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上卿:晋国诸卿家族史(下)

作者: 虎公

  日期:2007-05-16 10:02:00
  大国上卿:晋国诸卿家族史(下)
  引语
  自公元前548年赵武执政,至前453年赵、魏、韩三家联合袭灭知氏,历时共95年,属于《晋卿史》下部记述的内容。这95年又可以大体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稳定时期(前548-前597年)。前546年,晋、楚两国在宋国召开弭兵大会,双方平分霸权,自此,一直到春秋之末,晋楚双方再也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会战,甚至直接的冲突也不多了。一般认为,这次弭兵符合晋楚双方的需要,因为楚国需要集中精力对付来自东方吴国的强劲冲击,而晋国的各个大家族则要集中精力进行内斗。公元前546年的弭兵,标志着春秋时期的斗争形式,由诸侯争霸转换为各诸侯国的内部斗争。但事实上,在前548-前597年的50年时间,晋国内部六个大家族分把晋国六卿职位,整整50年时间没有发生大族兼并事件,这与此前的80年相比也显得平静得出奇:从公元前632年,先后有11个家族担任过卿位,到前550年,80年间有5个家族被灭,平均15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

  晋国出现50年的长期稳定(大体稳定),原因有三:第一,人员因素。这一段时间,先后由赵武、韩起、魏舒、士鞅担任正卿,四人都长期生存于晋国政坛,经验老到、阅历丰富,才智优异。在品质上,无论是忠公体国的政治家还是一心谋家族利益的政客,都不缺乏把握国家全局、协调家族关系、处理各种事件的能力和才干。第二,体制因素。晋国各家族之间长期冲突、兼并不断,主要是各大家族都想在三军六卿的体制内谋得一个卿位,为了协调这样的矛盾,晋国也先后采取过四军八卿、五军十卿、甚至六军十二卿的体制,但是卿数太多,政令则更难统一,内斗更加激烈,所以最后还是恢复到三军六卿的模式。前550年,栾氏被灭,晋国正好剩下六个世卿家族,这样,每个家族分享一个卿位就有了保障,家族不必为卿位而处心积虑,不必再冒着伤筋动骨甚至灭门的巨大风险去进行殊死内斗了。第三,潜心质变。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变革最烈,所以表面上的兼并、争斗,其实也就是各种统治方式之间的比拼,而不同统治方式的孕育和形成,则需要时间和相对平和的环境。这50年,就是晋国六大家族在各自的封地内形成不同统治模式的时间,各家纷纷建立起不同的经济、政治模式,只有待各种模式酝酿成熟,真正到了优胜劣汰的当口,更加剧烈残酷的内斗才会彻底爆发出来,由比较优越的统治模式兼并和取代恶劣的模式。

  第二阶段:兼并时期(前597-前453年)。第一次兼并发生在前497年-前490年,晋国进行了整整7年的剧烈内战,其结果,范氏、中行氏被逐出晋国政治舞台,剩下赵、魏、韩、知四家并立;第二次兼并发生于前453年,最强大的知氏图谋统一晋国,兼并其他三家,由于执政的知瑶过于狂妄和疏忽,反而被三家联合偷袭攻灭,自此,晋国已经实际上分裂为赵、魏、韩三个国家,虽然晋国这一外壳还是又维持了50年(直到前403年三家被周天子正式任命为诸侯)。

  两次兼并战争进行得你死我活,晋国作为一个概念上存在的整体,自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45年时间,晋国已经不再是号令诸侯的霸主了,而南方的楚国也日渐衰落,甚至一度几乎为吴国所灭,晋、楚两个老牌超级大国地位衰落,天下的局势也就从霸主时代走向了强国并列时代。齐国人利用晋国内斗的时机频频出击,一度对晋国占据优势并确立了东方霸权。而随后,吴国势力强劲北上,战胜齐国并与晋国争霸。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攻灭吴国,一度称霸诸侯。但是越国偏处东南,实际上难以统领天下诸侯。到了春秋末期,也就形成了晋、齐、楚、越四强并立,互不相属的格局。

  晋国国力的强大,这时候就以一种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内部斗得你死我活,动荡不堪,其他诸侯也还是没有趁机灭晋的野心和能力。到了三家分晋之后,赵、魏、韩三家最终都跻身战国七雄的行列,魏国甚至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诸侯;直到战国中后期,赵国依然兵力强悍,足以与强秦决战。这样的事实,不由令人回想起春秋时期那个曾经国大兵强、号令天下诸侯一百余年的晋国,那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梦幻般的称霸时代。

  那个风流云散的伟大的晋国,徒令人无限感念而又唏嘘不已……
  日期:2007-05-16 10:24:52
  第一编 平分霸权
  第一章 争霸格局再趋平衡
  公元前548年7月,晋、齐、宋、鲁、卫、郑、曹、莒、邾、滕、杞、小邾十二国国君在重丘隆重结盟,中原大家庭再次走上团结之路。在一片祥和的酒香之中,刚刚上台晋国执政赵武向各国代表透漏一个更家令振奋人心的计划:跟南边的楚国集团也斗了几十年了,大家都太累了,也该歇歇了,我和楚国的令尹子木脸熟,有时间找他好好说说,弄好了,咱们大家都不用再打仗了。
  这是一位德才兼备、忠于国家而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当时的晋国各家族关系和睦,群臣人才辈出,中原联盟也趋于稳固。而在南方,楚康王也加快了重新争霸的步伐,楚国贤臣子木担任令尹,内政趋于清明,对吴国的战事也取得胜利。晋楚双方逐渐达到了一个大体均势的局面,因而它们之间才有了第二次的弭兵——一个顺利持久的和平条约得以诞生。
  第一节 晋国与中原联盟的稳固

  一、赵武执政时的晋国形势
  (一)年轻的晋平公
  晋平公名彪,晋悼公之子。前558年11月,完成恢复晋国霸业、刚刚30岁左右的晋悼公英年而逝,平公的母亲是晋悼公即位(前573年)之后嫁过来的,平公最早生于前572年,因此,即位时的平公最多也就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即位之后,立刻面对着齐国的严峻挑战,楚国的频繁窥伺。其后,士匄驱逐栾盈,前550年栾盈潜回都城,晋国发生内乱,栾氏最终被灭。其间,齐庄公趁火打劫,攻占晋国城邑。前548年,晋国内乱之后立即组织诸侯伐齐,大军压境,齐国权臣崔杼弑杀齐庄公,与晋国求和,一场风波方始平息。

  可见,年轻的晋平公即位10年以来,始终是在内忧外患中度过的,而且他年纪尚幼,晋国事务基本由荀偃、士匄两位执政主持。到了赵武执政时,晋国内外形势也恢复稳定,而晋平公也已成长为20多岁的青年了,赵武是忠臣,因此平公也就得以比较充分地在国家事务中体现出自己的意志。

  晋平公,正如“平”
  这一谥号一样,大体上是一位基本合格的守成之君:有一定心思才智,但不足以有大作为;有一些骄奢怠惰,也不足以败政亡国。依靠乃父悼公打下的基业和历任执政的扶持,这个平公平平稳稳地在位26年,晋国也基本上是在一种平和状态中度过的——尽管这是一种走向衰落的平和。
  (二)诸卿关系
  前548年7月,士匄去世,赵武执政,当时的晋国六卿,是六大家族各占一席:
  中军将:赵武  中军佐:韩起

  上军将:荀吴  上军佐:魏舒
  下军将:士鞅  下军佐:程郑(不久即换为荀盈)
  1赵氏
  A赵武(赵文子)
  前583年赵家遭受劫难,虽然得以保留封地,但家族的继承人赵武这时候只是个不到10岁的孩子,赵家元气大伤。前573年,年方十四岁的晋悼公即位,提拔赵武为卿,任新军主将。前560年春,晋悼公在绵上举行阅军,调整三军将帅,这次调整,由于韩起等人的主动谦让,赵武的级别突飞猛进,获得了上军主将的位置,在“六正”中列第三。前554年春,士匄(范宣子)开始执政,赵武也顺升到二把手——中军佐的位置。

  从赵氏孤儿一跃而成为晋国正卿,赵武首先要感谢与赵家世代亲密的韩家:当年,在赵家家破人亡、封地被收回,几乎在晋国彻底消失的时候,是韩厥站出来求情,赵家得以休养生息;在赵武作为政治新人的时候,又是韩厥的儿子韩起带头逊让,赵武得以在晋国政坛突飞猛进。赵武还要感谢一代英主晋悼公,是他慧眼识才,超拔了这位文质彬彬而又忠勤于晋国的良臣。现在的赵武,已经从一个翩翩少年成长为一个年过40岁的中年人,一位沉稳老练的政治家。关于赵武的人品才干及执政风格,将在后面的内容详述。但这里要强调的是,赵武执政期间,君臣之间以及各大家族之间关系相对融洽,晋国内部是少有的稳固,这本身就是一项难能可贵的政绩了。

  B赵胜(邯郸胜):赵氏旁支

  自从前583年“赵氏孤儿”事件后,赵家人丁凋零,但是赵氏在晋国还有一个侧枝,就是邯郸氏。赵穿是赵盾的从父兄弟,赵穿生子赵旃,赵旃生子赵胜。赵胜封于邯郸,遂从赵氏分出,独立为邯郸氏。虽然在法律上算是独立门庭了,但赵胜还算是赵武的堂兄弟,两家的关系自然非比寻常。
  2韩氏
  A韩起(韩宣子)
  韩起,韩厥少子,一个高素质而又长寿的政治家。前566年10月。韩厥告老,韩起成为韩氏宗子,担任上军佐。前554年,元帅荀偃去世,士匄(范宣子)执政,韩起升任上军将。赵武继任中军元帅,韩起也升任中军佐。

  作为地位仅次于赵武的大臣,现在的韩起已经踏入晋国政坛近20年了,资力比赵武还老。不仅韩、赵两家关系由来亲密,韩起与赵武的个人关系也十分融洽。晋国六卿的前两位如此协调,也成为当时晋国内部如此稳定的重要原因。
  B韩襄(箕襄)
  韩无忌之子。韩无忌是韩厥长子,有废疾(残疾,可能不很严重),所以让将韩氏宗子的位置让与弟弟韩起。韩无忌似应卒于前557年之前,因为此年,晋平公即位,封祁奚、韩襄、栾盈、士鞅为公族大夫,韩襄为无忌之子。可见这时无忌已经不再任职,应该是已经病逝或者病重了。
  韩襄承袭其父公族大夫之职,《左传》又称其为箕襄,应该是封地在箕。
  3中行氏
  A荀吴(中行穆子)
  荀吴,荀偃之子。前554年荀偃病危,临终指定荀吴为家族继承人。荀吴进入晋国六正行列,为上军佐。赵武执政,荀吴升任上军将。

  荀吴是位威武彪悍的将军,一生似乎专门帅军打击戎、狄势力,同时,在政治上忠厚少文,总体上是一个刚毅木讷的贤臣。荀吴多次领兵伐狄,后面将作专门介绍。
  B 程郑
  程氏为荀氏别族。程郑就是荀骓之孙,程季之子。
  前573年,悼公任命荀宾为乘马御(即“赞仆”,马官)。前552年,晋平公任命程郑为下军佐,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548年冬,即赵武执政后不久,程郑就去世了。
  4魏氏
  A魏舒(魏献子)
  魏舒,魏绛之子。前552年夏季,魏绛去世,随即栾盈被范氏驱逐,魏舒进入晋国六正行列,任下军主将。赵武继任执政后,魏舒的职位也顺升到上军佐。

  5范氏
  A士鞅(范鞅、范献子)
  士鞅,士匄嫡子。士鞅自前559年参加晋国伐秦之战,前509年代替魏舒执政,约去世于前500年前后,在晋国政坛生存约60年,是晋国200多年间政治生命最漫长的人物。前548年,士匄去世,士鞅任下军将。
  B 士弱(士庄子、士庄伯)

  士弱,士渥浊之子,为晋国司法官(理),并与乃父一样,因学识而备位国君顾问。在辈分上,士弱是士鞅的叔叔,虽然范氏已经从士氏分出了。
  前547年六月,晋国组织联军讨伐卫国,囚禁了卫献公,回国后将其关押在士弱府上。此后士弱的活动即不见于《左传》。
  C 士瑕(士文伯、伯瑕)
  士文伯:士弱之子,也是晋国的理,士鞅的堂兄弟。
  士文伯事迹在前548年之后,多次与郑国的子产上演雄辩的对手戏,但与父亲士弱一样,每次都甘拜下风成为子产的“绿叶”。

  6知氏
  荀盈(知盈、知悼子)
  荀盈,荀罃之孙,知朔之子。荀盈生于前565年,出生后不久,父亲知朔就去世了,小荀盈刚刚六岁(古人算虚岁),前560年,祖父、当时的晋国执政荀罃也离他而去,好在接下来是堂伯父荀偃执政,荀偃于前554年去世,荀盈也才12岁,继续依靠他的堂兄荀吴扶持。在家族斗争如此愈演愈烈的政治环境下,一个儿童能支撑门庭而不被兼并,实在是荀吴全力扶持的结果。
  前548年冬,程郑去世,18岁的知盈出任下军佐,知氏重新出现在晋国政坛。
  日期:2007-05-16 10:27:26
  (三)晋国群大夫
  在晋国,除了六卿之外,还有一个数目庞大、人才济济的的大夫阶层。大夫的地位在卿以下,家族实力也不如众卿家族,但也是晋国政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一般而言,大夫阶层更家忠于晋国政权、忠于国君,因为只有国家机器的有效存在和国君有一定权威,才可以保障他们的家族免于强悍的世卿家族所兼并。另外,晋国的群大夫也是晋国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一时期,晋国的大夫阶层里出现了一大批才干卓越的名臣。

  1羊舌氏
  羊舌氏是晋国公族,出自晋武公。晋武公有子名伯侨,伯侨的孙子封于羊舌(在今山西洪洞县),就是活动在晋献公时期的羊舌大夫,此时羊舌氏家族就已成立。羊舌大夫之子名羊舌职,晋景公时期活跃于晋国政坛,前573年被晋悼公任命为中军尉之佐,前570年去世,但羊舌职的几个儿子纷纷走上晋国政坛,羊舌氏成为晋国的一大名门。
  A羊舌赤(伯华)
  羊舌赤,字伯华,羊舌职之长子。前570年羊舌职去世,经祁奚推荐继承了中军尉佐之职,当年就阻止了悼公怒斩魏绛。羊舌赤多谋,而且长寿,直到前537年尚且在世。
  B羊舌肸(叔向、杨肸)
  羊舌赤之弟,晋平公为大子时就是前557年晋平公即位,担任其傅(大傅,晋平公为大子时就是其傅)。封邑于杨(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
  叔向是晋国一代名臣,他与当时郑国的子产、齐国的晏婴可以并称为春秋中期的三大贤臣。他知识渊博,习于春秋(非后来孔子作的《春秋》),才干卓越而又忠于国家,后来成为晋国的群大夫之首,是晋国六卿之外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叔向的事迹,后面将有记述。
  C羊舌虎(叔虎)

  羊舌虎,叔向的同父异母弟弟。当初,羊舌职的一个妾生得极美叔向的母亲(羊舌职正妻)总是不让她陪老公睡觉,连孩子们也觉得过分了,出来解劝,叔向妈妈无奈,只好对美女开禁,但她同时解释:“深山大泽,是龙蛇这些妖异生长的地方。她太漂亮了,太漂亮的女人就象深山大泽一样,我是害怕她生出龙蛇一样的后代害了你们!你们羊舌家是衰落的家族,现在国家大、宠臣多,坏人也不少,处境很艰难啊!我这么做难道只是吃她的醋不成?”

  果然,这个女人后来生下叔虎,叔虎生来就是美男子,而且很有勇力,深受栾盈的赏识。前552年,士匄驱逐栾盈,诛其党羽,叔虎当时就被诛杀,连累得伯华和叔向也锒铛入狱,如非祁奚解救,羊舌一家险些遭到灭门之祸。
  D羊舌鲋(叔鲋、叔鱼)
  叔向之弟,才智不凡而心术不正。528年判案时受贿枉法,被另一方当事人盛怒之下杀死。
  2祁氏

  祁氏为晋国公族,一说出自献公。前650年晋惠公杀死里克、 郑的同党,其中一人名叫祁举,还有一个叫山祁,不知是否后来祁氏的祖先。如果祁举是后来的祁氏的祖先,而且祁氏的确出自献公,则祁举应为献公之子(似不可能)。文公时期还有一个叫祁瞒的,城濮之战中因为违抗军令被处死。以上数人与后来祁氏的渊源不甚明晰。
  晋大夫高梁伯生子祁奚,祁奚字黄羊,采邑于祁(在今山西省祁县东南),又称祁大夫。前583年赵氏孤儿事件后,晋景公一度把赵氏的封地赐予祁奚(后来复归赵氏)。前573年晋悼公即位,任命祁奚为中军尉,羊舌职佐之。前570年祁奚告老,其子祁午继承中军尉职务。前557年,晋平公即位,又任命祁奚为公族大夫,可能是考虑到他的德高望重。
  祁氏与羊舌氏同出晋国公族,亲缘较近,所以两个家族关系十分紧密,相互扶持。祁氏与羊舌氏先后两代担任中军尉和中军尉佐(副中军尉)。祁午后来成为地位仅次于叔向的大夫。
  祁氏也是晋国家底最厚的大夫,前514年两个家族同时被查抄,羊舌氏之地被分为三个县,祁氏之地被分为七个县,这样的实力,几乎可以与六卿比阔了。
  3籍氏

  籍氏出于姬姓,似为晋国公族。从一个叫做孙伯黡的开始,掌管晋国官方典籍,所以别为籍氏。孙伯黡的后人籍偃(籍游),在悼公时期为上军司马。
  籍偃之子籍谈,为晋国大夫。从籍谈之父和儿子都是上军司马来分析,籍可能是世袭此职务。
  3张氏
  西周时期,周宣王有卿士名张仲,其后人入晋国为臣。
  A解张(张侯)
  其中,解张于前589年晋齐鞍之战担任主帅郤克的御戎,解张又称张侯,解应是采邑。春秋中后期,晋国张氏人才济济。
  B张老(张孟)
  张老,解张之子。厉公时期即为大夫,前573年,悼公即位任命百官,以张老为候奄,悼公称其“智而不诈”,后提升为中军司马。前566年,悼公想提拔张老为卿,张老辞让于魏绛。士匄、赵武执政时期,张老已经是晋国年高望重的老臣了。
  C张君臣
  张老之子,前557年,平公即位,任命张君臣为中军司马,代其父职。其时张老或许已经告老,但士匄时期仍有活动。
  D张趯
  晋国大夫,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也是张老之子。
  E张骼

  前549年冬,楚康王伐郑,平公亲帅晋军救郑,派张骼、辅跞致楚师,凯旋而归。事迹前已经介绍。
  《唐书宰相世系表》称张骼是张趯之子,但张趯在《左传》中出现比张骼还晚。前536年,根据楚国人的介绍,二人此时都还任晋国大夫,张趯排名第三(在叔向与祁午之后),张骼排名第七。所以,《唐书》所记载二人的关系未必确切。
  4女齐(女齐、女叔齐、司马侯、司马女叔侯),
  这可能是《左传》中最麻烦的一个名字了,并且十分难解。从他的上述众多名字中,我们可以约略分析,这个人名“齐”,“叔”为家族排名,“侯”大概是官职侯奄的简称,“司马”也是官职,那么“女”可能就是姓氏了。也可能是以司马或侯的官职为姓氏,那么“女”字就难以解释了。

  网络资料:女姓:不读作妇女的女,应读作ru (汝)。女姓源于水名. 据《世本》记载:天皇封弟涡于女(汝)水阳, 后为天子, 因称女(汝)皇, 其后为女(汝)氏。商朝时有著名贤人女鸠、女方;《左传》中记载有季武子家臣女贾, 陈国大夫女叔; 《庄子》中记述的有女商; 《史记》中记载的有秦国大夫女父.
  《国语》记载:一天——大概是在晋国完成复霸大业的时候——晋悼公与女齐登台远眺,志得意满的悼公感叹:“好快乐啊!”女齐在一旁说:“居高临下的快乐您是有了,但践行德义的快乐还没有达到。”悼公:“何谓德义?”女齐:“如果国君身边的人能以善行劝勉国君,以恶行训诫国君,国君就可以达到德义了。”悼公:“谁能做到?”女齐:“羊舌肸精通春秋”。于是,悼公马上召见叔向,并使其担任太子彪(后来的晋平公)的老师。

  女齐不仅推荐叔向,他自己也是平公身边的师保。女齐去世后,叔向看见女齐的儿子,不禁想起旧日的同事,抚摸着他哭泣道:“自从他父亲去世,再没有人可以与我比(相互合作)而侍奉国君了。从前我们合作,他父亲在前面做,我接着完成;我开个头,他接着完成,我们联手,没有办不成的事啊。”一旁的籍偃问:“君子也需要同党(比)吗?”叔向:“君子比(相互团结)而不别(结党营私)。一同以美德赞助国事,叫做比;相互勾结以增强势力,谋私利而忘记国君,那叫做别。”

  5史赵

  当时晋国史官,备国君咨询。
  6师旷(子野)
  师旷,晋国乐师。在周文化的背景下,乐师的职责绝不仅仅是以音乐供国君享乐,官方音乐以及音乐理论同样饱含规劝国君节欲向善的功能。师旷不仅是一位精通乐理的乐师,还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奇人。
  师况的事迹传说颇多,有的很近于传奇。一种说法是(《拾遗记》):师况出生于晋灵公时代(前620-前607年),因为妙辩音律而担任晋国乐官,并且还撰写有兵书万篇(?),时人都不清楚他的出身和由来。晋平公时期(前557—前532年),以精通阴阳之学显名于当世。为了杜绝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专心致志于星算音律的研究,他熏瞎自己的眼睛。临终前,师况还撰写了“宝符”百卷,此书在战国时期失传了。上面的传奇似乎真有一定根据,在东汉班固的《汉书》中,还保留着“兵家师况八篇”的记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