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去哪儿了

作者: 九疑山天人合一

  日期:2014-09-23 13:06:00
  一、前言
  各位明史爱好者、建文帝的忠实粉丝们:
  他不是弹琴高手,但他拨动的人生琴弦,却把国人的心牵动了六百年;他不是一位成功的皇帝,更谈不上伟大,但他的柔弱与仁慈却如雷霆万钧,把我们心中的矜持彻底击碎;他失掉了江山,但他治国确十分敬业,而他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然而人们却从未因为他的失败而将它评为赋寇,相反人们还是对他一往情深;他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掩埋他的净土是哪一胚,我们喜爱的明史也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他就是明朝第二任皇帝,靖难之役后,不知所终的建文皇帝。

  建文帝去哪儿了呢?一部浩繁的《明史》也没有给出个确切的说法来。2011年,南京的明孝陵博物馆编辑出版了一本关于建文帝下落的争鸣集,毛佩琦教授给这本书题了一个极好的书名,叫作《天下说建文》,书中收入了有关建文帝下落的说法涉及了全国八个省份,有江苏说,浙江说,福建说,湖南说,四川说,贵州说,陕西说,青海说,而附录中更注录了云南,重庆,广东、广西,江西,甘肃,还有海外的传说。所以毛佩琦教授用“天下说建文”概括诸家之说,真是名符其实。如此众多的说法,虽然莫衷一是。

  为什么就没有一个说法得到认可呢?我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是缺乏证据;第二是缺乏明朝初年的证据;第三是缺乏确实可信现在还存在的证据。证据成了揭开明史第一悬案的瓶颈。什么才是证据呢?我认为,当时人写的当时的碑,就是最好最直接的证据。如果有系列靖难之役后六十年内的碑,记录了建文帝及其随从的下落,还有建文帝的墓,或址、传说、谱志记录,那将是震惊世界的新发现。

  我在此创立这个《建文帝九疑山逊国事考》论坛,就是向明史受好者,介绍九疑山的新发现,让这些碑刻、谱志、遗址和传说告诉大家:建文帝究竟去了哪儿了?他来到这里又做了些什么?
  日期:2014-09-23 13:31:16
  二、商传教授对建文帝踪迹九疑山说的评价(2012年)
  商传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商传(口述):我一直认为建文帝下落之谜很难解开,因为要想解开它,现有的文献资料已经用尽,基本不会再有新的内容。一定要有新发现的地方文献或者考古发现,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有了永州的新发现。

  我了解到建文帝下落“永州说”的研究情况之后,认为提出说法的研究者没有很好利用已发现的材料,他们发现的材料很多,利用不够,对材料的解释也有错误。比如,不能想象“高祖”、“梅”就是朱元璋和梅殷,那绝对不是,这就解释错了,人家的祖上一定是叫什么梅。一定是这样的,中国的传统是,追尊四代以上的先祖都叫高祖,但不是说一定指皇帝朱元璋。后来他们修改了论文,文章写得很不错,越来越有水平了,我愿意推荐这篇文章到明史研究的专业辑刊上发表。不过如果他们要再做更深入研究,最好一起商量,并且补充更新的材料。

  他们现在做的工作是建文帝研究中的难点。建文帝的下落,从他失踪后就在找,一二百年后还有人找,可是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如果他们真的能够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一点贡献,哪怕最后不能做定论,即使能证明他们的发现与建文帝遗臣有关,我认为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自从朱棣夺位,建文帝下落不明,在全国各地先后出现100多种关于建文帝踪迹的说法。他们发现了大观堡的碑刻,在众多说法中异军突起。建文帝踪迹“永州说”出来最晚,但材料最硬,可以成为关于建文帝下落的一个很重要的说法。但是我认为仍然不能做定论,需要进行专业的科学论证,最终才能认定他们的发现是不是建文帝的遗迹。
  但是无论结果如何,我认为他们的研究非常有价值,特别是发现了一处明初的神秘古堡,古堡中又发现了涉及“靖难之役”的碑刻史料,这么重要的证据,到目前为止所见甚少,甚至可以说绝无仅有。所以这个发现很了不起,但它距离证明这里是建文帝隐居之所还有一段距离。

  多少年来,人们都想要解开这个历史之谜,但是面临许多无法逾越的难题。但是他们有优势,因为发现了大量的碑刻资料,其中涉及到燕王,涉及到这段历史。他们发现的碑刻非常难得,如果这真是当时的东西,那谁都推翻不了。但如果要用发现的材料,证明建文帝在永州活动过,还会遇到难题。因为别人会追问,如果这里只是建文帝的遗臣们,或者是他的儿子留下的遗迹呢?所以要证明这里确实是建文帝的活动遗址,要把历史上在这里活动过的人跟建文帝划等号,他们目前的发现还不够。

  我认为他们现有的工作非常了不起,可是他们毕竟不是历史学和考古学的专业人员。我建议,他们既然有这么多好东西,请多学科的学者到现场去考察,进行专业的科学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它,可能会发现新的东西,有新的结论。
  我鼓励“永州说”继续挖掘下去,哪怕最终不能破解,但是会把建文帝研究向前推进一大步。他们有当时真实的碑刻材料。在此之前,没有一个地方发现的碑刻是真实的,都是后人刻的。当时的人刻的当时的碑,涉及“靖难之役”燕王取代建文帝,他们是我目前了解到的惟一一家。所以我觉得他们的研究非常有价值,如果能进一步论证,最终破解历史之谜,就更了不起。
  (根据采访录音整理,经本人审阅) 
  日期:2014-09-23 13:36:40

  三、商传教授《建文帝九疑山逊国事考序》
  我一直认为建文帝的下落伴随着六百多年前那场皇宫中的大火,已如灰飞烟灭,成为一桩永远无法解开的历史谜团。但是中国人出于对这位善良仁柔的合法皇帝的同情,都希望他没有死于那场大火之中,而且都希望能够找到他的下落,这一找便是六百年。
  三年前,南京的明孝陵博物馆编辑出版了一本关于建文帝下落的争鸣集,毛佩琦教授给这本书题了一个极好的书名,叫作《天下说建文》,书中收入了有关建文帝下落的说法涉及了全国八个省份,有江苏说,浙江说,福建说,湖南说,四川说,贵州说,陕西说,青海说,而附录中更注录了云南,重庆,广东、广西,江西,甘肃,还有海外的传说。所以毛佩琦教授用“天下说建文”概括诸家之说,真是名符其实。如此众多的说法,虽然莫衷一是,却皆非空穴来风,或为由来已久的传说,或为有所依据的考证。这本书可以算作是对于建文帝下落研究的一次阶段性的整理。然而事隔三年,关于建文帝下落的新说又不断涌现出来,围绕着湖南永州新田、宁远交界大观堡考察而启动的建文帝隐迹九疑山说异军突起,成为目前较有影响的说法之一。

  在荒山之中发现石堡群,这本已是一件令人困惑且感兴趣的事情,加之在那里发现的碑刻上面,居然有疑似与建文帝相关的内容,于是这便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点,在这些石堡中是不是埋藏着建文帝的踪迹?这些碑刻能否破解开那六百年的历史之谜呢?
  我曾经应邀去过大观堡,有幸结识了本书的作者之一,地方历史爱好者李治军。治军在湖南省文物工作队谢武经老师指导下,在地方政府支持下,锲而不舍地追寻建文帝踪迹,令我深为感动。能够发现与建文帝下落相关的碑刻,当然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不过看到这些碑刻中的《缘化袈裟记》,不免有些遗憾,一些文字剥落,一些文字难以辨识,致使句读难通,文字费解。不过这本也不足为怪,建文帝为躲避成祖的追踪,他的行迹在当时必是十分隐密,而成祖夺位登极,已造建文自焚之说,则必不可公开找寻建文下落,不过派胡濙辈以访张三丰的名义捕风捉影,欲得其消息而自安。若以成祖的处境,反倒是找不到建文帝要更好些,找来一个正牌的皇帝杀之则为弑君,不杀则无从安置。一个不愿被找到,一个不愿真找到,六百年前的这场官司便成了如此的结果。

  我曾经看到过一些与建文帝下落相关的成果,有些是对于家谱记述有研究,有些基于民间的传说,都不曾像治军他们这样,能够找到碑刻实物,所以我说:宁远、新田说出世虽晚,终于有实物为证,当然应予重视。
  我们在当地看到的另一块碑《乐善堂碑》,却令人备感兴奋,其文字中既有每年五月十六日致祭之规定,且有“致誓于二帝神位前”云云,颇有与建文帝相关之联系。建文为明朝开国第二位皇帝,故史书有二帝之称,此碑中有二帝,亦或可为建文帝之谓。其见于钱谦益《建文年谱序》:“二帝不应失天下,……谓二帝之不应失者,理也,非势也。二帝之所优者,德也,其所短者,才也,亦命也。”这大约可以算作是我们目前看到的惟一一块疑似与建文帝相关的碑刻,始建于永乐初年。但是我以为,这块石碑所载内容虽或与建文帝相关,却显非建文帝踪迹之物证。因为其中所述,实为敬奉建文帝者所立,故我以为立其碑者或为建文之遗臣。

  当应天城破的时刻,迎附燕师的官员不过二十四人,死节十余人,缒城而去的多达四百六十三人,这些人当中大约有一百多人后被逮杀,大多数则下落不明。据《明史》诸书所载,如庄浪之河西佣,往来夔州、重庆间之补锅匠,会稽二隐者等。其松杨叶希贤,即隐于湖广,居白龙寺,称雪庵和尚,好观楚辞,“登小舟,急棹滩中流,郎颂一面,辄投一页于水,投已辄哭,哭已又读,终卷乃已。”(《续藏书》卷七《雪庵和尚》)明朝史家焦弱侯作《玉堂丛语》,其忠节一卷记建文遗臣事:“永乐中,有一人居洞庭湖之滨。久而复有两人至,聚居一室,不轻出门户。风月之夕,则棹小舟,操酒榼,泛湖而饮。饮至醉,扣舷而歌,歌竟,相持大恸而归,人莫测也。居人时以钱米周之,或受或否。而一人病革,呼其邻曰:‘欲告汝以姓名,恐为汝累;不言,汝终见疑,奈何?’其人固请,乃曰:‘我建文朝某编修也,幸葬我湖旁山下。’居人收葬之。其二人后不知所在。”当年于“靖难”中被俘的大理寺丞彭与明,释后弃官出亡,几年后回京师家中,已穷馁憔悴而不能识。家人故旧问之,饮泣而不答,次日复了去,不知所终。事见张萱《西园闻见录》。此类记述,不胜枚举。因知建文遗臣之流落江湖者甚多,且隐于山林野寺,或为僧人,以蔽其身份者。关于建文遗臣之下落,初有郑僖《忠贤奇秘录》,后有《致身录》。昔人多以《致身录》为伪书,而近年樊树志先生有文质疑此说,以为其书所述未必皆伪,盖建文出亡事迹,非空穴来风之说,更遑论其遗臣之踪迹,或有以其遗臣之踪迹误为建文帝其人,亦不足怪也。然今于赛武当石鼓寨所得一烧残之象牙笏板,明制:“一品至五品,笏俱象牙。”即翰林侍读侍讲学士,六部员外郎,大理寺丞皆五品者,且建文朝升文官秩,遗臣持象牙笏者不足怪,而于此山野中得此笏板,似可为建文遗臣曾经至此之佐证。

  由此而观之,永州宁远、新田山中之大官(观)堡,或为当年建文遗臣隐居之所,亦未可知。但我以为,若以目前所发现之材料,即认定建文帝曾经出亡于此,则尚显不足,仍有待今后的进一步发掘补证。
  李治军以一民间史学爱好者,致力于建文帝踪迹之追寻,这本来不是他个人的事情,而是完全出于对历史的追寻,多年以来的执着努力,备尝了别人无法经历的艰辛,今天又成此专著,虽未必即能证建文踪迹之实,而其踏实之探索追求,实在令我深感钦佩。他命我为此书作序,虽难承此任,却无由推脱,述以拙见,以供方家正之。是为序。

  ?????????????????????????????????????  ????商传
  2014年初秋于京南陋室
  日期:2014-09-23 13:52:18
  五、《建文帝九疑山逊国事考》内容介始
  内 容 介 绍
  我们在中华道德始祖舜帝(德祖)的崩葬之地——九嶷山,发现了多处明初历史遗址,在这些历史遗址中,我们又发现了《缘化袈裟记》(又称《小行德祖梅等师亡代立之记序》)、《白王城乐善堂章程》、《塑画圣像记》、《增修善果记》、《南林寺记》、《龙回寺记》、《白掌塔铭》等系列明初碑刻或塔铭,另外还发现了许多的清代碑刻,如:《盖闻先师碑》、《朝罟大王解》、《陈汤周重修庙宇厢房序》等等。

  这些记事碑刻究竟写了些什么呢?我们用七年时间,查阅字词典、史书、方志和谱牒,对这系列碑刻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结果发现,这些碑刻记录的竟然是明朝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的踪迹问题。
  结合方志与谱牒,这些碑刻解开了明史第一悬案:靖难之役的金川门之变后,建文帝朱允炆、母后吕氏、太子朱文奎、少子朱文圭等都逃出了南京城,由神乐观六品提点王升(真名李闻举)的引路,由牛景仙、骆寄保率领的禁卫军护卫,1402年九月到达九疑山。九月初,建文帝一行,由钱塘、炳塘一路而来,最后来到李闻举的家乡九疑下灌村,在过下灌村的卢家桥时,不慎跌落舜江河中,后被村民救起。经过深思熟虑,建文帝决定放弃皇位,逊国为僧,便遣西江(叶希贤)带领朱文奎和朱文圭等人来到九疑山舜帝陵,在舜帝陵庙宣布退位。

  最开始,建文帝便在宁远的慈觉寺(今宁远县城杨家岭附)当和尚,后来便到了今新田(原属宁远)的龙池寺,并重建龙池寺,取僧名铁峰、西湖、善坚等。1408年建广帝离开龙池寺,还俗来到大官堡(又称白王城堡),与旧臣杨禄安、王友庆、李闻举等创立乐善堂,救济鳏寡孤独贫穷,建文帝被推为乐善堂的首任总经管人。
  建文帝当和尚当了六年,在大官堡又隐居了五十多年,总共在九疑山生活了六十五年。其间,创立了众多的寺庙,修建了很多桥梁,还创建子泰伯祠和仲雍祠。晚年,他在大官岭(又称皇恩岭)自修坟墓,死后入葬皇恩岭白掌塔。
  这本书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对发现的碑刻的含义进行详细解读,所以实事求是地解读原始碑刻十分重要。解读是否正确,其实也有一个快速解决的办法——发掘白掌塔,找出墓志铭。
  我们的解读是否正确,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见解。
  建文帝归隐九疑山证据一览表
  编号类 型所在地时间 证 据
  来 源 主 要 内 容
  1直 证
  原始碑刻新田县
  龙池寺1408年《缘化袈裟记》即“为建文帝遣使祭舜告退位序”碑建文帝逊国前,遣祖文、祖玄及本心致祭舜帝告退位,并重建龙池寺,僧名铁峰、西湖、善坚、净济、悟真。尊称:大明皇朝先师。
  2直 证

  原始碑刻新田县龙池寺1805年《先师武穆而空碑》碑刻载:龙池寺的大明皇朝先师是位逊国为僧的皇帝,他“上继先圣,下开后王,所谓千古一人者也。”
  3直 证
  《胡氏续修族谱》新田县洞心村明朝《胡氏族谱?龙池寺记》族谱中把龙池寺的大明皇朝先师铁峰称为“大明洪武先师”,其实就是指建文先师。
  4直 证
  原始碑刻新田县景仙寺1435年《塑画圣像记》记录了与建文帝一起为僧的众多僧人名号及为建文帝等剃度人姓名。
  5直 证
  原始碑刻新田县景仙寺1465年《增修善果记》记录了西潮之师西湖“蒲完不幸,其师早而真俗”。
  6直 证
  原始碑刻新田县龙池寺1465年《圆盘香炉石刻》记录了建文帝西湖曾为信士骆士文妻等证盟。
  7直 证

  原始碑刻新田县龙池寺成化
  年间《重修佛殿记》记录了建文帝西湖有个弟子叫本能。
  8旁 证
  传 说宁远县
  下灌村从明初至今广文桥奇闻建文帝于1402年九月初,过下灌卢家桥时曾落水。建文帝在此隐跸后,重建此桥,后改名广文桥,俗称建文桥、应龙桥。
  9直 证
  族谱记录宁远县

  下灌村1460年《灌溪李氏族谱》《灌溪李氏族谱?龙回寺记》记录建文帝僧名广文、本然,在此创建龙回寺,改名应寺。
  10直 证
  族谱记录宁远县
  下灌村明朝《灌溪李氏族谱》族谱记:“闻举公,字闰选,建文帝特赐进士,擢太庙斋郎,谓:‘仁人可以享帝,孝子可以享亲’。永乐篡立,公乃致仕归,以养亲为乐云。”
  11直 证
  碑刻记录宁远县
  柏万城明初《白王城乐善堂章程》和后补的《祀祭章程》建文帝与杨依义等创立白王城乐善堂,救扶贫困,并担任首任总管人。
  12直 证
  碑刻记录宁远县
  柏万城明初《白王城乐善堂章程》和后补的《祀祭章程》1.“上”向左偏,较其它字小一半,意为退位隐居;
  2.把圣帝称为“二帝”;
  3.祀祭二帝的皇爷节是五月十六日;
  4.乐善堂有二帝神位。
  13旁 证

  族谱、碑刻记录宁远县
  保安乡
  鲤溪镇
  九疑乡明初《始祖杨禄安?杨氏族谱》及《杨依义墓葬图》1.杨依义与建文帝等一起创立了乐善堂;2.该族谱称白王城为皇宫;3.杨依义之第三子是白王城的第一任伙夫;4.杨依义一家避朱棣之“勘乱”。
  14旁 证

  族谱记录宁远县新田县明初《王氏宗谱》1.王履衢与建文帝等一起创立了乐善堂;2.王友庆在永州任总镇,后被朱棣解组,隐居白王城。
  15直 证
  碑刻、史书记录柏万城 
  乐善堂明初《白王城乐善堂章程》《白王城乐善堂章程》中的第三位首事李王衡,便是《致身录》中的王升,也就是下灌的李闻举。
  16旁 证
  方志记录新田县景仙寺1405年《永州府志》
  及相关碑刻住持远峰便是牛景仙
  17直 证

  原始碑刻新田县武当山1822年《重修武当山路碑记》西粤僧明贤者“募七姓而复建庵”,“有寄迹挂锡之意焉”,并派古峰在此住持。
  18旁 证
  碑刻及文物证据新田县武当山明初《浚灵天一》碑、
  《住持本证徒性善》碑、《神秘道士图》、文物“象牙朝笏”住持武当山道观的僧人名古峰,又名本证,他便是《致身录》中的道人程济。
  19直 证
  原始碑刻宁远县平头寨清朝中后期《重修庙宇碑序》、《陈汤周重修庙宇相房序》、《朝罟大王解》等。众多碑刻把朝罟大王指为大官堡的明二帝,《朝罟大王解》把大王释为“明允文”。

  20旁 证
  碑刻、方志记录宁远县泰伯祠仲雍祠明初永乐年间《小行德祖梅等师亡代立之记序》、《宁远县志》建文帝逊国前在“本邑小行德祖梅等”,泰伯、仲雍是建文帝学习的榜样,建文帝被称为三伯公。
  21旁证
  碑刻方志宁远县南林寺明初永乐年间杨一清《重修南林寺序》建文帝净济之弟子净华重修了南林寺等
  22旁证永乐塘传说永乐塘的来历建文帝在永乐塘住宿一夜
  23旁证宁远县梅木塘传说朱允文与朱棣被传为兄弟“朱永文”的皇位被他哥哥“朱永乐”抢去,怕他哥哥杀他,所以躲到白王城大官堡来避难
  24旁证新田县骆铭孙明末传说、《骆氏族谱》、《宁远县志》1.邓三姑抚育了皇太子的传说;2.骆婆保是建文帝的侍卫头目;3.骆婆保、牛景仙护卫建文帝过下灌卢家桥;
  25旁证下灌村鲤溪镇明末传说、族谱记录

  方志记录1.吕太后住下灌善庆庵,而后称为母庵;2.吕太后募买大官岭;3.吕太后被称为“仙姑”,仙姑岩为证。
  26旁证宁远县
  新田县明初《缘化袈裟记》、《明史》、传说及其它朱文奎、朱文圭也来到了宁远新田避难,朱文奎僧名祖文,朱文圭僧名祖玄。
  27直证宁远县新田县明初《白王城乐善堂章程》、永桂城和金陵镇的地名来历《白王城乐善堂章程》记录其粮仓在今新田永桂城村,此地后被称为金陵乡。

  28旁证宁远县新田县等地传说众多怪异地名建文岩、南京乡、金陵镇、白王城、大官堡、龙潜乡、龙潜亭、龙泉镇
  29旁证新田县三教寺明初碑刻与志书共同记录建文帝的第一从僧西江为三教寺师叔祖。
  30旁证宁远县下灌村明朝中期传说、《永州府志》、《灌溪李氏族谱》雷复是建文帝学生,并写诗怀念建文帝,还为龙回寺写序。
  31旁证宁远县龙形头明初遗址地名由来太子山、太子庙、皇家坪子

  32直证龙形头三公像清康熙年间塑立《三公祠序》三伯公塑像是建文帝真人塑像
  33旁证明末《致身录》书中提及的十多人均在九疑找到下落,且史料早于《致身录》所记时间100多年。
  34旁证明末《建文年谱序》二帝是指建文帝
  35直证墓葬明初白掌塔是建文帝墓葬
  36直证地名明初族谱记录大官岭又名皇恩岭
  日期:2014-09-24 00:11:23
  六、如何寻找建文帝
  宅心仁厚、心地善良的明朝第二帝朱允炆,究竟去哪儿了呢?
  朱棣说他自焚了,并且把他埋葬了,不封不树。然而,当胡潆在民间暗寻朱允炆十八年,跑到朱棣帐帷中详谈一夜后,朱棣的的狐狸尾巴终于露了出来:那个被他埋葬的人不是朱允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