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法选择我处于怎么样的时代和社会,如我的前三十年的命运就是在江主席、胡主席、习主席领导下的命运,改变不了,而主席们的政策已经影响了我的生活,而五千年来的文明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生活,政治的文明决定了我们一部分的命运。粗略对古代历史了解,越来越觉得今天的我们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感觉现在处于盛世期间的我们,幸福感也许并不完全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古代的清明上河图,看到了葛衣布鞋的祖先其乐融融,所以幸福感更多地决定于当时当地的环境。
我们先人生活的南北朝时代,又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在中国历史上,这段时间可以算得上是最乱的时代,是人口由6000万迅速减少到1000万的时代,是汉人与少数民族比例悬殊最少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既春秋之后国家最多、战乱最频繁的时代,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冲突十分激烈,看似不可调和。但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也一样具有我们现代人的感官,他们也许追求桃花源一般的生活,也许也追求建康、洛阳一般大城市的声色繁华,追求美艳的姑娘和帅气的男子,对异域的事情充满无限的激情和憧憬,但是种种这些,都被当时的中华的分裂现状所影响,徐州、淮水、荆襄、巴益、六镇等地战乱不断,几乎每两个人就有一个人一出生就会看到战争和死亡,看到贪欲横流、尔虞我诈,这样的小孩子一出生注定会有一个和太平年代的出生的我们不一样的世界观,或许会磨练出他们兼济天下的胸怀、或许训练出他们力能扛鼎的毅力、或许天生就会带给他们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迈、但更可能的是一到世上就时刻有化为一堆白骨的悲情,“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生男埋没随百草”的世界,无论如何是我们能理解,却万万不能体谅得到的。
日期:2015-07-16 16:10:16
为了使得大家了解个大概,我首先介绍下南北朝时期的几个突出的社会特点,就是说放在这个时期他是永恒的、无法被超越的时代性格:
1、中原大地是胡汉融合的高峰。华夏肇始三晋,周朝的裂土祚封,将势力向四周扩散,才有了封建这个概念。封建和当初欧洲人在美利坚骑马圈地一样,而本土的印第安人就是中国南北朝时的胡人。华夏民族对外扩张就需要不断侵占土著胡人的土地,同化其民族性格(当时应该叫做部落性格),而性格的冲突是最不可调和的矛盾,以至于西周的最终命运也是被当初环绕四周的犬戎所灭。东汉时期三国时期,汉人英雄辈出,对少数民族更是压着打,西北打羌族,东北打乌桓、西南边打南蛮、东边打蛮夷、南边伐土豪洞主,西晋时期更公开全国徙戎,将其但所以少数民族在广泛了解了汉人的本质,并掌握兵器的情况下,组织起来,才有了五胡十六国的乱世,才有了石勒、苻坚、慕容垂这样的少数民族英雄,才有了胡汉融合的大高峰。
日期:2015-07-16 16:11:25
2、文化大碰撞。古代所谓的三教合流是这个时候正式开始的。所谓三教,就是儒释道,儒家成为教条一派是在西汉,当时西汉没有治国的准则,所以董仲舒等儒家学者以“礼义”为核心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准则,后王莽觉得这套礼义有点腐朽,所以托古改制,却反倒导致了绿眉军大起义;东汉建立了贵族碉堡式的封建制度,这就是后来权贵封建制度的起源,君君臣臣的纲常受到破坏;到了三国后期,曹魏想继续树立这么一套制度以别君臣,却始终流于表面,君臣不义战屡有发生。在此之时,人之信仰已经有所空白,才可能导致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合流。南北朝时期,由康居进来的羯族、有东北萨满起源的鲜卑,还有佛教徒的后凉等都纷纷入中原,南朝则是道教、佛教和无神论等分庭抗礼,还有诸如五斗米教(天师教)一样的流派在中华大地,这些都或多或少影响了中华当时的人民(如孙恩起义),献文帝、梁武帝更是以他过人的天资和精力,对教派的吸收无有不可,成圣、成仙、成佛一时之盛。但是,佛教的发展始终是高于一等。
3、长江沿线、中原开发成为战争的主战场。逐鹿中原原本的意思是占据中原正统王朝的意思,和楚王问鼎没有区别,并不是说将中原成为主战场。但是在南北朝这个时期,中原已经成为了杀鹿场,人人一把割鹿刀,生民百遗一说也不为过。其实想想也是,如果不是中原的人口数量变少,少数民族焉能拥兵几万就能席卷中原,据统计,北魏时候黄河少数民族比例和汉族比例接近1:1,几乎每个人血统里面都是几分之几的各民族血统,当初纯种的汉人要不是南迁了、要不就是战死了、要不就是被宗主划为奴隶,要不是就是被血缘上同化了,汉人在很多政权里面根本算不得一等居民:如石虎就经常带着2万汉族女子作军妓,称他们作两条腿的羊,晚上切乳吃奶,白天供兵士奴役,这样残忍对待汉族的情况应该在艰苦的奴隶时代也不曾发生。这种尖锐现象的存在,所以引发的民族的仇恨十分大,汉族、羌族、氐族、鲜卑、羯族、匈奴等相继在中原掀起风浪,灭族和文明火种的保留时常成为朝廷争论的话题,古都长安、洛阳常遭洗劫,破败不堪。
南方的战争又经常发生在长江及其支流的沿线,如江陵政权往往受制于汉江的顺流而下的军队,巴蜀地区往往要靠封锁三峡抵御外来军队、苻坚也不过败在肥水的劣势上、荆襄的兵马往往可以顺流而下直捣建康、北魏与南朝往往是隔江筑城、筑坝,等等,这些都是当时南朝战争的特点,依山靠水,重点打步兵、水军、弓箭兵的战争。也正因为战争的频繁,当初的社会格局第一就有了邬堡的出现,邬堡就是豪族的天然碉堡,祖狄北伐就是不停地攻占碉堡的过程,甚至有人说桃花源的存在本来就是为了避开前秦时期的乱局而设立的靠山靠水的碉堡,几十年来被人发现而已,因为如果你只是躲避秦朝的乱,生产力根本不可能发达到这个程度,铁器都不可能有是不?第二就是战争武器名目繁多,尤其是攻城车的发展已经十分先进,从水上攻城、陆地上攻城、栈道上攻城等各种方面攻城的手段十分齐备,就算公输班在世,估计也没能想到这些宏伟的战具,估计墨子再生,也不一定能完备守住狂轰乱炸的攻击,如配有马镫的轻骑兵的攻击,这已经是游牧民族致胜机动部队;如还有利用石油的浮力,在水上发起对水寨的袭击,这种新式的战法也是靠阵法都抵抗不了的。
日期:2015-07-16 16:11:58
4、世族的权力垄断。三国两晋南北朝,豪门世家是一大特色,尤其是当初实行九品中正制固定了这个格局。九品的意思就是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而划分的依据主要在于家庭的势力而已,如果家里的势力够大,能调动资源,那么在家里小孩12岁左右就可以担任一般的闲散官员,相当于国家优质储备干部,有句话是“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就是只要能坐车就起家国家编制委副主任,只要会写身体如何就可以当国务院机要秘书。三国时期的月旦评是大中正的前身,是由有威望、有信服力的人担任人事部干部,每年必须发觉、提拔家世好、有能力的干部几个作为当年的绩效考核。在北魏建国初期这种民生凋敝、紧缺干部的时代,于是推荐有能力的官员、说服大族世家的人出来为朝廷效力,那也是这个政权合法性的基础之一;在太平时代,九品中正制度就完全沦为利益操控的工具了,司马炎时期的官员刘毅很犀利地批评说它,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九品中正,实为乱源。而由于当时的政治状况是宗主督护制,几品官配几亩地,配几个奴婢,等等,这些东西只要政府失去了有效的控制手段,那么人力资源的流失、财政税收的流失是十分明显的,中正官由这些人担任,很多好的人才几乎收归旗下,而活在底层的人民也时刻寄托于宗教或者寄托于造反,不然作为府户、部曲、奴婢的身份很难得到改变,所以世族也就是建立在大海上的阁楼,时刻有被风浪击倒的可能,而南朝,大部分是寒人掌机要,世族大部分是娥眉粉黛,望之像神仙,骑射基本不会,写诗基本靠代加工,有些甚至吐口唾沫都需要奴隶用口接着,怕有失身份,这些人也只适合谈天说地,被权力宰割,一代不如一代;但是有些豪门的门阀却成了建国立业的基石,如隋唐初期的关陇集团,这些集团后面因为科举的盛行,世族团体才慢慢被门生官吏集团所取代,权贵治国才被精英治国“理念”所取代。
日期:2015-07-16 16:18:16
北魏拓跋濬的葬礼
北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数民族王朝,当时的那段历史,教科书上涉及很少,主要原因这是一段灯下黑的历史,处于通往强盛统一的路上,隋唐的光芒将其这段曲折渐进的历史照的锴锏模衷谖沂宰沤逋骋磺暗囊话倌昀纷鲆桓鲇腥さ幕毓耍救艘郧懊挥行闯て返木椋M舜文苡懈龊猛罚M蠹夷芟不丁
现在将时针回拨一下,我们越过各种纷乱复杂,回到一场葬礼,这是公元465年北魏皇帝拓跋濬的葬礼,北魏的这个皇帝勤于政事,死的前一段时间都还在西域巡视,到死的那天都是在朝会的太华殿死掉的,他的葬礼,按照当时的习惯,是需要举哀三天(至于后面元宏对丧葬制度的改革在这不算),三天以后,皇帝用过的衣服器物一以烧焚(烧三故事),内外百官都要面对梓官大哭,(据说当初为了显示身份,还有买人到现场哭的道理),当时,拓跋濬的皇后冯氏,十分悲伤,居然冲着烧着丈夫衣物的熊熊大火跳进去,寻死觅活,亏得左右侍卫急救,她本人过了很久才从熏晕中苏醒过来。现在这个跳火的皇后将是北魏后面三十年的核心和关键人物,这个时候她27岁,他和刚去世的26岁的拓跋濬应该是两小无猜,十分恩爱,历史记载,她后来尽心按照汉人媳妇的要求,成为丈夫的贤内助,成为婆婆的乖媳妇,甚至还发挥国母的作用,亲自到军队中、胡人中间去慰劳士兵。简单的说一下,这与冯皇后的出身有很大关系,她的父亲是北燕国的王子,北燕是属于高丽和汉族的混合家庭,也是当时黄河以北少见的汉族政权之一,她作为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后面入宫又跟着自己的姑妈混迹在拓跋珪身边,见识了这位老人家对民族关系的处理,对大好河山的打拼,对整个朝政的管理,后才嫁给了从小一起长大的如意郎君,夫君也是一个对汉族、鲜卑都比较看重的人物,在她们相互的影响下,北魏帝国内部趋于和谐,人口的增长速度较快,儒家的礼教也逐步推行得更好。但是,经历过这一次跳火之后的冯皇后,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又是另一番面孔,这与她儒家的通权达变又息息相关。
日期:2015-07-16 16:24:12
少年天子面临的大局
葬礼过去了,太子拓跋弘登基,按照鲜卑族的旧制,需要八大臣举起黑毡,拥皇帝登基,以示效忠,过程完了之后,太子才是君临万方的君主,这时候登基的拓跋弘战战兢兢上了黑毡,但毕竟还是一个11岁的少年,对于朝政呢,基本不懂,这个我可以猜测,冯太后是一个积极求上进的女人,整个高宗朝,她都不离左右,基本上没有把这个太子多带,少年也不知道,他面对的其实是一个相对稳定,而水深的局面。
我相信,高宗死的时候还是为这个太子考虑了一套辅政班子,加上太子东宫本来的一班人马,应该还不至于太动乱,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一开始就有两个人横在这位天子面前,一个是皇太后冯氏,年富力强,颇想有所为;二个是贪权欲望强,十分想欺负孤儿寡母的乙浑。至于太后为什么能够有如此大的权力,上面已经略有概括,至于乙浑,据历史上说的是,他是侍中、车骑大将军,高宗期间忽然提拔,但是,高宗朝有一个妃子是姓乙弗的妃子,拓跋濬姑姑和姐姐都嫁给了姓乙弗的乙瑰和他儿子,就是说也有可能乙浑是高级皇亲,正好,乙弗这个姓是属于铁弗一族的,与贺兰一族都是鲜卑传统的后族,乙浑两夫妻也住在了内宫附近,所以他极有可能是前朝国舅之类的官员,也只有这样,才具有指挥大局的可能。
但是,太子的母后姓李,生完他的第二年就死了(这是当初太祖皇帝的一个陋习演变的习惯,叫做子贵母死,所以必须死),他在宫中和现在掌大权的两个人根本不熟,所以他最开始能够依仗的,也只有东宫的那套人马。但是,他东宫的那套人马又是否可靠呢?想想也知道,一个11岁的孩子边上,能够和些什么人玩到一起去?查了一下历史书,拓跋弘比较喜欢的几个人有以下几个:尉多侯,奚买奴、万安国、王树、高者儿、王五升、山强等等,这些人都是显祖皇帝特亲宠之的人物,名不见经传,受用的方式也和邓通、韩嫣、董贤一般,也有以一技之长获得任用的,如王树就是以会射箭受宠的,我所以说,拓跋弘基本在东宫是自由主义者,初临三宝,可能对现实了解也不足,对那些大臣估计也不认识几个,所以他的视野就基本上掌握在了这些所谓的辅政大臣手中。
日期:2015-07-16 16:25:41
疯狂的乙浑
拓跋弘登基之后的顺利地完成了三件事,第一是给父亲服哀,修庙;第二件事就是宣布大赦(这也就是例行公事);第三件事就是宣布冯后是冯太后;这里面单单就落下了乙浑这个人,乙浑贪权,年纪也大了,离他人生的理想还没有到一半,怎么就要仕途腰斩了呢,于是他发挥出鲜卑族人一向的蛮横来了,五月皇帝登基,还没有正式与相继归来的群臣照面,七月乙浑就联合了林金闾(这个人是高宗乳母常皇后的宠臣,当时的尚书、平凉公)矫诏诛杀了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等辅政大臣,这些个大臣首先看一看都是汉人,对夺权最有反作用力的就是叽叽喳喳的汉人,所以先杀。
矫诏杀人这时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殿中尚书(就是掌管宫廷禁卫军的人)拓跋郁率殿中宿卫士(镇守京城的卫士很多,以前没有看到,但是后面元宏在洛阳,兵15万)带着兵器去求见皇上,说皇帝要出来面见百官才行,乙浑夫妇看了情况不对,战战兢兢,二话没说立马就把林金闾出卖了,把他捆严实了送给了元郁,并老老实实陪了几杯酒,恭送太后和皇帝升任明堂。然而,喝了酒,送了佛,梦想还是要实现的,不久前才去代郡温泉疗伤的前朝大功臣,司空陆丽听到高宗死了,不顾左右说的:权臣在,缓缓再行的劝说,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赶回了家乡,估计连太庙都没进去,七月十七就被乙浑杀死了,顺带被杀的还有穆多候(当时管理牲畜的官员司卫监,是北魏朝功臣后代);林金闾和兄弟林金胜呢,因为做人比较圆滑,当时没有死,请求太后外放到定州、平凉当官,乙浑一听这个消息,立马派出了特工,找准机会暗杀了这两个,杀人灭口(这两人死后,太后将林金胜家两闺女入后宫养,其中一个还被许配给了后来的皇帝,成了太子妃,命运啊)。
杀到这里,基本上可以认定乙浑很危险了,他要不然就是一直杀下去,要不然就是被杀了,经过这么多年的奋战,这些被杀的官员哪个没有个很牛的关系网?尤其是后面,他居然还鼓起勇气,杀了开始抓他的几万禁军首领拓跋郁,这个时候,他虽然表面上位居录尚书事、太尉,风光无限,背后那双死盯着他的眼睛已经开始要结束这死亡前的疯狂了。
乙浑在杀完人之后,自以为这个道路以目的朝廷已经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于是又要到了太原王、丞相的权力,太原王是因为太原是拓跋起源的中心区域,丞相呢,是曹操以后基本上废置的位子,现在他享用这些虚名倒是洋洋得意,以至于肆无忌惮地将皇帝居于晾暗,自己倒发号起诏令来了。
这个时候,南朝宋发生了大乱,宗室刘昶单骑来投,乙浑听说了更是十分高兴,以为这是自己君临天下的运气,于是当场就要求小皇帝下令(还不知道是不是矫诏):易经和四书都说,机会难得,现在对刘昶锡以显爵,趁着宋万民叛乱的时候,讨其雠逆,振其艰患,分命诸军,以行九伐。使持节征东大将军安定王拓跋休、侍中尚书左仆射安西大将军平北公拓跋目辰、散骑常侍殿中尚书平北将军山阳公吕罗汉,领陇右之众五万,沿汉而东,直指襄阳;使持节征南大将军勃海王拓跋天赐、侍中尚书令安东大将军始平王拓跋渴侯、散骑常侍殿中尚书令安西将军西阳王拓跋石,领幽、冀之众七万,滨海而南,直指东阳。使持节征南将军京兆王拓跋子推、侍中司徒安南大将军新建王刘尼、散骑常侍西平公韩道人,领江、雍之众八万,出洛阳,直至寿阳。使持节征南大将军宜阳王拓跋新成、侍中太尉征东大将军源贺、羽直征东将军北平公拔敦及义阳王刘昶,领定、相之众十万,出济、兖,直造彭城,与诸军克期同到,会于秣陵。将士们要全力帮助刘昶复国,不得因宋乱,大肆侵损,伤国家存旧之义气。现在发下去,说是我北魏皇帝的意思。这道诏书,有一种统一天下的气概(说实话当初曹操南下打赤壁之战的时候,尽管横槊赋诗,志在必得,却也没有发出这种气吞万里如虎的诏书),基本上将整个宗室全部指挥到了,基本上就是要宗室亲王在自己所在地召集兵马,立刻全速往南,一个不留,送诏书的黄门还在驿站束装待发,乙浑早就和刘昶把酒言欢,欲共天下的感觉,此时平城里面的慕容白曜、常英、刘尼等人都与乙浑有所来往,乙浑更加洋洋得意。
在和刘昶把酒言欢以后,趁着点醉意,他居然异想天开地要当初主管吏部的贾秀封他的妻子为公主(封为妃子等倒是后面有所改革),在这个时候提出来这个时,简直是已经大脑堆煤炭堆太多,贾秀立马拒绝,去死也不能被骂万年,乙浑也大怒骂他是个“老奴才,不开窍”(奴才在北魏唯一一次用就是这里),于是在争这个虚名的过程中,他无法阻止死亡命运步步逼近,那些藩王非但没有顺他的意征伐南方,换的功勋,而是马蹄声在奔来平城路上。
日期:2015-07-16 16:26:52
南朝宋废帝刘子业出场
464年,主角刘子业当了宋帝国的皇帝。
刘子业外貌上十分立体形象:蜂眼,鸟嘴,尖下巴,长脖颈,鬼魅之气,而且他有一个个性—不怕活人,怕鬼,之后会说到。
当此之时,刘子业15岁,相比北朝11岁的拓跋弘,从以后的事情来看,我觉得,人还是要多与群众接触,多接地气,这样整个人才会生机勃发。
刘子业接父亲的班,应该说接的很彻底,将他父亲的那些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反正就是毁三观的东西都接过来了(就连长相似乎也遗传了,他经常说刘骏是个塌鼻子,没有什么好基因,所以自己长得这样),在刘子业的意识里面,只有将权力无所不用其极的意思,至于对帝国的统治、对官员的管理,一切就是个屁。
日期:2015-07-16 16:28:59
刘子业开锣 玩与杀 罪与罚
权力用到最极致的地方就是屠杀,首先讲刘子业杀人,杀人也是无能表现之一,无法驾驭就杀,而他太无能,就只有杀。
首先是杀权臣。戴法兴,寒人出生,是当时影子内阁的重要人物(影子内阁就是寒人出生,掌管机要,具体处理大小事务的皇帝助理人员),刘子业父亲别无他能,文章写得还可以,对文人也惺惺相惜,曾经谢灵运后人谢庄写了篇悼文,孝武帝看了又看,比了又比,大加赞赏,自叹不如;戴法兴也是文章写得可以,汉语水平当初可排名国内前四名,所以孝武帝经常带在身边,委以任务,掌管禁中内外十几年(以此来看,孝武帝个人还是有点可爱之处的);但刘子业这个土包子就完全不体恤读书人鸡鸣时节就读书的辛苦,一上台就赖说戴法兴是我们王朝的第二个皇帝,以掌握了内外各种权力的谋反罪名杀掉,只是如此他还并不解恨,还把他棺材的两头“福寿”二字去掉,表示要他做鬼也不长寿,还有这个让孝武帝为之堕泪的谢庄,也诬赖说他文字里面有侮辱东宫的说法,抓起来,几乎杀掉。以上是对大臣屠杀的一个缩影。
第二阶段,普通的杀似乎无法满足他的观感,虐杀皇亲的戏码开始了。鬼目粽的故事:刘义恭是开国皇帝刘裕的儿子,为了让孝武帝登上皇位,自己的十几个儿子都被当初的皇帝刘邵杀掉,为此他换来了录尚书事、太尉的最高职位,虽然孝武帝猜忌多疑,但是对这个皇兄还是比较够意思,一直也还舍不得杀;到了刘子业这里,他也都五十几岁的人了,就等着安全退休,结果当权辅政大臣柳元景、颜师伯(诨名大板牙)看着刘子业一来就是狠手,脊背发凉,就这样想把刘义恭抬上帝位,事情还处于酝酿阶段,结果是腹死胎中,刘义恭估计还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就被沈庆之告了刘义恭的密(沈庆之和刘义恭不和,尤其是在货币改革的问题上,经常撕破脸皮,但是柳元景却不知政治,将这个事居然告诉了就等着留个全尸盖棺材的沈庆之),就被刘子业带着几百个羽林军冲到太宰府,捆粽子一样捆回了大牢。我听说,中国历史上很少有手术临床实验,纣王挖比干一次、王莽挖王孙庆一次,华佗想取曹操脑袋一事还停留在想法里面,这次刘子业就拿天下第一亲王—刘义恭做实验了,将他杀死,砍了四肢,再把肠子、心脏挖出来后,整个人放在蜜糖里面泡着,估计刘义恭还死不瞑目,刘子业又将他眼睛挖掉,放在宠臣面前看看,身子大、眼睛空了、头发向上四周散开,就像一个大粽子,于是就有了历史上唯一一个不能被吃掉的粽子“鬼目粽”(取这个名字估计是想以鬼镇邪吧,刘子业受南方鬼文化影响)。另外还有两个反复犹疑而没有造反成功的柳元景、颜师伯在看完这个完美菜色制作过程之后,反抗也就算了,拜别母亲,只求速死。辅政大臣的死,大大增强了刘子业对权力使用的信心。
第三阶段,取乐活人。上面说过,刘子业怕鬼,他母亲生病,叫人呼唤刘子业,刘子业说,病人那里有鬼作祟,我去做什么,气得老母亲顿时要死要活,但取悦起活人来,他却乐此不疲。刘子业很有激情,没有任何一刻停止,只是他的精力无限不是什么好事,比如他的三个叔叔就比较悲惨,建安王刘休仁、湘东王刘彧、山阳王刘休祐,都是思想比他成熟的人,放在首都以外,他十分不放心,于是就把他们全部软禁在建康诚里面,时不时拿来戏耍一下, 比如他们三个都很肥胖,刘子业就把他们放到竹笼子里面称重量,看到底多重,称完之后总要有个下文,于是就下圣旨说刘彧最胖,是猪王,刘休仁是杀王(这个人在后来比较关键),刘休祐是贼王;又刘子业对刘彧最不放心(这一点看出他还是有点眼力),经常说要杀他,对他极尽羞辱,曾经真用养猪的办法给他喂食,就是用个猪潲槽,放很多杂物在里面,用饭拌起来,放在地上,扒光刘彧的衣服,让他去吃,做一个真正的猪王,还有就是皇后快要生了,估计刘彧说了什么这样人应该断子绝孙一样的话语,刘子业当场气呼呼到牢房,扒光他的衣服,用棍子将其架起来,然后吩咐厨子说,今天杀猪,刘休仁立马说,猪暂时留着,等生皇子的时候,再杀猪中的王,岂不更好?刘子业就暂时把刘彧交给了自己的岳丈、廷尉刘蒙看管,并吩咐刘蒙:如果生皇子,就杀猪庆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