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作者:
含笑看吴钩2015
日期:2015-04-06 14:02:00
《长江为证》
——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
内容简介: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以崛起于江东的孙氏家族为描写对象,全景讲述从东汉末年至三国归晋这百年间东吴政权的兴衰史。
全文以尊重历史为出发点,坚持采正史为纲,年代和人物为主线,兼融小说的笔法,其中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了对当时政治经济、人伦道德的释解,反映了三国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军事、政治斗争,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沧桑巨变,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三国人物。
三国之精彩,何止蜀、魏?
-----------
有道是:没有噱头不成话题。
在不影响主线情节的前提下,
这里有基情四射的异姓“兄弟恋”(总角之好);
又有火辣性感的“嫩模组合”(江东二乔);
还有猥琐大叔“雪夜裸奔”的露骨表演(丁奉劫营)......
当然,虽说这些只是噱头,但可以保证它们绝非在下胡诌臆造的,而是统统皆有据可循。目的则是为了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向大家讲述一段段精彩纷呈的英雄往事。
日期:2015-04-06 14:11:44
楔 子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端四起。
初平二年,术使孙坚击刘表,表遣其将黄祖逆战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遂围襄阳。表夜遣黄祖潜出发兵,祖将兵欲还,坚逆与战,祖败走,窜岘山中。坚乘胜,夜追祖,祖部曲兵从竹木间暗射坚,杀之。(《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
坚时年三十七。庙曰始祖,墓曰高陵。(《吴录》)
【江东之虎——孙坚】
【荆州之主——刘表及其部下黄祖】
日期:2015-04-06 21:35:46
第一章 长子袭业
【我为长子】
对于死去的人而言,一切都结束了,但对于活着的人来说,生活还需继续。
尽管,前景看起来并不怎么美好。
因为孙坚死后,必须有人果断地站出来,为其家、其族料理之后的诸多事务,这个人需要收拾剩下的一盘残局,并重新整合力量,以挽救家族出现的衰败之势。
然而,有谁能担此重任呢?
这时候,不仅程普、黄盖等许多孙氏的老部下在看,其盟友袁术,甚至包括敌人刘表也都在看。
【江表十二虎臣之——程普、黄盖】
【伪帝——袁术】
而就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一名少年昂首挺胸,勃然而立。
他,就是孙坚之子孙策。
其实从父亲死去的那一刻起,孙策便已然清楚自己应当肩负起的一切。
因为,他是家中的长子。
中国的家庭组织中,有一个重要的成员——长子,民间普遍有“长兄如父”的说法,足可见其责任之重。
作为长子,要成为父亲的左右手。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为父者无疑是一家之主,扮演的是顶梁柱的角色。青年时的父亲是一条牛,中年时的父亲是一条龙,牛是勤劳的象征,龙是腾飞的标志,而由于年龄和经历等因素,决定了长子最有条件成为父亲的左右手,成为帮助家庭改变命运的有力支持者和参与者,所以,他也自然而然需要比其他弟兄姐妹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分担更多父亲的忧愁。
作为长子,要成为弟兄的示范者。
一个家庭的兴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成员间的“和”与“礼”。和睦是家庭兴盛最重要的元素,中国的老百姓千多年来一直笃信“和为贵”的理念,所以才有了“家和万事兴”之说;礼则是家庭兴盛最重要的标志,家无礼不宁,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而在家庭中,长子的为人处世、行为习惯和行事风格,都将深深地影响着其他弟兄姐妹,因此,长子需要凡事以身作则,成为弟兄姐妹行为的示范者。
作为长子,要成为创业的带头人。
一个家庭的延续,关键在于创业,否则即便拥有万贯家财,也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勤俭持家,创业兴家,才是家庭兴盛永恒的真理,因此,长子就必须在创业时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这样方能使家庭壮大并发展下去。
那么,以上的种种要求,孙策能做到吗?
如果说孙策做出的是肯定的回答,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毕竟这时的他,还只是个十七岁的少年,但令人惊叹的是,此后他的成长却异乎寻常地迅速,而且整个过程都在努力,只为可以接过父辈的旗帜,早日重振门风。
猛虎一门,我为长子!
族之兴衰,我来担当!
【小霸王——孙策】
日期:2015-04-07 09:07:33
【善后】
下面,让我们先回过头来了解一下孙策的家庭情况。
除了身为长子的他之外,孙坚夫妇还育有三子,分别是:
次子 孙权 字仲谋
三子 孙翊 字叔弼
幼子 孙匡 字季佐
有道是“知子莫若父”,其实自孙策等人诞生后,孙坚在给他们起名时,便为日后设计好了一幅理想的蓝图,对这几个孩子的将来,分别有着一番用心良苦的安排。
有一定历史知识的朋友都知道,古人在取名时,习惯用“伯、仲、叔、季、显、惠、雅、幼”等早已排序固定了的文字,来给自家的众兄弟区分开年龄的大小,孙策等人自然也遵循此例,这一点通过看他们的“字”便一目了然,没什么出奇的,而我想说的是,这四兄弟在姓名以及表字上一些不为人知的奥妙之处。
先看孙策的“策”,从字面上看,人们一般都把它解释为“策略”或“计谋”,其实不然,它的真正寓意是“策划”或“规划”,可见孙坚希望长子孙策能“掌符”,执孙家之牛耳,为族人策划未来;又看孙权的“权”,它也不是“权力”或“大权”的意思,而是作为一个动词,表达的是“权衡”之意,即一种能够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的决断力,可见孙坚希望次子孙权“能谋善断”,做好兄长的智囊;再看孙翊和孙匡。“翊”和“匡”也同样是动词,也就是“辅助,辅佐,匡扶”的意思,举个例子,大汉杂号将军中的翊军将军,其名号通俗地讲就是“辅军”的意思,匡扶就更显而易见了,再说他们两人的字,一个是“弼”,一个是“佐”,俗话说左辅右弼,意思都体现的是帮助或辅佐,名和字的含义如此一致,也说明了孙坚希望这二人能作为孙策的左膀右臂,帮助兄长共建大业。
如上推断,孙坚心里设计出的理想图应该是这样的——孙策为主,握符柄在手;孙权副之,权衡思量;孙翊,孙匡为辅佐,这四兄弟中,权,匡偏文,策,翊偏武,有文有武,共襄孙氏。
【孙权、孙翊】
日期:2015-04-07 09:20:11
讲到这里,我记起过去曾有过的一个疑惑:
记得《礼记》有曰:“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就是说,古代的男子在二十岁行过冠礼后,才由父母为其另起别字,而孙坚死时包括孙策在内的兄弟四人,都不到弱冠之龄,那么难道他们的字都不是孙坚起的?
后来,结合当时社会的客观形势,我又尝试着自己作了一番回答——《礼记》毕竟记载的是周礼,而三国正处于一个礼崩乐坏的乱世,也就是所谓的非常时期,想必当时的人们对于许多必要的礼仪已不再认真恪守,更何况是异常繁琐的周礼?所以孙坚应该是很早就为诸子起好了字,且同时钦定了孙策作为自己事业的接班人。
毕竟,这个最早跟随其出外征战的长子,各方面都像足了年轻时候的他,尤其是在战场上表现出的横扫千军,舍我其谁的霸气,更有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风采,只不过令人叹息的是,这位貌似把一切都考虑得相当周全的父亲,却没有给儿子一份丰厚的家底,反而留下是一个处境险恶的烂摊子。
于是,如何稳善地处理好亡父的身后之事,也就成了对孙策这位年轻家主的一次重大考验。毕竟当时的他只是一个年仅十七岁的未成年人,这个年龄本应是无忧无虑的,就算有也多是因情窦初开而产生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然而现实中这位少年所要面对的,却是一个虎狼遍地的乱世,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需要他妥善解决的难题可着实不少。
日期:2015-04-07 09:52:29
首先,孙策不得不面对的,就是在岘山击毙其父的仇敌——刘表。对于此人,他自然胸怀万般怒火,内心无时不想着如何踏平荆襄,为父报仇,但就当时而言这还只能是一种奢望,相反因为亡父的遗体仍留在襄阳,被刘表所收,因而他当下首先应考虑的,就是如何向刘表索回遗体。
可是,谈判是需要砝码的,而孙策却一无所有,能拿什么去跟刘表谈呢?
(这里加一句:演义里黄盖生擒黄祖,然后孙策用黄祖的性命换回父尸的情节实属虚构)
当这个少年正为此一筹莫展之际,其父昔日的一次伯乐之举为他解决这个难题。
原来,曾任长沙郡功曹的桓阶,自从被当时的太守孙坚举为孝廉后,又得朝廷征辟为尚书郎,孙坚攻打荆州期间,桓阶恰好因父亲去世而辞官还乡,为父守丧。得知孙坚战死的消息后,桓阶为报旧主知遇之恩,冒险求见刘表,并代孙策提出了希望迎回孙坚遗体的要求,刘表一方面碍于曾和桓阶同朝为官的那点面子,另一方面也因统治手段提倡的多是仁义之道,所以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下来,表示愿意成全孙策的一片孝心。
日期:2015-04-07 10:10:28
就这样,孙策在桓阶的帮助下,总算得以从敌人手中接回了父亲的遗体。
而就在那一刻,他由于情绪失控,终于难以自抑地大哭了一场,但在痛痛快快哭过之后,他也第一次清晰地看懂了一样东西——实力。
所谓实力,就是当你和别人产生矛盾,并为此找来几个好友,打算用拳头解决问题的时候,发现对方也拉了帮手,而且数量是你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结果就是你被揍得头破血流,倒地不起,而对方则趾高气昂地扬长而去,这就是实力。
在绝对的整体实力面前,孙策明白了个体的强大根本不值一提,只有实力强大的人才拥有话语权,否则只能被欺辱,被宰割。
荆州一战,无疑是孙策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拐点,它就像一场噩梦,无情地唤醒了这个沉睡中的少年。从此,他的心境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转变,认识到了实力的重要性,并对其开始狂热地进行追求,一心渴望拥有战胜任何敌人的力量。
日期:2015-04-07 10:31:04
将亡父的遗体做简单处置后,孙策默默地扶着那口冰冷的灵柩,就此黯然离开了荆州这块伤心地。
如果换做普通人,这种时候多半会一路抽泣,以至于思绪堵塞,方寸大乱,然而孙策的脸上,却再也找不到任何伤感的表情,有的只是内心坚定的信念。
踏出襄阳地界的那一刻,他转身回顾,并在心中默然起誓:
刘表,还有黄祖,你们的名字我都记下了!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他日沙场重逢,定要割下尔等头颅,祭奠先父在天之灵!
与孙策同行护送灵柩的,还有孙贲、俞河等族中亲属。
此二人这里多加介绍一二。
孙贲,字伯阳,其父孙羌和孙坚是同胞兄弟,作为孙策的堂兄,他同时还是东吴政权早期极为重要的一员将领,双亲早亡的孙贲,一直跟随孙坚左右,曾任长沙郡督邮、县长等职,孙坚死后,身为族中最年长的同辈人,孙贲暂时替孙策代掌兵权,为了保住仅存的数千旧部,他率军依附了袁术,而袁术则上表推荐他任豫州刺史。
俞河,字伯海,孙策儿时的好友,本系孙氏族子,后来因为由俞家抚养长大,所以才跟了俞姓,他质性忠直,讷言敏行,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追随孙坚从讨四方,战斗中经常作为先锋官冲在最前面,一直被孙坚视为忠贞不二的心腹。
孙策与孙贲等人悲戚戚地往东而行,一路经过江夏、庐江等地,途中又顺道前往舒县(今安徽庐江)接回了母亲吴氏和几个弟弟妹妹,一行人要去往的目的地,是仍相距甚远的江东吴郡。
那里,正是孙氏的故土。
日期:2015-04-07 10:52:18
【归葬】
曲阿,即今天的江苏省丹阳市,始置于战国时期,隶属吴郡管辖,初名为云阳邑,秦灭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改云阳邑为云阳县,不久又更名为曲阿县,直至王莽的新朝,曲阿才一度改名为凤美,东汉初复名云阳,后再复名曲阿。
当孙策等一行人进入吴郡后,并没有往南直奔老家富春(今浙江富阳),而是继续向东前往曲阿,还把父亲的遗体葬在了当地。
为什么孙坚的下葬地是曲阿,而非富春?
个中缘由,多半是因为曲阿当地的豪族弘咨,先前娶了孙坚的女儿为妻,孙策等人回到吴郡后自感势单力薄,于是决定先前往投奔这位妹夫,毕竟作为孝子的他,之后必须偱礼为父守制三年,这段深居简出的日子,势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庇护。
平心而论,这倒也不失为一个稳妥的考虑。
日期:2015-04-07 12:27:23
【为父守孝】
孙策将亡父葬在了曲阿之后,便与家人一同『居』于此地,并开始正儿八经地守起孝来,这段时间说长并不长,说短又不短,按儒家定下的规矩,为25个月,其理论依据来源于《礼记?三年问》中的相关记载:
“三年丧制,二十五月而毕”。
守孝期间,家中要设灵堂,家居不可贴对联,逢年过节不得出门到亲朋戚友家拜年相贺,不许燃放鞭炮,禁出仕,禁应考,禁嫁娶,凡事从简,衣着戴孝,以此表达对先人的哀悼。
孙策从初平二年时起,至初平四年,始终磐在曲阿,未离开过半步,不过守孝并不代表他就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在这满打满算的两年时间里,他还是完成了以下几件事:
一、潜习兵法,精研学问。
我们都知道,孙策日后仅用短短数年功夫便横扫江东,独霸扬州,整个过程所表现出的军事才华,令世人皆叹为观止。而所谓的“军事才华”,其实并不单指那项在阵前常见的“一骑讨”(倭国专门名词,即我们常说的单挑)本领,强悍的武力固然重要,可并非是为将者需要必备的条件,与之相比,行军布阵时的统御能力,冲锋厮杀时的指挥能力,以及战况转折时的应变能力等等,才是一名优秀将帅更需要具有的品质。
掌握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实践,也就是到战场上去,身临其境地干上几仗,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真刀真枪去体验,这样所获的效果才是最好的,但近这两年间,孙策是不可能有机会去打仗,去实践的,所以只能通过学习兵法韬略,先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了。
不仅是习兵法,孙策还充分利用曲阿这一难得的清静之地,潜心充电,大量读书,精研学问。如通过读《论语》,他明白了为人之仁,为学之道;读《老子》,他领会了天人关系的真谛;读《孟子》,他立志要做一个有浩然正气的大丈夫。
这段日子,无疑是孙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治学期,如此地刻苦与努力,固然和他热爱学习有关,同时也源于其内心远大的抱负。自幼随父征战沙场,孙策时常浮想联翩,壮志激昂,渴望有朝一日能“万一雏卵变蛟龙”,当然他也明白,想实现自己不凡的抱负,非得有经世致用的真才实学不可,所以,除了出于实用的目的而学习兵法韬略外,在琴棋书画等艺术领域,孙策也有着很高的造诣(这一点以后有专门介绍)。
日期:2015-04-07 13:05:31
二、制定方略,规划未来。
虽说在曲阿是足不出户,但孙策对于日后的发展,却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具体的实施方案就是——
“欲从袁扬州求先君余兵,就舅氏于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仇雪耻,为朝廷外籓。”(《吴历》)
该方案可分成五个步骤进行:
1、投靠袁术,请求对方归还孙氏旧部;
2、在舅舅吴景控制的丹杨郡发展势力;
3、渡江东归,回老家开辟新天地,占据吴郡、会稽等地,以为根基;
4、待时机成熟后举江东之兵,攻打荆州,为父报仇。
5、雄踞长江南岸,作一个拥护汉室的地方割据政权。
之后的事实证明,这一套方案成功实现了前三步(第四步正在进行中),只因意外死于几名刺客箭下,孙策才不得不将权力棒传予孙权,由后者接手完成。
三、联络先父旧将,保持沟通与联系。
孙坚死后,其部曲溃散了不少,但仍保留着数千之众,这些人属于浓缩后的精华,袁术自然大为垂涎,分化、收买等手段估计也没少用,然而却终究无法遂愿,这批孙氏旧部始终作为一个较为独立的整体存活着,其中的原因,我想多半正是那几名忠诚度超高的老将,在里面体现出的犹如定海神针般的巨大凝聚力。
朱治、程普、韩当、黄盖等人,无不追随孙坚剿过黄巾,讨过董卓,如果孙策这三年间未与他们持续地联系和沟通过,并事先以书信的方式,向这些先父的老部下征询过他们今后的打算,以及阐明过自己真实的想法,他们是否会一如既往地效忠孙氏,听从调遣,这一点是值得怀疑的。毕竟,要这些能力卓越、经验丰富的人才心甘情愿跟随一个年龄与自己的儿子差不多的年轻人,光面子上就有些挂不住,要知道,他们在乱世中可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以其出众的军政才华,再找一个主公可谓轻而易举,况且孙坚又是战死的,另投他人并不存在道义上的障碍,新的老板也不会因此而怀疑他们的人品。
然而,究竟是什么因素使他们最终选择了孙策呢?
是对孙坚那份难以割舍的忠诚,希望能看到其后人重新振兴崛起的那一天?还是被孙策独到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从此又有了继续效命的热情?
或许,二者都兼而有之吧!
守孝期满后,孙策便领着家人离开了曲阿,渡江北上,然后把家安在了广陵郡的江都县。
是岁,乃为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也。
【东吴老臣——朱治】
【江表十二虎臣之——韩当】
日期:2015-04-07 15:34:45
第二章 飘摇江渚
【移居江都】
广陵郡,和吴郡仅一江之隔,其治下的江都县因位于长江北岸,与曲阿是隔水相望的两个相邻县份,故而两地间的距离非常近,但由于受到长江的阻隔,使它归于徐州管辖,也就是说广陵是徐州牧陶谦的地盘。
孙策举家迁入当地后,不久便引起了陶谦的猜忌。
按说当时的孙策不过一毛头小子,既无兵又无权,连其父死后留下来的乌程侯爵位,他也让给了幼弟孙匡。
那么孙策到底是做了什么,竟让堂堂的徐州之主心生戒备之意呢?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若要究其原由,还得从陶谦执掌徐州后的表现说起。
【徐州之主——陶谦】
日期:2015-04-07 18:05:52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各地鲜有幸免之处,如董卓乱政期间,关中惨遭蹂躏;之后二袁相互攻伐,中原又一下子成了主战场,而地处最东边的徐州却仍是一片乐土,那里的地理位置优越,相较北方,它的气候温暖,而相较南方,则生产力更强,加上多为平原地带,可大面积进行开垦,所以当地“百姓殷盛,谷米封赡”。
安定的徐州,自然吸引了大批因躲避战乱而四处逃难的民众,其中也包括不少有才学的知识分子,加之淮泗地区自古人才辈出,因此可以这样形容:徐州等于就是一个储备量极为丰富的人才库。只可惜身为一州之长的陶谦并无识人之能,对人才不仅做不到各尽其用,反而宠信并提拔了一批奸恶之徒。
如广陵太守赵昱,系本地知名人士,只因性格忠诚耿直而被陶谦疏远,倒是如曹宏这样喜欢背后搬弄是非,打小报告的无耻小人,特别能讨陶谦的欢心,还有丹杨人笮融,其身份本只是一个靠打家劫舍为生的绿林中人,可当他带着数百喽啰投奔陶谦后,竟然得到重用,被授意监督广陵、彭城等地的运漕,此人在任期间,将属地内上缴的税赋大肆贪污,中饱私囊,占为己有。另外,陶谦还官匪勾结,时常派部下与自称天子的下邳人阙宣合伙,对治下的百姓进行抢劫掠夺。政令和刑法的极度不协调,正义力量被邪恶势力所压制,使徐州逐步滑入到了混乱之中。
日期:2015-04-07 19:40:27
如此糟糕的局面,令身处其中的士人们痛心疾首,而这种状况,又恰恰被时刻怀有复仇之志,暗地里一直积极准备的孙策发现了!
陶谦啊陶谦!
徐州各地之能人志士,何其多也!你却视而不见,未加珍惜,这般糊涂且愚蠢,倒不如大方些给我得了。
可以说,孙策移居江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在徐州挖人!(结纳豪俊)
相信喜欢玩光荣公司《三国志》的朋友,都有这么一个共识,那就是游戏中最令人激动的事情,不是打赢某一场战斗(因为难度不大),而是选曹操时从陈留搜索出程昱、典韦,从许昌登用到荀彧、郭嘉、于禁,望着手下这些一流的文臣武将,心情绝对会畅快不已。
因而整个三国史,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便是:
得士者昌,失士者亡。
人才,比什么都重要!
日期:2015-04-07 21:38:51
这一点陶谦不明就里,而孙策却看得很透,或者说,年纪轻轻的他,已经具有了长远的战略眼光。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