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千古人豪刘伯温
作者:
燕山刀客A
写在前面:
《打虎哥刘伯温》上市之后取得了不错的销量,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读者对刘伯温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的重新关注。
其实,刘伯温担任御史中丞,惩治李彬的事情,在其人生长河中,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刘伯温主要的功绩,无疑是辅佐朱元璋,打赢“三大战役”——龙江战役,鄱阳湖大战和平江之战,并成为大明王朝的重要奠基者。
本人的十八万字刘伯温传记已经完稿。其实,我是先写了刘伯温,才写了《心学圣人王阳明》,我也是同时写作这两位浙江传奇人物的国内第一个作者。
现在王阳明已经出版了一段时间,销量也算可以,但刘伯温却还没有签下来。国内已经有不少出版机构尝试出刘伯温的图书,今天的冷门,两三年后很可能又成为热门甚至过剩,一如今天的王阳明。
那么,我这样的一本原创书稿,如果等到那时候再出,届不又让人当成了一本跟风书?为了避免这样的局面出现,我希望能早点出版。也请有信心与诚意的出版方与我联系,非诚勿扰,谢谢。
作者简介:
燕山刀客,历史传记作家。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获硕士学位。擅长明清史写作,曾出版《心学圣人王阳明》《世界简史》等。
内容简介:
刘伯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仅次于诸葛亮的第二号人物,但真实历史中的他又如何呢?他到底有没有呼风唤雨的法术,预知未来的能力?他对大明王朝的建立,到底起到了哪些作用?
本书作者在参阅大量文献与著作的基础上,试图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刘基刘伯温。
他从小聪慧,年纪轻轻就高中进士,但因为自己的民族出身,在元朝官场中郁郁不得志。而当明末农民起义的风暴来临时,他审时度势,加入朱元璋起义军并成为第一谋士,他战胜长期折磨自己的病痛,把自身潜力发挥到极致,屡出奇谋,为朱元璋统一中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让自己的名字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
自幼聪明,年少中仕,为何在二十五年的时间里,四起四落,官场之路极为坎坷?
一介书生,体质文弱,何以拥有超强军事才华,将海盗方国珍的大军逼上绝路?、
鄱阳湖大战,二十万对六十万,实力处于完全劣势,如何妙手回春,三十六天打跨陈友谅?
平江被围十个月,徐达常遇春束手无策,他如何天外飞仙,一天攻克张士诚最后的据点?
朱棣修建北京城之时,刘基早已不在人世,为何民间盛传“刘伯温修建北京城?”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赤壁之战,为何刻意模仿鄱阳湖大战?诸葛亮的原型,居然就是刘基?
读完本书,您会认识一个更真实,更全面的刘基刘伯温。
日期:2014-02-07 13:15:49
自序:原来这才是刘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刘基是仅次于诸葛亮的传奇人物,是智谋的化身,是智囊的样板,是智慧的别名,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熟读兵书,过目成诵,精通法术,呼风唤雨。不仅能写出一部《烧饼歌》,精确地预言出了三百年之后的大事小事,还能运用高深莫测、出神入化的法术,帮助朱元璋以弱胜强,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死敌,并让大明王朝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自南向北统一中国的政权。
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刘基又是什么样子呢,刘基到底是不是大明开国第一谋士,还是事功被无限放大的一般幕僚?只要我们留意一下相关的图书、影视就不难发现,关于刘基的事情,人们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而这些有限的了解中,更大的也是传说和八卦,而不是历史事实。如同已经去世近千年却是荧屏熟脸的包拯,人们了解的只是传说中的他,而忽略了现实中的他。传说中的他随着时间的积累而越发传神,而现实中的他却因为史料的有限而日益模糊。
刘基即使再聪明睿智,他既不可能是外星人,也不是从当代穿超过去的,相比同时代人,他并没有超自然的法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把刘基的业绩归结于其法术及天书秘笈,而不是他的眼光、魄力与头脑,不是他数十年的个人努力,对他也是不公平的。
原来这才是刘基:人们将之视为先知与传奇,却忘记了他从小就手不释卷的刻苦;人们只看到了他开国第一谋臣的荣耀,却忽视了他在元朝生活了58年,为官25年,却四起四落的坎坷。人们只记住了他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夺取江山,却忽略了这一个事实,如果没有朱元璋,他也不可能在知天命之年,还有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舞台;人们只记住了他变神机妙算的本领,却忽略了他还是元末明初顶尖的文学家、思想家。即使他的生命定格于五十岁,没有出山辅佐朱元璋的经历,以他的文学才华,一样可以青史留名。
我们喜欢江湖传说中那个几乎无所不能的刘基,我们更有必要了解一个真实的刘基。毕竟没有他,这世界上很可能就不会有大明王朝,即使有,也必然会面目全非,甚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也会产生重大和微妙的影响。
首先,刘基作为大明开国第一谋臣的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他虽然在五十岁月时才加入朱元璋阵营,但在之后的攻灭陈友谅、剿灭张士诚及北伐元朝这几个最重要的军事行动中,作为朱元璋第一谋士的刘基,在其中发挥了独一无二的特殊作用。甚至还亲自救过朱元璋的命,没有他的贡献,朱元璋能不能统一中国还真不好说。
但刘基本并不无所不能。如果真如传说中那么厉害,他完全不需要给朱元璋担任幕僚,出谋划策,而应该自己站在舞台中央,指挥众生。他也根本不可能在仕元二十五年的时间里,没有多大作为,被迫回家著书立说。刘基是人不是神,他的成功,不是借助超自然的力量,而是利益于对形势的准确估计以及提出针对性的战略战术。
其次,刘基不仅是朱元璋在元末战争中的第一智囊,也是大明王朝的重要奠基者。他虽然只担任太史令和御史中丞这样相对低级的职位,在大明律、大明历的颁行,明都城与孝陵的选址,科举制与军户制等的实施,都有刘基的深度参与和特殊作用。可以说,大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进程,很大程度上是运行在刘基规划的跑道之上。
再次,刘基不仅是极具智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然极有才华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郁离子》和其他文章诗赋,让他位列明清八大家之首。但他并没有前知道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法力,清末才开始风行的《烧饼歌》是伪书无疑。而《天文秘略》《百战奇略》《火龙经》等大量作品之所以挂名刘基,无疑也是希望借助其巨大影响力,以利于图书的传播。这些伪书的传播,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刘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最后,刘基不是什么浙东集团的领袖,与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西集团争权失败后,才引来了杀身之祸。历史上就从来不存在什么浙东集团,他之所以得罪这两个大佬,并非争权夺利,并非私人恩怨,只是自己的性格与做人原则使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朱元璋在执政后期对开国功臣及其后代进行了大清洗,李善长和胡惟庸都是满门抄斩,但刘基后人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而承袭了诚意伯爵位。
许多人都知道刘伯温仅次于诸葛亮,但更多的人不知道的是,先有刘伯温,后有(作为智慧化身存在)的诸葛亮!没有《三国演义》的神化及其六百年来在中国民间的走红,诸葛亮也不大可能有那样的江湖地位。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长期在张士诚幕府工作的罗贯中,将刘基在鄱阳湖大战打跨陈友谅的经历,改头换面用在了诸葛亮身上,其实,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基本上只是旁观者,指挥作战的是周瑜。刘备三顾茅庐,是模仿朱元璋手下的孙炎三请刘基。不一而足。
刘基的历史功绩让后人敬佩,而其晚年更让人唏嘘不已。他最终也无法摆脱“飞鸟尽、良弓藏“的历史宿命,也留下了供后人猜想的千古之谜。朱元璋既成就了他,是他生命中的贵人,也毁掉了他的后半生,让他无法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但他死得早,既没有见到朱元璋大杀功臣的一幕,也没有看到自己为朱元璋精心制订的各项制度,不但没有改善民生,凝聚民意,赢得民心,却走到了自己初衷的反面,没有看到文字狱的祸害、锦衣卫的猖獗,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他的幸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每一代的历史研究者,都有义务在新的起点和高度上重写历史,刘基这位知名度如此之高,但又让读者如此陌生的人物。需要更多的作品来解读。本人虽然对刘基非常尊崇,过去十年也一直在研读文成公著作。但自知才疏学浅,写出本书,也是对过去所说必得,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希望本书能作为抛砖引玉之作,帮助更多读者认识和感受刘基,喜欢和欣赏更真靠近真实的刘伯温。
日期:2014-02-07 13:21:49
特点分析:
国内第一本通俗笔法解读大明开国第一谋臣刘伯温的传记。
任何领域的第一都很占便宜。在以朱元璋为主角的影视剧中,刘伯温都是男二号,地位相当重要,相当于刘邦身边的张良,刘备身边的诸葛亮。
五年前,北京大学生吕峥拿着自己的《千古一圣王阳明》,向多家出版公司联系。但几乎都遭到了否决。题材过冷,作者没名气,都是否认的理由。好像签了这本书,都能把公司拖跨一样。但智品签下之后,居然不小心赶上了阳明热,结果三年销出去了十几万,让吕峥成了当年明月之后销量最高的历史作家。
当年枪毙这个选题的博集天卷,四年后重新签下了小吕这本书。想都不用想,代价要大很多。
当然,现实肯定是吕峥受益于阳明热,而不是凭自己的一本书带出了这股热潮。 现在刘伯温也是类似问题,本书是国内第一本通俗写法写作刘伯温的传记,更重要的是,本书的质量是过关的,即使在严谨的专家那里,也不会被称为垃圾。
如果出版方有信心,有一定的渠道支持与营销配合,这本书完全能够卖起来,而且能够长销多年。如果在一两年后国内出现了刘伯温度热(这种事情不是完全不可能,五年前有多少人想到阳明热,仓央嘉措热?)作为第一本通俗刘伯温传记,势必引来大量的跟风者,但读者只会记住第一个,如同当年明月和吕峥。即使没有刘伯温热,以这本书的质量,三年内卖到一两万也问题不大,肯定会为公司带来利润。
王阳明已经过热,刘伯温完全可能走红。未雨绸缪。
五年前王阳明还是冷门人物,现在已经是热得发烫,而王阳明热带动刘伯温热是很自然的事情。
刘伯温与王阳明都是浙江人,都是文人用兵出神入化的典型,都是明朝一流的文学家,哲学家,都有一部传世力作,刘伯温是《郁离子》,王阳明是《传习录》,他们人生最辉煌的事情,都发生在江西南昌郊外的鄱阳湖,王阳明在此活捉宁王,挽救了大明王朝,而刘伯温在这里策划了冷兵器时代全球最大规模的水战,奠定了大明统一中国的基础。
相比刘伯温主导的鄱阳湖大战,156年后,王阳明与宁王朱辰濠的水战只能称这为鄱阳湖小战。规模差别太大。
《心学圣人王阳明》作者燕山刀客的最新作品。秉承其一贯的文风,有延续性,操作起来更容易。作者未来要还要创作张居正和于谦传记,合计为明朝四大名臣。
日期:2014-02-07 13:55:13
引 子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在统一中国的元世祖忽必烈登基整整一百年之后,这个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已经呈摇摇欲坠之势,这个曾经让整个亚洲和欧洲闻名丧胆的帝国,将和历史上那些消失的王朝一样,不可避免地面对衰亡的宿命。
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争斗不息。自从1351年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拥立小明王韩林儿之后,各地的起义和暴动就此起彼伏,此消彼涨,络绎不绝,让朝廷和地方官员非常头疼。曾经是世界上最骁勇善战的蒙古勇士,在进入中原并占领江南近百年之后,他们引以为豪的铁血精神和坚强意志,也被长城之内安逸的生活消磨了太多,镇压反抗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这年春节,古都应天府上下呈现一片欢庆气氛。这座城市的主人,红巾军首领朱元璋盘点过去一年,心情不错。他不仅连续占领了婺州、诸暨、衢州和处州等大片地盘,还被小明王封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高兴之余,他亲笔写下了一幅对联“六龙时遇千官觐,五虎功成上将封”,挂在相府的大堂之上。更令朱元璋高兴的,他名义上的领导,红巾军首义领袖刘福通的失败。在上一年五月,元将察罕帖木儿攻占汴梁,歼灭了刘福通主力, 后者被迫保护小明王韩林儿逃往安丰,从此永久地丧失了争夺天下的资格。
朱元璋虽然奉小明王为大宋皇帝,接受其册封,并使用其龙凤年号,但他并不是刘福通的部将,在势力还不够强,地盘还不够大,受关注度还不够高之时,正好有刘福通替他挡住元军主力,让自己可以安心地在南方抢地盘。而当刘福通大势已去之时,自己的翅膀也硬了,可以甩开领导自由行动了。
不过,朱元璋依然有两大劲敌,那就是西边的陈友谅和东边的张士诚,正好把自己的地盘夹在中间。渔夫出身的陈友谅架空了老领导徐寿辉,自称汉王,控制了湖广(湖北、湖南)和江西的大片土地,强大的水军随时可以威胁朱元璋的根据地。陈友谅野心勃勃,他的目标可不仅仅满足于做个汉王,还想恢复大汉江山,当大汉皇帝。当然,他规划的龙椅边上,不会给朱元璋留位子的。最多在监狱里给老朋友留个单间。
而私盐贩子出身的张士诚,则占据了江浙一带最繁华的地区,并与朱元璋的地盘呈现犬牙交错之势,双方的领土纠纷在所难免。孔子曾经曰过,士,诚小人也。这张士诚也确实不够君子,对元朝是忽降忽叛,大玩猫与鼠的游戏。由于他控制了江南粮食运往元大都(北京)的运河航道,朝廷对他也有些无可奈何。相比陈友谅,张士诚就没有那么大魄力了,他善于满足,及时行乐。小富即安。
相比这两人,朱元璋出身更苦,起点更低,低得真是没法再低,已经低到尘埃里了——贫农。他祖籍丰沛,和汉高祖刘邦勉强也算半个老乡,出生于濠州(安徽凤阳)。先后从事过乞丐与和尚两个不体面的职业,二十五岁那年,朱和尚经幼年好友汤和推荐,投入到了红巾军领袖郭子兴帐下。他作战勇猛,敢打硬仗,又比一般将领更有谋略,因此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并将义女马氏许配给他。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逐步成为拥兵十余万的重要军事领袖,账下拥有徐达、常遇春、胡大海、李文忠等虎将。
更重要的是,像老前辈刘邦一样,朱元璋对读书人既轻视又笼络,既利用又防备。既能供在高堂之上,又可玩于股掌之中。战乱之世什么最珍贵?人才!朱元璋的态度很明确,意志很坚定。他不允许自己手下的大将私自结交文士书生,一旦发现了必定严厉惩处。但他自己,却想尽一切办法,网罗有独到见解、能为已所用的读书人。
谋士和美女,都是朱元璋的爱好。两者的共同点是:第一,发现了就要占有,不能错过;第二,自己占有不了,宁可毁掉,也不能让其落到别的男人手中。
在渡江之前,他的同乡李善长、汪广洋就加盟了。攻占应天之后,又先后有杨宪、朱升、孙炎和夏煜等投奔。谋士队伍不断扩大,虽然不及战国四公子纳三千食客那样的规模,但朱元璋爱才惜才的口碑,已经在江南流传开来了。
朱元璋理想远大,自从独立带兵开始,就将刘邦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在他的眼中,善于调理各方面关系和筹集饷的老乡李善长,就是萧何的翻版,徐达智勇双全堪比韩信,而且,又是自己打小就交下的的死党,远比韩信忠心。
不过,这个班子还欠重要一环,张良张子房在哪里呢?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北有蒙古人,还有方国珍、明玉珍、陈友定等一群地方势力,谁能替我扮演军师角色,为我分忧解难,替我出谋划策,谈笑之间,让战局发生转机,让敌人损兵折将,让我这个老大,不至于当得这么辛苦?
我才三十二岁啊。为了军国大事,经常从黎明忙到深夜,生了三个儿子,居然没功夫给他们起名字。几个夫人也都明里暗里抱怨我冷落她们。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不是打仗,就是为打仗做准备,我容易吗?
李善长只能管理内务,无法胜任军师。汪广洋、杨宪之流,写写檄文表书还马马虎虎,说起行军布阵喜欢夸夸其谈,但却只是些纸上谈兵,博自己一笑还成,真听他们的,还不把我带坑里去?
朱元璋知道,能充当军师的的人才,不是随便就能有的,不是抓一个就能用的,需要他耐心地寻找,慎重地选择。
问题是,大敌当前,你等得起吗?时局紧迫,根本不给你从容挑选的时间。
过去这一年,朱元璋为什么要把战略重点放在浙东,答案似乎很清楚了。这里风光旖旎,物产丰富,但是,朱元璋可不是来发展旅游业,更不是想炒房地产。朱元璋知道,从南宋起,这里就是读书人高度集中的热土,是重要的状元制造基地和培训中心,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本丞相占领这里,就是为了挖人!
果然,随着朱元璋兵马所到,主动投奔的读书人相当不少。但不是谁来都能混饭吃。得择优录用,唯才是举。正在朱元璋为招不到得力助手而苦恼之时,一封来自处州(浙江丽水)的密信,却让他相当兴奋。
担任处州总制(一州之长)的孙炎来信禀报,经过他的多方调查与走访,确认当地有四位才华出众的饱学之士,不可多得,被尊称为“浙东四先生”,他们都和被朱元璋赶跑的元将石抹宜孙交往密切,但由于元朝死板的民族观念和用人制度,四人一直无法得到重用。如果这四人能加入我军,对将军未来的大业,应当会有很大帮助。
孙炎特别强调,其中一位尤其出色,是至元元年(1333)的进士,他人虽已不在江湖,江湖上却有特别多他的传说。
这四先生就是:宋濂、叶琛、章溢和刘基。对于这四个人,朱元璋其实一点都不陌生。他立即向孙炎回信指示,不管用什么办法,都得把这四人给请出来,特别是那个叫刘基的。潜台词就是,如果让他们落到张士诚那里,对我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你的后果更加严重!
孙炎清楚老大的脾气,当然不敢马虎。做这类游说工作,他经验丰富,有很多成功案例。如今升了官,底气更足,把握更大,积极性也更高了。
经过他的邀请,四先生中有三个很快被说服,答应出山为朱元璋工作了,这让孙炎心中有了一些些满足感。但其中有一个态度非常坚决,无论孙炎怎么软磨硬泡,说什么也不肯出来做官。孙炎已经派人跑了两回,都被他挡回来了。
不仅如此,他还转交给孙炎一把宝剑作为答谢。
而这个人,偏偏是老大最看好的刘基。
难道我的级别不够,非得老大亲自去请吗?老大交待的事情办不好,让我怎么敢回南京?
孙炎无比悲催地看着这把剑,越来越失望,越来越伤心:你是不是看我完不成任务,送一把剑让我自杀呢?
看来,三顾茅庐的宿命是无法避免了,而且,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如果三请依然无法如愿,孙炎下定决定,准备甩手不干,亡命天涯,他实在不愿意这样回南京,这样面对老大那双能把一切看透的眼睛。
这想到这里,孙炎恨不得愤怒地呐喊:
刘基,你太欺负人了!
刘基有什么本事,能把说降专家孙炎逼上绝路?能让朱元璋如此看重,要孙炎以他的名义三番去请?为什么刘基不愿意投靠朱元璋?他的顾虑来自哪里?而他为什么又能从大元的进士和五品官,转型成为大明开国第一谋臣?要解答这些问题,让我们把镜头切回七百年前,切到到刘伯温的老家,从他的出生开始说起。
日期:2014-02-08 16:10:13
一、名门之后,起点高才是真的高
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六月十五,已经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江浙行省处州府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浙江省文成县)一个耕读世家里,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了这个世界。
让全家人高兴的是,女主人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大小子,很招人喜爱。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里,男孩承载着光大门楣、振兴家族的期望。.而女孩,却总会给人以替别家养媳妇的感觉。
孩子的父亲刘爚已经年过四十,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而如今的他,却是三十而栗,四十不获。他们家虽祖祖辈辈都是汉族,但因为一直生活在江南,只能叫南人,成为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之后的第四等公民。[ 元朝时, 南人泛指长江、淮河以南的原南宋统治之下的各地土著民族人民以及少量南迁的汉人。 汉人是在南宋时期,未受到南宋实质管辖的北方人,包括原本金、西夏(被认为是色目人)境内及今四川、云南两地区人与高丽人,地位高于南人。但“汉人”并非全都是现代民族意义上的汉族人,还包括女真、契丹、朝鲜等北方地区半汉化的民族。 色目人(“各色名目之人”)意色目相异,异样相貌之人,是元朝时中亚、西亚、欧洲民族的统称,也是元朝的四类民之一,一切非蒙古、汉人、南人的都算色目人。]而他的职业更为悲催,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朝廷重用,仅仅在处州府的遂昌县取得了一个教谕的差事,大致相当于今天分管高考的县教育局副局长。知道蒙古人怎么给职业排序吗?八娼九儒十丐。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