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燕青有没有说谎?

作者: 纹松萝

  日期:2014-10-11 08:30:00
  在水浒传里,燕青这个人,以忠仆登场,以弃主退场,为人原则前后矛盾严重。
  很大可能有一头是假像。
  且看书中他对卢俊义说的话:
  “自从主人去后,不过数日,李固回来,对娘子说道:‘主人归顺了梁山泊宋江,坐了第二把交椅。’如今去官司首告了。他已和娘子做了一路,怪燕青违拗,将我赶逐出门,将一应衣服,尽行夺了,赶出城外。更兼分付一应亲戚相识,但有人安着燕青在家歇的,他便舍半个家私,和他打官司。因此无人敢着小乙。在城中安不得身,只得来城外求吃度日。权在庵内安身。主人可听小乙言语,再回梁山泊去,别做个商议。若入城中,必中圈套!”

  卢俊义喝道:“我的娘子不是这般人!你这厮休来放!”
  燕青又道:“主人脑后无眼,怎知就里。主人平昔只顾打熬气力,不亲女色。娘子旧日和李固原有私情。今日推门相就,做了夫妻。主人若去,必遭毒手!”
  卢俊义大怒,喝骂燕青道:“我家五代在北京住,谁不识得!量李固有几颗头,敢做恁般勾当!莫不是你做出歹事来,今日到来反说?我到家中,问出虚实,必不和你干休!”
  燕青痛哭,拜侄下,拖住主人衣服。卢俊义一脚踢倒燕青,大踏步便入城来。
  ……燕青的话里有两个重要信息:1、李固与贾氏早就有奸情。2、李固虐待燕青,将他扫地出门让他流落街头行乞。
  第1条,是早有奸情还是从梁山回来之后两人才有奸情,已经死无对证。
  第2条,书中原文却有一条反证:
  李固心慌,便跳下船中去躲。却待攒入舱里,只见一个人伸出手来,匹角儿揪住,喝道:“李固,你认得我?”李固听得是燕青的声音,慌忙叫道:“小乙哥,我不曾和你有甚冤仇!你休得揪我上岸!”岸上张顺,早把那婆娘挟在肋下,拖到船边。燕青拿了李固,都望东门来了。
  当时四下没有其他人,为什么李固会对燕青说;"我不曾和你有甚冤仇”?难道他忘记了自己曾经害的燕青扫地出门流露街头?还是其实根本就没有李固撵燕青这一回事?
  如果风流倜傥的燕青是有意弄出一副“头巾破碎衣衫褴褛”埋伏在路边假装撞见卢俊义的,那背后的信息量就比较大了。
  日期:2014-10-11 08:32:18
  参照一下水浒里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其他例子。
  比如林冲和陆谦。
  陆谦赚林冲和自己出门喝酒,假意关心他。陆谦又追踪到沧州设计火灾害林冲,全过程被林冲听了去。于是当林冲和陆谦窄路相逢的时候,矛盾已经明摆到桌面上。
  陆谦怎么说?“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
  否认罪行没有意义,因为事情都在明面了,陆谦只能从动机上辩解。
  燕青和李固的矛盾,按照燕青的说法,也都在明面了,公然撵出家门,公然剥夺一切财产,公然威胁所有熟人不得收留燕青,怎么可能在四下无人两个人对质的时候,说:“小乙哥,我不曾和你有甚冤仇”?
  再继续比较林冲和燕青的反应。
  面对陆谦的狡辩,林冲的态度是: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
  这才是面对对方弥天谎言的正常反应和愤怒,语言上毫不留情,揭穿到底。
  却看燕青面对李固的求饶什么态度:
  只见一个人伸出手来,匹角儿揪住,喝道:“李固,你认得我?”李固听得是燕青的声音,慌忙叫道:“小乙哥,我不曾和你有甚冤仇!你休得揪我上岸!”岸上张顺,早把那婆娘挟在肋下,拖到船边。燕青拿了李固,都望东门来了。
  可见没有写燕青听李固那样说之后的反应,为什么他面对李固那样说,一句都不驳斥?他什么都不说,可能就是默认了李固所说的是事实。李固并没有强行赶他走,是他自己离开卢家大院的。

  甚至,燕青那一副楚楚可怜见卢俊义的模样,“衣衫褴褛,头巾破碎”,纵观燕青前后所有事迹,从没有以这副“示弱面孔”出现过,
  如果李固一回家就和贾氏做成一路,那么期间整整四个月,走也够燕青走到梁山泊给卢俊义通风报信了,为什么他迟迟不行动?
  日期:2014-10-11 08:34:50
  倒回来看燕青对卢俊义传递的第一个信息:李固与贾氏早就有奸情。
  仔细分析,也不见得是事实。(当然也不见得不是事实,因为最终结果一样)
  书里对剧情的安排是有讲究的,为什么不让卢俊义只比李固迟三五天回去,而一定要把他扣留四个月?是不是必须这么长的时间段,才足够贾氏下决心去告发丈夫?
  不妨换位思考一下:
  当贾氏一人在家,看到李固回来。李固一定会把吴用告诉他的信息向贾氏汇报。
  “你的主人,已和我们商议定了,今坐第二把交椅,不会回来了。“
  贾氏有可能不信
  为什么会不信?书上说过他们结婚五年琴瑟和谐,就是感情好。而且从卢俊义离家之前对娘子的絮絮交代,“好生看家。多便三个月,少只四五十日便回。”,娘子自然更信任卢俊义的承诺。
  这时候,李固会把吴用写的那首"卢俊义反”四个字的藏头诗拿出来,作为支持自己观点的旁证说服娘子。
  娘子一旦相信了卢俊义真有可能回不来,心中会生出怨恨。为什么?谋反之人株连九族在古代是常识,不管是不是真投靠梁山泊,只要被官府认定你是你就是。而卢俊义此时远在梁山,娘子孤零零一个留在北京,势必首当其冲成为替罪羊。秦明的老婆是怎么死的,就是被丈夫连累得身首异处。
  所以,这个时候,娘子的心态就会因为恐惧而对卢俊义产生怨恨-----反复劝你不要去,你偏要去,现在倒好,做出事情来,你躲在梁山没事,我却要倒霉了。
  而且株连九族,被杀的也不仅仅娘子一个,全家包括内外仆人几十口人的性命,都在娘子告发不告发一句话。而这些人为了自保,有没有可能联合李固,对娘子进一步施加压力,就很不好说了。
  继续关注书上设定的时间:四个月!卢俊义在梁山滞留了四个月才回来。之前他对娘子的承诺是“多便三个月,少只四五十日便回。”
  四个月,显然突破了娘子的心理承受极限,到这个时候,娘子很难不认为卢俊义骗了自己,害了自己。
  再看李固这个人,摆在李固面前的是巨大的诱惑,老板如果不回来,女主人和家私都群龙无首,很难独自撑起一个家,而身为首席大管家大权在握的他,似乎距离天堂一步之遥了
  这一切,他只需搞定娘子的心就行了,而一个自以为被丈夫抛弃的女人,这个时刻也孤独的很呢,很难分辨出别人的安慰到底是好心还是别有用心。她很难抵挡李固站在天时地利的位置的追求。
  很多人不理解贾氏作为富家太太,甘愿委身一个家仆,眼光还不如二潘,如果设身处地看待问题,贾氏和李固的奸情,情欲成分远不如安全感需要更占比重。
  后来大堂之上,贾氏对卢俊义的埋怨和劝说也证实了这种心理:
  贾氏道:“丈夫,虚事难人公门,实事难以抵对。你若做出事来,送了我的性命。自古丈夫造反,妻子不首。不奈有情皮肉,无情杖子。你便招了,也只吃得有数的官司。”
  日期:2014-10-11 08:36:07
  在这整个过程中,燕青充当了什么角色?
  先看看燕青出场时,书上怎么介绍的:
  这人是北京土居人氏,自小父母双亡,卢员外家中养的他大。为见他一身雪练也似白肉,卢俊义叫一个高手匠人,与他刺了这一身遍体花绣,却似玉亭柱上铺着软翠,若赛锦体,由你是谁,都输与他。不则一身好花绣,那人更兼吹的,弹的,唱的,舞的,拆白道字,顶真续麻,无有不能,无有不会。亦是说的诸路乡谈,省的诸行百艺的市语,更且一身本事,无人比的。拿着一张川弩,只用三枝短箭,郊外落生,并不放空,箭到物落,晚间入城,少杀也有百十个虫蚁。若赛锦标社,那里利物,管取都是他的。亦且此人百伶百俐,道头知尾。本身姨燕,排行第一,官名单讳个青字。北京城里人口顺,都叫他做浪子燕青。

  燕青是个“百伶百俐,道头知尾”的人物,什么道头知尾?从头到尾没有不知道的,这是一句伏笔。
  等卢俊义说起自己要出门烧香避灾时,李固,燕青,贾氏三个人都说出了自己反对的理由,只有燕青的理由与真相最符合:

  燕青道:“主人在上,须听小乙愚言。这一条路去山东泰安州,正打从梁山泊边过。近年泊内是宋江一夥强人在那里打家劫舍,官兵捕盗,近他不得。主人要去烧香,等太平了去。休信夜来那个算命的胡讲。到敢是梁山泊歹人,假装做阴阳人来扇惑,要赚主人那里落草。小乙可惜夜来不在家里。若在家时,三言两句,盘倒那先生,到敢有场好笑。”
  也就是说,燕青从一开头就看透了梁山的整个策划,真正是“百伶百俐,道头知尾”,从头到尾没有不知道的。
  燕青出身微末,又聪明伶俐,这种人物很擅长察言观色,通常是出色的演员,所以与李师师虚与委蛇,到方腊那边当卧底,都少不了他的参与。
  这种人又有极强的适应形势的能力,会根据形式的不断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主见,一旦判断某个人,某个事,某个势力,已经大势所趋,那么他会选择一条对自己最有利的道路。

  日期:2014-10-11 09:14:59
  卢俊义上梁山的过程,在所有上梁山的好汉里,是最悲惨,最残忍,最痛苦的一个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皮肉之苦,心灵之痛都数他受的伤害最重,几次和死神擦肩而过,连一个心灵靠的近的朋友都没有。
  他是被人算计上了山,家产全部贡献给梁山不算,还得和他们称兄道弟。不但如此,他的脾气个性也在这个惨痛的人生转折点被彻底磨平,名为二把手,实则比谁都更不敢顶撞宋江,也不敢得罪其他弟兄。
  有时候我会想,让卢俊义上个山,吃那么多苦头,是不是有必要?这究竟是梁山集团失策,对卢俊义照顾不周所致;还是他们的本意就要让他吃足苦头煞煞他的性子,把他调教成老好人才放心给他与宋江竞争一把手的机会?
  且看卢俊义的悲惨遭遇:

  1、喝叫一声:“打!”左右公人,把卢俊义捆翻在地,不由分说,打的皮开肉绽,鲜血迸流,昏晕去了三四次。
  2、张孔目当下取了招状,讨一面一百斤死囚枷钉了,押去大牢里监禁。府前府后,看的人都不忍见。
  3、当日推入牢门,乞了三十杀威棒,押到亭心内,跪在面前。
  端的是借刀杀人,整得比谁都狠。奇怪的是柴进、戴宗其实就在城里,身边也有的是金银,为什么不事前打点,让卢员外少受皮肉之苦。要知道,宋江,武松,林冲,朱仝等人都有别人帮忙使钱减轻皮肉苦的老道经验,梁山好汉们到这里难道给忘了该怎么做了吗?
  非得等到卢员外已经被整成这副模样,柴进和戴宗才出手1000两黄金扔到押牢节级面前,威胁说:“如是留得卢员外性命在世,佛眼相看,不忘大德,但有半米儿差错,兵临城下,将至濠边,无贤无愚,无老无幼,打破城池,尽皆斩首。”

  说白了,只有在这种时候出手,方显得雪中送炭,卢员外的皮肉之苦,就是这雪,得让它先下了再说。
  那么在这个周密的整人兼拉人过程中,有没有可能想到利用燕青?
  日期:2014-10-11 09:17:39
  对比一下,梁山是怎么把朱仝搞上山的。
  朱仝不想上山,雷横依着宋江的计策,事先告诉他小衙内被李逵抱走了,朱仝找到小衙内尸体之后,找李逵拼命,李逵又依着计策一路引他进入柴进庄院,然后柴进出来,劝说打消朱仝要抓李逵见官的念头,直接把这样做的利害后果告诉朱仝:‘杀孩子就是为了断你的后路,你不如上山吧。“朱仝这才反应过来,只得答应。
  这整个过程,梁山对朱仝是爱护的,直接向他陈述利害,避免了朱仝跑回大牢等着倒霉的命运,还好心地将他的家眷提前接出(对于老卢的家眷就没有使用这个策略,值得深思,贾氏如果被提前接上山,卢俊义还日思夜想回家做什么?只怕卢员外坚决不肯归顺梁山,除了良民不肯落草,也是有一半心思担忧给妻子带来的危险,到头来却被贾氏出卖,恨之余,又焉能不感慨命运的作弄?)
  不独朱仝, 连萧让、金大坚这些梁上主动拉上山的好汉,也是在老婆家眷被梁山提前接来之后才安心落草的。
  假如对卢员外也有这种爱护之心,完全可以在卢俊义坚决要求回家的时候,告诉他,墙上已经写反诗了,也教你的管家李固去告你谋反了,现在北京城已经通缉捉拿你了,你一回家就是自投罗网,还有你的老婆已经派人接上山了,过两天就到了,你看还是留下怎么样?
  如果梁山这样处理,卢员外也是可以留的,但过程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我横看竖看,觉得梁山有借助他人之手打压卢俊义的自傲之心的动机。
  日期:2014-10-11 10:01:05
  请注意一个细节-------那就是卢俊义要出门的时候,贾氏李固燕青三个人都表示反对,只有燕青准确地说出了这是梁山强盗们要赚卢俊义落草的计谋-----------他不但说出了事情的本质,连幕后策划都直接指出了,这就奇了怪了,要知道,水浒传里落草的强盗地盘也不止梁山这一个啊,从大名府出发,且看杨志当年是怎么和梁中书说的:
  杨志道:“恩相在上。小人也曾听得上年已被贼人劫去了,至今未获。今岁途中盗贼又多,甚是不好。此去东京,又无水路,都是旱路。经过的是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这几处都是强人出没的去处。”-----------除了桃花山,二龙山已经归顺梁山,其他山头还是不少的,燕青怎么准准就猜到了是梁山?而且猜到了梁山上大头目喜欢上了他家主人,想要拉去落草?

  我有一个猜侧,燕青开会迟到,正是被梁山某些人拉去打听卢俊义家的细节去了。

  李固和燕青都是卢俊义的左膀右臂,这私下里有没有为了更加获得主人器重而暗暗竞争,不得而知。但从人之常情上,是完全有可能的。想那花荣和刘高同为知寨,彼此搞得水火不容,宋江与晁盖情同兄弟,却为了梁山的领导权日渐疏离。人性的局限和弱点就是这样。
  所以当梁山人找燕青打听情况之时,这个经常出入”三瓦两舍“,精通三教九流的年轻人,会不会利用这条重要信息为自己筹划点什么呢?
  李固与贾氏劝卢俊义不要出门,说的都是人之常情,就算我们这些一无所知的人去劝老卢,大抵也就是他们的那些说辞。
  (他们的劝阻也从旁说明了此二人这个时候并没有害卢俊义之心,如果已经勾搭成奸,那巴不得卢俊义远远走开,怎么会劝阻?)
  燕青为什么向卢俊义要点明梁山泊??
  他想试探主人的智商和警惕性。如果卢俊义是个精细人,必然会有所调查,一旦查出真相与小乙哥猜的八九不离十,那么燕青无疑赢了李固一分。
  如果卢俊义没有调查,不听劝阻,那么梁山的计策就会按部就班启动,等主人上了山之后回想燕青的话,会不对这个手下佩服的五体投地,从此信赖更重?
  果然,卢俊义不听三人之劝,坚持要出门。于是燕青又主动提出陪卢俊义一起出门,这段话是这么写的:
  燕青又道:“小人托主人福阴,学的些个棒法在身。不是小乙说嘴,帮着主人去走一遭,路上便有些个草寇出来,,小人也敢发落的三五十个开去。留下李都管看家,小人伏侍主人走一遭。”
  卢俊义道:“便是我买卖上不省的,要带李固去。他须省的。又替我大半气力。因此留你在家看守。自有别人管帐。只教你做个椿主。”
  燕青想陪卢俊义一起走,如果他已经知道这一趟是梁山泊暗算主人上山,那么有他在身边就可以配合梁山的计划,顺利把主人赚上山。一来在梁山泊面前立功,对自己将来发展是个积累。二来摆脱了李固,那么他就是主人唯一的心腹之人。

  但是卢俊义却不打算带燕青,为什么?
  从卢俊义上面的原话看,卢对李的评价明显比对燕要高。
  燕青自夸武功(这是他比李固强的地方),但是卢俊义却毫不在乎燕青的武功(因为卢俊义自己就是高手,燕青在主人面前显摆这个完全不能争脸),不但不表扬燕青的武功,还主动肯定了李固的经商才能,“便是我买卖上不省的,要带李固去。他须省的”。
  从这个细节略微可以看出,燕、李之争,李略占上风,起码卢俊义更看重李的管理才能,对于燕,至多只当成个解闷的伶人。
  而这偏偏是燕青不甘心的角色,从后来在梁山上的表现就能看出,燕青一心要摆脱在北京卢俊义家的那种身份,数次当任极其重要的任务,也打了任原替梁山扬威,还和宋江的心腹李逵走得极近,连到东京看元宵灯这样的美差,卢俊义都捞不到,燕青却被带着身边,这不是巧合,而是一种待遇。
  日期:2014-10-11 11:44:25

  几个小细节,值得深思:
  第一,
  那前面的好汉,把燕青手一拖,却露出手腕上花绣。慌忙问道:“你不是卢员外家什么浪子燕青?”(从没有见过面,怎么会如此了解燕青的特征?卢员外在梁山度日如年断无闲心聊自己家仆的刺青,只能说梁山早已掌握了卢俊义家人的情况)
  ………………
  杨雄道:“我两个今奉哥哥将令,差往北京打听卢员外消息。”燕青听得是杨雄、石秀,把上件事都对两个说了。(奇怪了,这既然奉宋江之命打探卢员外消息,那董超薛霸企图暗害卢俊义的时候你们在哪里?坏了卢俊义性命又如何向宋江交差?你们两人不出动,莫不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第二,
  燕青两箭射死公差,断掉卢俊义的后路,顺势劝卢俊义上梁山,此时卢俊义生路断绝,由不得不上山。如果小乙不射死公差,跳出来守定员外身边一路陪到沙门岛,据着他自夸的"路上便有些个草寇出来,,小人也敢发落的三五十个开去“的武功身手,还怕对付不了两公差?
  第三,
  燕青救主之后,不捡小道,大喇喇走村入店,又毫无任何防范,这不是明摆着要被抓吗?更离奇的是,卢员外二进宫被捕,又偏偏燕青不在。天巧星啊天巧星,怎么每次都那么巧,说什么”拿了弩子,去近边处寻几个虫蚁吃“,明明交代只剩下一只箭了,这寻虫蚁的借口极像是个离开的幌子。为什么让卢俊义第二次被抓?因为要再给他一点苦头吃,被押到刑场处决是什么滋味?卢员外几次从阎王殿捡命回来,从此对梁山又敬又畏死心塌地。

  李固只身回来,向贾氏告知卢俊义已经落草的假消息。燕青见主人已经着道,一切按计划进行,此时不能和李固与贾氏这两个注定被消灭的人搅和在一起了,必须走。
  那么,燕青的离开是不是真的像李固说的那样是被逐出家门流落街头?我前面分析了,根据李固最后一次见燕青时候所说的话,极有可能不是李固害的燕青。
  但是到底什么缘由,又没有说。主人不在的日子里,燕青应该没有出差池,否则卢俊义回家询问的时候,李固和贾氏不至于说不出所以然。

  日期:2014-10-11 21:00:49
  水浒的后半部分,文字大不如前,后人随便参一脚的地方很多,在流传过程中包括金圣叹这样的爱好者在内,后人擅自改动细节再伪托原作的现象屡见不鲜。
  对于这个现象
  有位网友这样推测过水浒前后不一致的地方,我觉得很合理,她认为:
  “随着(水浒传)这本书广泛流传,越来越多人发现这本书有明暗两面。明朝对《水浒》,也常常出现争锋相对的观点。从双方争执的结果看,反对的人应该占了上风,我想会不会是出于挽救水浒?开始有人强调《水浒》的忠义思想,通过修改,尽量弱化它的反面信息,使水浒英雄明显披上了保境安民的忠君爱国思想政治光环,并于后来改名《忠义水浒传》。不管怎样,如果这些人不给水浒加上忠义的光环,水浒可能真的保存不下来。”

  ——————对比水浒传的前后,的确能发现宗旨上的严重差异,从一开头的108魔星从伏魔殿被放出(魔星是什么,起码由着本性来无拘无束无所畏惧),却到最后结局走向变成了忠良遇害模式的传统版,人为地改造小说风格的痕迹很重。
  不过,即使再怎么调整细节,元祖本里既定的结局想必后人也是不敢乱动的,战死江南的如张顺等不会改成活的,而活下来到最后并被交代结局的也不会被删。
  根据小说原文,书中活下来的好汉结局都交代得很清晰,尤其每个人后来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职业都明白说出来,比如李俊,地点海外暹罗国、职业当国王;安道全,地点京城太医院、职业金紫医官;朱仝,地点保定府,职业节度使。也有的比较重要的人物不但交代地点和职业,连寿数都交代,比如武松,地点六和寺,职业是出家,寿数是八十余岁;阮小七,地点石碣村,职业渔夫,寿数六十余岁;关胜地点北京大名府,职业总管兵马,结局落马而死等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