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 长篇传记小说连载

作者: 晴雯撕扇2010

  第一篇 孩提时代
  第一回 创盛世李药师献俘 忆飘蓬狄知逊得子
  大唐贞观四年初春的早晨,京师长安的皇城里,残雪零零星星地卧在地上。一缕朝阳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将残雪照耀得晶莹透亮。融化的水珠不断顺着屋檐滴落下来,悦耳的嘀嗒声此起彼伏,昭示着又一年的万物复苏。
  新年之后的一次早朝,文臣武将三三两两地鱼贯而入,分列两旁,互相问候着、交谈着。雾气从每个人的鼻孔里冒出来,烘托出朝堂的热闹气氛。
  “房公,不知塞外战况如何。”时任尚书右仆射的杜如晦 与房乔 差不多同时步入殿堂,遂侧身问道。
  “老夫昨夜值守,倒是有一封塘报,因是八百里加急,未待启封,便直接呈送给皇上了。”房玄龄答道。
  “哎,”杜如晦叹道,“这突厥也真是够难对付的。”
  “谁说不是呢!”站在杜如晦身边的谏议大夫魏征 也插话进来,“一个靠游牧为生的夷族,趁我中原战乱不休,不断东迁南侵,终成大患。”
  “魏大夫所言极是,”房玄龄接过话头,“远的不说,便是北周、北齐并立时,双方均想借突厥之力一统天下,可这突厥深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理,两面讨好又都不得罪,大发了一笔横财。至前隋一统之时,突厥从祁连山东侵,前隋难御强敌,只得在甘州、肃州修筑长城。”
  “若不是突厥内部纷争、一分为二,不知还得出什么乱子。”魏征叹道。
  “夷狄天性难改,分裂了也还是祸害。”杜如晦狠狠说道,“西突厥回了西海 故地,除了欺负几个西域藩属,暂时倒是与我大唐无涉,如今也陷入内讧之中。惟独盘踞漠北的东突厥,历来反复无常。前隋时俯首称臣,受封‘启民可汗’。至我大唐龙兴之际,适逢启民可汗之子颉利可汗继位,觉得有机可乘,遂与中原为敌,真是自不量力!”

  “这些年与突厥战事甚频,但愿药师将军 此次能一战定乾坤!”房玄龄说道。
  “皇上驾到……”
  三人正在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只见太监略显慌张地发出了清脆而响亮的喊声,群臣倒是有些措手不及。静气凝神的同时,大家的心中不约而同地暗自揣度着:“今天这是咋回事?怎么比平时早一炷香的工夫?”
  突如其来的一片寂静之后,气宇轩昂的李世民从后堂穿出来,快步走上台阶,端坐在龙椅之上。尽管双眼略微有些泛红,李世民的神情却异常地兴奋。
  眼尖的大臣略微松了一口气,今日的不同寻常,看来是有好事。
  “房爱卿,昨夜是你值守,塞外送来的塘报,你可阅过?”李世民待群臣行礼后,望着房玄龄问道。
  “启禀圣上,微臣见是八百里加急,恐误军机,便直接送入宫中,未及看过。”房玄龄如实奏道。
  李世民突然想起来,自己昨夜接到的塘报,还是侍奉一旁的小黄门当着自己的面拆封的,遂笑道:“那朕就告诉列位,这是定襄道行军总管李药师从阴山前线送来的。我十万唐军,数日前大败东突厥主力,斩首上万级,俘获东突厥兵民十余万之中,敌酋颉利可汗亦在被俘之列!”
  “陛下文治武功,威震夷狄,实乃社稷之福”群臣听闻这一喜讯,在房玄龄、杜如晦的率领下纷纷跪拜,山呼万岁。
  看到群臣喜形于色,李世民不禁想起四年前,自己登基之初,颉利可汗率二十万东突厥铁骑从漠北翻过阴山,长驱直入,距离京师长安不过四十里之遥。当时,长安防守空虚,文武百官顿时惊慌失措,李世民泰然处之,带着侍中高俭 、中书令房玄龄等几名随从,亲赴渭水之滨,与颉利可汗隔河相望,唱了一出“空城计”。
  颉利可汗见李世民率寥寥数人与自己对阵,心中为之一震。由于不知底细,深怕过河遭遇伏击,颉利可汗并不敢冒然采取行动。最终,李世民主动提出“赠金帛、结盟约”的倡议,颉利可汗欣然接受,在便桥盟誓之后领兵北还。
  从那以后,李世民便将“渭水之盟”视作泱泱大唐的耻辱。经历三年的厉兵秣马,时任代州都督的张公谨 建议,趁东突厥内讧之机 ,出兵平夷。

  李世民认为东突厥内乱是千载难逢的时机,遂命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张公瑾为副,率并州都督李绩 、华州刺史柴绍、灵州大都督薛万彻等将领,统兵十余万,分道出击塞外。
  如今,李靖巧施奇计,在阴山将东突厥主力杀得人仰马翻,颉利可汗也在逃往吐谷浑的途中被唐军俘获,实乃大快人心之事。
  群臣山呼万岁,回声在皇宫内久久回荡。李世民抑制不住兴奋的神情,接着说道:“传朕旨意,令李药师将颉利可汗等一干战俘押解回京。届时,京师长安将举行盛大仪式,迎接大军凯旋!”
  三日之后,在千里之外的阴山前线,李靖接到快马送来的圣旨,不敢有片刻耽搁,亲自押着数万衣衫褴褛的突厥战俘,浩浩荡荡地班师回朝。
  经过两个月的艰难跋涉,颉利可汗被十万大军簇拥着,“请”到了京师长安。
  来到这座令他魂牵梦绕的繁华都市,颉利可汗的心情可谓五味杂陈。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想要的得不到,而是以最不希望的方式得到了。颉利可汗曾经无数次地憧憬着,自己率领东突厥大军冲入长安城,一览似锦繁华。当年在渭水北岸,他多么想振臂一呼,率领威风凛凛的铁骑涉河南下,与中原帝王一决高下。
  如今,他来了,却是坐在囚车里,被一群士兵押着来的。昔日趾高气昂、所向披靡的东突厥大军,个个垂头丧气、叫苦连天。颉利可汗或许做梦都未曾想过,会以这样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时此刻,他宁愿放弃自己的梦想,做一个安分守己的部落首领,但命运已经无从选择!
  李靖率领的北征大军凯旋,长安城举行了盛大的欢迎暨受降仪式。
  位于皇宫正南方的顺天门,巍巍而立,威严肃穆。顺天门的南面,是分东西整齐排列的皇城。顺着中轴线望去,穿过皇城,朱雀门就屹立在不远处,一缕缕晨曦之外,长安城最南端的明德门也若隐若现。

  或许是考虑到阳光、风向等因素,中国历来讲究“坐北朝南”,“北面俯首、南面称孤”遂成定制。顺天门便是大设国宴、赦过宥罪、除旧布新、受万国朝贺、迎四夷宾客之所,时人称之为“外朝”。
  李靖,这位为草创大唐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悍将,正率领着一队精兵,押着几十辆囚车,从明德门入城。长安百姓纷纷从巷闾之中跑出来,簇拥在中轴大街的两旁,叫嚷着,欢呼着。颉利可汗站在头一辆囚车里,受牢笼之限,只得微微低着头,紧闭着双眼,不忍直视这满目的繁华。
  进了朱雀门,便是皇城,顺天门已近在咫尺。李世民亲自登临顺天门楼,当众重赏诸将,并掷地有声地历数颉利可汗的五大罪状:
  “你继承父兄的家业,不施仁政,沉湎于荒淫虐杀,罪之一也!屡次与大唐结盟,却又背叛盟约,罪之二也!恃强凌弱,崇尚武力,致使生灵涂炭,罪之三也!犯我边境,掠我子女,罪之四也!朕以宽仁为怀,赦尔等之罪,存尔等社稷,尔等却百般推脱,迁延入京,罪之五也!”
  李世民言辞铿锵,身为阶下囚的颉利可汗早已没有了当初的豪情壮志,一时间神情呆滞,只能唯唯诺诺、俯首听命。

  “朕再问你,先前铁山一战,尔在败北之际遣使谢罪,表示愿举国内附、身自入朝。朕念及苍生,特命鸿胪卿北上慰抚,迎尔等入朝。尔等为何首鼠两端、出尔反尔,妄图亡入漠北,继续与大唐为敌?”
  “在下亵渎天威,罪该万死,罪该万死。”颉利可汗一边回话,一边轻拭着额头上的冷汗。乍暖还寒的初春,颉利可汗却显得有些燥热。
  “泱泱,对四夷向来以宽仁为怀。尔既已成囚,朕念及昔日渭水之盟,非但不斩尔头、不治尔罪,还要赐尔田宅,授右卫大将军之职,望尔痛改前非、好自为之。”李世民极力表现出自己的大度,隐隐约约地对这位威震漠北的首领感到一丝惋惜。
  “皇恩浩荡,彰显我盛世。”群臣纷纷跪下,山呼起来。
  官军大胜宿敌东突厥,颉利可汗俯首称臣,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狂欢的气氛之中!
  皇宫大内里,太上皇李渊一扫“玄武门之变”在自己心中留下的阴霾,破天荒地在凌烟阁设宴,款待李世民和众多重臣皇亲。

  酒宴之上,李渊紧握着儿子李世民的手,发自肺腑地感慨道:“当年汉高祖刘邦亲征韩王信,却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靠行贿方得脱险,从此不敢再向北方动武。如今我儿力挽狂澜,一举扫灭突厥,为父托付得人,无忧矣!”
  酣饮之际,意犹未尽的李渊弹奏起平日最擅长的琵琶,李世民则伴着悠扬的曲调,翩翩起舞。一片欢声笑语,跃过高高的宫墙,混杂入夜市的喧闹中,一直传到京城的每一个角落……
  日期:2015-10-02 08:50:03
  每一个角落,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怀着不同的心情,经历着这一场盛世的狂欢。
  在长安城一个并不起眼的院落里,一名身着八品官袍的青年男子正在来回地踱步。不时越过院墙传进来的欢声笑语,并没有让他焦虑的神情有所缓解。

  他叫狄知逊,正式的官衔是“东宫内直郎”,也就是在太子李承乾的“东宫”里办差。
  众人都说做官难、做京官更难,狄知逊这些年深有体会。在偌大的京城里,区区正八品上的官,不过是一粒芝麻绿豆,随时都有可能被别人踩在脚下,肆意欺凌。
  每次遭遇不顺心的事情,狄知逊总喜欢独自一人在这个不大的院子里踱步,重温父亲狄孝绪的谆谆教诲,思考自己的坎坷仕途。
  狄知逊的父亲狄孝绪,曾在尚书省供职,担任正四品的尚书左丞,在尚书左仆射房玄龄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分管吏部、礼部和户部所属各司。论官职,狄孝绪是正四品,但他曾获封“金紫光禄大夫”,这个虚衔属于正三品。唐朝初期,一、二品相当于褒奖功勋卓着者的“荣誉称号”,虚衔三品、实职四品,已是庙堂之高了。

  狄孝绪这一生小心谨慎,虽无大错,亦无大功,平平庸庸地爬到这个高位,也算是心满意足了。不过,为了小儿子狄知逊,狄孝绪倒是“铤而走险”了一回。
  狄知逊排行第五,自幼深得父亲的真传,颇似一个扎嘴葫芦,不显山不露水,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通过“明经科”及第之后,按照朝廷不成文的规定,狄知逊理应会被打发到一些清水衙门,充任文书之类的工作,或者外放蛮荒、建设边疆。
  狄孝绪爱子心切,腆着一张老脸到吏部运作了一番,终于将狄知逊安排进了太子府,担任东宫内直郎。尽管不过是掌管符玺、伞扇、几案、服饰之类,无关痛痒的闲差,但在太子身边露脸,倒也不失一种“长远投资”。
  谁曾料想,狄孝绪“以权谋私”之举,让偶然获知内情的房玄龄心生厌恶。如今木已成舟,房玄龄念及狄孝绪兢兢业业数十载,不应逼人太甚,只是不时地用言语刺激一番。
  狄孝绪自知理亏,屡次申请调职。房玄龄也觉得此人业绩平平,难堪尚书左丞之重任,遂将其外放至汴州,担任刺史一职。
  看着父亲悻悻离开京城,狄知逊心中无尽地彷徨。他明白,没有父亲这棵大树的庇护,自己的仕途将更加艰险。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狄孝绪到汴州已一年有余。四百多个夜晚,狄知逊已经数不清,自己在这院中徘徊和思索过多少次。
  今夜的狄知逊,倒不是因为官场上的尔虞我诈而苦恼,他只是在焦急地等待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而已。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在这个令人难忘的夜晚,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狄知逊将有一个新的身份——父亲。
  卧房里,夫人卢氏的喊叫声此起彼伏,接产婆一边替她摁住双脚,一边给她鼓劲儿。
  狄知逊急不可耐,索性走到门前,伸出头探向门缝,不断变换着姿势,往里面窥视着。卢氏躺在里面卧房的床上,除了堂屋桌子上明晃晃的几只蜡烛以外,狄知逊什么也没能瞧见。
  一番徒劳无功之后,狄知逊退回院中,搓着双手,继续来回地踱步,时不时抬起头,往卧房的方向看上一眼。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狄知逊从来没有感觉到夜晚竟是如此难熬。圣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狄知逊虽非嫡子,没有传承狄氏香火的压力,但自打成了婚,父亲狄孝绪便一直盼望着再抱上个孙子。转眼两三年过去了,夫人卢氏依然毫无动静,狄知逊焦急不已,却又无可奈何。好在苍天眷顾,卢氏终于迎来平生第一遭十月怀胎。如今一朝分娩,狄知逊自然既兴奋又焦虑,作为一家之主,此时却使不上劲,只能在这个不大的院落中不断地徘徊。

  终于,在一阵撕心裂肺的喊叫挣扎之后,哇哇的哭声瞬间迸发出来,一个硕重的婴孩呱呱坠地。
  “恭喜大人,夫人生了个公子。”产婆端着一盆血水出来,笑嘻嘻地向狄知逊报喜。
  狄知逊兴高采烈地冲进屋内,抱起粉嘟嘟的婴儿,一个劲地乐。尽管抱孩子的姿势有些生硬,但兴奋之情让狄知逊显得有些忘乎所以,一会儿亲亲脸颊,一会儿抹一抹稀疏的黑发。
  “官人小心些,别把孩子扭着”,躺在床上的卢氏有气无力地说,“赶紧给咱们的儿子起个名吧。”

  这是狄知逊的长子,早在卢氏怀孕的时候,他就已经把这个问题考虑好了。
  “按家谱的辈分,他是‘仁’字辈,就叫‘仁杰’吧。”狄知逊一边逗着儿子,一边跟卢氏交谈着。
  “‘狄……仁……杰’,嗯,故里并州人杰地灵,此名甚合此意,但愿他将来能有一番成就!”卢氏如释重负地回应着。
  “夫人也说并州人杰地灵,倒是我狄知逊有愧故土乡亲,但愿此儿不似为父这般……”狄知逊不由得想起自己的际遇,喜悦之情消了大半,不禁哀叹起来。

  “官人何必懊恼,你看,儿子在笑你了。”卢氏抬起头,指着狄知逊怀中的婴孩,安慰道。
  狄知逊埋首一看,儿子粉嘟嘟的脸上,洋溢着一阵笑意,仿佛有什么话想跟他说。
  “瞧我儿这面相神态,定是成大器之人!”狄知逊也被逗乐了,满心欢喜地附和起来。
  言谈之际,屋外突然传来一声巨响,一发礼花弹腾空而起,刚刚还一片漆黑的夜空,瞬间散发出了绚丽的色彩。
  这一夜,长安城灯火璀璨、烟火四射。皇宫内外,所有人都在庆祝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的俯首称臣,只是在狄知逊、卢氏的眼里,这是在祝贺他们长子的降生。
  狄仁杰伴随着照耀夜空的烟火,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日期:2015-10-02 17:15:37
  第二回 享天伦爷孙论牧誓 伤别离京官作参军
  狄知逊时常在感慨,自己才能有限,以致一生平庸,实在没有什么好怨天尤人的。不过,儿子倒是生在一个幸福的时代。幸福,往往不是来源于富足,而是对生活的希望。
  常年的战乱,曾经给这片土地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的破坏力,最直接的表现便是人口的急剧减少。隋朝大业年间,全国的户数是八百九十万户,到贞观初年,只有区区三百万户。
  户数锐减三分之二,土地大片荒芜,朝廷的赋税也大打折扣。

  话说贞观六年,李世民在一些地方官员的怂恿下,顿生封禅之意。群臣皆随声附和,唯独谏议大夫魏征认为国力尚处于虚弱之中,还没到封禅“论功”的时候。
  “朕功不高耶?德未厚耶?华夏未安耶?远夷未慕耶?符瑞未至耶?年谷未登耶?何为不可?”李世民对魏征的异议显得十分不满。
  在李世民连珠炮似的追问下,魏征直言道:“陛下功高,然民未怀惠。德厚,然泽未旁流。华夏安,然未足以供事。远夷慕,然无以供其求。符瑞至,然法网犹密。积岁丰稔,然仓廪尚虚。……今自关中之洛水,至东海之泰山,荒草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国家,可谓千疮百孔、积贫积弱!
  狄仁杰一天天长大的这些年,在“旷世英主”李世民的领导下,大唐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片承平景象。到贞观八年底,朝廷的财政收支终于大幅度地好转,仓廪充实、府库丰盈,中书舍人高季辅 上疏建议增加官员的俸禄,涨薪养廉,得到了李世民的首肯。

  对于狄知逊而言,待遇的提高,真可谓是雪中送炭!
  狄知逊虽身披官袍,但这京官与地方官之间,境遇有着天壤之别。区区八品京官,俸禄极低,能有所补益、勉强维持日常用度的,一靠“恩裳”,二便是地方官员的“孝敬”。
  狄知逊身在太子宫中,又担任着可有可无的闲职,自然与“恩裳”无缘,更谈不上跟“孝敬”打上几个照面了。
  这些年来,随着次子狄仁贞、三子狄仁节的降生,狄知逊的日子过得颇为艰难。尽管有父亲狄孝绪的时常接济,狄知逊依然十分犯愁。
  如今好了,朝廷增发“禄米”,总算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眼看着长子狄仁杰聪敏好学、彬彬有礼,狄知逊心里自然是欢喜异常。
  这日傍晚,狄知逊回到家,将狄仁杰的功课检视了一番,挑出几处不甚妥当之笔,正准备俯身提笔教授,只听仆从柱儿从门外进来,扯着嗓子喊道:“老爷,老爷……老爷回来了吗?”
  狄知逊放下本子,抽身踱到院中,只见柱儿拎着一兜家用的杂物,嘴里喘着粗气,大汗淋漓。
  “柱儿,何事如此慌张,也不怕邻舍笑话。”狄知逊故意阴着脸数落道。

  柱儿知道狄知逊素来平和,主仆之间玩笑惯了,便笑答道:“老爷真是多虑,邻舍皆有自己的生计,谁有工夫笑话小的,能把肚子笑饱不成?”
  “看你贫嘴,”狄知逊举起右手,做出一副要打的架势,“到底何事?”
  柱儿见问,将兜子放在树下的石桌上,伸手从衣服里掏出一封书信,递给狄知逊,答道:“晌午时分,太爷差人从汴州送来一封书信,夫人又到庙里上香去了,是小的收下的。”
  “送信的人呢?”
  “信交给小的便走了,说是到京城有公干,顺带着捎的信。待公事办妥,过几日再来接小少爷,他说是太爷吩咐的。”

  “接小少爷?”狄知逊听得云里雾里,不知家父有何要事,赶紧打开书信,侧身坐在树下通览了一遍。
  原来,狄孝绪不过是思念孙儿,此次差遣汴州官员到京城交割赋税和贡品,想让狄仁杰搭着便船,去汴州玩耍几日,见见世面。
  老人思亲之心,狄知逊不敢违拗,等夫人卢氏上香归来,两口子赶紧张罗着收拾行装。狄仁杰得知要到千里之外的汴州看望祖父,高兴得跳将起来,围着狄知逊问这问那。
  “阿爹,从长安到汴州,是不是要走黄河?”
  “黄河是不是很宽?”
  “汴州有长安这般繁华吗?”
  “路上得走上多少时日?”
  ……

  “好了好了,”狄知逊被追问得不知从何说起,“等你走上这么一趟,自然都明白了。”
  数日之后,狄仁杰跟随几名汴州官员,乘船沿渭水顺流而下。过了潼关,便汇入黄河,只见大河两岸,绿油油的麦苗随风舞动,不时望见几名农夫,躬身在田间劳作。
  狄仁杰平生的第一次远行,显得异常兴奋,一会凭栏远眺,一会独立船头。几名小吏担心刺史的孙儿有所闪失,惶恐不堪地护在左右。
  远途不晓时日,狄仁杰还沉浸在满怀新奇之中,船队早已过了河阴,由汴水直抵汴州城下。
  须发花白的狄孝绪站在码头上,伸手接过狄仁杰,紧紧地抱在怀中,两汪热泪在眼眶里打着转,倔强地不肯滴落下来。
  在汴州的这些日子里,狄仁杰可算饱了眼福,也过了玩瘾,而让他兴致盎然的,是爷爷书房里堆积如山的书籍。
  天气晴朗的时候,狄孝绪总会捧着一本书,坐在院中品读,小狄仁杰就绕着爷爷奔跑嬉戏。狄孝绪不时捻起胡须,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情。
  古稀之年,孙儿绕膝,天伦之乐,莫过于此!
  狄仁杰年齿尚幼,却聪明过人,不仅《千字文》背得烂熟,还能摇头晃脑地诵上几句《论语》、《中庸》,这让狄孝绪更加欢喜。
  一日,狄仁杰在书房里捧起一本书,跑到狄孝绪的跟前,眨巴着一双小眼睛恳求道:“爷爷,今天给我讲讲这本书吧。”

  狄孝绪把书接了过来,定眼一瞧,原来是“五经”之一的《尚书》。微微点头默赞“孺子可教”之后,狄孝绪翻开书本,指着一篇诵读起来: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司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