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日本战国与中国明朝(原创长篇、每日更新)
作者:
千成葫芦
日期:2017-01-28 15:14:00
先祝各位网友看帖愉快!祝天涯论坛“煮酒论史”越办越红火!
《日本战国与中国明朝》
序
品评中国与日本的历史,讲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必先“正名”,正是“名正则言顺”。
针对这种情况,尤其是对于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方面,需要详加解释说明。以前,我在了解日本、学习日语时,有的人对我提出质疑:“学习日语的人,整个儿就是做汉奸的材料!”还有人自称:“(因为)我爱国,所以我不说日语!”我认为上述两种看法是片面的、错误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了解日本、学习日语是否具有合理性、正当性?
显而易见,造端倡始(指首先倡导)的必然是“正名”。不妨来看一下近代以来的一批彪炳(biāo bǐng)史册(形容伟大的成就名垂千古)的名字:***、李大钊(zhāo)、董必武、宋教仁、黄兴、蔡锷(è)、秋瑾(jǐn)、鲁迅、郭沫若、郁达夫、陈寅恪(yín kè)、王国维,名单包含了国家总理、开国元勋(xūn)、革命先驱、文坛巨擘(bò)、学术大家,可谓群星灿烂、人才辈出。名单诸人无一例外都曾经到日本留学,都了解过日本、学习过日语。再如一手缔造了中华民国的孙中山先生,他所领导的革命事业率先在日本发展,逐渐地风生水起,也是与日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部的相关人员,特别是那些用日语与日本进行国家之间交流的翻译们,如果他们不用外语进行交流,何谈我国外交工作的顺利进行?请问诸位读者:上述诸人何曾做过汉奸?又何曾不爱国?显然,能够以此有力地回应一些人的质疑。
在历史上,虽然有些不良分子在学过日语之后,出卖国家利益而做了汉奸。但是,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一概而论,毕竟还有一些了解日本、学过日语的贤达名流为我国创造了卓越功绩。***总理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种读书,不仅仅读中国的书,还有留学日本而读书,以其所学来促进中华之崛起。所以,我认为:对于了解日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情况实际对待,了解日本、学习日语本身没有问题,只是人们在了解与学习之后的使用方式的优劣善恶,才是应该区别对待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dài)”,这条军事领域的至理名言同样适用于国家发展大计。古代的中国与日本的发展,也是遵循着这条规律。可以来比较一下:中国与日本于公元663年爆发的第一次交战——白江口之战,中国的唐朝军队大获全胜,全部消灭了日本军队。日本经此惨败,感到中国的强大,不敢继续造次,而在此战前后的一段时期内,日本源源不断地派遣使者来到中国进行学习交流,开启了长达近三百年向中国学习的历程。历史上,把隋唐时期的那一批批来自日本的使者称为“遣隋使”、“遣唐使”,在这些使者充分地了解中国之后,一部分使者返回了日本,并对日本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和创新。在当时的改革措施中,包括了对中国汉字的效法仿造,从而创制出日语(日语中的日文汉字、平假名、片假名都是证明)。后来,到了近代,日本仿效那时候的西方列强,实行明治维新,致使日本各领域、各行业蓬勃发展,以致国富兵强。随后,公元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海面之上炮声隆隆、硝烟滚滚,随着炮声被打击的,不惟有北洋水师的船舰,还有清政府的一败涂地、元气大伤。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悲壮情形令人扼(è)腕叹息、泣血枕戈(形容极度悲愤,矢志杀敌雪恨),也能得出其中的经验教训:闭关自守、不思进取的结果只能是故步自封,甚至是落后倒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针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与日本的历史文化,应当采用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和借鉴的方式,还需要兼收并蓄(xù)的胸襟(jīn)和海纳百川的气魄,这才是正确的、理智的法门。
综上,就是我想“正名”的论述。
完成了“正名”,接下来就是“立言”。本系列《日本战国与中国明朝》涉及的时间范围主要为日本战国的中后期与中国明朝的中后期,全书分为三部:第一部《革新》,第二部《创造》,第三部《坚忍》。其中的每一部都是以中华英雄与日本英雄为主线,采取记述与评论并用的方式,总计完成三部著述。
那么,各位就随同我的文字一起,看一看那一段段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历史吧!
日期:2017-01-28 15:15:59
《日本战国与中国明朝》
正文
第一部:革新
第一章:英雄出世
第一节:总论:革新英雄
中国明朝:张居正
日本战国:织田信长
张居正与织田信长,均为一代英雄!
所谓“英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二者兼而有之,谓之“英雄”。具体而言:张居正以他的聪明睿(rùi)智、勇于任事,足以称为中华民族的英雄;织田信长以他的刚毅强健、雷厉风行,能够叫做日本民族的英雄。
张居正与织田信长,二人大致处于同一历史时期,都是以革新精神而扬名于世的英雄,都是谈论中国明朝与日本战国时无法绕过去的里程碑式的豪杰,也都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的人物。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chù)立,不堕(duò)青云之志。在中国明朝中后期与日本战国中后期,两国都是社会动荡、政局混乱,这也恰恰能够显现出两位革新英雄的本色,而张居正与织田信长的远见卓识、远大志向,如同青山一样坚定不移、坚不可摧!
时势造就了英雄,英雄又影响时势。时势与英雄,互相联系,不可割离。中国明朝与日本战国,就是在当时的天下大势之中,由广大民众与众多英雄共同唱响的“交响曲”、合力绘制的“油彩画”,可以说是精彩纷呈(chéng)、蔚(wèi)为大观(形容盛大壮观的景象)。
看吧!张居正与织田信长,正在踏着时代革新的主旋律,在历史大舞台上粉墨登场!
日期:2017-01-29 13:41:08
第二节:天下大势
中国明朝:内忧外患
日本战国:乱世来临
既然是时势造就英雄,张居正、织田信长就必然与他们出世之前的天下大势有着千丝万缕(lǚ)的关系。接下来,对当时的天下大势一探究竟。
先看中国明朝,自从明朱元璋开国以来,明朝的文治武功一度辉煌。到了明成祖朱棣(dì)在位时期,大明国威达到顶峰。又经过“仁宣之治”,接着是明朝第六任皇帝明英宗登基。
大明的国运,在明英宗时期由盛转衰,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土木堡之变”,下面进行说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là)大举侵犯明朝北部边境。瓦剌,就是蒙古族的一支。明英宗在弄权太监的怂恿(sǒng yǒng,指劝说鼓动做某事)之下,对瓦剌用兵,并且统领着二十余万人马(也有说法是五十万人马,但是由于当时的明朝军队有空头名额、无实际兵员的情况严重,所以此次动兵应该为二十余万)御驾亲征。虽然明朝军队的声势浩大,却只有听从明英宗和太监的荒唐的军事指挥,更架不住瓦剌的凶悍的作战方式。荒唐的军事指挥只能导致战败的结局,就这样,双方经过交战,明军伤亡过半,而且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虏。悲剧啊!堂堂明朝天子、一国之君,竟然亲手葬送了明朝大军,沦落成了阶下囚!史称“土木堡之变”(也称为“土木之变”、“土木之祸”)。
更为严重的是:胜利后的瓦剌军直逼向明朝京师——北京。如果北京被打下来,也就意味着明朝将会灭亡。在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明朝官员于谦临危受命,拥立明英宗的弟弟为新任皇帝。并且,于谦带头组织起了誓死对抗瓦剌的北京保卫战。因为于谦的指挥得当、调度有方,加之将士们对瓦剌军的殊死搏斗、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保卫北京的胜利。
在明英宗被俘虏的一年后 ,瓦剌释放了明英宗。不过,明英宗在返回北京后,却被明代宗(明英宗的弟弟)软禁在北京的南宫(地名),也因此种下了明朝内乱的祸根。
在被软禁七年后(即1457年),明英宗在一批大臣的拥护下,东山再起,重新获取皇帝地位,并逼迫弟弟明代宗下台(不久,明代宗离奇去世,年仅30岁)。史书将这次明朝内乱称为“南宫复辟(bì)”(也称为“夺门之变”)。
为了权力和地位,兄弟之间能够互相加害,真是一种悲哀!更为悲哀的是:一代英才、救国名臣于谦在这次内乱之中被陷害至死,终年60岁。
但,于谦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哀哉,于谦!
痛哉,于谦!
惜哉,于谦!
明朝在内忧外患之中,犹如一名伤残的巨人,跌跌撞撞地向历史的前方走下去。一直到了张居正出生,明朝依然是内忧频繁、外患迭(dié)起……
无独有偶,就在明朝内乱的十年后(即1467年,织田信长出生于60多年后),日本也陷入了严重的内乱,并开启了长达148年的日本战国时代。
550年前(1467年),一衣带水(指虽然有海洋相隔,却并不是很远)的东邻日本的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是天皇。但是,那个时候的日本天皇徒有虚名,统治日本的实际权力落到了武士阶层手中。幕府将军作为日本全境的武士首领,自然是大权在握。幕府将军,是指由天皇授权的,能够世袭的“征夷大将军”。征夷大将军的指挥、决策机构被称为“幕府”,因此,征夷大将军也被称为幕府将军。15世纪的时候,日本的幕府将军由足利家族的成员担任,称作“足利幕府时期”(也称作“室町(tīng)幕府时期”)。
1467年,日本武士阶层围绕着足利家族的将军继承权问题而大打出手,交战双方的参战兵力合计达到二十多万,爆发了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日本内战,史称“应仁之乱”(应仁是当时的日本年号)。
应仁之乱开启了日本战国时代,在这个时代的早期,足利将军一族的势力日趋衰微。日本境内各地逐渐出现了诸侯们纷纷摆脱足利幕府的控制,一时间群雄并起、割据一方。应仁之乱的十年及其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日本境内各地战乱愈演愈烈,以至于无辜(gū)的百姓死伤成千上万,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民众到处都是——日本的乱世来临!
日本大乱,对于日本各地的诸侯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当然,对于武士、浪人乃至民众,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比如,有的诸侯在争战中失败,有的身败,有的名裂,有的身败兼名裂;有的家臣在夺位中成功,有的功成,有的名就,有的功成兼名就。
这里说一下日本的诸侯,日本的诸侯分为大诸侯和小诸侯,分别被称为“大名”和“小名”。大诸侯和小诸侯的区别方法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获得的每年的粮食收入在一万石(dàn,石是一种计量粮食的单位)以上的,就是大诸侯;一万石以下的,就是小诸侯。诸侯们的“得势”与“失势”,影响着他们手下的家臣、武士、浪人以及民众的选择与行动。同时,家臣、武士、浪人以及民众也对诸侯具有“反作用力”,日本战国时代涌现出了一批以下克上的低层人士,他们以此“上位”。所以,日本战国时代也被称为是以下克上的时代。纵观日本战国时代,弱肉强食屡见不鲜,尔虞我诈司空见惯,勾心斗角。织田信长,将在这种时势下出世……
附:
明朝中期与日本应仁之乱为同一时代,放眼同时期的世界大势,助于参考:
位于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已经灭亡,李氏取而代之,改国号为“朝鲜”,史称“朝鲜王朝”(国土面积大体上相当于现今的朝鲜和韩国的总和)。
俄罗斯在明朝时期,被称作“罗刹国”。莫斯科大公国建立,16世纪中期,第一任沙皇上台。
埃及于16世纪上半叶被奥斯曼土耳其征服,之后一段时期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埃及行省。
15世纪至16世纪早期,欧洲国家开辟了新航路,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并开始了殖民掠夺活动,同时广泛传播着基督教。欧洲的文艺复兴已经兴起,大力宣扬着人文主义精神。
日期:2017-01-30 14:03:11
第三节:现实与幻梦
上半部分
中国明朝:出生与幻梦交错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汉族,他出生于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出生地在当时的荆州府江陵县(现今的荆州市)。我国古代历来会把大人物的出生描述得神乎其神,比如红光满室啦,紫气充庭啦,神龙附体啦。张居正也不例外,他的出生也被描述得异乎寻常。
关于张居正出生前后的祥瑞,下面分条说明和分析:
1.传说,张居正的母亲赵氏在某日夜晚,看到自己的房间突然明亮起来,一阵火光直冲云霄。然后,一个青衣童子从天而降,绕着赵氏的床转了转。于是,赵氏就怀孕了,后来生下了张居正。
我感觉,这条传说简直就是“天上掉下个小孩孩,母亲赵氏就怀孕来”!
2.根据张居正的儿子张敬修《文忠公行实》记载:张居正的母亲赵氏是怀孕12个月才生出张居正,这在当时被认为似乎是富贵的象征。
因为有此记载,所以不少学者也认同这种说法。虽然前人这样认同,今人却不应该不明真相。为了说明这条记载的不可能性,我来小小地普及一下医学知识:怀孕也被称为妊娠(rèn shēn),人类的正常妊娠期是大约40个周,也就是280天左右为正常的怀孕时间。如果胎儿在母体怀孕42个周还不出生,就属于过期妊娠。就是说,过了预产期2个周,母体还没有生出胎儿就是不正常的情况。过期妊娠有什么危害呢?过了预产期两个周,母体的生殖功能迅速退化。具体表现是:给胎儿供给养料、氧气的胎盘功能不足,羊水大量减少。这往往导致过期妊娠的胎儿智力发育低下,甚至出现智力障碍,还会诱发胎儿的疾病发病率迅速提高。而且,过期妊娠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引发难产、死胎。以现代的医学条件,只要发现过了预产期2个周还没有出生的胎儿,就会“瓜熟蒂不落,适时应摘取”。通俗的说,一般是要立即安排剖宫产,以此终止妊娠、取出胎儿。可见,超过预产期2个周都会是这样,而张居正的母亲怎么可能怀孕12个月(超过预产期2个多月)生出了活生生的、智力发达的张居正?因此,不管你信不信赵氏怀孕12个月生出张居正这件事,反正我是不信。
3.根据张敬修的记载,就在张居正出生的前夕,张居正的祖父张镇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了遍地大水,流了一屋子。梦中,张镇问仆人,哪里来的水呀?仆人的回答是,水是从张少保的地里流出来的。
什么是少保?少保是古代的一种官名。明朝时期的少保官职是从一品,而能够查到的张居正的祖辈里面,他们当中做过的最高官职只是千户(正五品)。这样想来,张居正的祖父张镇的这个梦,大概预示着张家要出人了!祖坟要冒青烟了!
4.还是根据张敬修的记载,在张居正出生前,张居正的曾祖父张诚也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月亮落在了水瓮里,随后一只白色乌龟从水瓮里浮了上来。
上述的4条关于张居正的出生祥瑞的故事。我个人认为:第4个故事的真实性可能最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张居正在小的时候(12岁之前),他的名字不叫张居正,而叫做张白圭(guī)。由于曾祖父张诚的一个梦,使得张居正的幼名定为张白圭,白圭的谐音是白龟。
不管怎么说,张居正的出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的出生也给张家带来了莫大的希望。谈到张家,张居正的祖辈都是做什么的呢?
关于张居正的祖辈,能够查到的是元末明初时期的人,叫做张关保。张关保是明朱元璋起兵时的手下士兵,经过征战,立下战功,被封为千户。千户具体是什么呢?千户是明朝卫所军事制度的产物。那时的编制和训练军队方面,五个千户所编为一卫,掌管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个千户所。千户就掌管着1120人,大致上相当于现今的正团级军官。张关保的千户军职是可以世袭的,只要他有子孙,就可以把千户军职传承下去。
张关保的曾孙是张诚,张诚是张居正的曾祖父。不过,张诚是那个时候的张家的次子,所以世袭千户的尊荣,与张诚无关。
张诚的儿子有三名,张居正的祖父张镇是家中的二儿子。张诚的长子做生意,三儿子去读书。唯独二儿子张镇整天游手好闲,是个待业青年,而张诚却比较溺爱这个儿子。后来,张镇谋了一份工作,在江陵辽王府担任护卫,最终却既欢喜又悲哀地死在了这份工作上,后面的章节会提到具体情况。
张镇的儿子是张文明。这个名字挺文明,像是文化人,不过多少有些名不副实。张文明参加过多次科举考试,考过七次乡试,却连个举人也没考上。张文明历经了四十年的读书生涯,终于放弃了科举考试。据说,张文明的出仕愿望不怎么现实,他的考试水平不尽如人意。但是,张文明的读书做官的心愿被他的儿子张居正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后继有人,张文明也算是得偿所愿。
现实的是,张白圭(张居正)在整个家族的殷切希冀之中出生,开始了他的不平凡的人生之旅!
下半部分
日本战国:老虎父亲
相对于张居正,日本的织田信长的出生没有那么多的幻梦相随。但是,令人惊奇的是,织田信长可以自豪地宣称:“我爸是老虎!”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来,织田信长的父亲叫做织田信秀,织田信秀的外号就是“尾张之虎”。
说到尾张之虎,就要先说明尾张是什么。尾张是日本古代的一处地名。详细情况是:日本古代的国土划分为六十六国(也称为六十六州),尾张国是其中一国,它位于日本的本州岛的中南部沿海地区。尾张国坐落在日本的浓尾平原,土壤肥沃,海运发达,是比较富庶的地区。
尾张之虎,顾名思义,就是尾张国里的像老虎一样的人物。拥有这个响当当绰号的织田信秀,有哪一些过人之处呢?
织田信秀在接过其父亲的事业上的“接力棒”之时,他只掌握着尾张国里的一小部分领地。织田信秀的事业上的“奔跑速度”的确惊人,他通过强硬作风、狠辣手段,逐渐地以下克上,使自己的实力、地位凌驾于主家之上,占据了尾张国里的不小领地。织田信秀如同猛虎出山,雄踞尾张,成为霸占一方的诸侯。人们见到铁血手腕的织田信秀的所作所为,将其称为尾张之虎。
“老虎”的儿子织田信长在日本乱世之中出生。日本天文三年(1534年),织田信长呱呱(gū gū)坠地。因为织田信长的母亲是父亲的正妻,所以织田信长作为家族中的嫡子,获得了父亲事业上的继承权。
织田信长出生后,得到了“吉法师”这个乳名。日本古代的乳名,是指在举行成人礼之前使用的名字。织田信长一出生,就直接面对的是狂飙(biāo)(指猛烈的社会变革的潮流)的日本战国时代,出身于诸侯之家的他,逐步展现出了他那轰轰烈烈的一生!
日期:2017-01-31 15:51:40
第四节:神童与傻瓜
上半部分
中国明朝:神童张白圭
上一节讲过,张居正小的时候,叫做张白圭(guī)。张白圭在孩提时代,就有过不俗的表现。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张白圭两岁的时候,某一天,他的堂叔正在读《孟子》。此时,张白圭在堂叔的一旁,这位堂叔就和张白圭开玩笑,说是不要夸耀聪明,要认识书上的“王曰(yuē)”这两个字才算作本事。张白圭暗暗记住,当时没有表态。又过了几天,堂叔读书的时候,张白圭又来了。堂叔想要考考张白圭,要他认一认“王曰”这两个字。出人意料的是,张白圭指着书上的“王曰”就认了出来。
张白圭不仅年幼聪慧,而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5岁时,张白圭入学读书;10岁时,他通晓了儒家经典“六经”。因为有着这一些不错的表现,所以童年时期的张白圭被誉为神童,他在他居住的荆州府一地小有名气。
12岁时,张白圭自信满满地报名参加了在荆州府举行的科举考试的资格考试——童试,并顺利地考中了秀才。据说,在张白圭报名考试的前一天晚上,荆州府知府(官名,相当于现今的一个地级市的市长)李士翱(áo)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天帝给了李士翱一枚玉印,而且天帝还吩咐把这枚玉印转交给一个小孩子。梦做完了,第二天,李士翱给这次考试的考生们点名的时候,第一个点到名的就是12岁的张白圭。李士翱仔细一想,恰好与梦境吻合,张白圭的名字里的白圭二字,指的就是古代帝王、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手里拿的玉器。因此,李士翱对张白圭就格外关注了。
实际上,李士翱非常看好张白圭的才能。作为证明的是:李士翱嘱咐张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且,他亲自为张白圭改名为张居正。中国历史上熠熠(yì yì)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的名字——张居正,就这样出炉了!
12岁的张居正轻轻松松考中了秀才,获得了李士翱的支持,还认识了一个在日后互相影响颇深的朋友——辽王朱宪㸅(jié)。
朱宪㸅这个名字里的第三个字的正确写法是:组成部分是左面“火”字,右面“节”字。这个字在各种输入法里都找不到,并不是输入法不给力,而是这个字压根儿就不存在。有人说:“不对吧?怎么说这也是地位显赫的明朝辽王,他的名字里怎么会有不存在的字?”听我慢慢道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给子孙们定了一条规矩,规定了子孙的名字里,必须带上金木水火土中的至少一个字作为偏旁,偏旁的另外一半可以随便加上一个字。其结果,甚至是压根儿就没有的字被稀里糊涂地造了出来,这位辽王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再如明朝皇帝朱允炆、朱棣、朱高炽,一直到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明朝十六帝里面,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其他十五位皇帝的名字里,都有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