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三国演义』中的三大主角

作者: klingkun

  日期:2015-03-12 08:56:00
  前言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据说艺术造诣最高的一部小说是《红楼梦》,那么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小说一定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家喻户晓,诸葛亮成了智慧的代名词,曹操成了奸诈的代名词,关羽则代表了忠义,刘备代表了热泪……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定位,几乎都是来自于《三国演义》。也有人说了,这些人物早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就在《三国志》和各类评话的宣传中就已经家喻户晓了,算不得《三国演义》的影响力。但是《三国演义》有一个神奇的经历,古今中外任何一部小说都难以望其项背。那就是成为了一个国家的军事教科书和官修史书的样本。这个国家就是后金,后来演化为清朝。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都是拿《三国演义》当兵法来看,而且还运用在战争中。甚至清朝的很多官方文献中,能看到《三国演义》的经典桥段。比如袁崇焕版的蒋干盗书,再比如奕詝和奕?争位简直是曹丕和曹植争位的翻版。最离谱的是,后金时期满文书写的史书,由于满文这种新创作文字的不全面性,一些难以表达的意思,居然学习明代《三国演义》里面的绣像。史书内有插图,真佩服满族先人们的智慧。

  既然要聊《三国演义》,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三国”是什么?这个很好回答,魏、蜀、吴。但就具体到这部小说中,出现过的国家还真不止这三国,什么彻里吉、孟获、兀突骨都有自己的国家,对了,永远不能忽视里面的大汉帝国。那这部小说的中“三国”,在下冒昧的解读为三个人,这三个人是全书的主角,分别是:曹操、诸葛亮、姜维。
  这部小说前半部可以说是描写了曹操传,中间是诸葛亮传,后半部是姜维传。捋清楚这三个人及其对手的历程,基本上就能读懂这部伟大的小说。现在我们就从曹操开始,看看能读出哪些不一样的东西,内容取自明嘉靖壬午版和清毛纶、毛宗岗版两个版本的《三国演义》。
  日期:2015-03-12 08:56:59
  曹操篇
  一、做太监,挺好

  《三国演义》的故事是从东汉末年开始讲述的。汉朝这个朝代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汉朝的历史就是宦官和外戚的斗争史。就在这种传统下,汉朝著名的昏君汉桓帝驾崩。他崩了没关系,关键是崩之前没有儿子。只好紧急过继了自己的侄子当儿子,这个侄子就是十二岁的汉灵帝。汉桓帝虽然无道,但是知道把自己糟蹋的差不多的帝国交给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是及其不靠谱的。因此给灵帝留下了三个辅政大臣: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司徒胡广。辅政大臣这个职位上,最有名的大概就是清朝的鳌拜吧。其实无论哪朝,只要是小皇帝继位,老皇帝都会留下几个辅政大臣,让这帮辅政大臣相互制约,才能避免皇权和臣权的平衡点被打破,保证皇权永固。汉灵帝的这三个辅政大臣上位,表示着一个崭新的外戚专权时代到来,那个职位最高的大将军窦武,从辈分的角度讲,是汉灵帝的姥爷。

  汉灵帝不知道走了什么运,突然当了皇帝。但是他很不喜欢这个姥爷,因此他姥爷又没能把他领上道。年轻的汉灵帝需要培植自己的势力,因此喜欢和太监为伍,尤其是喜欢曹节。有时候很难讲曹节和窦武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反正俩人互相看对方不顺眼。窦武不能容忍这个太监权柄日盛,形成新的宦官专权的时代。于是就和另一个辅政大臣陈蕃一起研究,怎么把这个挨过一刀的死变态曹节再砍上一刀,让他人头落地,才不枉这些生理正常的男人当这一回辅政大臣。

  窦武和陈蕃虽然下半身比曹节正常,但是上半身还真不一定比曹节正常,尤其是这个脑子,考虑事情极其不周全。这么机密的事情居然暴露了,这哥俩还在屋里密谋呢,外边曹节带人杀过来了。大将军和大太傅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杀了,自此之后,曹节、张让等十个宦官专权,号称十常侍。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张让,汉灵帝居然管这个太监叫爹,哪说理去?我深度怀疑汉灵帝是个高端黑,他是在拿张让的身体残疾开涮。不过在那个时代,当太监是个很光彩的事情,说出去倍有面子。因此有的是人抢着当太监的儿子,太监也乐意认领这些儿子们。就这样,张让、曹节等十常侍把汉朝又带到了宦官专权的轨道上来,他们陪着汉灵帝拖着这个被汉桓帝祸害的差不多的帝国,一步步走向灭亡的深渊。

  不过所谓十常侍在太监圈是小字辈,咱书里边这位男主角曹操,人家爷爷曹腾当太监贵族的时候,这十个人妖估计还在养伤呢。曹腾是太监圈的前辈,曾过继了一个叫夏侯嵩的人当儿子。夏侯嵩改名曹嵩,自此发达。曹腾死后,曹嵩继承了费亭侯的爵位,一路做到了大鸿胪,位列九卿。曹嵩的儿子就是曹操,是一位中央级别的官三代。

  汉朝是个拼爹的时代,当时没有科举,选官制度是举孝廉。意思是说朝廷去考察一些孝顺廉洁的人,选出来当官。那么问题来了,孝廉的标准是什么?最主要一条标准就是看爹是谁。像曹操、袁绍、袁术这样的官n代,生下来就被认为是又孝又廉的。这样的人哪怕生下来就是肥得像猪一样的弱智,也能弄个少将当当。
  曹操就生在这样一个官员世家里,可谓是含着金勺子出生。曹嵩应该很喜欢这个儿子,给这个孩子取了很多名字。小名有曹操、曹吉利、曹阿瞒,身份证上的大名叫曹孟德。如果当时流行英文名,曹操的英文名的音译版很可能是曹孟德斯鸠。总之出身富贵的曹操小时候基本上是个纨绔子弟,他有两大爱好:一是生物学,喜欢左牵黄右擎苍的去打猎;二是艺术,喜欢吹拉弹唱歌舞。但是,曹操跟其他纨绔子弟有个巨大的不同:精于权术。也就是说年轻的曹操心眼很多。他不仅坑小伙伴,连自己亲叔叔都算计。

  这是个大家都知道的桥段,曹操的叔叔觉得这孩子没正行,经常找曹嵩打小报告,完事曹操就得挨顿打。曹操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这种事在发生,在自己叔叔面前俩眼一翻,假装抽了过去。曹操的叔叔是个很没节操的人,看见自己的侄子抽了,不想办法找大夫抢救,而是赶紧去告诉曹嵩,然后自己溜了。就在曹叔叔去打报告的时候,曹操拍拍屁股回家了。曹嵩看见曹操无恙,就问他中风怎么好了?曹操委屈极了,说自己根本没有这毛病,只因为叔叔不喜欢自己,才被这样诅咒。从此之后,曹嵩再也不信自己弟弟说自己儿子的坏话,曹操更加肆无忌惮。

  在大多数人眼里,少年曹操跟别的纨绔子弟没人么两样。只有两位所谓的名士认为曹操是个不同寻常的人物,这俩人是个是桥玄,一个是何顒。桥玄认为曹操是个可以力挽狂澜的人物,乌烟瘴气的汉朝,只有曹操可以拯救。何顒则认为汉朝将亡不可避免,但是以后能安定天下的准是曹操。这两种说法似乎有些矛盾,但也殊途同归。曹操为了探究真理,又去请教一位会看人的专家,名字叫许劭。许专家很不喜欢曹操这类人,就不理曹操。曹操再三追问,许劭说出了对曹操这个人物最准确的评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原文)”意思是说,在和谐社会,曹操会是个有作为的官员;在混乱时期,曹操是个可以通过非主流手段成就大业的人。奸雄嘛,比英雄灵活,比枭雄伪善。英雄令人敬仰,但是成功者罕有。枭雄令人敬畏,成为一方霸主的不少。唯有这奸雄,总被围观群众称赞,最终成就霸业,被后人冠上一个“奸”字。许劭的话让曹操非常高兴,虽然许专家瞧不起曹操这样的人,但是这种评价是对这个少年非常高度的肯定。

  人生就是这样,当别的年轻人二十岁时还在纠结追哪个女生的时候。人家曹操就当官了,还不是个小官,当了洛阳北部尉,是当时首都北城区公『安』分局的局长。这样的际遇,绝不会让曹操认为生逢乱世,这绝对是个盛世,和谐和社会。既然自己在盛世是个能臣,那就得干点能臣干的事。
  曹操认为,作为人民警察,就要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维护法律的尊严。因此在曹操的辖区,那讲究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最最重要的是,曹操讲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激情杀人,也是杀人。曹操设立五色大棒(红、黄、白、黑、绿五行颜色),不安分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的挨打数量,自行选择违法的程度。
  但是在那个太监横行的时代,法律只是特权阶级用来欺压非特权阶级的武器罢了。因此特权阶级根本不把曹操当回事,尤其是太监家族们,觉得跟曹操是一个阶级的兄弟,更不当回事,都自己人嘛。这不,十常侍之一的蹇硕,深得汉灵帝喜爱。蹇硕的叔叔是个比较能装的人物,按照当时的法律,到晚上要实行宵禁政策,谁也不许出门。蹇硕的叔叔偏偏大晚上出门,出门就出门呗,还携带管制刀具出门,带就带吧,您倒是去城南溜达啊,还得去城北晃悠,当场就被曹操的巡逻队抓住。这哥们觉得跟曹操都是太监的亲戚,通融一下呗。人曹操可不这么认为,除了自己立志要在这一片创造有秩序的社会之外,曹操压根瞧不起十常侍。人家曹操的爷爷曹腾不仅是太监圈里的大字辈,还是伺候过先帝的老牌太监,没干过什么恶事。十常侍算什么,各个坏的流油,把国家祸乱成这个样子。要是不提蹇硕还好点,提蹇硕更得打!

  就这样,二十岁的曹操轻而易举上了第二天的头条。太监的孙子打了太监的叔叔,这事可不算小,外戚圈喜大普奔,太监圈束手无策。自此曹操天下闻名,城北秩序井然。连太监都不敢犯法了,谁还敢?这件事让太监们很苦恼,作为光荣的太监群体,以后在洛阳可怎么混?又搞不定曹操,人家也是有背景的。只好太监们一商量,把曹操调到顿丘(今河南清丰县)当县令,之后让他在顿丘爱打谁打谁,反正那边没太监。

  这事干的很没节操,不仅让一个年仅二十岁信心满满要匡扶国家的年轻公务员灰心丧气,也让洛阳北城刚兴起的新气象变回了乌烟瘴气。在当时大多数百姓眼里,汉朝已经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希望了。国之将亡,必出妖孽。《礼记》说: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这一点从《史记》上也能看出端倪。所谓妖孽就是不合常理的事情,具体到《三国演义》,还真就有妖孽出现了。这个妖孽像个搅屎棍,大汉王朝搅动的臭气熏天,乱世实实在在的到了来。对于曹操来说,治世之能臣是当不上了,那咱就在下节看看他是如何走上乱世之奸雄的道路。

  日期:2015-03-13 22:32:28
  二、群妖乱舞

  如果说“国之将亡,必有妖孽。”那汉朝末年真可谓群妖丛生,毕竟是一帮太监人妖把持朝政的时代。那时的汉朝如果拍成灾难片,肯定比《2012》震撼。比如皇宫惊现巨蟒、洛阳天降大型冰雹接着就是大地震、山东沿海掀起大型海啸、大量母鸡变成公鸡、黑色雾霾弥漫温德殿、玉堂殿内出现彩虹、全国多处山崩等灾难此起彼伏。面对这么多的异象,搁现在也得人心惶惶,何况笃信天人感应的汉朝呢。汉灵帝对此也很忧心,还做了不少努力,比如改年号。不是海啸了吗?不忙着赈灾,先把年号改为熹平。海啸是平了,人心不平啊,怎么不赈灾呢?于是起义者开始不断小规模出现。后来汉灵帝又改年号为光和,也没能使天下太平。于是汉灵帝紧急召开座谈会,把各路大臣、专家学者都找来大家聊聊,一定要找到灾难不断的原因和解决之道。

  光禄大夫杨赐认为所有异象中,最可怕的是玉堂殿出现彩虹,因为《春秋》记载:“天投蜺(彩虹),天下怨,海内乱。”为啥会这样呢?杨赐认为中央外戚、宦官相互争斗,交替专政;地方官吏私加赋税所致。而议郎蔡邕则尖锐的指出,就眼下的危局,绝对是宦官专权导致的。
  蔡邕就这耿直的性格,也为自己将来的悲剧埋下伏笔。有这帮耿直的大臣,汉灵帝也有所感慨。不过曹节等十常侍势力庞大,又是皇帝近臣,轻而易举就把蔡邕罢官。地球人已经阻止不了汉朝的加速堕落。
  就这样,汉末第一大妖南华老仙出现了。有人说南华老仙不是神仙么?还真不是,因为是不是神仙,不能从名字判断,车迟国的国师不还叫虎力大仙么。在中国的神仙体系中,是不是神仙一不看本事,二不看种族,看的是在不在体制内。比如孙悟空,当弼马温就是神仙,当美猴王就是妖怪。这位南华老仙不在神仙体系之内,就算是人类修炼成功,最多也只能是魔,当不了神仙。
  这位南华老仙有能力,但是当不了神仙,一直郁郁不得志,又没有孙悟空的胆量,只能在人间搞点事端。当然了,他不能亲自出手,于是找了一个人间的代理人,传授给他一些技能,让他在人间搞暴动。南华老仙选择的这个人,就是张角,传授给他了一本《太平要术》,从此把张角带入魔道。
  现在张角基本上被定义为一个神棍的形象。其实当初的张角是个温文尔雅的读书人,标准的秀才形象。不过很可惜,作为一个读书人,没有生在读书人地位极高的宋朝,反而生在没有科举的汉朝。那感觉就像舒马赫生在了没有汽车的时代,悲剧est。
  张角在遇见南华老仙之前,绝对的生活不如意。汉朝的老百姓一般是不读书的,一是没那闲钱买书,二是读了书没有任何经济价值,三是自商鞅变法以来,政府就垄断了教育,不在鼓励百家争鸣时期的私人办学,因此教育资源也有限。但是张角却坚持读书,读书人一般分两种:一种是专业做学术研究,一种是为了读书明理,明理之后就会有政治需求。汉朝的最高学府是太学,专业做学术研究的。但是张角恰恰属于有政治需求的读书人,他想当公务员。不过根据他的出身,肯定不能举孝廉当官,外加高傲的性格,又不能在地方上通过“征辟制”入仕。这样的人,非常适合做一些报复社会的事情。与之同类的人还有考不上科举的黄巢、范文程、洪秀全等。可能就是因为这样,南华老仙把张角收为徒弟,让他尽情的折腾。不过这位老仙不可能明说让张角去报复社会,而是让他“代天宣化,普世救人。”这一点看上去很像宋江看完三卷天书后高喊“替天行道”的意思。不过事实上,这本《太平要术》可没讲任何宣化、救人的事。

  那么这本《太平要术》都写了什么?咱就来看看张角学了这本书之后都干了什么。
  张角和弟弟张梁、张宝学习这本宝典,据说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当然这些玩意都是魔术而已,刘备都能轻松的用狗血破解。张角从这本书上学的最大的学问就是忽悠。他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医生兼神父的形象,外号有“太平道人”、“大贤良师”等。张角到处治病救人,那他到底会不会治病呢?咱先看看他治病的手段:如果有人来看病,先让患者在张角面前忏悔,诉说自己的罪恶。这让我不仅联想到了基督教的神父,莫非《太平要术》跟《圣经》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是没有的,张角治病,忏悔是为了下一步治疗方式:烧张符,把灰洒在碗里,倒上水让患者喝下。在强大的心理暗示下,病情很轻的,还真能好了。当然了,这类病人不喝这碗脏水也能痊愈。那病重治不好的呢?这就用到第一步了,张角会说不是我的符不灵,是你忏悔的时候不真诚,肯定有罪恶没说出来。这就是两头堵了,按照这个理论,还真没有张角治不了的病。

  《太平要术》不仅讲了如何忽悠不明真相的群众,还讲了如何炒作。张角收了五百多徒弟,这五百人出去到处宣传,再收下线,下线再收下线,把原始传销搞得如火如荼。
  渐渐地,张角的队伍愈加壮大,邪教初步建成。张角把这些教众分成三六个方,大方有一万多人,小方有六七千人。咱都按六千人算,保守估计张角手下也有二十多万教众。当时全国才有五千多万人,张角的邪教组织可谓巨大。这样一个邪教组织,为什么没有遭到国家依法取缔?原来张角一直派自己的助手马元义贿赂十常侍中的封谞、徐奉,这才让自己的队伍在朝廷眼皮子底下壮大。
  张角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密谋起义。张角有个徒弟叫唐周,真诚的跟着张角学习道法、医术。这一天,唐周接到命令,让他去找封谞一趟,密谋里应外合起义。唐周蒙了,不是学习道法、医术吗?怎么就起义了?这事太大了,唐周作为一个守法公民,直接就报案了。朝廷迅速做出反应,招大将军何进斩杀马元义,收押封谞、徐奉。张角知道事变,仓促之下立刻起义,把这个国家彻底带入了乱世,三十六方教众遍布全国,在大汉帝国遍地开花,叛军数量达四五十万。

  一个国家的腐败,肯定先从军队开始。军费嘛,朝廷不能不给,还不好查怎么花的。汉末的正规军多数战斗力十分低下,有点像清末面对太平天国的绿营兵,面对起义不堪一击,望风而逃。汉朝和清朝的急救措施都很一致,招募地方团练。全国各州都开始招募地方武装平叛,渐渐地这些人都成了大军阀,为汉末军阀混战埋下了伏笔。朝廷又派遣卢植、皇甫嵩、朱儁三位将军带着朝廷压箱底的精兵分三路讨贼,这个事情让在顿丘当县令的曹操获得了机会,被升为骑都尉,跟随皇甫嵩平叛。

  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对于曹操来说意义非凡。这次动乱不仅让曹操从行政官员转为军事官员,从而开启了曹操的戎马人生。更重要的是曹操日后的主要军事力量青州兵,就是收编的山东黄巾军。

  乱世总是英雄们的舞台,汉末群雄很多都是从镇压黄巾军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中就包括曹操一生的宿敌:刘备。
  那是发横在颍川的一场激烈战斗,朝廷三路大军围攻张梁、张宝主力,黄巾军败走。曹操带本部人马截杀,斩首万余,大获全胜。正是这场战争让曹操在军事上崭露头角,也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曹操、刘备首次相遇。
  关于曹操和刘备之间的爱恨情仇,由于毛伦、毛宗岗爷俩对刘备十分偏爱,所以把自己的主观情绪大批量的注入到《三国演义》之中,因此对比明、清两版《三国演义》,毛版的艺术性更强,但是却删掉了大量对曹操有利和对刘备不利的内容,看起来很不客观。
  其实了解完曹操的青少年时代,就不得不提这位冤家刘备的青少年时代。刘备字玄德,中山靖王之后,是个没落的皇族。汉武帝时代推行推恩令,导致刘姓诸王的地盘一代比一代小,爵位一代比一代低。中山靖王还是个亲王,往下几个儿子把封地一分,人人底盘都不大,所以都当不了王,变成了亭侯。亭侯不是公、侯、伯、子、男里面那个侯爵,而是汉朝二十级爵位中最低级的一个。亲王的儿子就由第一级降到了第二十级,再往下传十六代就是刘备。可想而知这些皇族子孙们的待遇那是一代不如一代,刘备的爷爷刘雄就没了爵位,他爸爸刘弘连官都不是,混了个吏。再到刘备这一代,吏也没混上,混成了一个卖草制品的小商贩。好在汉朝没有城管,刘备总算有碗饭吃。黄巾起义不仅给了曹操一个宽广的舞台,也给了刘备一个登上政治舞台的契机。下一节,咱来聊聊黄巾起义给曹操、刘备两个人划定的不同人生轨迹。

  日期:2015-03-14 20:11:53
  三、其实是一样的人
  刘备和曹操其实是一类人,只不过被家庭条件这个硬指标生生分到两条道路上。少年时代的曹操喜欢打猎和音乐,标准的纨绔子弟。而刘备也没什么更高雅的爱好,除了曹操的那两大爱好之外,刘备还喜欢漂亮衣服,就像现在的孩子爱穿“名牌”一样。
  俩人爱好虽然相同,但是家庭条件过于悬殊。曹操家里有钱,有这最多算挥霍。刘备生长在单亲家庭,有这爱好就显得荒唐。不过刘备如果有钱,那肯定和上流社会的孩子一样会花钱,绝不是土豪。
  面对黄巾起义这样的契机,有背景的曹操马上就升为骑都尉奔赴战场建功立业。而刘备没有背景,只能去报名参军。这一年,刘备二十八岁。这是个让人伤感的岁数,因为汉朝人的平均寿命也就二十五岁,虽然说是婴儿早夭拉低了这个平均值,但是二十八岁在那个时代绝对不算年轻,难道刘备要在二十八岁从一个地方武装的士卒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换谁是刘备,都会无比伤感的面对这招兵榜文长叹一声。去吧,二十八岁在一个没有正式番号的部队里当小卒,前途未卜;不去吧,又怕失去一个逆袭命运的机会。看来刘备品味鸡肋的感觉,比在汉中战场上的曹操早了很多年。

  幽州城外,面对着太守刘焉的征兵榜文。刘备一声叹息,引来了一位英雄。此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若奔马。姓张名飞字益德,是一个涿郡富豪。张飞可能不会想到,同样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长相,自己一直是莽夫形象,而林冲却被很多人认为是白面小生的形象,多不公平啊。刘备、张飞一起去酒店喝酒,各诉衷肠,又偶遇到通缉犯关羽,三人桃园结义,义气千秋。
  问题来了,为什么刘、关、张三个本不认识,不同阶级的人会见上一面就结拜成兄弟,从此一起征战天下,同甘共苦呢?不要说共同理想,当时很多人都有这个理想。也不要说互相欣赏。一个小商贩、一个杀人犯、一个杀猪的,有什么好互相欣赏的呢?其实这三个人的相遇,互相之间有着极强的供需关系,正是这种供需关系,才把这三个人瞬间绑定在了一起,成了千古佳话。
  对于刘备来说,二十八岁去当个士卒实在是场灾难。他需要张飞这样的大户的相助,张飞的钱可以招募更多的人员,张飞的庄客可以当做第一批武装力量,张飞的武功可以冲锋陷阵。那张飞这么有优势,为什么不自己单干?不行啊,张三爷是商人,社会地位低下,不存在振臂一呼的社会效应。就算勉强去招募人员,很容易混成土匪。事实上后来不得已单干的张飞,由于没有政治资本,只能混到芒砀山当土匪。因此张飞需要刘备,刘备的皇族身份和社会关系很重要。虽然那个时代皇族满大街都是,幽州太守刘焉也是皇族。但是混成小商贩还不甘心的只有刘备,因此张飞和刘备,可谓珠联璧合。当然,这哥俩也不能没有关羽。一个被通缉了五六年的杀人犯,实力绝对不是盖的。最关键的一点,关羽这个人很耿直。解良豪强仗势欺人,肯定不是欺负关羽,但是关羽看不过眼居然把人杀了。这耿直的性格,丝毫不输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种人骨子里不会搞阴谋诡计,直来直往,忠义当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