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英雄不问出处——五胡十六国的牛人们(修订版)
作者:
云淡心远
引子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是《三国演义》开头著名的卷首语。
为了证明“合久必分”,罗贯中从统一的东汉末年,写到了公元220年三国分裂。
为了证明“分久必合”,他又从三国分裂,写到了公元280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的西晋灭掉东吴,再次完成统一大业为止。
此语被认为十分精辟,用它来解释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就如用阿基米德原理来解释浮力的规律一样贴切。
不过,和阿基米德原理相比,这句话似乎也存在一个小小的问题:“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久”字难以定量。到底多长的时间才能称为“久”?
如果罗贯中接着《三国演义》继续往下写的话,他的答案一定会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因为,作为三国终结者的西晋帝国的统一仅仅维持了24年——还不够一个人从幼儿园读到博士!
开国皇帝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王朝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乘机崛起。
自从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后改名赵,史称前赵)开始,在长达135年的时间里,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名族先后入主中原,这五个民族后来被称为五胡,他们先后建立的国家和几个汉人建立的政权一起,被称为十六国。
史学界因此把这一历史时期称为五胡十六国。
十六国的说法缘于北魏史学家崔鸿写的一本纪传体史书《十六国春秋》,书里记录了前赵、成汉、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凉、后燕、后秦、西秦、南凉、西凉、北凉、北燕、南燕、胡夏等十六个国家的历史。
但这只是一个习惯性的说法而已,事实上,除了上述十六国以外,这一时期还存在着代国、冉魏、西燕、谯蜀、翟魏等多个政权,远不止十六国。
这是一个常被忽视的时代,它夹在三国和隋唐两个著名的历史时期之间,历史教科书上几乎一笔带过。
这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时代,可以说,没有五胡十六国,就没有北朝,就没有后来强盛的隋唐。
这是一个炼狱般的时代,混乱值爆表,战乱频仍,生灵涂炭。
这也是一个梦幻般的时代,精彩度冲天,风云迭起,英雄辈出。
有中土豪杰,有胡人干才。
有铁血战神,有名士风流。
有草根逆袭,有贵族复国。
千载留名却充满争议的,这是冉闵。
出身奴隶却成为皇帝的,这是石勒。
宽容大度却屡遭背叛的,这是苻坚。
扪虱而谈却谋比诸葛的,这是王猛。
深沉厚道却战无不胜的,这是慕容恪。
叛逃敌国却复兴祖国的,这是慕容垂。
坎坷半生却应时而起的,这是刘渊。
砥柱中流却回天乏力的,这是刘琨。
意气慷慨却难挽危局的,这是祖逖。
暴桀雄武却终结十六国的,这是拓拔焘。
遗腹子复国的,这是拓跋珪。
孤儿建国的,这是赫连勃勃。
气吞万里如虎的,这是刘裕……
要了解这些熠熠发光的人物,要了解这段混乱却精彩的历史,必须先从一个叫刘渊的匈奴人说起。
日期:2015-07-15 09:20:40
NO.1
刘渊的前半生堪称是怀才不遇的典型。
他出身高贵,是匈奴冒顿单于的直系后裔,其父刘豹是南匈奴的左部帅。
南匈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初年,当时匈奴的内部为争夺王位发生动乱,呼韩邪单于(大美女王昭君的丈夫)的孙子日逐王比自立为南单于,并南下归附汉朝,从此匈奴分裂成了南北二部。
之后,北匈奴在汉朝的打击下被迫西迁,逐渐消失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而南匈奴则从此定居于长城以南地区,汗庭设立在离石左国城(今山西方山)。
东汉末年,丞相曹操把南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刘渊的父亲刘豹就在此时开始统领五部之一的左部。
由于长期和汉人混居,南匈奴人也逐步汉化,至少从姓名来看已与汉人无异,比如刘渊家族就因认为自己是冒顿单于和汉朝公主的后代,而把姓氏改成了汉朝的国姓——“刘”。
刘渊少有大志,据说他很小的时候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吾每观书传,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二生遇高皇而不能建封侯之业,两公属太宗而不能开庠序之美,惜哉!——我每次看史书,常常鄙视随何、陆贾缺少武力,周勃、灌婴没有文化,随何、陆贾这两个书生在在汉高祖打天下的时代不能领兵打仗,封不了侯;周勃、灌婴两个武夫在汉文帝治天下的时代不能帮助皇帝教化百姓,岂不可惜!
有了如此远大的目标作指引,年少的刘渊每天都像饥饿的婴儿吮吸奶水一样贪婪地吮吸着各种知识,每天都像夏日的知了练习蝉鸣一样不知疲倦地练习着各种武功,早读左传,晚看兵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年以后,刘渊果然成了文比随陆,武超绛灌的全才——他不仅学富五车,诸子百家无一不精,诗词歌赋全都拿手;而且武艺过人,刀枪剑戟样样娴熟,骑马射箭通通擅长。
更难得的是,除了才气高、志气高,他的颜值也非常高,史载他身材魁伟,面容英俊,还留了把跟关云长一样漂亮的长胡子,堪称美髯公。
既有显赫的出身,又有非凡的相貌,还有出众的才华,这样的人即使在现代也吃得开——至少是符合凤姐的条件了。
更何况是在特别看重门第、风度的魏晋时代呢?
因此,刘渊很早就在并州(治所今山西太原)一带享有大名,朝廷重臣王浑对刘渊非常欣赏,与他结成了忘年交。
王浑是刘渊的同乡,出身于魏晋南北朝时的顶级豪门太原王氏,官至三公之一的司徒;其子王济则不仅官拜侍中,还娶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儿常山公主。
西晋初年,刘渊曾作为南匈奴的人质住在都城洛阳。
经由王浑的推荐,司马炎特地召见了刘渊,一番交谈下来,他对刘渊的表现大为叹服。
事后,他对自己的女婿王济说:依我看,即使是由余、金日磾(dī)也比不上刘渊!——由余是春秋时的西戎人,秦穆公的重要谋臣;金日磾是匈奴休屠王子,汉武帝时的佐命元勋,两人都是少数民族精英的代表人物。
王济回答说:刘渊的文武才干,远超由余和金日磾,陛下如果用他主政东南,平定东吴指日可待!
司马炎连连点头。
然而,此时另两位大臣孔恂、杨珧却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外族人和我们汉人就像油和水——永远不可能融合。若授予刘渊重权,只怕即使平定了东吴,他也会割据江东!这不是引狼入室是什么?
司马炎一下子就无语了。
刘渊的大好前程成为了泡影。
日期:2015-07-15 09:21:29
NO.2
几年后,西北地区的胡人造反,声势浩大,司马炎派兵镇压,却屡战屡败,还折损了多员大将。
正当他头疼不已的时候,大臣李憙(xǐ)又再次向他推荐了刘渊:陛下,臣以为如能给刘渊一个将军的名头,让他统领匈奴五部西征,叛乱不足平也!
没想到这次又是那个孔恂跳了出来,再次坏了刘渊的好事:蛟龙得云雨,非复池中物也。让刘渊去平乱,恐怕之后西北会更乱!
就这样,在皇帝面前,刘渊的名字时不时被提起,却时时都被否决。
燕子去了又来了,杨柳绿了又枯了,桃花开了又谢了……
转眼,刘渊已经在洛阳闲居了多年。
眼看着赘肉逐渐滋生,眼看着肚子开始发福,眼看着空有一身本事却没有地方施展,刘渊的心情就如被关在笼子里的雄鹰一样无比郁闷!
难道自己的才华只能像埋在地下的宝藏一样永远没有显露的可能?
难道自己这辈子只能在临死的时候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希望在哪里?
前途在哪里?
有一次,在九曲河边和朋友饯别的酒会上,看着不停流向远方的河水,刘渊觉得他的忧伤也像这河水一样绵延不断看不到尽头,不由得动情地说:我恐怕是要老死在洛阳了,今天一别,也许就是永别!
说完,他悲从心来,忍不住仰天长啸,声彻云霄!
受其感染,朋友们也全都泪流满面,叹息不已。
一时间,场面颇为悲壮。
没想到这一幕正好被路过这里的齐王司马攸(司马昭次子,司马炎同母弟)看到了,回去后他马上就找到了司马炎:刘渊这个人必须马上除掉!否则,并州将来一定不会安宁!
幸亏此时王浑也在皇帝身边,他连忙为自己的朋友辩护:刘渊的人品我是了解的,我王浑愿意为他担保。况且现在我们大晋向来倡导以德治国,无缘无故就杀掉边疆少数民族的质子,这会造成多坏的影响?
听了王浑的话,司马炎觉得有道理,便放过了刘渊。
刘渊就这样侥幸逃过了杀身之祸!
公元279年,刘渊的父亲刘豹死了,他终于离开了备受猜忌的京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土,子承父业出任匈奴左部帅,几年后又被任命为北部都尉。
在家乡,刘渊终于得以一展长才。
他心思缜密,赏罚严明,同时又轻财重义,待人宽厚,因此很快就声威卓著,不仅深得匈奴五部的族人爱戴,甚至还有很多汉人不远千里前来投奔他。
如果就这样发展下去,刘渊也许会和他的父辈一样,作为一个边疆少数民族的首领,远离权力中心,平淡却又舒服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然而,命运是那么任性,它从来不喜欢按牌理出牌,在你雄心勃勃踌躇满志的时候,它往往会给你兜头泼一盆的冷水;在你备受打击逐渐心灰意冷的时候,它却往往会给你一个千载难逢的大馅饼!
就在已经人到中年的刘渊开始慢慢习惯故乡生活的时候,神奇的命运却突然把他推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这一切,和当时西晋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是分不开的。
在刘渊担任北部都尉不久后的公元590年,晋武帝司马炎就去世了,32岁的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
说到司马衷,你也许不一定有印象,但正史上记载的有关他当上皇帝后的两个故事,我相信你一定有所了解。
据说司马衷有次在华林园听见青蛙叫,便问了随从一个很傻很天真的问题:这些青蛙叫得这么起劲,是为公事呢还是为私事呢?
一时间,随从们全都惊呆了,过了好一阵才有个聪明的随从回答说:在公家地里上叫的青蛙是为了公事,在私人地里叫的青蛙是为了私事。
还有一次,听说某地发生了饥荒,很多百姓没有饭吃饿死了,司马衷一出口便是一句传颂千古的名言:何不食肉糜?——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呢?
这次,再聪明的随从也回答不出来了。
日期:2015-07-15 09:22:10
NO.3
正是这两个著名的故事为司马衷赢得了“白痴皇帝”的美名。
不过,司马衷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白痴,这个好像目前史学界还是有一定争议的,但他的智商比较低却是肯定无疑的,我估计他应该和现在学校里那种无论怎么认真学习、依然门门课都不及格的笨学生差不多吧。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司马衷这么蠢,司马炎为什么还要让他当太子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虽然智商水平低,投胎水平却特别高。
他是司马炎的次子——虽然前面还有个哥哥,但两岁就夭折了,而且他又是杨皇后所生,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他自然是根正苗红、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
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司马衷才9岁,虽然看上去反应也有点慢,但毕竟年龄还小,司马炎认为将来可以教育好,加上当时杨皇后又正得宠,所以没什么争议就立了他。
然而没过多久,司马炎也觉得这个儿子似乎智商堪忧,产生了换太子的想法,但杨皇后的原则却很坚定:海鲜必须要野生的,太子必须要亲生的。何况,这孩子也是无辜的,虽然笨是笨了点,但他又不是故意的。
因此她坚持力挺自己的亲儿子: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
可惜司马衷16岁的时候,他的亲生母亲杨皇后就去世了,临死前她推荐自己的堂妹杨芷为下一任皇后。
有了这么一层关系,新的杨皇后对司马衷自然也是照顾有加,竭力维护。
可是,人丑,再怎么化妆都没用;人傻,再怎么维护也白搭。
时间长了,大臣们也都看出这个太子实在是不堪大任。
一天,司马炎宴请群臣,司空卫瓘(guàn)假借着酒意,突然跪在了司马炎的面前:臣有事要说。
司马炎连忙问:什么事?
卫瓘却不好意思明说,只是用手摸了摸皇帝的御座:此座可惜!
司马炎明白他的意思,但也不便明说,只好故意打哈哈:卫公啊,你真的是喝醉了啊!哈哈哈哈……
卫瓘是个聪明人,也就不再多说:哈哈哈哈……
相比之下,侍中和峤就没这么含蓄了。
他直接对司马炎说: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季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皇太子像古人一样淳朴,只是现在这个时代太复杂了,恐怕他难以承担陛下的家事啊!
就像现在某些人说“不合眼缘”其实就意味着嫌对方长得丑,所谓“有淳古之风”显然就是“笨”的另外一种说法,司马炎可不是“有淳古之风”的那种人,当然不会不知道和峤的意思。
可是他能怎么回答呢?
他只好沉默不语。
听了臣子们的话,司马炎对儿子也越来越没有信心,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次决定司马衷命运的考试。
那一天,司马炎特地把东宫的大小官员都召来赴宴,然后派使者给司马衷送去一张试卷,罗列了一些朝政方面的问题,让他写出答案。
同时他命这使者就在东宫等着,只要卷子一答完就马上送到司马炎那里。
司马衷倒是毫不在意,他的表现像植物一般淡定(这是他的一贯风格,这也是很多呆子的一贯风格),太子妃贾南风(西晋开国元勋贾充的女儿)可吓坏了,她知道这些题目凭司马衷的水平是肯定答不了的,便紧急请了个枪手作答。
显然这枪手水平还是不错的,旁征博引,各种典故,各种成语,各种名人名言,各种比喻排比,洋洋洒洒,文采飞扬。
旁边有个随从赶紧提醒贾南风:不行啊。太子向来就不爱看书。这么写的话,皇帝肯定知道有问题,不如就事论事,有什么答什么,语句只要通顺就好了。
贾南风这才恍然大悟,连忙说:要不,你来写吧,我将来一定不会忘记你的。
这个随从颇有些小才,很快就模仿司马衷的语气写了一份答卷,文字虽然朴实无华,偶尔还有几个错别字,但也算是答得有根有据,像模像样。
接着,贾南风又马上让司马衷照着抄了一遍,随即交给使者。
司马炎看了这封答卷非常满意,还特意把它给卫瓘看,很有点显摆的意思:老卫啊,你看看,你看看,我儿子好像也没你说的那么差吧?
日期:2015-07-17 09:16:30
NO.4
除此以外,司马衷之所以能顺利保住太子之位,很大程度上也与他的儿子有关。
虽然司马衷的能力不行,但这并不代表他的性能力不行——在他不到20岁的时候,谢才人就给他生了儿子司马遹。
司马遹和父亲截然不同,从小就聪慧过人,祖父司马炎非常喜欢,经常把他带在身边。
有一次夜里宫中突然失火,司马炎想要登楼观看火情,当时才5岁的司马遹却拉住了他,说:突然起火,应该防备意外,陛下您不应该站在那么显眼的地方,这不安全。
一个还在尿床的小屁孩竟然考虑得比自己还要周密,司马炎不由得大为惊奇:这简直是天才!
从此,他对司马遹更是刮目相看,甚至还当着群臣的面把他与晋朝的实际开创者司马懿相提并论。
也许,在司马炎的设想里,司马衷只是个过渡人物,司马遹才是他真正的接班人。
当然,他也知道司马衷毕竟难堪大任,因此在病重的时候,他为自己的儿子煞费苦心地挑选了两个辅臣——汝南王司马亮和车骑将军杨骏。
司马亮是司马懿的第四子,司马炎的叔父,历任军政要职,是皇族宗室中年龄最大、威望最高的人物。
杨骏是杨皇后之父,凭借这一身份而备受重用,是司马炎在后期最信任的得力助手。
这两个人,一个是司马衷的叔祖父,一个是司马衷的外祖父,忠诚度都是不容置疑的,且两人可以相互牵制,不至于一家独大。
司马炎觉得,有他们为自己的儿子保驾护航,自己应该可以放心了。
可惜的是,设想虽然绝妙,现实却令他绝望!
杨骏借自己在宫中侍疾的机会,居然把司马炎命自己和司马亮共同辅政的诏书给藏了起来,接着杨皇后又趁司马炎临死前昏昏沉沉的时候,召来了专门负责起草诏书的中书监华廙和中书令何劭,口头宣布皇帝遗诏,任命杨骏为太尉、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总领朝政。
之后,杨皇后当着华廙、何劭的面,把写好的诏书给躺在床上的司马炎看,司马炎什么也没说——估计他这时要么是已经病得说不出话来了,要么是已经气得说不出话来了!
既然皇帝没发表意见,那当然就可以认为是默许了。
就这样,按照这个所谓的“遗诏”,在司马衷继位后,杨骏就成了整个帝国说一不二的主宰。
杨骏专横跋扈,刚愎自用,且为人刻薄,做事苛刻,朝中的大臣们都对他怨声载道,分封在各地的诸侯王对他更是不服。
野心勃勃的皇后贾南风从中看到了机会。
她决心发动政变,除掉杨骏。
但她深知自己实力不够,且居住在深宫之中,不便出面,需要找个有实力的帮手。
她找的人,是时任都督荆州诸军事的楚王司马玮。
司马玮是司马炎的第五子,司马衷的弟弟,当时才21岁,此人的头脑像十以内加减法一样简单,胆子像十的一百次方一样大,如果生在现在,肯定是骗子的超级VIP客户。
这样的人,显然是拿来当枪使的最佳人选。
果然如贾后所料,司马玮听说后不仅欣然答应,还叫上了自己的弟弟淮南王司马允(司马炎第十子)作为帮手,两人随即申请入朝。
杨骏本来就担心司马玮等人在地方上手握重兵,会对自己不利,见他们主动要入朝,当然立即同意。
公元591年3月8日,在贾后的精心策划下,政变正式发动。
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八王之乱”自此拉开了序幕。
凭借手中掌握的司马衷这个橡皮图章,贾后轻易地取得了将杨骏免职的诏书,给杨骏安的罪名很老套——谋反。
司马玮负责执行,他亲自驻守司马门(皇宫外门),派东安公司马繇率军拿着诏书前去捉拿杨骏。
日期:2015-07-20 09:18:32
NO.5
暴雨面前,城市下水道的好坏一览无余;生死关头,杨骏豆腐渣的本质顿时呈现。
当时有部下建议他烧掉禁宫中的云龙门放手一搏,他犹豫了半天,最后居然说:云龙门是魏明帝时所建,花了一大笔钱,怎么舍得就这样烧掉呢?——为了保护公物,不惜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最终,坐以待毙的杨骏被杀于马厩之中,其家人、党羽全都被诛。
颇有心计的贾后并没有立即走上前台,而是推出了汝南王司马亮和太保卫瓘共同执政——两人都是功勋卓著的老臣,在这样一场动乱后,由他们出面稳定局势,可谓是众望所归。
不过,对贾后来说,这一切只是不得以的做法——自己要想独揽大权,像司马亮这样名高望重的人是必须除掉的。
仅仅三个月后,贾后又暗中指使司马玮杀掉了司马亮和卫瓘,接着又嫁祸于他,以“擅杀大臣”的罪名将司马玮这个愣头青斩首。
司马亮等人死后,贾后终于再无任何顾忌,开始为所欲为。
她荒淫无度,不仅和太医令程据等人私通,甚至还让人四处物色美男,供她淫乱。
不过,贾后还是有点头脑的,虽然私生活够乱,在政事上却一点不乱——这几年,她重用庶族出身的老臣张华,使朝政保持了相对安定。
然而,春风得意的贾后此时仍有心病,那就是非自己所生的太子司马遹。
当年的神童司马遹现在已经逐渐长大了,对贾后的专权,他非常不满。
贾后对此心知肚明,遂决心废掉太子。
公元299年底,贾后设计诬陷太子谋反,将司马遹废为庶人,次年又将其杀害。
贾后的这一举动,就像一碗水被倒入看似平静的油锅,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毕竟,司马遹是晋武帝司马炎看好的继承人,向来被寄予厚望!
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乘机以“贾后谋害太子”为罪名起事,一举诛杀了贾后和贾氏一党,自任相国,控制了朝政。
但贪婪的司马伦对此并不满足,没过多久就把司马衷一脚踢开,篡位做了皇帝。
这可让其他诸侯王找到了口实。
镇守许昌(今河南许昌)的齐王司马冏(司马炎弟弟司马攸之子)首先举起大旗,宣布讨伐司马伦。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