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作者: 随手太多

  日期:2014-12-01 19:29:27
  2 商末的社会状态
  在入题之前,我又想起来一些事情需要交代,以便于后来的叙述,让大家更易于读懂这段晦涩难懂的历史。人类社会最开始总是部落时代的,古代交通不便,一山一水之隔,人民就老死不相往来,自然就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部落,所以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然而人是有欲望的,随着人类能力的不断提高、社会的不断发展,部落之间征伐肯定是免不了的,于是部落不断兼并并演化为国,再进入封建时代,至于什么时间、怎样过渡到封建时代的,我是搞不清楚的。但我可以明确的说,到了商代,中国是有大大小小很多国家的,这些国家有些是原来就存在的,也有些是分封的。至于有多少个国家,没有人搞得清楚,反正就是很多个(郑玄说商末有诸侯一千二百个),这些国家有自己的军队财政,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但他们都认为商国的国君是他们最大的领导,并按照相关规定(很抱歉,我们国人最怕的相关规定是查不到的)尽着自己的义务。我不是这方面的砖家,之所以要写这么一块内容,是因为我们古人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和我们现代人有着很大的区别,要读懂这段历史就需要了解你所不知道的那些古人的概念。

  关于国家。在古人看来,“国”和“家”是不同的概念。“国”本来就是“或”,造字本义是指:武力守卫的一方疆域,你看“或”,有“戈”、有“口”,“口”代表的是城郭,“戈”代表的是军队、武器。部落发展到国,一个国里有很多个部落组成,最牛的部落酋长就当了国君,其他的部落就变成了国里面的家,臣服于国君,这就是国家,古人一般称之为诸侯国。开始一个国只有一座城郭,城建在哪里国就在哪里,这从商朝六次迁徙就能看出来。“城”和“郭”也是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内城墙,“郭”是指外城墙,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如果你还不清楚的话,看看北京城就清楚了。城郭合起来称为邑,商人就称自己的国就叫“天邑商”,邑以外的一定范围也是本国的控制范围,而且都有具体的名称,《尔雅》中说:“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所以又有“国人”、“野人”的说法,郭内的称为国人,郭外的称为野人,所以周厉王当时止谤的时候,史记中写到“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这些诸侯国对他们的领导,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天子都尽些什么义务呢?《尚书?酒诰》中说:“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这是生活在商周之际的周公姬旦说的话。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些端倪,这些诸侯国都属于外服的范畴,职责分为侯、甸、男、卫,侯和卫大概是负责征伐和保卫职责的,甸和男大概是负责种地、干活,上缴食物、钱财的,诸侯应该没有等级上的划分。

  关于法律。商代已经有了法律条文,但和我们现在的法律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说的法律上至宪法、下到规章,包括了各个方面,商代的法律称为“刑”,仅相对于现在我们说的刑法,而且带有明显的阶级特征。《左传》中说:“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其对后世是有很大影响的,荀子就有“刑名从商”的说法。

  关于姓名。古人是有姓、有氏、有名、有字的,和我们现代人对其理解也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不止我们现代人弄不清楚,就连司马迁在其史记中也经常将姓和氏混用。姓本来是指代生母的,从“姓”这个字就能看出来,一个“女”加一个“生”,我们看中国上古著名八大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都有女的部首偏旁,就能说明这个问题了。我们都知道,人类社会是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在母系社会的时候,人类的*生活不属于人类私生活,说白了就是群交,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想到什么?没错,就是日本,千人群交的吉尼斯记录不就是日本搞出来的么,总有种日本人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出生是没有父亲的,只有母亲。后来社会由母系社会变成父系社会,人们都有父亲了,男人的地位提高了,于是姓就从母亲这里转移到了父亲这里。孩子一生下来,母亲就给他取一个名,等价于我们现在说的小名、乳名,加上姓就是姓名,一般只有贵族家的孩子的名才像模像样的取,平民家的孩子一般名都用排行,比如:刘季、管仲,古人排行:伯仲叔季,说白了就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小的意思。再说氏,氏就是孩子出生部落的代号,比如: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等等;到后来部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国,人就以国名为氏,比如:姜尚、吕氏;到了秦汉,大一统了,氏存在的意义就没有了,有些氏消失了,有些氏变成了姓,姓和氏就混淆不清了。最后说字,字一般是古代贵族才有的,男子二十成年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的时候,会为自己的名作近义的注解、补充或说明,起一个字,比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广平曰原),相当于现代人姓名中除去姓的那部分。在古人眼中,名是贱称,字是尊称,名一般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平辈之间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是称字的。还有在字前面加排行的,比如:仲尼;在字前面加子的,比如:子渊、子夏、子产;在字后面加父(甫)表示男性的,比如:尚父。

  关于历法。在古人眼里,历法是很重要的,它代表着一个朝代,每每改朝换代,新王朝经常重定正朔,以表示新朝代的开始,辛亥革命后,我国采用西元纪年也有这种含义在其中。古人经常看到的是太阳东升西落和月亮的盈亏,以昼夜更替为一“日”,以月亮的变化周期为一“月”,专业名词叫做“朔望月”。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叫阳历,我国古代行的是阴阳合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晦气的意思你懂了吧);作为每年岁首的月份叫做正月,秦为了避讳,改正月叫端月;改正朔的意思明白了吧。在商代和周代前期,一年只有春秋两季,没有夏冬,所以春秋就是一年,这就是《春秋》里没有出现过夏和冬的原因,庄子说“蟪蛄不知春秋”也是这个原因。

  关于奴隶。这个时代也是一个典型的奴隶制社会,请注意这和封建并不冲突。臣、妾、人、民都是奴隶,你去看看甲骨文就能明白,臣和妾是负责家庭内部工作的奴隶,男的叫臣,女的叫妾;人和民都是用于负责外部工作的奴隶,从甲骨文的字形看,人的主要工作是种地,民是被刺瞎眼睛的战俘。臣妾会经常和君主、家主接触,所以他们会被君主或家主看好而改变命运,如果臣有能力就会被君主用来帮助他管理其他人或某些事务,这就是官的雏形,比如伊尹就是成汤老婆有莘氏陪嫁的媵臣;如果有妾长得漂亮也可能被主子看上专门负责床上的事,具体你懂的。所以后来臣和妾的意思就发生了变化,变成了现在的意思。

  从下面开始我将为大家讲诉这段史料匮乏的历史。
  日期:2014-12-02 20:33:21

  3 如此轻松的造反战争
  有个问题大家需要知道,中国古代史只有到了公元前841年即大名鼎鼎的“共和元年”之后才能确定无误,这一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国人的意思前面也说过了)。我们国人值得骄傲的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每一位帝王的在位、驾崩时间,都有了明确的记载,截至宣统退位合计2752年,这在世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公元前841年之后,史学家称中国历史进入了信史时代,而在这一年之前,年代的记载都是大致年份,而且史学界也是争论不休,但本文并不是要从公元前841年开始,下面我们只能以年号纪元为大家讲述。我们还要弄清一点,商代以现在的阴历十二月为正月,周代自周文王四十二年始称王、制正朔,以现在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从汉武帝开始至今,我国一直采用夏正即正月按照夏朝的历法走),下面有年号纪元的将统一按照周正。

  我们从一场弄不清楚具体时间的造反战争——牧野之战(关于牧野之战的具体时间,史学界有44种说法之多)说起,当然学名一般不叫造反,称之为革命,其实都一个意思。周武王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周武王姬发挥师东进,渡过黄河,在盟津(今孟津西北,津就是渡口的意思)召集各诸侯国代表召开了一次联合国代表大会,会议的主题很明确,就是发动造反战争,造当时的联合国主席——商国国君商纣王帝辛的反。会上,为了让此次造反战争有一个漂亮的外衣,周武王姬发发表了一次有名的演讲,这篇演讲稿被人给记录了下来,收录在尚书中,演讲稿的名字叫太誓(尚书中叫泰誓),终于名正言顺地发动了这场造反战争。这篇名叫太誓就不给大家录进来了,都是写晦涩难懂的古文,主要的意思是说:“商纣王荒淫无道,和他亲戚的关系不好,特别听老婆的话,酷爱床上运动,不喜欢听东方红之类老歌,只喜欢听那些爱来爱去的歌曲,天理难容。今天我姬发带领大家替天行道,代表老天处罚他,大家要奋勇杀敌,多的我就不说了。”。与会各国代表纷纷表示,商纣王帝辛做了这么多天理不容的事,我们这些国家是责无旁贷的,一定要派兵参加此次造反战争。大会决定,各与会诸侯国带兵到“商郊牧野”——商国城郭的外面(据考证在今河南新乡市北部)会师,发动造反战争。

  周武王二月甲子早上,周武王的军队与个诸侯过的军队在商郊牧野胜利会师。周武王姬发摆了一个很有领导范儿的POSE,他左手拿着一把金黄色的钺(一种像斧头的武器,是征伐权的象征),右手拿着一面白色的旄(耗牛尾装饰的旗帜,是指挥权的象征),真不知道为什么古人都喜欢这么花哨的玩意。权力是以实力为基础的,不是这么花哨的玩意说的算的。他先是搞了一个阅兵式,当然都是老套路了,他站在上面说:“远道而来的将士们,你们辛苦了”,然后下面的人高呼:“为人民服务!”。接着,他发表重要讲话,做了一个战前总动员,他的这次重要讲话同样被人给记录了下来,收录在尚书中,叫做牧誓。大概的意思是说:“各位国君、各位将领、同志们,举起你们的武器,现在开始宣誓。古人说:‘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母鸡不报晓。母鸡报晓,家业败坏。)’,现在商纣王帝辛是个耙耳朵,败坏祖宗的家业,不重用自己的亲戚,却重用外国的逃犯,欺压百姓、为非作歹。今天我姬发替天行道,为民除害。从现在开始,要保持好队形,像禽兽一样凶猛,临阵脱逃、后退者,格杀勿论!”。他还是颁布了一条优待降卒的规定——“不御克奔,以役西土”,意思是说“不要阻止或杀害那些投奔我们的人,他们是来帮助我们的”。商纣王帝辛听说周武王姬发造反,都打到自己家门口了,于是出兵,与周武王姬发率领的联合国部队对峙在商郊牧野。

  好了,花哨的东西说完了,该整点干的了,我们来看看战争双方的实力吧,先说周武王姬发带领的联合国部队。首先,周武王此次从周国带了多少军队呢?按照史记的记载,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戎车即战车,西周以前每辆战车上三个人一个负责驾车、一个负责射箭、一个持戟或矛负责近战;虎贲就是勇士的意思,大概相当于精锐、敢死队,甲士就是普通士兵。总共加起来不到五万人。联合国代表大会结束后,周武王就带着他这五万人的军队继续东进。其次,各诸侯国的军队来了多少呢?按照史记记载,战车四千乘,也就是一万两千人。到此为止,周武王所率领的联合国的军队已经可以确定了,总共六万出头,但是战车很多,有四千三百辆,不要小看这四千三百辆战车,你看看象棋中的車,你就会明白在古代战争中战车的地位,就相当于现在的坦克部队。

  再说商纣王帝辛出动的部队。史记中记载:“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另外还有一些文献的记载是十七万。总之,此次战争,周武王的联合国部队的人数与商纣王没得比,至少是一比三,甚至可能是一比十,这就是为什么诗经里面说周武王的联合国部队看商纣王的部队,叫做“殷商之旅,其会如林”,所以牧野之战绝对算得上以少胜多的战例。
  想要看那种壮阔的战争场面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因为这场战争实在是乏善可陈。虽然周武王的联合国部队看到商纣王的部队黑压压的望不到头,但是商纣王的部队非常地配合,就像范伟配合赵本山那样,史记中记载说:“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开始周武王的联合国部队还有点犯嘀咕,心说对方这么多人,估计又是一场血战,哪知道一打起来双方不谋而合。周武王的先锋部队还没有冲过去呢,商纣王的部队就调转矛头,给周武王的部队开路。所以这场战争不到一天的时间就结束了,商纣王帝辛自知回天无力,就把自己的金银首饰全戴起来,自焚而死(估计李红志就是向他学习的)。

  讲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发现这个造反太轻松了。我也这么觉得,1945年以后,国共内战还打了四年呢,如果造反这么容易的话,那我也去造反玩玩去,说不准还能弄出个什么名堂呢。其实不然,实际上周国为了能够成功造反至少做了三代国君的努力,也就是说从周武王姬发的爷爷姬历开始,周国就已经开始琢磨造反的事了,而牧野之战只是周国能够成功造反九仞为山的最后一篑之役。
  日期:2014-12-03 19:52:14
  4 从一个没爹的孩子说起
  周国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姬弃,一个有妈没爹的孩子。中国历史的习惯,凡是牛人总是异于常人,刘邦是人兽交配生出来的,刘备远看像个大猩猩,朱元璋生出来就是一个不用电源的灯泡…。你也不要有意见,人家就这习惯,如果不是今天信息爆炸、科技发达,说不准我们的习大大会头上长角,我们中国的历史就这特点,反正信不信由你。下面我们就从这个有妈没爹的孩子姬弃(机器?呵呵)说起。

  姓名:姬弃。
  性别:男。
  生父:没有。
  生母:姜原,氏邰。
  妻子:不详。

  出生地: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南部)。
  学历:没的,全靠自学成才。
  有一个后爸,就是五帝之一的帝喾。
  姬弃的母亲姜原是帝喾的妻子(总有帝喾被戴了绿帽子的感觉),有一天在野外看到一个大脚印,踩了一下就怀孕了,生下来就是姬弃。对于这个没爹的孩子,姜原并不喜欢,和现在偷尝禁果的小姑娘一样,姜原打算把这个孩子遗弃(这个当妈的挺狠心的)。令姜原惊讶的是,把这个孩子扔在路上,牛马就绕开走,于是姜原又打算把孩子扔到树林里,刚好赶上树林里人多,就又把这个孩子扔到了冰上,这时又有鸟用翅膀帮这个孩子取暖。姜原一看,觉得这个孩子可能是神仙下凡,就又把这个孩子抱回来养大。因为开始准备遗弃这个孩子的,所以给这孩子起了一个名,叫弃。因为姜原的丈夫姓姬,所以这个孩子后来也姓了姬。

  姬弃的不同凡响还没有结束,小时候玩游戏,也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人家的孩子都玩泥巴,姬弃很有个性,玩种庄稼。长大了以后,姬弃成为了农业专家,还办了一个农业学校,很多人都来学习。姬弃的后爸帝喾是黄帝之后的第三任联合国主席,第四任联合国主席帝尧听说了农业专家姬弃后,就任命姬弃为农师(官名,估计就是现在的农业部部长)。姬弃也不负众望,干的很出色,很有政绩,很受领导的赏识。到了第五任联合国主席帝舜的时候,又任命姬弃为后稷(官名,估计就是农师改了名字,就像交通部改名交通运输部一样)。领导换了,姬弃的工作热情不变,工作态度依然良好,姬弃的第二任领导帝舜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于是,帝舜把姬弃叫过来表扬了一番,大体上的意思就是“小伙子表现不错,好好干,不会亏待你的”。帝舜也没有食言,把邰(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这个地方封给了姬弃,姬弃就以他的官名后稷为号,所以史记中称其为后稷。这就是后来的周国,但是这时我们还不能称其为国(还没有营建城郭),也没有周这个国号,我们暂且称其为周部落,也称其部落酋长为国君吧。从此,周这个后来称霸诸侯的国家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创了一个号称八百年基业的封建王朝。

  周部落的世系,从不窋开始明确。本文采用近代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的观点,史记中“后稷卒,子不窋立”的后稷,是最后居后稷官的,并不是姬弃。从不窋开始算,周部落历经夏商两代、十五代国君而代商祚,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灿烂的一页,它对中国后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夏商两代,甚至也超过了后世的大一统帝国时代。
  周部落在其第三代国君庆节的时候完成了它化蛹成蝶的蜕变,周部落在豳(今陕西省彬县、旬邑县西南一带)这个地方建国(这里取国的本义)了,值得祝贺(这里应该有掌声),我们可以称其为豳国了。到了第十二代国君古公亶父的时候,周部落由豳迁徙到周(史记中称岐下,就是岐山脚下的意思,封神演义中叫西岐,在今陕西省宝鸡市的周原遗址,有很多考古发现)这个地方,并营造城郭,开始了它的华丽转身,我们可以称其为周国了。在这里它发展成一个强国,先是称霸西部诸侯,进而改制称王,灭商自代。

  日期:2014-12-06 12:31:01
  5 执政理念的进化
  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爷爷,古公是他的号,这个号的缘由、含义我们已经弄不清楚了,亶是他的名,父是古人代表性别的尊称,后来被周文王追尊为太王。古公亶父是古人的习惯,按今天的习惯我们称其为周太王姬亶,就从他开始吧。
  姓名:姬亶。
  性别:男。
  父亲:公叔祖类,号太公。
  母亲:不详。
  妻子:太姜,应该不只这一个。
  儿子:太伯(一说泰伯)、虞仲、季历。

  出生地:豳。
  今天,陕西是我国扶贫的对象,如果你到陕西工作,那叫支援;但是在古代,那是国人向往的风水宝地。周在这里兴起,秦在这里灭六国,汉唐都定都长安,在那个时候,陕西绝对可以称得上风水宝地了,比起那个号称龙盘虎踞的六朝古都南京强多了,就没有一个长命的朝代。确如黄仁宇先生所说,在那个生产条件、科技水平落后的时代,陕西易于耕种的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促使其农业发展始终处于前列。在我国这样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度里,这就意味着实力,史记中就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当时其在我国的地位可见一斑,绝对是我国的经济中心,GDP稳居全国前列。

  本来,周部落应该为此而感到高兴,但他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有一个很不友好的邻居——戎狄。我们看史记?周本纪会发现,周部落在周文王姬昌之前多次迁徙,说白了就是经常搬家,是这边住不惯,还是那边风景独好,抑或是他们是传说中的驴友?都不是。是混不下去了,被他们的邻居戎狄给赶跑的。
  说戎狄可能你就一头雾水,说匈奴你就明白了,这个游牧的民族据说是夏禹的后裔,原来就生活在陕西一代,到战国时期才北迁(当然是被秦国给打跑的)的。这帮人全民皆兵、战斗力超强,又爱好抢劫,还擅长游击战,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司马迁说他们“…逐水草迁徙…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
  我们中国人很倒霉,上帝并没有给我们出一道选择题,而是出了一道问答题,毫无选择地和这么一群人当了邻居。为此我们中国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就是这惨痛代价的真实写照。现在我们好容易把这帮鸟人解决的差不多了,又冒出来日本这个不要脸的邻居,咋就这么倒霉呢?
  戎狄对待他们的邻居周部落总是招呼也不打一声,就跑到周部落这里借东西,还专挑好的借,关键是借了还不还,就像银行的提款机一样。在他们的眼中,他们手中的刀和胯下的马就是一张银行信用卡,这张信用卡入了银联,信用额度不限,免利息、免手续费、不限期还款,周部落就是最近的一个ATM机。
  在和戎狄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周部落也从对方身上学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戎狄的游击战术也被他们学了过来,只不过他们做了一个调整,变游击为游走,戎狄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他们直接跳过了第一步,点击了下一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周太王姬亶即位之初,戎狄就带了他那张信用卡来了,取了钱走了,过了两天又来了…,过了两天又来了…,不停地来取钱。就是印钞机也架不住这么搞啊,而且这次戎狄准备把印钞机也搬走,史记中说“欲得地与民”。于是周太王姬亶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策杖而去”,这个周部落又失业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