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余晖 蜀汉帝国的最后十年

作者: 陟云子

  第一次在天涯发帖,各位涯友多多包涵。
  先说一下本文的缘起吧。初中时第一次翻《三国演义》,读到百回之后的篇章,心中不免憾于蜀汉的消亡,更为姜维这样一位悲剧英雄扼腕。然而演义毕竟不能等同于历史,真实的蜀汉到底是怎样灭亡的仍于心中存疑,这样的动机促使我翻阅文献资料,十多年来我陆续阅读了《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华阳国志》、《晋书》等与蜀汉历史相关的史料,自感有了一些心得,于是将它们记录下来,是为本文。

  本文是基于正史的探讨文章,所以演义迷们就不要拿“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草船借箭”、“空城计”之类的故事来做旁证了。所引的资料除了上述几种,尚有《战国策》、《孙子兵法》、《鬼谷子》、清人洪饴孙的《三国职官表》、罗肇前先生的《三国征战史》及台湾三军大学编著的《中国历代战争史》(三国卷)等数种。文中的一些观点同时得益于近年发表的数十篇学术论文,在此先行致谢。

  本文凡例:
  1、关于文中的时间标注。凡是用汉字表示的时间均为与当时历法适用的时间,例如延熙十八年夏,八月二十日等等;凡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时间为今日通用的公历时间,例如公元255年2月23日。
  2、关于史籍中的人物对话。一些比较晦涩的已经做了白话处理,而一些比较重要的观点和对话为保证原貌则按原文照录,未做翻译。

  3、正文中不便做出说明和解释的文字均在该句结束后用括号的方式加以注明,包括古今地名对照,对史书记载的存疑等等。
  日期:2015-11-25 19:03:35
  序章 后诸葛时代 谁来拯救蜀汉政局
  01

  公元214年,刘备攻入成都,结束了刘焉刘璋父子在巴蜀二十多年的统治历史,正式入主益州大地。然而刘备并非蜀人,在益州又缺乏统治根基,初来乍到之下日子显然并不好过。一年之后曹操兵入汉中,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人立威而谣言不能止,其中固有曹操兵威雄壮的原因,但蜀人内心未附刘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处在这种环境之下的刘备不得已采用更为广泛的人才拉拢战略,在注重使用元勋集团及充分发扬荆州旧属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大力奖掖提携刘焉父子亲信倚重的“东州士”,甚至包括他们所排斥摒弃的人才如彭羕、刘巴也陆续得到重用。此外刘备也吸纳了部分益州土著豪族进入领导集团,作为对益州本土人的补偿。不久刘备又拿下了对于防御巴蜀至为关键的战略要冲汉中,总算在益州站稳了脚根,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初步得以实现。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缺乏战略眼光,在北伐中原的过程中用兵咄咄逼人,促使本就心怀鬼胎的吴人与曹操集团构成战略联盟,不仅身死名裂,更让刘备失掉了辛辛苦苦奋斗十多年得来的大半个荆州。孙权部将陆逊抓紧时间在荆州的南四郡渗透势力,终于使得忍无可忍的刘备愤然出兵。刘备知道失掉荆州之后自身实力已然大损,并不具备灭吴的实力和条件,所以他最初的想法仅仅是想通过给陆逊一个教训迫使对方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考虑孙刘之间松散政治联盟存续的必要,然而用兵奇诡的陆逊却将这场局部冲突升格为了一场大规模战役,刘备兵力布置分散,士气又下降得十分严重,所以大败而归,出征的数万将士损失殆尽,杜路、刘宁等人降吴,黄权、庞林(庞统之弟)等人降魏,张南、冯习、程畿、傅肜、沙摩柯、马良等人或战死、或被杀,蜀汉刚刚获得的粗安之局瞬间被打破。此时吴地将领纷纷摩拳擦掌,准备携此大胜之威攻入益州,以此时的形势而论,刘备万难抵挡来自东方的攻势,而曹魏又虎视在北,汉嘉太守黄元作乱于内,南方诸少数民族部落也在觇视这场战役之后蠢蠢欲动,形势刹那变得极为严峻。

  蜀汉危矣!
  日期:2015-11-25 20:08:32
  02
  如果说这时候有一个人能够赫然奋发、因危抵颓、处变不惊、力挽狂澜,那他一定是诸葛亮。自从公元207年被刘备收罗帐下并被委以心膂之任起,诸葛亮始终是刘备集团管理内政的头号人才。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之势,剖分推演足见眼光之犀利。曹操南征荆州又是他亲赴吴地说动孙刘促成联盟对抗曹操。刘备带兵与刘璋在雒城相持,诸葛亮在后方督运军粮器物保障前方供应,刘备久攻不下城池并小有挫败时,诸葛亮又与赵云、张飞等人分兵攻城略地。占领益州后,刘备开取刘焉父子积累多年的钱物奖励有功人员,诸葛亮是他心目中四位功劳最大的臣子之一(另外三人分别是关羽、张飞、法正),亦可见刘备对其器重。

  公元223年夏刘备在永安崩逝,从形势考量他最终选择了诸葛亮与越级提拔的尚书令李严共同辅政。虽然刘禅即位时已有十七岁,并非恂恂孺子懵懂孩童,但执政经验的缺乏却是显而易见。诸葛亮在这是扛起了蜀汉这面大旗,匡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他通过整肃政令臧否人才,先在内部获得了上下的一致支持,又通过一系列努力恢复与东吴的邦交,使得外部的掣肘降到最低。而后他率领大军深入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陆续平定了诸部落的叛乱。回到成都后,他劝课农桑奖励生产,以蜀锦井盐为基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使得蜀汉未来几十年国库之中始终存有余资,又整治武备强化军令,在短短的数年里使蜀汉军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公元227年,经过几年紧锣密鼓的准备,诸葛亮终于拉开了五次北伐的大幕。虽然这五次北伐仅仅取得了武都阴平二郡,从战果上看也并非十分丰硕,甚至其中还夹杂着失街亭这样重大的用人失误,但谁也无法否认他的秉心公亮百折不回,请看这些评价——

  他活着的时候,时人傅干评之曰:“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公元234年秋天他病逝于五丈原后,他一生最大的对手司马懿这样感叹:“天下奇才也!”
  他去世二十九年后,蜀汉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人认为:“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

  他去世三十九年后,志得意满的晋武帝司马炎发问:“吾独不得如亮者而臣之乎?”
  他去世四十年后,《三国志》一书的作者陈寿怀着崇敬的心情这样评价:“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将他和历史上的优秀政略人才管仲、萧何放到同一高度来赞誉。
  他去世五百多年后,大诗人杜甫寄居锦城,多次到城外森森柏树环抱中的丞相祠堂来凭吊古迹,并如是写道:“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他去世一千一百多年后,明初第一战略家刘基这样写道:“军在乎治。诸葛亮连年征战而兵无厌言,乃至于此。”
  而当他去世一千四百多年后,康熙大帝这样称赞:“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唯诸葛亮能为之。”
  日期:2015-11-26 19:01:11
  03
  此外,诸葛亮还多次被列入武庙,成为唐宋等多个朝代官方认可的军事家。而在民间他的故事被越传越神,穿凿附会的说法也越来越多,后来又经罗贯中如椽巨笔的艺术加工,在一般大众的心目中他已成为智慧的化身和代表。虽然近年来对诸葛亮的批判越来越多,且有把他轰下神坛的说法,但绝大多数是针对他的用兵和人才的提携上,而对于他本身的理政之才大家仍然是认可的。在此点上晚清维新派人士李岳瑞的评点比较公允:“善用兵者……其及身不必有战胜攻取之略,其出师不必有赫赫之功。然实能转移一国之风俗,使懦者立而勇者奋,使其国虽小而不可侮,其众虽寡而不可败。当强邻大敌之交乘,常恢恢乎肆应而有余。举天下之智名勇功环而攻之,而不得其可乘之衅,即身没以后,而余威所被,俾后人犹得蒙而安。”或许我们还可以用一百年后另外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王猛的一句话来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一注脚:“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诚哉斯言。

  在诸葛亮去世前后,为蜀汉立国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功臣宿将几乎凋零殆尽。武将方面,雄壮威猛、以万人敌并称的关羽、张飞分别去世于十五年和十三年前;在羌胡之中广有影响的马超去世于十二年前;在夺取汉中时担当先锋大任的黄忠死于十五年前;以严整持重著称的宿卫将领赵云死于五年前;被刘备超擢的汉中首任镇守大将魏延于诸葛亮去世的当年被杀;接替魏延担任汉中防务的宿将吴壹去世于三年后。文臣方面,刘备的头号谋主历位关枢的法正去世于十四年前;曾经倾力资助刘备,受刘备礼遇殊隆的糜竺去世于十四年前;清望冠于蜀中,乐于提携后进的许靖死于十二年前。在发展蜀汉经济上广有建树的政工干才刘巴、王连也分别死于十二年、九年前。曾任留府长史的张裔卒于四年前。受刘备眷顾的辅政大臣尚书令李严稍后于诸葛亮去世,而性情狷介的练才杨仪则于诸葛亮去世一年后自杀。向朗虽然仍然健在,但却在六年前马谡事件后淡出政治中心。可以说当时的蜀汉正面临着人才新旧交替的局面。

  经常有人批评诸葛亮不善拔擢人才,这实在是有些冤枉了诸葛亮。人才的成长自然非一夕之功,而且需要有特定的培养环境。蜀中文化氛围不浓,刘禅小时候缺乏教育素材诸葛亮居然要靠默写来提供,益州豪族李权想读《战国策》还要找秦宓来借,可见书籍的匮乏。处在此种情境之下,修习经传的文士自然少之又少,再加上本土的一些大儒对蜀汉政权多半抱以观望的态度,因此指望益州能产生大量有作为的内政人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诸葛亮在选用人才上往往不拘一格,用其长而略其短,如王平是个认字不超过十个的文盲,但诸葛亮发现王平在治军和战略眼光的独到之处后立即予以提拔,杨仪处事干练但心胸狭窄,魏延作战勇猛却不肯下人,诸葛亮都根据他们实际才能予以施用。姜维羁旅托国,诸葛亮认定他敏于军事而深解兵意,不仅立刻加他为奉义将军,还写信向留府长史张裔及参军蒋琬推荐。郭攸之性情和顺易与人相处,董允处事公正待人接物一团和气,费祎才情干达精于庶务,诸葛亮分别委以侍中侍郎之任,作为内朝对刘禅的咨政匡辅人选。还有胡济、董厥、杨颙等人,诸葛亮都能量才长短加以任用。凡此种种,皆说明诸葛亮在任用人才上已尽心竭力,固然有些人因为个人喜好的原因升迁过快,但总体来说他在用人上并没有太多失误。

  诸葛亮在生前已对后世辅政人选有所考虑,虽然杨仪曾在他外出时担任过留后性质的留府长史,但他认定杨仪有相才而无相器,不可任用,而蒋琬年轻时虽曾酗酒误事,但他气度恢弘足以托付重任,于是向刘禅密书建议擢用蒋琬。刘禅虽然对诸葛亮过分集权有些反感,但他也相信诸葛亮的识人眼光,于是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为尚书令大将军领益州刺史,蒋琬心理素质极佳,虽在国家巨变之中而举止如常,处在疑惧之下的众官僚百姓看到他如此镇定,这才逐渐安定下来。蒋琬在上任后循用诸葛亮的执政之策,并无大的变革,唯有军事上鉴于诸葛亮屡次兵出祁山费力而功少,决定改变进军方向,准备溯汉水而下攻击魏国的上庸魏兴一带,但是此计划因为一些原因未能成行。蒋琬晚年多病,刘禅将蒋琬的担子逐渐转移,又令他的副手费祎兼任大将军,三年后蒋琬去世,费祎正式成为蜀汉帝国执政第一人。

  日期:2015-11-27 08:58:12
  04
  如果说蒋琬只是基于客观条件而用兵谨慎的话,那么费祎则更趋于保守,蒋琬尚且对出师伐魏有所规划,而费祎当政阶段则完全放弃了大规模的主动用兵。同样作为领导班子成员(录尚书事)的姜维屡次提出举兵北向,费祎不好完全驳掉姜维面子,又不希望姜维有大的动作,每次给姜维的军队仅在万人上下。这时曹魏的雍凉地区已升格为独立军区,备有一定数量的常备军作为机动,各郡又有自己的郡兵协助防守,姜维的万人队想要有大的作为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姜维以偏师进取往往是有小利或知难则退,没有长时间的对峙行为。费祎执政阶段唯一大规模的一次军事行动发生在公元244年,曹魏方面主政的大臣曹爽为转移来自内部的压力急于树立功勋,悍然向汉中方向进军。但曹爽此次用兵失之草率,战前缺乏详密的准备,蜀汉承担汉中防务的又是颇具战略眼光的王平,虽然当时汉中仅有三万兵员,内中又至少有一万人属于后备性质的预备军团,但王平力排众议,和护军刘敏带领主力军队捍蔽汉中要道,造成曹爽进退失据的局面。再加上连绵阴雨运输不便等原因,承担曹爽军团后勤的运输队也是苦不堪言。这时费祎也从蜀中率军赶到,于是汉军于沈岭、衙岭等地阻击士气低落败退回国的魏军,曹爽损失惨重。

  费祎主政蜀汉从公元244年代蒋琬之时起至253年被刺杀时止,前后有九年时间。费祎虽然老成持国,内政上沿循前面诸葛亮、蒋琬的成制,但却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嫌疑。此时蜀汉国力与诸葛亮时代相较,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费祎用人上时有偏差,选拔上来的人往往差强人意,再加上开国时那种君臣同心同德的气氛早已不在,朝中一些大臣的离心倾向也较前显著。无怪乎费祎被后人评之为“中人之相”,原因盖出于此。

  如果从诸葛亮去世之时算起,到费祎被杀时止又有十九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支撑蜀汉的一大批中流砥柱又相继谢世,我们不妨以公元253年为标杆,来看看这些人的去世时间:
  荷国之重的大司马蒋琬去世于七年前;
  总督内朝的侍中董允也去世于七年前;
  尚书令吕乂去世于两年前;
  镇北大将军防守汉中长达十二年的王平去世于五年前;
  被刘备认为贤能称职的镇南大将军马忠去世于四年前;
  曾多次出使东吴,被孙权极为看重的外交家邓芝去世于两年前;
  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被称为“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于十三年前不幸罹难。
  而仍然活跃在朝堂上的众人也多为老迈:
  卫将军姜维时年五十二岁(虚岁,下同);
  曾为汉吴两国邦交作出重要贡献并从文职转为武职的宗预时年约六十七岁(延熙十年宗预统兵时邓芝称其为“六十甫受兵”,又景耀年间宗预自称“年逾七十”);
  征西大将军张翼时年约六十岁(先主定益州时张翼为书佐,则年当弱冠,距此又四十年);
  督广武廖化年约六十五岁(见景耀年间廖化过宗预时宗预自称);
  尚书仆射董厥稍为年轻,但也在四十五岁以上(诸葛亮时代为令史);
  中散大夫谯周五十四岁(周卒于晋泰始六年,年七十一);
  当然还有更为老迈的:

  大司农孟光时年过八十岁(灵帝末出仕);
  执慎将军活化石来敏已有八十九岁(景耀四年去世,年九十七)。
  蜀汉朝堂上放眼望去尽是耄耋老者,而且许多不甚紧要的职务常年出现空缺。总而言之,蜀汉这一时期重又进入到人才亟待补充的阶段,然而在这一时期浮上来的政治新星却多半是开国元勋的后裔和宗亲,不能说这些人全都没有能力,但就总体来看,他们的实际水平和所担任的职务存在一定差距。如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任骑都尉,张飞之子张绍任职内朝(蜀汉亡国时为侍中);关羽之孙关统、关彝先后担任虎贲中郎将;糜竺之孙糜照任虎骑监;赵云之子赵统任虎贲中郎,费祎之子费承、费恭任黄门侍郎、尚书郎,邓芝之子邓良任尚书选曹郎等等。蜀汉的国运就像一艘老旧蠢笨的轮船,在经历了多年的栉风沐雨后,各个零件都已磨损老化,稍经风浪不是漏风就是透水,衰微的迹象已经渐行渐显。而我们在本文中要说的,就是发生在这最后十年内悲欢离合的往事。

  日期:2015-11-27 21:02:58
  第一章 来自元旦的刺杀
  05
  公元253年的元旦,比去年来得稍晚了一些(汉历用寅正,因为252年有闰月,按今天的公历算时间推后了十八天)。蜀汉的汉寿城(梓潼郡汉寿县,今四川昭化)大将军府,此刻正洋溢在一片节日的欢快氛围中。汉寿城中的大小臣僚此刻均聚集在此,庆祝又一个春天的姗姗到来。在大将军府厅堂正中主位坐着的是一位五十开外衣着普通的中年人,此刻正左右逢源地接受着属下们敬奉上来的卮酒,眉眼之间已颇有醉醺醺的神色,却兀自酣饮不休。

  不错,此人正是蜀汉开国以来的第三任领导核心,现任职大将军、录尚书事、领益州刺史,受封成乡侯的费祎。他于去年刚刚获得了开府的资格,也就是可以拥有自身独立的一套领导团队,权力较之前又有所扩大,足可以看出皇帝对他的器重。本来诸葛亮死后刘禅已有意识地将权力收回了一些,作为对诸葛亮多年抓权的一点叛逆表现,他将原先丞相“事无巨细”的管辖范围分为几大部分,其中最重要的两大版块分别给了蒋琬和费祎,蒋琬的职务是尚书令领益州刺史,费祎为负责参谋军国大事的后军师,不久又将两人的工作范围进行了调整,蒋琬为大将军录尚书事领益州刺史,费祎为尚书令。两人的工作范围既有交叉又相互掣肘,刘禅用这一方式来避免下一个强势权臣的产生,这样蒋、费二人虽也是名义上的宰辅,但权力与诸葛亮的风光远不能比拟。

  两人共同辅政的局面持续了六年多时间,均势稍稍被打破,由于蒋琬身体的原因,处理起一些政务有些力不从心,费祎适时地将大将军这一职务抢夺在手。大将军一职原为奖励功勋卓著武将的最高荣誉称号,不仅佩金印紫绶,位置甚至在丞相之上。但到东汉之后,将军地位普遍上升,位比诸公的职位增加,大将军也从仅掌征伐的军事职能扩展到行政领域,多数大将军开始领尚书事或录尚书事,不仅管理中外军队,也协助皇帝处理一些日常政务,权势远远超过了丞相,东汉时的窦宪、梁冀等人权倾天下盖出于此。费祎担任大将军后,又碰上了曹爽夏侯玄领兵伐蜀。蜀汉大将王平举措得当,魏军损失无算,费祎作为分管领导更是增色。在这种情况下,蒋琬自觉不安于位,又让出了另外一大职务——益州刺史。

  要知道,蜀汉立国不比曹魏、东吴,曹魏有幽并青冀徐兖豫荆雍凉诸州外加司隶(其中荆州只有一部分,但也设立刺史),东吴有扬、荆、交三州,而蜀汉仅仅有一益州。在刺史的设置上,蜀汉固然设立过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刺史(孙权践祚时,吴蜀两国意淫平分天下,上述四州在纸面上划分给了蜀汉),但这些刺史都是虚领,最多只是过过嘴瘾,总不能指望着隔着万水千山在今天的山东河北一带建立飞地。而益州刺史就大为不同,他不仅有权力来统计治下的土地广狭、粮税多寡、人民贫富,更可以通过郡—县—乡三级行政层级垂直管理地方事务。换句话说,这里的刺史承担的完全是一级地方政府职能,在天下有十三州时刺史权力已是极大,在蜀汉仅有一州的情况下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日期:2015-11-28 20:13:14

  06
  延熙六年到延熙九年(公元243~246年),蒋琬的地位在逐步下滑,而费祎的行情却逐年看涨。本来蒋琬还将一部分职权给了总督内朝的侍中董允,让他接替费祎担任尚书令,可董允的身体也不比蒋琬更好,在公元246年两人前脚挨后脚的去世,刘禅迫不得已之下只得宣布自摄国事,留下费祎一人担任独相。此时费祎面对的形势一片大好,卫将军姜维虽然总有不同想法,但他毕竟归国日短,不足以挑战作为“东州士”出身的自己,代董允为尚书令的吕乂是从尚书位置上迁上来的,之前只在地方上干过几任太守,资历更是浅的可怜。至于后来弄权的黄皓,现在仍然只是个俸禄两百石的黄门丞。可以说费祎只要征得刘禅同意,没有什么事是他不能去做的。刘禅固然善于玩“众建诸侯以少其力”的把戏,但此时无人能对抗费祎一人独大,刘禅只有自身冲到一线,来求得君权相权的平衡。

  这样的日子持续有六年之久,刘禅渐渐有些倦怠。他本不是个励精图治的君主,虽说他并不像演义描述的那样无能,但对国事显然没有魏国的曹睿和东吴的孙权那样关注。看到费祎在这几年之中表现得颇为恭顺,凡是大小事务总是做得井井有条,刘禅决定赋予他开府的特权,费祎终于在任职中央三十年后冲到了人生的巅峰,志得意满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费祎不知道,他的巅峰将终结于这个元旦。在这个朔风凛凛的冬日,温暖的将军府中觥筹交错,到得后来几乎所有人都喝多了,大将军高兴,他们自然也随着高兴,起码也得装作高兴万分的样子。费祎喝得多,他们也没有少到哪里去。但是大家似乎都忽略了,有一个人在这个时候保持着十二分的清醒,他就是左将军郭脩。在费祎喝得烂醉如泥的时候,他突然拔出自己的佩刀,冲向费祎并且一击即杀——可怜的费祎连躲闪的机会都没有就血溅当场。郭脩似乎对这个结果早有预料,在刺杀了费祎之后他不闪不避,任由从惊愕之中反应过来的大将军府卫士们乱刃相加死于非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