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兴衰启示录

作者: mudderwang

  日期:2017-02-08 21:58:00
  前言:《文明兴衰启示录》是一系列书,以历史为主干,结合政治、经济、金融、文化、科技、军事、法律以及各种八卦,从全球化的视角,以海洋商业型文明和大陆生产型文明的互动为主线,主要涉及英、美、法、德、日、俄的历史,探讨国家兴衰的历程,对中国崛起以及当今世界形势演变的借鉴意义。
  序言
  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每个人的愿望,也是有志之士共同的追求。
  自十八世纪中叶英国爆发工业革命以来,超过两个半世纪的世界历史告诉我们,工业化是现代国家富强的钥匙。英、美、德、日先后完成工业化并被称为“世界工厂”,这四个国家也先后成为世界的枢纽。在这四个枢纽国家的带动下,还有一批国家也通过工业化成为发达国家。然而,有更多的国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遇到种种问题,最后失败,还有一些国家还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蹒跚前行。
  那么,到底工业化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后发国家又应该如何完成本国的工业化呢?

  1776年3月,苏格兰人亚当•斯密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简称:《国富论》)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在批判吸收了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就整个国民经济运动过程作了较系统、较明白的描述。后世的经济学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学理论进行不断的发展,完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如何增加国民财富。
  《国富论》阐述了国家如何依靠市场与分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并进一步解释国民经济的运作原理,但是并没有揭示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爆发的原因。后世的经济学理论也没有超出这个框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国家可以成为发达国家,有些国家却不能。
  在亚当•斯密同时代或更早,就有另一些学者认为,政治经济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例如,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目的是说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纯粹经济学的范畴;1775年卢梭为法国《百科全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条目,以示与经济学分开;后来马克思继承了这些理论,提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政治和经济的本质以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性阐述。

  政治经济学虽然研究范围更加广泛,但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使进一步扩展到社会科学这个大筐,仍然没有办法说清楚工业化的秘密。许多国家想通过照搬英美的政治经济制度来复制工业化的进程,成功的例子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都遭遇失败。为什么照搬政治经济制度会遭遇失败?英美政治制度又被称为民主宪政,这是怎么形成的?想搞清楚这些问题,这就需要首先搞清楚英美等国形成这样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来龙去脉。

  我们再回到现实世界观察,我们会发现无论代表科学发展水平的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物奖,还是代表技术发展水平的专利数量,都高度集中在英美德日(尤其是后三个)这四个曾经作为世界工厂的国家。这一现象显然不是偶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看来,要理解工业化,必须将科技因素也结合进来。
  科技是如何在这些国家发展的呢?特别是对于后发的农业国,如何在面对先行工业国的经济竞争和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发展本国经济和科技呢?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技术的封锁与反封锁,技术的竞争,往往通过专利战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必须重点考察专利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专利战。
  英美德日这四个国家中,除了德国是大陆文明国家,其他三个都是海洋文明国家,目前我们所处的世界,也是海洋文明起主导的世界。难道说,海洋文明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先天具有优势吗?这是否说明,作为大陆文明国家的中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注定困难重重呢?
  另外,我们看到英美德日这四个枢纽国家,都曾经作为战争的策源地。德日就不用说了,大英帝国在作为日不落帝国的时候,打遍全世界,说是战争策源地毫不过分;德国作为后发工业国挑战英国霸权,引发了了两次世界大战,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国际地位也是一路打出来的。那么是不是说,工业化、国家崛起必然伴随着一系列战争呢?后发的工业国遭遇“修昔底德陷阱”难道是命中注定?

  本系列从书从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军事、文化等角度,全方位地考察英美德日以及另外两个准枢纽国家(法国、俄罗斯)的发展历程,探讨海洋商业型文明和和大陆生产型文明之间的互动,让读者在思考中探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秘密,从而掌握国家富强的密码,透视国家兴起和衰落的脉络。

  日期:2017-02-08 22:02:03
  代序:如何理解特朗普当选后的世界
  注:这篇文章半年前在《国际观察版》发过,当时叫做《从《喜羊羊与灰太狼》开八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里做了一些修改。这半年来的国际形势,基本应证了当时的想法。本帖虽然是解读历史,但主要兴趣点还是当今世界,因此作为引子颇为合适。
  提要:
  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地球上的所有国家构成了一个经济生态系统,各个国家根据经济分工竞争力的高低,在系统中占据不同的位置,可以大致分为:资源国、生产国和消费国,资源国相当于草原,生产国相当于羊,消费国相当于狼,世界上本没有狼,羊多了其中一部分实力最强的变成了狼;
  在地球经济生态系统中,通过发展教育提高经济分工的层级,羊可以转化为狼;狼如果失去竞争力,可能连做羊的资格都没有,有资源的会蜕化为资源国,没资源的蜕化为失败国家;资源国失去资源,将迅速退化为失败国家;
  中国建国后的人口快速扩张以及教育扩张,与工业化进程受客观条件制约产生矛盾,引起大跃进、十年浩劫等一系列乱象;但另一方面,中国快速工业化的基础恰恰在于人口快速扩张以及教育扩张;

  生态系统可以接受缓变,惧怕剧烈波动,波动过大将引起动荡甚至系统崩溃。工业革命后经济呈指数增长,天生具有强波动性;并且历次工业革命大多从边缘国家发起,与原有势力格局冲突必然引起剧烈冲突,一战和二战都是由此而起;
  中国14亿人口的快速工业化,其规模和烈度都是空前的,引起全球经济生态系统波动史无前例,具体体现为:国内种种矛盾激化、美元危机、中美博弈、南海局势紧张、中日冲突、混乱的中东、欧债危机、欧洲难民问题等等。
  战争是迅速调和矛盾的手段,而核武器的威慑不允许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世界动荡必将长期存在,中国以及世界从此进入多事之秋,二战以来的超长稳定和平期即将结束,人类历史将进入新的一页。
  未来三十年非常关键,中国需要未雨绸缪。
  日期:2017-02-08 22:07:16
  一、从《喜羊羊与灰太狼》说起
  国产系列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青青草原上,羊羊族群已经十分兴旺发达。所有羊羊族群的羊都幸福快乐地生活。可是在对岸的森林里,灰太狼带着妻子红太狼却对着一群群的肥羊咽着口沫,灰太狼想尽各种办法抓羊,可总是不成功,因为羊村的喜羊羊及他的小伙伴们在村长的教育下,学会了各种各样的本领,狼不但抓不到羊,还被羊各种调戏捉弄。而灰太狼的孩子小灰灰,还想变成一只羊。这个过程中发生一系列搞笑的故事。

  经常听到家长抱怨这个动画片价值观扭曲,例如宣扬暴力,不尊重长辈,还有宣扬懒惰贪吃、早恋、臭美之类的价值观,根本不适合小朋友看。新闻里说有小朋友学动画片的剧情,把同伴给点着了。在法国,甚至以“影响智力发育”的理由将这部动画给禁播了。
  在我看来,这个动画片确实不适合小朋友看,但理由绝不是“影响智力发育”,而是恰恰相反,这个动画片太超前了,其剧情实际是关于成人世界以及当前世界形势的寓言,很多成年人都不理解的事情,如何指望孩子们能够理解?
  青青草原、羊村、灰太狼一家构成了一个最简单的生态系统模型,草原是资源提供者,羊村的羊是生产者,狼是消费者。只有羊吃草生产出羊肉,狼吃羊肉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无论如何却吃不了羊,我们都知道,这样下去,生态系统一定会出问题,甚至崩溃。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人类的经济系统颇有相似之处。人类社会纷繁芜杂,经济活动五花八门,但总可以归结为如下两类:生产和交换。归根结底,财富都是生产者生产出来的,但是他们只能占有其中很少一部分财富,大部分财富是被掌握交换权力的人分走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所说的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也就是人类社会中的狼和羊。
  社会内部是这样,国家之间也是如此。在全球化的今天,地球上的所有国家可以看作构成了一个经济生态系统,我们称之为:全球经济一体化。
  在这个经济生态系统中,各个国家根据在系统中不同的位置,可以大致分为:资源国、生产国和消费国。像巴西、澳大利亚、中东产油国可以看作资源国,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是生产国(并不是说这些国家不消费,而是从整体上评价,偏向于生产),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过去也曾是生产国,现在逐渐过渡为消费国(并不是说这些国家不生产,而是从整体上评价,偏向于消费);而希腊这类国家,没怎么当过生产国,靠抱着富邻居的大腿,直接跨到消费国。

  类比到青青草原这个生态系统,资源国好比草原,生产国好比羊村,而消费国好比狼窝。狼吃羊、羊吃草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中国是当今的“世界工厂”,是国家中最大的生产者,中国制造的很多种类的工业品数量都是世界第一;但是中国并不能自由占有和支配自己创造出来的财富,世界财富的大头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手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有人说,当今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是中美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造成的,这个词语出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讲的是雅典城的迅速崛起,震动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老牌陆地强权斯巴达,对霸权丧失的恐惧,迫使斯巴达人做出反应,威胁和反威胁催生了竞争,接着是对抗,最终这两个城邦在战争中同归于尽。
  雅典是一个依赖海上贸易的城邦,是一种海洋文明,而斯巴达则是陆地强权,是一种大陆文明。大陆文明立足于自身生产,是羊;海洋文明依赖于它国提供的物质财富,是狼,世界的历史就是一部狼和羊相爱相杀的历史。雅典强大后,在贸易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财富,斯巴达不满于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被雅典分走大半,两者矛盾不可调和于是战争爆发。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大陆文明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海洋文明国家,中美之间的矛盾与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矛盾,至少看起来颇为类似。中美一定会走向对抗吗?

  如果把“陆地上的漂泊者”游牧民族看作广义上的海洋文明,海陆文明的竞争与冲突,实际上是贯穿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主线。如果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在古代,海陆文明冲突的胜利者往往是大陆文明,古罗马是西方大陆文明的巅峰,中国则一直作为世界大陆文明的领头羊傲视群雄;在现代则恰好反过来,海洋文明国家成为世界霸主,大陆文明挑战海洋文明霸权的努力统统失败,其中的分界点就是工业革命。今天的世界仍然是一个海洋文明占主导的世界,中国挑战美国霸权,相当于是接过法国、德国、苏联的接力棒,第四个致力于挑战海洋文明霸权的大陆文明国家。中国会成为最后的赢家吗?

  十九世纪中叶之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者(没有之一),直到被“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所超越。海洋文明擅长贸易,但是极大促进了物质财富生产的工业革命却率先爆发于典型的海洋文明国家——英国,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有许多国家尝试通过工业化变成发达国家,但是只有一小部分成功了,原因又是什么?
  英国称霸的原因,是立足于海洋文明贸易优势的基础上,又具备了领先的制造能力,美国能够称霸也是同样的道理。但是今天的英美却又先后走上了去工业化的道路,为何霸主们都要自废武功呢?
  如果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了解历史,并从历史中寻找答案,这也是本书的宗旨。在序言中,我们将致力于回答如下疑问:当今地球上的这个经济生态系统是如何形成的?凭什么有的国家可以当狼,坐享羊提供的财富;而有的国家只能当羊,拱手把生产出的财富送给别人消费?
  在现实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草永远是草,狼的后代还是狼,羊的后代还是羊,物种隔离的特性可以维持几百万年。(根据生物进化理论,狼和羊在几千万年前有共同祖先,而动植物在十几亿年前也有共同祖先,故这种隔离也不是绝对的,作者注)。人类社会则不同,每个国家都是由人构成,从天然构成上没有差别。也就是说,在地球经济生态系统中,狼和羊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工业革命之前,虽然国际贸易体系(当时的世界仅限于欧亚非,贸易路线就是现在所谓的“一带一路”)已经存在上千年,并且也存在穆斯林帝国把持贸易霸权盘剥其他国家的情况,但是农业社会中的各个国家(当时的国家概念比较模糊,明确的国家概念是近代才有)的经济基本是自给自足的,只是将各自剩余产品拿出来交易,狼与羊的分化是局部的,不稳定的。东亚历史上的朝贡体系,更多的是政治象征意义上的,而不是实际的经济地位划分。

  在地理大发现以及大航海时代之后,原先垄断欧亚贸易的穆斯林帝国渐渐衰落,欧洲逐渐跃升为世界的中心。十八世纪中叶,英国第一个踏上工业革命的快车,以棉纱以及羊毛纺织为主业,蒸汽动力为基础,迅速成长为世界霸主。英国富起来之后,纺纱织布这种脏话累活就不愿意干了,将其作为低端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自己抢夺殖民地获取资源和市场,从贸易和金融中可以舒舒服服地挣钱,从而升级为消费国。按照这种方式,工业化浪潮以英国为策源地,不断向周围扩散,首先扩散到法国,然后扩散到德国、美国以及其他国家。

  日期:2017-02-08 22:07:48

  回顾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国家是否能当上消费国,主要看财富积累的程度以及对金融和贸易权力的掌握,而这一切的源泉是工业化。
  过了约一百年,到了十九世纪中期时,以电力能源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开始,这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为一次工业化浪潮中的边缘国家:德、日、美。日益强大的二次工业国需要谋求相应的经济地位,与消费国英、法发生矛盾。其中德国由于与英法距离最近,矛盾最深,在二十世纪初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上就是英法与德国矛盾激化到极致的体现。一战之后,英法德的地位都大幅衰落,美日由于与风暴中心距离较远,没有被波及,其中美国更是左右逢源大发战争财,地位大幅上升。

  一战后,德国虽然被打败,但是在地缘政治博弈的棋局下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并且痛定思痛,工业技术实力得到迅猛增长,不仅远超战前,而且超越了英法等国。希特勒凭借德国的工业实力,用坦克组成钢铁洪流迅速在陆地上击溃英法联军以及初期的苏联红军,相当于以一国之力单挑欧洲各国以及苏联(意大利纯属酱油党),就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二战中,美、日这两个二次工业国在地缘为主导的政治博弈中成为对手,美国凭借人口、资源、市场的三重优势战胜日本,并成为二战的最大赢家。被打烂的英国拱手将世界霸权交出,美国一跃成为世界领袖。
  二战后,世界没有任何喘息机会,迅速进入美苏争霸的冷战时代。再次由于地缘博弈的因素,被战争打烂的欧洲(以德国为首),以及东方的日本再次满血复活,并且经济实力远超战前。冷战期间,世界经济系统实际上一分为二独立运转。从实力对比上看,苏联为首的红色联盟控制的人口、资源以及市场要远小于美国为首的自由世界联盟,只要这种硬实力不发生逆转,苏联的败亡只是早晚问题。在这种劣势下,为了维持均势甚至抢得领先,苏联严重地透支了国力,加速溃败的进程,这与二战中德国和日本的失败如出一辙。

  回顾上述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曾经的工业革命发源地,或者至少是工业化浪潮的溢出目的地。除了已提到的英、法、德、日、美之外,北欧诸国工业化历史几乎和英国一样久远,而且避开了战火;韩国、台湾、新加坡以及欧洲其他发达国家是由于地缘博弈造成的工业化溢出效应。抛开抢夺殖民地之类的外部优势,这些国家都是需要先勒紧裤腰带作为生产国完成积累(英、美、德、日均做过世界工厂)。

  换句话说,在世界经济生态系统中,想要当“狼”,先得当上“羊”。但是,在 “狼群”之中,美国是如何变成“狼王”的呢?
  日期:2017-02-08 22:10:00

  二、美国霸主地位
  在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是非常缓慢的,甚至会陷入长期停滞。而任何一个国家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经济会以指数形式增长若干年。
  这是因为:在农业社会,单个生产者的产出和个人的体力与技能相关,基本在一个很小范围内波动,国家经济总量基本与劳动人口数成正比。农业社会的“GDP”实际上只是反映了人口数(读者可以做这个思考题:为何1840年清朝GDP世界第一,却被西方工业国反复蹂躏?)。
  而在工业社会,生产力不再依靠人的体力而是能源,利用能源可以开采出更多能源;利用能源可以生产机器,而利用机器可以生产更多的机器,这就是一个指数增长的关系。一些历史学家甚至声称,人类历史中,一共就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7万年前发生的认知革命,人类与动物分道扬镳;第二件就是工业革命,生产力摆脱了长期停滞的状态,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可见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

  换句话说,现代人感受到的每年经济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日新月异,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实际只是最近一两百年的反常状况,长期停滞不前才是历史的主流。

  同样,工业社会的经济增长并不是无限的,最后,工业社会经济总量也会达到一个上限,该上限与该工业社会面向的所有消费者的总有效消费能力相关。在达到该上限之前的经济增长都是指数形式的(例如年平均增长10%)。
  日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经济增长陷入停滞,人们通常将其原因归结为美国的金融掠夺以及人口老龄化。但实际上,金融掠夺只会影响一时,不是导致日本陷入20年衰退的根本原因;人口老龄化也只是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本国内有效消费能力,而日本是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国内市场占比并不大。
  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在80年代末,其生产能力已经触摸到当时的世界有效消费能力的上限。如果不是其后中国经济迅猛增长使得世界有效消费能力得到扩张,日本经济停滞甚至衰退的幅度还要更高。
  同样地,美国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即70年代末就触及到有效消费能力上限,经济面临两位数的通货膨胀以及20%的银行利率(使得大多数人难以抵押贷款),将近8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
  日期:2017-02-08 22:11:19
  世界的有效消费能力为什么存在上限?
  消费的目的是满足人的物质以及精神需求。在个人财富较低时,消费基本和个人财富成正比,但是当个人财富高到一定程度后,物质和精神需求基本满足后,消费增长就极为有限了。在此之后,个人财富再增长,也不会投入更多的钱去消费,而是将钱用于投资用途。 结论就是:生产能力是指数增长的,但是人的有效消费能力不会指数增长,存在一个上限。因此所有人的有效消费能力总和就决定了经济上限。

  农业社会总体趋向于供给不足,经济上限由劳动人口的总产出决定,而人口的增长要快于财富的增长,因此总是会陷入供给不足的危机,这就是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在中国则被称为“王朝周期律 ”;工业社会则恰好相反,总体趋向于需求不足,经济上限由总人口的总消费能力决定。
  指数增长的生产能力与有限的有效需求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的总根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