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也许这才是和珅-走出成见,走近真实
作者:
附壤
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
这一年,距离和珅被赐自尽,已经整整十五个年头了。十五年前,伴随着乾隆的驾崩,由嘉庆一手导演的惩杀和珅的政治大地震,曾在整个帝国内掀起阵阵惊风,许多人为之拍手称快,许多人为之胆战心惊,许多人为之得封得赏,许多人为之黯然余生……
而如今,十五年时光的消磨,一切的一切应该归于平静了。
只是,但凡大的地震,不仅发生时响天动地,而之后的余波,依然能不断荡响着自己的回声,不会轻易消弭。
这一点,对于清朝国史馆的篆修官们,体会的尤其强烈。
按照惯例,和珅自尽之后,为和珅撰写列传的工作就提上了篆修官们的日程。这本是中国古代一项非常优秀的传统,自周朝开始中国就有了官方的史馆,而到司马迁写了《史记》之后,“修史”的传统更是被历朝历代发扬光大,在我们即将介绍的清朝,就是由专门的国史馆负责修史工作的,最多时有六百多人工作其中,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当然,这项传统所带来的结果便是:中国有着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最连续的历史记录。
不过,对于当时国史馆的篆修官们,可没心情考虑自己工作的历史意义,因为一个现实的难题摆在了他们面前:和珅的列传怎么编?
首先,作为一代权臣的和珅,几乎做过清朝所有掌握实权的官职,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一等忠襄公……这些显赫的头衔无不昭示着一个事实:和珅的列传不能不写。
其次,和珅对嘉庆来说,是永远绕不过去的阴影。嘉庆曾经昧心地说过将来要仰仗和珅,可是乾隆死后仅仅第二天便治罪和珅,诛杀和珅让嘉庆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了无数好处,这些,都是嘉庆一朝不能说的秘密。于是,和珅的话题,在整个嘉庆朝都是一个火药桶。曾经有一个朝廷大臣上书说要查办负责查封和珅财产的官员,认为他们可能侵吞了和珅的财产。结果嘉庆看后大怒,说了一句:“难道你们把我看成了一个贪财的君主?今后朝臣不能再提和珅财产一事!
于是,和珅的话题,朝廷内外无人再敢提及,只有国史馆的那些篆修官们,不得不接下这块烫手的山芋,日思夜想着如何给和珅撰写列传,能让嘉庆满意。
日期:2013-11-28 07:50:36
终于,在开始提到的嘉庆十九年,在篆修官们认为和珅的风波已经平息的时机,他们给嘉庆进呈了一份和珅列传,这份列传上凝结着这些篆修官十五年揣摩的成果,目的无非只有一个:希望嘉庆能够满意。
结果,嘉庆很生气。
嘉庆为此写了一长段批谕,内容大致归类如下:
1.和珅伏法已经十五年了,现在才将列传送上来,太慢了(太觉迟缓)。
2.在列传中,只是将和珅为官三十年做过的官职、履历依次排列,篇幅很少,却将和珅被逮捕后的各项谕旨(注:均是嘉庆颁布)详细叙述,是何居心,不可问矣。
3.和珅并非一无是处,他精明敏捷,还是有一些功劳可写的(原有微劳足录),只是他贪鄙成性、怙势营私、狂妄专擅,所以我才不得以加以重罚。
结果,所有承办和珅列传的篆修官,都交到了刑部严加议处。最终,主要负责编撰的席煜被革职,押回原籍,并且让他闭门思过,不得外出,落了个被软禁的下场。
和珅,死后十五年,仍旧引发了一场小小的政治风波。
日期:2013-11-28 19:15:37
到这里,发生在嘉庆十九年的这段历史,算是粗略地讲完了,从中我们能看出什么呢?
我想,至少我们能够看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颠簸不破的真理,把和珅打造成贪婪专权、怙势营私、十恶不赦的一副形象,是嘉庆本人的需要,却成了后世人们对和珅的集体印象。
然而即使是嘉庆,也曾说过和珅精明敏捷,还是有一些功劳的。
我们为何要抱着一丝成见注视和珅呢?成见,可能会让我们永远失去了解一个人的机会。
写这个帖子并不是为和珅“平反昭雪”,只是有一个单纯的愿望:
那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胡乱地在图书馆里借到了一本《和珅传》,于是,在一个夜晚,敞亮的自习室,印象中只有我一个人,静静的,无意中,带着和珅那副经典形象,走进了和珅的世界。
却被它震撼到了。
以往,我只看到了和珅成功与失败的一面,却没有注意到,一个曾经无依无靠的贫苦少年,成长为一代权臣,他在背后经历了怎样的付出。
单就和珅会拍马屁这一点,如果你还能记得上面提到的那几个篆修官,就应该知道,揣摩皇帝的心思究竟有多难,更何况和珅揣摩的是清朝最为精明的乾隆皇帝。
所以,我萌生了一个简单的愿望:尽量把我的震撼与大家分享。
日期:2013-11-28 22:04:49
我期望呈现一个真实的和珅,但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嘉庆虽然对篆修官们编写的和珅列传不满,但是今天看到的和珅列传仍是嘉庆所批判的那副样子,以至于若要还原和珅,必须借助清人所写的野史笔记,而这些野史大多经不起推敲,有的还存在着致命的硬伤,这些我只能尽量在不影响阅读的情况下,在文中说明。
为了增加可读性,我会在史料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否则可能会变成一部学究书,至于是否合理,随时接受大家的拷问。
这里,我真的想说一句,对于那些自认为自己的故事会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读者,一定要在生前写一本自传之类的东西,否则你会被后人打扮的不成样子。
而我也自觉无耻地加入到了打扮者的行列,希望泉下的和珅能够宽宥我的行为,毕竟史料有限,我只能尽力。
我所参考的史料,正史包括《清史稿》、《清史列传》、《满汉名臣传》等,野史笔记首推昭梿的《啸亭杂录》,昭梿是和珅的同代人,曾经参加过和珅妻子的葬礼,所以他的记载我把它奉为信史,其它的还有陈康祺的《郎潜纪闻》、薛福成的《庸庵笔记》等等,当然,还会参考许多今人的研究成果,为了不太占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好了,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表达一个意思,期望用尽量真实的和珅,还原给读者我的震撼。
让我们就此开始吧。
一个人,
一生,
几十年,
几十万字。
日期:2013-11-30 20:40:23
第一章。最幸福的三年
【0~2岁,乾隆十五年~十七年,1750~1752年】
和珅的故事,就从两百多年前那个草长莺飞的夏日说起吧。
在今天北京西城区的西四北头条,当时那里有着一个不这么复杂的名字:驴肉胡同,在驴肉胡同东头的一所宅院里,伴随着一声啼哭,一个新生命降生在这里,当然了,他就是和珅。
这一年,是乾隆十五年(庚午年,生肖马),二十五岁登基的乾隆皇帝已经做了十五年的皇帝,此时他已经39岁了。
这一天,是公元1750年7月1日,农历五月二十八日。
小和珅的顺利出生,着实让宅院里的上上下下平添了十二分的喜色,尤其是这所宅院的主人常保,更是欢欣异常。在那个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无论谁家头胎生了一个儿子,都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而像常保这样衣食无忧的高官家庭,更是如此。
小和珅的父亲常保,留下的历史资料非常少,只知道他曾做过福建副都统,这在清朝可是一个正二品的大官,属于封疆大吏级别。而小和珅的生母,则是河道总督(正二品)嘉谟庶出的女儿,同样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这样看来,小和珅的出身绝对不低,应该算是“高官二代”。不过,比起我们理解中的“官二代”来说,小和珅还有另外一项“天生”的政治资本。
原来,小和珅的五世祖尼雅哈纳,正是生活在清军刚刚入关的年代,在当时,辽阔的中华大地正被清军迅速地征服,尼雅哈纳也抓住了这个建功立业的时机,在征伐山东河间府时,他第一个登上了城墙,并且成功地留在了上面,最终清军很快攻下该城。
战役结束后,论功封赏,尼雅哈纳不但获得了“巴图鲁(勇士)”的称号,最重要的,还授予了他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可以世袭罔替(不废除)。
可见,尼雅哈纳在这次战役中立功不小,三等轻车都尉可是一个正三品的爵位,也就是说,尼雅哈纳的子孙只要是承袭了这个世职,那么他做官的起点就是正三品。
到了和珅的父亲常保这一代,已经是第七次承袭这个职位了。不过在这一代,尼雅哈纳的子孙又出现了一位英雄人物,名字叫做阿哈硕色,只是这位相较于祖先来说,是一个悲剧英雄,他在从征新疆准噶尔的战争中“击贼身亡”,因此受到了嘉奖,并且赐给了常保家一个一等云骑尉的官职(正六品)。
所以,随着小和珅的出生,只要他能健康地成长,那么就有一份正三品的三等轻车都尉和正六品的一等云骑尉等着他去承袭。
可以说,小和珅生来就是有官当的
这才真正叫做“官二代”吧。
日期:2013-12-02 17:52:37
当时的中国,正是在清朝的统治之下,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缔造这个朝代的满洲人(即满族人),原本生活在白山黑水的东北地区,明朝末年,不无意外地卷入了中国的内乱,结果这些满族人发现,自己竟然是这场内乱中一枝独秀的武装力量,既然这样,那何乐而不为,于是,清朝,就在汉族人自相残杀的废墟上建立起来了。
大凡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总要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对待人数比自己多得多的汉族人民?
几百年以前,建立元朝的蒙古族统治者,面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简单而粗暴的答案,在这些蒙古人看来,自己是快马弯刀打下的天下,打心眼里瞧不起擅长诗书礼仪的汉族人,于是他们把人分成了四等,汉族人是最末两等,汉族知识分子则更惨,社会地位比**还低,仅仅比乞丐高一级,排行第九,这就是知识分子“臭老九”别号的最初来源。
这些措施的结果,便是这些蒙古统治者统治中国不到一百年,就被朱元璋赶回了草原放羊。
有了这个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清朝统治者就变得聪明多了,不但全盘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理念,而且政府的组织结构也照搬明朝的那一套。比如,清朝皇帝康熙和乾隆南巡的时候,一般都要到山东去拜谒一下孔庙,甚至还要到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前拜上一拜,这些表面上的和实际上的措施,都昭示了清朝统治者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实:必须用汉族的传统和文化统治中国!
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这些满族人很可能会被同化在汉族人和汉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就像中国历史上那些只留下名字的少数民族一样。
然而,这是清朝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他们想了许多办法,试图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模仿蒙古文创立了满文,比如入关后仍然保留了自己的八旗制度,比如尽量给予满族人以优厚的待遇和特权……
不过,越是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就越会同汉族人产生难以逾越的隔阂,于是就会觉得自己的统治好像是从汉族人手中“偷来的”似的,总有一天要还回去。这种心理从他们对待自己的龙兴之地:东北地区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清朝前期,作为满族人老家的东北地区,是严格限制汉人迁入的,在他们眼里,虽然自己成了中国的主人,可是没准哪一天自己会被汉族人赶走,到那时,大不了再回到东北放羊。
可想而知,抱着这种想法的清朝统治者,对待汉人是怎样的态度:既要依靠和拉拢他们,同时又对他们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渗透到基因中的不信任。明白这一点,便能理解为何清朝如此盛行“文字狱”,为何整个清朝有“重满抑汉”的传统。
日期:2013-12-02 23:26:08
不过,也正是这种“可能被赶回去放羊”的危机感,让清朝皇帝对自己接班人的教育格外重视。曾经热播过的电视剧《康熙王朝》,第一幕就描述了小玄烨(康熙)天还没亮就要起床读书的情景,这是历史上真实的一幕,而且,直到康熙亲政时,仍旧持续了几年这样的读书生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十六七岁的康熙皇帝,虽然贵为大帝国的统治者,可是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上学,等到上午九点左右放学后,还要处理繁杂的政务……
正是这样严格的教育,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皇帝,一举将中国带入了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之中。
到小和珅出生的这一年,正是康乾盛世最辉煌的顶点,盛世的标志便是在乾隆一朝,中国人口出现了爆炸式地增长。据统计,从乾隆六年到乾隆六十年,54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净增了1.535亿,这是惊人的数字,因为在清朝以前,中国历代人口最多时也不过一个多亿。
如果做一个粗略地估算,小和珅出生这一年,清朝共出生了284万人;小和珅出生这一天,清朝共出生7780人。
而小和珅,将会掩盖所有同龄人的光芒。
日期:2013-12-03 20:51:11
总之,当小和珅第一次睁开眼睛打量这个世界的时候,国泰,民安,家和。最重要的,在他黑亮好奇的瞳孔中,他能看到母亲怜爱的目光,能看到父亲难抑的喜悦,能看到家里上上下下忙前忙后,却只围着他转……
此时的常保,看着自己这个粉嫩可爱的儿子,脑海中开始琢磨着给这个宝贝儿子取个什么名字呢?很快,小和珅就有了自己第一个名字:
钮钴禄?善保。
很陌生吧?其实,和珅这个名字是在他上学之后,由学校的先生给起的,在此之前,和珅的名字叫做善保才对,只是为了方便阅读,所以我一直用和珅这个名字。
而钮钴禄,则是和珅的姓。从这个稀奇古怪的姓氏,至少可以看出小和珅出身于少数民族,事实上,小和珅不仅是少数民族,而且是大清王朝统治下最幸运的民族:满族。
钮钴禄氏,是满族八旗氏族中的大姓,清朝的许多名人和文臣武将都出身此姓,比如当时清朝皇帝乾隆的生母,就是钮钴禄氏。
可见,小和珅,这个含着“官钥匙”出生的高官子弟,又镀上了一层“出身满族”的金光,在他的眼前,似乎一条熠熠闪亮的星光大道已经为他铺就好了。
不过,对于襁褓中的小和珅来说,这些对他还太过遥远,遥远的还让他不能理解。
在他此时的世界,有母亲的疼爱,有父亲的关怀,有一个温暖的家,这不就足够了吗。
幸福,本来就是简单的。
然而,对于小和珅来说,这份简单的幸福却是如此短暂,短暂到他未曾能够记住自己的这段幸福童年。
很快,不幸便要降临到小和珅的头上。
而这个不幸,对小和珅来说,仅仅是个开始。
日期:2013-12-05 15:31:58
第二章.不幸童年的开始
【3~8岁,乾隆十八年~乾隆二十三年,1753~1758年】
小和珅三岁这一年,母亲又怀孕了,而且又是一个男孩。看来,三年前那喜气洋洋的一幕,又要在同样的地方上演。
可是这一次,噩运却降临到这个家庭。
临盆这一天,小和珅的母亲不幸死去,是死于难产,还是死于产后失调,现在已经没有资料记载下来。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小和珅的弟弟在这场悲剧中活了下来,取名叫和琳。
母亲死亡的噩耗传来时,仅仅三岁的小和珅自然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不明白这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在他眼里的世界,家里上上下下又一次忙上忙下,只是不再围着他转。
妻子的去世,对于常保来说不啻是个打击,在给妻子办完丧礼之后,常保所考虑的,却还是要再娶一任妻子进门。
古代的大官家庭,说他“三妻四妾、妻妾成群”,其实是不准确的。妻子对于每个男人来说,有且只有一个,而且和丈夫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关系,在家庭的地位一点也不比丈夫低。这点上,可以参考一下我们比较熟悉的皇室,皇帝虽然后宫佳丽无数,可是皇后只有一个,而且皇后有着母仪天下、主宰内宫的地位和权力,至少名义上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比皇帝低多少。
正如同皇帝册立皇后需要隆重的仪式,还要昭告天下、普天同庆一样,对于常保这样的高官,娶妻也要走一套繁杂的礼仪,而且绝对不能在自己喜欢的小妾甚至女婢中扶正一个当妻子,还是要找一个门当户对的,然后再明媒正娶过来。
常保所续娶的这个妻子,同样是出身名门,她的父亲伍弥泰,此时已经被赐为诚毅伯,日后更是做到了吏部尚书(人事部长)、东阁大学士的高位。只不过他的这个嫁给常保的女儿,没有留下名姓,我们就叫她和珅的继母吧。
对于此时的常保来说,原配妻子去世的风波,到此算是结束了。
日期:2013-12-05 18:23:59
前面曾经介绍过,常保的官职是福建副都统(福建军区副司令),自然需要到福建去任职,这也是常保需要续娶妻子的一个原因,因为自己远赴福建,自己在北京的这个不算小的家业产业没个人主持可不行,这下好了,自从小和珅继母进门之后,在常保看来,自己的家又完整了,自己又能一如既往地享受家庭的温暖,自己能安心地去福建任职了。
然而对于小和珅来说,家里的种种变迁,让他的生活从此不同了。
自从小和珅的母亲死后,虽然我们不知道常保将和珅兄弟俩交给谁去抚养了,但从和珅后来只字未表露过自己儿时的家庭来看,此时小和珅的继母,或者府中的任何一位女性,都没有给和珅一份母爱的照顾,甚至在一些野史笔记小说中,有着一些和珅的继母对待兄弟二人十分苛刻、甚至虐待的记载。
抛开这些杜撰的野史小说是否可信不提,就算继母没有对和珅兄弟俩到打骂的程度,但不是自己亲生的,也谈不上对他们无微不至地关怀的地步。
所以,当小和珅刚刚开始懵懂地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当他刚刚开始对这个世界有了只言片语印象的时候,呈现给他的,是一个有些冷冰冰的世界,一个缺少爱的世界。
也许只有每次父亲回家的时候,他才能感受到片刻的温暖,可是父亲远在福建,在那个年代,从北京到福建,即使用战争期间传递公文的加急速度,也要27天的时间,这样的距离,一年回家一次都是天大的奢望。
总之,用现在的话说,小和珅是在后妈的手中长大的。
不过,虽然小和珅的童年缺少关怀,但只要有父亲在,那么他在这个家就还是“少爷”的身份,自己的生活还是有人照顾的。
更为重要的是,在小和珅的这段童年时光,常保为他和弟弟和琳请了私塾先生,开始学习一些《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等等初级读物,这些,都是常保富有远见的决定,他不想自己的儿子靠着祖荫吃饭。
转眼间,到了小和珅9岁这一年,父亲常保应该在此时回过一次家,因为这一年,常保做了一项让兄弟二人受用一生的安排:将和珅、和琳一起送入了一所学校接受系统的学习,这所学校的名称叫做咸安宫官学。
进入咸安宫官学学习,是和珅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在这所学校中,和珅得到了日后发迹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机遇,同时,这所学校也留给了和珅惨痛的回忆,正是在这段求学生涯,和珅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不幸。
而正是这不幸,才铸造了日后的和珅。
日期:2013-12-06 23:09:48
第三章.天塌了。
【9~17岁,乾隆二十四年~三十二年,1759~1767年】
咸安宫官学,其实是一所专门为八旗官员子弟开设的学校。
前面说过,清朝的皇帝大多十分重视对皇子的教育,一脉相承的,对于八旗子弟的教育问题,他们也同样十分重视。
于是,在清朝便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旗学”的学校机构,具体包括旗官学、八旗教场学、八旗蒙古官学、八旗义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等等,实质上,这些学校都是为八旗贵胄子弟开设的学校,用今天的观点看,这都是一些贵族学校。
和珅所就读的咸安宫官学,在所有旗学中绝对算的上数一数二的一所,这从咸安宫官学的地理位置上就可以看出来。
最早的时候,咸安宫官学就设在咸安宫,这也是它名称的由来。咸安宫,位于故宫西华门内,是明代建筑,在兴办官学之前,这里曾经见证过两段赫赫有名的历史。
一段是在明朝天启年间,这里曾经是大太监魏忠贤的“对食”(可以理解为是魏忠贤在宫中的妻子)客氏居住的地方,熟悉那段历史的都知道,魏忠贤凭借着客氏(天启皇帝的乳母)才开始飞黄腾达,最终成为一代大奸,将明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任凭崇祯如何努力,也没有扯拽回来。
另一段发生在康熙后期,当时康熙那些皇子们的“储位之争”,已经上升成为一个重大的朝政问题,晚年的康熙也因此心力憔悴,当然更憔悴的还是曾经贵为太子、却被两废两立的胤礽,在胤礽被废黜的时候,康熙就将他禁锢在了咸安宫。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