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之前,先要说些无关紧要的话。我是蒙古族,可是我不会说蒙语,祖父会说,但是没有交给父亲,所以我自然是没有学习的机会了。定义一个人是什么民族有三点比较重要,语言、文化、习俗。是否会说本民族的语言,是否了解及认同本民族的文化,是否尊重和遵从本民族的习俗。所以孔子才说:“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按照这个定义上来看,语言我自是不会说的,习俗恐怕现在大多数蒙古族也不会遵守蒙古族的习俗了,那达慕早已成了旅游项目,忽里台连很多蒙古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了,那能称得上我还是蒙古族的,就是我还可以谈谈文化呢。其实说文化呢,又太宽泛了,不如就简化一下,我们来谈谈历史,谈谈元王朝的历史。
说历史可能也没有什么新的观点,毕竟我不是学历史出身,但是却有一些新的视角是我这个学经济的人比较重视的,又加上近些年来国民对蒙元王朝一直有着深深的误读,不得不简单说说这个王朝。
一、一个草原民族的海洋梦
说来也奇怪,蒙古人的发祥地是没有海的,斡难河畔水草丰美,孕育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草原民族。可偏偏是这个草原民族却有着海洋帝国的雄心。现在中国人往往对郑和下西洋津津乐道,认为体现了我国航海技术的优越以及我们似乎也是很有可能成为海洋大国的。但是我却认为郑和下西洋恰恰是中国海洋时代的终结,中国海洋梦的最后一首挽歌。为什么呢?世界上没有一个海洋大国的海洋时代不是从牟利开始,恩里克王子的远航、荷兰的崛起和英国的发迹,无一不是因为海洋可以带来巨大的财富。而郑和的远航是伴随着明王朝禁止民间出海的禁令开始的,同样,也是一场毫无获利可能的政治游行,这样的一次航海必然是海洋时代终结前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了。而且不知道有多少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郑和出海的规模之大、航程之远、技术之先进,如果没有前面的技术和经验的积累,一定是促难成行的,那么这个技术积累在什么时候?正是在蒙元,研究过蒙元经济就应该发现,蒙元的贵族们对财富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从赋税中得来的稳定收入很难满足这些贵族的需求,于是每个贵族,上至大汗皇帝,下到普通军官,都要雇佣一批斡脱商,就是一批专门为他们打理生意的人,这些人大部分是来自中东的回回人,他们了解中国产什么,西方要什么,于是开展了大量的海外贸易,这个贸易无非两条路,传统的丝绸之路和海上,唯利是图的斡脱商们自然是选择了运费便宜的海路,而又由于这些雇佣商人的东家就是政府,所以中国海上贸易空前繁盛,泉州竟成了世界性的港口,让马可波罗这个外国人都艳羡不已。有了海上贸易的空前繁荣就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对!海军,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曾经有一支四处征伐的海军,蒙古的大汗就是这样耐不住寂寞的想打仗,陆上的战争打完了,咱们就打海上的,于是蒙元王朝开始建立自己的海军了,忽必烈汗的想法是攻打日本,可是碰上了日本人口中的“神风”,于是没有经验的将军竟然想到了铁索连船的策略,当然元朝没有三国演义,不然看过这部小说的人估计不会使用这种策略。征伐日本的失败并没有阻挡忽必烈建设海军的热情,这只海军一直在建设并且还成功的实施了对南海上一些国家的征服。有了海外贸易、海军,当然就要有可靠的海上运输能力了,于是元王朝积累了大量的海上运输的经验,建设了一批港口,最著名的就是直沽和上海,直沽你没听说过?哦对了,它今天叫天津!为什么要建设天津和上海呢?因为要运粮,首都在北方就面临这样的问题,粮食需要运到北方,怎么运?旱路运输太贵,还是水路省钱,可是中国没有南北走向的河流,隋炀帝说没关系,来开凿一条大运河吧。于是就有了京杭大运河,但是中国北方缺水,运河经常堵塞,于是忽必烈说了,我们走海上!于是中国的漕粮从此改成海上运输了。
现在我们再来看,海上运输变成了国家最大宗物资的基本运输方式、繁盛的海外贸易,大量的奢侈品进口和丝绸、瓷器等制成品出口,国家贵族直接参与投资,有一支不安分的到处出现的海军。你觉得我在形容什么?这很像早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有一些像早期的荷兰和英国,这似乎是一个即将孕育的海洋帝国的雏形。然后呢?然后你就知道了,明朝赶走了蒙古人,明朝皇帝觉得海外贸易没有什么用处,不如田赋税收重要,于是禁止出海了。漕粮走海运?太不安全了,万一碰见个大风大浪岂不是危险了?还是疏通一下大运河吧。海军?要海军干什么?大明王朝的敌人主要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还是长城比较重要。于是在郑和完成了中国海洋大国最华丽的谢幕礼之后,这个帝国的海洋梦结束了,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大陆国,彻底到连它之前的唐宋的汉人王朝所做的一点努力也都毫不见踪影了。
中国,曾经也在海洋帝国的路上前进了一步,不过这一步竟然是中国离海非常遥远的内陆少数民族走出来的,历史确乎就是这么有趣。
日期:2015-06-14 01:30:50
二、是非毁誉说科举
说元王朝似乎不能不说说科举制度,因为自从科举面市以来,元王朝的科举就是最奇特的,流行点说就是最奇葩的。科举是个什么样的制度?简单说来就是一个以考试为形式的文官选拔制度,这个制度好不好?如果研究的唐以前历史的专家就会说非常好,你看,隋代以前没有科举吧,所以什么世袭制、军功爵、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都不好,不公平呀,社会没有晋升通道,底层的人再优秀也只能在底层,上层的人再恶劣也可以官居高位,这怎么行,时间一长肯定会出一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式的人物。那么你看科举就比较有水平了,考试,一个公平的选拔办法,保证了社会晋升通道的通畅,甚至我们可以无不骄傲的说,西方的文官选拔制度就是借鉴了我们的科举。而研究明清近代历史的学者往往对科举无甚好感,八股取士已然成了文字游戏,内容僵化、形式僵化的考试极大的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这个国家最聪明的大脑如果都在玩文字游戏确实是很危险的。所以科举嘛一直是毁誉参半的。
怎么评价科举呢?我在美国曾经写过一篇制度经济学的论文,是说科举对中国科技制度的影响。依我个人之见,科举作为一项官员选拔制度无疑是非常优秀的,所以近代西方选拔文官都要借鉴科举,可是问题来了,中国的科举可不单纯是文官选拔制度。你一定要说了,科举考上的人都去做文官了,这难道不就是一个文官选拔制度么?我觉得这么说就大大的错了,科举是中国的唯一的阶层转化制度。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看一下,西方的文官考试可以让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做文官,许多农民、工人等等可以参加考试去做文官,从而转化自己的阶层,可是不参加文官考试可不可以转化呢?当然可以,你可以去大学学习一下数学、物理,然后本来是在农场工作,然后因为发现些什么重要的科学定理,你就成了爵士,这样的人有没有呢?艾萨克·牛顿爵士嘛!当然,你也可以去当兵,然后由于当兵当得好,你就成了将军,最后可能就成了皇帝,这个人叫拿破仑。或者还有,你可以专心致志的写书,只要你够有见解也是可以变成君主的座上宾的,孟德斯鸠就是这样。所以说文官考试虽然类似于科举,但却是众多转化阶层方式之一,如果还有什么不理解的,看看中国的公务员考试就好了,很多人把高考比成科举,我认为十分不恰当,因为毕竟高考是在决定你接下来受教育的地点和方式,而科举就是决定了你的身份地位和职业。公务员考试固然可以让很多的大学毕业生成为公务人员,跟以前的阶层不同,但是并不唯一,一个大学毕业生除了考公务员还可以去企业、创业、留校等等,都可以转化自己的阶层,且无高下之分。
再来看看科举是这样么?在中国古代,如果你出身农民,这是最常见的,那估计你就要一辈子当农民,见到官老爷们要下跪,当然你可以不当农民去经商,但无论你赚多少钱,见到官老爷一样要下跪,你也可以做手工匠,当然见到老爷一样要下跪,怎么才能变到那个不用下跪的阶层呢?参加科举考试吧,考上了你就是一个可以不用见到官就跪,当然见到比自己大的官也许还是需要,并且有人给你下跪的阶级。说到这我觉的就比较明白了。文官选拔制度是一系列改变阶层的制度之一,而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唯一的改变阶层的制度。那么这个考试有没有、怎么考试、考什么在中国就至关重要了。他成了全古代中国的聪明的并想改变阶层的人的大脑捉摸的事情。
元王朝的蒙古大汗们把这个考试废除了!好了,这件事可是大事了,中国人原来找到了唯一的阶层改变通道,但是蒙古人一来就废了,你说这是好事么?当然不是,广大的读书人没了上升的途径,估计就是再聪明也要一辈子当只能下跪的民族了,这个憋气,后来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这个名字很拗口的大汗皇帝终于恢复了科举,不过竟然是配给制的,什么叫配给制科举呢?就是蒙古人、色目人占录取名额的百分之五十,北方汉人占百分之三十,南方人就占百分之二十吧。这就有点乱,蒙古人不用考试也能当官,考试的人很少,但录十个人里必须有五个是蒙古人,那蒙古人自然相当占便宜,而南方汉人呢?本来就文气兴旺,考试的人很多很多,结果呢?十个里面录两个。所以仁宗虽然恢复了科举,可是元朝还是跟没有科举一样,所以大致上可以说元朝没什么科举制度。元朝为什么废除了科举呢?因为蒙古大汗们根本也没有想给社会阶层一个改变的通道,最好就是蒙古人一直当贵族、当大官,色目人帮着打理打理财产,汉人种种地、缴缴税这种日子挺好。这无疑是落后的,一个国家没有给人凭自己能力改变阶层的通道自然是危险且落后的,所以很多明代大儒斥责蒙古人的野蛮落后,没有科举显然是个重要证据。
但是却不得不说,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诚如前面所说,科举既然毁誉参半,那么废科举似乎也毁誉参半。元朝废了科举,好了聪明的大脑们傻了,原来想改变个阶层就要读书、练习科举文章,现在呢?不行了!那就一辈子当农民?似乎有些聪明的大脑们也不愿意。咦?有人发现了,蒙古人贵族们似乎不是很会理财啊,所以色目人很受宠,因为他们会帮蒙古人理财,好吧,我们也来干这件事,于是出现了王文统这样的人,如果以现在的眼光看,他应该是从基层财务会计做到了财政大臣。又有一些聪明的大脑发现蒙古人对天文、水利很有兴趣,于是这方面干得好也可以改变阶层,于是元朝出了一个邢州数术学派,这些人的研究方向不在是儒学,而是数学、天文和地理,其中典型的就是郭守敬,中国竟然出现了实用科学的研究者,注意是科学,不是技术,这两者有区别,我国的四大发明是技术,而郭守敬研究的是科学。还有一批人真的去搞了技术,因为蒙古贵族们爱打仗,总要搞些军事工业吧,于是能改进武器的人也比较受青睐,于是中国的火药武器在元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然通过阿拉伯人传到西方,西方继续改进而我们后来停止进步了。
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些聪明的大脑开始转向别的商界了,既然没有科举,怎么都无法改变阶层,那起码可以改变财富状况吧?虽然商人和农民见到蒙古老爷都要下跪,可是毕竟有钱的商人在蒙古老爷走了以后可以在我享乐一些来缓解刚才下跪的不爽的感觉吧,再加上蒙古人的对商人颇有好感,因为蒙古贵族们就是很多商人的投资人。于是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大面积涌现富商的现象。周庄人现在很津津乐道沈万三这个神秘的富商,这个人的身世谜团太多,但有一些事情可以肯定:一、极聪明的人,要在其他朝代估计要去参加科举。二、在元末迅速发迹,成了富可敌国的人。三、在元朝过的似乎很好,因为元代蒙古人似乎不讨厌商人。四、到处资助叛乱人士,可能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五、到了明朝迅速被打压,身败名裂,财产都成了国家的。从这些信息里我们可以总结两点:一、元朝没科举,聪明的人有的去经商了,发大财。二、明朝有了科举,聪明的人都去考试当官,经商什么的统统的不好,就算你是元朝发的财也要没收了,不能给聪明人一个坏榜样吧。
好了,元朝没科举,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有多少人本来很聪明可以为国家做点事的,最后由于缺乏上升通道只能一本子躬耕了。但是正因为没科举,王文统、郭守敬、沈万三这些聪明的人才要另找出路,成了中国古代史上的“另类”,而这些“另类”恰巧又是后来中国近代衰败时所缺乏的。归结起来,没有科举,应该给人以另外的上升通道,而事实是元朝也没给,王文统、郭守敬、沈万三这些人只是民间制度探索的成功者,当然是众多实验者中的少数,不过却有另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中国历代的读书人都是围着皇帝转,而元朝到了后半期则不是,因为围着皇帝转也没用,反正没科举,不如围着有钱人转。这样各有所求,富商极大的满足了个人自尊心和附庸风雅的嗜好,文人可以得到更高的生活水平。于是在中国没有科举的那几年,竟然形成了沙龙文化,富商带着一匹文人游山玩水,赌博狎妓,奢靡消费,然后畅叙风月、吟赏景色,进行文艺创作。沙龙文化的下一步应该是独立于政府的民间学者的出现,可是中国没有进入到那一步,一进入明朝,富商就统统发配了,科举也恢复了,文人么,还是读书当官吧,不用再去跟着富商厮混讨生活了,当然也没有富商了。
这就是元朝的科举,或者说的更准确点,元朝没科举的那几年,到底应该怎么评价?合理点说还是毁誉参半吧!
日期:2015-06-15 01:13:00
三、男人女人细思量
女权运动是近现代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女性的权利和解放应该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心灵层面的,也就是一个女性内心的自由与平等,一个是社会方面的,即社会给予女性的自由与平等的权利和空间。中国古代是一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女性是受到限制和压迫的,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但是,注意,是中国古代,并不包括远古,远古社会中国一定是经历过原始社会的,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告诉大家,在远古社会,女性地位是高于男性的,为什么?因为女人负责采集野果,男人负责狩猎猛兽,采集野果么基本能保证每天都有收获,狩猎猛兽就不一定了,估计有时候空手而归,更甚者就是被猛兽狩猎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女人就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又能比较多和持续的参加氏族或部落里的事情,而且西方医学界已经证明女性的XX染色体比男性的XY染色体有更长的预期寿命,当然,各国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女性的平均寿命在各国都长于本国男性。所以,女人在原始社会中地位是更高的,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农业文明里,田间地头的劳作明显男人拥有更大的优势,这些体力上的优势转化成了经济上的优势,经济上的优势转化成了政治上的优势,政治上有了优势就要在文化上证明这种优势,哦,好了,现在,女人的地位下降的越来越严重了,然后近现代,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女性开始追求自己的独立与权力,女权运动就开始了。
当然,这是篇历史文章,女权运动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不过我们的梳理证明了一件事,社会在原始状态的女性地位是很高的,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女性的地位越来越低了。中国历史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但就说说公主,这个比较显赫的女性的地位,汉朝历史上公主改嫁的例子有很多,而且经常就是看上一个大臣就跟皇帝说,皇帝对他的这些或者是姐妹或者是女儿也还是比较够意思,一般都会强迫大臣娶公主,有的大臣欣然答应,比如卫青大将军,就愉快的做了皇帝的大舅哥,当然也有不给皇帝面子的大臣,比如宋弘就说了糟糠之妻不下堂回绝了皇帝的要求。唐朝的公主们改嫁的记载少了一些,不过从政的例子很多,好多公主都对政治指手画脚,比较过分的太平公主竟然亲自参与到废立这样的大事中来了。到了宋朝,公主的记载就比较少了,出现几个比如福柔帝姬也是有苦情的传奇故事的,似乎改嫁的公主、参与政治的公主就基本绝迹了。明朝的公主基本就绝少记载了,大致就是嫁给了谁,生了谁被记载一下,本身并不会得到什么关注,纵然是公主。清朝的史料就很多,公主的日子似乎就非常不好过,三从四德要遵守,甚至跟驸马,也就是她丈夫想见一面都要通过贿赂管事的嬷嬷才能实现。总之,总的来说,女性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是一路下降。
但是,不得不说,元朝又是一个小插曲。元朝的上层来自蒙古草原,是由游牧民族直接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的发达程度是低于农耕民族的,只是历史公认,在前发展阶段,发达程度越低,女性地位越高,这是前文所述,那么,不难推导,蒙古族女性的地位是高于同期的汉族女性的。首先蒙古族女性在心灵的羁绊较少,因为文化不发达嘛,所以没人向她们传授三从四德的观念呢。你看成吉思汗的母亲是别人准备迎娶的女人,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看着这个女人好看,就抢了过来。这要是搁在同期的宋朝,这个女人一定会想,嫁给眼前这个男人没有明媒正娶,况且自己又已经身许他人,估计就自杀了。而在蒙古部落呢?这个叫诃额仑的女性跟也速该交谈了一下,发现俩人挺谈得来,而且能把自己抢回来,说明武力上肯定比自己原来准备嫁的丈夫强,得了,就嫁他吧,于是,自由恋爱。这在宋朝是不能想象的。而到了成吉思汗呢?他娶了弘吉剌部的孛儿帖,可是刚结婚不就老婆就让别的部落抢走了,抢走他老婆的人呢就是他爸当年抢走他妈时他妈本应该嫁的丈夫,这句话比较绕口,不过确实就是这么个关系。不久成吉思汗,当然当时还叫铁木真,联络了自己的结拜兄弟和干爹把抢亲的部落打败了,然后又把老婆抢了回来。好了,看着有点像爱情小说,如果是一个汉人写的小说,孛儿帖应该哭哭啼啼的说,我之所以一直没有死就是为了再见你一面,现在见到你了,我心满意足,而一女不能侍二夫,我不能玷污大英雄的名声,然后自杀殉节。悲剧。但是宋朝和后来的明清的道学家们一定大家赞赏。但是,注意,这是个蒙古的故事,成吉思汗抢回了老婆心满意足,这时老婆已经怀孕了,孩子是谁的,似乎说不清,成吉思汗大咧咧的说,有什么说不清的,就是我的,两人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后来又生了三个孩子。可见蒙古女性在心理上的束缚要少于汉族女性,她们可没读过《白虎通义》也没见过朱熹老夫子,所以心态上比较自由。
那么社会经济地位呢?如果说原始社会女性的经济绝对高于男性,农耕社会女性经济地位绝对低于男性,那么游牧介于两者之间,首先游牧民族集体狩猎,收获颇丰而且危险很小,驯养大型动物如牛马,男性也更有优势,所以男性是有经济地位的,女性呢?也没有很低,比如养羊、挤奶等生产性劳动也是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的,所以蒙古女性依附于男性,但依附关系并没有那么强烈,如果丧失了依附,经济上还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只不过生活水平下降的很严重。这里还可以举一下成吉思汗的例子,成吉思汗父亲被人暗杀,母亲就带着几个没有劳动能力的孩子艰难度日,但是可以看到,女性也是可以独立与男性的生活的,那么如果在农耕民族,女性不太可能独立完成耕作任务,而子女还不具备劳动能力,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变卖地产,然后依附于购买了地产的地主来生活。所以蒙古游牧女性的经济地位就略高于汉族农耕女性的经济地位。
好了,现在,一个女性心灵上更自由、经济上更独立的民族进入汉地王朝主政了。而这个民族似乎也对学习汉地的先进文化没有那么浓厚的兴趣,自然,跟文化紧密相连的女性问题,元朝也不愿意向汉人学习,于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持续下降的过程到这里停住了。中国王朝自唐朝出了个女皇帝以后就对女性干政防范的颇深,后面的各个王朝的女性都要退居幕后,如果皇帝强势就压根没她说话的份,如果皇帝正好年幼或者比较软弱,好了这些女性可以说说话但也要偷偷摸摸,比如前面放个帘子,展示一下,自己并没有走到前台来,这种东西美其名曰叫做垂帘听政。元朝可不这样看,元大都皇宫的正殿上放着两把椅子,并排放着,一个是给皇帝忽必烈的,一个是给皇后察必的,也就是说,皇后可以像现在拍结婚照一样的坐在皇帝身旁,而且还可以对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她似乎很有发言权,以至于大臣们要考虑,皇帝喜欢谁,皇后喜欢谁,最好推荐一个都喜欢的,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这就揭示了更实质的问题,那就是除了形式上的帝后并排坐,一起听政的,蒙古的女性是掌握重大的政治资源的,这个政治资源就是皇帝的继承问题,皇后极有发言权。现在大家喜欢看宫斗剧,宫斗剧是什么呢?就是一群女人勾心斗角为了博取皇帝的宠爱。元朝的女人也宫斗,不过不是和女人斗,而是和男人斗,每当旧的大汗皇帝去世了,几个女人就开始四方运作,为她们的儿子争取继承权,而几个男人也开始运作抢夺继承权,在大家还没抢夺出结果的时候怎么办?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啊,前一任皇帝的皇后就开始称制了,也就是当几年没有皇帝头衔但是有皇帝实权的角色。总结一下吧,就是宫斗是皇帝死之前几个后妃暗斗,元朝是皇帝死之前大家相安无事,皇帝一死,我们就开始明争,而皇帝的正牌皇后呢,一方面要加入争夺的行列,一方面还需要暂行皇帝指责。
元朝的女人们就这样一个个的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心理上毫无负担,什么三从四德,女人不能干政,统统不知道。社会也给与了一些权利和空间,比如新的皇帝没产生,皇后来执政,谁都不觉得有问题,其他女人出面做公关,搞运作帮助自己支持的人获取皇位,也没人觉得需要反对。于是政治这个传统上的男人游戏在元朝竟然鲜亮的加入了很多女性的角色,而且这些女性并不是以政治的牺牲品、男人的附庸品而出现的,更多的是以主角出现的,去操纵历史的走向。不妨看看,贵由汗的掌权是和乃马真后斗争的结果,一个男人和女人的斗争,蒙哥汗的即位是海迷失后和唆鲁禾帖尼夫人斗争的结果,两个女人的斗争,忽必烈即位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斗争的结果,两个男人的斗争,元成宗的即位又是甘麻喇和察必皇后的斗争,又是男人和女人的斗争……总之元朝几乎每一次皇位的继承都会有一个女人站在前台来作为主角出现,当然也要说,蒙古民族的女性地位虽然比中原王朝高一点,但是终究还是女性低于男性,不然这些作为主角的女性就应该自己当大汗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