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先生歪解水浒

作者: 树先生视界

  【序】树说八道,乱侃江湖
  最近读了一本很大很大的书,就是《水浒传》这本巨著,读完之后心潮澎湃,许多想法喷涌而出,怎么也忍不住书写的冲动,但是就我的水平,是没办法写好的,这使我非常慌恐,曾一度陷入苦恼之中。我知道,人生不能因为害怕而止步;我明白,人生就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在害怕中前进,在否定中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自我完善、强大。因此,我坚定的拿起了笔,开始了艰难的水浒歪解之旅,目前,已经完成了十节,现在把它拿出来,接受大家的板砖。大家别客气,您出手越重,对我的帮助越大,批评使人进步,我需要进步。作为一名徘徊在时代底层的打工仔,穿棱在冷漠的钢精水泥丛林里,也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梦想,也有那么一点向上的渴望,也幻想在春天里大声的歌唱……而这一切,除了靠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大家的帮助,我需要的不多,您只需批评就够了。

  读《水浒传》的人很多,有关《水浒传》的文字也很多,同一部书,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观点,当然,也会读出相同的观点,就跟同一道数学题,不同的人去解答,解题过程或许不同,但结果却是相同的。因此,我想说:若有雷同,实属正常。这些文字是根据百回本的《水浒传》写出来的,在解读的过程中,力求忠于原著,却不限于原著,并加以想象、推理,使它在胡说中见大义,乱侃中见真情。表现的手法也不拘泥于一种,有时是以散文的形式,有时又是以小说的形式,完全由着我的思绪吧,因为我的水平确实无法使它们协调一致,希望读者们多多担待。

  好吧欧巴,切克闹,先确立一个时间点,皇祐元年,即公元1049年,皇祐是宋仁宗执政时的一个年号。宋仁宗在位时间42年,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除了金正恩思密达表示不羡慕外,好多国家领导人都会惊呆了。

  为什么以1049年为起点?第一,《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误走妖魔”说的就是仁宗年间的事。妖魔显然是假,施大爷借妖魔来说事儿是真,北宗末年之乱象或许祸根就是仁宗朝种下的,纵观历史,许多盛世皆是乱世之伏笔,若人之生病,病根植于壮年,发之暮年。第二,这一年好记,有一位大才子出生,他就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秦少游同学。
  从1049年往前5年即1044年,这一年,以范仲淹为首的一批大臣,发起了一场政治改革,由于时处庆历年间,所以史称庆历新政。1045年范仲淹被贬出中央政府,庆历新政宣告失败。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是:裁冗官冗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裁减公务员,节省财政开支。
  再从1049年往前推12年即1037年,这一年苏轼出生,两年后苏辙出生。从范仲淹出京的1045年往后12年即1057年,苏轼、苏辙兄弟同中进士。这里为什么要提苏轼兄弟?因为施大爷笔下的“小苏学士”,据考证就是苏轼。水浒中说,一年后的1058年(嘉祐三年),洪太尉在江西龙虎山放出所谓的魔君。
  1057年往后12年即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王安石变法比庆历新政更彻底、更激烈。变法不同于改革,改革比较温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良,变法大有推倒祖宗之法从头再来的意思。改革如同房子旧了,进行必要的修补,变法则是把房子拆了,只挑选一些可以利用的材料,重新盖一幢新房子。史上最著名的变法有三次:商秧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这三次变法只有商秧成功了,后两次变法均以失败告终。变法者的结局都很惨,商秧车裂,王安石罢相,六君子死、康梁逃。

  我以为王安石变法毁在团队建设上,法是好法,没有好的团队去执行,结果就走了样,如来的经是好经,让歪嘴的和尚念歪了。虽然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也有一些成效,尤其在军事上取得极大成功。北宋立国后军事上一直受女真、辽、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的C型包围,尤其辽、西夏是北宋的劲敌。经过变法后,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升,在西北打了几个翻身仗,收复五个州,拓地二千里。

  公元1085年神宗皇帝去世,反对变法的高太后垂帘听政,王安石遭到罢黜,司马光出任宰相。司马光没有慌,举起一块石头,砸碎了变法的缸,新法就此失败,旧制得以恢复。北宋政坛经过这一次地震,支持变法的新党和反对变法的旧党宣告诞生,此后十几年里,两派互斗,党争不断,给北宋政坛带来深重的灾难。公元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皇帝亲政,新党得宠,旧党失势,新一轮的清理倒算开始了,直到1100年哲宗去世,党争才算结束。

  我讲了这么多,是不是在扯闲篇呢?不是的,我觉得弄清北宋中后期的历史背景,更有助于我们去解读《水浒传》这本巨著。从1069年变法开始,到1100年党争结束,历时31年,在这31年里,《水浒传》中的大部分人物出生了,他们分属于11世纪的70后、80后、90后。有明确出生记载的是宋徽宗,他出生于1082年。其它据推测可知:高俅、王伦、晁盖属于70后;宋江、柴进属于80后;从李师师与燕青结拜兄妹的情节可知,李师师出生于1093年,燕青则是1095年,他们属于90后。

  这样正正经经的做考证,不是我的初衷,我的初衷是:树说八道,乱侃江湖。希望通过我的一张歪嘴,把水浒里的人物解说歪了,颠覆他们在人们心中固有形象,给施大爷狠狠的捣把乱,给读者朋友们生生的添把堵。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小说则是一个整过容的小姑娘,我自忖没有还原真相的本领,也就只好歪解了。
  日期:2014-05-01 09:49:39
  【一】青年王伦的迷茫人生
  树说八道,乱侃江湖,大家好,我是树先生,感谢你们的关注,爱你们!
  在施大爷的原著中,对王伦的描写不多,并且都是负面的,如果仅把王伦当做小说中的艺术人物来看,他确实是一个心胸狭小、格局不大的人物,但是,我们不能这样来解读,如果我们处在王伦的角度思考问题,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王伦是梁山义军的创始人,梁山是他的基业,他是梁山产权的法理上的持有者,是有产权证的,保护自己的财产不受侵犯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不是有句话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嘛,排挤那些觊觎他私有财产的人,应是他的正常反应,是不应受人诟病的。只是他的手段还不够,最终让晁盖、林冲等夺去了梁山。

  按我前面的推测,王伦大概属于70后,他的绰号叫“白衣秀士”。从这个绰号看,他是个读书人,爱穿白色长衫,一副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打扮,用今天话说就是酷毙了、帅呆了,放在古代却有些不伦不类。古人穿衣服是很讲究的,尤其有身份的人特讲究,就连孔乙己也以着长衫为荣。诗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衿的意思是指青色的衣衫,借指读书人。青色衣衫是读书人的标配,是一种身份的向征。王伦是个读书人,深爱白色休闲装,显得卓而不群,别的读书人与他相比,简直弱爆了,这才是正真的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会当击水到中流!艾玛,是他吗?喜欢看历史演义小说的同学会记得,这类小说里,当要介绍一个主要人物时,会把他描述成“白袍小将”,在我们印象中,穿白衣的应该是武将。时下电视剧中,身着白袍的小将军,在战场上策马奔腾,要几许拉风就有几许拉风,王伦有这么拉风吗?没有。王伦的这身打扮,用网络上的话说,就一杀马特。施大爷给王伦取白衣秀士的绰号,想说明什么呢?是想说王伦文不文、武不武,天生一个二百五吗?那么,他成为梁山的过渡人物,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既然王伦是一个读书人,那么我们来看一下,王伦到底读了多少书。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先给大家普及一下科举知识。从隋朝科举制度建立到清末废除为止,历朝历代略有不同,我也就说个大概。科举考试中,最牛逼的是状元,状元是进士中的第一名,考中进士,要经过三道关卡。第一关是县试,全县没有功名的读书人都可以参加,属于县统考,考中了称为秀才,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毕业;第二关是乡试,这个乡不是乡镇的乡,是指省的意思,乡试就是省统考,凡全省考中秀才的人都可以参加,考试通过的称为举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毕业,考中举人后就有资格当官了,当然只是侯补的;第三关是殿试,这是由皇帝任主考官的考试,并不是所有举人都可以参加,每省举人中的前三名才有资格,考中了的称为进士,考中进士后,就可以直接当官,不用侯补了。施大爷说王伦曾去东京参加过科举考试,可见王伦是中过举人的,也就是大学毕业,说明他获得过做官的资格。

  获得了做官的资格,并不等于就可以做官了,侯补官员嘛,就侯着呗,跟大学毕业等分配是一回事儿。想尽快上班,那就活动活动呗,找找关系,走走后门。一说走后门,艾玛,大家都知道了,走后门不光要花钱,还得低声下气装孙子,王伦装不了孙子,一气之下放弃了当官的念头。施大爷笔下,在林冲上梁山时,曾对王伦有一个心理活动的描写,王伦思忖:“我是个不及第的秀士,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这个“鸟气”应当是指求官时受的气(注意:秀士不是秀才,是指德才兼备的读书人。)。也确实,封建时代的官场中,受欢迎的永远是那些奴颜婢膝的人,奴才远比人才有前途,又如何容得下个性张扬的青年!王伦这种青年,想要进入体制,必须先来个思想大转变,主动磨平身上的棱角,但他做不到,做不到就只能放弃,这就是逆淘汰法则。

  王伦被残酷的淘汰后,成为一个社会青年,心理上肯定有落差。毕竟曾经是天之骄子,现在成为一个待业人员,宅在家里无所事事,还得背着啃老族的名声,找谁说理去?别提心里多压抑了。没奈何,只好离家出走。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许多漂泊的朋友,都以为理想在远方,为了理想,不惜踏遍万水千山,却慢慢的发现,理想拐了弯,躲着不露面,只好自嘲的说,别跟哥谈理想,戒了!婶可知叔(孰)不知,成功是个稀有物品,它是一少部分人的专利,这些人除了强大的内心和信念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际遇,成功是偶然中的必然,可以作为榜样,却不可以复制。我不阻止大家去实现理想,只是想让大家在征途上稍做休整,不妨多想一想,让现实的阳光照进理想的土壤,选择适合自己的,当大家都涌上阳关道时,说不定独木桥反倒成了坦途。做为一个漂泊了十多年的打工仔,我悔恨当初走上了拥挤不堪的阳关道,跌跌撞撞中理想碎了一地,失落了当初的希望。我想对农村青年说一句,远方没有梦想,只有梦想破碎的声音,生冷的城市挑战着我们的底线,如果无法超越这条底线,那么,还是留在家乡吧,我们的梦想在承载着童年欢乐的那片土地上。

  王伦在漂泊中,认识了一个大个子,他就是摸着天杜迁。杜迁大概是个小混混,一个郁闷的待业青年,跟街边的小混混走到一起,一点都不需要理由。郁闷的王伦,需要发泄内心中的愤懑,杜迁的出现,恰巧满足了王伦潜意识里的心理需求。王伦的命运是从认识杜迁开始改变的,如果不认识杜迁,或许他就不会走上杀人放火、啸聚山林的道路。杜迁一个小混混有这么大的能量吗?没有。但是杜迁认识柴进,柴进有这个能量。在柴进的怂恿下,他们走上了梁山,开始了腥风血雨的旅程,从此告别了平凡人的生活,如果他们曾经回头检视过自己的人生,或许他们会后悔的。

  柴进为什么会怂恿王伦、杜迁上梁山呢?这是我下一节要写的内容,谢谢大家的阅读,我是树先生,我们下节见。
  日期:2014-05-02 09:04:51
  【二】柴进之谜

  按施大爷的说法,柴进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嫡系子孙。我们来看一下,有没有这么一回事儿。后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柴荣是这个朝代的第二任当家人,柴荣死后,手下的大臣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夺了幼帝柴宗训的江山,自己当了皇帝,庙号宋太祖。大家都知道,历来军事政变都是血雨腥风、刀光剑影,这次政变也不例外,表面上看起来没杀人、没流血,实际上该死的一个都没活。柴荣有三个儿子,最长寿的一个就是幼帝柴宗训——20岁,另外两个全部早夭。难道说他们有早夭的家族病吗?肯定不是的,我不说大家也清楚是怎么回事。

  这个活得最长的柴宗训,九岁时被贬往房州。房州在什么地方呀?我要隆重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因为这是我的家乡,就是今天的湖北房县。谁不说房县好哇,皇帝王爷犯了错儿都往这儿贬,先后贬了几十个,最著名的一个就是唐中宗李显。李显在房州待了十几年后,又重新做了皇帝。我们房县人民戏称李显为“六位帝皇丸”,因为他是唐朝的第四任和第六任皇帝,此外他爷是皇帝,他爸是皇帝,他妈是皇帝,他是皇帝,他弟是皇帝,他侄子是皇帝,古今中外,堪称奇谈。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柴宗训被贬到房州这座皇家监狱里,日子过得肯定不爽,落地的凤凰不如鸡,欺负他没事儿,帮助他犯忌讳,待在这里也就基本上自生自灭。这孩子生命力好,竟然活到了20岁。投胎到老柴家不是他的错,躲着不去见阎王爷就是他的不对了。这熊孩子,一点都不懂眼色,他活着,老赵家心里可就不踏实了,于是,柴宗训就莫名其妙的死了。

  柴宗训死的时候20岁,就他那个情况,结婚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他肯定没有孩子。柴荣的三个儿子都夭亡了,老柴家绝后了。施大爷,我想请问您老人家一句,柴进是从哪个石头缝子里蹦出来的?嘿嘿,施大爷憨厚的说,艺术克隆的。没错,柴进是个艺术虚构的人物,那我们就按施大爷的套路来呗。
  施大爷的笔下,柴宗训一家不是被贬在房州,而是被贬在了河北、山东一带居住,因为他们让位有功,所以赐了许多田产,还颁发了免死执照——丹书铁券。这样,柴进就变成了河北、山东间首屈一指的大地主,柴宗训你地下知道不?你可以瞑目了。经过施大爷的这一番打扮,柴进就成了如假包换的柴皇孙。柴进似乎并不太在乎这个高贵的血统,不像三国时候的刘备,哭着喊着要跟皇帝攀亲戚,逢人便自称刘皇叔。实际上刘备这个皇叔玄的很,他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中山靖王有一百多个儿子,一百多个儿子会有多少个孙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总之中山靖王这个家族不讲计划生育,到了刘备这一代,保守的估计一下也得有万把个子孙吧。这万把个人里面掺进去一个假的,尤其在那个户籍登记不严格的年代,还真没办法查。柴进就比较低调,除了有人叫他柴大官人外,没有人叫他柴皇孙,跟皇帝家攀关系可没什么好事儿,更何况还是前朝的皇帝。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柴进和赵宋王朝有着天然的仇恨。宋朝的天下是从柴家手里接过来的,赵匡胤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明着给抢去了。这个仇不是一般的仇,等于说天下本来是老柴家的,现在坐在皇帝位置上的应该是柴进,可是不是,却是老赵家的人,因此,柴进恨不得宋朝马上灭亡。恨归恨,他做得到吗?做不到。那怎么办?只有暗中较劲儿,坐在家里把老赵家骂一顿,只能过把嘴瘾,还得有行动。柴进是这样做的,第一,结交、收留天下的异见人士,这些人可以称为江湖人士,江湖是相对庙堂而言的,不在庙堂为官的能人,他都愿意结交、收留;第二,收留逃犯,凡是犯罪的人,逃到柴进庄上,他都会想办法收留、隐匿;第三,结交地方官员,买通沧州牢城管营,施恩于服刑人员。这样以来,柴家庄名声大噪,成了江湖人士的圣地、犯罪在逃者的天堂,只要去投奔,没有不收留的,柴进简直就成了当世的孟尝君,门下虽说没有三千食客,起码有好几百号人。

  说白了,这些人就是亡命之徒,柴进收留这样的人干吗?难道是要造反吗?造反柴进还是不会的,造反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弄得不好就会掉脑袋的,脑袋掉了,就没有了吃饭的家伙。柴进是不会冒这个风险的,他有自己的小算盘,希望别人去造反,自己只做个暗中策划者,成功了就等于报仇了,失败了又不会把他牵连进去,还可以继续做他的富家翁。天下那有这等好事,所以有人调侃他,怪他名字没起好,柴进,就是财尽的意思,最后还是散尽家财上了梁山。

  王伦、杜迁是最早投奔柴家庄的一批人,柴进对他们优礼有加,通过对他们心理活动的掌握,有针对性的进行洗脑,当时机成熟后,给了他们大笔的经费,把他们送上了梁山。梁山基地的成立,增强了柴进反宋的信心,这给柴进指明了一条道路,此后,他资助了许多支这样的武装跟赵宋王朝作对,方腊也是其中之一。在施大爷的笔下,隐隐约约的能找到证据,在征方腊的战争中,柴进主动要求化名“柯引”去卧底。柴进去了江南,并没送回情报,却做了方腊的驸马。这不免使人生疑,为什么征方腊时死了那么多人,是不是柴进出卖了他们呢?我觉得完全有可能,因为柴进仇恨赵宋王朝,梁山好汉帮朝庭出力,柴进就不再把他们当成兄弟,所以出卖了他们。征方腊的战争打到最后,局势已十分明朗,傻子都知道方腊必败了,这时,柴进才反水,说明他就是一个双料间谍。

  日期:2014-05-03 09:20:35
  【三】高俅的幸运人生
  这一节,专写高俅。我们先来看一下施大爷给高俅开出的人生履历:
  高俅,男,东京人氏。特长爱好:吹弹歌舞、诗书词赋、刺枪使棒、相扑杂耍。

  工作经历:
  1,东京王员外家帮闲,主要陪王少爷风花雪月,因费用超支被王员外开除,并被开封府以影响民风为由驱逐出京;
  2,淮西柳大郎赌坊里工作,颇受老板亲昵;
  3,东京董将士药铺,药铺站堂,后被董将士劝离,理由里害怕带坏少东家;
  4,小苏学士府,即苏轼处;
  5,小王都太尉府,职务亲随;
  6,端王府,职务亲随,端王即后来的宋徽宗;
  7,殿帅府,职务殿帅,荣誉职称太尉。
  施大爷对高俅的评价:此人是浮浪子弟,不遵守公序良俗,仁义礼智、信行忠良与他无关。
  看了施大爷对高俅的履历简介,一个坏蛋高俅站在我们面前,高俅真实的形象是这样的吗?我认为不全是,因为一个人不管有多坏,多少都需要伪装一下,不然,是没办法立足于世的。因此,我要对他进行合理的分析,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高俅。我的分析是:
  第一,高俅虽然是东京城里的破落子弟,但他不是街边的小混混,他是个文艺青年。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相扑杂耍,高俅都会一些,如果拿他和燕青相比,他还多了一样——踢毬。他们两人分属不同阵营,不能以立场不同而来区分好坏,燕青是好汉,高俅非孬种。

  第二,生存是人的第一要义,高俅也需要吃饭,他必须出去工作,社会能提供什么样的工作,他就干什么样的工作,工作性质是他无法改变的,挣钱养家无可厚诽,如果不坑不蒙不拐不骗,那就很了不起。
  第三,施大爷带着偏见,所以笔下的苏轼也带着偏见,苏轼认为高俅是个浮浪的人,身边安不得他。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不客气的说,你是文坛领袖就了不起吗?身边就安不得高俅这样的文艺青年吗?逻辑上说不通,因为你是文坛领袖,所以你更要引导文艺青年走正道。这样一看,施大爷把苏轼描写成了一个文坛官僚的形象,实际上苏轼不是这样的人,苏轼是一个非常有亲和力的人,时隔千年,我们依然能感到。

  第四,宋徽宗赏识高俅,难道仅仅是因为高俅会踢毬吗?不是的,宋徽宗本人就是一个文艺范儿十足的人,他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可以说是北宋书坛的小清新呀,这么高艺术修养的人,怎么可能对一个只会踢毬的人青眼相加呢?说明高俅也是一个文艺范儿十足的人,身上有很多闪光点,不然,时间一长,就会混不下去了。
  第五,殿帅这个职务在北宋王朝是不存在的,属于艺术虚构的,高俅这个人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纠结。按施大爷笔下的描写,殿帅权力很大,可以调动节度使,那么这个职务应该相当于军部部长,一个部长级的人物,如果人品太坏,那是没办法遮盖老百姓眼目的。话又说回来,人品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感觉,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所以感觉也就不不同。
  通过这样一分析,施大爷的评价就不太靠谱,人性是复杂的,我们不能按小学生的看法来区分好坏,因此,我的笔下,高俅就有所不同。
  不少研究者认为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富有的朝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个例证,它真实的再现了北宋末年东京汴梁的繁华景象。张择端是公元1085年生人,比宋徽宗赵佶小三岁,他们两个都是书画达人,“清明上河图”五字系赵佶所题,字和画都是经典中的经典。伟大的艺术作品,除了带给我们伟大的震撼外,还有伟大的写实意义,《清明上河图》就是具有伟大写实意义的作品。九百年后的我们,如果只能看到震撼,那说明我们根本没有看懂这幅作品,我们更应该看到作品后面的东西——那就是繁荣背后的真像。

  不幸的是,九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根本不需要像张择端那样,花十来年的时间去绘制一副市井图,因为我们有相机,甚至手机都可以拍下这样的画面。科技让我们享受便利,但不会让我们变得深刻。当我试图学着深刻,又一次盯着那幅画面时,一个市井人物向我走来,这个人就是高俅。
  论相貌高俅长得并不丑,但他不属于高富帅的行列,他只是东京城里的一个小户人家的孩子,排行第二,人称高二,又因踢得一脚好毬,常在俱乐部里赢得许多利物,因此又被人叫做高毬,他也不恼,只把毬的毛旁去掉,加以人旁,自此以高俅为名。高俅是一个屌丝,大家别以为屌丝就一无是处,站起来撸或舔显示器只是个别现象,大部分屌丝还是不甘于沉沦的,就当高富帅和黑木耳啪啪的时候,屌丝们正在埋头苦学。屌丝高俅不撸不舔,他努力的往文艺青年靠拢,诗词书画也是他的必修课。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