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德意志第三帝国

作者: 修武兴国

  单纯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军队是二战中战斗力最强的军队,没有之一。
  德军的敌人是2200万苏联军队;1400万美国军队中的大部分;1200万英国军队。
  德国的敌人全部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那几个国家。
  反观日本,美国拿出三分力就把日本打回石器时代了。
  1933年——1945年,一个被歧视的国家,一个被《凡尔赛和约》压榨的国家,一个昔日荣耀却彻底沉沦的国家,在希特勒的带领下迅速崛起,称霸欧洲,震惊世界。
  首先我要说,不管有什么样的理由,什么样的思想,针对平民的恐怖行为是不恰当的,然后我想说希特勒是个伟人,没有他,德国将是一个四分五裂,任人鱼肉的国家。
  为了突出第三帝国,我把第三帝国单独拿出来写,请大家跟我一起来看看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奋斗历程。
  第一章 德国复苏

  第一节 希特勒对德国人民的承诺——面包会有的,工作也会有的
  933年,希特勒的屁股终于坐在了总理的椅子上。希特勒坐在他豪华的总理办公室里思考着一些层次很深的问题。
  希特勒知道,警棍和皮鞭能够带来短期的权威来维系他的政权,但若是想长治久安,必须为民众造福,从而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民众不满意,那希特勒坐着的就不是总理的椅子,而是一座活火山。
  还好现在德国人民的要求不高,什么高品质生活,小资情调,德国人民根本不敢奢望。那个时候德国人民最渴望的事情无外乎两件:一曰,有事干;二曰,桌上有饭。
  朴实的德国人民眼巴巴地指望着希特勒把他们基本的生存需要给解决了。
  希特勒的确是个好同志,希特勒当上总理的第三天就发表讲话,希特勒表示搞不定德国人民的肚子,他就搞掉自己的位子。
  我一直强调,希特勒是个实干派,希特勒想干的事,他就一定会从速来干!只是搞经济这件事对于希特勒来说难度是很大的,如何恢复德国经济这件事,还是只有听专家的意见才行。
  政府里的经济专家们讨论了许久,给希特勒提供了一个总的方针,让希特勒来定夺:
  恢复工业生产,保障农业生产,铺开公共工程。
  希特勒听了专家们的建议,自己独立思考了一番,觉得还不错,就大大表扬了专家们一把,随后大笔一挥,同意了这个方针。接着希特勒指派专家们制定详细计划,再把计划呈上来给他看。
  专家们受了希特勒的表扬,欢喜无限,他们宵衣旰食,努力耕耘,终于制定出了详细的一揽子计划:
  第一步,上马高速公路建设计划、旧房改造计划、新房扩建计划、重振军事工业计划(希特勒要求的);
  第二步,借着上面一些计划的东风,带动生产,带来就业。
  计划订好了,希特勒看了看,觉得十分合理,符合预期,他就再次大笔一挥,同意。
  我个人认为,这个计划说白了就是拉动内需,促进生产而已,并不复杂。若是上面这些个庞大的计划全面铺开,不用说,有不少工厂要开工,这些工厂足以吃掉绝大部分失业人口。
  只是要实行这个计划,还有一个巨大的困难摆在德国经济专家和希特勒的面前:没钱!

  我前面说过,德国是个起步很晚的国家,等到德国完成了工业化,搞定了国内问题再放眼一看,世界上的好地皮全部被英法等国给武力承包了,德国没有地皮可以开发。
  这导致德国很缺原材料,什么铁矿、天然橡胶、石油、稀有金属、铜之类的物品,德国要么没有,要么产量低的可怜。
  你说德国要恢复生产,如果没有原材料,拿什么恢复生产。
  原材料是要用钱来买的!现在德国政府基本上一穷二白,基本上就是个破产状态,却到哪里去搞钱来买材料呢?
  搞钱这个问题,丝毫也难不倒希特勒,希特勒先把他的目光盯到了浑身散发着金光的犹太人身上。
  一直以来,在希特勒的心中存在着这样的几个等式:

  犹太人=有钱人;
  犹太人的钱=不义之财;
  犹太人=非人类。
  犹太人有了这些显著特征,自然难逃希特勒的算计。
  从1933年开始,希特勒颁布了一大票迫害犹太人的法律,德国的警察们则依据希特勒制定的排犹法律疯狂地迫害犹太人。
  刚开始的时候,德国的犹太人以为这是欧洲常见的排犹活动而已,小意思,等他们德国人闹腾个几天,也就没事了。
  事实证明犹太人太小看希特勒的决心了,德国整治犹太的力度非常之大,大到德国的犹太人普遍认为德国的人文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其恶劣程度已经到了非常不适宜犹太人生存的地步。
  犹太人觉得生活在德国已经是一种慢性自杀行为,他们赶忙成群结队,买好团购票,一溜烟地要往外国跑。

  对于犹太人受不了虐待要跑路这件事,希特勒没意见,只不过希特勒指示道:人可以走,钱留下!
  德国的海关官员们心领神会,纷纷对犹太人展开了抢劫。最终,在德国奋斗了很多年的犹太人被洗走了大部分钱财,他们清洁溜溜地离开了德国。
  犹太人被希特勒结结实实地给黑了一把,他们人离开了德国,不动产和大部分流动资产则被希特勒老实不客气地塞到德国政府的荷包里去了。
  如此,通过算计德国的犹太人,希特勒搞到了恢复德国生产的第一桶金。
  日期:2013-03-24 07:51:55
  当然,要支撑一个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就靠犹太人那点银子,还是不够。为了搞到更多的票子,希特勒拍了拍德国中央银行行长亚尔马.沙赫特的肩膀道:“德国现在缺钱,听说你路子野,在美国华尔街那边很吃得开,去帮我们德国搞点贷款来。”
  沙赫特点点头,表示我办事,您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沙赫特跟美国摩根财团的关系好的不得了,沙赫特跑到美国去一顿死磨硬泡,终于促使摩根财团同意贷款给希特勒来发展德国的工业。
  如此,在沙赫特的努力下,希特勒从美国财团那里搞到了恢复德国生产的第二桶金。
  接着,还有希特勒通过其个人努力为德国搞来的恢复德国生产第三桶金。
  前面我说过,英法美只要求德国再支付30亿马克当一战的战争赔款,其他的帐一笔勾销。本来这个钱是该巴本还的,只可惜巴本没干几个月就下课了,这个钱自然该希特勒来还。
  希特勒这个人本来就认为《凡尔赛和约》是废纸一张,怎么可能会同意赔款。希特勒他公然对英法美耍起了流氓,希特勒表示:老子就不赔钱给你们,你们能咋地?

  希特勒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英美倒是没什么意见,也就是法国跳出来批评希特勒乱弹琴,耍流氓,不地道。
  只不过,法国人仅仅只是动动嘴皮子数落希特勒一番而已,法国人没有采取任何过激的行动。法国人这么斯文是因为,英国人觉得法国人太嚣张了,英国人拉了德国一把,恶心了一下法国人,于是乎法国人只好闭嘴,对希特勒赖账的恶劣行为只当没看见。
  好,现在希特勒手里捏着三大资金,他的底气也跟着足了很多。按照原先的计划,希特勒将他手里的资金撒到这几个领域中去了:
  1,向工厂下订单,购买修高速用的各种材料以及支付建筑工人的工资;
  2,重整军备需要汽油和橡胶,希特勒投资给一些大化工企业,让这些企业研发人工合成的汽油和橡胶;
  3,购买粮食和启动高级福利计划。
  待得政府的采购金落到另外企业家们的荷包里,企业家们立即建立新的生产线,招收大量工人,着手开始生产各式各样的产品。工厂生产出来的各式产品有的用于国内生产建设,有的用于出口还债。
  在希特勒的努力下,整个德国一片繁忙和生气勃勃的景象。工人们终于又有工作了,老板也给工人们发工资了;工人们有了工资,自然工人们的家小就有饭吃了。
  不可否认,繁荣再度回归了德国。德国人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变化:物资充足,物价稳定,社会太平,人们各司其职,忙碌而充实,前景无限美好。
  如此美好的生活是希特勒带给德国人的,那么德国人对希特勒的观感如何呢?
  德国人民的眼睛当然是雪亮的,广大的德国人看到希特勒确实实现了他的誓言,现在德国人真的都有工作了,也都有饭吃了,德国人觉得希特勒是纯爷们,说话带种,完全算数,没说的,德国人都很拥戴希特勒和纳粹党。
  本来单单有事干,有饭吃这两项就足以让德国人感激希特勒,希特勒推行的另一项政策无疑让德国人对他的感激指数又攀升了好几个百分点。

  希特勒推出了一个专门为普通工人服务的休闲计划——“通过快乐获取力量计划”,这个计划以政府资助的方式为普通工人提供了便宜的国内和国外假日旅游,戏剧表演、展览会、运动会和远足旅行。
  借助政府的资助,绝大部分工人只要认真劳动,就可以花微不足道的钱去享受闲适的假日旅行、欣赏上层人士才有闲和有钱看的歌剧表演、参加运动会以及结伴远足。
  政府推行这个计划,说白了就是希特勒专门用来讨好德国工人阶层的,德国的工人数量众多,且在生产中至关重要,为此希特勒无论下多大的血本也要把德共的工人阶层给哄好。
  为了进一步讨好工人,希特勒甚至提出了一个更具有吸引力的蓝图:希特勒表示国家高速公路建成以后,将对所有的德国人开放。政府将提供一种廉价的汽车——大众汽车给德国人,希特勒希望每一个德国家庭都拥有大众轿车。
  无可否认,在希特勒连番糖衣炮弹的猛烈攻击下,德国的工人阶层被希特勒给收买了,德国工人对社会民主党和德国***的忠诚正在消散,希特勒及纳粹党在德国工人阶层中威望与日俱增。
  这个时候,如果德国中央广播电台的记者跑到德国的街上随便找到一个路人,并向这个路人提问:“请问,您觉得自己幸福吗?”
  这个路人只要还有良心就会说:“我很幸福,党的政策好,纳粹党好。”
  这个时候,我想说句公道话,至少从1933年——1939年,希特勒还是为德国人带来了很多的好处,这一时期的德国人还是很幸福的。
  当然,我也要对德国犹太人表达一下我的同情之情。
  经过希特勒全心全意的整顿,截止1935年,德国的经济全面好转,德国的失业现象已经绝迹,德国人对希特勒和纳粹党充满了拥戴之情。
  希特勒见德国内部已经稳固,就立即铺开了重整军备的大计,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希特勒是如何打破《凡尔赛和约》以及《洛迦诺公约》的束缚,逐步将德国的军事力量恢复过来的。
  日期:2013-03-24 16:47:34
  第二节  纵横捭阖——外交胜利——重整军备——撕毁《凡尔赛和约》
  希特勒在德国一顿猛搞,把德国的经济搞的蒸蒸日上,德国人民也幸福安康,德国各界人士提起希特勒,无不翘起大拇指,夸奖希特勒是上帝派来拯救德国的天使。

  对这些评价,希特勒当然十分受用,只是希特勒把德国可怜巴巴的10万国防军一看,他的心情就不免大受影响。
  拜《凡尔赛和约》所赐,德国的武装力量被整的很惨,毫不客气的说,德国国防军充其量只能算个仪仗队,其主要作用就是告诉世人德国还是有军队存在的。
  手里就这几个兵,希特勒认为且不说搞定英法,平了苏联什么的宏伟军事目标,就是隔壁波兰打过来,希特勒也只有买船票跑路的份儿。
  面对这么个悲剧的现实,希特勒的内心里酝酿着一个计划:老子要把德国军队扩大100倍,吓死英国,教训法国,踏平苏联。
  只不过在当时的欧洲,德国要扩军可不是德国的内部问题,那可是协约国高度关注的国际问题。
  希特勒要是没把英法的态度搞清楚,他就冒冒失失地喊上一嗓子:“我宣布德国扩充军队,更新装备,要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

  英法,尤其是法国说不定立马就派出一彪人马把德国给平了,到时候希特勒出师未捷身先死,那就划不来了。
  话说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希特勒作出任何决定纯粹就是赌博,且输了永远不会翻盘。后来我才发现,希特勒靠的不仅仅是魄力和运气,还有他超乎寻常的政治判断力,对国际局势的敏锐观察力。
  一战的时候,基于要搞定共同的敌人——德国,英法美并肩作战,把德国整死了。后来在处置德国的时候,美国总统威尔逊希望法国人留点余地,好歹德国也是法国的邻居,希望法国不要把德国整得太惨。
  克列孟梭受到他狂热的选民的感染,硬是把德国给整成了一级伤残,后来法国还找了一溜盟友,把德国来了个大包围,时不时得就敲打德国一把,把个德国弄的苦不堪言。
  威尔逊觉得法国人是一群心胸狭隘的小人,他让美国退出了协约国集团。1920年,美国参议院拒不承认《凡尔赛和约》,美国也不再管欧洲的事情,美国回到美洲,过自己的小日子去了。
  现在,协约国只剩下英法两个掌门人了。
  在对待德国的态度上,英法两国完全不一样。英国人隔着海峡朝对面欧洲大陆一看,才赫然发现,大事不妙,对面就只有法国一家实力超群,无人能及,这个情况不科学,法国人太强了,我们英国岂不是不安全。如此,英国人打算拉德国一把,恶心一下法国。
  1930年代,英国对纳粹一再让步,绝不是什么单纯的绥靖政策,而是英国一贯坚持的“大陆均势政策”、“避免欧洲大战政策”、“遏制苏联政策”的三重奏。
  《我的奋斗》这本书我相信英国的政治家们应该看过,作为德国的大独裁者希特勒的政治指南书,英国人没有不看的理由。
  一开始,英国的政治家们看到希特勒对世界上的民族进行等级划分时,他们先是嗤之以鼻,觉得希特勒在胡扯。
  不过,英国的政治家们终究忍不住好奇心,想看看希特勒是如何评价英国人的。结果英国的政治家们发现希特勒认为盎格鲁撒克逊人也是第一等级的高等种族时,虽然觉得很荒谬,他们还是觉得希特勒这小子还算有点眼光。
  等到英国的政治家们发现希特勒认定英国是德国的天然盟友,并且希特勒对英国的海外殖民帝国没有兴趣,希特勒只想干掉苏联,往东欧方向发展德国的势力以后。我认为英国的政治家们一定十分惊喜。
  日期:2013-03-25 08:25:12
  英国的政治家们猛然间发现,德国有两个重要价值:

  一则,遏制法国,保持大陆均势;
  二则,抵御苏联,防止共产主义势力入侵西欧。
  有了这两点价值,英国的领导层决定,把希特勒培养起来,让德国武装起来,再让德国去跟苏联死掐,让德国保卫西欧。
  可以确定,没有英国的暗中默许,借希特勒十个胆子,希特勒也不敢撕毁《凡尔赛和约》,出兵莱茵兰,重新让德国武装起来。
  至于法国人,法国人对德国的政策也是一贯性的,法国本能性的要压制德国,这个政策法国玩了几百年,早就搞成习惯了。
  后来,德国人实力强大了,要统一。拿破仑三世不同意,结果德法大战,法国被打了个一败涂地。
  跟着德法矛盾导致了一战,法国人在一战中拼了老命,借着英美的鼎力相助,伤亡了500万人才把德国军队顶住了。那时一战虽然胜利了,法国人却对战争起了畏惧之心,也对单独与德国作战严重的信心不足。所以法国竭尽全力遏制德国,不希望德国具有一点儿力量。
  说白了吧,法国人被德国人打出了“恐德症”,说句不中听的话,就是10万德国军人摆在50万法军面前,法军心理上也有点吃不住。
  法国人觉得单挑老子搞不定你德国,那老子就拉上一帮国家,趁你病,要你命,年年给你德国按按摩,松松骨,不把你德国整成小儿麻痹症,咱法国人就不是高卢雄鸡。
  法国人说干就干,法国人打算拉上几个扎手的国家一起给德国添添堵。
  法国人决定拉上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一帮小兄弟联合整治德国,你若问我法国人为何要拉上它们呢?法国人拉上这些国家当然是有原因的,这些国家从德国那里搞了不少地皮,生怕德国打击报复,故而法国人一吆喝,这些国家就跟法国抱成团来给德国来了个大包围。

  后来,法国人还是觉得遏制德国的力度还是不够,法国外交部长路易斯.巴尔都毅然撇开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表示法国愿意和苏联结盟来遏制德国。
  巴尔都的想法无疑是有根据的,我揣测法国的政治家们一定也看过《我的奋斗》,这本书的作者希特勒对法国恨得牙痒痒,现在希特勒已然是德国的大独裁者,大权在握,谁知道希特勒会不会跟法国死磕呢?
  巴尔都心想:在《我的奋斗》这本书里,希特勒说我们法国尚且只算德国的敌人,苏联则是他希特勒不共戴天的死敌,我们法国跟苏联结盟遏制希特勒统治的德国,我想苏联应该不会拒绝吧!
  巴尔都想的不错,苏联的确不会拒绝,因为斯大林肯定也看过《我的奋斗》这本书,斯大林发现德国的独裁者希特勒对苏联很的咬牙切齿,好像苏联杀了希特勒全家一样。
  至于希特勒为啥恨苏联,这人家希特勒的书里说的明明白白,这是因为苏联犯了很多罪:
  1,搞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社会主义,此第一罪;
  2,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是犹太人干的,此第二罪;
  3,苏联人都是低等的斯拉夫人,却占着这么多好地皮,此第三罪;
  4,苏联人占据着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此第四罪。
  苏联犯了这四条大罪,希特勒觉得自己如果不平了苏联,自己连活着的意义都没有。

  希特勒恨苏联恨到一定要踏平苏联的地步,斯大林怎能不害怕,恰好这时法国抛出橄榄枝,要跟自己联手摆平希特勒,撒大林觉得自己没有拒绝的理由。如此,苏俄两家就互助事宜展开了谈判,只要谈妥了,签个条约也就是分分钟的事。
  等法国人把苏联也拉进了群殴德国的打架队,法国人终于安心了,法国人拿着算盘来回算了好几遍,法国人觉得只要德国人不是“未来战士”,就休想打赢自己和自己的一帮盟友们。
  日期:2013-03-25 08:43:44
  可惜呀,法国人没料到德国人不是“未来战士”,英国人是啊!法国人绝对不会想到自己这边跟苏联打得火热,英国那边不高兴了。
  英国的铁杆反苏派——保守党的著名成员艾伦爵士和洛锡安爵士强烈地呼吁英国政府与德国亲善,因为他们觉得法国为了遏制同为资本主义大家庭成员的德国,居然下作到要跟共产主义的苏联这个流氓国家结盟,法国的行径着实令英国不齿。
  受到法苏之间有结盟意向的刺激,英国外交大臣约翰.西蒙爵士努力游说英国政府的首脑们,西蒙爵士希望英国政府同意德国重新武装起来,一来制衡那个脑袋被门挤了的法国,二来应对共产主义对欧洲的威胁。
  其实英法对德国的态度会如何,这希特勒早就在《我的奋斗》里提过,不得不说,希特勒的战略眼光,就是一个字“透”。
  当时希特勒只是个小小草根就有如此见地,现在希特勒掌握着全德国的情报系统,希特勒自然能够得到更多的国际动向。
  将英法苏等国的外交动向研究多遍之后,希特勒确定了几个基本点:  1.英国希望德国强大起来遏制法国、抵挡苏联;
  2.法国害怕跟德国直接肉搏,法国只想依靠自己的盟国压制德国;
  3.苏联有波兰挡着,苏联和波兰的之间还结着很大的仇,料想苏联也不会先打我德国。
  希特勒在揣测出英国会袒护德国,苏联不会先打德国,法国不会跟德国直接对战的前提下,展开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政治表演和外交作秀。
  1933年10月14日,希特勒宣布退出裁军大会和国际联盟,希特勒的意思是他不想受到国际组织规章制度的约束。这两个组织百分之百是德国扩军的绊脚石,希特勒不想跟一些嘴皮子功夫十分了得的外国文官扯皮,希特勒只管走自己的路,让其他国家说去吧。
  在从国际联盟退出后,希特勒迈出了外交攻略第一步,那就是瓦解法国围堵自己的包围圈,希特勒心说你法国拉过来的那帮小兄弟无非就是怕我德国要追回失地才跟你法国混的,只要我撒个谎,表个态,那些地我们德国不要了,看你还怎么围堵德国。

  1934年1月26日,希特勒做了一件让德国和欧洲外交界都大吃一惊的事情,希特勒跟波兰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欧洲外交界对希特勒的这一举动目瞪口呆是有根据的,人家波兰借着一战的东风完成了复国不说,还割了德国老大几块儿地。
  日期:2013-03-25 15:46:21
  波兰从德国手里搞去的土地上还有不少的日耳曼人,照波兰人那个德行,他们前面亡国的时候被德国人欺负,现在波兰人翻身农奴把歌唱,自然要好好整治整治德国人,一时间波兰的土地上发生了很多波兰人虐待日耳曼人的事件。
  波兰人这边刚一动手整治其境内的日耳曼人,魏玛政府那边就知道了。当时的魏玛政府如此困难,都充满血性的想要跟波兰人干仗把失去的土地给要回来,以便为那些地区的日耳曼人做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