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做一个成功的富二代

作者: 南门太守

  □写在前面
  他十八岁接班,成为三国最著名的富二代、官二代。
  论人气他一般,论打仗他外行,有人说他命好,不用奋斗就轻松拥有了财富、权势。
  其实这个班不好接,那时著名的富二代还有几个,有人被杀,有人被废,有人不知所终。

  在他的四周布满凶险和荆棘,需要他拿出大智,更要拿出大勇。
  他接过历史交付的重担,施展了所有的心机和权谋,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他领导了改变历史的大决战,他的外交手腕让奸雄和枭雄都佩服不已。
  他拓地开疆,下岭南,进台湾,北上辽东,虎踞龙盘成帝业。
  为什么老将新人都能紧紧地团结在他的周围?显然不仅是父兄打下的基础。
  他是一位长寿的帝王,家事国事,也有烦心事,也办过糊涂事。
  生活中的他幽默风趣,和蔼可亲,他是一位有性格的帝王。
  对手论评价他: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人评价他: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小说家评价他: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
  他就是孙权,东吴大帝,与其说他是继承者,不如说他是开拓者、缔造者!
  本书集中起几乎所有正史中涉及孙权的史料,抽丝剥蚕,于纷繁中理出头绪,为您呈现最真实、最全景、最有性格的孙权一生。
  日期:2014-04-10 11:12:31
  □连载001 第一章 十八岁接班
  1、孙副县长(上)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有个古邳镇,座落在泗水河边,徐州机场就在它附近,它还北邻陇海铁路,京杭大运河从其东侧穿过,是一个水陆空交通要冲。

  秦汉时这里是著名的下邳城,张良刺杀秦始皇未遂,跑到这里来躲藏,在此地的一座桥上遇到黄石公得《太公奇门》,这就是圯桥进履的典故。下邳城的西门门楼当地人叫白门楼,公元一九八年曹操在此擒杀吕布,使下邳城名声更大。
  从曹操擒杀吕布的下邳之战往前推十六年,即公元一八二年,这一年是汉灵帝光和五年,东汉帝国虽然已日薄西山,但黄巾还未起事,天下还没有大乱,曹操在朝廷当公务员,吕布还在老家河套一带晃悠,下邳城一切如旧。
  下邳是一个县城,归下邳国管,下邳国归徐州刺史部管,东汉一共十三个州,徐州刺史部是其一。
  这一年,下邳县来了个二十八岁的县丞,姓孙,老家在扬州刺史部吴郡的富春县,吴郡的辖区大约相当于今长江三角洲一带,上海、苏州、杭州都在它的管辖之内,但在当时它还属偏远落后地区。
  县丞相当于副县长,分管文书、仓库管理等工作,这个职务不常设,根据每个县的具体情况而定,往往设立在那些重要的县,是县长的助手。
  孙副县长相对比较年轻,又是从“偏远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来任职的,开始大家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但是不久之后大家发现孙副县长可不是一般人物,他长得很有派头,性格豪爽,很会来事,也很能笼络人(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别看年纪不大,却相当成熟老练。
  慢慢地,大家知道了孙副县长的背景和一些往事。孙副县长的父亲也在官署当差,不是什么大官,是基层公务员。有一次他和父亲一道乘船到钱唐去,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刚好碰上一伙海盗抢劫来往的商人,得手后海盗们正在分赃,这时别的人都不敢靠前。
  孙副县长观察了一下,发现海盗们警惕性不高,就对父亲说可以发起攻击,但父亲不同意他冒险。孙副县长不顾父亲的反对,操刀只身来到这伙海盗面前,手里指指点点,嘴上念念有词(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电影里深入敌后的孤胆英雄都会这一手,为了镇住敌人往往虚张声势地说“一班从左边,二班从后面,三班四班跟我上”。

  这一招很奏效,海盗们丢下抢来的东西就跑,孙副县长不干,只身追赶,还杀了一个海盗。
  他的英雄壮举惊动了官府,孙副县长当时只有十七岁,被征召到官府当差,第二年吴郡南面的会稽郡闹民变,孙副县长由于胆大心胆不怕死,被抽调去“剿匪”,立下不少战功,受到扬州刺史臧旻的赏识。臧刺史上报朝廷,孙副县长于是被提拔,职务就是县丞,任职的地点是盐渎县,即今江苏省射阳县。
  年轻有为,胆识超群,战功赫赫,又有本州刺史的赏识,按说孙副县长前途光明,但此后他却仕途不很顺,干了十年,一直原地踏步,还是县丞,先是盐渎县,后来到盱眙县,最后来了下邳县,官没有当大,离家乡却越来越远。
  不是孙副县长没有能力,更不是群众基础不好,史书上说在这三个县他都干得不错,很敬业也很亲民,大家都很拥护他(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但是汉末官场渐行门阀,仕路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寒门子弟晋阶困难。
  史书上说,孙副县长其实也是有来头的,《三国志》说他可能是孙武的后人(盖孙武之后也),在讲门第出身的官场上,这也许是有用的一张名片。但问题出在一个“盖”上,名门后人,不是自己说说就管用,你得拿出家谱来,有没有宗祠,街坊邻里是否承认,官方是否认可,传了几世几代,都必须确凿无误才行,孙副县长显然没有这些。

  其实,这个“孙武后人”相当水,大概是孙氏发家后史官给的面子。
  孙副县长的父亲是基层公务员,由于职务太低,史书未载他的名字。《宋书》里有一个符瑞志,专门讲各类符瑞如何应验的事,可信度不高,但从侧面记载了关于孙副县长家事的一些历史细节。据它记载,孙副县长的爷爷是家乡富春的一个瓜农(以种瓜为业),有一年遭遇饥荒,有三个少年跑来要瓜吃,孙副县长的爷爷为人厚道,就给了。
  三个少年吃了瓜,对孙副县长的爷爷说,这座山下风水很好,往下走百步,可以作冢。孙副县长的爷爷信了,临终告诉家人把自己务必葬在那里,但不知是他记错了还是家人没有弄准,他最后葬的地方不是一百步,而是三十步,这个大有差别。
  《太平寰宇记》说这座山名叫阳平山,不过几十年过去了,孙氏还没有发达的迹象。
  在当时,不是世族出身也并非完全没有上升的空间,但必须有几个条件,要么你在太学里混过,有文凭,要么在地方察举中被推举为孝廉或茂才,最差的,也得授业于名师。

  可惜,孙副县长一样都没有,他唯一的后台是扬州刺史臧旻,不凑巧的是后来此人被朝廷调到北部边疆跟匈奴人作战去了。
  日期:2014-04-10 11:13:09
  □连载002 第一章 十八岁接班
  1、孙副县长(下)

  让孙副县长感到安慰的是,他的家庭比较幸福。他有一位好妻子,这个妻子姓吴,也是吴郡人,老家在吴县,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后来迁居到钱唐县。吴氏很小的时候父母都去世了,她和弟弟吴景在一起生活。吴氏长得很漂亮,而且是个才女,孙副县长那时候还是家乡基层政府的办事员,听说后一定要娶到手,却遭到了吴氏家族的一致反对。
  吴家人反对的理由是这位孙办事员为人不够稳重(轻狡),这当然是表面理由,真实的情况可能是门第有差,吴氏虽然父母都不在了,但家族可能有一定势力,亲戚们不想把姑娘嫁入寒门。
  但孙办事员很固执,认定的事就一定办成,看吴家人不答应这门婚事,就放出了狠话。吴氏知道后,就对亲戚说:“不要因为怜惜一个女儿而招来祸患,如果嫁过去不幸福,也是我的命(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
  就这样,孙办事员娶到了才貌双全的吴夫人。来下邳的七年前,孙副县长在盱眙县当县丞时,吴夫人为他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据《搜神记》记载,吴夫人怀这个孩子期间,有一天做了个梦,梦见月亮坠入她的怀中(月入其怀),她不解其意,也没有告诉任何人。不过,这个孩子生下来就很出众,是一个漂亮英俊的男孩(美姿颜)。
  到了下邳县,吴夫人又怀孕了,这一次,她又做了个梦,梦见太阳坠入怀中,她赶紧告诉了丈夫。丈夫想了想,说:“日月是阴阳的精华,是大富大贵的预兆,这难道预示着我们子孙兴旺发达吗(日月者阴阳之精,极贵之象,吾子孙其兴乎)?”
  等这个孩子生下来,吴夫人却有点失望,与长子相比,二儿子长得很难说英俊,据《江表传》记载,这个孩子长着一个大方脸,嘴特别大,眼睛很有神(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宋书》补充说,这个孩子不仅方颐大口,而且上身长,下身短,后来还长出紫色的胡须(紫髯,长上短下)。
  脸大嘴大的人很常见,上身长下身短的人倒不是很多,因为一般人下身比上身长,那样才显得匀称好看。至于长着紫色胡须,那就更稀罕了。总之,这是一个不普通的孩子。

  历史上,和这个孩子有类似长相的还有后来做了隋文帝的杨坚。据《隋书》记载,杨坚生下来额头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手心里有一个“王”字掌纹,也是“长上短下”。有个叫赵昭的人善于相面,他看后说杨坚的长相很有的问题,因为将来是要当天子的。
  为什么上身长下身短是富贵之相?具体的道理不太清楚,不过有人对此有过解释,他就是刘备。多年后,孙副县长的这个儿子事业有成,身居车骑将军的高位,和刘备成为朋友、盟友和亲戚,他们第一次见面,刘备就被他的长相惊住了。
  据《山阳公载记》记载,刘备一下来就告诉身边的人说:“孙车骑长得太奇怪了,上身长下身短,他难为别人之下,我不能再看见他了(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
  一代枭雄刘备命手下人立即就走,昼夜兼行。
  有人说这条记载太夸张了,刘备多大的世面没见过,这么不淡定?
  在《资治通鉴》里有一则记载,公元五八三年,那时候杨坚已经成为隋文帝,陈后主陈叔宝派人出使隋朝,陈叔宝听说杨坚长相奇特,他派出的使臣里刚好有个叫袁彥的画家,就命袁彥根据回忆画出杨坚的像。当陈叔宝看到杨坚的画像后,大骇,立刻把画扔了:“我可不想再见到这个人(吾不欲见此人)!”
  有人解释说,躯体长、两腿短的人,站起来显矮,而坐下去却显高,预示着他不用站着侍候人,只会坐着等别人侍候。
  孙副县长大概也请了相面的人来看过,所以对于二儿子的长相他很满意(异之,以为有贵象)。

  孙副县长给这个儿子取名孙权,成年后又取字叫仲谋;之前,他给大儿子取名孙策,字伯符。
  权字的本意是黄华木,后来多指机谋,也意味着支配别人的力量;策字的本意是马鞭,后来多用指计策、谋略。从给儿子起名这件事看来,孙副县长希望儿子们长大后是个有头脑的人,不能像他那样,单靠武力和体力立于世,他对儿子们的期许很高。
  这位孙副县长就是孙吴帝国的第一代创业者,他叫孙坚,字文台。
  日期:2014-04-10 11:13:57

  □连载003 第一章 十八岁接班
  2、趁乱起家(上)
  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孙坚只配做个小角色,尽管他不甘寂寞,渴望家族振兴,也希望儿子们将来大富大贵,但这些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干上几年,看在他辛苦的份上,也许会升到县令,但再往上,要当郡太守就困难了,不出身于政治世家,没有钱,上面也没有人,光有能力是不行的。

  就在孙坚在基层苦熬的时候,朝廷里已乱成一团。东汉十几位皇帝,最后三分别是汉桓帝、汉灵帝和汉献帝,其中汉桓帝和汉灵帝加在一起在位四十来年,史书称为“桓灵之世”,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国家最动荡、人民最苦难的时期。
  社会千疮百孔,外戚跃跃欲试地想统理朝政,宦官虎视眈眈地觊觎着皇权,朝堂里到处是士人的不平之鸣,四野里到处是饥民之声,整个帝国已走向末路。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过,他和先帝刘备经常议论起这些事,每次谈到桓帝和灵帝,不仅叹息,而且痛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孙权出生两年后,即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这一年是甲子年,是六十年一轮回的新开始,积蓄在民间的不满力量彻底暴发,全国各主要地区都发生了民变,与之前其他数十次民变不同,这一次民变来势更猛烈,而且有了全国统一的组织,参加民变的人以头戴黄巾为标志,朝廷称他们为蛾贼或黄巾贼,民间称为黄巾军。
  黄巾军推举冀州刺史部钜鹿郡人张角为天公将军,推举他的弟弟张宝为地公将军,另一个弟弟张梁为人公将军,以冀州为中心在各地先后起义,黄巾军所过郡县,地方官员闻风而逃,短短十天时间,便影响到全国各地(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这时的当家人是汉灵帝刘宏,他平时主要依仗宦官和外戚,党人靠边的靠边,禁锢的禁锢,还有一小部分仍然在位的也投靠了宦官。搞政治宦官已经比较得心应手,但是对付黄巾军,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而且,这一是一群相当胆小的人,一时间给吓傻了。在这种情况下,汉灵帝不得不重新起用一批有军事才干的党人,授予他们权力,又咬着牙从自己西园小金库里拿出钱来让他们重新组织军队,对付黄巾军。
  光和七年(184年)三月,汉灵帝下令升任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坐镇洛阳,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总司令部设在洛阳城内的都亭,何进以下新组建了三个讨伐兵团,每个兵团约五万人。
  当时黄巾军有两个主要活动地区,一个是冀州,另一个是豫州刺史部的颖川郡。新组建的三个兵团,一个兵团由新任命的北中郎将卢植统帅,负责讨伐冀州的张角等人,另外两个兵团分别由刚任命的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统帅,讨伐颍川郡的黄巾军。

  这几个统帅里,与孙坚有关的是朱俊。朱俊字公伟,扬州刺史部会稽郡上虞县人,会稽郡和吴郡相邻,辖区相当于今天杭州以南的浙江省大部,治所山阴县即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离富春不算远,算起来孙坚跟他是同乡。
  朱俊年轻时做过本郡的主簿,相当郡太守手下的办公室主任,十几年前会稽郡暴发了许昭起义,太守尹端由于讨伐不利被有关部门纠举,竟然被判处弃市的大罪。朱俊干了件让人称奇的事,他带着一笔巨款到洛阳,拉关系、走后门,上下打点,费尽周折,把老领导的死罪改判为有期徒刑(输作左校)。
  后来,交州刺史部梁龙造反,没人能平息,朝廷拜朱俊为交州刺史前去平乱。朱俊到任后,斩杀梁龙,收降数万人,因功被封为都亭侯,拜为谏议大夫。
  孙坚并不认识朱俊,但朱俊却知道他,因为孙坚当年参加过会稽郡“剿匪”,没准就是梁龙起义的那次,当时朱俊还是会稽郡政府的办公室主任。

  朱俊这次下来对付黄巾军,正在用人之时,立即写信给还在下邳县的孙坚,让他到军前效力。
  日期:2014-04-10 11:14:33
  □连载004 第一章 十八岁接班
  2、趁乱起家(下)
  这一年,按虚岁算孙坚正好三十岁,所谓“三十而立”。吴夫人刚刚又给孙坚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孙翊。
  接到朱俊的信,孙坚毫不犹豫,准备上战场。对于别人来说,打仗不是美差,是件危险的事,但对孙坚来说,打仗几乎是他目前能建功立业的唯一途径。经过十年的基层磨砺,他已经看得很明白,如果一切按步就班下去,他也就是当个基层公务员的命了。
  孙坚要去军前效力,让他不放心的是妻子和孩子,孙策九岁,孙权两岁,还有刚出生的孙翊,都留给妻子他实在不放心。不过,吴夫人没有阻拦丈夫的选择,经过商量,由她带着孩子们离开下邳到南面一点儿的寿春居住,让孙坚没有后顾之忧。
  寿春即今安徽省寿县,属扬州刺史部九江郡,孙坚为什么把家眷安顿在这里而不是让他们回老家富春?其中的原因不太清楚,也许富春路途遥远,现在回去不现实吧。
  孙坚当县丞这么多年,没有因为升不上去而撂挑子不干,他一直干得很认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尽职尽责。他还有一个长处,就是喜欢结交少年,不管走到哪里,老乡也罢,知己也罢,还有气味相投的那些年轻人,孙坚都乐意跟他们交往,他们中有需要帮助的,孙坚从来没有二话,把他们都像自己的子弟一样看待(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养待,有若子弟焉)。

  就这样,孙坚很快到了朱俊那里报到。他不是一个人去的,听说孙坚要去参加朝廷的军队,下邳城有不少人愿意跟随,孙坚又召募了一些淮、泗一带的精兵,前前后后跟着他来的有一千多人(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原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孙坚时期的旧部如程普、徐琨、黄盖、韩当、朱治等人大概就在其中。
  朱俊很高兴,立即任命孙坚为佐军司马。按东汉军制,司马这一级武官手下大约有一千人,相当于团长,佐军司马相当于副团长,副县长改任副团长,级别没变,比较好办。不过,也许朝廷只给了朱俊这么大权限,他自己的职务只不过是个中郎将,连杂号将军都不算,相当于大校或准将。
  孙坚倒不在乎,他现在已经正式参加了朝廷的正规军,又有朱俊这个伯乐和后台,加上他打仗有一套,又不怕死,所以很快立下了战功,朱俊上报朝廷,孙坚升为别部司马,相当于独立团团长。

  据《吴书》记载,孙坚打仗很勇猛,所向无前,有一次他乘胜深入敌后,在一个叫西华的地方被打了埋伏,失利,孙坚受伤堕马,但他很清醒,卧在草中不动,没被发现。孙坚的伤还挺重,已经动不了,不过他的坐骑是一匹宝马,还营后又是用蹄子刨地又是乱叫(踣地呼鸣),大家才随这匹马在草中找到孙坚。
  孙坚在营中休养了十来天,还没等伤好利索就又带兵出战(还营十数日,创少愈,乃复出战)。在宛城之战中,身为独立团团长的孙坚冲在最前面,第一个登上城头(登城先入,众乃蚁附)。
  就这样,孙坚的军功越积越多,职务也不断上升,黄巾军的主力被剿灭后,荆州刺史部长沙郡发生民变,朝廷看中孙坚能打又不惜命,就派他任长沙郡太守前去平叛,这一年孙坚才三十二岁。
  郡太守属于朝廷的高级官员,县丞的品秩只有四百石,而郡太守的品秩是二千石,与朝廷的九卿也就是部长们品秩相同,是“省部级”大员,两年升了好几级,所以孙坚内心里特别感激这个民变。
  孙坚不费什么事就把长沙郡的民变镇压下去了,朝廷录其前后之功,封他为乌程侯,这件事很不得了,乌程是个县,也在孙坚的家乡吴郡,孙坚不仅得到了多少人梦妹以求的侯爵,而且还是侯爵里最高一级的县侯,刘邦当年杀白马盟誓,非刘氏不能封王,县侯也就成为东汉做人臣的能得到的最高爵位,意味着乌程全县收到的赋税不必上交朝廷而归孙坚支配。消息传回家乡,一定是震惊乡里的超级大事。

  在这次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不仅孙坚趁势崛起,汉末三国时代的不少风云人物也是从此起家的。最著名的是曹操,他与孙坚同岁,当时是朝廷的议郎,品秩不算太高但已经是天子身边的人,有了一定政治地位,所以直接被任命为骑兵师师长(骑都尉),比孙坚的起点高得多。不过,曹操事后也仅得到了济南相的任命,与孙坚的长沙郡太守同级。
  还有公孙瓒、陶谦、王允、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也都在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趁乱而起,积累了一定的政治资本和影响力。
  在这些人中,论改变命运最大的应该有两个,一个就是孙坚,一个是刘备,因为他们跟曹操、陶谦等人不同,那些人本来就有社会背景,碰不上这事也有其他的晋升阶梯,日后不愁高官厚禄。
  孙坚和刘备不同,他们出身于草根,没有黄巾军他们还在社会的下层和底层,没有出人投地的机会,更不要说开创未来新的王朝了。

  日期:2014-04-10 11:15:14
  □连载005 第一章 十八岁接班
  3、突遭变故(上)
  黄巾民变平息了,各地虽然还时有起义发生,但总体上看天下又逐渐归于平静,对于孙坚这样的人来说,这多少有点不过瘾,如果没有之后发生的事,他大概也就在太守这个职位上打住了。
  黄巾起义爆发五年后的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刘宏驾崩,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和以蹇硕、张让等人为首的宦官在拥立新天子的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冲突,何进听了袁绍等人出的馊主意,打破祖制,调外兵入京向宦官施压,使政局完全失控。
  结果是,宦官被彻底清算,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何进也被孤注一掷的宦官诛杀,一向有着巨大政治野心的前凉州刺史董卓等人趁机率兵占据洛阳,把控了朝廷。
  接着,董卓和袁绍等人又发生了冲突,袁绍、袁术、曹操相继潜出洛阳,分别来到冀州、兖州和荆州的南阳郡等地,与一批已掌握地方实权的刺史、太守们共同起事,以武力反抗董卓,他们被称为关东联军。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