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三国大平叛 另类视角下的三国历史
作者:
陟云子
序言 分裂时代的内部纷争
对于绝大多数现代人来说,对于历史事件的规范记忆和认知是从中学历史课本开始的。尽管囿于篇幅和简化学习的需要,课本里提供的未必是完整清晰而连贯的宏观记录,但它对历史的整合概括和抽象剥离仍不失为一种认识历史的好方法,比如简便易记的分类很容易让学习发生迁移而实现快速记忆,以下我们要说的就是这样一种分类。
在中学课本上我们曾经粗略地将历史分割成为统一王朝和分裂时代,这是两个相互对立又彼此交迭的独立年代认知。统一王朝自不必说,而分裂时代却往往成为所有平民挥之不去的梦魇。狼烟烽火、家国破碎、赤地千里、人自相食,几乎成为了分裂时代循环上演的悲剧。即使有人侥幸存活,但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只能让他们在压抑的氛围中忍辱偷生,而绝不可能对未来抱有更多奢望。这些黑暗和阵痛让历史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拐点,虽然看似负面悲观,但换个角度就会发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真正促进了人口、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的交融,这也是对旧有秩序延宕的革新和进步,因此从纵向上看,王朝分裂又是历史发展到某一阶段所必然出现的。
分裂时代在空间上对应的是数个独立的割据政权,每个政权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带有自身特点的行政架构和组织目标。有些政权以偷安苟活为能,不愿向外用兵拓土,但也不希望对手侵入,比如北宋立国后的南唐、绝大多数时间上的南宋等等。有些政权则作为别国的附庸,人云亦云,只想跟在宗主国后面抢占便宜,比如五代十国的南平、吴越等。而有些政权则积极进取,立誓一统天下,建立一个崭新的统治秩序,几乎所有凭武力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莫不如此。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国与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武力对抗和外交纷争,其间的纵横捭阖、折冲樽俎、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则是大一统王朝所缺少的。正因为如此,处在天下纷争中的国家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而相应的时代也往往成为关注的热点: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五胡乱华,鼎彝播迁;南明续统,血泪纷飞。
而在这些所有的热点之中,三国时期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东汉政权由一个母体一分为三,三这个数字保证了每个国家都有足够的面积和人口,不会像五胡十六国中的有些小国一样沦为蕞尔一隅的弹丸之地,同时也不会进入枯燥的两强对峙模式,平白减少了很多变化和新意。惟其如此,因为不同时期的组织目标不同,三国均在不断地调整其外交策略和优先用兵目标,这一段历史也因此而精彩纷呈,并在小说、戏剧、游戏和影视作品的推动下成为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
然而除了对外用兵,三国还要同时保证内部的稳定和平衡,自然维持这种稳定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努力,一旦某一方面出现偏差和失误,便会造成内部的动荡和纷争。武力起兵作为一种独特的反抗形式,在三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从三国各自发展的内部历程上看,三国的历史也是不断平息内部叛乱的历史。本文即试图从这一角度出发,对这一阶段的历史重新作出解读。
日期:2016-05-16 20:25:07
本文凡例:
对于武装叛乱的认定:组织者必须统有一定数量的军队,且以反抗该国君主为目的,权臣之间的攻杀和帝王谋诛权臣不计入内,比如孙峻杀诸葛恪、孙休平孙綝等。因有些记载语焉不详,只能留存名目而不做记述,如姜维讨平汶山平康夷、永安七年豫章民张节作乱等。
全文分东汉篇、曹魏篇、蜀汉篇、东吴篇、西晋篇五部分予以解读,每一篇都有若干条目,分别对应着发生在该国家或时代发生的平叛过程。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出兵平叛固然有为自身谋划的目的,但因仍在东汉这一组织框架下,故放在东汉篇予以介绍,东汉篇的起讫时间为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魏篇从曹丕代汉时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起,至咸熙二年(公元265年)止,蜀汉篇从刘备称帝的章武元年(公元221年)起,至炎兴元年(公元263年)止,东吴篇从孙权为吴王时黄武元年(公元222年)起,至孙皓天纪四年(公元280年)止。西晋篇从司马炎代魏的泰始元年(公元265年)起,至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止。每一次平叛在正文前都会加一列表,格式如下:
领导者:具体姓名
地域范围:用星形符来标示叛乱影响范围大小,★表示县及以下,★★表示叛乱为郡级,★★★一般表示两郡到三郡,但波及范围一般不超过一州之半,★★★★表示州级,★★★★★表示影响为两州及以上。
起讫时间:同样用星形符来标示叛乱持续时间,★表示一月一下,★★表示两个月到六个月之间,★★★表示七个月到一年,★★★★表示一年到三年,★★★★★表示三年以上。
叛乱规模:★表示千人及以下,★★表示不满万人,★★★表示万人至三万人,★★★★表示三万人至十万人,★★★★★则表示十万人以上。
影响力:★表示完全没有改变任何历史进程,★★表示朝廷有相关举措出台,★★★表示朝廷出台重要举措,★★★★表示对历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则表示对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组织目标:即叛乱组织者最终想要达成的目的。
最终结局:即叛乱最终以何种方式收场。
日期:2016-05-17 18:09:28
东汉篇
概述:
东汉中期以后,朝政日趋黑暗,豪强地主不仅在政治上享有种种特权,还大量兼并土地,迫使失去土地的农民转为其私人部曲和奴婢,因此社会矛盾空前尖锐。仅从安帝到灵帝的八十年间,见诸于史书的农民起义就有数十次。如安帝时青州张伯路领导的流民起义,绵延沿海九郡;桓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公孙举、东郭窦在泰山、琅琊起义,波及青、徐、兖三州,直到两年后才被中郎将段颎镇压下去;延熹八年(公元165年)五月,桂阳人朱盖、胡兰等人聚众起义,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转攻零陵郡,给官军以极大杀伤。这些起义军时间跨度长、绵延地域广,沉重打击了官军的士气,撼动了东汉政府的统治,为东汉末年一系列波澜壮阔的起义奠定了基础。
在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大起义在长江以北、崤函以东的广大地域爆发,起义军迅速聚集起了数十万人,他们攻打郡县,围攻豪强,屠杀官吏,然而因为缺乏统一指挥,战略意图也不够清晰,所以起义军主力在坚持了仅仅九个月之后就宣告失败。虽然如此,起义还是给了东汉政府迎头一棒,更为重要的是,它推动了黑山、白波、五斗米道等一系列反抗暴政的起义,各地的起义冲击了当地官府的统治,无形中削弱了东汉中央政府对州郡的控制力,因此从这时开始,地方州郡开始有一些势力兴起,经过了十数年的相互征伐,逐渐形成了一批势力强大的地方军阀,是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张本,并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契机。
在这一阶段,全国各地均是战乱频发,但总体表现出北方多南方少的特点,而就叛乱本身来说,由于地方势力彼此相互攻杀,互相冠以污名的事时有发生,因此有些军事斗争很难判定其是否为叛乱。因此本篇中只选择那些明显与东汉中央政府对抗的起义或者自立为帝的事件加以评述。仅就这些事件来看,东汉末年的叛乱普遍表现出规模大、绵延区域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而有一些叛乱直接由失意的原政府官员推动或指挥,比如边章、韩遂之乱,张纯之乱等等,这些都和三国建立后的叛乱有很大区别。
日期:2016-05-18 18:52:05
(正文)
1、黄巾大起义(狭义)
领导者:张角、张宝、张梁、波才、张曼成、赵弘、韩忠、孙夏、彭脱、卜己等
地域范围:★★★★★(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
起讫时间:★★★(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春二月至十一月)
叛乱规模:★★★★★
影响力:★★★★★
组织目标: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纲领,表明起义以推翻东汉统治为最终目的
最终结局:被中郎将皇甫嵩、朱俊、卢植,曹操等讨平
东汉开国得益于豪强地主的大力支持,因此自光武帝刘秀开始就多方维护皇族、功臣和各地豪强的利益,他们长期把持各级政府,形成了世袭的官僚集团。这些官僚集团尾大不掉,循循相因,已渐成朝廷隐忧。
而从和帝之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朝政多数时间把持在宦官或者外戚手中,他们彼此相互倾轧,东汉政府的统治日趋黑暗。尤其是前后两次“党锢之祸”,大批清流被迫害逃亡,造成士大夫对中央政府离心力增强,而灵帝对比不仅不加以注意,反而穷奢极欲,卖官鬻爵,将上至公卿,下至郎吏的官职标价出售,造成天下吏治大坏,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反常现象,同时这些买到官职的豪强地主疯狂聚敛钱财,兼并原本属于自由民的土地,“民有田而复夺之”,出现了富户“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而另一方面普通农民丧失土地,成为了豪强地主的奴婢和附从,他们不仅需要缴纳高额赋税,承担沉重的徭役,人身也往往受大姓的支配,过着身无寸缕,餐风露宿的生活,人民为此发出愤怒的呐喊:“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轻!”当时的东汉政府恰如坐在了一个火药桶上,随时都有可能被愤怒的贫民引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巨鹿人张角开始了他十年如一日的传道历程。原来在东汉中叶,方士于吉于曲阳泉水上得到神人所授《太平清领书》一百七十卷,该书之中多巫觋杂语,颇与黄老之学相杂。于吉弟子宫崇在顺帝时将此书献给朝廷,但是此书不合顺帝之意,因而不为朝廷所用,桓帝时廷尉襄楷再次推荐此书,然而仍被朝廷忽视。但该书在民间却得到了一些方士的重视,慢慢辗转流传开来。
一种看法认为,后来被张角奉为圭臬的《太平经》就是在西汉时甘忠可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和此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太平经》的内容和文笔上看,该书体例不一,当是多人合创而成。该书共计一百七十卷,按照十天干分成十部,每部十七卷,内中既有对《道德经》的继承,也有一些符箓咒术、养生术、神仙方术之类的论述,还有一些内容则包含着对统治阶层的强烈敌视和反抗。
该书属于早期道教的发轫篇章之一,但内容还比较粗糙,不过张角是一个善于创造机会的人,他不是简单孤立地宣传教旨,而是将书中的一些符咒之术用在给贫民治病上,间或有人被他治愈,于是众人都以为是神明庇佑,一传十十传百,张角所创的太平道慢慢在民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角还命弟子周行四方,辗转相传,获得了广泛支持,因此到了黄巾起义爆发前,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都有太平道的信众分布,甚至连中常侍张让这等重量级的大宦官也派遣宾客与张角沟通往来。那时张角在信众的心目中是神一样的存在,甚至有大量远方的信徒变卖家产,流移奔赴,在途中病死的人也以万计。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没有引发东汉政府的足够重视,各级郡县反倒认为张角以善道教化百姓,应该得以揄扬。
日期:2016-05-19 19:29:05
(正文)
张角默默观察和审视着东汉政府的一举一动,到了汉灵帝统治后期,他认为时机已然成熟,于是对天下的太平道信徒予以整编,共计设立三十六方,大方有万余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每一方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军事、宗教合一的单位,都任命了首领。他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起义口号,命信徒用白土在京城寺门和州郡官府上书写“甲子”二字,其中大方首领马元义先在荆、扬二州收得数万人,约定到时在邺城起兵。马元义还多次往来京师,前后联络义军,并以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为内应,并定于该年的三月五日在京师内外一同举义。
然而就在这时,太平道里出了一个可耻的叛徒,张角的弟子济南人唐周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竟然上书首告。东汉统治者这才如梦初醒,仓猝之际捕获马元义,于洛阳将其车裂,灵帝又下诏给三公、司隶校尉等官员查验宫省内卫和普通百姓有信奉张角太平道的,当即捕杀了千余人。他们追本溯源,发现张角才是这次变乱的根源,于是移书冀州,要求捉拿张角。
张角等人知道事情已经败露,于是令人火速传递消息给四方信徒,临时决定提前起兵,因为起义军都以头戴黄巾作为标识,所以被官方称之为“黄巾贼”,又因为他们像飞蛾一样聚散纷纷,又被称作“蛾贼”。张角为了提升黄巾军士气,应用太平道中的三才之说,自称天公将军,弟弟张宝和张梁则分别称之为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正式在魏郡誓师起兵。凡是黄巾军聚集的地方当地官府都是首要攻击目标,因为各郡县长官多数没有准备,所以很多官吏弃官逃亡,不过旬月之间,天下响应,关东地区遍地烽火,京师震动。安平国(治所在信都,即今日河北冀州市)、甘陵国(治所甘陵县,今山东临清市东北)的百姓将安平王刘续和甘陵王刘忠擒拿响应黄巾军。汝南黄巾军在邵陵击败太守赵谦,并乘胜进军到颍川,会合了陈国的义军,兵势大振。幽州广阳的黄巾军杀刺史郭勋和太守刘卫。荆州南阳的黄巾军首领张曼成自称“神上使”,攻杀太守褚贡,并占领宛城(南阳郡治)作为活动据点。
汉灵帝面对如此形势,紧急作出如下举措: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封慎侯,率领左右羽林、五营(即东汉禁军所属的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营士屯都亭,修理器械,以镇京师,同时为预防黄巾军西入,在函谷、太谷(关名,在今河南洛阳东南太谷口)、广成(关名,在今河南临汝县西)、伊阙(关名,在洛阳市南伊阙山)、轘辕(关名,在河南偃师东南)、旋门(关名,在今河南巩县东)、孟津(关名,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是黄河上重要渡口之一)、小平津(与孟津关毗邻,因为地位次于孟津,故以小为名)八关设立都尉,以此八关来拱卫京师。
日期:2016-05-20 19:49:57
(正文)
在召集群臣会议时,北地太守皇甫嵩认为应当解除党禁,并从宫禁内库中拨发钱财,还应该从皇家所属的园林西园之中调拨良马分给军士。制造党禁、打击清流是灵帝默许和认可的,而内库中的中藏钱都是灵帝毕生搜刮得来的,皇甫嵩的这番话简直就是往吝啬的皇帝心头捅刀子。灵帝问中常侍吕强应该怎么办,吕强说:“党锢久积,人情多怨。若久不赦宥,轻与张角合谋,为变滋大,悔之无救。”听到这番话后,灵帝也害怕了,四天后,他迫于内外压力终于废止党禁,赦免天下被拉入黑名单的党人,唯有张角等人不在赦列。
黄巾起义虽然轰轰烈烈,但各地之间的义军却缺乏统一指挥与可靠的联络手段。在初期的浩大声势和云集响应过去之后,朝廷发现黄巾军虽然分布很广,但是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分别是冀州和幽州南部、颍川汝南及南阳。因此朝廷决定分而治之,优先攻打威胁洛阳的颍川黄巾军,其次是冀州张角等人的黄巾军大本营,逐次再推进到其他地区。
东汉朝廷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大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公卿俱称谏议大夫朱俊有才略,灵帝将其拜为右中郎将、持节;而以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持节,并以禁军五校、三河骑士及招募而来的兵勇共计四万余人配给二人,两人各领一军分头平叛。日后叱咤风云的孙坚此时只是朱俊下属的佐军司马,他募集在下邳的乡里少年和往来商旅及淮泗精兵,共得千余人之众,随同朱俊征战。同时因为四府举荐尚书卢植,故朝廷又以卢植为北中郎将,持节,并以护乌桓中郎将宗员为副将,两人另引部分北军五校和征募的各地郡兵讨伐张角。
朝廷规划虽然正确,但东汉政府军队甫一出师就吃了一个败仗。右中郎将朱俊率先抵达颍川,与颍川黄巾波才所部遭遇,然而波才军士气正旺人数又多,朱俊被打得大败。左中郎将皇甫嵩见己方兵少,遂退保长社。波才乘胜进击,将皇甫嵩团团围住。一开始东汉军队见双方兵力悬殊,对己方并不抱胜利的希望,但主帅皇甫嵩经过观察发现,波才勇则勇矣,却是一个缺乏军事经验的匹夫,他在胜利面前迭出昏招,居然命令士兵在草木葱郁的林间安营。
五月,皇甫嵩针对波才的布营,拟定了火攻破敌的办法。在一个刮起大风的夜里,皇甫嵩令士兵手持火把登上城墙,用以混乱黄巾军的视线,同时他选调精锐冲出城外,纵火大呼,城上的人也举火相应。皇甫嵩亲率一支军队杀出城外,波才不意皇甫嵩突出杀招,毫无防备的黄巾军登时乱成一团。这时接受灵帝命令的骑都尉曹操和前番败退的朱俊也率军赶到,官军里应外合,大破波才所部,黄巾军死伤数万人,波才向阳翟方向逃窜。此战即为扭转黄巾军和东汉政府所处形势的长社之战,战役后主动权落入政府一方,黄巾军被分隔为南北两大战场。
日期:2016-05-21 20:58:37
(正文)
皇甫嵩和朱俊不肯给黄巾军留下死灰复燃的机会,他们随即率领官军追踪而至,并向汝南和陈国的黄巾军发起攻击。当年六月,波才所部再次于阳翟战败,另一路义军首领彭脱也在西华被破,汝南和颍川、陈国三郡的黄巾军群龙无首,纷纷归降,前后有数万人之众,三郡重又被东汉政府控制。皇甫嵩以功劳归于朱俊,于是朱俊进封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汉灵帝下诏让皇甫嵩转战东郡,而以朱俊所部攻打南阳。
这时官军在北线也传来好消息。卢植率领官军到达冀州后,屡战屡胜,打得黄巾军毫无还手之力。原来张角在冀州的黄巾军人数虽然众多,却多数缺乏军事训练,将领的素质也普遍不高,所以屡战屡败,前后损失有万余人之众,迫不得已之下,张角率领张梁退保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南),而以张宝统偏军北走下曲阳(今河北晋州西),两者呈掎角之势彼此呼应。
卢植知道广宗城内黄巾军众多,若是硬攻必有损伤,于是就筑起长围,开挖沟堑,制造云梯,意欲等黄巾军缺食少粮、士气懈怠之时发起总攻。然而就在他预拟发起攻击的时候,朝廷派来的小黄门左丰视察军队,卢植左右的人都劝他给左丰送一些钱财,这些宦官都贪于财物,收了钱财之后肯定不会乱嚼舌根。然而卢植表现出了大知识分子的真性情,我就是不送礼,你左丰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左丰贪鄙成性,看卢植这么不开窍回头果然向灵帝奏了一本,他说:“广宗贼易破耳。卢中郎固垒息军,以待天诛。”汉灵帝大怒之下,就用槛车将卢植征还,减死罪一等,同时调任东中郎将董卓前往广宗城下。
再看南阳黄巾军的情况,张曼成最初起事时,因为没有敌手,所以发展得很是顺利,不仅拥有数万军众,还占领了宛城一百多天。不过六月新任南阳太守秦颉与张曼成交战,他不幸战死,黄巾军又推赵弘为领袖,在接纳了周边地区的黄巾军后,南阳黄巾军更胜从前,有众十多万人。这时朱俊和荆州刺史徐璆率领的援军也赶到宛城,加上秦颉的地方兵,三者共有一万八千人。然而起义军抵抗非常顽强,从六月到八月,还是没能拿下宛城。汉灵帝换将已成习惯,就在他准备撤掉朱俊时,司空张温的一席话让灵帝撤销了这一打算:“昔秦用白起,燕任乐毅,皆旷年历载,乃能克敌。俊讨颍川,以有攻效,引师南指,方略已设,临军易将,兵家有忌,宜假日月,责其成功。”
日期:2016-05-22 20:24:55
(正文)
朱俊听到消息后,知道自己必须尽快拿下城池,于是加紧进攻,击杀黄巾军赵弘,城内的黄巾军又推韩忠继续领导义军。朱俊兵力太少,不可能四面均匀用力,于是在城外张围结垒,造作土山,因为观察到宛城东北是薄弱之处,于是他命令部下在城池的西南角拼命击鼓,朱俊自己率领精兵五千人埋伏在城池东北。等到黄巾军大众纷纷赶赴西南之时,朱俊对城池发动猛烈攻击,一举拿下外城。
这时韩忠率领败军退往小城,他看到形势不利,请求向朱俊投降。朱俊的司马张超、刺史徐璆、南阳太守秦颉等都同意,唯独朱俊坚决不肯。韩忠一看投降的路已被堵死,于是拼力保全小城,朱俊连续进攻之下,小城岿然不动。这时他登上土山观望城中形势,终于发现了破城的办法,他对司马张超说:“吾知之矣。贼今外围周固,内营逼急,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战也。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其害甚矣。不如彻围,并兵入城。忠见围解,势必自出,出则意散,易破之道也。”随即他命令撤掉包围,以示黄巾军可以出城。韩忠果然中计,引兵出城准备突围。朱俊早就等待这一机会,他放手全力一搏,韩忠被打得大败,朱俊乘胜追出了数十里,斩首数万级。韩忠在这时又想到了投降,然而南阳太守秦颉因所部在进攻中多有损伤,已不给他投降的机会,直接就把他给砍了。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