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作者: 低首神龙狄飞惊

  日期:2014-05-28 12:49:47
  楔 子
  记得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时,对其第一回开篇起语印象极其深刻,记忆犹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罗贯中的这句话可谓一语道破中国古代乃至近代数千年历史分合之象,接下来他又回顾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天下统一与分裂之历史轨迹。

  “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心,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由于罗贯中先生所写的《三国演义》只是三国这个时代,所以它的历史回顾也就到此为止了。
  遵循他的逻辑思路,我们继续向后追踪:三国纷争而后归于晋。五胡乱华而后晋室南迁,十六国轮番登台,南北朝并立百五十年。后来天下统入隋唐,三百年后又复大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纷乱百余年。终由宋朝结束乱象,臻于大治,迄至元明清,八百年间天下再无分裂之局,直至列强侵华,王朝崩塌,社会剧变之后,军阀割据,华夏最后一个乱世在近百年前方才终结。
  这段三千多年的中华历史,实际上包含了五个分裂的历史阶段,他们分别是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221年)、三国(约公元220-280年)、东晋十六国(约307年-439年)、五代十国(约907年-979年)、军阀割据(约1920-1930年)。
  分裂和割据,当然不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幸福,相反他们是战乱、灾难的代名词,带来的往往是暴力、战争、纷乱、流血、牺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但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英雄”,越是乱世越容易诞生改变历史的风云人物,越容易发生激动人心的英雄故事,而毫无例外的是,再长久的分裂也不会永远延续下去,都会归于一个统一的王朝治世。
  在这里,我所要讲给大家的就是发生在从分裂到统一,从乱世到治世以及其后三百年间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我并没有完全想好,出于简洁醒目的需要,姑且就叫做《说不尽的宋朝》吧。
  说到宋朝,就不得不提它的前世,五代十国。
  作为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的乱世之名可谓名符其实。
  五代十国,顾名思义,就是五个朝代和十个国家。确切的说是中原地区五个前后交替的朝代和同时期其他地区前后并存的十个割据政权的合称。
  这是学术上的说法定义。其中,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指的是前后蜀、吴越、南唐,吴,北汉,南汉,荆南、湖南、武平、福建、燕。这些是大家耳熟能详,小学生都能倒背如流的历史常识。
  关于这段历史的起点和终点,教科书上一般从907年唐朝灭亡算起,到979年宋朝灭掉北汉为终点,经历约72年。
  这种精确的计算方法不能说不正确,但可以说并不准确。至少在起点907年前数十年,中原王朝已经陷入了分裂和割据状态,虽然大唐王朝名号犹在,但已经名存实亡,各大藩镇割据地方,征战不已,其混乱程度甚至超过五代十国阶段本身。
  所以这是一时期的分裂实际上从唐朝末年(约820年)就已经开始,直至979年才宣告终结,持续一百六十年。那么这个分裂阶段又发生了那些事情,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关于这个时代的评价,后世的史学家几乎是众口一词,什么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生灵涂炭、水深火热、人性堕落、道德沦丧、弑君杀父、礼崩乐坏、武夫当道、暗无天日等等这类充满贬义感情色彩的词汇,把五代十国搞成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暴力、最不堪回首、一无是处的混乱时代。对这些表面现象的描述虽有夸张之嫌,却也八九不离十。
  至于这个时代到底有混乱,用文字是难以形容的了。为了更加直观生动的让大家认识这个时代的混乱,我们不妨用表格展示,让数据说话:
  日期:2014-05-28 12:57:11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五代期间的中央政权再五十二年间,更换了五个国号,平均每个朝代持续10.6年,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的说法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印证。只要你有实力,有兵马,不管出身如何,姓甚名谁,是华夏子孙还是少数民族后裔(所谓的胡、狄、蛮、夷等等),就可以用双手打拼自己的天下,正如著名军阀安重荣所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当然,当上了皇帝并不意味着你高枕无忧了,恰恰相反,登上皇位意味着你的屁股坐到了火山口上,因为据统计,在这53年间,共有14个“幸运儿”(其实未必是幸运,如果不当皇帝可能活得更长一些)过了一把皇帝瘾,平均每人享国3.8年。
  更令人痛惜的是,窥伺你的皇位,时刻准备着寻找机会将你拉下马,置于死地的不是与你有着深仇大恨的死对头,而是你身边最为亲近的人。这些亲近的人可能是你的亲生儿子,可能是你的养子,也有可能是你的手足兄弟,你的大表哥小舅子,或者是你最为信任的的力不讲,或者是你曾经并肩战斗的战友。
  总之,越是和你有着亲近密切的关系,越是有可能与你反目成仇,暗箭伤人,毫不留情的把你掀翻在地,夺去你的皇位,还要狠狠的踩上几脚,最后还要了你的性命。
  这种情节很像是古龙的武侠小说,越是关系亲密,越是不可能的人,越有可能成为致你于死地的凶手,所有人你都不可不防。

  可惜的是,即便你日防夜防,依然防不了别人明立暗中给你一枪,因为另一份数据显示,五代期间的十四位皇帝中,正常死亡(老死、病死、因敌对战争死亡)的只有6个,其他均为非正常死亡。
  这里所谓的非正常死亡系指被臣属部将、子侄兄弟弑杀者,包括直接被杀者(比如后梁太祖朱温,被其子朱友珪弑杀)或者因造反叛乱身亡者(比如后唐末帝李从珂,因部将石敬瑭叛国,引契丹军队攻唐,导致李从珂自焚身亡)。
  与此相对应,这些非正常死亡的皇帝,他们自己取得皇位的方式也不是什么合法途径,其中以篡位方式登上帝位的有7人,占50%,这里面又有5人弑杀父兄篡权,占篡位称帝人数的71.4%。
  日期:2014-05-28 13:03:11

  由于皇位更迭过于频繁,大家彼此之间的关系有极其复杂,为了让各位不致被这段风云变幻的时代给搞糊涂,我对五代皇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勾勒和呈现(其中标有×的表示非正常继位):
  除了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以外,其他地区的割据政权也不甘寂寞,他们这些地方武装地主,论起地盘大小、国力强弱都不如中原政权,但搞起政治斗争,阴谋战乱来丝毫不亚于中原王朝的大佬们。鉴于割据政权数量众多,而本文篇幅有限,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数据都已经列在表格中,请大家自行参阅。
  总的来看,五代十国时代基本上就是在这一幕幕杀君弑父、兄弟相残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度过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武力争斗几时休?依靠武力和非法手段取得了皇位,却也逃不过被人赶下台的命运,在这场反复循环的历史剧中,没有谁是永远的胜利者。
  难道中国就要在这无休无止的混乱中永远沉沦下去吗?

  不会的,历史规律不会允许这种现象的发生。
  五代十国的混乱是人尽皆知,有目共睹的,但很少有人看到的是,五代十国分裂割据背后隐藏的统一动力和因素。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既是对唐末藩镇割据现象的进一步加剧和发展,又是对这一混乱局面的整合和终结。
  纵观整个唐末五代,军阀割据混战严重冲击了原来固有的社会秩序,彻底改变了社会各种力量的对比,并且从中酝酿了全新的统一因素。
  从五代更迭就可以看出,相对其他地方割据政权,中原的政权始终保持着绝对的实力优势,并且以正统中央政府自居,一直维持着扩张地盘吞并其他政权的趋势。这与唐朝末期朝廷衰弱,地方强大,天下只知有藩镇,而不知有天子的形势相比是大不相同的。
  从后梁到后唐,再到后晋后汉后周,经过数十年的正确更迭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生存竞赛,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中央政府实力不断增强,此消彼长之下,再加上人心所向,统一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所谓物极必反,乱极趋治,这个时候的华夏大地所需要的是一个英雄,这个英雄不是像美国大片中蜘蛛侠、超人、钢铁侠之类那样拥有特异功能,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以一己之力拯救地球和全人类,充满个人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超级孤胆英雄,而是一个领袖,一个具有战略眼光,顺应历史潮流,整合所有资源和有利因素来完成统一的历史使命的领袖。
  幸运的是,这是一个呼唤英雄而诞生了英雄的时代,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那些看似漫无边际、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边缘,已经有一丝晨曦的光亮,带给人们希望,这点希望是从一个年份开始的。
  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两个影响历史的人物先后离世,准确的说应该是驾崩。
  按照礼制,只有皇帝死才能叫“崩”,而在这同一年驾崩的两位皇帝,都是不世出之豪杰,就是放眼百年,也难有人与之匹敌。
  这两位皇帝,一个叫李存勖,一个叫耶律阿保机。
  在过去的三十年,这对堪称宿敌世仇的对手,以各自的卓越天赋和韬略功勋深刻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建立起了不世之功勋。
  一个是民族英雄,开国皇帝,统一契丹八部,征服渤海王国,东征西讨,威震大漠,各族臣服,南征北战,侵略汉地,中原震动,开创契丹帝国百年基业。
  一个是无敌战神,少年得志,据河东之地,承父亲遗愿,北收幽燕,力阻契丹,南拒后梁,攻灭世仇,平定前蜀,入主中原,运筹决胜,无人可挡,创建了百战百胜的战神神话。

  这两位天赋异禀的绝代豪杰也有过直接的对话,论军事才能,阿保机逊于李存勖一筹,双方虽未亲征,李存勖均以胜利告终,但伦治国安邦,驾驭群臣,阿保机则远胜李存勖。所以双方的结局也泾渭分明,一个开创百年基业,后继有人,一个众叛亲离,身死国灭,殊为可叹!
  英雄已逝,事业犹在。在五代十国的年代,注定不缺乏英雄豪杰。
  就在李存勖和阿保机离世的第二年,上天送给中国另一个英雄人物,一个绝不亚于两位传奇人物的新传奇,他将以更加卓越的才能,更加惊人的天赋,更加传奇的经历,接受历史交给他的使命,去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混乱,创造更加辉煌的功绩和更加灿烂的文明!
  日期:2014-05-28 19:24:08
  第一章 英雄诞生

  传奇,从一声啼哭开始。
  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七月,一声响亮的啼哭划破静谧的夜空,一名男婴呱呱坠地,出生在洛阳夹马营的一处宅院。
  这家喜得贵子的男主人名字叫赵弘殷,而那名刚刚经历分娩痛苦的妻子和母亲姓杜。在此之前,他们已经生育过两个男孩,这名新生儿是夫妻俩的第三个儿子,作为孩子的父亲,赵弘殷给自己这个儿子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赵匡胤。
  匡,匡扶社稷,胤,子孙相承。从名字来看,就可以知道这位父亲对对这个孩子寄予的期望,但期望总归是期望,要变成现实似乎是遥不可及,这个时候的赵弘殷一定不会想到,这个新生的婴孩和他伟大的名字注定将被写入历史。
  在正式开始介绍本书的第一男主角之前,趁他还在襁褓之中嗷嗷待哺,让我们先来认识以下男主角的父亲和祖父们。
  首先是赵匡胤的高祖父(太爷爷),赵脁。
  赵脁在唐朝时做官,历任永清、文安、幽都三县的县令,虽然官职不高,好歹也是国家的正式公务员,县处级干部,从此奠定了赵氏家族的官宦生涯,并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发扬,直至赵匡胤荣登九五之尊,建立赵氏天下。

  其次是赵匡胤的曾祖父(老爷爷),赵珽。
  赵珽同样投身仕途,从藩镇从事(这是一个节度使府的低级幕僚职务)干起,一步一个脚印,临死前混到了兼御史中丞。
  按照唐代官制,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长官,属于朝廷高级官员,但如果你认为这位赵珽老爷爷混到了朝廷高干的层次上,那就是看走眼了,因为他的这个御史中丞前面还有一个“兼”字,这个“兼”是兼职的兼,但意思却并不是兼职的意思,而是唐朝中后期富有特色官职特点之一“兼宪衔”,就是低品级官员在原本官职之外的加官,并不能提升其品级,连一点经济实惠也没有,说白了就是一个挂名的虚衔,除了当荣誉称号用来自我安慰外,一无所用。

  所以,这位赵珽临死之前依然是低级幕职,他没能改变老赵家的前途命运。

  再次是赵匡胤的祖父,赵敬。
  赵敬历任唐朝营州、冀州、涿州三州刺史。在唐朝,刺史是一州的行政长官,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市长、书记,属于正厅级的干部。考虑到古代史书中有传记人物要么是高级别的朝廷官员,要么是有非凡功绩或极高知名度,而这位刺史大人显然没有什么耀眼功绩,所以也没有资格被载入史册,我们对他的了解也只能到此为止了。
  最后出场的是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
  赵弘殷出生在唐朝末年,籍贯河北涿郡(今河北)。虽然祖上时代为官,赵弘殷却没有走父辈们的成功之路,而是选择了从军。
  在那个纷乱混战为主旋律,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脑袋能长多久时间的五代十国,从军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却也是建功立业的快捷途径,关键前提是你必须足够勇敢、大胆,足够命大、幸运,能够在无数的战斗中幸存下来,并且遇到改朝换代的良好机遇,又跟对了有前途的领导。
  所幸的是,赵弘殷基本具备了上述条件,他年轻时作战十分骁勇,擅长骑马射箭,打仗看人的基本功也十分扎实,因此受到更加能征善战的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勖的赏识,在后唐禁军系统任职,他也因此举家搬迁,离开世代居住的河北涿郡,落户首都洛阳,取得了京城户口。正是在洛阳,他迎来了第三个儿子赵匡胤的出生。
  从赵氏家族家谱来看,虽然从赵匡胤往上追溯五代都是朝廷官员,勉强也算是官宦世家,但都是超不过四五品的官员,不算是高级干部,也没有辉煌的功绩,能得以青史留名,甚至被追封冠以僖祖、顺组、翼祖、宣祖等只有皇帝才有权享受的庙号,完全也是拜自己那争气的子孙所赐。
  另外,我们大体也可以推断出,由于官衔品级限制,他们也没能在子孙的仕途上提供什么便利,自己的子孙都是从最基层干起,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成就自己的事业,这一点在赵弘殷的身上体现尤为突出。
  日期:2014-05-28 19:28:21
  从少年从军直到现在有了第三个儿子,自己已经度过了十多年的军旅生涯,换了好几任老板,直至现在特别能战斗的庄宗皇帝,他终于遇到一位真正可靠并且赏识他的老板,他认为论忠诚勇敢,自己不输于任何人,有着新老板的器重,自己的前途将会一片光明。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要想建功立业,特别是在军队中,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光有我们前面讲过的足够勇敢、足够命大、足够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另外两项因素无疑更加重要,那就是天赋和机遇。
  遗憾的是,赵弘殷同志的天赋资质实在一般,翻遍史书也没有关于他自幼聪颖,少年老成之类的记载,而他的机遇就更加没谱了,他所寄望的庄宗皇帝李存勖没几年就垮了台。

  更遗憾的是,新上任的老板对他不怎么感冒,此后的十几年间,他并没有受到特别重用,直到后汉乾祐年间,才因战功升迁至护圣都指挥使,基本上算是熬资历熬出来的。
  直到后周世宗在位期间,赵匡胤才又经过不断征战立功,终于升迁到禁军主力侍卫亲军马军左厢都指挥使,而那个时候,他已经50多岁,他的儿子,时年28岁的赵匡胤,已经担任殿前都指挥使,定国军节度使,军衔官职远胜其父。
  当然,这些都是二十多年以后的事,至少在当时,赵弘殷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别说儿子的命运,就是自己的前途也是一篇茫然。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庄宗李存勖因魏博兵变被杀,明宗李嗣源即位。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明宗李嗣源驾崩,闵帝李从厚继位。

  后唐长兴五年(934年)闵帝李从厚被囚,李从珂继位。
  后唐长兴七年(936年),末帝李从珂自焚,石敬瑭即位,建立后晋。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契丹攻入开封,少帝石重贵被俘,后晋灭亡,刘知远于次年(947年)称帝,建立后汉。
  短短二十年的时间,中原王朝三易其号,七位皇帝轮番登台,上演了一幕幕君臣反目,兄弟相残的惨剧,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多少将帅重臣,前一日还大权在握,不可一世,后一天便人头落地,性命不保,甚至九五之尊,坐拥天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落得个身首异处,江山易主。
  日期:2014-05-28 19:29:31
  在这些风云变幻、改朝换地的历史时刻,没有天赋、没有地位、没有权力的赵弘殷自然没有当主角的戏份,甚至连个群众演员都算不上。
  但作为旁观者的他,却从这些动乱中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兵连祸结的时代,即便是那些王侯将相也朝不保夕,今天为求自保而句柄谋反,弑君篡位,明天却要面临同样的境遇,一时的高官厚禄、富贵荣华又有什么值得羡慕呢?

  想我赵弘殷,征战沙场屡立战功,却能保全性命,家不显贵却儿女绕膝,衣食无忧,妻贤家和,在如此乱世,封妻荫子何足羡,全家平安才是最大的幸福,做一名好丈夫,好父亲,才是自己最大的职责。
  赵弘殷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他确实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父亲,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们做出了榜样,虽不居高位,而身忧国家,虽屡受压制却为人正直,这边是赵弘殷给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事实上,赵弘殷先生确实也没精力再去过多考虑自己的事业和前途了,因为作为一家之主的他,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一家八口的吃饭问题。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虽然赵弘殷家里养着两个未来的皇帝,但眼前却只是两个只知索取无法奉献的孩子,长子赵匡胤长到十多岁的时候,这个家庭的经济已经比较拮据了,基本上是又缺吃又缺穿,勉勉强强维持个温饱。
  虽然形势严峻,赵弘殷还是表现出了一个父亲的责任感,自己的事业并不如意,家庭的处境也非常困难,自己无法带给我孩子们锦衣玉食的富裕生活,但是自己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呵护、教养孩子们健康成长,让他们自己去打拼自己的未来。
  日期:2014-05-30 08:26:34
  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赵匡胤健康茁壮的成长起来,虽身逢乱世,他依然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与很多男孩子一样,赵匡胤有自己热衷的游戏,不过这个游戏不是玩弹弓、打小鸟、爬大树,钻草窝,而是另一个非常流行的军事游戏——打仗。
  话说打仗可算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游戏,自从人类有战争开始,战争便以游戏的形式进入了孩子们的世界。从木制的刀剑到仿真的枪弹,道具不断更新换代,受欢迎程度却丝毫不减,即便是现在的成年人十有八九都有玩这种游戏的经历。
  在这种集体游戏中,总会有孩子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将军的角色,指挥其他“士兵”作战,而赵匡胤正是这样一名演员,在游戏中他展现了一种特别的天赋,同他玩耍的伙伴都自觉接受他的指挥,以他为首领和将军。
  虽然从统计学角度来看,小时玩游戏总当将军的孩子,长大之后真正成为将军的概率是极低的,但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这种从游戏中体现出的性格和能力特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而赵匡胤所体现出的这种领导气质和个人魅力将在他成长、成熟乃至成功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赵匡胤就这样在五代十国的乱世和相对安宁平静的家庭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不知不觉到了二十岁,成了一个真正的大小伙子。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二十岁放在今天还不够法定结婚年龄,但在一千年前的封建社会,都算得上是晚婚晚育的年龄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安排下,赵匡胤娶上了同为官宦之家的媳妇贺金蝉,从此结束了自由快乐的单身汉生活,过上了夫唱妇随的二人世界。
  日期:2014-05-30 08:28:51
  第二章 离家出走
  如果事情一直这么发展下去,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是生孩子、养育孩子,等孩子长大之后再给儿子娶媳妇,然后再等着抱孙子(或许是很多孩子和孙子),如果运气足够好,寿命足够长,赵匡胤到晚年可以过上妻贤子孝、儿孙满堂的幸福生活,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当然,与此同时,赵匡胤这个名字也就在几十年后从世间消失,百年之后甚至被自己的子孙所遗忘。
  不过是,历史是不会容许这种假设的,它将给赵匡胤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同时也是彻底改变历史自己的机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