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作者:
枫昀
武则天,影视题材中的热门女人,也是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武则天,无论是粉是黑,还都能从史料中找到足够的支持。
对于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历年来虚构故事很多,严肃的传记也不少。尽管如此,她的故事还是常讲常新。总能找到一个不同的角度,把她的经历再讲一遍,又讲一遍。
这篇传记,以一个女粉丝的眼光来重说武则天。
我的原始参考资料主要有:《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全唐文》,以及《大唐新语》、《隋唐佳话》、《朝野佥载》。此外,还参考了若干现代人的唐史研究文章。
在煮酒,我认真看过两篇武则天传记,一是《女皇之路》(by 萧让),二是《日月风流--一个女人眼中的女皇武则天》(by 追逐千古的风),获益非浅。不过既然是重新写传记,总归还是有不一样的解读。
~~~~~~~~~~~~~
用一个字来评价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女主。
吕后,我说她是“狠”。慈禧,我的评价是“慧”。
武则天,这个字一定是--“美”。
美得倾国倾城,美得动人心魄。
第一章(之一)唐高宗,一代天皇大帝
做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武则天的权力最初却是来自于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所以咱们先讲讲这位皇帝。
高宗李治做为大唐第三任最高领导,在位34年,执政时间第二长(执政最长的是他孙子唐玄宗,有44年)。夹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中间,夹在千古一帝唐太宗与唯一女皇武则天中间,李治不但向来没有多少存在感,还被史官说成是一个懦弱怕老婆的男人。其实李治是一个功绩卓越的皇帝,一位优秀的守成之君,文治武功样样了得,而且,他其实并不怕老婆。他更加不惧的是世俗偏见,敢于积极扶持老婆参政。
唐高宗逝世后,当时群臣给他上的谥号叫做“天皇大帝”。后来的唐朝人提到他,就常常简称做“天皇”或者“大帝”。
日期:2015-07-11 05:15:33
【扩大版图】
说到高宗一朝的功绩,先说版图。老爸唐太宗开疆扩土,高宗不但保住了太宗打下来的江山,而且继续开疆扩土,使得唐朝版图一度达到最大。高宗一朝也是良将辈出,除了在先朝就已成名的李绩之外,还有东征西讨的苏定方,声震西域的裴行俭、“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老当益壮的刘仁轨、以及王方翼、程务挺、王孝杰、少数民族将领黑齿常之,等等。唐朝的两大外敌,西突厥和高句丽,都是在高宗朝灭掉的。唐太宗的昭陵只立了14尊蕃臣像,而高宗的乾陵多达61尊。这些蕃臣石像至今仍在,以最直观的形象表现着初唐时期的国际影响力。
唐高宗的时代,正是唐朝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时代,不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大中城市,对外贸易也十分活跃。胡商云集的大都市长安、洛阳自不必多说,值得一提的是海上贸易也初具规模。显庆六年(661年,高宗继位后12年),唐朝便在广州设置了市舶司(海关),使广州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
【关心人民生计】
唐高宗上台后,继续大力推行贞观时代的养民政策,努力搞好农业生产。中国以农业立国,皇帝在这方面需要做出表率,所以从汉朝开始就有了一套天子亲自下田种地的仪式,叫做“亲耕藉田”。虽然只是做做样子,但这表示出皇帝对农耕的一种恭敬态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礼仪。汉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一个大混乱时期,亲耕藉田的仪式也荒废了,但是到唐太宗时却高调给予恢复。太宗在贞观三年举行亲耕仪式,博得了大臣们的一片赞扬。
高宗继承父亲的这项优良传统,也多次亲耕。永徽三年他亲耕藉田,仪式结束后还写了一篇《藉田赋》让大臣们拿去学习。几个月后他又下乡视察,看看自己耕过那块藉田上庄稼长势如何(实际上大部分耕作还是别人代劳的);还有一次,高宗亲耕藉田时发现礼官给他准备的农具上刻着华丽的花纹,立刻就有意见了,说:“农民用的工具,应该朴素才对,搞这么华丽干什么?”(田器农人执之。在乎朴素。岂尚文饰乎。)乾封二年,高宗的身体已经不太好了,头疼病时常发作。但这年在参加亲耕时他来回推了九道土地,礼官说:“陛下只需要推三道就够了。”高宗说:“当然应该多推几道,我只恨不能耕种千亩。”(《唐会要》)
按《通典》记载,唐初的武德年间,全国人口只有二百多万户,贞观年间略有增加,不足三百万户,高宗上台后4年(永徽三年),人口便增加到了三百八十万户。当然了,那时的人口统计数据不会准确,很多人口,比如逃户,都没有统计进去。不过我们仍然能够看出人口逐步增长的趋势。
隋末唐初,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国家创伤十分严重。贞观初年,魏征在劝阻唐太宗去泰山封禅时,形容原本富庶的中原地区是“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简直就是一片荒凉。针对这种情况,李世民积极推行轻徭薄赋的德政,休养生息。不过他在贞观末年发动征讨高句丽的战争,使得人民负担再次加重。唐高宗即位之后,立刻暂停了对高句丽的征战。
经过多年的和平建设,到高宗即位17年后的麟德二年,终于去泰山封禅,史书上说当时的情况是:“时频岁丰稔,斗米至五钱,豆麦不列于市。”封禅大典完成后,高宗也是志得意满,在宴请百官的庆功会上表示:“朕继位这些年来,整天兢兢业业,努力工作,总算现在国家无事,天下太平,边境各族也都和睦相处,这也是大家的功劳啊,来来来,干了这杯。”(《唐会要》的原文是:朕丕承宝历。十有七年。终日孜孜。夙夜无怠。属国家无事。天下太平。华夷又安。远近辑睦。所以躬亲展礼。褒赞先勋。情在归功。固非为己。遂得上应天心。下允人望。今大礼既毕。深以为慰。公等休戚是同。故应共有此庆。欲与公等饮宴尽欢。)
日期:2015-07-11 05:24:16
【建设国家软实力】
唐朝所处的是一个极为开放的时代,多国共处,既有战争,也有相当复杂的外交活动。唐朝能够威慑周边各少数民族,并把很多小国纳入自己的朝贡体系,靠的不仅是军事力量,也是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具体就体现在文化的优越发达,礼仪的高度完备,各项制度的精巧设计,以及律法的完美。
唐高宗时代,继续太宗时代的文化建设。太宗时由著名学者孔颖达主持编辑的儒家经典集《五经正义》,到高宗时终于正式颁布。高宗下令将《五经正义》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
高宗时代的政治斗争相当复杂,武则天崛起后更是如此,皇亲国戚们内斗不休。可是斗归斗,大家一边斗法,一边都在组织人手编撰典仪、著书立说。国舅爷长孙无忌主持制订了著名的法典《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的经典,影响深远;太子李弘组织学者编成精彩文集《瑤山玉彩》五百篇;太子李贤主持了《后汉书》的注释,史称“章怀注”,受到后世推崇;武则天就更不用说了,不但亲自撰写了《内训》、《外戚戒》(撰写动机颇为可疑),还组织北门学士编撰了伦理书籍《少阳正范》、《列女传》等等。她主持编写的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的大概只有《臣轨》,是教导臣子们怎样做臣子的教材,与唐太宗的《帝范》一起为后世皇权服务。
高宗一朝,文才辈出,除了大家熟悉的初唐四杰、上官仪等人,被《新唐书》列入奸臣的许敬宗、李义府也都是文章高手。
天文学家李淳风在高宗时期编成了历书《麟德历》,使用了四十年,到玄宗开元年间被水平更高的天文学家一行和尚的《大衍历》取代。李淳风赫赫有名,在野史中是个神通广大的预言家。据说正是他准确预测出武则天将要夺取李唐江山,但是又警告唐太宗说:“天命不可违,可不能因为我说了这个预言,陛下就乱杀姓武的人哦。”
著名高僧玄奘,从印度留学回国后就备受唐太宗的优待,到了高宗朝,受到李治的继续优待,完成多部经典的翻译。现在西安市的地标建筑大雁塔,就是唐高宗下令修建的,也是玄奘当年存放经像的地方。
医学方面,在高宗的批准下,苏敬主持修订了《唐本草》,号称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唐太宗有《秦王破阵乐》,唐高宗也不甘示弱,在《破阵乐》的基础上做了《一戎大定乐》,也是鼓舞士气的军乐。龙朔元年(661年),高宗在东都洛阳检阅出征高句丽的军队,就演奏《大定乐》以壮军威。
日期:2015-07-11 05:25:33
【第一章(之二)唐高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唐高宗时代的各项成就相当耀眼,但这与唐太宗奠定的基础分不开,也是高宗一朝文臣武将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高宗李治本人的品质如何呢?在我看来,尽管后来的史官们对李治的评价总是唧唧歪歪的,其实他身上具有很多明君的品质,比如勤政、仁德、明辨是非、虚心纳谏、善于卓拔人才。在必要时,李治也会拿出凌厉的手段,绝非优柔寡断之辈。
更为可贵的是,李治与唐太宗一样,有着大时代之下的大国君主所必需的战略眼光,审时度势,顺应潮流。他打击门阀势力,完善科举制度,积极恢复关东地区经济,建设东都洛阳,又努力开拓南方地区,为国家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当然这一切也与武则天密不可分,所以高宗朝往往也被称为“高武时期”。
日期:2015-07-11 05:33:46
【天性善良】
李治天性善良,这可以从正史上记载的几件小事反映出来。即位之初,李治下令整修九成宫,改名为万年宫,主要用来避暑。新殿完工后,李治对大臣说:“朕是因为怕热,所以同意造这个新殿。今年天特别热,我在屋子里尚且汗流不止,何况在外面干活的工匠呢,所以我要他们把房子盖起来就好了,不用太精妙。”(朕性不宜热。所司频奏。请造此殿。既作之后。深惧人劳。今既暑热。朕在屋下。尚有流汗。匠工暴露。事亦可愍。所以不令精妙者。意祗避炎暑耳。)长孙无忌听后赶紧表示:“陛下丨体丨恤民情,是臣等的福气啊。”
显庆二年,高宗带着刚刚立后的武则天去洛阳,命令凡事节俭,道路不许修理。这天下起了小雨,车架行到灞桥,马失前蹄,出了点儿小事故。御史中丞许圉师(圉,yu3)弹劾负责管理御马的马官,说论罪该杀。高宗说:“不可责人”,不予追究。(唐会要)
龙朔元年(661年),李治和大臣们出去打猎,收获不少,一共打到四头鹿,几十只野鸡和兔子。晚上扎营时,李治看见后勤人员在给大家准备晚饭,有好几只活羊等着被宰杀。李治顿时心中不忍,问宰相许圉师说:“那几只羊好可怜啊,咱们不是有打死的猎物吗,换了行吗?”(朕目击彼羊。在于格下。见其无罪就戮。非无恻怛之情。今欲以死兽易之。可乎。)许圉师连忙夸赞陛下是今日尧舜。那几只羊当晚也活了下来。
唐朝时,皇帝们冬日打猎其实不单是为了玩乐,还有军训的意思,所以有一套礼仪和纪律。高宗有一次冬猎,一个小军官叫王万兴的,犯了错误,按军令当斩,但是高宗说:“虽然他罪不容赦,但我怕人家说我只看重田猎,轻视人命,况且此人当日征辽有功。”便将王万兴赦免了。
日期:2015-07-11 05:38:58
唐朝的刑罚,从太宗开始就走宽容路线。唐太宗要求给犯人打板子的时候不许打后背,以免伤身。高宗时继续这个政策。当时的法律规定,某些罪犯在领刑之前先要挨一百大板,结果往往有人挺不过来被打死。
总章二年(669年),高宗下了一道诏,说:“大小有五十九条罪,都需要先打一百杖,现在只保留其中十二条罪,其余废掉,不许再打板子了。”
李治性情通达。唐朝时很讲究为帝王避讳,比如老虎的“虎”字,因为避讳李唐的祖先李虎,就用“武”字代替。据说把老虎叫做“大虫”也是从唐朝开始的。大将李世绩为了避李世民的讳,就自己名字中的“世”字去掉,改叫“李绩”。不过,李治名字中的“治”字,在典籍中是个常用字,为了避讳,引来很多不便。他便在显庆五年(660年)下诏,要求对儒家的经典文献不因避讳而随意改动,以免引起误解。
日期:2015-07-11 05:41:44
李治自己立身很正,也同样看重那些德行端正、品性善良的人。他废掉了王皇后,却很看重她的族兄王方翼。王方翼因为母亲去世非常难过,一病不起,高宗被他的孝行感动,特别派医生给他看病。后来到了显庆年间,长孙无忌谋逆的大案发作,牵连了一批人,其中有一位赵持满,被朝廷拘押在狱中,后来被斩,赵持满的家属都不敢给他收尸。往往是到了这种时候才能看出来一个人的真品性,王方翼侠肝义胆,不但替赵持满收尸,而且按礼仪下葬。这件事一定给唐高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当时就没有为难王方翼,后来更是提拔他成为大将。
相反,品性不良者,即便有才也让李治不喜。他提拔起来的两位能臣,一个许敬宗,一个李义府,虽然都被宋朝史官列入奸臣传,但两人的个人品性却大不一样。许敬宗恃才傲物,却没什么大毛病,所以善终,死后还有谥号。李义府虽然有才,也一再得到高宗的重用,但最终是小人得志,闹得太过分了,结果被高宗流放到了偏远地区,即便封禅泰山时大赦天下,也没赦免他,让李义府郁闷致死。
调露二年(680年)又发生了一起大案:太子李贤谋反。李贤本人被软禁,又有一批人受到牵连,其中有一位名叫高岐,是高士廉的孙子。高士廉是大唐国母长孙皇后的舅舅,所以高家与李治是亲戚。可能因为这种关系,李治并没有直接处理高岐,只是把他送回家,让他父亲高真行去管教。没想到,高岐回家后却被自己的父亲、伯伯、堂兄联手斩杀,杀死后还把尸体丢在外面。看来当时的权力斗争确实很激烈,但不管怎样,高家这几位也太冷血了。也许高真行等人如此“大义灭亲”,是想向高宗或者武则天表达忠心。武则天对此事是什么态度不得而知,但高宗却是非常生气,把高真行从京城贬到睦州(浙江桐庐一带)当刺史,另一位参与杀人的高审行贬为渝州(重庆)刺史。
日期:2015-07-11 05:53:16
【坚持原则】
李治的性格可以说是宽厚随和,但他绝不是史书上说的“仁懦”。这个人有他的原则。
高宗对损害农户利益的行为非常反感。李治宫里有个得宠的宦官,到长安城的郊区万年县去放鹞子,踩踏了农民的庄稼。当时万年县的县令名叫杨德乾,是个敢于为民撑腰的好官儿,把那个太监抓住,重打了二十大板,还把他那几只鹞子的脑袋全给拔了。这太监逃回宫去,找到李治哭诉,又把衣服脱下来让皇帝亲自过目他挨打所受的伤。李治说:“你明知道这个汉子(杨县令)厉害,何苦去犯他的百姓?”结果硬是不管。(《隋唐嘉话》)
前面提到过的宰相许圉师,是李治一手提拔起来的高干。他后来又被罢官,起因是儿子太坑爹。原来许圉师的儿子许自然有一次打猎,跑到了别人的田里。田主很生气,没想到许少爷的脾气更大,居然对田主“鸣镝射之”。许圉师并没有放纵儿子,而是抓起来打了一百大板,可说是严厉的教训。不过他还是犯了一个错误:没把这件事向皇帝汇报。后来高宗还是知道了,就质问说他:“你身为宰相,家人侵扰百姓的事情藏着不报告,是不是在作威作福呢?”
许圉师大约那时看到有的边将因为军功大受封赏,很不买账,就借题发挥说:“我就是个文臣,哪儿能像那些手握重兵的人那样作威作福呢?”高宗听后大为生气,问他:“你是不是还想要兵权啊?”许敬宗在旁边煽风点火说:“人臣如此,罪不容诛。”高宗倒没有因此杀了许圉师,但立刻下诏免了他的官。
日期:2015-07-11 06:00:09
对付一些表现不好的皇亲国戚,李治并不想姑息,但处理起来很温和。他的叔叔滕王李元婴,哥哥蒋王李恽,都贪财扰民,群众意见很大。李治有一次大赏皇族,给各位亲王都赏了五百匹绢,却独独不给这两人。如果真是什么都不赏也就算了,他偏偏还是赏了,赏给二王每人两车麻绳。李治说:“腾叔和蒋兄反正有钱,不用赏别的,一人给两车麻绳,让他们拿回去穿钱用。”两人被搞得很没面子。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年轻时就有才名,进了武则天的二儿子李贤的沛王府。李贤和弟弟李显常在一起玩。李显是武则天的三儿子,当时封为英王。两个王爷喜欢玩儿斗鸡,大才子王勃就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檄英王鸡》,其实就是一篇高级搞笑文章,为李贤助兴。结果李治看到此文大为恼火,说王勃不但不劝王爷们干点儿正事,反而写文章调拨兄弟关系,下令把王勃逐出了沛王府。
唐朝皇子公主们的乳母都很受尊重,李治对他的乳母卢夫人也不例外。登基后李治把卢夫人封为燕国夫人,乃是一品,地位很高。不过卢夫人之所以成了皇子的乳母,就是因为她的丈夫因犯谋逆罪被杀,她也被送进皇宫成了宫女。所以后来李治做了皇帝,卢夫人就请求给她丈夫平反,说当时是被人冤枉的。但李治有一个原则,凡是先朝他老爸拍板定下来的案子,他绝对不给翻案,对卢夫人也是一样。卢夫人临终时要求与丈夫合葬,李治也硬着心肠不许。(《隋唐嘉话》)
唐太宗晚年对大臣多有猜忌,结果冤杀了一位良相刘洎。此事成为太宗的一个污点。到了高宗朝,刘洎的后人要求给他平反,可是李治明知刘洎冤枉,依然坚持“前朝案子不翻”的原则,给予拒绝。直到武则天执政以后才算平了反。
日期:2015-07-11 06:09:21
【冷酷的一面】
李治对自己最为亲近的人非常在意,往往因此做出冷酷的举动,这时就会完全颠覆他平时给人的随和印象。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处死驸马韦正矩。韦驸马娶的是新城公主。她是李治的嫡亲妹妹,也是长孙皇后所生。这位新城公主虽然出身极为显贵,但命运坎坷。她起初被许配给魏征的儿子魏书玉,但因为种种原因,李世民悔了婚。接着李世民把她许给了长孙家族的长孙诠。两人婚后没过几年好日子,长孙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势,长孙诠被处死。新城公主非常悲痛,思念亡夫,干脆拒绝再梳妆打扮。
李治不愿意亏待妹妹,又安排了一桩婚姻,让她嫁给了韦正矩。婚后李治厚待这位驸马,短短四年内让他连升八级。不过公主的家庭生活似乎不太幸福,婚后没几年就病死了,去世时才三十岁。李治对妹妹的死又伤心又愤怒,把韦驸马抓起来审问,问他是不是虐待了公主。韦正矩无法辩解,结果被高宗杀了。但高宗在事后又后悔,觉得可能冤枉了韦正矩。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就很不好,让人家不敢娶公主。当时还流传起了一句话,叫做“娶妇得公主,平地买官府”,意思是说娶了公主等于平白无故招来官司。后来高宗的爱女太平公主嫁给薛绍,薛绍的哥哥薛顗就不太乐意。
其实李治最在乎的人,应该就是武则天了。不论是后宫还是前朝,谁跟他的皇后过不去,都逃不脱李治的整治,因此高宗一朝围绕着武则天展开的各种斗争也是相当之血腥,先有王皇后、萧淑妃之死,后有上官仪父子被杀。就连李贤与武则天母子不和,李治也最终站在老婆这边。当然,李治对武则天的维护不仅仅是出于感情,也有很重的政治考虑。
史官们说,王皇后、萧淑妃、长孙无忌、褚遂良、上官仪等等这一干人的死,都是武则天一手操控的。他们说李治就是个懦夫,完全被武则天压住了,在她面前只是“拱手而已。”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逐步探讨史官的这个评价到底恰当不恰当。不过紧接下来,我们还是先看看李治在唐太宗一朝的表现如何,他到底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日期:2015-07-11 10:52:31
前两张先简单写一下李治,强调他这个人三观正常,又是皇帝,而且并非传说中的傀儡皇帝。
李治的性格关系到武则天的那些“黑料”的真实性。如果武则天的什么杀害小公主、虐杀王皇后之类的事情是真的,那么李治会怎么想?
日期:2015-07-12 10:17:53
第一章(之三)李治为何能当上太子
唐太宗有14个儿子,但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只有长孙皇后所生的三位嫡子:老大李承乾,老四李泰,以及老九李治。李治年纪那么小,本来根本与皇位无关,结果偏得命运之神的眷顾。李治到底为什么会被太宗看中,说起来前因后果非常复杂,在武则天的传记里就只好略说。总之如果当时是老四李泰当了太子,那李治在正史上也不过是个寥寥数语一笔带过的亲王,武则天就更没什么戏唱了。
日期:2015-07-21 02:10:39
【小九李治是怎么被父亲挑中的】
立太子,按规矩是“立嫡立长”,也就是说皇后生的长子最有资格继位。但是有句话说得好: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翻开历史,并非嫡长子而坐上龙椅的比比皆是。远的不说,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老二,为了与嫡长子李建成争夺皇位,制造了鲜血淋漓的“玄武门之变”。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