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崛起—兵锋上的复兴(最幽默的悲壮,长篇原创连载)

作者: 大汉骠骑霍将军

  日期:2016-11-07 21:52:00
  压力山大的秦孝公
  21岁的秦孝公嬴渠梁最近心情很不爽。
  就在这年,即公元前361年,他先是经历了丧父之痛,最尊敬的父亲离他而去。秦孝公的父亲名叫赢师隰,史称秦献公。这位早年流亡魏国的国君,是个类似于晋文公的雄主,不惑之年才回到秦国即位。甫一即位,他便利用其强有力的政治手腕,力排众议在秦国进行改革,又数次发动收复河西失地的战争。

  二十三年的国君生涯中,秦献公无时无刻不为国事操劳,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当时的秦国经历百余年的内乱,国势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中原诸侯国把秦国当成蛮夷歧视,老大哥魏国更是三天两头欺负秦国,诸侯国开国际会议从来不带秦国一块玩,就连那个同样受歧视的南蛮子楚国也狗眼看人低,瞧不起秦国。
  同是天涯沦落人,何必呢?
  秦献公对此很心痛。遥想当年,先祖秦穆公称霸西戎,开地千里,在与中原各国的较量中也屡屡得手,击败霸主国晋国,俘虏晋惠公,先后消灭梁国、芮国、滑国等12诸侯国,虽无霸主之名,但当时秦国的实力无愧于五霸之一。当时的诸侯国,尽管心里不服气,但谁也不敢明目张胆与秦国叫板。
  现在秦国没落了,这群势利眼的家伙,就争先恐后地与秦国割袍断义,把歧视秦国当成时尚,好像不骂秦国几句就不是文明国家似的。国与国之间最势利,最无情,秦献公在残酷的现实中磨砺出更坚毅的品格,更崇高的志向,他要穷尽毕生之力让腐朽的秦国重焕生机,恢复先祖穆公时代的强盛,为老秦人争口气。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秦献公殚精竭虑一生,最终也没能实现他的宏伟夙愿。在军事上,秦献公的战绩虽可圈可点,屡败魏军,收复不少土地,还曾俘虏魏国相国公叔痤,但秦国并没有建立起一套精兵强军的军事制度。在政治上,秦国的旧贵族势力仍然十分强大,秦孝公的改革也因此很不彻底,不足以使秦国真正走向强盛。
  秦献公二十三年,秦献公乘魏国与韩赵两国作战之机,发动少梁突袭战,大败魏军,攻占庞城(陕西韩城东南)。这是秦献公最后的荣光,但很可惜的是,此战并未改变天下格局,诸侯卑秦的现状依然存在,强邻魏国依然压得秦国喘不过气来。
  少梁之战后的第二年(一说当年),年老体衰的秦献公终于油尽灯枯,在栎阳秦宫撒手人寰。是时,秦国在秦献公的治理下,老秦人重新激起了满腔热血,秦国大有复兴之势。此时正需要一位政治手腕老练的雄主统领,然而62岁的老英雄战胜得了强大的魏国,却无法延缓死神的脚步,在这关键时刻,永远地离开了他寄予厚望的秦国。

  复兴秦国祖业的重任,交到了秦献公的继承者,年轻的秦孝公身上。
  日期:2016-11-07 22:24:41
  秦孝公也是一位志向远大的君主,但越是志向远大,他能感受到的压力就越重。父亲秦献公是他的依靠,是他的榜样,如此阅历丰富、雄才大略的父亲殚精极虑了二十多年,尚且无法让秦国真正走向强盛,年轻的秦孝公能做到吗?
  秦献公是秦灵公之子,秦灵公死后,他的叔祖悼子(秦简公)篡夺君位,秦献公被迫逃到魏国,开始了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近三十年的颠肺流离,无疑开阔了秦献公的视野,使他更了解民间疾苦、百姓所需,更了解诸侯各国的局势,而秦孝公生长于深宫之中,他的社会阅历远不及其父,他能比得上秦献公吗?
  当我们这样质疑秦孝公时,秦孝公内心深处难道没有反省?越是反省,越觉得父亲秦献公高不可攀,秦孝公心里的压力也因此越大。但压力再大也要扛住,他是秦献公最中意的儿子,父亲临终前的深厚嘱托言犹在耳,为了不辜负父亲的厚爱,为了心中熊熊燃烧的强国梦想,为了大秦子民的殷切期待,秦孝公没有退缩的后路。
  秦孝公绝不是自卑之人,但他深刻懂得,凭自己一人之力断不可能复兴秦国,凭秦国一国之才也难以让秦国真正强大。父亲秦献公就是最好的例子,他难道不够励精图治么?他难道不够精明强干么?他难道不懂得任用国中贤才么?可事实很残酷,秦国确实没有因父亲的努力真正强大起来。
  在残酷的现实下,顶着巨大压力的秦孝公深刻反思,他想到了伟大的先祖秦穆公。当年秦穆公之所以能称霸,在于唯才是举,求贤不局限于秦国,而是放眼天下,他手下的能臣们很多来自异国他乡。最有名的五羖大夫百里奚是楚人,上大夫蹇硕是宋人,著名的谋臣由余从西戎投奔,秦孝公心想,自己何不效仿先祖从诸侯各国求贤呢?

  现在的秦国虽然没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相比起秦穆公之前的秦国,当前秦国的实力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秦穆公能通过招揽天下贤才强过,秦孝公自信并非愚劣之才,为什么不可以通过招揽贤才使秦国复兴?
  想清楚了这些,秦孝公豁然开朗,压抑的内心也逐渐舒朗起来。尽管他背负着沉重的使命,但他将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他的国君生涯中。他即将发布他国君生涯中的第一道诏令,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道诏令,它将彻底改变秦国的面貌。
  日期:2016-11-08 20:28:59
  求贤
  秦孝公出生在一个乱世,比起孔子哀叹的礼崩乐坏的春秋来,更乱。

  在孔子之前,这种乱象就已经露出端倪。春秋前期,还只是周天子权势衰弱,诸侯国各自为政。到了孔子所处的春秋晚期,诸侯国国君也不幸步周王后尘,政在卿大夫之手。如孔子的母国鲁国,便是政出三桓,鲁君几乎形同虚设。
  与鲁国同病相怜的是老牌霸主国晋国,国君被架空,晋国权力掌握在韩氏、赵氏、晋国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卿手中。孔子五十四岁那年(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与中行氏,晋国动乱进一步加剧。
  孔子去世后二十年(前458年),赵、魏、韩、智四家完全瓜分范氏、中行氏的地盘,晋国由六卿执政变成权在四卿之手。
  孔子去世后二十一年(前457年),赵、魏、韩三家结盟,击败最强大的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赵、魏、韩三个政权。
  孔子去世后七十二年(前406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的诸侯地位,赵国、韩国、魏国建立。

  随着晋国被赵魏韩瓜分,春秋彻底成为历史,历史的车轮隆隆向中国迈入。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战争更频繁,战争规模更大、更惨烈,春秋时期战争还存有些道义,战国则全无节操,死猪不怕开水烫,只讲权谋与利益。诸侯国之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兼并战争打得火热,一个又一个的诸侯国在战争中成为历史。
  到秦孝公即位时,在秦国崤山以东只剩下齐、楚、燕、赵、魏、韩六大强国,国君分别为:齐威王、楚宣王、燕悼侯、赵成侯、魏惠王、韩哀侯。另外,在淮水与泗水一带,还存在十多个小国。
  天下大势,总是由分裂走向统一,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虽寥寥无几,但兼并战争仍然方兴未艾。在这样的时势下,秦国随时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要么强大起来兼并别人,要么等待别人强大兼并自己。
  秦孝公是个志存高远的强者,他想做兼并者,不想让秦国也成为历史。
  日期:2016-11-08 22:02:04

  但做兼并者又谈何容易,尤其是彻底解决魏国的腹背之患,与中原诸侯强国逐鹿天下,非得让秦国有一番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秦国这个古老的诸侯王国,从先祖秦襄公护送落难的周平王因功被封为诸侯立国起,至今已延续了四百多年。
  四百多年的漫长岁月,足以让一个朝气蓬勃的王国变得暮气沉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秦国犹如一颗生满虫子的苍天大树,虽然看上去依然是那么的高大雄伟,但事实上外强中干,如果不处理这些害虫,继续让其蚕食,迟早会有倒下的一天。
  这些害人虫包括秦国的旧贵族势力,包括横行霸道的奴隶主,也包括各项陈腐的制度。尤其是旧贵族势力,他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仅不想革故鼎新,反而是旧制度的维护者。当年秦献公推行新法,便深受其害。
  这些养尊处优的官N代们掌控朝政,宁愿给自己不成器的狐朋狗友们提供岗位,也不想给真正有才干的人一个机会。他们因循守旧,门第取人,不以能力论英雄,专以拼爹为手段,使得贤才无上进之路,士庶无奋勇之心(穷人家的孩子在战争中立了功,功劳也可能被贵族哥们抢走),长此以往,大秦焉能不亡?
  这些都还只是秦国乱象的冰山一角。每每想到这里,年轻的秦孝公就痛心疾首,深为大秦的未来感到担忧。他清醒的认识到,秦国已垂垂老矣,若想重新焕发生机,就必须变法。不破不立,唯有变法打破陈腐的制度,建立与时俱进的新制度,秦国才能够浴火涅槃,从衰老走向新生。
  但秦孝公此时也很矛盾,变法是国之大事,不变法秦国虽然可能走向灭亡,但国运还能延续很长一段时间,至少他自己应该不会成为亡国之君,而变法一旦失败,秦国可能顷刻间亡于他本人之手。
  是一时贪图安逸,墨守成规得过且过,成为一名平庸的君主,还是冒着亡国风险,开拓创新有为而治,成为一名伟大的君主?秦孝公一时还拿不定注意,需要遇到生命中那个独一无二的他后,才能够下定决心。
  日期:2016-11-09 19:38:45
  且不去想那么多吧,秦孝公认为,不管最终是否下定决心变法,作为一个志向远大的君主,都应该表现出对人才的渴望。这种表现,不是沽名钓誉,是由衷而发,他确实急需一批贤才辅佐他,即便将来不依仗他们推行新法,有他们的存在,也能够给古老的秦国注入一些新鲜血液,不至于那么腐气横生。

  于是,就在即位的当年,满腔抱负的嬴渠梁发布了历史上有名的“求贤令”。这篇令文很朴实,很真挚,也很感人,它承载了年轻的秦孝公对国运不振的痛心,表达了他对贤才的渴望,更寄托了他对强国梦的憧憬。
  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狄,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扶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 《秦本纪》)

  这篇求贤令字数虽少,但内容丰富,可以从四个方面解读。
  首先是回顾荣光。
  秦国的历史悠久且光荣,二百多年前,先祖秦穆公崛起于岐雍之间,通过不断地励精图治,提升政治军事业务能力,一举平定晋国之乱,拥立了春秋霸主晋文公。在与西戎的战争中,秦军势如破竹,开疆辟地上千里,天子知道了,承认秦国的西霸天地位,诸侯知道了,挤破脑袋溜须拍马,那个时候的秦国多威风呀!
  秦孝公在令文中回顾老一辈的光辉事迹,可不是想让老秦人夜郎自大闭关锁国,而是增加秦人的自信心与凝聚力。二百年前秦国可以做到的,二百年后的秦国没理由做不到。

  同时,秦孝公也是在宣传秦国形象。上百年的内乱,使秦国国势衰弱,中原诸侯歧视秦国,把它当戎狄,天下才子对秦国敬而远之。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秦孝公必须列举出先祖的霸业,以证明秦国也是可以建功立业之地。可惜当时没有摄像机,不然秦孝公非得拍一部纪录片宣传秦国形象不可。
  其次是承认现实。
  一百年前,秦国开始出现动乱,秦厉公穷兵黩武,内政不稳。
  秦厉公死后,秦躁公即位,西戎乘机作乱,直逼渭水。
  秦躁公死后,弟弟秦怀公即位,国君地位不稳,怀公被大臣围攻,自杀而死。
  秦怀公是秦孝公的高祖父,秦怀公死后,祖父秦灵公即位。秦灵公死后,父亲秦献公的君位却被叔祖秦简公篡夺。

  秦献公被迫流亡在外。二十九年后,不惑之年的秦献公借助魏国势力回国,从秦灵公的孙子出子手中夺回本属于自己的国君之位。
  百年动乱,使秦国内忧外患,国内争权夺利血腥不断,国外诸侯国趁火打劫,魏军在名将吴起的率领屡次大败秦军,攻占河西要地。人善被人欺,国弱被人歧,秦国本来就与西戎接壤,保留有少数民族文化特性,加上国力的走衰,中原诸侯更加看不起秦国,蛮夷视之。蛮夷是什么?在中原人看来,蛮夷就是长人脸没人心的衣冠畜生。中原诸侯把秦国当畜生看待,秦孝公坦白地表示,没有比这更大的耻辱。

  日期:2016-11-09 20:47:43
  俗话说得好,知耻而后勇,不甘受辱的秦国人一定会奋力反击,重夺失去的尊严。这也从侧面上告诉天下人,秦人要振作了,我嬴渠梁发布求贤令,不只是说说而已,渴望建功立业的才子们不应放过这个机会。

  再次是表明心迹。
  自先父秦献公即位以来,励精图治,安抚边境,迁都栎阳,出兵东征。先父如此殚精竭虑,图的是什么?是收复失地,恢复穆公时代的强盛,扬我大秦国威。我嬴渠梁作为秦献公的继承人,也一定秉承先君的遗志,好好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努力工作,天天向上,争取为秦国打一个漂亮的翻身战。
  在表明心迹的同时,秦孝公也是为秦人树立信心。众所周知,秦献公即位后,铁血治国,致力变革,发动反击战,迅速遏制了秦国的继续衰败,使之俨然有了复兴的气象。事实往往比言论更有说服力,一个正在走上坡路的秦国,足以证明秦国没有病入膏肓,秦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面貌,复兴祖业。
  这也给天下人释放出一个信号,对秦国不要再拘泥于成见,这个国家已经出现了兴盛的苗头,正是才子们放开手脚大干一番的用武之地。

  最后是慷慨利诱。
  我嬴渠梁以人格担保,复兴祖业不是一时激动,求贤也不是开玩笑,每每想到先父的夙愿,想到秦国到了如今这般田地,就痛心不已。我今天就把话撂这儿了,不管是谁,只要能献计强秦,我立马给他官做,有多大能耐做多大官,有多少功绩赏多少土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谁能强秦,决不食言。
  因为真挚,所以更能够打动人心。俗话虽说“自古多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但即便是套路,也是能够体现出自己多情的套路,无情还能打动人心,只能说被打动者脑子少根弦。秦孝公这篇真挚的求贤令,在没有电视广播、互联网的战国时代,也传播出了秦国,传到了异国他乡一个落魄公子的耳中。
  人生充满着幽默,幽默有各式各样的,有热的,也有冷的,当然还有黑的。不幸的是,这名落魄公子遇到的就是黑色幽默。出生于国君之家,满腹王佐之才,在号称霸主国的魏国找工作,却屡屡不得志,混了好些年,还只是相府的一个小跟班。后来总算和相爷搞好关系,成了关系户,把他推荐给貌似英明的魏王,却不料魏王根本不买账。
  这年头,倒霉起来,真是关系户也没辙。好在这名落魄公子并没有自怨自艾,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落魄公子决定离开魏国,前往那个令中原士子鄙而远之的所谓蛮夷之地——秦国,去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伟大事业。
  是的,当这名落魄公子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时,他很心动。
  日期:2016-11-10 19:44:06
  落魄的卫鞅
  这名落魄公子目前在魏国工作,在相国公叔痤的相府里当秘书(中庶子)。他原本是卫国人,而且出身高贵,是卫国国君的庶子,可能觉得卫国庙小容不下他这尊大佛,才背井离乡漂到魏国打拼。
  魏国是当时天下最强大的诸侯国,它的强盛,得益于李悝的变法。李悝是法家代表人物,而恰好,这名落魄公子研读的专业也是刑名之学,根红苗正的法家学派传人。按理说,他来到靠变法强大的魏国,专业对口,应该能打拼出一番事业。

  但很可惜的是,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怀才不遇,混得不是很好。
  魏国那么强大的诸侯国,难道真没他展现自我的舞台?这人究竟是谁?他是真怀才不遇,还是只是个纸上谈兵的书呆子?
  这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商鞅。商鞅并不姓商,他姬姓,公孙氏,当时人都管他叫公孙鞅或卫鞅。那为什么又叫他商鞅呢?这当然不是因为他认了个姓商的干爹,而是他后来被封在商地,时人称之为商君,后人便索性叫他商鞅了。
  商鞅不是纸上谈兵的书呆子,他具有王佐之才,之所以多年怀才不遇,问题出在他在领导公叔痤身上。

  公叔痤是魏国的总理,当初少梁之战,他领兵作战,兵败后成了秦献公的俘虏。被俘的公叔痤既没有杀身成仁,也没有投靠秦国,正好秦献公不想与魏国仇上加仇,便把他遣送回魏国了。
  作为败军之将,还是个俘虏,回国后的公叔痤却并没有受到魏王的冷落,依然当任魏国相国。
  当时魏国的一把手是魏惠王,这是个相对仁厚的君主,对公叔痤的印象很好,所以没有拿他兵败被俘的事严加惩治。魏惠王还夸过公叔痤“岂非长者哉!既为寡人胜强敌矣,又不遗贤者之后,不掩能人之迹,公叔何可无益乎?”意思是说,公叔痤这个人真牛掰,既能打战,又会举贤,寡人得好好赏他。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在魏惠王眼中善于举贤的人,却遗漏了他官署里最大的才子商鞅。公叔痤没有向魏惠王举贤商鞅,并非不知他满腹雄才,恰恰相反,他十分清楚商鞅是个能干大事的人,没有举荐,史书上说是因为“未及进”,意思是没来得及推荐。
  这就有意思了,商鞅在他手底下干事也不是三两天了,你公叔痤同志再忙,总不至于向魏王推荐个人的时间都没有吧?于是有人怀疑,公叔痤担心举荐商鞅后,魏惠王会重用商鞅冷落他,所以耍了把心机选择沉默。
  日期:2016-11-10 21:05:00
  这样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公叔痤虽然在魏惠王口中有举贤的美名,但事实上他也有妒贤的丑闻。当初名将吴起在魏国混得风生水起,战功名望都很高,只是有些功高震主,让魏武侯心里不痛快,总担心吴起将来会做叛徒。公叔痤当然也不痛快,他担心吴起将来会取代他,于是利用魏武侯对吴起的怀疑,把吴起从魏国逼走了。
  公叔痤以前就是这样一个心机boy。当然,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一次错误并不能说明什么,也不能总盯着一个人的一次旧错不放,一口咬定他公叔痤就是个嫉贤妒能之人,就是他在存心打压商鞅,这样似乎太过主观臆断。上述事件,只能说明公叔痤不向魏惠王举荐商鞅很有担心他夺宠的嫌疑。

  从另一方面来看,公叔痤对商鞅不仅印象不错,而且挺有感情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公叔痤也不可能是个无情无欲的政治符号,说他为了权势在有生之年都将商鞅冷藏,似乎太不近人情。如果真是那样,商鞅也不是傻子,应该对公叔痤恨之入骨才对,而事实上,他与公叔痤的关系也不错。
  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天知道。
  公叔痤确实很重视商鞅,虽然他平常没有向魏惠王举荐商鞅,但在病重时却念念不忘把商鞅推荐给魏惠王。这可能是人们所猜测的那样,公叔痤故意等到病重时才举荐商鞅,这样才能确保他生时不会被商鞅夺位,也可能是他病重时不再管理朝政,才有闲暇更深沉地思考相国接班人的问题。
  不管如何,弥留之际的公叔痤总算是开口了。公元前361年的某日,公叔座正抱病在床,魏惠王得知公叔痤病得很严重,于是亲自前往相国府中探望病情,并顺便向他咨询相国接班人的事情。
  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史记》 《商君列传》)
  相国这个病……那当然是会好的。寡人是说万一啊,万一相国走了,我魏国可就少了根顶梁柱,将来谁来接你的班呢?
  公叔痤见机会来了,连忙向他推荐商鞅:“这个您不用担心,臣府中有个叫卫鞅的中庶子,业务能力过硬,学的又是法家,大王不妨让他接臣的班。”
  卫鞅?卫鞅啊,听都没听说过!魏惠王表示特无语,寡人此番前来,原本以为你公叔座会有高见,给寡人推荐当代名士,没想到你给寡人推荐的竟是你们家秘书,无名小卒一个,都快嗝屁了,你还有心情给我在这开玩笑。
  虽然魏惠王很快就把公叔痤的话当屁一样放了,但公叔痤说得很认真,见魏惠王沉默不语,他又补了一刀:“卫鞅这个人了不得,不管大王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大王如果实在怀疑他的能力,不想用他,那干脆杀了他,免得他去投奔别的国家。”
  这回魏惠王倒是表态了,他向公叔痤承诺,如果将来不用卫鞅,一定收拾那兔崽子,不让他活着离开魏国。
  日期:2016-11-11 20:48:59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