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以文化战略的大视角解析『道德经』
作者:
老夫无奈
日期:2014-01-01 20:16:00
以文化战略的大视角解析《道德经》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
----宋·张载
我有一个真实的感觉:此前,曾经有人全面、准确地读懂过老子和他的《道德经》;
我有一个卑微的预测:此后,老子将越来越多地获得成为人们贴心朋友的机会。
谁倾甘霖下人间,任其东西南北流?
----作者
题目
原文
道①德②经
注释
①道:
1 大自然不间断地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大准则(最高准则)。
2 符合不间断生生不息、永续发展规律和准则的文化战略思想和思想方法。
3 人类的永续生存权、发展权是大自然所赋予,挑战、剥夺他人的生存、发展权,同时意味着自己以及自己后代的发展权以至生存权可能甚至必然被挑战、被剥夺。
4 与第六章“谷神”同义;谷:生、养;神:奇妙、无与伦比、用之不尽的神奇力量——意为生生不息的最高准则妙用无穷。
5 《管子·心术上》:“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这里的“道”属于战略思想、“德”属于战略作为,与老子对道、德二词的使用最接近,但《管子》里“道”仍然是“常道”,并非《道德经》的“非常道”。
②德:
1 万物适应大自然生存大准则的行为。
2 道规范下的战略计划和战略行动。
3 《逸周书·王佩解》:“王者所佩在德,德在利民”;此“德”既指某种行为规范,也指某类政权作为。
翻译
《论文化战略思想、文化战略作为和人类的永续生存发展》
(说)1
远战略=(战略思想和思想方法)+战略作为(战略计划和战略行动)+战略(近期、中期、期、终极)目标。附逻辑图:
(说)2
关于文化战略:《以文化战略的大视角解析<道德经>》(以下简称《解析》)为拙作《大战略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后来以为《解析》独立性太强,放在一起极不协调,就抽出来先完成,限于篇幅,关于文化战略的方方面面,不能在这里唠叨。这也带来一个缺憾:在没有关于文化战略方面的论述做铺垫的情况下来解析《道德经》,大有硬着陆之感。
(说)3
老子是大文化战略思想家,他只关心历史的大趋势和战略作为的规范性、实效性、理智性,《道德经》全文除了第三章有六不——“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对战略作为有过比较具体的原则性的涉及外,没有再深入到战略计划和战略行动的具体操作层面。也就是说,《道德经》是精神的、文化的、思维的、艺术的、哲学的,老子是背负青下看,巡天遥看一千河,既不管甲树叶和乙树叶的具体差异,也不管蚂蚁和瓢虫哪个的爪子好使,至于让“智者达其心,百工穷其巧”、“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弃贪鄙之心,兴清洁之行”的日常作为,他认为这是“参谋部”的事情;换言之,老子是大战略思想家而不是策略家。故,本文只关心《道德经》的思想、思想方法、思路、理论体系、逻辑结构、思维途径,只参考春秋时期这个历史的大背景而不关心版本的不同和各个版本的具体差异,也不关心老子的真实姓名、籍贯、具体生卒时间。
(说)4
《道德经》是一部讨论如何改变人们文化思维和关于人类生存战略的著作,其核心使命是首先改变政权和权力者、权势集团的文化思维,从而影响他们的国家管理,最终达到改变人类历史发展大趋势的中期战略目标。老子的最高理想和梦想,是人类和世间万物一样生生不息,实现永续生存而不是某个时间突然毁灭。
诚请阅读到此处的有心人记住一个美国战略理论家柯林斯的这么一句话:“利德尔-哈特曾讥讽地说过:‘比向军人灌输新思想唯一更难办的事就是消除他的旧思想。’这种说法对于文职战略家也同样适用……雷马斯大叔 [ 译者注:雷马斯大叔是美国作家乔尔·哈里斯(1848-1908)著作的主人公,是一个种植园的老黑奴。 ] 的告诫是正确的。他说:‘使你倒霉的不是那些你不知道的事情,倒是那些你自以为很了解而实际上又不是那回事的事情!’(柯林斯《大战略·第二十四章·二》)”。一部《道德经》,也许就是人类历史上最典型且最让人惊诧的“你自以为很了解而实际上又不是那回事的事情”,这里的关键,仍然是你是不是那个需要“消除他的旧思想”的英国军人。
“怀道者须世,抱朴者待工,道为智者设,马为御者良,贤为圣者用,辩为智者通,书为晓者传,事为见者明。”这是汉初的陆贾《新语·术事第二 》中的一段话,放在此处,应该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提醒。
(5)
这里的注释,一部分来自其它有关《道德经》的注释、解释,因来源繁杂,一般不再一一注明出处;一部分来自手头的《字典》《词典》;一部分来自网络的字、词解释;一部分为个人心得,自然,所谓个人心得,也全是从老子的原文和注家的启迪中来,我更愿意将其算成各位注家的成果而非本人所有。如果您有兴趣读到本《解析》的最后一句,请记住这里有一句提醒:笔者根本就没见过任何门户,也就谈不上门户之见,从根本上对前人和当代人的任何解读、解析一视同仁,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以就事论事为基本态度,尚若某些看法和说法使谁不高兴,绝非本意。
“任何理论首先必须澄清杂乱的、甚至说是混淆不清的概念和观念。只有对名称和概念有了共同的理解,才能同读者经常站在同一个立足点上,才有可能清楚而顺利地研究问题。”
这段话出自欧洲的顶级军事战略家、有“西方兵圣”之誉的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第八章·军事艺术的划分》,放在这里,其意图,是希望和读者诸君起码暂时处在对《道德经》五大术语(道、德、一、无为、无不为——见下文)具有基本相同或相通的理解的基础上。
由于《道德经》的许多词语含义丰广,所以翻译起来,很多地方甚难确定意译或者是直译更合适,许多时候不得不混而用之,这里深表歉意。
日期:2014-01-02 22:01:25
续上
《道经》
第一章
原文
道①可道②,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③。无名④,天地之始;有名⑤,万物之母。故常无欲⑥以观其妙,常有欲⑦以观其徼⑧。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0。
注释
①道:见前文。
②道:阐释。
③非常名:不是人们平常体味、感知的那种事物名称。
④无名:不可命名、未曾命名;大自然本身固有的生、养、存、续准则;大自然的生存准则的客观存在,是人们看到它之前就有而不是靠取一个名称它才存在。
⑤有名:可以命名;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最高准则和根本规律可以观察、触摸、提炼并命名;这个最高准则和根本规律同样舍用于人类社会;“一”范畴下的天地人永续共存的完美状态。
⑥无欲:没有欲求,同下文的“无为”。
⑦有欲:挑战道、无为。
⑧徼:边界。
⑨玄:玄妙;生生不息的窍要。
10众妙之门:生生不息、永续生存的窍要。
翻译
道是可以阐释的,它不是人们平常理解的那个“道”;“名”(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观准则)也是可以用一个名字来表述的,它也不是人们平常理解的那个名称(因为它是一个哲学命题和战略思想)。无名(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大准则),从开天辟地前就存在;我提出的这个天地人和谐共存、永续生存之“道”(有名),是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我常常用无为来观察“道”的奥妙,也常常用人们违反无为的事例来观察大自然永续生存的准则对挑战它的容忍界限。有名和无名都来自同一个准则,都可以称它们为最高明的生存战略。从无名的最高明到有名的最高明,这是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所有窍要的门径。
解6
考虑到前后文的连贯,这里提前注释以下三大术语,或者说,三大名词:
无为:不允许任何战略计划和战略行动碰触和挑战道这个最高准则,从而对人类和自己(包括政治家、权势利益集团、民族、国家、政权)的生存发展形成危害;大原则,最高原则;其基本内涵为:不争、功成身退、对民众慈柔、对自己俭啬、不敢为天下先。
②无不为:在道和无为的规范下,任何战略谋划和行动都是选项。
③一:战略思想(道)、战略作为(德)、战略目标(人类永续生存)的统一和持续统一。
日期:2014-01-03 22:01:58
@老夫无奈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④,长短之相刑也⑤,高下之相盈也⑥,音声⑦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⑧,恒也。是以圣人⑨居无为之事10,行不言之教11。万物作而弗始也12,为而弗志13也,成功而弗居14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15。
注释
①恶已:趋向罪恶的结局。
②斯不善矣:沦为丑恶。
③有无之相生也:拥有和失去互相转化;古人云:“纣以甲子日亡,武王以甲子日兴”。
④难易之相成也:同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难办的事情和容易办的事情互相促成。
⑤长短之相刑也:长期战略利益和近期战略利益互相冲突。
⑥高下之相盈也:同七十七章“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损有余补不足就可以和谐共存,“有余”者就不会失去生存权。
⑦音声之相和:音和声交织在一起;合奏为音,单声为声,《礼记·乐记》:“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这里暗示政治宽松,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甚至禽兽言论也可以表达。
⑧先后之相随:前任政权的覆亡和后任政权的崛起、后任政权的覆亡和后后任政权的崛起接踵而至。
⑨圣人:有优秀文化战略的政权和领袖。
10居无为之事:坚守无为的准则;无为:见第一章解解6。
11不言之教: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用三宝来改善国风、民风,使人们都有与人共存方能使自己保有持续生存权、发展权的共识。
12万物作而弗始也:万物都持续生存,而不是像已经覆亡的无数个政权和权势利益集团那样,反复演绎覆亡和崛起、世间万物也跟着他们衰败、兴旺的老游戏。
13为而弗志:同七十九章“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意为只管为人民服务,别把自己奉献的那点利益挂在嘴上,等着甚至要求老百姓感恩戴德;为:作为、无不为,见第一章解6。
14成功而弗居:同七十七章“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八十一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为政权只管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别因为自己手中有权就为某些人谋求私利,干“损不足以奉有余”那种让自己覆亡——失去生存权的傻事。
15弗去:不离开;不失去生存权;国家、政权不灭亡。
翻译
人世间都知道(持续强盛、持续富有、持续受人尊崇并牢居于执政之位这种)美好的事物为什么美好,结果却是所有的政权和权势利益集团都走向罪恶的结局;都知道美好的结局为什么美好,却又都沦为丑恶。拥有政权孕育了自己的失去生存权,自己失去生存权又促成了他人的拥有政权;难于奉献、易于掠夺和持久享有,成了所有权力者身体里的生死怪胎;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相互冲突常常让短期利益绞杀永久利益;削高补下可以使全社会美满,削下奉高可以让权势利益集团更加富裕;共同富裕和为少数人牟利的论调永远纠结难辩。这些前一个灭亡的和后一个灭亡的紧紧相随的历史事实,告诉了人们千古不变的事理之常。
所以说,拥有优秀文化战略的政权和最高领导人,要奉行“无为”的最高原则,完成德(文化战略作为)的三个使命:让万物(当然包括政权自己)持续生存而不是像一个个覆亡了的政权和权势利益集团那样常常从头开始;要做到努力作为而不把自己的奉献当成(心态上、文化上、政治路线上、策略上、行为上的)索取利益的筹码;达到了满意的国家管理效果也不居功;只有不居功,才能让一个政权不失去执政地位和生存权。
附图:战略作为的三个使命——必须把“为而弗志”,也就是“要做到努力作为而不把自己的奉献当成心态上、文化上、政治路线上、策略上、行为上的索取利益的筹码”和“成功而弗居达”,也就是“达到了满意的国家管理效果也不居功”,提高到战略作为的使命的高度来认识,因为这生死攸关,而这两个使命的目的都是为第一个使命服务:万物作而弗始也。
解7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老子并不是泛泛而论关于美好,而是强调人世间最大的美好。任何民族、国家、团体、家庭、个人,最大的美好不是拥有某些财富、霸权、强权、敲诈掠夺权和对他人的忽悠权,而是拥有自己的生存发展权,发展权还必须充满自主性。自然,发展权失去自主性,生存权就是不完美的。
因为“有欲”、“有为”而不完美,甚至失去了生存权的民族、国家、霸权、强权、利益集团,无不知道永远强盛的美好,正是因为它们挑战、践踏了道也就是违背了无为这个大原则,才沦为丑恶。
解8
本章深入解析第一章的“有欲以观其徼”:因为“有欲”、“有为”,挑战了无为的原则,丧失了道的准则,所以,尽管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但最后却不得不沦为自己不希望不愿意接受的丑恶和灭亡。拿到政权和失去政权甚至生存权,前后紧挨着;容易干的巧取豪夺、难办到的无私奉献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持续强大,成了一个躯壳里的生死怪胎;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互相冲突使短期利益从根本上扼杀自己的永续生存机会……
老子正面回答了“有欲”、“有为”的边界:“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只有“为而不争”,只有全心全意、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只有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利益而使人民的利益最大化,自己才能“弗去”——不让人推翻、不离开人世、不失去自己和子孙的生存权、自主发展权。
解9
这里老子第一次提到“圣人”,用“圣人”一词来表述拥有优秀文化战略的政权、领袖;无论是《道德经》里的“圣人”一词,还是其它许多术语和词语,往往包含两个以上的含义,而在不同的语境和位置,其含义又有不少差异,有些甚至千差万别,这是古文的基本美感之所在,但这同时又增加了理解和把握、领会作者本意的难度,使阐释更具困难。这里的“圣人”一词,既有领袖的含义,又有政权的含义,有时候,还包括领袖群体甚至延伸到权势集团、各级权力者,这就要求人们在理解原文时,依据不同的语境,来仔细体味作者——老子的良苦用心,而现代汉语虽然常常让人一目了然,却又基本失去了这种“软”美感。
解10
1“无名”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最高准则,“有名”是文化战略思想(01章);
2“为无为,则无不治”(03章)是思想方法;根据“无名”而实现民族、国家、政权的永续生是文化战略的终极目标(6章);
3“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居”“行”都是战略学上的“作为”,属于《道德经》里的“德”,都是有谋划的行动,所以,不言之教的内涵,就是“道”,就是文化战略。
解11
提前说明四十九章“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文化战略作为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前提,而前两个都是对政权的严厉规范:
1圣人必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民众的生存要求和长远、终极利益为最高追求目标;
2战略作为必须取得充分的“善”和“信”两种社会效果;
3政权必须让民风走向淳厚善良。
第二章结构图
日期:2014-01-05 21:31:49
@老夫无奈 第三章
原文
不上①贤,使民不争;不贵②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③,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④、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⑤、弗为⑥而已,则无不治矣。
注释
①上:崇尚、提倡。
②不贵:提倡、珍视;使……贵。
③不见可欲:不出现权力者把自己的利益置于民众利益之上,其欲望不可遏止的情况;不出现让民众觉得可以推倒再来的改朝换代的境况。
④虚其心:使民众没有追求暴富暴贵的心理;让民众的思想专注、满足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与八十章“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同义。
⑤不敢:不敢挑战道、无为;与六十七章“不敢为天下先”同,不敢把自己的利益置于民众利益之上、之前。
⑥弗为:没有挑战道、无为的行为和观念。
翻译
不崇尚那些一夜暴富暴贵的技能和理论,(也不给人们这样的机会),让民众不去追求这样的机遇;不珍视很难得到的物品,让民众不产生盗为己有(而使自己一夜暴富)的想法;不出现让社会动荡的境况,让民众不产生推倒再来的念头和行为。所以说,“圣人”的国家管理,就是让民众没有一夜暴富暴贵的想法,让大家衣食无忧,没有追求大富大贵的愿望,只有健康的体魄,(一句话),就是永远地让民众明白不敢把一己私利放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利之上,不去挑战道和无为的可持续生存准则和原则,(如果这样),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了。
日期:2014-01-05 21:41:56
续上:
解12
本章深入解析上章的“圣人居无为之事”,具体回答上章的“为而弗志”的“为”——战略作为,也就是“德”的涵盖范围:六“不”。自然,这首先要求权力者率先尊奉,自己先严格做到——政风正,这样民众才能跟着走,达到民风淳,最后达到国风良,实现“万物作而弗始”的战略目标。
“使民无知、无欲”,和四十九章的“圣人皆孩之”、五十五章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六十五章的“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含义相同,不是让老百姓愚蠢无知,而是让民风淳厚,不出现欺诈成风的恶劣国风、民风和生活态度。对此理解最准确的,大概是汉代的《盐铁论》,其《卷二·非鞅》有言:“故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这里的“民不知”,应该是对老子关于“知(智)”最准确最完整的理解。不知道这句话是《盐铁论》的整理者桓宽,还是哪位鸿儒大家的杰作,更不知道此君对《道德经》的理解有多深刻、全面,其态度又是如何,但此句似应和《道德经》有相当的渊源,说得肯定一点,甚至有照搬老子之嫌。
解13
这里的“不上贤”,不是不提倡、尊崇贤德的社会道德观和社会生态,而是不提倡、不创造那些因拥有某些技能和新理论、新观念而一夜暴富暴贵的机会。
解14
前三章为《道经》的第一个层面,提出和简单回答了什么是道、有名、无名,指出人类永续生存的最高准则和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最高准则同属一理,人类永续生存的终极目标必须用无为这个最高原则来支撑和保证,阐述了德的基本内涵,指出战略作为(无不为)必须严格规范在无为的范畴内。
日期:2014-01-06 22:09:44
@老夫无奈 第四章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似万物之宗③,锉其兑④,解其纷⑤,和其光⑥,同其尘⑦;湛⑧呵!似或存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10。
注释
①冲:空虚,这里指无不包容。
②盈:满。
③万物之宗:同第一章“万物之母”,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④锉其兑:消磨国家管理中的锋芒,同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
⑤解其纷:消除国家管理中各种选择的纷扰,参见第二章“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
⑥和其光:调和……的光芒,参见第二章“为而弗志,功成而弗居”,把自己的光芒调和、融化在使人民利益最大化并逐步取得成功的辉煌里,而不要刻意显示自己的劳绩。
⑦同其尘:和最底层的民众站在一起,担当最容易受到攻讦曲解误解的事情,同七十八章“受国之垢”,“受国不祥”。
⑧湛:隐没、深沉。
⑨似或存:好像真的存在。
⑩先:祖宗。
翻译
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最高准则是无限开放的,无论怎么使用这个准则都不会感到它的规则的局限性。渊博啊!这个准则是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对政权而言,就是要根据这个准则来)消磨自己战略思想和方针的锋锐,排解自己在国家管理中的纷扰,把自己的奉献和服务融合在使人民利益最大化的辉煌里,牢牢地和最底层的民众站在一起;深沉啊!它好像时时刻刻伴随在我们身边,我不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它好像是天帝的祖宗。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