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魂惊起转嗟吁-----宋徽宗收复燕云始末

作者: 南山冈

  日期:2014-10-04 16:51:00
  题记:
  北宋末年,有一批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而不懈努力的人。他们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们勇于进取的历史精神不应该被否定。
  楔子:话说燕云十六州
  一

  公元938年,是中国五代十国之后晋天福元年、契丹会同元年,干支纪年为戊戌,属相为狗。这年十月,后晋太祖皇帝石敬瑭(892—942)建东京于汴州(今开封市),以原京都洛阳为西京。十一月,他信守承诺,派使臣到契丹皇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将中原北方十六个州的图籍呈献给“父皇帝”耶律德光(902---947)。从此,这十六个州便脱离中原,正式纳入契丹国版图,变成了契丹国的行政区域。

  这十六个州是:幽(北京)、蓟(天津蓟县)、瀛(河北河间)、莫(河北任丘)、涿(河北涿州)、檀(北京密云)、顺(北京顺义)、妫(河北怀来)、儒(北京延庆)、新(河北涿鹿)、武(河北宣化)、云(山西大同)、应(山西应县)、朔(山西朔州)、蔚(河北蔚县)、寰(山西朔州东)。
  这便是史上有名的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
  其中,幽、顺、蓟、涿、檀、瀛、莫七个州,位于太行山东南,称为“山前七州”,北部与燕山险峻地形相连,有多处天险可以据守。其他诸州在太行山西北,称为“山后九州”,那里山岭绵亘,地形复杂,易守难攻。
  这是一片富饶辽阔的土地,东西长约六百公里,南北宽约二百公里,面积大约有12万平方公里,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与山西北部等广大区域。
  这里物产丰富,既有“桑麻枣栗之饶”,兼具“玉帛子女之富”。
  这里地势险峻,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意义。北方著名的关口要隘,如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雁门关等,都分布在这一带。
  宋人叶隆礼在《契丹国志》中写道:“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蕃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
  在以冷兵器为主的时代里,以步兵为主要兵种的中原军队,如果想成功抵挡住游牧民族骑兵的入侵,必须要有险峻地形作为屏障,而燕山与太行山一带恰好就构成这样一道天然的战略安全防线。
  燕云十六州一失,中原北方大门豁然洞开,河北北部边防从此几乎无险可守。北方游牧民族铁骑,对中原王朝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他们随时都可以驰马纵横于千里平原之上,昼夜之间,即可饮马黄河。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那么,石敬瑭为什么要把中原这么重要的一片土地割让给契丹呢?这事说来话长。
  石敬瑭的父亲名叫臬捩鸡。臬捩鸡善于骑马射箭,唐朝末年,他跟随沙陀头领朱邪赤心,自西夷(今新疆地区)内迁到阴山一带。后来,他又积极追随朱邪赤心的儿子晋王李克用,因冲锋陷阵,征伐有功,官至洛阳刺史。据此推断,石敬瑭应该姓臬,是沙陀人。

  沙陀又名处月,是一个以朱邪为姓的少数民族部落,游牧于新疆准葛尔盆地西南一带,因其地有大沙丘而得名,原来是西突厥“十姓部落”以外的一个部落。
  突厥是继匈奴、鲜卑、柔然之后在中国北方崛起的又一个游牧民族。突厥汗国成立于公元552年,全盛时,其疆域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隋朝时,著名将领兼外交家长孙晟(即唐太宗李世民的岳父)用离间计,使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称雄于西域,后来被唐太宗所灭。东突厥控制蒙古高原,后来被唐高宗所灭。唐高宗末年,突厥人再度建立后突厥汗国,公元八世纪中期又被回纥所灭。

  可是,石敬瑭不认为自己是沙陀人,他不随父姓,也不随母姓(他母亲姓何),他自己选择姓石。这是为什么呢?《新五代史》主编欧阳修也很困惑:“不知其得姓之始也。”
  《旧五代史》主编薛居正则解释说,石敬瑭之所以选择姓石,是因为他自认为是石奋的后裔。石奋即“万石君”,是西汉一个很有名的大臣,汉景帝时曾位列九卿。薛居正说,石奋有一支后裔,因为避乱,从中原流落到了西夷。石敬瑭认为,臬氏家族便是其后人。照此来看,石敬瑭并不是沙陀人,而应该是汉人。
  石敬瑭年轻时朴实稳重,沉默寡言,喜欢阅读兵书,崇拜战国名将李牧和汉代名将周亚夫。
  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与后梁太祖皇帝朱温(852---912)争雄时,石敬瑭隶属在李克用义子李嗣源(867---933)帐下,他冲锋陷阵,战功卓著。
  李嗣源是后唐第二任皇帝即后唐明宗,在位时间是公元926年---933年。李嗣源对石敬瑭很器重,视之为心腹,并将女儿永宁公主嫁给了他。
  李嗣源死后,其子李从厚继位。李从厚对握有兵权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与凤翔节度使李从珂,很不放心。他命令二人进行对调,想借此削弱他们的势力。
  李从珂(885---936)是李嗣源的养子,本名王从珂,他拒不受命,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率兵攻入京师洛阳。
  李从厚在百名亲骑保护下出逃,在卫州(河南汲县)遇到姐夫石敬瑭。石敬瑭将李从厚的随从全部诛杀,把李从厚孤身一人留在驿馆里,自己扬长而去。
  李从珂从洛阳派人给李从厚送来一瓶毒酒,让其自尽。李从厚不肯喝,被人用绳子活活勒死,年仅二十一岁。
  李从珂称帝后,对石敬瑭很不放心。石敬瑭对李从珂也有所警惕,他一方面装病称弱,一方面暗中积蓄力量,多次以防备契丹为由,要求朝廷增兵运粮。
  公元 936年(后唐清泰三年)五月,石敬瑭以身体羸弱为由,上书请求解除兵权,调往其他地方。实际上,他这是以此试探李从珂的态度。
  李从珂考虑再三,在意识到有可能招致变乱的情况下,仍然决定调任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
  调任诏书传达到晋阳(今山西太原),石敬瑭紧急召集下属商议对策,大将刘知远(895---948即后汉高祖)说:
  “明公统军多年,众望所归,凭借晋阳的有利地势和精锐军队,一定可以成就霸业,怎么能受制于一纸诏书而自投虎口呢?”
  石敬瑭遂决意起兵。他上书指责李从珂只是先帝养子,没有资格继位为帝,要求他传位于明宗四子许王。

  李从珂大怒,派出三万大军围攻晋阳。
  面对李从珂大兵压境,石敬瑭自感力量不足,难以抵挡,内心焦虑不安。这时,谋士桑维翰(898---946)献策,建议向契丹求援。
  契丹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872---926)在公元916年创建的一个游牧民族国家(后改国号为辽),当时据有中国北部和东北部幅员辽阔的广大地区。契丹人凭借兵强马壮,多次南下入侵,对中原土地一直虎视眈眈。
  契丹当时的皇帝是辽太宗耶律德光。
  石敬瑭让桑维翰给辽太宗写信,向契丹称臣,以父子相称,以求得契丹出兵相救,并许诺事成之后,割让雁门关以北十六州土地作为酬谢。

  刘知远觉得石敬瑭做法有些过分,他劝说道:
  “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
  但石敬瑭不听,一意孤行。
  就在石敬瑭与李从珂双方激战两个多月,相持不下的时候,辽太宗亲率五万契丹骑兵,长驱直入三千里,直抵晋阳城北虎北口,当日即与后唐军队沿汾河展开激战,杀死后唐步骑兵近万人,后唐军队败退。

  当天晚上,石敬瑭出晋阳北门拜见辽太宗,两人握手言欢,相见恨晚。
  于是,三十五岁的辽太宗册封四十五岁的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穿着辽太宗脱下的契丹皇袍,在晋阳城东南的柳林营地举行即位仪式,改元天福,国号晋,史称后晋。
  提议向契丹求援的桑维翰,“为人丑怪,身短而面长”,他从小自命不凡,立志做公辅。有个成语叫“磨穿铁砚”,意思是立志不移,坚持不懈,典故就出自桑维翰下决心考取进士的真实事迹。
  为获得契丹出兵支持,桑维翰曾亲自前往上京求见辽太宗,他“跪于帐前,自旦至暮,涕泣争之”。
  欧阳修因此在《新五代史》中说:“灭唐而兴晋,维翰之力也。”

  明代王夫之专门写了一篇《桑维翰论》,开篇即说:
  “谋国而贻天下之大患,斯为天下之罪人,而有差等焉。祸在一时之天下,则一时之罪人,卢杞是也。祸及一代则一代之罪人,李林甫是也。祸及万世则万世之罪人,自生民以来,唯桑维翰当之。”
  桑维翰被王夫之判为“万世之罪人”。
  后晋因契丹所助而兴,后来又被契丹所灭。石敬瑭所创建的后晋仅仅存活了十二年。可是,他割让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王朝造成的危害,却长达四百多年,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政治的格局和走向。直到明朝初年,燕云十六州才回归中原王朝。正如《辽史纪事本末》所说,燕云“实今古之大防,自晋失十六州,为中原之祸者数百年。”
  作为一个可耻的“儿皇帝”,作为一个危害华夏中原的卖国贼,石敬瑭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日期:2014-10-04 19:10:46
  二
  公元959年(后周显得六年),即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二十一年之后,“五代第一明君”后周世宗柴荣(921---959),试图用武力将燕云十六州夺回来。
  这年四月,周世宗亲率大军北伐,水陆并进,出师仅四十二天,几乎兵不血刃,先后收复三关三州,即:益津关(今河北霸州)、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淤口关(今河北霸州东信安镇)以及瀛洲(今河北河间市)、莫州(今河北任丘市)和易州(今河北易县)。
  此时,辽国是穆宗耶律璟(931---969)当政,他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子,人称“睡王”。他晚上彻夜饮酒作乐,白天则蒙头大睡,昏聩不堪,而且杀人成性,弄得辽国朝政一片混乱。
  大臣萧思温(即萧绰之父)劝他出兵收回失地,他竟不以为然地说:“燕云本是汉族之地,是后晋割让而来,他们拿回去也没什么可惜的。”
  就在后周北伐大军准备乘凌厉之势继续北上,一举攻克幽州(今北京)之时,五月二日晚,周世宗突患重病。史书说:“圣体不豫,翌日病亟。”大军遂停止前进,班师回朝。一个多月后,周世宗带着遗憾辞别人世,年仅三十九岁。
  周世宗是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其家族是当地望族。他从小在姑父郭威(904---954)家长大,既是郭威的内侄,又是其养子。
  周世宗年轻时曾跟随别人一起贩卖过茶叶,后弃商从戎。史书说他:“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
  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周世宗以皇子身份拜澶州(今河南濮阳市)节度使,“为政清肃,盗不犯境。”后加封为晋王,并出任开封尹,判内外兵马事,总揽兵权。
  公元954年,郭威病逝,周世宗继位为帝。

  周世宗雄心勃勃,计划用三十年时间开创一番宏伟大业:“朕当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通过一系列经济政治和军事整顿,大大提高了后周的军事实力。他南征北战,为结束五代分裂局面,加快中国统一进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假以时日,或许周世宗真能收复燕云,驱走契丹,开创一个崭新而强盛的大周时代。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周世宗执政不满六年,他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五代之黑沉沉的夜空,令无数后人为之感慨万千。
  公元959年6月,周世宗在病逝之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

  赵匡胤(927—976)字元朗,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洛阳瀍河回族区)。他父亲叫赵弘殷(899—956),是一名军人,后来成为后周的高级将领。
  赵匡胤21岁离家独自闯荡江湖,22岁参军投靠郭威,一直在军中任职。周世宗继位后,他开始执掌禁军,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屡建战功。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朝贺新年之时,忽然接到北方战报,说北汉与契丹联兵进犯。
  符太后与宰相范质、王溥等执政大臣不辨真假,急忙令赵匡胤率大军北上御敌。
  正月初三晚上,大军在汴梁城北四十里处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们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正月初四,大军回师京城,年仅八岁的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赵匡胤登位,是为宋太祖。
  赵匡胤此前担任归德军节度使,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他登位后便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

  很显然,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军事政变,但没发生大流血与大动乱,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政权实现了平稳转移与交接。
  宋太祖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日期:2014-10-04 19:13:17
  登位之后,宋太祖放眼中国,各地政权割据,海内四分五裂,他首先致力于统一全国的宏伟大业。他采纳宰相赵普(922---992)提出的“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先后统一了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
  对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宋太祖一直惦念在心。他在内府库专置一个“封桩库”,专门安置储存从各地割据政权收缴上来的金帛。每年的节余,他也让人存入此库。
  他对近臣说:
  “石晋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境外,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
  公元976年(开宝九年)农历十月二十日深夜,年仅五十岁的宋太祖猝然离世,留下“烛影斧声”这一千古疑案。紧接着,其兄弟赵光义(939---997)继位,是为宋太宗。
  日期:2014-10-04 19:14:38
  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太宗发动了两次北伐战争,第一次是公元979年(太平兴国四年),第二次是公元986年(雍熙三年),遗憾的是,两次都以失败而告终。
  宋太宗继位时,南方割据政权已基本统一,但在宋朝西北还盘踞着一个以太原为中心的北汉政权。北汉以石敬瑭为榜样,向辽国称臣,自称“侄皇帝”,因而获得辽国的保护。宋朝曾几次出兵攻打,都因辽国及时救援,无功而返。
  公元979年(太平兴国四年)正月,宋太宗决定出兵北伐灭亡北汉,他命潘美率军攻打太原城,命郭进率军阻击辽国援军,自己亲率主力一部出镇州(今河北正定),牵制幽州辽军,使之不能大规模西援或南下。
  郭进在白马岭成功击败了辽国援军,潘美率军将太原城四面包围。四月下旬,宋太宗亲临太原前线,指挥攻城。五月初,北汉皇帝刘继元见辽国援军无望,遂开城投降。
  北汉灭亡,标志着中国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分裂动乱局面的彻底结束。
  宋太宗也许是求成心切,也许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未经休整,也未犒赏的情况下,他下令大军转头进攻幽州,试图乘辽不备,乘胜一举夺城。

  诸军兵将皆不愿行,惟有殿前都虞侯崔翰极力赞成: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乘此破竹之势,取之甚易!”
  五月二十日,宋军从太原分路东进,翻越巍巍太行山。六月二十日,宋军渡过拒马河进入辽境,易州、涿州先后投降,宋军一路进展顺利。六月二十三日黎明,宋军先头部队已兵临幽州城下。
  宋太宗也随军来到幽州城南,进驻宝光寺。
  宋军迅速击败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的抵抗,将幽州城四面合围,猛烈攻城,箭矢如雨,鼓声震天。
  宋太宗以为幽州城旦夕可下,遂提前任命潘美知幽州行府事。

  幽州城留守名叫韩德让(941---1011),是个汉族人,自祖父辈起便在辽国为官。他临危不惧,登城指挥,日夜守御,以待援军。
  辽将耶律学古在“山后”闻听幽州城危急,立即回军增援。他见城已被围,遂下令挖通地道,进入城内。
  宋军三百余人趁夜色登上城墙,被耶律学古及时发觉,全部击退。
  日期:2014-10-04 19:15:32

  六月三十日,正在打猎的辽景宗耶律贤(948---982)获悉幽州被围,立即停止狩猎,升帐议事,商讨对策。有人主张放弃幽州,退兵松亭关(今河北宽城县西南)。但耶律休哥(?---998)坚决反对,他请求率军增援幽州。于是,辽景宗任命休哥为北院大王,率五院兵马火速南下。
  辽景宗耶律贤是辽世宗的儿子。“睡王”辽穆宗在公元969年被身边侍从杀死,耶律贤在契丹和汉族大臣的拥戴下得以继位。
  辽景宗是辽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中兴之主”。他重用汉族官员,促进了契丹的封建化。他改革吏治,彻底改变了“睡王”时期的混乱局面。此时,辽国政治清明,国力不断上升。
  辽国对幽州城非常重视。当年,燕云十六州刚划入辽国版图不久,辽太宗耶律德光就将幽州提升为南京幽都府,列为陪都。后来,又在隋唐建设的基础上,对幽州城池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幽州城已成为辽国南部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幽州城方圆三十里,城墙高三丈,宽一丈五,城池坚固,易守难攻。
  宋军连续攻城十余日没能攻克,“将士多怠”,士气开始有些低落。
  耶律休哥率三万骑兵飞驰南下,昼夜兼程。七月初六,辽国各路援军抵达幽州城下。

  南府宰相耶律沙(?---988)率辽军从沙河赶来增援,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畔,首先与宋军展开激战,战至黄昏,耶律沙败退。
  入夜,耶律休哥与一直坚守在幽州城北得胜口(今北京昌平西北)的耶律斜轸(?---999)两军汇合。耶律斜轸下令每人手持两个火把,耶律休哥下令兵分左右两翼,向宋军发起猛攻。
  辽军骑兵如猛虎下山一般,冲向宋军。
  守在幽州城内的韩德让和耶律学古见援兵已至,下令打开幽州城门,城内军民一齐涌出,列阵鸣鼓,呐喊助威。

  宋军已连续作战多日,早已疲惫不堪,忽然三面受敌,阵脚顿时大乱,官兵纷纷南撤,争道奔走,全线溃退。
  慌乱之际,宋太宗与诸将走散,他“股中两箭”,难以骑马,近臣急忙找来一辆驴车,载着他急速逃走。
  辽军主将耶律休哥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身受三处重伤,已昏迷不醒。他的随从们用一辆轻车载着他继续前进,并代他发号施令。
  辽军一路追击,从高粱河畔一直追到涿州城下。
  高粱河之战,宋军一败涂地,死者万余,值得总结和反思的东西很多。
  第一、治军必须赏罚分明,而且必须及时。攻取太原之后,宋太宗应立即犒赏三军,这样才能激励士气,鼓舞斗志。
  第二、围城必须要想到打援。攻取太原城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分兵击败了前来增援的辽军。令人不解的是,此次围攻幽州城,宋太宗为什么不分兵去抢占得胜口、古北口等要塞,以阻击辽之援军?

  第三、在组织大规模决战之时,作为全军统帅,手中必须握有战略预备队。战争瞬息万变,关键时刻要亮出最后的致命之剑。
  高粱河之战,是宋朝深入辽境主动发起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是宋朝用武力夺回燕云十六州的第一次勇敢尝试。
  从此,宋辽两国开始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岁月。
  日期:2014-10-04 19:20:42
  公元986年(雍熙三年)正月,雄州知州贺令图等边疆帅臣上书说:

  “契丹主年幼,国事决于其母,韩德让宠幸于事,国人疾之,请乘其衅以取幽蓟”。
  宋太宗决定再次出兵北伐,遂发布《北伐谕幽州吏民诏》。
  宋太宗此次北伐,总的战略计划是,出兵二十万,兵分四路,在东西两线展开,先声东而击西,用东线牵制辽军,用西线直取云中,然后四路大军合围幽州。
  曹彬担任全军主帅,参战将领达三十多名。各路主帅分别是:东路军曹彬、西北路军米信、中路军田重进、西路军潘美。

  宋太宗命东路军和西北路军十万主力沿东线北上,声言取幽州,但实施佯动,持重缓行,目的不是攻占郡县,而是将辽军主力吸引在东线,使之无暇西顾,以保障西线大军顺利夺取山后诸州。
  同时,他命西路军出雁门关直取云中,中路军自定州北上出飞狐口,切断并阻击西援之辽军。西路军收复云中后,立即与中路军汇合,挥师东进。然后,东路和西北路大军强攻幽州,中路与西路迅速跟进,四路合围,一举攻克幽州。
  现代有人认为宋太宗这个战略计划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几路大军过于分散,不能及时有效进行配合;二是东路军主力等待时机的时间过长,容易出现不测之变,而后来也果然出现了不测之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