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立天下——三国的历史真相

作者: 醉罢君山

  日期:2014-06-22 09:25:00
  《鼎立天下:三国的历史真相》-1
  第一章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 笼罩帝国上空的魔咒

  凡天下之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此乃颠扑不破的规律。
  三国兴起,乃是由于东汉衰落。东汉衰落的原因,与其他王朝相比,显得十分特别。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尝言:“国恒以弱丧,而汉独以强亡。”这简直是一个悖论,强大怎么会亡国呢?
  纵观中国历史,王朝的衰亡,与国家军事力量的下降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对外战争的失败,往往是灭亡的导火索。中国几个比较重要的王朝,如唐、宋、明、清,其衰亡的过程与外敌压迫有直接的关系。
  可是东汉则不然。
  自光武帝开国,东汉近两百年的历史,帝国的军队几乎无敌于天下。周边的蛮族势力,无论是匈奴、羌或乌桓,都不是东汉的对手。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人被打得落荒而逃,远遁中亚;即便到了东汉后期,汉军的战斗力仍是雄视天下。
  以段颎平东羌为例,这位东汉盖世名将,在征羌最后一战中,以战死四百人的代价,歼灭羌军三万八千人,创造了冷兵器时代令人瞠目结舌的辉煌战绩。鲜卑在北方的崛起,一度对东汉帝国构成巨大的威胁,只是这个游牧民族由于内乱而很快衰落,终究未能撼动东汉超级强国的地位。
  既然东汉帝国如此强大,为何会“独以强亡”呢?
  大帝国何以会走向分崩离析,最终导致群雄割据,三国并起呢?
  祸不起于萧墙之外,而在萧墙之内。
  大帝国如同一个身强力壮的壮汉,表面上看起来神勇无敌,可是体内已是疾病缠身,五脏六腑不知不觉地腐烂掉了。这是因为有两大毒瘤在作怪,其一叫外戚,其二叫宦官。
  外戚与宦官,每个朝代都有,可论及其带来的惨烈祸害,没有哪个王朝能与比得上东汉。东汉宫廷斗争血腥而残酷,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轮流作庄,相互倾轧,令帝国的中枢组织一步步坏死,最终病入膏肓,无药可治。
  宦官之祸与外戚之祸又是如何酿成的呢?
  是什么土壤培育出外戚与宦官这两朵邪恶之花呢?

  有果必有因。
  这个因,很令人惊讶。
  当我们深入挖掘历史时,发现东汉的皇宫,似乎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上空飘荡着不散的咒语。命运之神似乎有意捉弄高高在上的皇室,皇帝与皇后都被一种不可言说的宿命所左右。
  宿命之一,东汉皇帝多是短命。
  东汉总共有十四个皇帝,活过四十岁的只有三个,分别是前两任皇帝光武帝(六十二岁)、汉明帝(四十八岁)与末代皇帝汉献帝(五十三岁)。其余十一位皇帝,没有一个超过三十五岁,甚至有三个婴儿皇帝,没活过三岁。短命皇帝之多,在中国各个朝代中堪称第一。在我们的想象中,皇帝吃穿不愁,还有一大堆宫廷御医不时望闻问切,就算不长寿,也不致于连续十一任皇帝都活不过三十五岁吧。

  但事情就是这么离奇古怪。
  莫非皇族有先天的遗传病,或者被下了毒咒?
  看来,皇帝的职业不值得羡慕。

  宿命之二,东汉皇后大多不生育。
  皇后的数量要比皇帝多,一个皇帝可能有两、三个皇后。我们知道,皇后生的儿子是嫡子,要继承皇位的。东汉十四个皇帝,除开国皇帝光武帝是自己打天下的,其余十三个皇帝都是继承大统。这十三个皇帝里,有几个是皇后所生呢?只有两个,其余的十一个都不是。
  皇帝短命、皇后不生育,与外戚之祸、宦官之祸有什么关系呢?
  有关系,而且有直接的关系。
  皇帝短命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继位者都是未成年的小孩甚至婴儿。除了前三任皇帝之外,其余的十一位皇帝,登基时无一人超过十五岁,全部是未成年人。登基时年龄最大的是汉桓帝,当时也只有十四岁。这些未成年人要管理一个庞大的国家,显然力不从心,太后临朝听政就成必然了。
  太后作为一个女流之辈,久居深宫,没有能力约束众臣,只能信任自家的兄弟、亲戚,这便导致了外戚势力的兴起。
  更糟糕的是,这些皇帝大多不是太后的亲生儿,与太后没有血亲关系。太后显然更愿意把权力交给与自己有着血亲关系的外戚,而不是皇帝。小皇帝们自从登基后,便受到太后—外戚势力的压迫,内无实权,外无可以引为羽翼的臣僚,即便他们长大成人,也改变不了大权旁落的现实。
  只有一个办法能夺回大权:政变。
  别的朝代是臣子搞政变,东汉是皇帝搞政变。皇帝搞政变,无一例外,都是靠宦官的帮忙。汉和帝政变,整垮了窦氏外戚;汉顺帝政变,整垮了阎氏外戚;汉桓帝政变,整垮了梁氏外戚。
  大致说来,东汉宫廷长期存在两大利益集团,一为“太后—外戚”集团,一为“皇帝—宦官”集团,两大集团势力此消彼长。一般规律是这样的:皇帝登基之初,太后临朝,外戚力量雄厚;然而外戚集团最终几乎无一例外地被铲除、连根拔起,宦官势力取而代之,直到皇帝死后,新的外戚兴起为止。

  太后临朝必用外戚,皇帝夺权必用宦官。
  宦官之祸,比外戚之祸还严重。
  在外戚集团中,还有过几个识大体的人,能够扶植朝中正义力量。而宦官集团中,几乎没有哪个握有权势的宦官能为国家、百姓做点贡献,他们做的事只是陷害忠良、排斥异己、结党营私、作威作福、贪赃枉法、鱼肉人民。
  当这个帝国的内脏败坏、衰竭之时,走向灭亡是必然的。

  日期:2014-06-23 08:39:03
  《鼎立天下》-2
  三国时代名臣诸葛亮曾这样说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在诸葛亮看来,东汉政局之所以无法挽回,乃是汉桓帝、汉灵帝时代“亲小人,远贤臣”的必然结果。
  汉桓帝、汉灵帝时代,帝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简单说来,就是外戚擅权、宦官用事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外戚权臣梁冀统治的时代,是整个东汉史最黑暗的时代。梁冀猖獗到了什么地步呢?连皇帝都敢杀!他大权独揽、目空一切、飞扬跋扈,虽为外戚,实则形同太上皇。年仅九岁的汉质帝在忍无可忍之下,当着他的面说了一句:“此跋扈将军也。”这一句话,让小皇帝丢了性命。梁冀暗中命人在食物中下毒,毒杀汉质帝。紧接着,他又处死朝中最为正直的大臣李固、杜乔,遂令天下士人敢怒而不敢言。梁冀一手遮天,陷害忠良,结党营私,奴役百姓,天下生杀权柄,全在他一人之手。

  毒死汉质帝后,梁冀立了十五岁的汉桓帝,自己仍大权独揽。
  在他看来,所有人包括皇帝在内,都只不过是可以随时踩死的蚂蚁罢了。皇帝只是象征性地坐在至尊无上的宝座之上,呆若木鸡,机械地充当梁冀的传话筒。梁氏帝国看上去固若金汤,坚不可摧,这个权势家族出过七位列侯、三位皇后、六位贵人,两位大将军,根深叶茂,谁可撼动?
  只要时机成熟了,刘氏帝国定会被梁氏帝国所取代。
  梁冀对此毫不怀疑。
  可是他忽略了一个人,一个他本不该忽略的人。

  这个人就是皇帝,汉桓帝刘志。
  难道一个被密密蛛网捆绑住的木偶皇帝,也有翻江倒海的本领么?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若被逼上绝路,总能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潜能与勇气。木偶皇帝面对梁冀时,总是心惊胆颤,仿佛脑袋上被架着一把刀。这个皇帝当得够窝囊的,哪天梁冀若是心情不爽,皇帝说不定就一命呜呼了。
  为了自保,汉桓帝鼓起绝地反击的勇气。梁冀爪牙广布于朝廷之上,汉桓帝甚至不敢依靠宫廷之外的大臣,他唯一能依赖的,仅仅只是皇宫内与梁冀有隙的几个太监。梁冀过于轻心了,他既低估了傀儡皇帝,也低估了几个不入眼的宦官。宦官们凭着守卫宫廷的羽林军及虎贲战士一千余人(为了凑人数,把马夫也派上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包围梁冀的老巢。
  仅仅一天的时间,梁氏帝国灰飞烟灭。
  梁冀及其夫人服毒身亡。
  皇帝这一旷世豪赌,居然赌赢了,他赢回了权力,赢得了未来。
  一个黑暗的时代结束了,大家睁大眼睛,等待光明。
  帝国臣民盼星星,盼月亮,结果盼来的只是失望。
  汉桓帝除暴并非为了安良,而只是夺回自己的权力罢了。去了一个梁冀,来了一堆宦官,政坛上依然黑云遮空、暗无天日。
  皇帝得以翻盘,全靠几个宦官。东汉宦官权势本来就重,如今仗着政变之功,更加无法无天。宦官专权是皇权制度下变态的衍生品,这些皇帝身上的寄生虫一旦大权在握,无不祸国殃民,无恶不作。
  在与外戚、宦官集团的斗争中,一股新兴的政治势力悄然兴起。
  富有正义感的士人们走到一起,他们深持传统的名教观念,重视人格操守,嫉恶如仇,淡泊功利,高蹈名节,是非观念明确,不肯随波逐流。他们被称为“清流派”,强调正义,与邪恶势力绝不做妥协。然而宦官集团仗着皇帝的撑腰,大兴“党锢之狱”,禁锢清流党人。
  日期:2014-06-24 08:46:45

  《鼎立天下》-3
  公元167年,汉桓帝之死,把清流党人与宦官集团的生死较量推向最**。
  表面上看,清流党人胜券在握。
  向来力挺宦官的老皇帝已死,新上台的汉灵帝不过才十二岁,大权落入外戚大将军窦武之手,而窦武正是清流党的支持者。堂堂一个大将军,手握天下兵权,要扳倒几个太监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吗?然而事态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当宦官集团得悉清流党人的计划后,居然狗急跳墙,铤而走险,劫持小皇帝,再次动用宫廷禁卫军的力量,矫诏捉拿窦武。
  在宦官的反攻倒算之下,清流党大溃败。大将军窦武自杀身亡,太傅陈蕃被杀,清流党领袖纷纷被捕入狱。
  当大太监曹节炮制一份所谓的“奸党”抓捕名单上交灵帝刘宏时,小皇帝显然对“奸党”的概念不清楚,他天真地问道:“什么是奸党?”
  曹节回答道:“奸党就是相互勾结的党人。”
  小皇帝听不明白,又问:“奸党犯了什么大罪,为什么非杀不可?”
  曹节又说:“他们图谋不轨。”
  小皇帝再问:“图谋不轨又怎么样呢?”
  曹节看着呆头呆脑的皇帝,加重语气答道:“那就是企图夺陛下的江山社稷。”
  小皇帝似乎明白了。既然要谋夺朕的江山,铁定是坏人了。
  捕杀“奸党”的诏令下达,曹节转过身时,脸上浮现出灿烂的笑容,笑得那么天真浪漫。
  好人斗不过恶人,总是因为不屑使用卑鄙手段。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高尚者被卑鄙者踩在脚下,肆意蹂躏、折腾,直到彻底摧毁其肉体。清流党领袖李膺、杜密、范滂、虞放、朱寓等,不是被拷掠至死,就是自杀身亡。
  “党锢之狱”从汉桓帝持续到了汉灵帝时代,前后长达十八年之久。士人精英遭到大肆杀戮,宦官势力如日中天,社会正义受到空前摧残。
  这就是诸葛亮所说的“亲小人,远贤臣”。
  从一开始,宦官们便左右着皇帝的意志。
  终汉灵帝一朝,对宦官的宠幸毫不动摇。

  无论是梁冀的外戚集团或是宦官集团,虽在政治上是对手,但在祸国殃民这点上,并无二致。
  这里举一个例子。
  大宦官王甫有个干儿子,名叫王吉。王吉本不学无术,有干爹撑腰,当了沛相。他大概是东汉历史上最坏的官吏了,此人有一大爱好:杀人。他任沛相五年,总共杀了一万多人,平均每年要杀两千多人,每月要杀两百人,每天要杀六七人。不仅如此,他杀人手段特别残酷。每杀一人,就将其尸体支解成几大块,扔在囚车上,四处展览。尤其到了夏天,天气热,尸体容易腐烂,他用绳子穿在骨架上吊起来,尸体发出的腐臭味数里之外可闻,路人都得捏着鼻子转过头,实是惨不忍睹。

  国家到了这个地步,简直是国将不国了。

  官逼则民反,这是历史的铁定律。
  从汉桓帝到汉灵帝,民众暴动日趋激烈,起义领袖自立为帝者不在少数。桓帝建和元年(147年),陈留人李坚起义,自称皇帝;和平元年(150年)扶风人裴优起事,自称皇帝;永兴二年(154年),蜀人李伯起事,自立为“太初皇帝”;延熹八年(165年),勃海人盖登起义,自称“太上皇帝”;汉灵帝熹平元年(172年),会稽人许昌(又称许生)起义,自称“阳明皇帝”。
  以上所列举的几次暴动,虽然很快被镇压,但小民胆敢自称皇帝,显示出改朝换代的决心。对于走投无路的百姓来说,他们对东汉政府已经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了。至于没有打出皇帝旗号的起义,更是举不胜举。这些起义规模都不大,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狂风暴雨到来之前的预兆,东汉王朝已是摇摇欲坠了。
  日期:2014-06-25 10:35:19
  《鼎立天下》-4
  二、大变局:黄巾起义(上)
  催生大起义的,乃是一个神秘的宗教,它的名字叫“太平道”。

  太平道的兴起,并非无源之水,其思想来源是黄老思想。“黄”就是黄帝,“老”就是老子,黄老思想就是道家思想。我们知道老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可是黄帝有什么思想呢?其实黄老思想与黄帝没有多大关系。古代中国人有一个习惯,崇拜权威,为了能镇得住人,就把自己写的东西,假托是黄帝写的。黄帝是华夏始祖,不都称炎黄子孙吗?譬如医学巨典《黄帝内经》,就是托黄帝之名了。

  道家本是显学,自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学成为两汉官学,地位跃居百家之上,黄老思想遭到抑制,但在民间仍有巨大的影响力,并出现宗教化的趋势。东汉中晚期,冒出一本重要的道教典籍,名为《太平青领书》,省称《太平经》,这本书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光是流传至今的版本尚有数十万字,是不折不扣的大部头著作。
  话说东汉末年,有一落魄儒生,早年刻苦研读儒家经典,想博取功名。只是他生不逢时,后世的科举考试制度还没出现哩,没有名师推荐官宦提拔,想挤身官场,谈何容易。想出人头地,却苦于没有机会,正当他失意之时,《太平经》给他给他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大门。他扔掉儒家书籍,开始修仙,自号为“大贤良师”,传播宗教思想,并聚拢了一大批信徒。
  他就是太平道教主张角。
  我们看到很多宗教的教主在传道之初,总要有点医术,这是招揽信徒的最好手段。张角也不例外,他会点医术,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心理疗法。给人治病时,他要病人先下跪忏悔,然后让他们喝下符水。有些人会很奇怪,这种装神弄鬼的符水能治好人吗?现代的心理学研究认为,的确如此。只要一个人确信喝下这水是有奇效的,那么强烈的心理暗示,对身体的康复会起到单纯药物所不能起到的惊人效果。

  当然,古代人对心理疗法不了解,有些人喝了张角的符水后,身体奇迹般地好转了,就容易把他视为神明。这一传十,十传百,张角的名气便越来越大。起初张角只是在巨鹿一带活动,经过十余年的经营,他的信徒已经达到数十万人之多,广布于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在大半个中国有很强的影响力。作为教主,他获得了神一般的地位,很多人甚至变卖自己的家产,前来投奔张角。

  既然张角的影响力这么大,难道官府就毫不知情吗?
  当然不是了。
  无论是地方官府还是朝廷,对张角的存在都十分清楚。可是地方官府并不去镇压,相反,他们认为这是好事。汉代虽然推崇儒术,但并不排斥黄老,在西汉前七十年,黄老思想一度还成为汉王朝的主流思想。宦官揽权后,压制党人,禁锢儒家知识分子,迫害太学生,由于儒学标榜正义,宦官们还不太喜欢呢。

  这个时候,以黄老思想为核心的太平道突然兴起,倒令地方官府觉得安全放心。黄老思想,清静无为嘛,不怕,掀不起波澜的。他们不仅不镇压,反倒称赞张角,说他“善道教化,为民所归”。
  可是地方官府低估了张角。
  当一个人从凡人走向神时,他又岂肯甘心为世俗的权力所羁绊呢?
  日期:2014-06-26 17:05:51
  《鼎立天下》-5
  张角改了个号,叫“太平道人”,这暴露了他的雄心。看看四周,这个世界太平吗?除了汉灵帝之外,恐怕没有一个人认为天下太平,特别是下层百姓,早感受到社会暗无天日,奸佞横行。谁不想渴望有一个太平盛世呢?张角确实厉害,他抓住百姓的心,在“太平”二字上做文章。这是有号召力的两个字,即便在一千七百年后,洪秀全不还打出“太平天国”的旗帜吗?
  可见这贴“太平”两个字的膏药,可以让造反者反复使用一千七百年之久。
  并非没有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司徒杨赐对太平道势力的扩张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遣散教徒,让他们回到乡里种田,这样张角可不攻自破。杨赐的属下刘陶也上书皇帝,力请悬赏通缉张角。可是皇帝正纵情于声色犬马,哪里有心思来管这等闲事呢?在他看来,天下光明祥和,何必大动干戈呢?
  正当杨赐等人的奏折被晾在一旁时,张角已在加速暴动的步伐。
  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教区,称为三十六方,大方有万余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每方都设立一个领导人,称为渠帅,相当于将军。不过在暴动之前,必须要先做好政治宣传,给诸位教徒洗洗脑。张角装神弄鬼作法,然后口中念念有辞:“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是说要变天了,大汉帝国的历史就要翻过去,而太平道的天堂即将来临。这种话,相当有鼓动力。因为太平道的教徒,多数来自下层百姓,文化程度也不高,不像清流党人那样会引经据典,但他们是切实感受到东汉帝国的黑暗与腐朽。此等腐朽帝国,要是不死,岂有天理?
  除了喊口号之外,张角还要营造神秘的气氛。
  他暗中派人混入京城,在京城各办事官署衙门的大门口,都用白灰涂上“甲子”二字。一时间,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笼罩京城。张角的手下大将、大方渠帅马元义在荆州、扬州一带聚集了数万教徒,宣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预言。同时,马元义还秘密派人携巨款前往京城,秘密贿赂中常侍封谞、徐奉,拉拢这两位宦官作内应,只要教徒攻打京城,他们就在皇宫内发动政变,一举推翻东汉朝廷,建立新的政权。

  计划很宏大,梦想很美好,可现实很残酷。
  不是每个教徒都想革朝廷的命,有些人就是赶热闹的,谈不上有信仰。当马元义缜密筹划起义时,有一个教徒叛变了,写了封告密信,这封告密信很快落入朝廷大臣手中。汉灵帝被震惊了,没想到居然有一群暴民正在自己眼皮底下想造反呢。他立即下诏,逮捕马元义,并以车裂酷刑处死,就是五马分尸。
  紧接着,大搜捕开始了。

  凡太平道的教徒,一律杀无赦。
  很快,有一千多名教徒倒在屠刀之下。朝廷的诏令快马加鞭送往冀州,勒令州政府火速把张角捉拿归案。情况紧急,必须马上起义!教主发布起义令,派人送达全国三十六方,约定起义时间为二月,起义标志是头裹黄巾。
  是年为东汉灵帝光和七年,即农历甲子年,公元184年。
  日期:2014-06-29 21:06:48
  《鼎立天下》-6
  捕杀马元义,并没阻止黄巾起义的爆发。

  宗教的号召力是巨大的。
  太平道教主张角对起义密谋已久,虽然马失前蹄,暴动计划为朝廷所洞察,但他仍然能掌控局势,果断发动全国武装起义。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这场暴动由于起义军均头裹黄巾,因而在历史上称为“黄巾起义”。黄巾起义的酝酿期长,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就是要推翻东汉政权,有精心的准备,在起义初期,义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三十六个教区同时起义,范围波及大半个中国,太平道教徒焚烧地方官署,劫掠州郡,烽火连天,天下震动。这些州郡的刺史太守,多数是权贵子弟或买来的官,盘剥百姓有一套,听说暴动了,个个跑得比谁都快。黄巾军攻城略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控制许多州郡,生擒安平王刘续、甘陵王刘忠。
  东汉政府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丢盔弃甲。一方面是因为准备不足,匆匆上阵;另一方面与东汉的军事制度有直接的关系。
  与西汉相比,东汉的军事制度有明显的缺陷。

  自从光武帝刘秀开国,便大力裁撤地方武装力量,诏罢各郡、封国的都尉官,后来又诏“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这两道诏令,令东汉一朝地方武装十分薄弱。东汉的武装力量大都集中在边疆地带以及京都一带,其余郡县、封国的兵力严重不足。相比之下,西汉时代的地方武装则十分强大,因此西汉两百多年历史,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国内叛乱,原因在此。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