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历史:夏商--从历史专业的角度出发,梳理夏商及其以前之历史

作者: 史海求索

  这些说在前面的话
  我们的祖先是谁?他们来自哪里?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慢慢地为我们后人所认知?我们中华民族可以说是最渴望知道自己过去的一个民族,上面的三个问题,吾族历经数千年而孜孜以求其答案。
  关于我们的祖先,我们知道很多很美好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盘古开天地和女娲造人类。这些传说当然不是真实的,但这是我们自古以来就想知道祖先是谁的有力佐证。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进步,我们慢慢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是古猿的一支,因森林覆盖面积减小或体型增大等原因而落地生活,又因为受外界刺激,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慢慢学会了劳动,从而逐渐进化成现在的人。而那些神话,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从神话变成人们研究上古历史的史料。

  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事实上是认为我们现在的人是炎、黄两个大的部落联合之后的人的后裔。这体现了史前部落的联合,也使得我们关于祖先的传说限定是一群人,有别于许多民族的“单祖传世”(单个人或兽或物繁衍下来的后代)传说。有人会说夏人、商人、周人都说自己是某某人的后裔,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某某人也是炎黄的后裔。
  我们的祖先来自哪里?越来越多的古文化遗址被发现、挖掘,我们的祖先创造文明的时间不断地推前,而且遗址遍地开花,其最初起源地明显并非是一个单一的地方。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从东海之滨到中土平原再到西北大地,都有我们祖先活动的遗址。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土生土长,绝非西人所说的“中国没有新石器时代”和“中华文明西来说”。
  同时,我们的祖先从其向文明社会发展之初,就不是单个血缘民族独立发展形成的,而是由众多相同人种但是血缘联系程度不一的各地部族,经由迁徙、通婚、征服、联合等交往形式,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联盟。事实上,当今的汉族亦并非以血缘为最主要的划分依据,而是以文化认同为最主要的划分依据的,这也进一步论证了我们中华民族是一家的说法是无误的。
  在各地域土著部族之间的交往日渐频繁的过程中,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及黄淮海地区的西部)逐渐形成了一个名叫“华夏族”的民族雏形,并慢慢地、滚雪球般的壮大自己,同时触角不断的延伸,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民族分布情况。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国内地区差异大,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是这种文化的差异并未使我国在上古时期变成零散的、互不归属的地域国家(如现在的欧洲、西亚一般),而是在有所差异的同时,紧紧围绕中原的华夏文明。虽然当时方国林立,诸方国亦对华夏族时叛时服,但自古它们与华夏族之间就至少是属于一种邦联结构,实际上当时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整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开始出现了阶级的分化,贫富贵贱的差异开始出现,可能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太昊伏羲时代,出现了部落联盟政治。在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正朝着国家的建立、民族的形成这两个目标前进。先后出现的,有三皇、五帝,这是关于我国史前时期著名部落联盟首领的记载。彼时的部落联盟政治是军事民主制,后来,随着一族实力的膨胀上升,最终“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我国才正式进入文明国家的行列。从文明前的部落联盟政治到建立部落王朝,这条路走了约2000年。

  对于“公天下”的记载,多见于神话传说,而直到“家天下”的开端——夏,才有了较为系统的记载(纪年、本纪)。虽然关于这阶段的记载很多是后人所述,或者充满了神话色彩,而且还没有发现当时的文字和相关文献记录,但它有相关的考古发现,比之前的历史要更详细,更有条理,也更可信。同时,因为有关其历史的记载资料的先天不足与局限性,到目前为止,我们关于夏代的历史还是知之不多,很多地方还是充满了谜团,甚至有很多的历史被人们所误解。但是,这段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又非常重要。它对研究古代、理解现在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鄙人写这本书,意欲更深刻地还原此阶段历史的原因。

  殷商可能人们对它的了解要多一点,这要归功于甲骨文的发现和“甲骨四堂”的研究。商朝跟夏朝相比,许多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在政治上建立了更加有效的统治制度,更加巩固了在四周方国之中的宗主地位;已经进入农耕经济,可能也出现了牛耕,并且商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在文化上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并且其文化后来为周所继承,文化高深莫测到甚至有些部分现今仍然无法为我们所理解。

  商文化既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又是夏文化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但它是以吸收者的身份对待夏文化的。继承者的身份,会使其天然有一种卑下于对方的感觉,因而它需要不以继承者的身份而是以吸收者的身份对待夏文化,这样可以更好地批判继承,同时有足够的自信进行创新和推广。事实上,商人与夏人一样古老,在代夏之前自身已经相当发达。商人承夏人而启周人,商朝是一个过渡的王朝,研究商朝,可以更好的研究夏和周的历史,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祖先刚刚跨过文明门槛后的发展历程。

  抛开历史事件而言,回归到学习历史的真正目标:作用于生活。学习和了解夏商史,也能解答我们现今很多疑问。包括我们文化的起源发展问题,文化特性与现时代契合问题,未来发展方向问题等,通过学习和了解夏商史,都能更好地把握和更深入的探索,从而更好的处理一系列的问题。这不仅是学习和了解夏商史的作用,也是学习历史,作用于现实生活的要求。
  本书在写作手法上,不愿像大多数历史写手那样,过分浮夸或追求语言优美,而是尝试通俗和严谨相结合,既是讲故事,又是史学探究。本书最大的目标,即是力求在讲故事中让读者“知事”,在“知事”后学会“想事”。通过阅读本书,使读者学会用历史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不仅局限于夏商史,而能类比到其他地方。显然,夏商史丰富多彩,了解夏商史,可以达到这一目标。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是以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为讲述对象,向读者们简单介绍我国一些比较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对我们先民文化状况和发展脉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认识。由于条件有限,无法实地深入考究这些文化遗址,所以在此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作初步介绍,同时还有一部分自己的推测或观点,在本章最后则有关于史前历史地理的介绍和新石器文化发展脉络的梳理。
  第二章,是主要讲述我国的上古传说时代,由于这个时期的相关记载全为后世所作,且版本不一,所以在本章中,笔者将选取其中较为多数人所认同的版本,通过讲故事一般的叙述,展示上古传说时期的宏伟画卷,同时结合前辈和笔者的思考与研究,给读者们提供一些更新的观点。
  第三章,就是正式进入到书名的第一主题——夏,通过对夏代之前的历史的粗略讲述,以此来作铺垫,终于开始一件件地剖析夏朝的史事,探究夏朝的历史,填补夏代历史研究的空白。虽然夏代存在与否尚且难以定论,但笔者和绝大多数国人一样,认为夏代是确实存在的,所以本书也是对夏代历史进行一次全面、深入、客观的整理。
  第四章,则带读者们进入迷信鬼神、卜筮盛行的商代,解码商代奥秘。商代比夏代时间更长,疆域更广,影响更大,有文字传世,前人所作的论述和研究也较多,让笔者顿觉豁然开朗,但是也感受到了压力:如何才能不辱前人的研究,同时又从中脱颖而出。另外,值得期待的是,如同封神榜一样精彩,这一章,有许许多多的战争,还有众多华夏族和周边夷狄胡戎的恩怨情仇。

  最后一章,则是对前面进行的一个总结,介绍一些书上提到的概念,包括族名、国名、地名、人名、事件等。当然也包括这本书里面所涉及的年代的大事记和帝王表。可以说,这一章主要是辅助阅读,可以看成是加入书中的一本工具书。
  由于行文仓促,加之鄙人学识有限,思路难全,故文本存在疏漏甚至错误在所难免,还望读者们指正、赐教,鄙人必虚心接受,严谨考证,校正错漏,诚心感谢。
  日期:2015-06-25 22:32:31
  第一章?新石器时期文化
  要想研究夏、商的历史,想理清它们的脉络,就不得不从远古时期,也就是从我们常说的“新石器时期”说起。因为我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后期,出现了许多种不同地域,各具特色,发展程度不一的史前文化。它们包括: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与其归为一类的大地湾第六层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以及与龙山文化相近的齐家文化等;还有留下许多谜团,在新石器时代留下浓重一笔的红山文化、三星堆文化等……

  这些文化自成体系,彼此又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它们共同形成了后来的华夏文明,是我们的文明源生地。在长达数千年的新石器文明延续发展过程中,它们要么进步发展,进入了奴隶社会,要么停滞不前或者遭遇天灾人祸,最终被历史淘汰。但是它们无一例外地带给了我们惊喜、惊叹和惊奇,也给了我们打开上古未知之门的钥匙,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历史真相的道路……

  本章,我们将穿越时空,前往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各个地区,接触各种各样神秘的史前文化。
  日期:2015-06-25 22:33:19
  1?大地湾文化
  穿越的第一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距今最为久远的大地湾文化区[ 又称“老官台文化”。]。大地湾文化,因其以大地湾遗址为典型代表而得名。整个大地湾文化分布范围主要是在今甘肃东南部的渭河流域、西汉水流域一带。它的时间跨度极大,按目前为止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通过考古工作者的细致、深入研究,该文化共分为六个文化层[ 考古学名词,指古遗址中古人类活动留下来的痕迹、遗物、有机物等形成的堆积层。],时间跨度约为距今60000年前到距今5000年前: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间最早、跨度最大、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中、后期的史前文化。

  日期:2015-06-25 22:34:28
  悠久而辉煌
  大地湾文化的第一到第三文化层约形成、发展于距今60000年前到距今20000年前之间。在这段时期遗址中只找到加工粗糙的打造石器,石器加工比较落后,说明当时还处于旧石器时代,经济形式主要还是原始狩猎采集。
  第四文化层大约形成、发展于距今20000年到距今13000年前之间。这段时期在石器打造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细石器技术产品以及陶片出现了,但这些物品的数量相比于粗糙的打造石器还是显得相当有限,说明在这段时期,大地湾文化正处于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的过渡阶段,而通过制造的器物可以推测出其经济形式主要是发达的狩猎采集经济(更有效的刺杀和切割工具)。

  到了形成、发展于距今约13000年到7000年的第五文化层,经过精细加工的细石器和工序更复杂的陶片已经占据了日常物品的主要地位,大地湾文化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并且,在这个时期,大地湾文化的农业经济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开始由发达的狩猎采集经济进入到了原始粟作农业经济,这推动了先民定居,增加了食物的产量,促进人口的繁衍增长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的是形成、发展于距今约7000年到5000年的第六文化层。这个阶段大地湾文化已经非常发达,形成了成熟的粟作农业,已经驯养了猪、狗等家畜,并且有了彩陶,说明不只是农业,手工业也发展到了相当水平。居住的房屋以圆形半地穴式建筑为主,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沙石搅混的建筑,已经能建造较高的“宫殿式建筑”——F901(该宫殿式建筑的代称),这表明大地湾文化先民的建筑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大概可以理清大地湾文化长达五万五千多年的发展脉络,对大地湾文化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大地湾文化比仰韶文化更早,可以说,它是仰韶文化的先声,而且下启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对探索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同时,大地湾遗址也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史前时期我国的原生态文化环境,无怪乎人家说:“想看一千年前的中国,就要去西安;想看八千年前的中国,就要去大地湾。”

  大地湾文化是我国的农业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出现彩陶的文化之一,其建造的“宫殿式建筑”F901,更是开了我国木造建筑的先河。从大地湾文化遗址上发掘出来的村落、房屋分布来看,大地湾文化的先民到了第五、第六文化层时期,基本开始了相对定居的生活,主要安家于河谷地区的河边台地。这是因为此时原始粟作农业已经出现并且得到了发展,农耕生活需要比较固定的住所和较优越的水热条件,同时也要防范洪水的侵袭。而房屋形式最早的是深穴窝棚式建筑,后面发展为圆形半地穴式建筑和平地而建的沙石建筑,也就是说越拔越高。房屋之间的规划较为随意,不但是体现了文明程度还较低,而且贫富差距不大(可以理解为没有现在的贫民区和富人区,当然这只是辅助理解)。至于后来的F901“宫殿式建筑”,应该并非是富人或者说领导阶层所居所用,而是氏族公社用来储存食物、材料或者祭祀的,因为考古并未发现这栋建筑是富人或领导阶层所用的痕迹,却发现这栋建筑长期堆满了东西。

  在艺术方面,大地湾文化出土了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陶器,其中包括上文所说的最早的彩陶之一。这些陶器制作精美,主要为生产、生活用品,种类有钵、罐、碗、瓶、斧、鼎、盘等。大量大地湾文化早期的彩陶制品以绘有变体鱼纹和鸟纹相结合的花纹为主,这说明当时渔猎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以及大地湾文化的先民可能以鱼和鸟为图腾。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和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等,但是在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却发现了有10多种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朱彩刻划符号。这些符号比在陕西半坡遗址上发现的刻画符号早了近千年,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似的地方,半坡遗址上发现的刻画符号更像是大地湾遗址上发现的刻画符号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这可能不是简单的符号标记,而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因为甲骨文已经是很成熟的文字了。对这些刻画符号,郭沫若先生也曾经说到:“彩陶上的那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如果真的是最早的文字,那么我国有文字的历史可以一口气向前推数十个世纪:这是什么概念!

  在大地湾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后究竟为单纯母系氏族阶段还是在母系氏族阶段之后还有父系氏族阶段这一问题中,通过从遗址中发现的大量女相陶器和对女性的生殖崇拜(包括鱼图腾,鱼生殖能力强,我们哺乳动物生殖是以个位数为主的,鱼类生殖是以“万”、“十万”位数为主的……)等来看,大地湾文化大体应处于母系氏族阶段,而且向父系氏族阶段转变的趋势不太明显。
  日期:2015-06-25 22:35:48
  匆匆落幕

  从大地湾文化的先民进入这一块区域起,大地湾文化横跨了55000余年,历经了多少温暖期、寒冷期的交替,并未因寒冷期的严寒、干旱而造成文明的衰落、灭亡,但是到了距今约5000年左右却突然衰落下去了,留给我们一个大大的疑问。关于这个问题,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总得来说分为以下三大说法。
  首先是瘟疫说。提出瘟疫说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早在远古时期即已经出现了瘟疫(禽鸟之间都早就有啦,恐龙会不会也是因为瘟疫而绝迹的呢?),而当时的人们对瘟疫的抵抗能力和认识水平均严重不足,因此在瘟疫爆发后无力控制,不得不放弃这片区域,远走他乡。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真的是爆发瘟疫,那么为什么在遗址中没有发现大的埋葬瘟疫死者的集中墓地?为什么人们走得那么匆忙——连种子、礼器、量具等重要物品都没有带走?他们去了哪里?

  还有的是火灾说。火灾说的支持者认为“宫殿式建筑”F901是一个火灾现场,主要依据是该建筑可以形成烟囱效应,堆放在里面的木材等有可能自燃,并且难以及时扑灭。在一场大火烧毁了它之后,可能当地的先民对火有一种敬畏心理,在火灾后便迁走了。但是,还是一样的问题,为什么走得如此匆忙?他们去了哪里?另外,一处地方发生火灾,足以导致整个大地湾文化突然衰落吗?
  我比较支持的是民族入侵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大地湾文化晚期,也就是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时候,在大地湾文化西北部,马家窑文化已经非常发达了,而且它后来扩张的地域非常广阔,甚至包括了大地湾文化相关地区。对此,我们也许可以理清一下思路:马家窑文化的创造者曾经吸收大地湾文化的精华,并且创造出了比大地湾文化更加先进的新石器文化,而马家窑文化本身极具扩张性,在向东南的扩张中,马家窑文化与大地湾文化发生了碰撞,并且摧毁或驱逐了大地湾文化。这似乎更能解释为什么大地湾文化会整个文化都突然衰落下去。

  到底大地湾文化为什么突然衰落,现在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大地湾文化衰落了,被摧毁了,却并未完全消失,它的精华为后来的文化所吸收,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日期:2015-06-25 22:38:21
  第一章共讲述11个石器时代文化,第十二节专门讲史前一万年中国历史地理,第十三节专门讲我国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脉络,给大家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线索。本章内容主要在于交代后文的背景和帮助大家理解后来的历史。
  日期:2015-06-26 11:03:45
  2?仰韶文化
  结束了大地湾文化之旅后,我们现在来到了仰韶文化区。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的中后期文化。同时,它也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分布最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因最早于1921年由安特生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掘发现而得名为“仰韶文化”,其存在的时间约为距今7000年到5000年,比大地湾文化要晚得多,但是和大地湾文化第六层的时间基本重叠。

  日期:2015-06-26 11:04:36

  “仰韶家族,人丁兴旺”
  整个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大约是以关中、豫西和晋南为中心,向外辐射延伸到北抵河套地区,南到鄂西北,东至豫东,西接甘肃、青海接壤地带。这可比大地湾文化大不知道多少倍,以至于到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相关的文化遗址多达5000多个,在很多地方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各具地方特点。因此,仰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大的文化集合,它又可以细分为许多的地区性的子文化,最典型的是陕西的半坡文化、河南的庙底沟文化这两个子类型。

  日期:2015-06-26 11:06:03
  仰韶文化的水平和特点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耕作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文化。它继承了前仰韶文化时期其他文化的农耕经济模式(如前文所说的大地湾文化粟作农业和后文将说到的磁山文化生产技术),农业生产以种植粟类植物为主。而除了粟类植物外,这一时期还培育出了同样耐旱的粮食作物——黍,在河南东南部的浙川下王岗遗址上还发现了稻谷遗存。同时,仰韶文化时期也发现了碳化了的白菜籽等蔬菜种子遗存,表明蔬菜已经开始种植了,这些都说明仰韶文化的农业栽培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它与更早的南方河姆渡文化之间可能已经存在了某种程度上的联系。另外,在家禽的驯养方面,仰韶文化先民已经可以驯养猪、狗、羊,在考古发掘中还发现有少数的马骨,可能已经有对马的使用,由此可以推测这段时期仰韶文化和游牧民是有交往的,或者说仰韶文化部分子文化带有一定的游牧性质。重点的是鸡,在遗址中鸡骨的数量很多,这时候可能鸡已经是作为一种驯化了的家禽被饲养了,而在最新的考古发掘研究中,基本可以确认鸡是最早在我国华北的磁山文化时期被人类驯服的[ 但是就其驯化的家鸡是源于原鸡还是雉,尚存争议。](此前一直流行印度是最早驯化家鸡的地方),那么,仰韶文化的鸡是自身文化驯化的,还是跟磁山文化区有所交流,从磁山文化区传入的呢?

  仰韶文化的耕作技术是原始的锄耕农业,采用的是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和土地轮休的耕作方式。[ 百度百科:原始农业经营方式。]这种耕作技术和耕作方法大概和当时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地方拥有相当文化水平的先民差不多,但不管怎么说,懂得土地轮休在当时来说很了不起了。到了仰韶文化中后期的庙底沟和大河村两种子文化类型,农业生产工具已经明显比仰韶文化前期要先进,这就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仰韶文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仰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为少数人脱离生产、阶级形成提供了可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