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从史料细节探究历史真相

作者: zlzxs

  原序
  或许有人看到本文标题会嗤之以鼻:“史书白纸黑字就在那里,凭什么你写的就是别人不知道的事?”不错,史书白纸黑字确实就在那里,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兴趣去发现问题,整理问题,解决问题。就好像白话文也推广上百年了,到如今却还没有人能够完整的把裴松之《三国志注》翻译成白话文一样。
  我将会从众多容易被人忽视的史书细节着手,去丰富若干历史事件内容,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出绝大部分人都闻所未闻的三国故事,相信能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甚至我以为:我这篇文章可以颠覆很多自以为很了解三国史的人众多观念。若有人看过吕思勉《三国史话》、何兹全《三国史》、张大可《三国史》、《三国史研究》、黎东方《细说三国》、于涛《汉末群雄天子梦》、易中天《品三国》、《三国纪》、袁腾飞《袁腾飞讲汉末三国》等等近现代诸如此类的三国史著作,请忘了他们的作品吧。相信我,没错的!

  ——
  本文首发百度三国志吧,期间多次增补,再改发在三国论坛,煮酒本帖,是第三处。
  在本帖开始之前,首先感谢曾为本文指正、提出中肯意见的热心网友(排名不分先后)。
  成刚、李飞、魔纱兔、东泽爱文心、理想狂热者、平原区春丽、l342623、无亏公子、拜仁之小猪、289266、【田余庆】、窃比老彭、燕京晓林、历史的爬虫、王欢。
  日期:2015-05-27 19:27:44
  天涯煮酒版序
  我写本文的初衷,就是要纠偏,惩妄。
  三国史从来都是历史学的热门话题,就如同足球在体育中的地位一样。自陈寿作《三国志》,裴松之率先为其作注,再至近代卢弼综合前人诸多见解,作《三国志集解》,这些前辈的功劳可谓彪炳千秋。
  然而近现代出现的某些三国史学作品,作者为了标新立异,不去提高自身的阅读量,仅仅是靠读裴注+三国志,甚至不知道从哪看来的网文(或者说是水平低下的作品),把一些前辈错误的观点当成真相,以为发现了历史“新大陆”,如此把玩文字,还自称严肃历史,顺便义正言辞地痛批演义,我看这水平还不如罗贯中呢,至少人家没说自己写的是史书。

  我写这文,其中就批了很多写三国史的前辈,回头看来,能被我看重的前辈真是屈指可数。
  前文说“发现历史新大陆”的就是易中天教授,例如他把《魏略》及《九州春秋》中“诸葛亮毛遂自荐”的故事当成真相,还处心积虑将此事与“三顾茅庐”脑补成先后两件事,在其作品中大书特书,颇为得意。殊不知,裴松之引此文时,早就批了“乖背至是”。
  从裴松之到卢弼,千年来纷纷史家,无人相信“诸葛亮毛遂自荐”是真,而易教授就信了,还四处宣扬,【乖背至是】!
  日期:2015-05-27 19:32:07
  在正文开始前,我先谈三个关于前辈治史的话题。算是开胃菜吧。
  第一个话题。
  裴松之在给《张鲁传》作注时,就怀疑张修可能是张衡(张衡是张鲁之父),后世史家纷纷对此不予赞同。

  1.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范书灵帝纪有此张修,陈寿魏志《张鲁传》有刘焉司马张修,刘艾《典略》有汉中张修,裴松之以为张修应是张衡,非《典略》之失,则传写之误。按《鲁传》云祖父陵父衡皆为五斗米道,衡死鲁复行之。刘焉司马张修与张鲁同击汉中,鲁袭杀修,非其父也。今此据范书。
  2.惠栋曰:刘焉司马张脩与鲁同击汉中,鲁袭杀脩,非其父也。
  3.陈景云曰:衡事见《鲁传》,裴氏盖据本传言之。《后汉书?灵帝纪》张角、张脩并以中平元年反,章怀注脩事,引汉侍中刘艾《纪》,与《典略》之文合。刘《纪》出《典略》之前,不应有误。脩、衡二人虽同出五斗米道,而衡匿迹深山,无阻兵作乱事,与反逆之妖贼自异也。
  又曰:刘艾尝为董卓长史,所记皆耳目近事,在魏鱼豢《典略》之前,不应有误。
  4.钱大昭曰:按张鲁本传,鲁即张衡之子。又云“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典略》所云“汉中张脩”,即刘焉之别部司马,亦习五斗米道。《后汉书?灵帝纪》所谓“巴郡妖巫”是也。安得以张鲁之父当之?裴说非是。
  如果大家都能认识到裴松之的见解有误倒好了,结果吕思勉写《三国史话》在“黄巾”一节中,直接把张陵、张衡抹去,他认为张修就是创办五斗米道的教主,因为后来张鲁杀了张修,得了汉中,于是编造出祖父张陵、父亲张衡的故事为自己粉饰。【吕思勉:于是妄言其道出于父祖。】
  吕思勉立论的三条理由是:
  1.为什么魏文帝(曹丕)和他(张鲁)是同时代人,绝不提及其父祖?
  2.(张陵是江苏人,却跑去四川传道,张角于吉起于东方)为什么五斗米道独出于四川?
  3.为什么其道(五斗米道)在四川又并无影响呢?

  这都是什么奇葩逻辑!
  第一问。曹丕作《典论》,本来就是谈论文学、政治的作品,又不是治史,曹丕提及汉末宗教的那段文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概而论之,何必要追述各位教主的祖宗八代?
  吕思勉的第二问也是莫名其妙,诸位有看明白他的逻辑的吗?吕思勉拿张角、于吉说事,说他们的宗教起于东方。那我倒想问,《典论》还提及三辅骆曜,骆曜又为何独出自三辅?
  第三问,我觉得,大概是吕思勉认定汉中不属于四川吧。陈志《张鲁传》原文是:(张陵)学道鹄鸣山。“学道”在四川(鹄鸣山),难道“布道”就一定必须在四川?这是什么强盗逻辑?再如,于吉是(徐州)琅琊人,怎么要去扬州吴地布道【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乃至死在孙策手里?
  就这个话题而言,吕思勉不是来治史的,他是来捣乱的。
  这第一个话题告诉我们:治史的人未必能看完前人的见解,有的人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敢大放厥词的,吕思勉算一个。
  日期:2015-05-27 19:33:37
  第二个话题,是关于著名的“二乔”的父亲(桥公)的考据。
  唐代诗人杜牧作《赤壁》留有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个桥段后来被罗贯中拿来加工,编入《三国演义》,说曹操和桥玄关系好,所以知道桥玄的两个女儿长得漂亮,于是要南征孙权,欲霸占两位美女。由于演义的影响力太大,以至于很多人真以为二乔的父亲是桥玄。
  清朝史家沈钦韩(1775-1831)还煞有介事的介绍:桥公者,太尉桥玄也。汉制,为三公者方称公。
  沈前辈的意见该怎么批,我看,我还是直接转卢弼的见解吧。
  1.孙权呼张昭曰张公,时人呼程普为程公,世人呼庞德公为庞公。“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见《汉书?贾谊传》。“于公治孝妇狱,郡中大敬重于公”,见《汉书?于定国传》。是皆不必三公始称公也。
  ——沈钦韩所谓“为三公者方称公”根本是扯淡。
  2.本传桥公二女为攻皖时所得,据《寰宇记》,桥公为舒州怀宁人,即汉之庐江郡皖人,范《书?桥玄传》玄为梁国睢阳人,两不相涉。果为玄女,则阿瞒方受知于玄,铜雀春深,早已如愿相偿,伯符、公瑾不得专此国色矣。范《书》、陈《志》绝无一字及之,沈说之误无疑矣。
  ——桥公和桥玄的籍贯不同,可见不是同一人。
  3.《三国疑年录》云:周瑜破皖城,纳桥太尉小女,在建安三年,时瑜年二十四岁。桥太尉薨于灵帝光和六年,年七十五。纵使二桥为太尉七十外所生,其嫁之年亦在二十以外矣。建安十三年,周瑜赤壁之战时,小桥年约已三十矣。
  ——桥公和桥玄的年龄不搭,又证不是同一人。

  4.曹公最感桥太尉知己之恩,岂有锁其二女之心?即使平吴,断无此事,牧之(杜牧)之诗,是为失言。
  ——曹操与桥玄关系好,是不会锁他的女儿的,杜牧的诗说的过了。
  第二个话题告诉我们:一旦治史的思维被演义、野史混淆僵化,从而写出混蛋见解来,也是意料之中。甚至还用奇葩逻辑来维护谬论,沈钦韩算一个。
  日期:2015-05-27 19:36:26
  第三个话题,是关于范书《傅燮传》的一段注文。
  《傅燮传》载,傅燮生前并未封侯,为国捐躯后,朝廷封其为“壮节侯”。

  清代史家周寿昌(1814-1884),作《后汉书注补正》时提及此事,注:(傅)燮未封侯,岂死后赠爵邪?范史不叙,明少疏。
  此后,王先谦(1842-1917)作《后汉书集解》,也是照搬周寿昌的意见。
  其实说穿了,周寿昌是承认“追爵”,而不敢相信灵帝会“追侯”,王先谦继承,此事做两解,倒也无妨。
  但到了黄山(王先谦之弟子),为《后汉书集解》做校补时,又补充道:范氏史法本密,不至一传之中前后文亦不相应如此,其为上脱燮封侯事明矣。
  并在前文注道:此处当脱仍奏请封燮某侯,并燮转某官,否则下文似不接,且议郎亦不得即拜太守也。
  在这里,黄山为了将老师(王先谦)及周前辈的见解发扬光大,进而认定《傅燮传》有脱文——少了傅燮封侯的内容。

  于此,黄山搬出了一个最奇葩的理由:【议郎亦不得即拜太守。】
  哦?这规矩出自哪里,我不清楚,但是我能搬出同时期的史料来。
  范书《陆康传》:复征(陆康)拜【议郎】。会庐江贼黄穰等与江夏蛮连结十余万人,攻没四县,拜(陆)康【庐江太守】。
  陈志《孙坚传》:拜(孙)坚【议郎】。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余人,攻围城邑,乃以(孙)坚为【长沙太守】。
  陆康和孙坚都是傅燮的同时期人物,他们在朝廷(灵帝)的任命下,都是以议郎拜太守的,我就不知道黄山怎么会冒出“议郎亦不得即拜太守”这样的神依据来!
  二十一世纪,国学网请史学专家来给廿四史作注,注到《傅燮传》,他们也是照抄黄山等人意见,就没人能看出荒谬来!
  这三个话题说完,大家就应该明白:只要多认真看书,每个人都能读懂史书。专家?算不了什么,不要被权威吓到。
  当然大家也不要被我吓倒,我也是如此。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若在本文写了错误的事,大家尽管指出,我热烈欢迎!因为,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到三国史的真相。
  日期:2015-05-27 19:52:02
  本文标注格式略谈(针对史学新人):
  ①文中所有日期均为农历。
  ②年号后注以公元纪年,并省“公元”二字。

  ③史料引文为蓝色字体,本人添加的注文为红色字体。
  ④引文史料简称:陈寿《三国志》→陈志;范晔《后汉书》→范书;袁宏《后汉纪》→袁纪;裴松之注引→裴注引;《续汉书》志书部分→续汉志,直接以志书名称呼。
  写给煮酒网友的话。
  ①本文第一卷《汉末卷》约20万字,只介绍汉灵帝(刘宏)、何进、董卓三人,以此三人的传记展开,填补大量不为人熟知的故事来还原汉末历史原貌。至于第二卷《乱世卷》,尚在草创。
  ②本人欢迎喜欢三国史的朋友和史学高手来拍砖、挑错。而那些只会打口水战的低端喷子、脑残粉、会发读书卡的复读机之流,我就不奉陪了。
  ③原文带目录,本帖就免了,省的占地方。直接按顺序贴正文。
  日期:2015-05-27 20:00:03
  灵帝篇
  前言
  话说后世论史,谈及汉末皇权崩溃、诸侯分立时,大都持此观点:皇帝昏庸无道,宦官祸国殃民。若刘备“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前出师表》)。《三国演义》中更是将汉灵帝刘宏塑造成无可救药的一代昏君。然而,按李贤在《后汉书》中作注云:谥法曰:“乱而不损曰灵。”东汉末年的“乱”,我们是一目了然的,而 “不损”又是指什么呢?这个谥号能够准确评价刘宏的生平吗?欢迎大家阅读此文,我将为大家展示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刘宏。

  PS:灵帝是各类三国史书开篇第一个被黑的历史人物。如果拿史料来批灵帝,有理有据,无可厚非(毕竟灵帝确实有执政错误),但是有人拿各类野史+脑补来黑灵帝,这就说不过去了。所以本篇有部分章节是请易中天和袁腾飞来躺枪的,谁让他们连书都读不好呢。

  啊~若有粉丝护主心切,莫急,等后面我贴出原文,看看我批的如何便是。
  日期:2015-05-27 20:01:10
  第一章 少年天子
  1.1 刘宏登基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皇帝刘志驾崩,年仅36岁,谥号“孝桓皇帝”。因刘志后继无人,次日,皇后窦妙改称皇太后,临朝问政。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掌控朝政的窦氏家族必然要选择一位刘氏子孙继承大统。
  城门校尉窦武(窦妙之父)召见河间国人侍御史刘儵(音shū,同“倏”),询问河间国内的刘氏亲王子孙中是否有合适人选(刘儵与桓帝刘志同为河间国孝王刘开谱系),刘儵则推荐年仅12岁的解渎亭侯刘宏。窦武再去长乐宫(太后所居宫殿)与窦妙商议并达成一致意见,于是窦妙下诏派刘儵以光禄大夫的身份,及奉车都尉曹节(原职为中常侍,奉车都尉可能为临时设置),共持节,率中黄门、虎贲军、左右羽林军前往河间国迎接刘宏进京。

  次年正月初三日,窦武任大将军,居住在禁宫之中,以防不测。
  正月二十日,刘宏随迎驾队伍抵达雒阳城夏门外万寿亭,大将军窦武持节率群臣出城迎驾【范书《灵帝纪》李贤注引《东观汉记》:到夏门外万寿亭,群臣谒见。】,刘宏乘坐王青盖车(皇太子座驾)进入雒阳皇宫【范书《灵帝纪》:(正月)己亥(20日),帝(刘宏)到夏门亭,使窦武持节,以王青盖车迎入殿中。】。
  正月二十一日,刘宏正式登基为帝,改年号为建宁。朝廷任命前太尉陈蕃为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司徒胡广三人共同参录尚书事【范书《灵帝纪》:(正月)庚子(21日),(刘宏)即皇帝位,年十二。改元建宁。以前太尉陈蕃为太傅,与窦武及司徒胡广参录尚书事。】。
  刘宏的祖父刘淑,祖母夏氏及生父刘苌,均在刘宏登基前已逝世;仅生母董氏健在。四月十七日,朝廷追尊刘淑为孝元皇,夏氏为孝元皇后,刘苌为孝仁皇。因为此时是皇太后窦妙执政,刘宏的生母董氏不可能入宫为皇太后或者称后,只能封为慎园贵人(慎陵为刘苌陵墓),仍居住在河间国乐成县【范书《灵帝纪》李贤注:慎园在今瀛州乐寿县东南,俗呼为“二皇陵”。】(汉乐成县在唐乐寿县东南),为刘苌守墓【范书《灵帝纪》:闰(三)月甲午(三月无甲午日,当从袁纪为“四月甲午”,即17日),追尊皇祖(刘淑)为孝元皇,夫人夏氏为孝元皇后,考(刘苌)为孝仁皇,夫人董氏为慎园贵人。】。

  日期:2015-05-27 20:02:01

  六月十七日,窦氏家族以策立有功获得封赏:大将军窦武封为闻喜侯;其子窦机封渭阳侯,拜侍中;其兄子窦绍封鄠侯,迁步兵校尉;窦绍之弟窦靖封西乡侯,为侍中,监羽林左骑(三个县侯,一个乡侯)【范书《窦武传》:帝(刘宏)既立,论定策功,更封(窦)武为闻喜侯;子机渭阳侯拜侍中;兄子绍鄠侯,迁步兵校尉;绍弟靖西乡侯,为侍中,监羽林左骑。】。其他如刘儵、曹节等人各有封赏,只有太傅陈蕃坚决推辞。

  窦氏家族一门四侯的事,在士人集团中引起强烈反响。首先,窦武名列“三君”,在士人集团中拥有崇高的声望,可是自从他策立刘宏之后,就显露出对权势、财富的肆无忌惮的贪婪之态引来非议。当时还是布衣的涿郡名士卢植,就上书规劝窦武,内容大概是说:策立皇帝算不得天大的功劳,一门四侯已经很过分了,顺便劝他低调做人做事(向陈蕃学习)。而窦武不以为然。
  话说,窦氏家族选择刘宏继位的原因很简单:
  ①刘宏与刘志血缘亲近,且为晚辈,这样窦妙可以太后的身份继续参政;
  ②刘宏年纪小,且在雒阳无任何政治基础,窦氏家族可以轻松地控制刘宏,以达到长期掌秉朝政的目的。范晔在《后汉书?皇后纪上》中说得明白:【贪孩童以久其政。】
  至于刘志的两个亲弟弟勃海王刘悝和平原王刘硕,他们的人品差也是有目共睹:刘硕嗜酒成性,多有过失【范书《章帝八王传》:(刘)硕嗜酒,多过失。】,而刘悝还曾被弹劾谋反!刘志念在兄弟之情,没有对其斩尽杀绝,仅废其封国为县侯。直到刘志临死前才下诏恢复刘悝的勃海国。何况他们还是刘志平辈,他们若是登基,窦氏家族就必须靠边站了,所以窦氏家族绝对不可能选这两兄弟继位。

  就在窦氏家族选择刘宏继承皇帝的消息传出后,民间就有谣传:刘悝愤恨自己不能继承帝位,于是组织了人马准备去抢夺诏书。当然这是谣传,刘悝当时一直在致力于恢复原来的封国,等哥哥刘志驾崩之后,刘悝如愿以偿重获封国,其眼光如此,哪敢奢望当皇帝啊!但是这件谣传案给刘悝之死埋下了伏笔(见后文”2.3.1宋皇后之死”)。
  日期:2015-05-28 07:24:53
  1.2 九月政变

  刘宏原本是冀州河间国的一个小小亭侯,一夜之间被朝廷高官们迎接到雒阳当上了皇帝。他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向皇太后窦妙跪拜,尊其为母后,而自己的亲生母亲董氏反而称为“贵人”。这一点对刘宏来说,他肯定不适应,但这也由不得他。
  当然事情是有转机的。众所周知,桓帝刘志是依赖宦官干掉了“跋扈将军”梁冀,此后以宦官为心腹,从而宦官集团获得权势利益。党人是士人集团中的“激进分子”,他们见不得宦官干政,这是由自身的优越感所产生的政治洁癖所致。在延熹九年(166年)十二月,双方的激烈冲突最终爆发;至次年永康元年(167年)六月,又以窦武促成的大赦而宣告暂时和解(历时半年),史称“第一次党锢”。

  建宁元年(168年),刘宏登基后,太傅陈蕃和大将军窦武二人已然可以全盘操控朝政,于是旧事重提,两人密谋诛杀宦官。
  本年九月六日晚,窦武把次日用来弹劾宦官的奏章留在宫中而自己回家睡觉去了,不料宦官朱瑀偷看到奏章,于是计划泄露【范书《窦武传》:时(窦)武出宿归府,典中书者先以告长乐五官史朱瑀,瑀盗发武奏。】。得知消息的王甫、曹节等宦官决定先发制人,控制住皇帝刘宏和尚书台(任免官员的诏令由此发出),当晚就派人去抓捕陈蕃、窦武。窦武负隅顽抗,从大将军府逃至北军军营,鼓动士兵反攻皇宫,可是宦官们早就集结了更强大的军事力量。

  两军僵持到第二天中午,窦武的军队发生哗变,转投王甫、张奂阵营之中【范书《窦武传》:自旦至食时,兵降略尽。】,于是宦官便取得全盘胜利,窦武、陈蕃等人被灭族。这就是九月政变。
  政变的结果是:刘宏的老师(太傅)陈蕃死了,权臣(大将军)窦武死了,窦太后被赶到南宫去了——刘宏的桎梏一下子全没了。
  日期:2015-05-28 07:31:07
  话说,九月政变(168年)和第二次党锢(169年)都是发生在刘宏元服(171年)之前;168年九月政变后,辅佐刘宏的太傅陈蕃被诛杀,其后朝廷任命胡广为太傅。而胡广又逝世于172年,此后因为刘宏已经元服,能够上朝秉政,所以不再设太傅的职位。

  很多三国写手把九月政变当成第二次党锢的事件经过,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次政变的结果并未出台禁锢党人的政策,而处理的仅仅是和窦武、陈蕃相关的人。第二次党锢是中常侍侯览与山阳郡督邮张俭两人的恩怨为导火索的。
  更有甚者,还把这两件重大历史政治事件的责任推到刘宏身上,这更是不可取。刘宏虽然是皇帝,但是年纪尚幼,且没有真正秉政,所有朝廷大事都是太傅胡广以及朝廷官员一起商议的结果,刘宏只能负责在圣旨上盖章。并且中常侍王甫、曹节在此时的影响力也很大,例如在党锢政策出台之前,刘宏还问身边的曹节:“什么是党人?”而宦官们自然对党人恨之入骨【《资治通鉴?卷56》:是时上(刘宏)年十四,问(曹)节等曰:“何以为钩党?”对曰:“钩党者,即党人也。”上曰:“党人何用为恶而欲诛之邪?”对曰:“皆相举群辈,欲为不轨。”上曰:“不轨欲如何?”对曰:“欲图社稷。”上及可其奏。】。

  胡三省对此事批注道:而诸阉以此罪加之君子,帝(刘宏)不之悟,视元帝(刘奭:音shì,西汉皇帝)之不省召致廷尉为下狱者(萧望之),暗又甚焉!悲夫!
  此语中“元帝之不省召致廷尉为下狱者”的事是:刘奭的师傅(原任太子太傅)萧望之得罪了宦官弘恭、石显,他们便向刘奭进谗言陷害萧望之,刘奭听信并命廷尉查办此案,以为仅为查证而非入狱。话说刘奭七岁就被封为太子,在宫内生活几十年,当了两年皇帝竟然还不知道“廷尉办案是先将人犯逮捕入狱”的事【《汉书?萧望之传》:时上(刘奭)初即位,不省“谒者召致廷尉”为下狱也,可其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