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真英雄

作者: 北溟玉

  楔子:隋炀帝来咯!
  海天云蒸,铄石流金,仁寿四年的夏天(公元604年)要比往年来得更加酷热一些。
  七月十三日这一天,已经在病床上躺了三个多月的隋朝开国之君——文帝杨坚突然收到了一封信,from大臣杨素,to太子杨广。负责送信的宫人许是脑袋被驴踢了,居然把信误送到杨坚这里来了。
  显然,这是一个并不美丽的错误,“上览而大恚(愤怒)”。在信中,杨素“条录事状以报太子”。据其内容推断,显然是杨广考虑到“上有不讳(死翘翘)”,“须预防拟”,所以才“封出问素”的。老杨还想向天再借五百年呢,怎么肯死,所以就恚了一次。
  不过,恚归恚,细细想来,这也算不得多么大的过错。死不死是你的事儿,人家做准备是说得过去的。所以,他就忍了。

  但历史这玩意儿比韩国肥皂剧还狗血。隋文帝的宠妃陈夫人早起出去更衣,竟遭到了一个猥琐男的袭胸、袭臀……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个猥琐男居然就是一向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太子杨广。
  原来,杨广惦记这位sexy的后妈已经不是一两天了,今个儿就想趁着老爹病重的机会,把艳丽后母.rmvb落实成艳丽后母.exe。陈夫人当然得雅蠛蝶了,并成功逃回到老杨身边。老杨知道后,当然就又恚了。
  于是,这1+1就产生了大于2的效果。老杨当即拍板:换人。
  不曾想,这事儿居然被杨素侦知。收到了消息的杨广立即行动,调动人马严密封锁仁寿宫。随后,他派一名亲信入殿伺候文帝。也不知这人是怎么伺候的,不一会儿的功夫,隋文帝杨坚就去见玉皇大帝了。
  以上是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卷记载的最后的隋文帝。司马光毕竟是史官,三观正确,有节操,有下限,不能证实的事情当然不会轻易下定论。所以,《资治通鉴》就用一句“中外颇有异论”将此事高度隐晦了。
  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潜台词是说:杨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发现了杨广的伪善,他决定改正错误,重新立杨勇为太子;可惜谋事不周,这记最后的乾坤大挪移被扼杀于摇篮之中,杨坚也被杨广害死。
  司马光不仅是人名,更是名人;《资治通鉴》不仅是书名,更是名书。千百年来,因为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品牌效应”,上面这个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并被历代民众所普遍接受。
  不过,还有一个非主流的2.0版本。
  依据另一隋史权威典籍——《隋书》的记载,七月初十这天,隋文帝隐隐觉得大限将至,便在病榻之上与百官举行了人生告别仪式。这场面和《非诚勿扰》里李香山的追悼会差不多,老杨与群臣依依惜别,又是握手,又是拥抱,泪点十足。三天之后,杨坚果然就崩了。

  但《隋书》说了,老杨在死前留下了一道遗敕。在遗敕中,杨坚筒子给自己的皇帝生涯打出了100分的高分,“拨乱反正,偃武修文,天下大同,声教远被”,一点儿都没谦虚。关于继承人问题,他还做了重要指示:“若令勇、秀(长子杨勇和三子杨秀)得志,共治家国,必当戮辱遍于公卿,酷毒流于人庶。今恶子孙已为百姓黜屏,好子孙足堪负荷大业……皇太子广(杨广是老二),地居上嗣,仁孝著闻,以其行业,堪成朕志。”这么看来,杨坚非但没有动过翻盘的念头,而且他对杨广其实是十分认可的。

  阴谋论者当然会说,这份遗敕有可能是杨广伪造的啊!
  可问题是,《隋书》完全没有造假的理由。因为,《隋书》这个东东可不是隋炀帝或者他的某个大臣主编的,而是由以魏征为首的一班唐朝大臣编纂的。如果杨广弑父篡权一事属实,那李唐的史官们又怎会放过这么有噱头的猛料呢?但我们在《隋书》当中并没有看到一丁点儿类似《资治通鉴》的记载。此事至少可以说明两点:
  第一,以魏征为首的唐朝史官们有节操,没有瞎写;
  第二,唐朝官方认为,一来隋文帝没有动过废立的念头,二来杨广也没有杀害自己的父亲,三来杨坚其实是自然死亡的。
  So now , 《资治通鉴》和《隋书》发生了冲突,该信谁?关于这个问题,俺只能华丽丽地问列位看官一句:你们说,是民国的人对满清了解得多、了解得真呢,还是咱们这些现代人了解得多、了解得真呢?
  当然了,以上只是三鉴哥哥个人之见,隋文帝之死依然是中国历史上的悬案。在他死后的第八天,杨广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因为他死后的谥号为“炀”,所以后世一般都称他为隋炀帝。
  隋炀帝,来咯……
  日期:2013-10-21 13:41:08

  隋文帝简介:隋文帝杨坚(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朝开国皇帝。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之一。被尊为“圣人可汗”。
  日期:2013-10-21 13:49:33
  蓝燕版宣华夫人
  宣华夫人陈氏,南北朝时期陈朝宣帝第十四女,母施姬,陈后主时进封宁远长公主。隋开皇九年,隋朝平陈完成南北统一后,其与陈国皇室成员作为俘虏从建康西入大兴,被配入掖庭为宫女,后选为隋文帝嫔妾。文献皇后去世后,垂暮的隋文帝失去爱妻无法排遣精神之恸,他曾试图用青春美色麻醉自己忘却悲苦。陈氏这时进封贵人,和容华夫人蔡氏等一起得宠。仁寿四年七月隋文帝去世后,陈贵人进封宣华夫人,按制出居仙都宫。据《隋书》记载,其之后被隋炀帝再度接入皇宫,岁余而终,年二十九。

  日期:2013-10-21 14:09:10
  杨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处道。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他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曾参加平定北齐之役。他与杨坚(隋文帝)深相结纳。杨坚为帝,任杨素为御史大夫,后以行军元帅率水军东下攻陈。灭陈后,进爵为越国公,任内史令。杨广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国公。去世后谥曰景武。

  日期:2013-10-21 14:47:08
  由上至下分别为富大龙版隋炀帝、赵文瑄版隋炀帝、鲍国安版隋炀帝、历史上的隋炀帝。个人觉得,赵文瑄版最像。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华阴人(今陕西华阴),生于隋京师长安,是隋朝第二代皇帝,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麽。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的次子,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城,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日期:2013-10-21 17:43:55
  附隋文帝遗诏:

  嗟乎!自昔晋室播迁,天下丧乱,四海不一。以至周、齐,战争相寻,年将三百。故割疆土者非一所,称帝王者非一人。书轨不同,生灵涂炭。上天降监,受命于朕,用登大位,岂关人力?故得拨乱反正,偃武修文;天下大同,声教远被,此又是天意欲宁区夏。所以昧旦临朝,不敢逸豫;;一日万机,留心亲览;晦明寒暑,不惮劬劳;匪曰朕躬,盖为百姓故也。王公卿士,每日阙庭,刺史以下,岁时朝集。何尝不罄竭心府,诫敕殷勤。义乃君臣,情兼父子,庶藉百寮之智,万国欢心。欲令率土之人,永得安乐。不谓遘疾弥留,至于大渐。此乃人生常分,何足言及。但四海百姓,衣食不丰;教化政刑,犹未尽洽。兴言念此,唯以留恨。朕今逾六十,不复称夭;但筋力精神,一时劳竭。如此之事,本非为身,止欲安养百姓,所以致此。人生子孙,谁不念爱?既为天下,事须割情。勇及秀等,并怀悖恶;既无臣子之心,所以黜废。古人有云:"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令勇、秀得志,共理家国,亦当戮辱遍于公卿,酷毒流于人庶。今恶子孙已为百姓黜屏,好子孙足堪负荷大业。此虽朕家事,理不容隐,前对文武侍卫,具已论述。皇太子广,地居上嗣,仁孝著闻。以其行业,堪成朕志。但念内外群官,同心戮力,以此共安天下。朕虽瞑目,何所复恨?国家大事,不可限以常礼;既葬公除,行之自昔,今宜遵用,不劳改定。凶礼所须,才令周事,务从节俭,不得劳人。诸州总管、刺史以下,宜率其职,不须奔赴。自古哲王,因人作法,前帝后帝,沿革随时。律令格式有不便于事者,宜依前修改,务当政要。呜呼!敬之哉,无坠朕命。

  日期:2013-10-22 10:15:11
  第一章:风云板荡
  1.一半海水
  在古今很多人的印象当中,隋炀帝=大暴君+大昏君。
  其实,这个等式很有问题:首先,就横向而言,隋炀帝实是暴而不昏;其次,就纵向而言,起点时候的隋炀帝跟这两词儿压根儿就不沾边,伦家可是实打实的高富帅一枚,智商高,才学富,长得还帅。
  有两个男人参与了创造杨广的工作:直接参与的是他老爸杨坚,IQ140以上的智力超人,灵活运用各种巧招妙招歪招邪招加毒招,轻而易举夺了北周的江山;间接参与的是他姥爷独孤信,北周国宝级的大帅哥,人送外号——“璧人(完美无瑕的人)”是也。杨坚的智加上独孤信的帅,于是就有了天之骄子——杨广。
  历代帝王之中鲜有文学达人。历史上公认比较牛的也就是曹操和李煜两人了。有人说了,咱大清乾隆爷也很牛逼啊,写了四万多首诗,一个人就PK掉了整个唐朝。嗯,的确,“远看城墙齿锯锯,近看城墙锯锯齿;若把城墙倒过来,上边不锯下面锯”这种极品诗岂是李白、杜甫等泛泛之辈所能写得了的?
  其实,除了曹操和李煜,古代帝王中还有一位作诗高手。好吧,你们肯定已经知道了。没错,这个人便是隋炀帝。路边社曾有言:“你可以怀疑杨广的能力,但绝不能怀疑他的才华。”
  杨广曾写过这么一首诗:“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他还给这首诗起了一个小清新的名字《春江花月夜》。到了唐朝,有个叫张若虚的文艺青年觉着不错,便将诗名剽窃了去,也写了一首《春江花月夜》。结果,他就火了。
  如果大家觉得杨广只会写这种滋阴的受诗那就大错特错了,伦家最擅长的可是壮阳的攻诗——边塞诗,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说来也巧,也是在唐朝,也有个文艺青年,也觉得诗名有内涵,也给剽窃了去,也写了一首《饮马长城窟行》。结果,他也火了。这个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人怎么都这样???
  后世文人对隋炀帝的诗作给予了相当高的艺术评价,说他的《饮马长城窟行》“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曹操)之风”,还说什么“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现代学者们则认为,隋炀帝一手开启了边塞诗派,王翰、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唐代边塞名家其实都是踩着人家的脚印儿成长起来的。

  长得帅,会写诗,还是个帝二代,这哪里是人啊,分明就是不慎遗落人间的天使嘛!
  在许多人的意识里,隋炀帝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实际的情况刚好相反,隋炀帝恰恰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进取精神的帝王,没有之一。
  接过老杨的接力棒后,他努力兴办教育、推行科举、宾服四夷……将父亲留下的事业做大做强(虽然最后做破产了)。终于,在公元七世纪的头一个十年中,大隋成了当时世界上一等一的强国。
  隋炀帝在位时期,全国的人口总数为890万户,耕地总数为5585万顷。而大唐在天宝初年的人口总数仅为852万户,耕地数仅为1430万顷。显然,极盛时期的大唐跟极盛时期的大隋比起来,差得可不是一星儿半点儿。
  故事讲到这里,连玉哥哥我都快要糊涂了,满满当当的正能量,这是隋炀帝吗?确定不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但历史的确没有欺骗我们,和方仲永一样,隋炀帝只是它和我们开的一个玩笑而已。
  好面子,这是杨广性格中最大的缺陷。这个缺陷如同SARS、H7N9病毒一般,在低温状态中会被抑制乃至被消灭,而一旦提升至适宜的温度,则会诱发不可估量的灾难。很不幸,历史又给了杨广一间烤箱——皇帝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权力。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阿克顿勋爵的话至今振聋发聩。正是对绝对权力掌控的欲望,逐步改变了杨广的性格,使他变成了一个虚荣、固执、自私、冷酷的人;而对绝对权力掌控的实现,使得本已性格变异的他日益膨胀,最终在绝对权力的烤箱中变成了BT烤翅。
  上天已经给了他一张让人称羡的俊俏面孔,他非要再要一层面子。结果,他不仅毁了自己,也毁了一个已有大作为且还应有更大作为的伟大朝代。
  这告诉了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二皮脸的确没有好下场。
  日期:2013-10-22 11:25:50

  独孤信(503年-557年),本名独孤如愿,字期弥头,鲜卑族,云中(今山西大同)人,西魏将领,八大柱国之一。
  独孤信容貌仪表俊美,善于骑马射箭。初为葛荣部下,葛荣失败后,投归尔朱荣。随孝武帝西行,授爵浮阳郡公。西魏建立后,独孤信任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大都督、荆州刺史等职,用以招抚被东魏所占据的荆州的百姓。
  大败东魏弘农郡守田八能、都督张齐民、刺史辛纂,于是平定三荆。不久,东魏又派高敖曹、侯景等率军突至。独孤信认为敌众我寡,率部逃到南梁,在南梁居住了三年。大统三年(537年)才回到长安。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有损国威,便上书请求治罪,得到了西魏文帝元宝炬的宽宥,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衔,使持节、仪同三司和浮阳郡公的官爵照旧。
  后随丞相宇文泰收复弘农,攻克沙苑。率军与冯翊王元季海进入洛阳。颍、豫、襄、广、陈留等地相继诚心归附。大统六年(540年),东魏侯景侵犯荆州,宇文泰命其与李弼出兵,侯景撤军后,独孤信担任大使,抚慰三荆。
  北周建立后,升任太保、大宗伯,晋封卫国公,食邑一万户。赵贵被处死后,独孤信以同谋罪被免职。不久,被晋公宇文护逼迫在家中自尽,时年五十五岁。

  日期:2013-10-22 15:22:38
  “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所以才会有“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的说法。换言之,他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
  ——蒙曼
  日期:2013-10-22 15:45:37
  《剑桥中国隋唐史》对隋炀帝的分析和评价:
  对这个历史上称为隋炀帝的人的性格刻划是非常困难的,除了一些模糊的感觉外,人们不能期望在集中把他说成是古典‘末代昏君’的大量被窜改的历史和传奇后面,对此人的实际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历史文献把文帝的谨慎节俭与炀帝的放荡挥霍进行对比,但从下面建设东都和完成运河体系这一节可以看出,这种鲜明的对比过分夸大了。民间文学把炀帝描绘成荒淫无度的人——以各种异想天开的方式沉迷于女色。但人们会发现,即使怀有敌意的修史者也不能掩盖这一事实,即他的正妻,一个聪慧和有教养的妇女,从未遭到他的冷落而被宫内其他宠妃代替,她始终被尊重,而且显然受到宠爱。隋炀帝毕竟是一位美好事物的鉴赏家、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和独具风格的散文家,他可能有点像政治美学家,这种人的特点可用以下的语言来表达:的确,自欺欺人也许是一个规律,因为带有强烈的艺术成分的政治个性具有一种炫耀性的想象力,它能使其个人的历史具有戏剧性,并使一切现实服从野心勃勃的计划。

  儒家修史者对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间传说、戏剧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观众的随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人民生活在一个无节制地使用权力、有豪华宫殿和享有无限声色之乐的世界中,只能产生这种感情上的共鸣。在中国的帝王中,他绝不是最坏的,从他当时的背景看,他并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适合巩固他父亲开创的伟业,而他在开始执政时也确有此雄心。

  日期:2013-10-22 17:09:36
  隋炀帝诗歌三首
  《夏日临江》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
  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
  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
  《江陵女歌》
  雨从天上落,水从桥下流。

  拾得娘裙带,同心结两头。
  《野望》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日期:2013-10-23 10:26:27
  2.一半火焰
  隋炀帝干了很多富有争议的事情,最出名的莫过于开凿大运河。
  在古今很多人眼中,开凿大运河无疑是隋炀帝的专利。其实,有隋一代,最先想到开凿运河的是老杨,最先落实为行动的也是他。
  开皇四年,隋文帝见“渭水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常阻塞漕运”,就命人“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开凿了一条“长三百馀里”的水渠。因为这条渠经过了渭口的广通仓,所以定名为广通渠。
  在开凿之前,朝廷内外也有不同的声音存在。然而,真等到渠凿成了,大家都看到了好处,也都尝到了甜头。“自此漕运通利,关中赖之,故又称富民渠”。一时间,朝野上下对老杨交口称赞,鸟生鱼汤地夸了个遍。

  当时还是晋王的沸羊羊杨广看到父亲羊村村长干出了这样的业绩,心向往之。他不仅入了眼,而且入了耳、入了心。等到他当上了皇帝,就迫不及待地要入行了。
  由于人口激增,北方的粮食供给成了问题。政府报告显示说是缺粮,但隋炀帝经过研究发现,缺粮只是个伪命题。粮食是够的,问题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南方米多人少,北方人多米少;偏偏陆路交通又不便,等南方的米运到,北方的人估计都饿死一茬儿了。所以,表面看来是缺粮,其实是缺交通。
  有木有解决办法?当然有,陆路不便,咱走水路啊!可是,木有水路啊!简单,建一条水路不就得了嘛!
  大业初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要有渠。”于是就有了通济渠。三年后,他又画了一条线:“还要有渠。”又有了永济渠。又过了两年,隋炀帝又说了:“要有河”。这就有了江南河。大臣们凑过来一看,好嘛,成一条线了。这一条线就是享誉世界的大运河。
  一提到大运河,大家都会想到唐朝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其实,何止是唐朝人,今天的我们不一样也赖着这千里通波嘛!
  这叫什么?这叫功在后世。可是,如果我们问问生活在那个年头的普通百姓,恐怕没一个人说好。事儿是好事儿,可做事的方式不对,功在后世,罪却在当代。

  开凿大运河是前无古人的浩大工程,在那个年代只有动用巨大的人力才能办到。开通济渠时,隋炀帝无偿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馀万”及“淮南民十馀万”。等到永济渠工程动工时,“发河北诸军五百馀万众”尚且“丁男不供”,隋炀帝一拍脑门儿,把女人拉出来当男人使。
  通济渠刚刚开好,隋炀帝就迫不及待地要去第二故乡——江都(他曾在江都生活多年)转转。单是他乘坐的龙舟,就有近八十米之高,船上建有四层高的楼阁。随行的船只达六千艘,绵延近一百多公里,光纤夫就有八万多人。方圆五百里以内“皆令献食,极水陆珍奇”;吃不完,“将发之际,多弃埋之”。
  如此奢靡浪费,老百姓能乐意嘛!
  这还仅仅是大运河这一项工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