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有美国绿卡有工作的我为什么要回国

作者: jacky7543

  文笔不好请多多见谅!只是泡天涯美国版一段时间了,把自己的真实经历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27岁男,上海人。07年和父母以兄弟姐妹的形式移民去了美国。12年毕业于纽约大学商学院本科,供职于top consulting company做咨询顾问, 14年辞职回国,目前刚刚找到份不错的管理咨询类工作。
  家里在上海虽说不是什么上层,但父母分别供职于政府机关和大型国企,生活稳定家庭和睦。市区两套商品房外加一个老公房,计划在中环再买房子,04年就有一辆老式的别克车。可是那时我爸非常迷信美国,觉得那里是人间天堂,国内的一切都可以放弃。你不得不说他的思想代表了一大部分从没出过国但极为崇洋人的心态。他觉得房子几套没人打理,以后也打定主意不会回来了,毅然把一套市中心房子卖了放股市,07年股市还有那么点行情。(当时卖了180多万,如今市值少说450到500万,股票大幅缩水,不谈了!)我妈临近退休,好说歹说劝我爸没有变卖全部的家当,更没有辞职,两人办了病假。现在看来不得不说女人在关键时刻的作用,没有我妈,我们这个家一定被一朝打回解放前,甚至完全就散了。我当时大一19岁,除了有点舍不得初恋女友外内心还是很向往美国的生活。好感全部来源于电影还有当时兴起不久的美剧。住别墅开好车赚美金,开口闭口English.用现在的话讲就是高端洋气上档次,甚至还没去就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周围同学都很羡慕,当时不像今天去国外上个学已经司空见惯,一块招牌压下来能压倒一片海龟。当时出国读本科的风潮刚刚兴起,更何况是去美国。所从我也没有多想就从一所一本类院校的金融系退学。现在回想,可谓年轻有梦真好,虽然现实残酷。

  日期:2014-06-20 17:20:00
  去美国前到广州天河签证,有一个小插曲,美国领事馆一位安检的美女对我们一家说“一看你们也像大城市来的,美国很苦的,你们会习惯吗,呵呵。”大厅里到处是人,不夸张的说很多人看起来都像农民工的模样。我在填单子的时候就遇到好几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让我帮他们填表格。当时不懂事,心里想“他们也是去美国吗?天呀,他们去做什么啊?”面签时连我们最担心的是不是dangyuan的问题都没问,顺顺利利就拿到签证了。

  刚来美国的时侯绝对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岁月,至今记忆清晰。先是在新泽西亲戚家里住了1个星期地下室,虽然住不习惯,但好歹地段凑合。周围青葱绿绿,人们和蔼可亲。后来按照大多数新移民的“惯例”搬去了纽约的flushing.第一次从7号线出来,还没有从惊魂摇摆的地铁里回过神,就被眼前的景象所击倒。三个人都倒吸一口冷气,这尼玛绝对是国内三线城市的农村结合部(没有看不起哪个,只是实事求是的感受)。破落肮脏的街道,狭窄无比的商铺,行色匆匆不带友善的人群,充斥着不懂的方言,95%都是华人……。这儿真的是纽约?

  三个人蜗居在一间只有20平不到的公寓里,租金是850一个月,离main st近,生活还算方便。爸爸50多岁只能去做餐馆打杂,记得是1500美金一个月,每周六天每天12个小时。回家就倒头大睡。妈妈给别人带孩子,做保姆。她哭了不下数次,还和我说“妈妈洗别人家的马桶,儿子,你要记得。”我也似乎一夜长大,满街地找工作,做麦当劳夜班,做奶茶工,发传单,一边还复习SAT准备重新读大学。在纽约不满一年是没办法享受本州学生的学费优惠的。家里虽然带有积蓄,但是在一个完全陌生连语言交流都是障碍的环境下,我们一家突然变得极为精打细算,每个人都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日期:2014-06-20 17:46:00
  生活上的巨大落差让每个人都变得成默寡言,记得08年我20岁生日,居然连买一个蛋糕庆祝的意思都没有,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对远方女友的想念。(后来没多久就分手了,毕竟相聚太远)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说你们干嘛不回国?回去不就行了,遭这个罪干什么?呵呵,真会有一种宁可受罪也要硬着头皮顶着的意思,一来就回去似乎完全说不过去。说几个我打工时候遇到的真人真事,一位天津大妈,来美国7,8年,没有身份日日夜夜地辛苦做拉面,去掉生活费每个月还要往家里寄钱,女儿读大学老公国内低保。她和别人”搭伙“,也就是临时夫妻,这在华人圈里再常见不过来。有次她让我帮她打开一封邮件,我看到她女儿附上的近照和简单的几笔大意是,妈妈你过得好吗,很想念你,听说再过几年你就能拿到绿卡,到时候我们就能团圆了。天津大妈看到她女儿的信和照片,一下子跌落在底,泪如泉涌。她说她刚来的时候女儿才这么点高,现在都是大姑娘了。还告诉我她花了10万块钱偷渡过来,连行李都不能多带。刚来的时候天天哭,家里都劝她回去。她硬是螯足一口气,一定要攒够女儿的学费。

  日期:2014-06-20 18:12:00
  天津大妈的经历代表了一部分华人的真实情景。还有一位上海阿姨更为可怜,以前上海某家国企的中层干部,一家人来美国,老公不堪受苦回国后离了婚,儿子在美国不思进取不念书。我前段时间打听到她不久后得了胰腺癌,在上海去世。以后类似的人和事我见了太多太多,路上发传单的瘦黑老头会告诉你他是国内某某的官,落魄与此,超市鱼部的同乡会和你聊上几句国内惬意的办公室生活,香港叔叔和你抱怨放弃HSBC高薪工作为妻女来美受罪,80年代的北京的主任医生在美国替人打工按摩,劝我不要学习也去和他学按摩来钱快。搞民乐的上海首席告诉我他曾经的徒弟在黄浦江边都买了好几套房子,回去一次打击太大,感慨来美国绝对是个错误。当然也有许多人告诉我来美国挣到了国内挣不到的美刀,过多久多久就可以付得起律师费拿绿卡和妻儿团聚。我相信他们和我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倾诉的时候,即使有水分,也不会太大,也没有必要。更多的是,每个人背后似乎都有一把辛酸泪,再看看我的父母,心里真的百感交集。尚未成熟的我心里开始第一次怀疑,华人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真实状态啊?

  日期:2014-06-20 18:56:00
  我爸的身体越来越差,腰都直不起来,在路上我看到他半蹲着一个人低头抽烟,见到我有气无力地打了声招呼,刹那间,我背过身几乎掩面痛哭。这还是我曾经见到过开朗健壮的父亲吗?这分明是一个活脱脱的老年人,两鬓斑白,蹲在地上抽烟,连多说一句话的力气都没有。我妈更不必谈了,虽然东家人还不错,但心里巨大的落差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但是女人的适应性和韧性确实比男人强,我爸是身心巨累,一下子苍老了10多岁,而我妈却慢慢在学会适应。

  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我来帮忙,我就是爸妈的眼睛,耳朵和嘴。那些幻想中的美式生活越来越模糊。亲戚一边边劝我说可以去读社区大学,然后边打工边读书。我自己心里很清楚,社区大学是绝对不能去的,不是说社区大学不好,很多人把它当做一个跳板,但是我一定要有一个好的起点,怕自己在差的环境里堕落下去,否则来美国是干嘛来着?08年下我苦读SAT,夜夜挑灯,考了2000来分,结果自然是被NYU拒了。事后挺后悔没有找中介包装一下,没有多考几次取到最高分,结果去了一所州立大学,打定主意以后转学去NYU。为什么是NYU?因为在wall street看到过一群群西装革履,人模人样的白人来去匆匆,当时想,有什么了不起?老子也能有那一天!

  日期:2014-06-20 20:09:00
  写了这么多废话,现在言归正传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美国的却有许许多多中国还不能比及的优点,地域广阔,空气清新,环境好。大学教育质量不错。物价,房价和收入成正比,人的基本素质比国内高一些。退休福利尚好,每个人都可以过自己的小日子,不会被外在的眼光所左右,也不会有过多的攀比。社会风气比国内好些。但是千万别太迷信一个国家的优点,我用我的实际经历告诉大家,每个人需要按照自身特定的情况和背景来决定是否需要在美国发展,各种利弊都需要去衡量,需要清楚地知道在美国图什么,是美金还是子女后代?还是清静的生活?自己又可以放弃和牺牲些什么?牺牲到哪一步?多问问自己这些问题,来之前千万别堵死回家的路,这样才能从容不迫。来看看我的眼见为实,不对之处望指正!

  1,美国的教育一定比国内好很多嘛?不一定!至少基础教育不那么好。首先就是按区域划分学校,有钱人的孩子就是能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普通人的孩子只能和黑人还有南美人扎堆,意味着接受远比国内更差的基础教育,并且有很大可能被欺凌。我经常看到美国初中生长得和成年人一样,性,毒品,暴力环绕期间。国内集体制下的填鸭式教育固然不如意,但是那种考试竞争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得到属于人生的一笔笔财富,会培养竞争意识。国外放羊式的基础教育会把孩子带散,基础薄弱。只是在发达国家这一缺陷没有被放大开来,很多人毕不毕业考不考大学都能找份工打打养活自己。因为大家不相互比较嘛。国人经常只看到国外的孩子压力小轻松,考大学和玩一样。但他们不知道真正成材的美国孩子,那些在IVY LEAGUE拼命的人,都是类似中国式的教育自小打下的基础。家里也同样逼他学这个学那个,丝毫来不得轻松。

  另外,华裔后代的身份认同同样会是问题,就我个人而言,不希望我的孩子是一个香蕉人,对中国没有太深的了解而和上代产生隔阂。观念与自己产生巨大的差异。我所认识的ABC自己也往往处于矛盾,同他们聊天的时候知道,有些是恨自己的一身黄皮,同样优秀,却被美国人内心歧视,进而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和中国,比白人还要排斥中国人。有些大后慢慢懂得道理,但无奈自己从小中文基础薄弱,落得个中国人不待见,美国人不融入的境地,也只好顺其自然。另外,大部分孩子18岁后就独立,坏的一面是他们不会过于在意自己的父母,不会有什么赡养老人的观念。你会说美国福利好,不需要赡养老人,可是等你老了后你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那样吗?美国的养老福利一直在被削减,80岁还在上班的还大有人在。

  日期:2014-06-20 20:57:00
  2,美国的种族歧视真实情况如何?这要看你怎么定义歧视了,华人的地位在慢慢提高这不假,但真正的白人社会还是排斥非白人群体的。在非华人扎堆的圈子里,我所看到的大部分中产阶级的华人,一把年纪了每天都还小心翼翼地在办公室上班,从事大多数类似于数据分析,后台支持,编程的工作,很少有在一线与客户正面打交道的,几乎没有高层或者中高层,极少极少。美国人的刻板印象就是华人闷声不想努力工作,不惹麻烦,做做美国人最头痛的数字工作很拿手。但是想要到管理层,对不起,没门。以前的咨询公司,我很想和美国同事social,networking,下了班就去喝酒,每周party.他们也还热情,表面上不会和你有不愉快。但发现根本聊不上来,聊不深入,文化差异太大。我不知道是自己的问题还是一种普遍现象,我幸幸苦苦做的case在客户面前经常都因为语言讲不到点上,被我的同事轻而易举就霸占了劳动果实。我也一遍遍告诫自己这没什么,中国也一样。在别人地盘上要低调。但后来慢慢地预见到40岁后的我也只会是一名“高级技术分析员”,这与我的职业理想违背太大。

  日常生活中,除非你不在意什么歧视不歧视,但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主流社会基本没华人什么事。大部分美国人能想到的中国元素无非是餐馆,功夫,洗衣房。好一点的知道几个地名而已。电视节目,文化综艺,报纸基本都是华人自成一家。客观说,美国已经做的很好了,任你自由发展不加干涉,但是你看印度人,欧洲来的移民,往往在一家公司里能爬到很高,能力不一定比华人强。另外,很多网友说中国人素质差啊,土豪砸钱美国人看不惯啊什么,好像责任都在华人自身。这其实也是很片面的,我现在唯一总结出的道理就是,国家要强,人民有钱才是硬道理。国人还是要多来美国消费,投资,买豪宅,还要抱团,让白人知道中国的厉害,才能打心眼里佩服你。比如美国海关一向高傲无理,总以为部分来美国的华人游客有非法居留倾向,要赖在美国,你要把护照啪啪地拍在他们脑门上,告诉他们老子来美国是给你们政府纳税,是给你发工资的!

  日期:2014-06-20 21:59:00
  3,谈一谈美国的搞关系,走后门。中国是什么样我很清楚,大家深恶痛觉确又身心向往,因为权利的power太诱惑人。在美国同样是一个讲关系的国家,只是他控制的比较好。不那么明显罢了。政府之间的勾当黑幕我不懂,也没有什么深入了解,在此不议。来说说我遇到的事,A女留学生在大学里一心想要毕业后去知名企业工作,从大一开始就加入姐妹会,跟各路学长,sister,social&networking。兄弟会姐妹会具体是个什么组织我不了解,只知道找工作能通上路子。我看到的是她经常被不同的白人灌醉后带回住处啪啪啪,在圈里小有“名气”。第二天又若无其事来学校上课。好的实习她一个人全都占了。大四的时候她已经从头到脚“脱胎”成一个美国人的样子了,英语好的让人咋舌,毕业后已经是姐妹会终极骨干的她去了四大战略咨询,今年微信看到她和一个可以做她爸爸的人结婚了。你能说她什么,人家就是善于利用关系为自己服务。B女生家里估计是个国内什么领导的二代,我到现在连她真名是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她学习不行,经常跷课,延毕一年。去年听说居然去了JP.morgan,不知道怎么进去的。当然大部分孩子还是在美国勤勤恳恳学习,实习,找工作的,这不可否认。我说这两个例子只是表明美国一样是讲关系的社会。我几个家里有钱有势的白人同学,GPA再低,哪一个不是出路很好,一样也拼爹。在美国搞关系就是social,从大学一开始就要学会这个必修课。找工作有得力的人refer一下,那已经是半只脚踏入了。进了公司后就要不停地去social,不停地去认识人,逢年过节也要拍boss马屁,也要送东西。boss还要拍客户马屁这样才能拿的到项目,这再正常不过。美国人比较喜欢在酒吧和赌场social,喜欢和你喝一杯,掷一把骰子打一圈德扑然后聊聊正事。去年我们公司在vegas搞的年会回馈客户,那也是一样风生水起,美女香槟不断,把客户high到不行。一个没有背景的华人但凡不甘于在白人公司做一个跑腿的,就要学会这些规矩。

  其他我知道的是名校的校友关系,老子是哈佛毕业的,儿子进哈佛可能性就比打工孩子的高,高兴起来捐个钱,儿子上哈佛那妥妥的了。

  华人为什么老讲美国风气好,不走后门,第一,美国相对是比中国控制得好些,有的时候不那么过分。但根本上就是社会地位没达到那个层面,人家根本不带你玩。入场券都没有。你问问那些社区里的华人议员,哪个不是有财团在背后巨大的支撑着?哪个没有去谋利?
  日期:2014-06-20 23:53:00
  在大学披星斩月的日子过的飞快,大一下学期我带着3.85的GPA从州立大学转到了NYU,我梦寐以求的学校。期间我老爸因为身体原因和对国内生活的向往回国了,因为没有裸辞,他居然还能回办公室上班,当然送了很多人情。最迷信美国的他回国后再也没有和别人谈论美国的是非好坏,从来都是淡淡一笑,说儿子在那里混的还行。朋友都戏虐他是“逃兵”。
  私立大学的学费噌噌地往上冒,我记得是每学期要付1万8左右的学费,还不包括昂贵的教科书。万幸我申请到了低收入的学费补助,每学期可以减免5000左右。另外我还申请了学生低息贷款,毕业后半年利息5.5%,最高可30年还清。这是美国给予我的恩惠,打心眼里感激这个国家。我和我妈妈相依为命,家里的日子过得波澜不禁,妈妈适应了奔波的护理工作,对她来讲,丈夫的分离总是心里无法迈过的坎,记得他们分别前的那一晚,我妈妈让我爸爸赔了她在外面走了很长很长一段路,两个人似乎又回到了20岁初恋的时光,之后的她非常坚强地学习英语,考出驾照。精打细算料理好家里的每一件事。我也开始一点点喜欢上这个国家,喜欢上纽约,休息的时候会到处走走,去感受这个第二故乡的气息。

  日期:2014-06-21 21:00:00
  说点自己学英语的往事吧,第一个积累阶段是在刚来打工的时候,我一有空就会和一些ABC同聊天,他们大部分人都还友善,考虑问题相交同龄大陆的孩子显得稚嫩许多。虽然被常常讥笑口音或者被叫成fob(意思是刚下船的新移民),但我努力地和他们打成一片。我发现20岁这个年龄段可能是一个人纠正口音语调最后的机会了,一些12,13岁来的孩子,如果用点心的话,英文可以说到与ABC没有分别的地步。等进了大学后,慢慢地我又发觉ABC,尤其是第一代父母非英语的ABC孩子,口语能力还是比真正的美国白人差一点点,具体体现在遣词造句和俚语运用方面。很多人说我一派胡言,但这真是我多年观察的结果!说得好和说得遛毕竟有差别吧。举个例子,白人可以用10种句式并且夹杂各种俚语来表达某层意思,正过去反过来怎么符合语境怎么说,想怎么说怎么说。ABC可能弱一点,能主动掌握5,6种句式,少许俚语,其余4种他们能准确领悟但平时自己从不这么讲。我呢只会重复一两种句式,能大致领悟对方的意思,运气好能听出话外音或者美式幽默。运气差的时候呵呵两声。又比如,你听CNN的新闻能听懂90%,但你去电影院看电影就至多50%。不知道来美国多年的大伙儿有没有类似的感受,这会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瓶颈。

  日期:2014-06-21 21:56:00
  第二个阶段到了英语写作,这也是楼主多年的隐痛。自小就很注重英语能力的我,大大小小的培训班不知道去了多少个,上海高考英语卷也有140分。但刚到了美国大学上writing 101或者写essay的时候,那些底子基本是白搭,处于抓瞎状态。大一一整学年我的写作成绩是最差的,老师经常整段整段圈出我的段落,问我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我只好一遍遍地跑学校辅导写作的地方改,平时看书看报圈点一些语句记在小本上,但提升的极慢。原来美国也有八股文,最简单的就是第一段第一句中心大意,后面三段论据加举例,最后一段来个前后呼应。直来直去是他们的最爱。细节上什么注意句与句的逻辑关系,要有逻辑引导词啊,前后句式对应之类的。

  大二开始情况稍微改善了些,老师说能看懂我写的是个什么意思,但是能看懂不代表美国人是这么表达的,他经常用awkward来形容我的句式。有次我实在憋不住,拉了一个美国同学给他看我写的文章,我只问他一个问题,哥写的这些crap对你而言究竟make sense吗?对方说你写的东西我能看懂,也知道大概你要表达个什么意思,但是读着咋这么拗口呢,怪怪的感觉!反正我们不会这么写……。没办法,逻辑思维有差异,写句子前我脑子里第一反应永远是中文,再变成英文,就如同我曾傻傻地问ABC你们想一个问题脑子里过的是英文吧?会不会有中文闪现啊?对方都愣了。我大脑里思维逻辑的code都是用中文编写的,程序也是这么设计的,难道删了重新编不成?

  英语书写能力的缺陷伴随我一直到上班,写总结也罢了照着基本格式来,凑合着过。最头痛是做PPT给客户或者领导看,需要我在大量的信息里提炼出最简单有效的句子放在ppt里告诉对方。如同给你一大段文章,叫你取个最佳标题,还得吸引人!还要是英文的!话说回来自己中文写作能力也惨不忍睹,各位凑合着看吧。
  日期:2014-06-21 23:44:00
  日子过得很快,生活也慢慢平淡下来。只有当妈妈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影偶尔被我撞见的时候,内心才会被纠起,那种刚来美国时候的痛苦挣扎感才会再次被唤醒。平心而论我的一些所谓受苦现在看起来只是年幼无法迅速转换身份的落差,和社会阅历浅相关。你过过好日子再被突然剥夺重新从底层开始,真是一下子难以接受。可是和我妈妈比起来,真的是小儿科。她不但经历了身份上的转变,还经历了丈夫的长期分别,更要为每天的柴米油盐房租而绞尽脑汁,一旦离开了华人社区,她就是瞎子聋子哑巴。每天她要从5点半起床坐地铁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半到家。一周5天,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当时每小时收入是8.15美金。干的工作是护理员,有专门的护理公司,给一些华人老人家烧烧饭打扫打扫卫生,做个伴,比起干保姆自然是要稳定些。在找到护理前,她还干过四菜一汤的员工,和年轻人做珍珠奶茶,学过做指甲等等。一个50多岁来美国的中年女子,不会任何英语,打工的出路无外乎是那么些吧。

  妈妈一直不肯服输,她完完全全变了一个人!在上海的时候,她是一个比较注重形象的人,每次出门都搭配好衣服,化好妆,在单位里也是左右逢源,区区中专的学历愣是混到个国企中层干部,类似于公会副主席的闲差。闲暇时候,时不时带我出去外面吃饭,全国各地一年旅游个几次也是稀疏平常之事。来美国后,每天“蓬头垢面”没有任何形象,左边兜里揣着应急的家里地址,右边兜里揣着20美金纸币防打劫。随身现金不会多于100刀。几乎没买过衣服,脚上永远是两双旧跑鞋,外加一双大头皮鞋以应付冬天的结冰路面。手机一直是一个破到不能再破的nokia功能机(去年好说歹说给她换了iphone5,还被她埋汰一番太复杂)用她的话来说,“这里没有任何人认识我,我一个做护理的干吗要注意形象。"超市里她熟知每个菜的价格变动,经常为了一两毛钱的变动可以一个个超市跑。有人诱惑她去做按摩,带半黄色的那种打飞机的。说来钱快,一个月好几千,还有做餐馆的看她一个人想找她“搭伙”,她都是一口拒绝!回家告诉我老娘不是没见过钱,这种伤风败俗的事情绝对不做!并且让我时时刻刻清醒地明白要把书读好,千万不要为了点美金半途而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