达其心矣。”“老氏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贤达之流,固必兼而有焉。以诸葛亮之鉴识,岂不能自审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於其始矣。”“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委质魏氏,展其器能,诚非陈长文、司马仲达所能颉颃,而况於馀哉!苟不患功业不就,道之不行,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岂其区区利在边鄙而已乎!此相如所谓‘鹍鹏已翔於辽廓,而罗者犹视於薮泽’者矣。”裴松之这番话理清据明,明确指出诸葛亮志存高远,远非俗辈所能揣度,更非小人之徒所能理解。

  “兴微继绝克复”,这就是诸葛亮的志向,这也是时代赋予他的使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根本上讲,他是为兴复汉室死而后已,并不是完全为刘备父子。
  当时汉室衰颓,军阀割据,曹操独大,“挟天子以令诸侯”,汉朝的灭亡几乎已成为了必然,曹操篡汉只是时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却心存汉室,心向汉室,心系汉室,且想尽自己微薄之力去复兴汉室,这是一种怎样的可贵,恐怕当今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了。那些认为他担心曹操手下人才众多,而不投曹操的人,想的只是个人功名,心中根本没有天下大义。
  “苟不患功业不就,道之不行,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此句明确道出了诸葛亮真实的想法。虽然他志向远大,虽然他才能过人,但他绝对不可能去辅佐曹操建立功业。他不仅不可能辅佐曹操,他还要“翊赞宗杰”来反对曹操,因为曹操是他兴复汉室最大的敌人。
  “宗杰”,就是刘汉宗族中的杰出人物。明确说,他需要再找一个光武帝刘秀一样的人物,辅佐他去铲平逆贼,复兴汉室。
  然而曹操已经强大了,且大汉朝的天子汉献帝正在他的掌控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想兴复汉室几乎成为不可能,这就是“兴微继绝”四字的内涵了。
  “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强不可以为而为之,这就是诸葛亮;大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诫子书》(图0102)
  日期:2013-09-07 07:13:55
  四、好为《梁父吟》
  胸怀“兴微继绝克复”大志的诸葛亮时刻关注着时局的变化,同时也在寻觅着复兴汉室的机会。机会非常渺茫,但还真不是没有。一个刘氏宗室的英雄恰巧就来到了荆州。这个人就是刘备。
  刘备是个英雄,天下皆知。可这个大英雄不知怎的越混越差,到现在连块立足之地都没有。更可悲的是,他到现在都没意识到自己屡遭挫败的根本原因。他到处招贤纳士,可到如今手下竟没有一个一流的谋士。他现在是走一步看一步,自己都不知道路在何方。
  刘备来到荆州这一年,诸葛亮只有20岁。那一刻,他就意识到这个人是复兴汉室唯一的希望。如果自己辅佐他,大志便有望实现。对于一般人而言,只要有了这个想法,便会主动自荐,到刘备麾下效力。诸葛亮不是一般人,他的做法当然不同。他选择了等待。
  当然,他不可能消极地等待。他必须让刘备知道自己的存在。
  怎么才能让刘备知道自己的存在呢?孟子曰:“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只有表现在脸色上,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才能被别人所了解。古今大贤无不如此。诸葛亮的异常表现有三个:一是抱膝长啸;二是好为《梁父吟》;三是自比管乐。
  抱膝长啸就不用说了,他是用这种方式表现自己胸怀大志,超凡脱俗。如遇知音,自然来访。在这里,重点说一下诸葛亮为什么“好为《梁父吟》”。
  《梁父吟》是诸葛亮所做的一首诗。
  其诗云:
  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子?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当然,诸葛亮用这个体例做了很多首诗,即所谓“好为《梁父吟》”,但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首。

  这首诗中记的是春秋时期齐相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有公孙无忌、田开疆、古冶子三名勇士,皆万人敌,立下许多功劳。但这三个勇士自恃功劳过人,非常傲慢狂妄,别说一般大臣,就是国君也敢顶撞。当时晏婴在齐国为相,对这三位很是担心。因为他们勇武过人,又没什么头脑,对国君也不够忠诚,万一被人教唆利用,则必成大患。因此,晏婴便与齐景公商议,设计除掉这三人。这天,齐景公园中的金桃成熟了几个,晏子灵机一动,便授意齐景公把其中两个桃子赏给三杰,让他们自己按功劳大小分配。结果三人各摆功劳,互不相让,都要争这份荣誉,其中两人先吃了桃子,剩下一人自觉无颜,自杀而死,吃了桃子的两位惭愧不已,自觉对不住朋友,也自杀而亡。这样,齐景公就除掉了心头大患。

  仅用两个桃子便让三个力大无穷的勇士自杀,为国家除去了三个祸害,晏子的智慧堪称高妙。为什么说这三个人是祸害?因为这三个人“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所以晏子说他们“此危国之器也”。勇士并不一定就是国家的栋梁,力士也未必一定为国家做贡献。孔子曰“勇而无礼则乱”,这三个人就属于这一类。《诗经》有云:“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这么看来,这三个人死得并不冤枉。然而人们仍为这三人感到惋惜,因为他们的君子之风。其实晏子并非不欣赏三人的武力与耿直,他们的悲剧在于齐景公驾驭不了他们。既然国君无法驾驭,那他们最好是死。晏子此举,也属无奈啊!

  诸葛亮写这首诗,就因为他悟透了其中的玄机。而一旦悟透其中的玄机,治国带兵就都不在话下了。对于三士,诸葛亮是惋惜的态度。“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对于晏子的智慧,他非常敬佩。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一句,足见其敬佩之情。对于晏子的做法,他持否定态度。“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他认为有比杀人更好的解决办法。其实严格来讲,“一朝被谗言”有失公允,晏子哪里是进谗言之人呢?通读《晏子春秋》,晏子何曾有一次进过谗言呢?

  诸葛亮经常吟诵《梁父吟》,换来的大概是众人诧异的目光与疑惑不解。这是可以肯定的!然而更雷人的言论还在后面。
  五、自比管乐

  诸葛亮常抱膝长啸,好为《梁父吟》,世人虽然诧异但并不至于轰动。后来的一个传言,直接在荆州产生了轰动效应:有人说,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这个说法具体是怎么来的,史料没有记载,事实是面对他人的质疑,诸葛亮默认了。这就有了《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每”是经常、常常的意思。诸葛亮经常自比管仲、乐毅吗?这很不像是事实,事实大概只有一次,而后消息不胫而走,世人以讹传讹,就成了经常如此了。试想,诸葛亮怎么会有事没事总说自己能比得上管仲、乐毅呢?
  关键是那一次,诸葛亮是对何人所说,当时应该是怎样的情形,《魏略》中的那个材料很值得我们注意:“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笔者斗胆在此加上一句:“三人追问,亮乃答:‘我管仲、乐毅是也。’”顺理成章,天衣无缝,自比管乐,大概就是这样来的。后来一传十,十传百,传的荆州士子都知道了。大家都认为这个年轻人是吹牛,所谓“时人莫之许也”。只有诸葛亮的最好的朋友徐元直、崔州平了解他,知道他确实有此才能。

  诸葛亮自比管乐,确实希望刘备由此注意到自己。这未尝不能视为是一种炒作,但他的目的是得到明主赏识,出山建功立业,这和当代一些人为了出名求利不择手段有着本质区别,不可混为一谈。如果非那样说,那么姜子牙当年碧溪垂钓,何尝不是一种炒作?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争论,诸葛亮是否兼有管仲、乐毅二人的才能?多数人认为诸葛亮比管仲可以,比乐毅则不及。其实这是肤浅可笑的认识。那些人看到诸葛亮五次北伐无功而返就认为他军事才能不足,却不想想曹魏君明臣贤,国富兵强,即使有十个乐毅又能奈他何?陈寿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纯属书生之见。如果诸葛亮面对暴戾至极、天怒人怨的齐闵王,成乐毅之功又有何难?事实上诸葛亮是以弱旅攻强敌,对手又是智谋过人的司马懿,哪里是靠奇谋能够取胜的!即使如此,诸葛亮仍打得司马懿免战高悬,甘做缩头乌龟,试问乐毅复生能让司马懿如此畏惧吗?

  因为这些无聊的争论,人们忽视了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诸葛亮为什么单单自比管仲、乐毅呢?也就是说,春秋、战国那么多政治家、军事家,他为什么不比别人?
  很显然,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因为他对管仲、乐毅两个人情有独钟,换句话说,管仲、乐毅应该是诸葛亮当时最崇拜的两个人。
  诸葛亮为什么对管仲、乐毅情有独钟呢?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管仲、乐毅都身处乱世,与诸葛亮所处时代有相似之处。第二,管仲、乐毅都有超世之才,都在乱世之中建立了不朽功业。第三是最重要的,管仲、乐毅所为,都立足正义,不违道义,都为后世所景仰。

  世人都知道管仲之功在于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却不知道管仲为政,以民为本,先富民后强国,因而万民感恩,称霸诸侯。而管仲之功主要在尊王攘夷,一匡天下。周道衰弱,是管仲恢复了周朝的秩序,诸侯无不来朝。戎狄入侵,是管仲扶危救弱,打败了戎狄,保全了燕国,重立邢国和卫国。因此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世人都知道乐毅为燕将,下齐七十余城,却不知道乐毅伐齐,军纪严明,不扰百姓,因而齐民不怨。乐毅治齐,也是以民为本,施行仁政,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对于没有攻下的两座城池,乐毅采用宽围政策,不禁樵采,不禁田猎,即使围城中的百姓对乐毅也只有敬意而没有敌意。魏国夏侯玄《乐毅论》曰:“(乐毅)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于天下矣。迈至德以率列国,则几于汤武之事矣。”虽处霸道之世,管仲、乐毅却极力推行王道,这才是诸葛亮崇拜他们的根本原因。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