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秘史

作者: 南门太守

  日期:2013-11-14 13:24:36
  连载1-01
  第一章 一个郡丞的儿子(1)
  1、生于乱世
  诸葛亮,出生于公元一八一年,是公元二世纪的“八零后”。
  这一年,曹操已经二十七岁,此前当了好几年县级官员,目前在朝廷是品秩六百石的议郎。
  这一年,刘备已经二十一岁,刚刚结识了比自己小一岁的关羽和小两岁的张飞,在家乡涿郡一带待机而动。
  这一年,周瑜六岁,司马懿两岁,孙权还没有出生……
  与“五零后”的曹操、袁绍和“六零后”的刘备、吕布等人相比,“八零后”的诸葛亮生出生得有些晚,但与辈人司马懿、孙权相比,也不算太晚,总算赶了上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
  其时,天子名叫刘宏,即汉灵帝,东汉倒数第二任皇帝。他的前任是汉桓帝刘志,他的后任是汉献帝刘协。

  都是倒霉皇帝,名声都不大好,尤其是前两位。
  多年后诸葛亮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他每次与人聊起桓帝、灵帝来都有点咬牙切齿的感觉(莫不痛恨),在他看来,后汉之所以倾颓以至灭亡,主要缘于桓帝、灵帝两位当权者“亲小人、远贤臣”。
  的确,这不是一个光明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宦官当权,奸臣阻道,正义得不到申张,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代,民族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民变频起,国家风雨飘摇。
  这是个黑暗的时代,一个恐怖的时代,延续数百年的两汉政权正日薄西山。
  日期:2013-11-14 13:25:48
  连载1-02
  第一章 一个郡丞的儿子(1)
  再回到诸葛亮身上。

  翻检所有古籍,关于诸葛亮早年事迹的第一手资料不过三条:
  《三国志》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
  《吴书》说:“其先葛氏,本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
  《吴书》还记载了诸葛亮哥哥诸葛瑾的事:“瑾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遭母忧,居丧至孝,事继母恭谨,甚得人子之道。”
  虽然简单,但认真来读,也能勾勒出诸葛亮少年生活的大致图景。
  日期:2013-11-14 13:27:13
  连载1-03
  第一章 一个郡丞的儿子(1)
  诸葛亮出生在琅邪阳都。

  瑯邪是郡国的名称,阳都是个县城。
  东汉全国分为十三个州,今苏北、鲁东南一带那时归徐州,瑯邪本是徐州下面的一个郡。
  光武帝刘秀封其第十一子刘京为琅邪公,于是建立琅邪公国,后刘京进爵为琅邪王,建立琅邪国,这个“国”,相当于郡,治所在开阳县,下辖琅邪、诸城、阳都等十三个县。
  有两条大河从琅邪国穿境而过,一条叫沂水,一条听汶水,两河交汇之处就是阳都县城,其故城遗址仍在,属今山东省沂南县。
  两汉时期,这一带绝非穷乡僻壤,受沂水、汶水的滋养,此地十分富足,且文化昌盛,名儒经师辈出,它是黄老之学的发祥地和全国知名的易学中心,是当之无愧的文化重镇。
  按照《吴书》的记载,诸葛亮的祖籍本是同郡的诸县,即今山东省诸城县,后来迁移至此。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大将葛婴屡立战功,但是被陈胜听信谗言后杀害,汉文帝时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代就以诸葛为姓,称诸葛氏。
  但这只是阳都县诸葛姓氏起源的一种说法,除此之外,至少还有两种说法:

  一是说他们出于葛姓,在伯夷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来居住在琅邪郡诸县的葛氏一支迁往同郡的阳都县,因为阳都县已有葛姓,为了区别,就把后迁来的葛姓称为诸葛氏。
  二是说春秋时期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的,总是被读为诸葛,以后干脆改称诸葛氏。
  不管怎么说,阳都诸葛氏都是有来历的大姓,而《三国志》里提到的诸葛丰,就是这个家族的骄傲之一。
  诸葛丰字少季,西汉初年人,以刚直而著称于世,在汉元帝时担任过司隶校尉。两汉时期历任的司隶校尉当数诸葛丰名气最大,因为他执法公正,不畏权贵,深得百姓尊重。所以,诸葛丰仅仅凭着担任过司隶校尉的资历就在《汉书》里有了自己的传记。
  曹操在洛阳、顿丘和济南当地方官时的想有所作为,在某些方面也深受诸葛丰的影响。曹操统一河北后邺县成为他的大本营,曹操为找不到合适的管理者而苦恼,曾经感叹:“到哪里能找到像诸葛丰这样的人才呢?”

  日期:2013-11-14 22:02:12
  连载1-04  第一章 一个郡丞的儿子
  1、生于乱世(4)
  诸葛亮的父亲名叫诸葛珪,官至泰山郡丞。
  虽然诸葛氏是也算是名门,但还算不上旺族。汉末是一个门阀渐起的时代,像汝南郡袁氏、颖川郡荀氏、弘农郡杨氏、太原郡王氏那样威名显赫、几世几公的巨族纷纷涌现,在政治上呼风唤雨、左右时局,与他们相比,诸葛氏家族要逊色多了。

  诸葛珪担任的郡丞,品秩为六百石,是品秩二千石郡太守的下属。
  东汉的一个郡,介于现在省与市之间,大郡相当于一个省,小郡也相当于现在一个或若干个市。汉末之前,郡太守地位很高,当时朝廷里部长级的九卿品秩也是二千石,所以郡太守相当于“省部级”官员。
  郡太守一般有两个助手:郡丞和长史。郡丞是太守的副手,相当于“副太守”,长史相当于郡政府秘书长。
  如此看来,诸葛亮的父亲虽然品秩不高,但地位也不算低,有人干脆称之为“副市长”。
  就郡丞的职守来说确实很重要,但就其政治地位而言,却要一般得多。因为严格说起来,郡丞并不算“官”,而只是“吏”。
  在古代官僚政治中官和吏有着严格的分野。官,是那些通过国家选拔由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吏,是官府聘任的协助长官办事的人员。官由朝廷考核,决定升迁;吏由长官考核,决定去留。
  诸葛珪能做到郡丞,说明他有才干,就像先祖诸葛丰那样是个实干型人才。而他只做到了郡丞,说明他虽然有才干,却缺少背景,或者说缺少飞黄腾达的机遇。
  泰山郡不属于琅邪国所在的徐州而属相邻的兖州,不过泰山郡与琅邪国也相邻,由泰山郡的郡治奉高至阳都县并不太远,有一百多公里。史书并没有记载诸葛亮幼时是否随父亲到泰山郡生活,但两地路途不远,即使诸葛亮一直生活在故乡,父亲也可以经常回来探望。
  诸葛珪的长子诸葛瑾,少游京师,对《毛诗》、《尚书》、《左氏春秋》有研究。作为诸葛氏家族的长子,诸葛瑾到京师洛阳唯一的目的只能是求学,目标很有可能是太学。
  太学是朝廷官办的最高学府,来这里求学不仅是拿张文凭和找寻一条晋身官场的阶梯,而且也是为了自己得到深造和提高,因为这里是各路精英荟萃之所,据史书记载,袁绍上过太学,曹操也是从这里毕的业。
  诸葛珪把长子送到洛阳读书,说明他有眼光,也说明他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如果天下没有大乱,如果家里也没有出现后面的那些变故,诸葛亮长大后想必也会到太学求学,成为一名学者,或者由此走向仕途吧。
  可是,乱世改变命运,家庭的变故也会重新规划人生。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也去世得很早。父母双亡,何其不幸。
  关于诸葛亮的父母具体死于何时,正史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这是正史糟糕的地方,非大事不记明时间,记人之死不记人之生。
  明清以来编著的《诸葛忠武侯文集》、《诸葛氏宗谱》以及《昭烈忠武陵庙志》等材料对这些进行了补充,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关于诸葛亮身世的大部分记载都来自于这一类材料。
  毕竟过去了一千多年,所以这些材料的可信度有所降低,而它们相互之间也多有出入。比如,关于诸葛亮准确的出生时间就有很多说法,最有影响的有三个:四月十四日,七月二十三日,八月一日。
  浙江兰溪诸葛大公堂所存《诸葛氏宗谱》记诸葛亮出生于一八一年的四月十四日;道光九年所修《昭烈忠武陵庙志》记诸葛亮出生于一八一年七月二十三日。至于八月一日,引用颇多,但似无出处,细究这下可能源于一九八一年农历八月一日成都武侯祠举办的纪念诸葛亮诞辰一千八百周年纪念活动,有人误以为他的生日便是农历八月一日。
  根据这类材料的记载,诸葛瑾长诸葛亮八岁,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姐姐名字和年龄均不详,弟弟名叫诸葛均,小诸葛亮三岁。
  这些材料里还提到,诸葛亮的母亲姓章,在他五岁时母亲去世的。
  为了照顾他们姐弟的生活,远在泰山郡任职的父亲续了弦,这位继母姓氏不详,但孩子们对她都很孝顺,尤其是诸葛瑾,因为孝顺继母而为人称道(事继母恭谨,甚得人子之道)。
  不幸的是,诸葛亮八岁时,他的父亲也离开了人世。
  原本幸福的一家接连遭到如此打击,这些都深深烙在了少年诸葛亮的心中,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性格的形成。

  日期:2013-11-15 19:04:09
  连载1-05  第一章 一个郡丞的儿子
  2、山东汉子(1)
  汝颖多奇士,山东出大汉。
  古代山东为东夷之地,据考证,东夷可能介于白种人与黄种人之间的一类人,他们普遍身材高大。
  说起诸葛亮长相,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羽扇纶巾”,是一个翩翩文人形象。但是,这个形象并不是真实的诸葛亮。
  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是个大高个,史书记载他成年后“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汉代一尺合今二十三点五厘米,按照这个计算,诸葛亮身高约一米八八,在平均身高低于今人的汉末,诸葛亮往人群里一站,显得非常突出。
  “伟”的含义接近于魁梧又偏重于修长,说明诸葛亮属于伟干长躯的那种山东汉子。
  唐代有一本叫《姓源韵谱》的书,里面有对诸葛亮容貌的进一步描写,说他身材很好,如松柏挺拔,皮肤有点粗糙,但很滋润(形细如松柏,皮肤枯槁,但文理润泽)。

  《姓源韵谱》绝不是随意之作,它的作者是张九龄,尽管他距诸葛亮时代也有几百年了,但应该不至于瞎编,可能他看到某些我们现在已无法看到的史料。
  东晋裴启所著《语林》一书,也记载着对诸葛亮相貌的描写,说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渭水对峙,临战,司马懿穿戴整齐的戎装,派人去打探诸葛亮那边的情况,派去的人回报说诸葛亮乘着一架小推车(素舆),头戴葛巾,手持白毛扇,指挥三军,号令严明(皆随其进止)。
  《语林》与《世说新语》、《搜神记》类似,严格说来不是史学著作,关于这段描写仅作参考。但是,这个头戴葛巾、手挥白毛扇的形象无疑已深入人心,成为诸葛亮的标准像。
  可以推测,诸葛亮个子挺高,不胖,身材修长,喜欢穿流行于汉末士人中的那种便装,有风度,有气场。

  山东汉子伟岸却不鲁莽,因为他们重礼仪。
  齐鲁又是文化昌盛之地,一山一水一圣人,“至今齐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作为孔孟故里,儒家思想对人们影响至深,形成了厚道直爽、重仁信义的民风。
  齐鲁也出好汉,《水浒》一出,无人争锋。
  中国有两个地方的人爱夸自己家乡好,一是山西人,爱唱“人说山西好风光”,再一个就是山东人,爱唱“谁不说俺家乡好”。如果有人说山东不好,山东人就会跟你急。

  齐鲁崇儒学,也兴兵家,姜太公、管仲、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等著名兵家出自这里,宋代官修《武经七书》作为兵家的必读经典,其中《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等四部最重要的兵书作者都来自齐鲁地区。
  诸葛亮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虽然早年事迹大都不可考,但山东汉子身上共有的自然基因和齐鲁文化留下的人文基因对他无疑产生了深深影响,为他的成才和性格形成都打下了基础。
  日期:2013-11-15 19:04:57
  连载1-06  第一章 一个郡丞的儿子

  2、山东汉子(2)
  现在诸葛亮所面对的是,父母早逝,整个家庭的命运出现了重大转变,他所能依靠的是兄长诸葛瑾。
  诸葛瑾此时已从洛阳回到故乡,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其实,即使父母仍健在,诸葛瑾也要回来,因为天下已不太平,洛阳成为动乱的中心。
  诸葛亮四岁时,汉灵帝中平元年即一八四年,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天下响应,万众影从,京师为之震动。灵帝召集群臣商议,决定解除党禁,发天下精兵镇压民变。

  三十岁的曹操就在此时投笔从戎,担任骑都尉,参与平乱。二十五岁的刘备也终于等来了大干一场的机会,领着关羽、张飞等人参加了朝廷临时召募的军队,因功被授予安喜县尉。还有孙权的父亲孙坚,也跟人去镇压黄巾军,因功被授予别部司马。
  黄巾起义改变了王朝的命运,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一生。
  后来,黄巾起义总算扑灭了,但朝廷元气大伤,社会更加贫困和动荡,政治更加黑暗,外戚和宦官的争斗更为剧烈,灵帝管不了,索性破罐子破摔,公开卖官鬻爵。
  诸葛亮九岁时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拥立皇子刘辩继位,紧接着发生了董卓等外兵入京事件,何进被杀,董卓鸠杀刘辩,改立另一位皇子刘协登基。为反抗董卓,袁绍、袁术、曹操等人联络十余位刺史、太守结盟起兵,开始了讨伐董卓之战。
  诸葛亮十一岁时,董卓挟汉献帝刘协迁都到了长安,后又被王允、吕布等人发动政变杀死。
  至此,天下已完全进入到群雄割据混战的时代。
  日期:2013-11-16 19:30:34
  连载1-05 第一章 一个郡丞的儿子
  2、山东汉子(2)
  琅邪国所在的徐州,其最高长官是州牧陶谦,此人善于在政治上投机,别人讨伐董卓,他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对于辖区内参加联军的一律放行,但始终坚持向朝廷进贡。
  当时除洛阳所在的司隶校尉部以外,天下十三个州中,与徐州相邻的兖州、豫州、青州等地已是战火连连,陶谦注意保存实力,使徐州暂时避免了大的战事。中原地区一些人为避战乱逃到了徐州,靠近海边的琅邪国成为他们的首选。
  由阳都沿沂水而下,不远即是临沂,再往下,是琅邪国的治所开阳,在诸葛亮十岁左右时,大批由中原地区迁来的人住满了这里,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朝廷前太尉曹嵩,他是曹操的父亲。
  曹操此时已参加了关东联军,并逐渐向兖州方向发展。曹操的故乡在豫州的沛国,那里已成四战之地。曹操的夫人卞氏是琅邪国开阳人,也许因为这一点,曹嵩率本家数十口人来到琅邪国避难。
  但是,琅邪国的和平只是暂时的,一场巨大的灾难随之而来。
  诸葛亮十三岁那年,曹操占据了大部分兖州,担任了兖州牧,他想把父亲接到兖州的东郡。兖州所属的泰山郡离琅邪国最近,泰山郡太守应劭是曹操的手下,曹操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应劭是个著名学者,《风俗通议》的作者。他原本是朝廷任命的官员,并非曹操的嫡系。有人认为,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当年正是在应劭手下任职,其实这并不确切。《后汉书》记载了应劭担任泰山郡太守的准确时间,兴平六年即一八九年,而诸葛珪已于上一年去世了。

  也不知应劭没把领导的事放心上,还是办这种事并不是他这个书生的强项,结果这件事就办砸了,而且情况很严重,曹嵩一行半路上被人劫杀,包括曹嵩在内数十口人一个没剩,全被杀死。
  应劭吓傻了,不敢在泰山郡呆下去,弃官逃到了袁绍那里。
  曹操大悲,继而狂怒,誓言报复。
  曹操派人去查,查来查去居然与徐州牧陶谦有关,劫杀曹嵩的是陶谦手下部将张闿。
  张闿是私自行动还是得到了陶谦的授意,至今这都是个无头案,史书说法不一。不过,以陶谦的个性和当时的局势,他绝干不出来这样的事,因为他缺少动机。
  但曹操不管,在兖州站稳脚跟后他就想着向外扩展,南面的徐州是他拓展势力的首选目标,现在有了这么好借口,哪能错过?
  所以,即使弄清楚了陶谦与劫杀曹嵩毫无关系,曹操也不会承认。他立即集结重兵杀向徐州,连拔十余城,大战于彭城,即今日的徐州,攻破彭城后下令屠城。
  陶谦一败涂地,退保徐州的大本营东海郡郯城。
  危难之际,刘备率数千人马及时前来增援。当时刘备还没有单干,他属幽州的公孙瓒集团,正与冀州的袁绍集团激战不休,而曹操属于袁绍集团,曹操攻陶谦,公孙瓒认为自己应该出手相救,这就有了刘备的南下救徐州。
  在刘备的帮助下郯城总算未失,陶谦躲过一劫。
  曹操总共发动了三次征徐州之战,这是第一次,进攻的路线是西边的彭城方向,诸葛亮的家乡琅邪国在东边,不是主战场,因而影响不大。
  但到了次年,曹操卷土重来,发动了第二次南征徐州之战,这一次曹军改变了进攻方向,不走西路,改走东线,其主力进入到琅邪国北部地区,连下五城,一直打到东海(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

  这个东海,指的是徐州辖下的东海郡,陶谦的大本营郯城即在其中,该郡的管辖范围西到如今的枣庄,东到连云港。
  曹操此战攻下的琅邪国五城是哪几座不得而知,但是少不了开阳、即丘、阳都这几座沂水沿岸靠近东海郡的城池。
  这是诸葛亮的家乡阳都城第一次面临大规模战事,之前虽然黄巾民变骤起,但主要在青州、兖州境内,琅邪国还相对安全。
  综合各种史料记载,曹军早期的军纪比较差,这大概与曹军早期的构成有关。曹操起兵初期,收编了大量地方武装,还有相当多的黄巾军旧部,作战虽然勇猛,但纪律性较差,屡次留下屠城和残杀百姓的记录。
  战火一起,生灵涂炭,这次琅邪五城的陷落情景虽然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但惨状可想而知。

  虽然曹操此次南征徐州仍然未能全胜,他遇到了重大挫折,张邈和陈宫秘密迎请吕布在他的后方兖州发起叛乱,曹操不得不仓促撤军。但是,所有人都明白,曹操还会卷土重来,琅邪国已不安全。
  原本是避难之所的琅邪国,现在每天都有大量民众外逃。作为诸葛家长子的诸葛瑾,看着继母和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
  好在,诸葛亮和诸葛瑾还有一个叔父,关键时刻给他们提供了帮助。
  日期:2013-11-17 19:47:38
  连载1-06 第一章 一个郡丞的儿子
  3、辗转豫章(1)
  诸葛亮的叔父名叫诸葛玄,是个有本事的人。
  诸葛玄早年在洛阳为官,具体担任什么职务不详,应该不是特别高级的官职,因为史书没有关于他在朝廷为官的任何记载。但也不会地位特别低,从他在洛阳的交游情况看,他有机会接触到不少上层人士。
  他应该是个中级官吏,当他在朝为官时,正值宦官争斗、董卓乱政,就连朝廷里三公九卿一级的高级官员说杀就杀,朝不保夕,更何况他们这些人。
  考虑到这些情况,加上诸葛珪病故,诸葛玄回到了家乡。
  在洛阳期间,诸葛玄交了两个好朋友,一个是刘表,一个是袁术。
  刘表是兖州山阳国人,汉室宗亲,大学者王畅的学生,年轻时便入朝为官,何进担任大将军时聘他为大将军掾,相当于大军府里的处长。袁术是豫州汝南郡人,出身于世家大族,年纪轻轻便担任了河南尹,相当于太守。
  一个是汉室宗亲、名师高徒,一个是世家子弟、年轻有为,都是众人争相结交的对象。尤其是袁术,身边总是聚集着不少世家公子,他们经常在一起吃喝游玩,毫不避讳众人的议论,十分惹人瞩目(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
  诸葛玄跟他们非亲非故,也不是同乡,但关系处得很好。这说明,诸葛玄在朝中虽非高官,但地位也不会太低,同时也说明诸葛玄身上有着山东人所特有的崇信重义、好结交朋友的特点。
  就在诸葛玄回到家乡之前,刘表和袁术的事业各自有了很大发展,都成为天下相当有影响力的人物。
  董卓秉政后,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此时各州的刺史已逐渐重权在握,是一个显职。荆州一带拥兵自重的人很多,有苏代、贝羽、张虎、陈生、蒯越、庞季、蔡瑁、黄祖等人,朝廷实际上已失去了控制。董卓除了给刘表一纸任命外,并无更多支持。
  刘表的创业过程也很艰辛,有一本叫《战略》的书记载了他初到荆州时的情况。刘表单人独骑来到荆州,两脸一抹黑,好在他在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他们一块在何进的大将军府里共过事,这个是就是荆州本地大族出身的蒯越。
  在蒯越帮助下,荆州蔡氏、黄氏、庞氏等另外几家大族也对刘表给予支持,在他们的共同协助下,刘表先从荆州最重要的南郡下手,逐步统一荆州。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