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悍南北朝之铁血后三国

作者: 云淡心远

  历史背景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国号宋,史称南朝宋。
  公元439年,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中国北方。
  中国从此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南北朝时期。
  此后南朝又经历了公元479年萧道成建齐代宋、公元502年萧衍建梁代齐两次改朝换代。
  在北方,五世纪末北魏在孝文帝的带领下大举进行汉化改革,都城也由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到了中原的洛阳。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与当政的丞相高欢产生矛盾,逃到关西大行台(西北地区最高军政长官)宇文泰控制的关中地区;不久,高欢另立清河王元亶之子、11岁的元善见为帝。

  自此,北魏正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
  东魏定都邺城(今河北临漳),皇帝为孝静帝元善见;西魏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孝武帝元修、文帝元宝炬先后为帝。
  但不管是元善见还是元修、元宝炬,都只是太监娶媳妇——纯粹挂个名而已。
  实际上,东魏的所有实权都在丞相高欢的掌握中;西魏的朝政则控制在权臣宇文泰手里。
  两魏先后经历了多次大战,互有胜负。
  公元543年邙山一战以后,双方暂时休战,出现了短暂的和平。
  西魏的宇文泰开始实行军制改革,府兵制初成雏形。
  他融合鲜卑旧制和汉人古代的周礼,设立了六军以及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
  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广陵王元欣、李虎(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和侯莫陈崇。除宇文泰和元欣外,其余六大柱国每人各统一军,督率两位大将军,因此共有十二大将军。
  十二大将军分别是:元赞、元育、元廊、宇文导、侯莫陈顺、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隋文帝杨坚之父)、王雄。
  同时,为了增强凝聚力,他还对部分汉人勋贵赐予鲜卑姓,比如李虎被赐姓大野氏,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

  一个融合胡汉双方文化的新集团就此横空出世。
  这个集团以西魏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核心,被后来的史学家称为“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与此同时,东魏的高欢也没闲着,他任命自己的长子高澄为大将军、领中书监,总领朝政。
  高澄重用御史中尉崔暹等人,雷厉风行,铁腕治贪,一时间,东魏的官场风气为之一振,贪污腐败的现象得到了明显的遏制。

  日期:2014-04-01 11:24:09
  引子
  公元546年9月,东魏丞相高欢大举西征,却受阻于西魏大将韦孝宽镇守的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而被迫退兵,不久就忧愤成疾,卧床不起。
  自知不久于人世,他开始考虑后事,把世子高澄召到了自己的身边。
  高澄是高欢的长子,时年26岁。他不仅长得帅,而且从小就聪颖过人,高欢对他非常喜爱,很早就刻意栽培。12岁时就为他成婚,娶孝静帝妹冯翊长公主为妻;16岁时,就任命他为尚书令、领军、京畿大都督,让他入朝辅政。

  一个小孩怎么可能当此重任?
  当时所有人心里都有这个疑问。
  然而高澄的表现却让人心悦诚服。
  他少年老成,办事既有能力又有魄力,既有胆略又有策略,朝廷内外没有人敢轻视他。
  不久高澄又兼任吏部尚书,他整肃朝纲,提拔人才,做得相当出色。
  544年,高澄24岁时,又被擢升为大将军、领中书监,总领朝政。在父亲高欢的授意下,他大力反贪,打击权贵,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也提拔了一批自己的亲信。
  然而,高欢却依然很担心。
  虽然高澄已经历练多年,但毕竟还年轻,如果自己不在了,他能掌控这个庞大而纷乱的帝国吗?那些与他一起打天下的元老们会心甘情愿地听命于他吗?

  高澄看起来也显得忧心忡忡,对于这么早就要接班,显然他并没有足够的准备。这种感觉有点像第一次被男人追求的少女,既满怀期待又惴惴不安。
  高欢问他:虽然我病了,可是我觉得你担心的并不是这个。你到底担心什么啊?
  高澄低头不语。
  高欢再问:是侯景吧?
  高澄点了点头。
  侯景是羯人,也是高欢的同乡好友。由于左脚生了一个肉瘤,所以他走路有点跛,但正如个矮没有影响梅西成为足坛巨星一样,他这个缺陷也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一员名将。
  他善于骑射,骁勇无比,更重要的是他头脑敏捷,足智多谋,因此得到高欢的重用——让他担任河南道大行台(河南地区最高军政长官),手握重兵,专制河南。
  侯景性格桀骜不驯,目空一切,除了高欢,几乎谁也不服。
  高澄年轻气盛,做事强势,难免与侯景产生矛盾。
  两年前高澄铁腕肃贪,牵涉到了侯景,从此他们更加水火不容。
  据说侯景曾经说过:高王在,我不敢有异心;如果高王没了,我绝不与高澄这个鲜卑小儿共事!

  高欢对侯景的所作所为也了如指掌,但他自信能驾驭侯景,如果侯景是孙悟空,那么他就是如来佛,侯景无论如何也翻不出他的手掌。
  当然,高欢一直都很清楚,在他的手里,侯景是良药;然而在高澄的手里,侯景则毫无疑问是毒药。
  该怎么为自己的儿子解决侯景这颗毒药呢?
  高欢早就准备好了解药——慕容绍宗。
  他对高澄说:侯景专制河南,已有十四年,常有飞扬跋扈之志。非你所能驾御。可以与侯景相匹敌的,唯有慕容绍宗,我故意不予重用,现在你正好起用他。
  慕容绍宗出身名门,是十六国时期前燕名将慕容恪之后,他擅长兵法,侯景当年曾经师从于他。但自投奔高欢以来,却一直担任闲职,被雪藏了整整十三年。

  高欢的心机之深,谋划之远,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日期:2014-04-01 13:59:32
  第一章、爱江山更爱菩萨
  一、侯景叛魏
  公元547年正月初七,东魏大丞相高欢去世,享年52岁。
  世子高澄秘而不宣,只有陈元康(高澄的亲信谋士,时任行台左丞,大致相当于秘书长)等少数几个心腹知道此消息。
  相府一切如常,然而高澄的心里却一直很不安,他最担心的自然是侯景。
  事实上,前段时间高欢还在弥留之际的时候,他已经在为解决这个心腹大患做准备了。
  他以父亲高欢的名义写了一封信,召侯景回来议事。
  他觉得只要把这个跛脚羯人骗到到晋阳,事情就好办了——干掉他比干掉一杯酒还要容易。

  然而,这却是一步臭棋。
  非常臭的臭棋。
  侯景是个非常精明的人,个子不高,心眼不少,腿脚不好,脑子极好。从来只有别人上他的当,他绝不会轻易上别人的当。
  对于伪造书信,他早有防范。他与高欢有过约定,为防止别人搞鬼,两人的来往信件要加一个小黑点作为暗号。
  这次收到的信没有黑点,他当然不会相信。
  从这封信里,他得出了两个结论。
  一、高欢已经去世,或者说已濒临死亡。
  二、高澄就要对自己下手了。
  鉴定完毕。
  怎么办?
  他找来了自己最信任的谋士颍川人王伟一起商量。
  王伟意味深长地说了八个字:既然如此,只能如此。
  随后他用手指蘸水,在桌子上写下一个“反”字。
  侯景再问:只能如此?
  王伟斩钉截铁地说:只能如此。

  侯景狠狠地点了一下头。
  不反,只能坐以待毙;反了,还可能会有一线生机。
  他不得不反,而且不得不马上反。
  想到这里,他下定了决心:反!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久居人下!
  然而还有个大问题:尽管他是河南地区的最高长官,但要征集各州的兵马就需要各地刺史的支持,而河南各州的刺史大多是高欢的铁杆,要想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跟自己造反似乎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过这难不倒侯景。

  他设计诱捕了豫州(今河南汝南)刺史高元成、襄州(今河南方城)刺史李密、广州(今河南鲁山)刺史暴显等人,颍州刺史司马世云则举城响应侯景。
  但他在西兖州(今山东定陶)却碰到了麻烦。
  他派了二百名特种兵偷袭西兖州。没想到却被西兖州刺史邢子才(著名才子,与魏收、温子昇并称为“北地三才”)所察觉,并把这些人全部抓住,随即向各地发出檄文。
  侯景的阴谋就此暴露!
  这一天是公元547年农历正月13日,距高欢去世仅有5天!

  消息传到晋阳,高澄大为震惊。
  他也许曾经想到过侯景可能会造反,但他绝对没有想到侯景会这么快就造反!
  父亲的死讯并未对外公开,侯景怎么会敢于举起反旗?难道他已经知道了消息?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侯景实在是太可怕了。
  他心里感到了一阵阵凉意。
  晋阳的鲜卑权贵们则纷纷把矛头指向了崔暹(高澄的亲信,曾任御史中尉,曾主持反贪,得罪了很多人,包括侯景),认为正是他对功臣们不知道体谅关照,只知道乱啃乱咬,才冷了功臣们的心,最终逼反了侯景这个创业元老,如今必须杀崔暹以谢天下!
  群情汹汹,众口铄金,高澄心乱如麻,一时拿不定主意。

  关键时刻,陈元康为迷茫的他指明了方向:西汉景帝年间,曾经爆发过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口号的七国之乱。然而汉景帝杀了晁错,七国却并没有退兵。难道大将军您杀了崔暹,侯景就会不反吗?更何况,崔暹打击权贵是受了您的指使,如果您这次杀了他,那么别人就会想,崔暹是您的左膀右臂,您都可以把他当成卫生纸一样用完就弃,以后还会有谁愿意追随您呢?
  停了一下,陈元康接着说:形势越是紧张,越是不能慌张。任凭风浪起,把握住自己。
  日期:2014-04-02 08:37:31
  陈元康的这番话像一道阳光,穿透了浓重的乌云,周围的一切都一下子变得明朗而清晰。
  高澄恍然大悟,眼神也变得坚毅起来:多谢先生指教。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他立即传下命令,派司空韩轨率军讨伐侯景。
  随后他让表兄段韶(其母娄氏是高澄生母娄昭君之姐)和丞相功曹赵彦深留守晋阳,分管军事和民政,并让陈元康预作高欢手令数十条交给两人,让他们定期颁布,以制造高欢还在晋阳的假象。

  他自己则立刻出发前往首都邺城,以便稳住皇帝和群臣。
  在邺城,孝静帝元善见举行盛大的宴会为高澄接风。
  高澄看起来心情不错,面带笑容,兴致勃勃,席间还即兴跳了一段舞蹈,根本不像父亲刚刚去世的样子。
  他的表现让孝静帝和群臣对丞相高欢还活着这一点深信不疑。
  到京城后,高澄依照高欢生前的嘱托,做了不少人事上的安排,提拔了不少高家的铁杆心腹,他任命自己的姑父库狄干为太师,汾州刺史贺拔仁为太保,领军将军可朱浑道元为司空,他的二弟高洋为尚书令,领中书监,徐州刺史慕容绍宗为尚书右仆射……
  在高澄的努力下,京城的局势没有受到侯景反叛的影响,依然保持了稳定和谐。
  白天,高澄坐镇中枢,指挥若定,谈笑风生,然而到了晚上没人的时候,他却不免潸然泪下:父亲还尸骨未寒,侯景就叛于河南,前路是如此艰难,何时才能越过这道坎?
  与此同时,45岁的侯景也在为自己的未来而殚精竭虑。
  造反有风险,做事需谨慎。
  稍微有点粗心大意,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他必须三思而后行。
  下围棋的人都有这么个常识:金角银边草肚皮。这是因为边角地带最容易做眼(围棋术语,不明白的请百度)最容易成活也最适合作为根据地,而棋盘中央则是最难做眼最难成活最容易被对手剿杀。
  而河南在中国版图上就处在“草肚皮”这么一个尴尬的位置——地处中原,四面受敌,没有战略纵深,又是一马平川,易攻难守。
  而且由于西兖州刺史邢子才识破了侯景的意图,并及时通知东方各州做好了防备,侯景出师不利,全取河南十三州的计划并没有完全实现,他手中可以控制的部队也仅有区区四万人。
  凭借这么点兵力,要想抵挡东魏举国之兵的攻击,守住河南这块无险可据的四战之地,显然这不能叫难,也不能叫很难,而只能说是比登天还难。

  经过反复思考,侯景觉得:要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生存,就必须找人结盟。当然,结盟的目的只是利用他们。
  找谁呢?西魏还是南梁?
  首选当然是西魏。因为西魏的宇文泰是高家的死敌。
  他立刻派人前往长安表示愿意归降,请求派兵支援。

  宇文泰陷入了沉思。
  日期:2014-04-03 08:33:39
  41岁的宇文泰已经主宰西魏朝政整整13年之久。
  他出身于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鲜卑豪族,北魏末年的乱世中,他的父亲宇文肱和大哥宇文灏、二哥宇文连先后战死,他和三哥宇文洛生加入了葛荣的起义军。葛荣失败后,宇文洛生也被杀了,四兄弟中硕果仅存的他则加入了政府军将领也是他的武川老乡贺拔岳的部下。
  后来他跟随贺拔岳平定关中,并很快成为贺拔岳最倚重的亲信,534年贺拔岳遇刺身亡,他受到大将赵贵等人的拥戴,接掌了关中军团的指挥权。
  同年北魏孝武帝从洛阳西奔长安,东西魏正式分裂。宇文泰成为西魏的实际控制者。
  然而西魏相比东魏,可谓地狭人贫,但在宇文泰的率领下,却在小关、沙苑两战中以弱胜强,战胜了占有绝对优势的东魏军,巩固了初生的西魏政权。之后虽然他在河桥、邙山两战中败给了东魏军,但并未伤及根本。

  他和老对手——东魏丞相高欢可谓是并世双雄,两人多次交手,合演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巅峰对决,留下了一场场荡气回肠的经典战役,谱写了一曲曲峰回路转的不朽传奇,然而两人最终却谁也奈何不了谁,始终没能分出胜负!
  现在老对手高欢去世了,侯景主动投诚,他该怎么应对?
  经过仔细考虑,宇文泰有了决定。
  他对侯景知根知底——这个羯人最善于捣浆糊,奸诈莫测,不可轻信。还是先观望一段时间再说吧。
  因此他只是给了侯景太傅、河南道行台、上谷公的虚衔,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侯景等了将近一个月,没想到等来的却是这样的消息,不免大失所望。
  这就好比满怀希望地向心上人求婚,得到的回答却是:让我们做朋友吧。
  让人怎么能不感到受伤!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个备胎,很多人都会转移自己的求婚目标。
  侯景就有这么一个备胎——南方的梁朝。

  于是,他派遣使者前往建康,表示愿意献出河南十三州归降。
  二、菩萨皇帝
  梁武帝萧衍此时已84岁高龄,在皇帝的宝座上他已经坐了整整45年。
  在战乱频繁的魏晋南北朝,这绝对是个让人难以企及的天文数字。不信你可以对比一下高欢的一生:高欢童年的时候,萧衍就是梁朝皇帝;高欢结婚的时候萧衍也是皇帝;高欢当上丞相的时候,萧衍依然是皇帝;高欢死了,萧衍居然还是皇帝……
  这次萧衍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还是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萧衍这个人吧。
  日期:2014-04-04 08:28:47
  还是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萧衍这个人吧。
  他出身于著名世家大族——南朝四大侨姓“王谢袁萧”之一的兰陵萧氏。萧衍的父亲萧舜之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族弟,因功封临湘县侯。
  他年轻时就博学多才,很有声望,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人并称竟陵八友。能与谢朓、沈约这样的大诗人、大学者齐名,可见他的学问之高。
  他善于审时度势,判断精准。
  公元493年,齐武帝去世后,他把宝押在齐高帝的侄子萧鸾身上,并为其出谋划策,最终使萧鸾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皇帝,是为齐明帝。从此,他深受信任,开始担任中书侍郎等要职。
  他精于骑射,胆识过人,富有军事才能。
  公元495年,北魏军队南侵,他被任命为冠军将军,作为江州刺史王广之的副手援救义阳(今河南信阳)。当时其余的援军迫于北魏军的声势,都畏缩不前。他却自告奋勇,担任前锋,乘夜登上贤首山(今河南信阳西南),占据有利地形,随后与城内的梁军里应外合,大败北魏军。后来他又数次率军与北魏军作战,并以军功被任命为雍州(今湖北襄阳)刺史,成为手握重兵的一方诸侯。
  公元498年,齐明帝去世,16岁的萧宝卷即位。
  小宝卷是著名的小暴君,对于当皇帝,他的体会是:治国很无聊,旅游很好玩,淫乱很带劲,杀人更刺激……
  因此他穷奢极欲,杀人无数,淫乱无度,到处大兴土木。

  他还滥杀功臣,被杀的包括萧衍的大哥——尚书令萧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萧衍还不造反的话,要么是二百五,要么是林黛玉。
  公元500年11月,萧衍从雍州起兵,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入建康,干掉了萧宝卷。502年4月,他废掉他所立的傀儡皇帝萧宝融,自己登上了皇位,改国号为梁。
  从此萧衍就成了梁武帝。
  如果从个人的能力和品德上来讲,萧衍的表现堪称完美。
  他文武全才,德艺双馨,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典型。
  他是个学者。尤以经学、史学的研究最为卓著。在经学方面, 他曾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二百余卷。在史学方面,他不满汉书等断代史的写法,认为那是割断了历史,因而主持编撰了六百卷的《通史》,不过可惜的是,此书到宋朝时即已失传。
  他是个诗人。其中以“东飞伯劳歌”最为著名: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法艳照里闾。南窗北牗挂明光,幄帷绮帐脂粉香。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他是个才子。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围棋,他达到国手水平;书法,他达到国家一级书法家水平;骑马射箭,他达到全运会冠军水平;最厉害的是他还有个很奇葩的爱好——算命,史称其: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

  他是个劳模。工作极其勤奋,不分冬夏春秋,他总是五更天就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甚至把手都冻裂了。
  他非常节俭。据说他一个帽子戴了三年,一床被子用了二年,饭菜也很简单,只吃蔬菜和豆类,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
  他风度翩翩。无论多么酷热的天气,他都不会袒胸露背。无论接见的是多么渺小的一个人物,他都是文质彬彬,极为庄重。正所谓:人是铁,范儿是钢。他要的就是那种贵族的范儿,名士的范儿。
  他不近女色——不过有点让人不那么佩服的是:他是在五十岁后才这样的,年轻时他还是很色狼的。
  他在治国上似乎做得也还不错,正如庾信所说, “五十年中,江表无事”——这将近五十年的和谐和稳定,就是对他功绩的肯定。
  日期:2014-04-05 08:22:57
  看起来,梁武帝似乎是个完美无缺的人。
  而且,他本人好像也是这么认为的。
  然而,这并不是事实。
  上天不可能让一个人完美,就像上天给了西藏清澈的天空,也给了它稀薄的氧气。
  实际上,梁武帝也有不少的缺点,尤其在他的晚年表现得更为明显。
  其一、佞佛无度。
  公元519年,梁武帝亲受佛戒,法名冠达。从此他成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极端的佛教徒。

  他不但自己笃信佛教,还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对佛教的戒律做了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修改,比如撞钟、吃素等——从此中国的佛门弟子就失去了吃肉的权利。
  他为了弘扬佛法,在全国大建寺庙,广收僧人,大兴佛事,花费无度,搞得国库越来越空虚。而且由于塑造佛像金身需要的大量的铜,因此市面上的铜越来越少,无奈,梁武帝只能罢铜钱改用铁钱,由于铁钱容易伪造——谁家没有锄头、钉耙等铁器啊,结果导致物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
  他干出的最惊世骇俗的事情是曾先后四次舍身同泰寺——不当皇上,偏要当和尚。大家以后不要叫我陛下,我是出家人冠达。
  然而大臣们不干了,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只好出巨资(几乎每次都在一亿钱以上)把他赎回来。
  信佛本无可厚非,但晚年的梁武帝做得显然是过了。

  他把自己有限的精力和国家有限的财力,全部投入到了无限的佛教事业中,尽心向佛,无心治国。在他的观念中,为寺庙办事不用考虑钱,为百姓办事考虑不用钱。
  这一切造成的后果是朝政日益混乱、国库日渐空虚、百姓日益窘困,因此后来的史家称其为“佞佛”,小子我认为并无不妥。
  其二、纵容子弟。
  有鉴于了南朝宋、齐两代都是因皇室内部自相残杀而导致国家败亡的历史教训,梁武帝决定按照“家和万事兴”的原则,努力营造“和谐皇家”和“五好家庭”的良好氛围,显然这个出发点是很好的,然而他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兄弟子侄等家人过于纵容,过于溺爱,为此甚至不惜损害制度法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