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大决战之长平大战

作者: 福建大德

  【序】
  在周赧(nan)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4年),秦、赵两强在(赵国)长平爆发了中国历史上首次百万大军的正面对抗,最后秦国战胜了赵国。长平大战后,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秦国成为了战国后期唯一的超级大国。此战也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发生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在长平大战中,秦、赵两国是斗智、斗勇,无论是军事上的白起、王龁(he)、廉颇、赵括的排兵布阵,范雎、蔺相如的外交策略,还是秦王、赵王的战略部署,双方打的是飞沙走石、惊天动地。那么,历史上长平大战的起因、经过、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它又给历史遗留下了哪些未解之谜呢?
  在本书中,我将从秦国的丞相范雎(也有说是范睢 sui)入手,通过对他的分析,由范雎的经历来引出战国七雄各自的情况,以及长平大战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如果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希望各位读者会喜欢这本书。
  第一章【范雎使齐】
  范雎是魏国人,早年时家里十分贫困,可是他心怀大志,曾效仿苏秦、张仪游说列国,可惜都没有得到重用,最后,范雎在魏国的中大夫须贾门下(混口饭吃),为须贾做些杂事,算是须贾手下的干吏。
  有一次,须贾和范雎等人出使齐国,时间长达几个月,但最后事情都没办成,所以,须贾、范雎等人决定回魏。可是,正在这时,齐襄王以个人的名义送给了范雎十斤金子和几车牛肉美酒。此时的范雎是魏国使者中的一员,身为国家的使臣,怎能接受齐国国君的私礼呢?所以,范雎就全部委婉的推辞了。魏国的正使须贾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大怒,想我一个堂堂的魏国正使,齐襄王都没有送我礼物,范雎只不过是我的一个小小的手下,居然能···哼!齐王为什么要送赠礼给范雎呢?难道是范雎将魏国的国家机密情报卖给了齐王?心中虽然这么想,但久经官场的须贾此时却是隐忍了下来,并让范雎接受了齐襄王送的几车牛肉美酒,可拒绝了十斤金子这一笔横财。(如果按一斤十两计算,一两50克,按照现在金价一克大概280元,相当于现在:140万人民币)

  看到这,我有了这么几个疑问:
  (1)须贾和范雎出使齐国主要是为了什么呢?可惜的是,在正史《史记》、《资治通鉴》中没有记载。
  (2)齐王为什么要赠金和美酒给范雎呢?在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是:“齐襄王闻雎辩口”翻译过来是:齐王听说范雎这人口才非常的好。之后,赠送黄金和美酒就是齐襄王赏识范雎了,好像是把因果关系写清楚了,但我个人觉得还有一些蹊跷。据我在中国的历史资料查阅中,我觉得齐襄王不是雄主,可也不是庸主,他的才能应该在中人之上,守住齐国的基业应该还是没问题的。可是,在后来的秦昭襄王三十六年中,范雎不仅有秦昭襄王的心腹王稽(ji)推荐,自己还给英明雄主的秦王上书,得到的却是秦王的不理不睬,仅仅只有中才的齐襄王怎么会就凭听说就赏赐范雎呢?

  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一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先回答第一个问题——须贾和范雎为何要出使齐国?在此,我大胆的做出推测(纯属个人):须贾和范雎出使齐国是为了达成——魏、齐两国的秘密结盟(害怕惹怒秦、赵,所以要秘密)。而且就在朝堂之上,范雎一个人的雄辩大才、名家风范折服了齐国君臣,得到了齐襄王的赏识,齐王想把范雎招到齐国来做官,可惜最后范雎没有答应。
  当然,也有记载说:当天,须贾和范雎二人来到齐国的大殿之上,面见齐王和丞相安平君田单,须贾由于出言不逊,惹怒了齐王和安平君田单,这时,范雎见局面很僵,就先替须贾解围,之后还说了这样的一段话:
  “决定两国的关系不在于使者的言语,而在于两个国家自身的具体情况。在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中,如果只看重自身的利益,那么这个国家就会陷入孤立、背信弃义的危险;如果只看重信义,那么也会像宋襄公一样腐儒,丧权辱国。在国与国外交中,应该以利益和信义两者兼得为上上之道。魏国西有虎狼强秦,北有胡服赵人,如两座大山压得魏国喘不过气来;而齐国,虽然刚刚复国,但是久经战乱,百废待兴,国力、民力、财力大衰,现在正是应该休养生息、发展渔盐业之时。所以,魏、齐两国的结盟既符合道义,又符合自身的利益,是上上之策。”

  齐王听了之后,大悦,认为范雎是个贤才,当然,齐襄王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归还五国攻齐时(这件事,在后面介绍齐国时会讲到),魏国趁机占领的齐地。在古代,割让城池土地都是要君王才能决定。在这件事上,须贾和范雎是做不了主的,他们必须先回国,告诉魏王。所以,史书上才有他们没有把事情办好的记载。
  那么,范雎回到魏国之后会受到怎样的待遇呢?请看下集。
  日期:2016-08-01 11:51:28
  第二章【范雎假死】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须贾和范雎等人回到了魏国的大梁,可是我们的正使大人须贾心中的怒气至今未消。在一次接风酒宴上,须贾就向魏国的丞相魏齐狠狠的告了范雎一状,此时的魏齐不仅是魏国的宰相,而且还是魏昭王的儿子(魏国公子),身份尊贵,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一言九鼎。
  魏齐在听了须贾的报告之后,没有进行调查(这是人治并非法治),大怒,就直接在大堂上质问:范雎是何人?为何卖国?范雎听了之后,镇静的站起身,直言为自己辩论(这不直接暗示魏齐昏庸吗),果然,这就更加冒犯了魏齐,使得英明神武的魏齐失了面子,于是,魏齐就直接下令将范雎用笞(chi)打死。
  笞就是竹鞭,是小时侯不听话的“竹丝炒肉”升级版(还好我小时侯比较乖,没被打过),一端被劈成一条条的竹条,又薄又韧;另一端比较光滑,用于握手。这个竹鞭打在人的身上,那是入肉三分,而且抽离时,竹条夹着肉,疼的你后悔生出来。众人酒后余兴,个个抄起竹鞭,打的满身是汗,就连须贾大人也时不时过来补踹两脚。
  范雎被打得肋骨都断了好几根,牙齿也断了,但他见众人这个阵势,一点都没有住手的意思,反而越打越起劲,范雎心想这是要真打死自己呀!怎么办?他灵机一动,忍住牙冠,一声不吭,假装自己死了。众人又打了一会,没有听见范雎的惨叫声,也以为范雎死了,就停了下来,继续喝酒了。
  可那范雎的“尸体”还在大厅上,不免有失雅兴,于是魏齐就下令将范雎的“尸体”用草席卷起,并把他扔到厕所,还让众人对着范雎撒尿,最好,还有几名歌女,这是魏齐大人赏给他的,以此来杀鸡儆猴,告诫众人这是冒犯我魏齐的下场,也让范雎死后还好好的骚上一回。众人借着酒兴,解下裤带,个个哈哈大笑······
  可怜的一代贤臣范雎,可怕的魏国官场,如此魏国,如此对待人才,魏国怎么能够强大?怎么能够中兴?
  范雎在饱受“淋辱”之后,最后找到了一个机会,恳请看守放过自己,日后必有重谢。
  那位看守也是个好心人(可惜,我查了好久都没查到这位看守的名字),他看了一眼凄惨的范雎,又看了大宴之上那些官员的那副丑恶嘴脸,良心实在不忍,就决定帮范雎一把。
  这名看守就向魏齐请示,将“尸体”扔了,以免发烂腐臭。此时的魏齐早已喝的八九分醉了,不假思索就直接同意了,一代奇才范雎因此暂时得救了。
  第二天,丞相魏齐的酒也醒了,他十分后悔昨晚处理范雎的“尸体”太草率了,也不知范雎到底有没有真死。真可谓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于是,魏齐就派人去看守所说的“抛尸地”,可是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范雎的尸体,他们就认为范雎的“尸体”已经被野狼或鹰吃光了,因此就回去给他们的领导交差了。

  那么,九死一生的范雎顺利活下来了吗?那他又去了哪里呢?请看下集。
  日期:2016-08-02 13:38:20
  第三章【范雎入秦】
  在公元前270年~269年期间,秦国与赵国在阏(yan)与展开了血战,秦军大将胡伤(爵位中更)率领十万大军进攻赵国,两军打得非常惨烈,最终结果“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赵奢率领赵军战胜了秦军,这是秦国自百战百胜的白起领军二十多年以来的首次大败。
  以前,在“战神”白起率领下的秦军全歼韩、魏24万联军,斩杀楚军数万,逼得楚国迁都,火烧历代楚王陵墓······赵军名将赵奢打败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场战役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军事意义。当此之时,为了遏制赵国的崛起,秦昭襄王派出自己的心腹王稽为使者,出使魏国,与魏国结盟。
  当然,王稽此时还有一个秘密使命,就是在函谷关外寻找名士大才入秦,最好是像商鞅、苏秦、张仪这一级别的丞相大才。正当王稽暗中寻访之际,他的一名侍卫(其实是郑安平假冒的),对王稽说:“魏国有人才。”

  王稽觉得有些疑惑,就问他:“你是为魏国人吗?”
  “是的。”郑安平答道。
  “那你知道魏国的贤士吗?有谁愿意跟随我一同入秦?”
  “在我的家乡,有一位非常贤能的人叫张禄,想要见您,跟您一起谈论天下大事,可是他得罪了人,有仇家追杀,不敢在白天见您。”
  “那可以叫他晚上和你一同来见我。”王稽答道。等到了晚上,郑安平就和张禄一起去面见王稽。二人谈论了一会儿,王稽就知道张禄是一个大贤才,就约定好了时间日期:在王稽回秦的那天,张禄在魏国三亭冈的南边等侯。
  那么,张禄是谁呢?其实他就是范雎。在那天逃出相府后,一个名叫郑安平的人(也有说法说他是相府的侍卫)听说了这件事,就去救了范雎,估计这个郑安平和那位看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然也不会冒着得罪魏齐这样大的风险去做这件事。之后,郑安平就带着范雎逃跑,找到一个隐蔽的地方养伤、藏匿,并且将范雎改叫张禄。
  我觉得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奇货可居吧!比吕不韦先生还早十几年,如果郑安平不这么做,也许范雎早就死了,他自己也不能登上历史的舞台,中国的历史也将改写吧!
  等到了王稽约定的那天,秦使团离魏回秦,王稽还将张禄载上了车。这边,可能有些读者会问:为什么范雎不直接自己入秦,而要冒那么大的风险晚上去见王稽呢?
  其实,这也不奇怪。自从秦国的商鞅变法之后,为了利于治民、查清人口的国籍、户籍,商鞅就开创了照身制。简单来讲就是由官府开一个竹片,上面有人物的画像、姓名、国籍、户籍,类似于现在的身份证,在各个关口都会查阅。所以范雎不可能自己单独离魏入秦,他必须依靠秦使的力量(使团可以有特权,在关口直接通过)。
  在范雎入秦的途中,又发生了一件险些使范雎功亏一篑的事。那么这是一件什么事?范雎又是如何做的呢?请看下集。
  日期:2016-08-03 11:41:23
  第四章【巧妙避祸】

  王稽与张禄二人同车入秦,路上,两人谈天说地,相谈甚欢,张禄才华横溢,令人钦佩,可是在王稽的心中也有一丝疑问:自己和秦国的密探在魏国查访了这么久,张禄这么有才华的人怎么听都没听说过呀?这个人会不会是用化名?那他的真实身份又会是谁呢?突然,在王稽的内心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张禄就是范雎。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王稽在半路上是旁敲侧击、多次试探,甚至还讲了一些范雎在魏国的事情。可是张禄要么避而不答、要么推脱搪塞、转移话题,他总是有办法不答。因为,遭遇了这次人世惨变的范雎知道——时机未到。
  就这样过了几天,秦使团的车驾过了函谷关,进入了大秦的腹地八百里秦川,只见道路宽阔,两旁的一片片平整的土地种着小麦等作物。突然,看见远处自西向东飞驰过来一大队人马,卷起了滚滚烟尘。“如此威风,来的人是谁呀?”范雎不禁问道。
  “那是秦国的丞相穣侯往东巡查,察看各郡县的情况。”王稽回答说。
  原来是他,范雎在魏国时,就听说过关于秦国穣侯专权、摆排场的种种事迹。他就对王稽说:“穣侯不喜欢六国士子,如果见到了我,只会徒增尴尬,甚至还会羞辱我,所以还是不见面的好。”于是范雎就躲在车上了,王稽同意了,还就下令秦使团,停车让道,他自己也下车,等候迎接穣侯,以示下官对上官的尊敬。
  不一会儿,穣侯问道:“关外有何变故?”

  “没有。”
  “那你有没有带一些关外的士子来秦?那些人只是嘴上夸夸其谈,对国家一点用都没有。”
  “不敢,我的任务是秦魏和好,哪敢做一些份外之事?”王稽摇着头说。
  之后,穣侯一行人就离开了。范雎说:“停车,放我下来,我在前方等您。”
  王稽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可他还是下令停车,车一停,范雎就立刻下车往前跑,一直跑了十几里路,只给王稽留下了一个匆匆的背影。在古代的经济、交通非常落后,古人的身体从小就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上山砍柴、挑水什么的,身体素质自然而然都比较好。

  果然,范雎下车没过多久,穣侯果然派人回来搜查使团,王稽面带神秘微笑的欢迎,当然他们什么也没有搜到。王稽往前行,在接回范雎之后,就问:“先生怎知穰候会杀个回马枪?”
  范雎解释道:“穣侯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只是遇事他的反应会慢半拍。其实在刚才,他就已经怀疑车中还有人,一时忘了搜查,所以他一定会后悔。”
  王稽听了,敬意油然而生,直呼:佩服,佩服。
  “雕虫小技而已。”说完,范雎就闭目养神了。(一般情况下,高人都是这样)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范雎非常的识得人心,了解人的性格,而且随机应变能力非常强。经过这件事,王稽对他是更加尊敬,二人顺利的进入的咸阳。

  那么,范雎到秦之后的待遇是怎样呢?是鹏飞万里,还是默默无闻,请看下集。
  日期:2016-08-04 11:38:45
  第五章【范雎上书】
  秦昭襄王,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在位长达56年,而且,正是在他的统治期间,大秦帝国的国力蒸蒸日上,大大的歼灭了山东六国的有生力量。此时,秦昭襄王已经在位三十六年了,在此期间,秦国南攻楚,夺得了重镇鄢和郢都;将楚怀王(当楚怀王被秦国抓之时,楚国已经另立新王,尊怀王为先王)幽闭、软禁至死;向东大败了齐国;秦军大举东出,多次威逼三晋。虽有阏与之败,但在总体来说,秦昭襄王的文治武功,都是极盛一时,威震天下。

  古人常说要居安思危,可是当你长期处于强势,欺辱他人,别人都要看你的脸色,难免不说你有些骄狂之气,也就不能静下心来,看不到即将到来的危险,此时的秦昭襄王正是如此。
  王稽回到秦国咸阳,自己先去面见秦昭襄王,并且向秦王推荐了学富五车的张禄,还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推测:张禄就是魏国名士范雎。
  秦王就问:“张禄有何上书?”
  王稽就说到:“我只不过是一个传信的。张禄说,‘秦国正处于危机之中,他只能当面对大王说,不能用书信。’所以,我把张禄带到了秦国的驿馆。”
  此时的秦王根本不信,好你个王稽,连这个张禄的真实身份都还没搞清楚,还敢在这大放厥词,说什么秦国危急,一定要用张禄的计谋。有寡人在,秦国有何之危?这个张禄只不过有些微末之才,说不定只是个狂士。所以,秦昭襄王也没有搭理张禄,那么张禄在秦国的待遇呢?

  “使舍食草具。”(使范雎住草庐,吃粗茶淡饭)——摘自《史记》。
  范雎呢,也不在意,就在驿馆中住下,吃着粗茶淡饭,但他天天都在看书,熟悉秦国的法律条文,观察秦国的政策,了解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一年后,穰侯带兵越过韩、魏,去攻打齐国的纲寿,借此扩大自己的陶邑。范雎一听到这个消息,他知道,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几十年的苦学加上这一年的艰苦磨练,是该利剑出鞘的时侯了,范雎立即给秦昭襄王上书,由于这段话比较长,我就不一字一句的翻译了,主要有这么几个意思:

  (1)赏罚分明。贤明的君主善于论功行赏,对于有才能的人,不吝啬自己的官职;对于有功劳的人,依法授予爵位;对于有罪的人,依法处置。如果大王认为我的计谋有用,那么也请大王这样对待(赏赐)我;如果认为我的计谋没用,就让我走。
  (2)范雎的自荐。我范雎一怕疼,二怕死,是绝对不会随便试探大王的,我有非常重要的事要跟大王当面讲。
  (3)举例四物之失。周的砥砨(di e)(周室的美玉),宋的结缘(美玉),魏的县藜(美玉),楚的和氏璧在最初都被人们错过了,可是他们最终还是会名满天下,这其实是暗示着:我范雎是第五个名震天下的宝物,可别错过了。
  (4)以诚感人。“一语无效,请伏斧质。”这是范雎上书中的最后一句话,翻译过来是:如果您认为我所说的话没有用,那您就斩了我吧!写了这么多之后,范雎在文中添上了这样的一句话,不仅体现了范雎的自信,还以自己的诚心打动着秦昭襄王,以诚挚人。
  自荐书要写出水平,如果你见了这样的文章,难道你不好奇写这篇文章的人吗?果然,秦昭襄王见了范雎的上书,大悦,并且立即向王稽道歉,一位君王竟然有这样的心胸,勇于承认错误,如此国家怎能不强盛?之后,秦王立即下令明日召见范雎,那么他们二人会有怎样的君臣际会呢?请看下集。

  日期:2016-08-05 11:12:38
  第六章【离宫密谋(上)】
  那么,他们二人是如何见面的呢?说起来有些令人意料之外,可以说是:《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见黛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范雎被传车接到了离宫的门口,传车是大秦国运输重要的事物所用的车辆,上道时闲人需回避。范雎下了车,透了透气,眼前高耸的宫殿,气势恢宏。范雎望着永巷尽头缓缓走来的秦王,不禁心中感慨万千,今日定要一举成功。所以,范雎假装往里闯,结果当然被守卫拦住,而且范雎还听到了“大王来了。”的高呼。
  范雎故意大声的嚷道:“秦国哪里有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想用此来激怒秦王,左右皆惊,不语。
  范雎面色如常,只见一位玉冠长须、脸上充满着坚毅与沉稳的中年人走到面前,对着范雎深深一躬:“嬴稷愚笨,本该早来,可因义渠之事耽误,望先生见谅。”范雎客气的还了一礼,那天现场的文武官员,无一不肃然起敬。
  秦昭襄王和范雎走进了离宫,秦王屏退了左右,然后用自己的衣袖为范雎扫榻,先请先生入座,赢稷恭敬的请教:“先生有什么要教我的?”
  哪知,范雎却继续环顾着秦王的书房,只见其布局简朴,陈设简单,也不知有什么好看,嘴上漫不经心的敷衍:“嗯。”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教,可范雎还是“嗯”,如此三次。

  “难道先生真的不愿教我?”秦王热泪激昂道。
  “不是这样的。”这时,范雎连忙向秦王跪拜,并且讲了一大段话,比较长,这边我就主要讲一下范雎的意思:
  (1)先解释对“秦王三问”不答的原因,这是为了试探秦王的诚心,而且还举了一个例子:周文王亲自为姜子牙拉车的典故[1]。姜子牙在未见伯乐之前,只不过是一介老朽渔翁,平淡度日而已,哪里见过什么大世面,可是周文王“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重用姜子牙,这才使得周国大兴,最后出兵灭商,成就千秋大业。现在,我和大王毫无交情,但我所说的是关于匡扶国君的大事,所说的是骨肉亲情的事。这是我的一片愚忠,但我不知道大王是怎么想的。

  (2)人固有一死,但要死的有意义。无论是三皇五帝,还是力士庶人,都难以逃避,但是如果大王愿意听我说的话,并且按照我所说的去做,那我也是死的其所了。但我担心的是大王杀了我一个人,而失天下人心,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为大王献计、献策了。
  (3)分析秦王的忧患。秦王上有太后压制,下有奸佞臣子把持朝政,身边还有左右近臣的巴结、拍马屁,没有人帮助秦王分辨忠奸、邪恶。如此长远下去,大到国家的危亡局面,小到秦王孤立无援的境地,令人担忧。
  秦昭襄王一听,內心一震,继而坚定的说:“先生怎么这么说?先生能来秦国这个
  偏远之地,我本人愚笨,委屈先生屈尊教我,这是我的荣幸。无论事情的大小,无论牵扯到何人,上到太后,下至大臣,希望先生能毫无保留的教我,不要再怀疑寡人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