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酸爽晚清
作者:
凤城杜哥
日期:2016-12-17 17:06:00
序:一段扯淡的话
晚清,中国最憋屈岁月。堂堂华夏,天朝上国,却被西洋的海盗国家们虐得像狗。西洋欺负了东洋也来凑热闹,那个曾经被我们称之为倭奴的小日本,竟然也灭我北洋水师,占我台湾辽东。这种屈辱真让华夏儿女过上十八辈子也不能忘记。
但是,时间毕竟可以冲淡一切,包括曾经的屈辱、愤慨。从1840年算起,已历一百七十多年的光阴,曾经的挨打受气,委屈求全已是过眼云烟。今日之中华基本上是改革开放牛逼起来了,如果翻开近代史就悲从中来,未免有失大气。
今天,杜哥决定叙述晚清,就是要将过去的伤疤亮出来一一翻检。就像一个战士,满含笑意的对别人说,看老子曾经也是挨过揍的。这不是阿Q,而是真的牛逼哄哄的自信。杜哥要说当初我们为啥挨揍,也要说我们挨揍以后是怎么撑过来到,还要说的是曾经有多少人为了这个国家和民族不再挨揍做过的挣扎和努力。这不是惨兮兮地诉说委屈,也不是声嘶力竭的鼓动仇恨,就是一种含着笑意回忆曾经的苦逼岁月。在牛逼的时候,回忆苦逼的岁月,这本身就是一种范。
杜哥准备写很长很长的文字——从所谓的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杜哥给这些文字取了个名字:酸爽晚清。
啥叫酸爽,如果你打过架,被人一拳捶到鼻子上的感觉就是。这玩意不好受,但对身心绝对有好处。如果有兴趣,你可以自己朝自己鼻子上捶一拳试试。
杜哥是西北人,西北人偏好酸辣口。酸能健胃消食,去腥化腻,辣可发汗提神,增进食欲。今天,叙述这部挨打受气的晚清史。杜哥就是要把它烹成酸辣过瘾的味道,让朋友们读了就像鼻子上被人捶了一拳,给你美美地回味悠长。然后,让它健胃消食,去腥化腻,让今天的国人明白这个国家和民族曾经的过往,思索它如何迈向未来。
把这些扯淡的废话写在前面,权当是一个引言。就此。
日期:2016-12-17 17:38:10
一、那个叫洪仁辉的英国哥们
1、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有个金发碧眼的英国哥们叫洪仁辉。他干了一件超酷超炫超牛逼的事情——进京找乾隆皇帝告御状。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告御状,这是什么精神呢?这是一种伟大的冒险精神,还是十足的二逼精神呢?
洪仁辉为什么要进京告御状呢?杜哥现在给大家慢慢道来。
洪仁辉,本名詹姆士•弗林特(JamesFlint),地道的金发碧眼的英国人。由于汉语说得顺溜,所以受雇于英国东印度公司任翻译,后来又做了东印度公司的商船船长。
清初,清政府在广州黄埔、福建厦门、浙江宁波和江苏云台山设立了四个外贸口岸。但除了广州这个口岸之外,其他三个口岸基本没生意。也许是这些洋人大老远来到中国,人生地不熟的缘故,他们就认准了广州。
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英国人才想起有个叫宁波的通商口岸,那里也可以做生意。于是他们壮着胆子,开着船来采购茶叶和丝绸。英国人是实在受不了广州海关和十三行的种种限制克扣,没办法了才到宁波来试试。这次到宁波做生意,领头的就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船长,那个叫洪仁辉的哥们。
洪仁辉船长和他的水手们抵达宁波,并受到热烈欢迎。多年没见到外国人的宁波官员和商人对洪仁辉等人很热情,采购进行得很顺利。在宁波采购的茶叶比在广州买到的要便宜很多,而且船上的英国货在宁波也很受欢迎。没有大清广州海关形同敲诈的关税,没有了广州十三行牛逼哄哄克扣和勒索,这次宁波之行,真的收获颇丰。
宁波真是个做生意赚钱的好地方,大伙同去同去。
这次贸易试探成功后,英国商人来宁波越来越频繁。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洪仁辉再次来到宁波时。但这次运气真的不好,中国人说翻脸就翻脸,而且事先一点预兆也没有。
宁波官方先洪仁辉他们他等着,不久就没收了他半船的货物。货没收了,连商船上的所有火炮也全部拆下来,统统拉走。洪仁辉不干了,你们咋能说收货就收货,说拆炮就拆炮呢,总得给个理由先?大清的官员手一挥,这里不让做生意了,赶紧滚蛋。
尼玛,这是咋回事呢?太霸道了!
日期:2016-12-17 18:04:32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宁波不是大清的通商口岸吗,咋就不让人做生意呢?
原来,频繁到达的英国船只让地方官感到不安,他们将这情况汇报给朝廷。接到宁波的奏报,乾隆皇帝立刻警觉起来。在他眼里,任何民间的自发性和主动性都是危险的,多开一个通商口岸,就让百姓多了一个里通外国的窗口。所以经过权衡,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变“四口通商”为“一口通商”政策。
洪仁辉当然不知道这个原因,大清的官员也懒得给他这个洋夷解释,浙江巡抚还命令洪仁辉离开宁波,不得迁延。洪仁辉也是个不受委屈的主,于是他调转船头,直接北上。他要找人去说理,要去京城告御状。
其实,洪仁辉告御状并不是洪仁辉的个人行为,他的背后是众多的外国商人和东印度公司。虽然与大清贸易多年,但清政府从来不屑于与他们直接打交道。中华帝国从来没有过外交部,也没有管理外贸的政府机关。大清王朝的所有外贸事务,都由政府指定的行商负责。所谓行商,是清政府指定的门负责与外国人做生意十三家商行,也叫十三行。
因为对外贸易全部由广州十三行垄断,十三行就成了一个半官半商、不伦不类的机构。外国商人到达中国后,所有的货物都只能卖给十三行,不管他们给的价格是多么低廉。采购所有东西,也必须经过十三行,不管他们如何提高价格,降低质量。外商在中国的所有行动,都要受十三行的监视约束,不得乱走一步,不得乱说一句话。如果他们在中国遇到什么困难,对中国外贸政策有什么不满,不得直接与中国地方政府联系,只能通过十三行向转禀政府,而中国政府对这些转达来的请求大多数时候都不闻不问,不予理会。
在宁波的贸易尝试让外国商人们看到了希望,谁知大清却要便四口通商为一口通商,美好的希望顿时破灭。外国商人实在是忍无可忍,他们选择了派洪仁辉向中国皇帝控诉他们的“委屈”,并直接提出多口通商这个铤而走险的要求。他们认为,大清皇帝多年来一直被广州海关欺骗,不了解中外贸易中的种种实情。如果他们找到渠道把真实情况反映到皇帝那里,皇帝派人一调查,一切都会真相大白。英明的大清皇帝也许因此而彻底改革这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十分不合理的外贸体制。
日期:2016-12-17 18:29:05
洪任辉北上告御状,主要有两方面诉求:一是查办粤海关监督李永标,二是推动朝廷严查粤海关积弊,扩大中国对英贸易开放。
外国商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确是很傻很天真,他们根本不了解大清皇帝的治国逻辑。在乾隆眼中,大清王朝的千秋万代,固若金汤,是他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至于通商,不过是天朝施于蛮夷的一种恩惠,是怀柔远人的德政而已。有个地方让你们通商就不错了,多开一个通商口岸,就让百姓多了一个里通外国的窗口。这岂不是给大清自己找了麻烦。
为了掩人耳目不引起广州官员的注意,东印度公司为洪仁辉购买了一艘只有7吨重的三桅小船,取名为“成功号”。
1759年6月13日(乾隆二十四年),包括洪仁辉在内的12人从广州出发,6月24日到达定海县四礁洋面,遭到清军的拦截。在问讯中,洪仁辉说:“今年东印度公司将有一两只商船到这里进行贸易,我是他们的翻译为他们打前站,前来联络一些买主。”定海总兵罗英笏得知后,马上派人告知洪仁辉“仍回广东贸易,不得在此停泊。”洪仁辉只好说出了实情,希望浙江的总督能够替他们将状纸转送到乾隆皇帝手中,但罗英笏断然拒绝了洪仁辉。
6月25日,罗英笏派中营守备陈兆龙护送洪仁辉返回广东,实际上就是将洪仁辉押送回广州。6月27日,洪仁辉驾船出定海后,陈兆龙认为洪仁辉没有什么花招可使。自己便回了定海,谁知洪仁辉并没有返粤,而是扬帆直奔天津。
7月18日,大沽营游击赵之瑛在大沽海口炮台外发现了洪仁辉所乘的三桅小船。在中国混了多年,洪仁辉很了解中国的规则,他知道凭自己一个商人身份,很难引起大清官方的注意。于是,洪仁辉自称是“英吉利四品官”,有冤情要面禀大清皇帝,到御前告状。
“英吉利四品官”来到天津大沽口海面,立刻引起了天津地方官的注意。充满好奇心的天津知府灵毓来到洪仁辉船上,对这个金发碧眼的洋人进行了拜会。洪仁辉操着流利的汉语向灵毓诉说了他们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并说要去北京面见大清皇帝,到御前告状。
这可是旷古未有的奇事,灵毓一时有些蒙圈了。当官多少年,啥奇事怪事没见过,但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鬼子告御状这样的事情,灵毓还是第一次听说。
日期:2016-12-17 18:55:01
久经官场沉浮的灵毓,在短暂的惊愕之后,马上就从这件事中闻到了银子的闻到。眼前这位“英吉利四品官”大人真的是上天送来的冤大头一个,灵毓大人准备对这位洋大人下手,弄出白花花的银子来。
灵毓向洪仁辉表示,听了洪大人的讲述,自己深表同情,他愿意向上级汇报洪大人的冤情。但是,代替洋人陈述冤情,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自己要冒着被革职的风险的。
灵毓悄悄伸出五个手指头,洪仁辉在中国混得久了,这是神马意思他立刻就明白——灵毓是要五千两白银的好处费呢。虽然洪仁辉熟悉大清的官场规则,但他还是觉得花五千两银子,请求代为通禀的代价实在太高了。于是他就和灵毓讨价还价,最后以两千五百块西班牙银圆成交。先交两千块,事成之后再交五百块。
7月19日下午,收了银圆的灵毓允许洪仁辉的船由水路开到天津,并将他们安排在一座庙宇中住下。英国人来到天津的消息引起了轰动,当洪仁辉上岸时,岸上聚集了上百人围观高个子、黄头发、蓝眼睛、大鼻子的“洋”人,有些人甚至冲过来摸一摸他们的头发。已经习惯了黄皮肤、黑头发,第一次发现竟然还有人是金发碧眼,而且还没有留辫子,这对没见过世面的天津老百姓来说,简直是闻所未闻的怪事。一时间洪仁辉被围得水泄不通,就像围观动物园的珍禽异兽一般。看到周围的陌生人种那奇异的眼神,洪仁辉可真的是有点脊梁骨冒冷气,吓得有点手足无措了。
面对这些好奇的天津人,洪仁辉是寸步难行。最后在清朝士兵的保护下,才被护送进了神庙。与百姓不管不顾的热情相比,天津的官员显得有礼貌得多,他们都以各种关心英国人的名义来看望,实际上也是满足一下好奇心。
洪仁辉在庙宇里住了七天。在这七天当中,洪仁辉的状纸层层上交,被从天津送到了紫禁城,直达乾隆皇帝的御案。
日期:2016-12-17 19:43:36
洪仁辉焦急地等着北京的消息,虽然他向天津知府灵毓送了银子,但状纸能不能递到乾隆皇帝的跟前,这还不一定呢,大清的官场,什么事都没个准。
7月28日晚6时,洪仁辉终于等来了一名官员。他告诉洪仁辉,乾隆皇帝已经读了他的状纸。乾隆皇帝下达谕旨:令一名大臣去广州调查欠款的事情,19日一早洪仁辉必须随他出发。
洪仁辉告御状的事情让乾隆皇帝大为光火,海关官员贪污腐败到逼得外国人沿海直抵京畿,闹嚷嚷来告御状,这天朝颜面何存?他命令福建将军新柱、两广总督李侍尧审理此案,并批示:“事涉外夷,关系国体,务须彻底根究,以彰天朝宪典。”
7月29日,洪仁辉被迫离开天津,回到广州听候会审。
此案事实清楚,并不需要太复杂的调查取证过程。广州海关的贪污事实很快被送达皇帝面前。经过一番权衡,在乾隆皇帝授意下,李侍尧很快就做出了判决:
一是惩处腐败。以“失察”为名,将粤海关监督李永标革职查办;参与贪污勒索的粤海关役吏“杖流科罚”。
二是免除部分陋规。但是由于大部分陋规实际上是政府的半合法收入,故此将这部分合法化。“规礼名目,一概删除,合并核算。”
三是同意英国人提出的一个小小要求,就是带来的自己消费的食品和生活日用品免税。“番商食用所需,已征进口,所有出口税银,准予豁免。”
这三点都是英国人的要求。
接下来的判决,就大出英国人的意料了:
一是英国商人提出多口自由通商等从根本上改革中国外贸制度的要求被斩钉截铁地驳回,告以中华体制,不可变更。
二是处理“汉奸”。李侍尧在调查广州海关的同时,倒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调查到底哪些中国人在英国人告状过程中提供了帮助。
经过细致调查,两个人物被确认与此事件有关,一是执笔请愿书的四川人刘亚匾,一是与洪仁辉有密切交易关系的安徽商人汪圣仪父子。
皇帝命令,将替英国人写状子的刘亚匾砍头,替洪仁辉通禀的灵毓斩首菜市口,汪圣仪依照“交结外夷罪”,被处以杖六十、徙一年的刑罚,以为其他敢于交通外国人的华人戒。
三是将敢于北上告御状的英国人洪仁辉抓起来,以“勾结内地奸民,代为列款,希图违例别通海口”的罪名,“在澳门圈禁三年,期满后驱逐出境”。
出了这样的事,皇帝认为是对外国人管理不严所致,他命令两广总督重新研究制定对外国人的管理办法。李侍尧精心制定了《防范夷商规条》,上报皇帝,立刻得到了批准。《防范外夷规条》,主要内容如下:
一、永远禁止外国军舰进入虎门水道,以防军事冲突;
二、永远禁止外国商人携带任何武器和妇女( 包括自己的母亲、姐妹、妻子和女儿) 进入广东省,免伤风化;
三、永远禁止中国商人向外国人借贷,以防商欠;
四、永远禁止外国人雇佣中国员工,永远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
五、永远禁止外国人乘坐轿子;
六、永远禁止外国人坐船在中国江河上游玩;
七、永远禁止外国人向中国官员直接递交诉状,如有诉讼均需由十三行洋商代写代交;
八、外国商人在广东省居留期间,只许住在广州城西南郊的“夷馆”里,永远不许走进广州城门;
九、永远禁止外国商人在广东省境内过冬,如因故的确无法出洋,必须去澳门过冬。
洪仁辉做梦也没想到,他自以为将留为后世传奇的告御状就落得了这样的下场。外国商人的受约束状态进一步加剧,而他自己更是被关在澳门的囚牢里,苦苦熬了三年。天朝声威不可挑战,东印度公司的同仁们想尽了办法,也无济于事,只好任他一个人在中国人的监管下受苦。
乾隆帝宣布了新的对外贸易准则:“内地物产富饶,岂需远洋些微不急之货。特以尔等自愿懋迁,柔远之仁,原所不禁。今尔不能安分奉法,向后即准他商贸易,尔亦不许前来”。
这是一副“天朝上国”的姿态,是将中西贸易视为怀柔远人的手段、恩赐藩国的工具,可大可小,可有可无。于是,一切照旧。
1759年,有个英国哥们叫洪仁辉,他想推开一扇门,可结果是,这扇门却更加顽固地紧闭。以后大清所经历的种种,都与这紧闭的大门有关,今天读起这段历史,确实够酸爽!
日期:2016-12-18 11:29:44
二、牛逼惯了是一种病
清朝以前,中国一直是一个比较牛逼的存在,这可以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清朝入关以后,中国依然牛逼。康乾时期的盛世景象,更让大清上下牛气冲天,目空一切。
确实,在大清所谓的康乾盛世,疆域辽阔,物产丰饶,海清河晏,四海宾服,这样的盛世不牛逼哄哄一下,实在是对不起天地人神,世间万物。所以必须牛逼,因为咱是天朝上国。
要说这天朝上国,当然也不是凭空而来的。牛逼自然有能牛逼的原因。在这里杜哥可以简单解说一下。
首先当然要感谢一下孔老夫子和他老人家千百年来的徒子徒孙以及重重重徒孙们,也就是感谢儒家思想。儒家以伦理为基础,构架了中国的政治秩序的框架。形成里尊崇皇权,长幼有序,以仁为本,以礼治国的思想体系。不要小看这个思想体系,它使得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促使中国古代持续向着一统与和平的方向努力。虽然历史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规律中徘徊,但历史上分裂与战乱要远远短于一统与和平的时间。可以说,中国从秦朝到清朝中叶近两千年的历史里,大多数时间还是和平稳定的。这种和平稳定就是中国能在19世纪前半期以前漫长历史中牛逼的基础。这就是中国能够在19世纪以前持续牛逼的文化和政治原因。
牛逼的第二个原因是,农耕文明稳定而可靠的土地税赋。
虽然农耕的经济产能低下,但是中国辽阔疆域的沃野良田和数以万万计不辞辛劳的农民足以弥补这种经济产能低下的不足。王朝统治者不需要横征暴敛,只要轻徭薄赋就可以保证国库充裕。汉代文景之治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几十年,就使得汉武帝登基以后出现,“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的富足局面。当然,历代税赋并不是理想状态下的轻徭薄赋。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吏治腐败,官绅勾结压榨百姓基本是封建时代的常态。但只要勉强还有一条活路,老百姓也只能忍气吞声,皇粮国税,照缴不误。
幅员辽阔的国土面积,稳定的土地税赋足以让中国在经济上将周边个个蕞尔小国远远抛在身后。不牛逼能行吗?
经济的富足,军事强大就有了保证。汉伐匈奴,唐逐突厥,明朝将蒙古人赶回老家这些强大的武功背后,无不是经济的支持与保障。当然,也有蒙古铁骑、满洲八旗入主中原的历史事实。但是,这些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后,敌不过儒家文化的强大向心力的同化,很快就认同和尊奉了儒家尊崇皇权,长幼有序,以仁为本,以礼治国的思想体系。在经济上依靠土地税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中原变化的并不多,更多的改变的是他们自己。他们只是成为了一个取代旧王朝的另一个新的天朝上国。
在这里,杜哥简单小结一下。中国从秦朝到清朝中叶近两千年的历史里,中国一直是牛逼的。牛逼的原因是,儒家思想的向心力,土地税赋的富足经济能力,经济富足保障下的军事强大。
这样长期牛逼的事实,让中国人习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在中国人意识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自然是天下的共主,国家就是天朝上国,周边的蕞尔小国都是按时朝贡的番邦。除此之外,也许还有一些化外之地,那里生活着茹毛饮血的化外蛮夷之民。天下之大,咱管好自家,周边藩属国按时纳贡来朝,大家就可相安无事。至于化外之地的化外蛮夷,哪有闲工夫管他!
日期:2016-12-18 14:13:24
到了18世纪,大清的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的领土几经扩张,超过了前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新疆,整个清帝国版图达到空前扩张,北起自外兴安岭以南,东北至北海,东含库页岛,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继承了1758年准噶尔汗国的边界,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史称“汉、唐以来未之有也”。
乾隆年间,香料群岛的苏禄上表求内附,乾隆帝以其险远,不许。
康乾盛世之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恢复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国库财政储备充足,最高的年份达到8000万两,常年保持在6000到7000余万两。
中国人天朝上国的骄傲感更是空前强烈。殊不知当时的西方各国已经昂首阔步迈入工业时代,中国马上就牛逼不再了。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档口上,人家一日千里,而大清帝国却沉迷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患上了一种叫做牛逼惯了的病。
牛逼惯了这种病的种种症状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1793年7月1日,马戛尔尼率领的英国使团在浙江舟山登陆。使团受命于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带着建立中英外交关系,希望扩大通商的使命,远涉重洋而来。这时恰是在乾隆皇帝八十三岁寿诞之前,乾隆皇帝自然而然地以为这是一个化外蛮夷之邦前来祝寿,并具表纳贡而来的。他当然龙心大悦,连颁数道诏书,亲自确定体恤优礼的接待方案。马戛尔尼外交使团刚一上岸,接待的中国官员就给插上了写着“英吉利贡使”的旗帜。身负建立平等外交关系使命的马戛尔尼使团,就这样被强行安上了“贡使”的名头,远涉重洋带来的礼品也就成了“贡品”。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