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志:八百年老坛

作者: 卢江子

  开贴前的几句闲话
  周朝从纪元前1046至前221年,时间跨度八百余年,其国祚之绵长,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它比前朝商长二百七十年;更是近两倍于后世最长寿的朝代:两汉。如果汉代可以成为“大汉”,那么周朝更有理由被称为“大周”。
  汉文明,也即中华文明是在大周逐渐成熟、发扬光大并基本定型,举凡政体、宗法、礼仪等等构成文化的外延与内涵都沿袭自周,并被归纳成一本叫《周礼》的书。后世对《周礼》的作者争议颇多,但无人否认《周礼》成于周,周公旦是否为《周礼》唯一作者,除了喜欢封神的圣人们对此很执着,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个问题并不重要。“中国”这个词首见于西周,特指西周国都镐京周围的王畿,出土的何尊上的“中国”两个字看上去挺怪,“中”上下弄得弯弯曲曲,“国”字则没有外面的方框,看上去像“或”,其实这两个造型怪异的字寓意深远,透着美好与嚣张的愿望:中有延伸,国无边界。

  虽然到战国末年,周朝萎缩至只有洛阳周围方圆三十里,并且最终为秦国所灭,但它产生的中华文明却生生不息,正像何尊里的那两个字所体现出来的希翼:它兼容并蓄,很多“蛮夷”都被同化了,比如鲜卑、党项、女真等等。
  网友田边老农概括周朝时说得很好:“周替代殷商是从大部落走向分封制开始,是以宗族神、部落神的政治特征开创出一个超越政治力量的共同文化。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周朝的政治权力,抟铸了一个周文化的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这一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这是周人‘华夏’世界的本质。中国人从此不再是若干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求延续,华夏世界求扩张的长篇史诗。”

  大周在八百多年的时空里,产生了无数的奇人奇事,或令人击节称赞或抚掌而笑或回肠荡气或摇头叹息,那些风流人物,或慷慨悲歌或龌龊下作,那些“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的往事并不如烟,而是永远氤氲在民族的文化与历史记忆之中。
  大周往事,我将分三部讲述,第一部《西风烈:西周篇》、第二部《东风破:春秋篇》、第三部《百花煞:战国篇》。
  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大周游历一番吧。
  日期:2016-06-04 12:05:09
  第一章 周室家史

  《周本纪》开篇介绍周的远祖:“周后稷,名弃。”,这位先生名字不太好听,叫弃,被抛弃的“弃”,抛弃他的是他亲妈,这正是他名字的来历,“初欲弃之,因名曰弃”。这个被亲娘一弃再弃的孩子,其悲惨的童年让人泪奔,但他显赫的身世同样让人泪奔—再也找不出任何一个人有他那样的显赫身世(当然,除了他的兄弟)。
  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履历。
  姓名:弃
  别名:稷(jì)或后稷。(备注:稷,百谷之首。因为后来跟着舜和大禹混出名堂了,成了掌管农事的官,相当于司农,才被称为稷。夏朝的天子称为“后”,后稷是对稷尊称,有无冕之王的意思,这个光荣称号据说是舜赐的。)

  父亲:五帝之一帝喾(kù)(备注:喾,在汉语里这个字被这位帝垄断,仅仅用来作为他的名字,除此以外,别无他用,就像武则天的“曌”一样。这个名字确实很酷。从弃出生的状况来看,帝喾疑似非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亲,建议做亲子鉴定。)
  母亲:姜原(备注:帝喾的大老婆,翻译成文言文叫“元妃”。她跑到野外去野(司马迁文雅地称之为“出野”,现代人没文化说“出轨”),看到一个大脚印,她的脚特别欠踩了上去,她的肚子更欠,踩上脚印之后立马就怀孕了。帝喾的科学素养很高,死活不相信姜原的解释。姜原很虚心(要不就是心虚),也就不解释了,她掉头想了个辄给丈夫喾一个交代:扔孩子。)
  插曲:姜原把孩子放到小巷里,自己爬上巷口的一颗老槐树上偷偷张望。经过的牛马看到小孩,纷纷像刘翔跨栏一样跨过孩子(“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孩子看着从他身上跃过的庞然大物,觉得很好玩,发出咯咯的笑声。我很好奇,姜原当时在想什么?她应该不希望孩子死吧?逼她扔孩子的肯定是她那酷爱打击乐的丈夫帝喾,她看着奔腾的牛马,她的心一定揪着吧?她有多揪心就多恨自己的丈夫。(一)

  日期:2016-06-05 09:17:17

  仁慈的小巷没有收走孩子,姜原兴冲冲地换了一个地方。当她把孩子往山里送时,她在想什么?偏偏那天林子里有很多人(“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姜原怕被人抓住告她个虐待儿童及弃婴罪,只好抱着孩子进去又抱着孩子出来。有人问她抱着孩子上山干嘛,姜女士擦了脸上的汗水和泪水说这是锻炼身体的方式,大人练了腿力,小孩呼吸了新鲜空气,闻者纷纷点赞,说姜女士既聪明又有爱心。

  姜原从山上下来,神思恍惚不知何去何从,漫无目的地来到一条水渠边,水渠里没有碧波荡漾,水都结成冰了。姜原把孩子从怀里抱出来,轻轻地放在冰面上,然后自己坐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呆,眼泪“哗哗”地流着,心里响起一支古老的歌谣“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这支歌谣让姜女士柔肠寸断,正要一不做二不休上去抱起孩子回家去,一只大鸟飞了下来,朝孩子扑下来。

  姜原那时急得嗓子都哑了,浑身僵得动不了,就算动得了也来不及了。姜原捂着脸,无声地哭起来。后来姜原从手指缝朝外看,那一幕她这一生都忘不了,大周的子孙也忘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忘不了:那只大鸟用一只翅膀垫在冰面上、孩子身下,另一只翅膀像羽绒被一样盖子孩子身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飞鸟看见姜原走来,点点头就飞走了,没有留下名和姓,但人们给他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天使”。

  那孩子过了这三道鬼门关,帝喾只好接受了他,姜原高兴地让丈夫给孩子起名字,喾在乐器上敲了一个刺耳的音符,说就叫他弃吧。姜原觉得这个名字比那个胡乱击打的音符还要难听,可也只有接受的份儿。姜女士不知道的是,这个命贱、名贱的孩子日后将大富大贵,而且其子孙将建立一个中国历史上最长命的朝代。“弃”这个名字在命名学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那之后,“狗剩”、“猫蛋”、“野猪”开始泛滥成灾。汉武帝的娘给儿子起名叫“彘(zhì)”,彘是野猪。

  如果你问我弃的经历是真的吗?我只能再次耸耸肩,我已经耸了很多次肩了。如果“三弃”的传说一直是流传下来的,那么这个传说的原始讲述者一定是姜原。(二)
  日期:2016-06-06 06:00:34
  姜原是元妃,对自己的儿子继承帝喾的位子肯定有想法,可是很明显帝喾不喜欢这个来路很野的孩子,于是姜原以别样的方式告诉世人她的儿子是多么受上天眷顾。不管姜女士的“三弃”传说多大程度打动了时人,显然他没有打动自己的丈夫,众所周知,继承帝喾大位的是挚和尧。另一个可能是“三弃”传说始于周朝,讲述者是“周办”,目的很单纯:我们家祖上倍儿有范儿,上天眷顾吾祖,始有今日大周,天命所归也!

  现在让我们从插曲回到正题来看看弃的兄弟们:
  兄弟一:帝挚(尽管他能力有限,德行有亏,帝喾仍然让他继承帝位,因为帝喾有把握他是亲生儿子,其余三个就难说了,很可能与传说中的隔壁老王有关:弃与大脚印有关,契与玄鸟有关,而尧则是龙的传人。帝喾传位与挚煞费苦心,生前就让挚登上帝位,可见他多么挚爱这个儿子。可帝喾死后仅两年,挚就被尧取而代之。)
  兄弟二:大名鼎鼎的五帝之一帝尧(备注:在《五帝本纪》里,弃在尧时是位待业青年,没有工作,舜掌握大权之后才被任命为司农。《周本纪》里,弃在尧手下谋到一份农师职位,但是尧提供他这位兄弟工作的契机非常奇怪:他居然是听到农民们反映弃是农业生产的领路人之后,才委任弃做农师。尧跟弃平时有交流吗?《五帝本纪》和《周本纪》在弃的就业时间上有出入,无论哪种情况,都说明了弃和尧这两弟兄并不亲密。)

  兄弟三:契(这位兄弟的名字其实也念“弃”,帝喾为了不把两儿子弄混淆了,特意命令契发音“谢”。帝王就是这么任性,连字的发音都可以随意叫,契念谢,仅此一例,特指帝喾的儿子。这位契兄便是我们刚刚告别的商朝的远祖。契和弃还真是难兄难弟,都没坐上帝位,都是待业青年,后来都跟着舜混,最后分别取代“八恺”、“八元”成了司徒和司农。)(三)

  日期:2016-06-07 09:30:51
  童年:弃从小就身材高大,志向更大(“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这孩子真是难得,别的小朋友在玩抓特务、弹泥丸、跳房子、击壤,他的游戏居然是种麻栽豆,他栽种的麻和豆居然都长势喜人(“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麦”)。不知道袁隆平小时候有没有这本事?
  成年:把童年的爱好发扬光大,凡是能种的农作物都被他种上了,什么土适合种什么他门儿清,如果仅仅到此为止,他顶多只是个中国好农民。弃楞是在没有进农学院的情况下,自学成才,居然知道选择适宜的谷物加以栽种培养(“宜谷者稼穑焉”),这听起来分明是袁隆平杂交水稻路子。于是人民纷纷团结在弃周围,学农艺、促生产、奔小康。
  弃从一个农民成长为一个农学家,是因为其天份,更因为兴趣,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尧对自己这个农学家兄弟似乎一无所知,直到弃带着广大群众大搞科学种田时,部落联盟都轰动了,才认识到自己兄弟是个人才,是否太后知后觉了?尧不知道弃在做什么有两个可能,一是他们不住在一起,所以尧不知道弃的活动;二是尧知道弃在做什么,但没放在心上。《周本纪》里说尧马上就发出农师委任状,《五帝本纪》里说是舜雇佣弃的,明确说明弃和契在尧的朝代没有任何官职(“未有分职”),我们到底信哪个好?或者说司马迁该信哪个好?

  工作经历及所受褒奖:有一点可以肯定,弃在舜任上才进入国家领导人行列,在舜的号召下,弃和契、伯益、大禹组成上古黄金“四人帮”,筚路蓝缕,披肝沥胆,终使人民在大洪水之后得以安居乐业,事后舜论功行赏时,给弃的颁奖词是这样的:“弃,老百姓们当初挨饿时,全靠你教会了他们播种各样谷物才得以生存下去”。司马迁说“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这句话里有个技术错误。尧舜时期的“黎民”特指九黎族俘虏,和“百姓”不是一回事,“百姓”才是尧舜治下的人民,尧舜考虑的应该是“百姓”,绝非“黎民”。(四)

  日期:2016-06-08 09:27:13
  口头表扬当然是不够的,舜赐给弃一块封地叫“邰(tái)”,舜做的其实是无本买卖,弃和族人本来就住在邰。《生民》说“即有邰家室”,这说明弃是和母亲住在一起的,因为他母亲姜原便是“有邰氏女”。舜所要做的只是口头上宣布一下,不掏一文钱,相反弃得缴纳税收,当天子果然爽得紧。除了宣布封地外,舜还赐给弃荣誉称号“后稷”,再赐姓姬氏(“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司马迁再次犯了技术错误,姬是姓,而不是氏,上古之世,姓与氏是分开的,弃的氏应该是“有邰氏”。战国之后,姓与氏才慢慢混为一谈,司马迁很明显沿用了当时的社会习惯用语,“黎民”的误用也是同样的原因。

  总之,后稷在尧、舜、禹三代声誉鹊起,深受人民爱戴,当个帝王绰绰有余,只是阴错阳差没当上,只好千年之后由其后人来弥补那份遗憾。《周本纪》为后稷总结道:“ 历史悠久,三朝不倒翁,美名传天下”,翻译成文言文是这样的“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弃的兄弟契也不遑多让,《殷本纪》如是说“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两兄弟的盖棺颂词几乎一模一样,真是绝代双骄啊,后世再也找不出这样一对无比牛叉的龙兄虎弟了。

  后稷死后,他的儿子不窋(zhú)承继香火(“后稷卒,子不窋立”),这之间有个过不去的时间鸿沟。大禹到相至少有四十年,尧驾崩到大禹登基有五十年,尧据说活了一百一十六岁,假设弃和尧一样都有长寿基因,也活了一百多岁,就算弃在百岁高龄生下不窋,不窋立的时候也有一百岁了。当然这跟商候冥和王亥“父子”比起来又小巫见大巫了,亥老一百一十八岁还能搞出“一个平肋有易女引发的血案”(这段故事详见第一部《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我们可以拿契的后代做个比较,契的儿子是昭明,昭明的儿子是相土,相土和不窋都是夏朝废帝相也即寒浞(zhuó)当政时的人物,相土做契的孙子已经很勉强了:他爷爷必须在七老八十时生下他爹,他爹又要在七老八十是生下他,才能确保他有机会以清醒的头脑在夏后相时代发明马车。(五)

  日期:2016-06-09 12:35:15
  针对百来年的时间差,有种自作聪明的解释,说“后稷卒,子不窋立”里的后稷不是弃,而是指弃的后代,弃的后代都叫后稷—农官的官名,就像工师被称为共工一样。乍一听言之有理,可是前面写了一大堆弃成长为后稷的经历,读者津津有味地看着,突然发现“后稷”换角了,这么写文章是要被人骂死的。我如果看到有人这么吊儿郎当地写东西,一定会慈眉善目地对作者说“你站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其实原因没有那么复杂,上古史的资料本就不多,后稷与不窋之间有断代很正常,用不着大费周章解释得貌似天衣无缝。

  《山海经•大荒西经》则说“稷之弟为台玺,生叔均”,后稷居然还有一个叫做台玺的弟弟,看来帝喾有“小五”,台玺的儿子叔均那便是后稷的侄子了。《海内经》则说“稷之孙曰叔均”,我被《山海经》弄晕了,为了不晕,我只好不计较它到底说了啥。
  不窋在夏朝继续担任农师之职,可惜他生不逢时,居然和后羿、寒浞(念浊)两个乱臣贼子共处一朝,日子不好过。不窋忠于夏后相,于是被寒浞撵走。不窋当时的处境肯定相当危险,否则他不可能带着一家人奔赴西北戎狄之地,路途遥远不说,还很凶险,这说明寒浞比戎狄凶险,不窋才两害相权取其轻。
  不窋是个术有专攻的人才,他教会了只会放牧的戎狄农耕技术,戎狄人接纳了他们一家人。不窋和他的儿子们在那好远的地方,遇见好多好姑娘,于是繁衍生息下来。少康复兴夏朝后,召回不窋,但他的儿孙们仍然留在“边疆”,戎狄之地成了不窋的第二故乡。(六)
  日期:2016-06-10 09:19:45
  不窋无意中扮演了民族调和者的角色,其影响深远得出人意料。西戎、北狄一直是五帝和夏初的重大边患,动不动跑过来打秋风,风一样来,风一样去,很难搞。可是自不窋之后,整个夏朝和戎狄相安无事,履癸(桀)在位第六年,歧踵戎还主动来宾成为臣属国。甚至一直到殷商初期,戎狄和中原的仍然互动良好,太戊时代,西戎派遣使者前来文化交流。不窋可谓功德无量,这个一身农业技术的人,凭一己之力减少了无数血光之灾,我郑重提名不窋作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不窋的后人祭公谋父为了劝阻好大喜功的周穆王讨伐犬戎,把老祖宗不窋搬出来说:“当年先王不窋被迫迁往戎狄之地,但他没有荒废祖传稼穑手艺,而且立德立言立信,和当地人民打成一片”,祭公的意思是不窋以德服人,可周穆王坚信他可以以力服人,不管祭公怎么劝都没用,悍然发动对犬戎的战争。令人想不到的是犬戎人相当有幽默感,战事结束之后,他们“进贡”四只白狼,四只白鹿,让周穆王哭笑不得,而且此后他们再也不来朝见周朝。周穆王的一意孤行,代价太大了,他除了证明自己并非无所不能以外,还证明了犬戎人是可以演小品的。

  不窋死后,儿子鞠继承当家人爵位。《周本纪》对于鞠没有任何记载,除了“立”与“卒”。其实在周的先祖里,鞠是个很重要的角色,不亚于不窋。鞠又叫鞠陶,他没有跟父亲不窋“回城”,而是在戎狄之地扎下根来。《括地志》里说:“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即现在的甘肃庆阳,不窋当年就是在那里被落实政策复官的。(七)
  日期:2016-06-10 12:15:53

  鞠陶在庆阳和当地人相处融洽,戎狄人不拿他当外人,干脆把他当狄人看待,鞠陶不乐意了,心说你们才是狄人,你们一家都是狄人。鞠陶并没有把心里的一丝惆怅表现出来,仍然像白求恩一样发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全心全意地指导当地人的农业生产,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为戎狄的贴心人,总之鞠陶的声望极高,他的声望是一笔巨大的政治资产。
  鞠陶死后,他被周后人尊为“周老王”,他和父亲不窋、儿子公刘合称“三王”或“三圣”。周后来从甘肃迁往山西豳(或邠、彬,豳和邠同音,念彬)州,即现在的陕西彬县(旬邑县西南),西周最后的王周携王(周幽王之子)就在那里被晋文侯杀死。为了表示喝水不忘挖井人,周人把庆阳取名北豳,以为纪念周老王曾经的功业。
  鞠陶的儿子叫公刘,“公刘”据《尚书大传》解析:“公,爵;刘,名也。”,据此公刘是周室第一个公爵,我对此颇为怀疑。祖乙和盘庚朝,公刘的七世孙高圉(yǔ)和亚圉父子才是侯爵(邠侯),难道周家在殷商时爵位被下调了?倘若果真如此,祖乙和盘庚这两大德高望重的商王真是傻到家了,得罪人也不能这么没有技术含量吧?(八)
  日期:2016-06-11 08:32:44
  公刘是《诗经》里少数获得“头版头条”待遇的人物,《大雅•公刘》篇把公刘夸得直追文王、武王,反正盖过了他父亲和爷爷的风头。《公刘》里六次吟唱“忠厚的公刘啊”(“笃公刘”),公刘实在太牛了,好像没有他不会的:他居安思危(“匪居匪康”),划分田界,科学种田大丰收(“乃积乃仓”);明白“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用弓箭、盾戈、斧钺(yuè,斧子装上柄就是钺)武装自己(“弓矢斯张;干戈戚扬”);公刘治军也很有一套,他根据山势、水流等地形来构筑军营,部队执勤分三班倒制(“其军三单”),算得上科学治军;他还勘探地形搞建筑,可不是一般的盖房子,而是建立一座新城,而且是都城!其全能直追五帝之一大舜。公刘先生的打扮很潮,虽然现在看起来很土豪:身佩美玉宝石,刀鞘倒是玉做的。(“维玉及瑶,鞞琫容刀”,鞞bǐng,琫běng,都是指刀鞘或其上的装饰。)

  《周本纪》没说公刘建立军队、构筑城池,主要表彰他在农业生产上取得的伟大成就,还说公刘带领族人沿漆水、沮水南下,渡渭水,伐木取材,大概是为了造房子用(“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沮水”也许是错误的,“漆、沮”应该是来自《诗经》里的“自土沮漆”,“沮”并非指水名,而是徂(cú)的通假字,意为“前往”)。公刘天生是个做领袖的料,他的做派很像电影里解放军首长爱干的事,给不想留下的人发放盘缠,对于留下的人供给足够的生活所需,为行军打仗的士兵配备充足的粮饷。这么一来,大伙儿都愿意团结在公刘周围,于是人口大增。

  古代和现代差异最大的一个地方是对于人口的态度。现在我们觉得众多的人口对于地球乃是不能承受之重,古时候人口则是财富。但我们不要以为古代提倡人本主义,事实上那时的普通人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机器人,完全作为工具和生产力来使用,没什么“人权”的。(九)
  日期:2016-06-12 09:45:56
  有了人,公刘就可以雄心勃勃或者说野心勃勃地建立军队,人多了,还得建立新城以纳百姓,这便是《大雅•公刘》里所说的,不过司马迁似乎对此持保留意见。孟子给齐宣王上德育课时,说“公刘好货”,意思并非“公刘是个好东西”,“好货”意为爱财。爱财不是缺点,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公刘取财有道是毫无疑问的,他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有钱大家一起花”,这便是孟子教育齐宣王所说的:“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司马迁虽然绝口不提公刘建党、建军、建国的功勋,但仍然说周的兴起自公刘始,所以诗人用诗歌赞美他,史太公所说的诗歌其实就是《大雅•公刘》。《史记》前四卷经常欲语还休,含糊其辞,首长的秘书们应该好好读《史记》,谁要是从《五帝本纪》里能够分清五帝中的黄帝、颛顼(zhuān xū)、喾算是好本事,笔者就分不出来。寥以欣慰的是,孔圣人也未必分得清,他和弟子宰我的RAP里,关于黄帝的颂词可以套用到任何一个帝身上,基本都属于“言之有理,查无实据”。

  公刘去世后,他的儿子庆节把都城建立在豳。从这里我们不难判断,公刘所建立的都城就是豳,庆节不可能把他老子辛辛苦苦建立城池丢下另起炉灶。问题在于,公刘为什么突然率领部族从已经扎根三代(从不窋算起)的甘肃庆阳迁移到陕西彬县?《大雅•公刘》注释里说此诗记录公刘从邰迁往豳是错误的,邰是公刘的故乡,也在陕西,就是现在的武功县西南,那儿离公刘祖辈的故乡有邰不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