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先哲们的那些破事

作者: 磁区理论

  孟子赞齐王与庄子批学生
  文/江南小隐
  齐宣王有一天坐在王宫里,看到有人牵着一头牛走过,那牛害怕得发抖。齐宣王得知是要牵去杀了祭钟后,就命人放了那头牛,而改用一只羊来替代。孟子为此大赞齐宣王仁德,有不忍之心。
  庄子快要死时,他的学生们准备用很多东西来陪葬。庄子说:“天地是我的棺槨,日月是我的连璧,星辰是我的珠玑,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陪葬品难道还不完备吗?哪里还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啊!”学生说:“如果野葬,我们担心乌鸦和老鹰会啄食老师的遗体。”庄子说:“弃尸地面将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将会被小虫和白蚁吃掉,夺取乌鸦老鹰的食物再交给蚂蚁,你们怎么如此偏心呢?”

  齐宣王不杀牛而杀羊来祭钟,明显属于庄子所说的偏心,牛是生命值得怜悯,难道羊就不是生命而值得唾弃?但孟子却说他出于仁心,可见这种仁心之虚伪,若果有不忍之心,就废了祭礼,牛也不杀羊也不杀若何?当然,礼是儒家所提倡的,孟子尽然不会提出这种废礼的主张,而只能赞成以小替大了。
  相比,庄子就要洒脱得多。庄子才是至情至性的真人,死了就死了,还在乎是给乌鸦和老鹰吃,或者给小虫和白蚁吃吗?何必非得厚此而薄彼耶?齐宣王和孟子自以为所作所为的明智,其实哪里比得上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的庄子。
  日期:2013-09-14 23:16:30
  大盗有道,让谁羞愧?

  文/江南小隐
  盗跖是春秋末期大名鼎鼎的强盗头子,是强盗们舍此其谁的祖师爷。这位盗兄相传“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强足以拒敌,辩足以饰非。”不仅武功强悍,而且口才也是一等一的牛皮。大教授孔子先生曾自恃其才,前往对他说教,结果反被这位盗兄一通数落,弄得灰头土脸,里外不是人。
  盗兄如此了得,身边自然聚集了一大批追随者。这些追随者可都是硬邦邦的铁杆粉丝,对盗跖那是忠心耿耿,五体投地,和当今某些大V微博上的僵丝粉比起来,自然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有一天,一位铁粉向盗跖诚心请教:老师,我们做强盗的,也有什么规矩和准则吗?盗跖说:哪能没有规矩和准则呢?如果想做个真正的强盗,你必须做到五点!
  铁粉丝仰起脸,无限期待:老师,哪五点呀?
  盗跖教导说:第一,你必须做到明。所谓明,就是你看到一座房子,便能准确判断出里面储藏着什么财物。第二,你必须做到勇。所谓勇,就是进屋动手时你应当是第一个。第三,你必须做到义,所谓义,就是撤退时要由你来断后。第四,你必须做到智,所谓智,就是要准确评估形势,知道什么情况下能出手,什么情况下不能出手。第五,你必须做到仁,所谓仁,就是回家分配战利品,要人人有份,公平合理。如果做不到这五点,想成为一位一呼百应的大强盗,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盗跖提出的为盗五点:明、勇、义、智、仁,真让人汗颜啊!这不与《孙子兵法》中孙武所倡导的将之“五德”,即“智、信、仁、勇、严”这五种品德几乎同出一辙吗?明、这是要求领导要有高超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勇、这是要求领导要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以身作则。义、这是要求领导在面对危险时要让部下先走,而不是让领导先走。智、这是要求领导要审时度势,不打无把握之仗,不能事事靠拍胸部拍脑袋作决定。仁、这是要求领导不能先富,不能吃独食,不可搞特殊。

  盗跖提出的这五点,标准真不低,可见当初的世道,做好强盗也并不容易!即使拿到现在,用这些标准来衡量某些部门的领导,又有多少衣冠楚楚的领导们能做到这些呢?他们的做人的规矩和准则,和盗跖的做强盗的规矩和准则比起来,会不会等而下之呢?

  日期:2013-09-15 09:14:48
  庄子与曹商之辩
  文/江南小隐
  宋国曹商,是个聪明乖巧,极富心计的人,他惯于观言察色,见风使舵,又长于谈辩,因此得到宋王的重用,被派往出使秦国。出发时,宋王给了他好几辆车子,到秦国后,又讨得秦王的欢心,秦王一高兴,送了他一百辆车子。

  曹商满载而归,一路长长的车队,好不春风得意。于是决定到大学问家庄子面前去显摆显摆。
  曹商到了庄子家里,看到家徒四壁,就挖苦庄子说:“如果要住在偏僻狭窄的里巷,贫困到靠自己动手编织麻鞋,累得脖颈干瘪饿得面黄肌瘦,这是我比不上别人的地方;但一旦有机会出使大国,使大国的国君心意舒畅,一次就赏赐给我一百辆车辆,这又是我超过他人的长处。”
  庄子正在闭目养神,听完曹商的话,微微睁开眼睛:“我听说秦王生病的时候,召请宫中的医师,能吸出疖子中脓疮的人可获得车辆一乘,能用舌头舔治好痔疮的人可获得车辆五乘,疗治的部位越低下,获得的车辆就越多。你难道给秦王舔过许多回痔疮吗,怎么会获得这么多的车辆呢?”
  曹商原本想在庄子面前炫耀一番,想不到被庄子击中要害,自然讨了个没趣,脸红一阵白一阵,只得灰溜溜地离开了。
  日期:2013-09-15 12:11:30
  墨子与巫马子之辩
  文/江南小隐
  巫马子、战国时期的一位儒家弟子,可能是孔子学生的学生。为了维护儒家思想,巫马子经常和创造了墨家思想的墨子进行辩论,其事迹主要记载于《墨子》的耕柱篇中。
  墨子到处宣扬墨家的“兼爱”与“利他”思想。巫马子不以为然,对墨子说:“我与先生的主张完全不同,我不主张人要兼爱与利他,我倒主张人应自爱和利己。比如说吧,我对邹国人的热爱就比对越国人深;对鲁国人的热爱又比对邹国人深;对我家乡人的热爱又比对鲁国人深;对我家人的热爱又比对家乡的人深;对我父母的热爱又比对我家人深;对我自己的热爱又比对我父母深,这是因为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只有自己才更亲近。有人打我,我会感觉到疼痛,打别人,却不会痛在我身上,那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解除自己的疼痛,却要去解除与我无关的别人的疼痛呢?所以我只可能损害他人以有利于我,而不会损害自己去有利于他人。”

  墨子听完笑了笑,问:“你的这种损他利己的主张,你是打算埋在心里呢,还是打算向别人宣扬呢?”

  巫马子道:“你可以宣扬你的主张,我为什么就要隐藏自己的主张呢?我也将向别人宣扬我的主张。”
  墨子点点头,道:“好,既然是这样,那么假设有一个人赞成你的主张,那这个人就要损害你以利于他自己;有十个人赞成你的主张,这十个人就要损害你以利于他们自己;天下的人都赞成你的主张,这天下的人都要损害你以利于自己。而且,假如有一个人不赞成你的主张,这一个人就要反对你,伤害你,因为他认为你是散布邪说的人;有十个人不赞成你的主张,这十个人就要反对你,攻击你,因为他们认为你是散布邪说的人;天下所有的人都不赞成你的主张,这天下的人都要反对你,伤害你,因为他们也认为你是散布邪说的人。那样的话,赞成你主张的人要损害你,不赞成你主张的人也要伤害你,你的主张,本来是为了追求利益,结果恰恰得不到半点利益。得不到利益你还要宣扬,这就是空言妄语,徒摇口舌,而自招杀身之祸啊!”

  巫马子从人性出发,大谈人生来都是自私自利的,而不会相互兼爱,这个论点本身问题不大,墨子不好反击,于是墨子放弃攻击论点,采用从论点导出的结果入手,指明巫马子的论点产生的后果对他本身极为不利,从而釜底抽薪,间接否认了巫马子利己之思想。
  日期:2013-09-15 13:55:17
  孟子与学生之辩

  文/江南小隐
  孟子周游到齐国,齐王有次送给他一百两金子,孟子推辞了,后来到了宋国,宋王送给他七十两金子,孟子接受了,再后来又到了薛国,薛君送给他五十两金子,孟子又接受了。孟子有个学生叫陈臻,对此非常不解,于是就问孟子:“老师啊,上次齐王送您一百两金子,您没要,可后来宋王和薛君分别送您七十两和五十两金子,您却接受了。假如您前一次的拒绝做得对,那么后两次的接受就错了;假如后两次的接受做得对,那么前一次的拒绝就错了。这两件事,老师您总有一次做错了吧?”

  孟子的这个学生可以说大大的狡猾,他想质疑孟子的错误,却并不明白指出孟子哪一次做错了。而是采用了一个二难推理的陷阱,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孟子进退维谷。也就是说如果接受是做对了,那么拒绝就错了,如果拒绝是做对了,那么接受就错了。孟子是又接受又拒绝,所以无论孟子肯定哪一次对,都必然得出另一次错的结果。
  陈臻的这个二难推理的推理过程并无错误,但前提却并不十分严谨。机敏的孟子于是抓住学生推理前提中的漏洞来进行反击。孟子说:“两次都没错啊,在宋国的那次,我准备要远行,对于远行的人送一些盘缠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宋王说‘送上一些盘缠’的时候,我怎么能不接受呢?在薛地的那次,当时路上已有危险,我们需要作些戒备。所以薛君说‘听说您路上需要戒备,送上一点买装备的钱。’时,我怎么能不接受呢?但在齐国的那次,情形却完全不同,当时我并没有任何接受馈赠的理由,齐王没有理由却要送给我一大笔钱,这等于是用钱来收买我。哪里有君子拿钱可以收买的呢?”

  孟子分析了三次送钱时的条件、环境不同,指出某种情况下接受馈赠是对的,某种情况下接受馈赠是不对的,关键要看接受馈赠时的理由充足不充足,而并不是所有的接受一律都对,或所有的接受一律都错,从而推翻了学生陈臻二难推理的大前提中“如果接受是对,那么拒绝就错”和“如果拒绝是对,那么接受就错。”这两个分论点,前提错则结论错,当然也就推翻了学生陈臻所得出的结论。

  日期:2013-09-15 16:54:09
  龙口探珠的危机
  文/江南小隐
  宋康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对外穷兵黩武,对内横征暴敛。有一个士人去拜会宋王,却得到了宋王不少赏赐。这个士人带着这些车马,来到庄子先生的面前炫耀。庄子叹了口气,问:“河边有一个靠编织苇席为生的老人,家里很贫穷,他的儿子有次潜入深渊,得到了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珠,但这位父亲却拿起石块,毫不犹豫地将这颗宝珠几下几下就砸碎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士人摇摇头,表示不理解。
  庄子说:“他的儿子也不明白父亲的用意,这位父亲就告诉他:价值千金的宝珠,必定出自深潭底下黑龙的口里,你能轻易地获得这颗珠子,一定是正巧赶上黑龙睡着了。倘若动手的时候黑龙醒来,你还可以活着回来吗?现在宋王是那样的荒淫无道,你能从宋王那里获得十乘车马,也一定是遇上宋王偶然睡着。假如宋王一旦醒过来,你也就将粉身碎骨了,你的处境是这么危险,又还有什么好炫耀的呢?”

  世人对于事物,总是耽于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潜在的危机,很少有人能象庄子先生一样,觉悟到利益与风险共生的哲理。也许当你正在为某种收获洋洋自得时,危险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你走来。如何化解,庄子先生的哲学就是:象那位河边住着的父亲,砸碎龙珠,去掉贪欲。
  日期:2013-09-15 23:30:15

  被冤枉的孟子
  文/江南小隐
  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意思是脑力劳动者统治、管理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和管理。这无疑是针对社会分工的现状来说的,由于管理者需要更多的知识和素质,更需要脑力劳动者来承担,因此这一说法是符合客观社会发展现状和规律的。
  孟子的这一说法历来遭到不少人批判,理由是孟子这是在搞等级、贵贱论,瞧不起体力劳动者。由于体力劳动者代表着为数众多的普通劳动人民,因此孟子也常常被指责为瞧不起普通劳动者,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言人。
  其实这实在是大大的冤枉孟子了,孟子在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时,不但没有丝毫瞧不起劳动人民的意思,其实倒还有高度看重、赞扬体力劳动者的成分。之所认出现上述误解,完全是由于后来的所谓批评者断章取义,歪曲了孟子的完整原意。
  在《滕文公章句上》中,孟子的原话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统治者,统治者靠被统治者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不难看出,孟子虽然存认了社会分工,存认需要劳心者来管理、统治劳力者的社会现实,但也明确指出:统治者是靠被统治者来养活的,劳力者才是劳心者的衣食父母,不可本末倒置。这正如马克思的理论,是工人养活了资本家,而并不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当然,也可以深化为是纳税人养活了人民公仆,而不是公仆养活了纳税人。
  生活真是无耻的荒诞,敢于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观点,多次为民请命,提高、肯定劳动人民身份和地位的孟子先生居然被黑成了对劳动人民的鄙视者。回顾历史,因断章取义而造成的千古冤案实在太多太多了,虽然断章取义一直是部分不学无术的学者们的嗜好,但笔者却还是忍不住想棒喝一句:断章取义害人害己,可以从此休矣!
  日期:2013-09-16 09:10:00
  孟子与淳于髡的精彩辩论
  文/江南小隐

  淳于髡是齐威王和齐宣王时期手下有名的智士,齐国“百家讲坛”稷下学宫的主讲者。以博学多才、长于辩论而著称,《史记》称他“滑稽多群,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孟子游学到了齐国后,两位高手之间自然免不了要来一番唇枪舌剑。
  根据当时儒家的礼制,除父女、夫妻之外,普通男女之间是不允许肢体接触的,这叫做“男女授受不亲”。授:给的意思;受:接受的意思,也就说,男人给女人东西,或女人给男人东西,对方去接受的时候,手不能碰到手,如果碰到,就是亲,就违反了礼。
  淳于髡选定这点作为进攻目标,先发制人,他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这是你们儒家提倡的礼吗?”
  淳于髡之所以明知故问,其目的无非是要先坐实论点,然后再加以攻击。
  孟子面对这一问题,只能老实点头:“对啊,这是我们儒家提倡的礼。”
  见孟子痛痛快快承认了,淳于髡于是开始发难,抛出了下一个问题:“那么请问,假如嫂嫂掉到了水里,小叔子应当用手去拉她吗?”

  淳于髡的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杀着。里面暗藏一个极不好回答的二难推理陷阱。如果回答拉,就有违“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如果回答不拉,又有悖于人伦道德。这一招真是狠招,足以让孟子左右为难,搞不好就出了洋相。
  孟子当然也不是盖的,望着淳于髡大声说:”你这是什么话!嫂嫂掉到水里而不去拉,那还是人吗?男女授受不亲,这说的是礼,是平时应当遵守的制度;嫂嫂掉水里,叔子用手去拉,这说的是权,是特殊情况下的通权达变,这两者能是一回事吗?
  见第一回合没有难住孟子,淳于髡话锋一转,又换了个论题:“现在社会分崩离析,整个天下都如同掉到了水里,那先生为什么不出手相救呢?”
  言下之意,嫂嫂掉水里,小叔子应出手相救,天下掉到了水里,你这圣人却不出手,你这不一光说不练的空谈家吗?
  面对淳于髡的质询和讥讽,孟子自然心知肚明,从容答道:“嫂嫂掉到水里,用手去救就行了;但天下掉到水里,难道也能用手去救吗?这需要用‘道’才能救啊!”
  言下之意,我老孟不辞千里,游学列国,正是用“道”在积极救援天下,只是象你一样见识浅短的人,无法看到和领悟而已!
  日期:2013-09-16 13:38:38

  孟子的选择性失明
  文/江南小隐
  齐国的齐宣王某天坐在大殿之上,看见下人牵着一头牛从堂前走过,就忍不住问:“你这是要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说:“祭钟仪式马上要开始了,准备杀了它取血用来祭祀。”齐宣王摆摆手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这害怕得战战兢兢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要处以死刑一样。“牵牛的人于是问:”那么不举行祭钟仪式了吗?“齐宣王说:”怎么可以不举行了呢?就用一只羊来代替吧!“

  齐国的老百姓听到这件事,认为齐宣王是出于吝啬,这才用小的羊来代替大的牛;如果是出于所谓仁心,那杀一只羊和杀一头牛又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不这么看,孟子极力赞扬齐宣王的这种行为,高度赞许宣王有不忍之心,是仁慈的君主。针对齐宣王连自己也搞不清出于怜悯同情动物无罪被杀,却不忍杀牛而忍杀羊的奇怪心理,孟子给出了他的合理解释: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的恐惧而没有见到羊的恐惧,这才以牛代羊。仁德的人对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要远庖厨。

  孟子的逻辑是,有仁德的人对于禽兽,看见它活生生的样子,就不忍心看见它死去;听到它活生生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骨肉。那么怎么办呢?这就要远离厨房!你看不到,听不到,吃起来就自然没有什么心里难受了!
  孟子虽然伟大,但这一观点无疑却是一种选择性失明(当然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政治策略)。不见、不闻,就真的能成就仁德?那这种仁德也未免太虚伪,太矫情了吧?按照“君子远庖厨”的逻辑,君王高高在上坐在朝堂里,公仆与世隔绝坐在办公大楼中,不问民生疾苦,不调查不研究,蔽塞视听,掩耳盗铃,自然会看不到强拆,听不到冤情,吃不到毒大米,住不上天价房,自然形势一派大好,感觉心安理得,岂非日日可以歌舞升平,而大赞仁政了?!

  日期:2013-09-16 21:17:13
  10
  墨子与学生之辩
  文/江南小隐
  墨子有一个学生,在墨子门下求学很有些时日了。一天,这位学生对墨子说:“先生认为鬼神很明智,能细察人间善恶,能给每个人施以祸福,让行善的人发财,给施暴的人降祸。现在我侍奉先生这么久了,也跟着先生行义做了不少好事,可为什么就一直没有得到福报呢?难道是先生的学说有不精确的地方?又或者是鬼神也并不能明察事理?”

  墨子说:“即使你没有得到福报,我的话为什么就不精确呢?而鬼神又为什么不明智呢?你知道隐藏犯人是有罪的吗?”
  学生点头说:“听说过。”
  墨子说:“现在假如有一个人,他的贤能胜过你十倍,但你能十倍地称誉他,而只一点点称誉自己吗?”
  学生摇摇头:“不能。”
  墨子继续问:“现在有个人的贤能胜过你百倍,你能终身称誉他的长处,而一次也不称誉自己吗?”
  学生再次摇摇头:“不能。”
  墨子叹口气说:“隐藏一个犯人都有罪,而你现在竟然隐藏这么多善行,你身有重罪啊!不招祸就万幸了,还企望求什么福呢?!”
  日期:2013-09-17 08:55:53
  11
  曾子之悲
  文/江南小隐
  曾参是孔子的优秀学生,《孝经》的作者,以天下第一孝顺而流芳百世。他一生做过两次公务员,第一次出仕时,薪水很微薄,但每次兑了工资,曾参都会用来孝顺父母,由此父母过得很开心,曾参也特别快乐。
  曾参第二次当公务员时,因为已成了大牌明星,人一火,那薪水也就坐上火箭,一下子上窜了数十倍。但此时曾参的心情却起了变化,不但不如从前那样快活,而且很悲伤。按曾参的说法,是由于父母都已过世,赚这么多钱,却无法再行孝道,因此心中时感失落。

  孔子的学生由此问孔子:“像曾参这样至孝的人,心中应当不会牵挂薪水的多少吧?”
  孔子说:“曾参的心思其实已经跟薪水联系起来了。如果内心没有牵挂,怎么会因薪水过多而产生悲伤的感情呢?真正对待工资心无所系的人,他们看待三百块和三万块,就应象看待蚊子和鸟雀从眼前飞过一样无动于衷。曾参的悲伤又从何而来呢?”
  老师就是老师,孔子看待薪水的境界似乎到了更高深的层次。在孔子心中,君子推行自己的道才是第一位的,才是最值得放在心上的,就象孟子所理解的那样,“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 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曾参若果在行道,就应当心安理得,又何必着意于薪水的高低呢?
  日期:2013-09-17 17:00:20

  12
  大国攻打小国
  文/江南小隐
  鲁阳文君,即公孙宽,字文子,乃楚平王之孙,司马子期之子。楚惠王十年(前479年),其父司马子期死于白公胜之乱。次年,继为楚国司马。后因楚惠王将鲁阳赐给他作为封地,故号鲁阳文君。
  鲁阳文君想要攻打郑国来扩大地盘,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赶忙前去阻止。墨子对鲁阳文君说:“现在要是鲁阳四境之内的大都攻打小都,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杀害人民,掠取牛马猪狗,帛米货财,那你怎么办?”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