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模块和立体化的角度&严谨的八卦精神)
作者:
唐岛渔夫
日期:2016-10-19 00:57:00
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纷繁芜杂到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我一直想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点相对通俗易懂的历史。我要写的历史不是通史,当然更不是教科书,但却能够基本将中国历史的脉络用某种逻辑串联起来。我写的历史可能会有点八卦,但是却不会脱离最基本的历史事实。
(1)历史的模块化。
这本书,将会用到模块化的概念来读历史,我会根据我的逻辑方式,将历史的时间顺序完全打乱,之后重组。这样的历史读起来不枯燥,而且独立成章。
(2)历史的立体化。
此外,我将会把平面的历史立体化——之前我们会疑惑,三国魏蜀交兵为什么要用到木牛流马?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跑到了湖北去保卫南京?疑问的原因,是平面的历史只关心政治军事,而不会涉及太多历史背后的经济、地理常识。在我的写作中,会尽量把平面历史立体化,将重要的历史事件交代清楚。
写作的动因。
写历史的目的只有一个,因为历史就是我们中国人乃至于全球华人的信仰。这件事情在全球各国各民族中间,独一无二,绝无分号。现代中国人不懂历史,也就没法理解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的信仰——敬天法祖,儒家思想,多神崇拜,都和中国历史息息相关。
这是最好的时代。信息摄取的便利程度,远超我们先人的时代。牛开心了,因为世上再也不存在学富五车,汗牛充栋;
这是最坏的时代。网络上各种假消息假新闻,各种段子手笔下的历史,轮番**着我们的眼球。中国的敌人开心了,因为中国人坐拥满汉全席,却被我们吃出了爆米花的味道……。
日期:2016-10-19 01:32:53
再三斟酌之下,我决定选择一个切入点来开始我的记述。我决定,从司马迁开始写起。
之所以选择司马迁,有两个用意:
一 司马迁对历史的态度,将是我整个叙述中秉承的精神;
二 司马迁本人的故事虽然不多,但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正文讲从司马迁开始讲起……
日期:2016-10-19 01:36:55
写历史,需要先把自己的思想体系化和系统化。
写到哪里算哪里,只能让读者更加混乱。
我把我的整个思路和脉络列一下,就按照这个逻辑往下走。分成六个部分来写
第一部分 蝴蝶效应
第二部分 多子多祸
第三部分 报应轮回
第四部分 女权逆袭
第五部分 基友情深
第六部分 父系荣耀
先写第一部分,
蝴蝶效应-司马迁和他身后的中国史
日期:2016-10-19 01:40:37
父亲的遗言
公元前110年,西汉元封三年。时年已经四十六岁,从事皇帝这份职业已经三十一年的汉武帝刘彻,志得意满。当时刘彻眼中的大汉帝国,文治武功,宇内荡平,四方来朝。一般按照中国皇帝的传统,这个时候,就可以筹备进行“封禅”了。封禅,封就是祭天,禅就是祭地。封禅的意思,就是皇帝本人认为职业生涯已经到了一个顶点,找个机会向上天进行工作汇报,昭告天地。与此同时,因为业绩不错,上天自然也会对皇帝的工作加以肯定。所以,封禅大典,除了为本人为江山为万民祈福迎祥之外,也是一个进一步加强个人威望的手段。
进行封禅的帝王,汉武帝刘彻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然而,此次的封禅却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这个人的名字叫,司马谈。
司马谈是司马迁的父亲,汉武帝的太史令。太史令这个官职,历代的官阶和授权都不太相同。在西汉时,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和撰史。泰山封禅,按照常理推测,应该是同太史令有莫大的关系。因为皇帝同上天之间的沟通,沟通的渠道,沟通的时间,必然是重中之重。而确定沟通渠道,古代需要夜观天象;确定沟通时间,古代需要查黄道吉日。换句话讲,皇帝同上天的工作汇报,会议接入方式和会议时间的确认,那是最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恰恰是由太史令来分管。然而,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到底出于何种原因,司马谈居然被排除在泰山封禅筹备小组之外,而不能参与其中。单纯从结果来猜测,多半是司马谈的职业生涯不太顺利,从而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封禅被排除在外,这件事情一定不是孤立,而是一连串的职场生存环境的一个表象而已。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司马谈感到了绝望。绝望和郁闷之中,司马谈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在司马谈临终之前,他把自己的儿子同时也是自己事业继承人的司马迁叫到跟前,宣读遗言。史书载,“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作为一个古代文化人,且是权力机构最顶尖的那部分文化人。司马谈的这份遗言,一定是思忖了不知道多少个日夜。遗言很精彩,而内容可以简单分成几部分:
①司马家族世代为朝廷修史,司马迁你必须继承先人遗志;
②我死之后,太史令这份工作,将由司马迁你来继承;
③东周以来,礼崩乐坏,历史记载中断。而今天的大汉四海承平,我早就立志想要写一本历史书。然而遗憾已经时日无多,希望司马迁你一定将这部书写出来。
遗言说完之后,司马谈阖然长逝。
这一年的司马迁,35岁。
这一年的司马迁,开始给父亲守孝。
三年之后,司马迁成为新的太史令,开启属于自己的时代。
日期:2016-10-19 01:47:05
伟大的驴友
司马迁不是一个简单的读书人,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弱书生。
35岁之前的人生,司马迁用了很长的时间学习儒家经典,也用了很长的时间来游历天下。
史载:“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wen)、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yi);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qiong)、莋(zuo)、昆明,还报命。”(《汉书.司马迁传》)
我们用今天的中国行政区划图,大体展示下司马迁的游历路线图,如下
日期:2016-10-19 01:50:02
司马迁的足迹,北到内蒙,南及昆明,西至甘肃,东临大海。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司马迁就走遍了半个中国。
古代人没有汽车火车,没有飞机,只能用自己的双脚来丈量世界,最先进的交通工具莫过于泛舟或者骑马,乘轿。但无论何种交通方式,都需要亲历亲为的颠簸劳顿,要不得半点掺假。
司马迁,是一位堪称伟大的驴友。
巴蜀和昆明之旅,司马迁是因为公务出差,朝廷的交通和伙食补贴自是不在话下,甚至可能还不菲。然而在这之前的游历,我们无从得知的是,年轻的司马迁的旅行经费从何而来。我们只能猜测,当时的司马迁属于小康家庭(太史令之子),家境定然还算不错。然而即便如此,他的旅行也是穷游的一种,很有可能是沙发客或者背包客。而旅途之中,司马迁甚至一度穷困潦倒,“厄困蕃、薛、彭城”。我们有理由相信,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对于大好河山的热爱,让司马迁一步步走完了崎岖的旅程。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学习相当于饥饿之下的进食,而行路实践则相当于进食之后的消化。没有实践的读书,就如同纸上谈兵,所有的理论只能是味同嚼蜡。
司马迁的游历,壮哉,伟哉!
这样的游历之后,司马迁的人生必将更加厚重,必将更加坚韧。
日期:2016-10-19 06:52:16
残忍的宫刑
公元前99年,即武帝天汉二年,父亲遗言中提到的那本史书,司马迁已经开始写作到了第十个年头。
这一年,汉武帝刘彻的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匈奴,在主力部队没有斩获的情况下。李陵自请精兵五千,以寡敌众主动出击匈奴。不料,却遇到了匈奴主力。李陵在重重包围之下,力战而不能脱身,最后不得已而投降了匈奴。这件事情,很快传到了长安。
汉武帝刘彻怒了,
原因之一,投降本身,对古人是一件奇耻大辱;
原因之二,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堂堂名将之后;
原因之三,统帅李广利,是皇亲,也是当时皇帝最信任的统帅。
这一年的汉武帝,57岁,已经过了古人的知天命之年。
人岁数越大,越不容许失败,尤其是耻辱性的失败。因为,人的岁数越大,就越输不起。因为一旦铩羽,属于自己翻盘的机会越来越少。在自然规律面前,英明神武的汉武帝刘彻,也不过是一位年迈的老人而已。汉武帝眼睛里面闪现的,是年轻时代一幕幕英雄了得的画面,匈奴在背景板上痛彻心扉地惨叫。他想到了卫青,霍去病,想到了李广……然而今天的李广利,路博德们无功而返,尤其是李广的后人李陵,居然能够叛变投敌……此时此刻,年老的汉武帝一定是痛彻心扉的。
朝臣众口一词,要求给李陵重罪。
然而汉武帝环视朝堂之上,看到了官微言轻,平时也极少发言的司马迁。历史在很多时候都是偶然,这一次也不例外。破天荒地,刘彻要求司马迁来发言。
司马迁认为,李陵可能是诈降,而实际是心向大汉的。司马迁在后来的《报任安书》中曾经提到这件事,他的初衷只是想做一名好臣子,上能宽慰皇帝,下能保全李陵。这当然符合一般正常人的想法,然而,却不符合皇帝对一名合格政客的要求。
司马迁的准备显然是不充分的,最起码,他没有揣摩皇帝的想法,也没有顾及皇帝的忌讳。更加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司马迁甚至不是李陵的朋友,他这样做,真真切切只是仗义执言,为了保全一位名门之后的名节和其全家性命。
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这次司马迁的发言,都算是一次意外。
日期:2016-10-19 06:54:58
残忍的宫刑(二)
发怒的汉武帝,听完司马迁的发言,怒气值瞬间爆表。
司马迁不知道,不管李陵是否诈降,这场仗都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军事失败;司马迁更加不知道,替李陵开脱,等于在给李广利难看。给李广利难看,就是打脸汉武帝,这打脸啪啪作响。
李广利,汉武帝后期的外战名将。
李广利的上位,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裙带。
西汉的人才选拔制度不够完善,所以人才选拔的路径也不一而足。常见的有,察举制(也就是举孝廉),赀(zi)选制(以钱捐官),任子制(选拔官员子弟),太学选拔,皇帝征召等等。其中的皇帝征召,是官员提拔最快的一条路径,可谓一步登天。
皇帝征召,汉武帝是尝到过甜头的。
比如卫青的上位,是因为皇帝的宠妃是卫子夫,而卫青又是卫子夫的哥哥;
比如霍去病的上位,是因为皇帝当时的爱将是卫青,而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
卫青,霍去病对匈奴的战争胜多负少,成为汉武一朝的军人榜样。
所以,皇帝用人之际,出于惯性思维,一定想复制当年的辉煌。
按照卫青霍去病第一定理,
已知皇帝的宠妃是李夫人,而李夫人的兄长是李广利,则李广利和李广利的亲戚一定能够为刘彻分忧解难。
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成为贰师将军;
李夫人的二哥李延年成为宫廷音乐家;
李夫人的三哥李季成为宫廷皇帝近臣
经验主义害死人。
事实证明,李广利这个人作为统帅,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
从公元前104年开始,李广利两征大宛,三征匈奴,劳民伤财不说,军功也是杀人一万,自损一万五。不仅如此,李广利在公元前90年最后一次征匈奴失败之后,居然投降了匈奴。更加极品的是,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89年,投降匈奴的李广利,又因为另外一个汉奸(卫律,匈籍汉裔,先于李广利降匈奴)的诬陷,被匈奴的单于处死。从而,结束了其奇葩的一生。
然而, 人不可能穿越未来。公元前99年的李广利,还是皇帝亲自提拔而刚刚大破大宛的李广利。虽然朝臣对这个人的能力颇有微词,但是还没有谁敢在皇帝面前直言。
司马迁的发言,为自己招祸。皇帝盛怒之下,要求按《汉律》给司马迁治罪。
按照《汉律》,司马迁的刑罚是死刑。
汉代的死刑,其实是可以免除的。其一,如果有前朝皇帝御赐的丹书铁劵,可免死。但,这个就比较难为司马迁了;其二,如果花五十万钱(大概相当于人民币3000万)作为保释金,可免死。然而,司马迁只是一个普通官吏,断然拿不出如此多的钱;其三,只有最后一个选择,接受残酷的宫刑。
宫刑,意味着需要丧失作为男人的基本自尊,而苟活于世。
但,司马迁别无选择。
日期:2016-10-19 07:07:41
更正一下……。卫律,匈籍汉裔……。应为卫律,匈裔汉朝人……。
卫律是出生在汉朝的,已经归顺汉朝的胡人,后投降匈奴
日期:2016-10-19 21:12:22
伟大的史记(一)
司马迁的内心,一定是痛苦到极点的。
痛苦到极点的司马迁,想到了一句话。这句话流传到现在,哪怕是个文化水平一般的普通人,也能脱口而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是的,求死太容易了。古代人的气节很重,“士“可以为保全名节而慷慨赴死,春秋战国可以有二桃杀三士,至今我们也知道士为知己者死。然而,死对于司马迁来说,又太难了。
司马迁想到了自己二十岁之前熟读儒家经典;想到了自己二十岁开始,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来周游天下;想到了父亲临终前对自己讲的祖宗遗训,国家责任;也想到了自己那部,已经写了十年,业已定名为《史记》的还有很多年才可以完成的巨著。
司马迁知道,轻易赴死,世界上只会少一个太史令,而多了一个死士。艰难求存,这个世界上才会有那本可能流传千古的煌煌巨著。
然而,即便接受宫刑,若想求生也需要莫大的勇气和运气。
古代,接受宫刑者,死亡率接近十之七八。谁知道,司马迁到底是不是能够活下来的那个幸运儿。稍有差池,后续的中国历史将会被改写的面目全非。更加痛苦的是宫刑之后,在蚕室(密闭的房间,宫刑之后恢复的专用词)的恢复过程,那种钻心之痛作为男人是可以想象的。
日期:2016-10-19 21:14:10
伟大的史记(二)
我在学生时代喜欢踢足球, 男人在足球场上很容易受的意外伤,就是被足球踢中“十环”——脐下三寸。“十环”的位置,可以分成炮台和炮筒两部分,如果对方大力抽射,射中炮筒倒还勉强可以忍受,然而射中炮台的那种酸爽,恐怕也只有当事人才能够有切肤之痛。然而,这也只是被意外击中而已。很难想象这个关键部位,被生生用刀割去的那种来自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
所以,当两千年前,属于司马迁的那间蚕室打开的那一刻。我们确信,司马迁已经破茧成蝶了。司马迁的精神,已经随着这次酷刑而升华。
蚕室里的死里逃生,是司马迁的大幸,更是我中华文化的大幸。
自助者,天助之。
若干年后,司马迁的《史记》问世。除去文学造诣之外,这本书在史学上的重要程度有三个
①保存了若干珍贵的上古史书资料,包括夏商周三代珍稀记载;
②空前开创了当代为前代写史的历史传统,后世薪火相传终有二十四史;
③创造性地建立了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后世史家基本上遵循此规范写史。
我们的邻居日本,因为搞不清楚弥生时代前后的历史,而不远万里跑来查阅中国史书;我们的邻居印度,因为没有历史记载,而来中国遍访中国史书来填补其历史记载的真空。当周边一众小国,都从中国史书中寻找自己祖先的蛛丝马迹的时候。我们将会更加真切地记住司马迁所开创的一切,不仅是这本书,还有这种写史的传统。
在后世班固的《汉书》中,关于司马迁的记载极为笼统,甚至我们不知道司马迁的去世时间。然而,司马迁却将自己的太史公曰,留在了每一篇《史记》的章节之中。让自己的精神,永远地流传下去。
这是前无古人的壮举。
感谢你,太史公。
日期:2016-10-20 09:03:45
太史公后人
当今,研究太史公的人有很多。很多人自然而然就会想到一个问题,司马迁是受宫刑的,他到底有没有后人?
中国人讲究传承,讲究祖先崇拜。所以,才会更加关心司马迁的后人问题。如果一个伟大的中国人曾经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冲击,那么如果没有后人,将是莫大的遗憾。
司马迁四十五岁受宫刑,正常来讲,有后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过,班固的汉书,偏偏相关的记载相当匮乏,有据可查的是司马迁有一个女儿。而其他子孙,仅仅有提到一句,“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然而,除正史之外,好在我们还有野史。
在民间的诸多传说和家族记载中,我们采信这样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司马迁有两个儿子,司马临和司马观。后来为避祸,二人回到了陕西韩城老家,司马临改姓同,而司马观改姓冯。
姑妄信之。
不过,司马迁的《史记》却是在女儿手中保存的。
《汉书.杨敞传》记载,“敞子忠,忠弟恽,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以材能称,好交英俊侏儒。”
也即是说,从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开始,《史记》得以流传于世。
历史的吊诡,还不止于此。
杨氏家族,后来形成了一个名门望族——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将成为后世决定中国历史的一个家族。
沿着八卦精神的内涵,我们做一下本章的结语。司马迁同志的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但两件事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第一件,完成了巨著《史记》,成为后世楷模;第二件,生下了一个女儿,嫁给了杨敞。
日期:2016-10-20 20:34:13
把第一部分的提纲列出来
第一节 向太史公致敬
第二节 飞将军的悲剧
第三节 太史公的拯救
第四节 表亲们的纠葛
第五节 杨家女人的复仇
接下来是第二节的内容——飞将军的悲剧
日期:2016-10-20 20:36:49
飞将军的悲剧(一)
第一节讲到的“李陵事件”,也就是太史公受到牵连的那桩公案中,就整个事件来讲,我们实际上是大为困惑的。因此,我们有必要顺藤摸瓜地了解整个事件的前世今生。而李陵这个人,固然不算中国历史上特别威名赫赫的人物,然而以“李陵事件”为中心,以李陵以及李陵的家族为主线,则牵扯出了整个汉武帝一朝乃至于汉武帝身后的若干历史人物。
我们从李陵的家族开始说起,先谈李陵的祖父李广。
关于李广的传说很多,而且观点也不尽相同。
有吹捧的,比如匈奴尊称李广为“飞将军”,听其名而闻风丧胆;
有惋惜的,比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有神化的,比如诗人卢纶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从以上评价中,我们可以依次得到如下信息,
①李广是名将;
②李广是受到委屈的名将;
③李广是身怀绝技受到委屈的名将。
事实如何呢?
早在前朝,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期间,李广就曾经追随西汉名将周亚夫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李广在军事上属于大器早成的类型。然而不幸的是,李广在情商上则属于大器晚成的。
平定七国之乱之后,意得志满的李广,私下接受了梁王刘武的封赏。
这件事情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首先梁王刘武是汉景帝一母同胞的亲弟弟,此外刘武也在平定七国之乱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不过这只是表象,事实上,皇帝的家事,李广并没有看清楚。梁王刘武不仅是汉景帝唯一的亲弟弟,而且是从小被母亲窦太后溺爱的亲弟弟。在汉景帝和梁王刘武之间,一直有一个“兄终弟及”的笑谈,这个笑谈最开始只是被当做兄弟之间的玩笑来随口说说。然而这个玩笑却被母亲窦太后记在心上,甚至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溺爱幼子的窦太后,一直在明里暗里极力促成这件事情。“兄终弟及”如果从玩笑变成现实,在外人看来是佳话,但在皇家,如果不通过流血和政变而达到的改变游戏规则,那只是一种传说。
皇室和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个典型的政治家庭,而且是拥有全天下最至高无上权力的第一政治家庭。如果把普世价值的亲情爱情套用在皇家身上,那只是世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正因为这种不可言说的心结,汉景帝与梁王刘武之间,始终都有一种芥蒂存在。所以,李广私下接受了梁王刘武的封赏,这件事情很快被朝廷定义为僭越。平定七国之乱这样天大的事情,到最后李广劳而无功,没有得到任何嘉奖。
日期:2016-10-20 20:50:24
飞将军的悲剧(二)
嘉奖虽然没有拿到,但李广一战成名,成为当时景帝一朝炙手可热的名将。其后,李广受朝廷委任,长期在抗击匈奴的一线担任几个边境城市的太守(市长)一职。边疆太守这种职位虽然谈不上多高,但在一线却实权在握,同匈奴斗智斗勇,同士兵同生共死,好不快意恩仇。我们相信,这段时间是李广从军打仗生涯里面,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如果历史能够驻留在此刻,那么我们今天知道的李广,将是一个纯粹的飞将军,而没有后来那一波又一波的委屈和忧郁。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