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是齐国统一了六国?假如齐国统一六国,历史会不会不一样?

作者: 曼妮伊斯内衣

  日期:2017-02-23 13:38:00
  孟子见齐宣王——假如齐国统一了六国
  1、战略的态势
  这个世界上的大事情都是战略对了之后的结果,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能制定战略的国家有好几个,其中第一个是魏国,第二个是齐国,第三个才是秦国。
  秦军在列国的心目中,一直被称为虎狼之师,其实华夏史上能被称为虎狼之师的,大都是周边的落后的民族,比如匈奴、比如蒙古等,虎狼之师一方面是说这个军队打仗很凶,另一方面是说这个军队是个落后民族,事实上秦军与列国的战争也是输多赢少,比如吴起就很瞧不起秦军,认为其散勇而无纪律,到秦献公在魏国目睹魏国政治、军事的先进性,归国后夺到政权就进行了改革,有点像民治维新,其后秦国的战略就基本上是清晰的。

  魏国建国不到两百多年,秦与魏的战争,赢的时候不到3分之一,即使在昭王时,大军围赵,还被信陵君以少胜多打得差点全军覆灭,秦丞相的亲信被困最后只能带几万人投降。
  秦的强悍在于其坚持大战略,从不动摇,不管前面输多少次,换了多少人当王,统一六国这个大的理想多么难,其都没有放弃。大战略能够帮助一个顶层的人,处于组织顶层的族群都能认清形势,并且抓住每一次出现的一闪而逝的机会,成功亦是积累,失败是积累。

  如此所有的卧薪尝胆才有真正的意义,而没有战略的组织,即使出现百年不遇的机遇,也会因为盲目上马而错过。大战略是组织与组织之间最关键的竞争力。
  中国改革开放出现了大量财富自由的机遇,其中很多人并非看不明白,而是没有制定战略想办法实现,即使明白马上要发生的致富机遇也因为准备上不够,决心不够等多种原因而错过。
  有一些意外踩到机会赚到钱的,因为没有战略最后又都败了回去,一些家族起起伏伏,没有能够按照既定的战略坚持下去。
  所以说伟大的政治家都有其伟大之处,如德国在近代一直以统一欧洲为已任,不管失败多么惨烈,国失而复得,这一条一直坚持着,而且一旦发现机会,就会举国而上,为此努力。
  站在企业的角度,中国企业对于战略坚持做得最好的就是华为,不仅抓到了中国工业化的大发展机遇期,而且也抓住了世界互联网大发展的机遇期,其战略定力,不怕牺牲的勇气,敢于承担的开拓精神都是战略对了之后有的,每一次一闪而逝的机会,都能被其牢牢抓住。
  战略有了,才有理想,有了理想才有文化凝聚力,有了文化凝聚力又会生成很多共同的东西,共同的东西越多,组织战斗力就越强。
  一个企业的在思考清楚战略如何之后,定价值观,之后才能再去思考品牌如何运作,网站如何建设,资金如何调度等细节的问题,而商业社会,各种宣传里埋的坑,太多了。
  思考企业品牌,有很多的因素,有的公司弄了一个品牌,设计LOGO的时候,感觉这样也行,那样也行,改来改去,总觉得这里少一点,那里少一点,少了什么却也不很清楚。其实就是没有战略,不清楚自己做这个品牌服务谁,用什么渠道,将发展什么渠道,怎么服务?
  任何一件需要很多人才能完成的事,或者能影响到很多人的事都是要经历很多曲折的,甚至于都是九死一生。被称为虎狼之师的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也曾几次差点被攻到都城。这种情况下,战略重要性就越来越大。
  而战略的实现可能性是一代人没有完成,那么下一代人就需要认真思考上一代人的思想,孝这个伦理就是保证大战略的不偏离,父之志需要子继续去践行,才能最终明白父之志之意义。秦自献公归国,就制定了统一六国的大战略,而且一代代都认真执行。孝公之所以能求贤变法,公族也没有人强烈反对,皆是因为大战略得到了公族一至认可,核心人员都非常支持。惠王处理了商鞅却没有变更商鞅之法,这就是战略的延续。

  2、假如齐国统一了六国
  战略的最终表现就是寻找与最强者对决的时机,积累与最强者对决的各项充分的条件,不管自己多么弱,都要着眼于最强的那个对手,研究这个对手的每一步行动。
  那么秦孝公变法之后,秦认为当时最强的国家是齐国。秦在制定战略时,就针对了齐国。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齐宣王,姓田氏,名辟强。齐桓公、晋文公,皆春秋时霸诸侯者。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保,爱护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
  曰:『牛何之?』
  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这个齐宣王是齐威王的儿子,齐威王是个有战略的齐王,恒公建立了稷下学宫,发展是威王手上,威王当时给齐国制定的大战略是先燕国再赵国,由北往南打。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最初,齐威王认真分析了战国的形势,当时魏国是最强的,齐国要实现大战略第一号敌人是魏国,第二号敌人是赵国,第三号敌人是楚国。
  按照这个顺序,齐国首先要把魏国打怕,第二步就是弱赵,这两步做到才能攻燕。至于楚国,齐国认为,楚国的实力虽强,但其在燕国的最南边,齐国是可以将其挡住在国境之外就可,齐国的大战略是不完善的而且有缺陷的,这个缺陷就是没有估算秦国的力量。齐国认为秦国隔着三晋,要想和齐国发生直接冲突,中间在借道的国家非常多。
  我们非常有理由相信,秦国对此是非常高兴的,齐国的错误判断在后面为自己差点亡国是吞了苦果的,两次因为燕国的原来都将齐国国力消耗得极厉害。

  战略,在很多时候就像是磨刀,一直磨,磨了半天,却可能只是切一下几秒就结束。
  在磨这个过程中,要有战略耐心,能等,一直等待魏国发生错误,并且能在这个错误一旦出现就迅速抓住,将强的对手打成了死打残。
  齐国一开始采取的联赵攻魏,魏国在梁惠王期间,战略很乱,没有长久之计,被动应对,魏国对齐国的研究不深,而齐国却一直在研究魏国,赵齐联军攻魏的行动还没有展开,魏惠王决定先下手为强,借口赵国联齐,派军队攻占了赵的都城,齐国快速出动了,著名的围魏救赵就是这里出现的。
  前334年,魏惠王终于低了头承认,齐国是一大强国,带领很多小国尊齐国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之后,公元前332年,发生了马陵之战,在马陵之战中将魏国最精锐的魏武卒消耗了大部,魏将庞涓此战死,魏太子申下落不明,这让魏惠王从此一蹶不振,上一章,孟子见梁惠王就是这种情况下写的。孟子长期担任齐国的客卿,其赴魏时的大阵仗里有很多是齐国派去收集魏国政治经济情报的。
  孟子和齐威王有过接触,但齐宣王也没有敢重用孟子,只让其在稷下学宫里当过住校教授,并授其客卿,齐国从稷下学宫选拔过一些人才,比如邹忌。这个齐宣王就是威王的儿子,他是认真继承了威王的战略,并且把魏国当丞相的孟尝君田文请回齐国任相。
  孟子和齐宣王讨论关于仁义的文章孟子里有记载,各种出土史简里也有记载了一些其他的资料。
  这个齐宣王很搞,为什么搞?其在位时,天下第一个强国从魏国转到了齐国,那诸侯中强国如秦国大战略就是寻找机会出击齐国。齐国当时策略是联楚攻燕,齐国认为楚是第三军事强国,齐楚联盟的目标就是为了齐攻燕时就能将魏韩牢牢陷住。
  秦国的战略是什么,齐国一开始是没有人知道的,从外表看上去,齐楚联盟是逼着秦与魏韩等国联盟。
  齐宣王脑子里东西非常多,这个时候他有大把的闲时去为一牛考虑,牵牛过去祭祀,被他舍不得而拦下来了。说明这个宣王很不务正业,正业在谁的手上?田相齐婴。
  这个齐宣王上来第一句就问孟子关于称霸的事,说明其战略上志向是很低的,战国之时,天下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儒家是要寻找一个有统一天下大志的人,齐威王有统一天下的大志,而这个齐宣王却只是想成为一个霸王。所以孟子直接给他顶回去了,言语中有很多痛斥的味道,意思就是你坐拥齐国这么好的条件怎么就只是想学那些恒公称霸就结束了?
  孟子在见梁襄王曾说天下思归一这样的理想,孟子所代表的儒家都有一个责任,就是治国平天下,那么孟子赴梁感觉,魏国没有这个能力和担当,梁惠王都被齐国和秦国打怕了,梁惠王的生活完全就成眼前的苟且,失去了诗与远方。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对于儒家来说,是最糟糕的——无志则无德。
  3、孟子磨齐王之志
  儒家对当时的战国各国是做了分析的,很希望齐国这样的强国能够担当平天下之责,实现天下归一,保世界和平的目标。
  很多人读孟子,读着读着说儒家很迂腐,总是在和一些不值得的事上哆嗦,说一些别人不想听的话,而不能像其他战略家、纵横家那样眼观地图,一番地缘分析。

  然而认真读了孟子,你就会发现,孟子这些圣人自是承担天师之责,他们在乱世之中选择最优的归一方法,他们心中那个平天下的大志一点不比纵横家少。只不过他们采取的是磨刀法,而纵横家采取的直接削竹成利器,
  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朱子注:王见牛之觳觫而不忍杀,即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扩而充之,则可以保四海矣。故孟子指而言之,欲王察识于此而扩充之也。爱,犹吝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孟子的价值观一直认为人心本存善念,有点类似于王阳明认为的,人本有良知良能一样,王阳明曾经审问一个大盗,其人油盐不进,也不怕死,所以你问什么他都给顶回去。
  王阳明就说了:你既然什么都不怕,你把衣服脱了再说话,那个大盗感觉很搞笑,脱离就脱,就把上衣脱了,王阳明继续说,上衣脱了还不够,你再把裤子也脱了,大盗脱得只剩下一个短裤的时候,不肯脱了,王阳明哈哈大笑,说这就是你心中存有的那个良知良能。
  孟子这里也是说心,人皆有侧隐之心。

  大学里讲的正心,中庸里讲的“诚”都在这一段里体现了,孟子做什么样工作,有点像教练技术里的正其心。
  孟子在引导这个齐宣王,想通过正其心,诚其意的方法激发其平天下的大志,然后苦心志劳筋骨,统一六国。
  君王要做什么,大战略制定下来,实施就是丞相大将们去做的,而君王的工作是建立良好的价值观、文化氛围,培养全组织的凝聚力,如此战略实现的可能性才会加大。
  儒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磨刀的过程,文化越是强大,在战略时机成熟的那一个瞬间,才能使得参与者动如脱免,静如处子。
  那战略定力以及战略洞察力才能洞若观火,下达的指令才能最大化执行。这一点和法家有一些区别,旬子是孟子这些儒家先驱失败之后退而求其次,部分承认了法家的做法。

  正一个人的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法家用来刑来规范一个人的人性,是快速而有效的,不失是一个办法,旬子的弟子如李斯、韩非等后来才能赴秦国助秦统一六国。
  儒家有很多最优秀的道德观,一直到今天都是文明之冠。
  这些道理放在四海皆是真理,比如说今天的企业对抗,互联网企业相互间攻防每天都在上演,华为能在强大的世界五百强的欧美通讯制造业中崛起,与其战略定力战略洞察力相关,为了能征战全世界,其高层正心诚意的功夫是中国企业里最深的。
  齐宣王当然知道儒家要他承担的是统一天下,所以你看他话语里充满了一些抱怨和无奈:“齐国偏小”,但我心存仁义,这个样子能不能平天下?
  4、平定天下要有正天下人心之力
  齐宣王想说什么,孟子当然是明白的,孟子也知道齐宣王部分知道他想说什么?孟子觉得,这个心可正,有戏,于是孟子就往下继续帮助这个齐宣王,就开始摸他的痛处了。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说实话,这个齐宣王是有不想承担大任的,平天下是一件太辛苦的事,说不定会累出人命,齐国虽小,但够自己享乐一世了,齐宣王的无志,估计是齐国上下都明白的道理,田婴这些人是严格继承了齐威王战略思想的,并且在认真落实的,而这个齐宣王感觉弄那些战略是辛苦的,自己锦衣玉食为何要折腾那些东西?
  孟子当然知道这个齐宣王心志太小,所以就提出来,不为和不能的观念,平天下是任何一个王的责任,否则你称王干什么?就老实做个大国的跟屁虫,既然称王,又不行王的责任,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孟子就是要让这个齐宣王在其位而且要谋其政。

  后世很多儒家大师,继承了孟子等先圣的这一使命,常会以天下为已任,督促历代帝王行“王”之职责。
  孟子说,齐宣王,你恩及禽兽,你天生是有大才的,心中不是一个平凡的主,你要做的事很多。齐宣王也好,其子也好,在儒家众人不断的劝说之下,到也没有完全懒政,怠政。
  人性里的贪懒散庸,君王一个不会少的,孟子这里是在治其懒散。战国时期,大家都认为最有希望统一天下,平定六国就是齐国,儒家都是这么认为的,这就是为什么张仪、苏秦这些人出山时不去齐国的原因,齐国的战略非常清晰,齐威王是个战略大师,张仪这些人来齐国是不会像去秦燕那样被重视的?张仪最实认为楚国也是有实力平定六国的,这就是地缘所决定的,一个战略大师,都会从边缘国家去考虑,苏秦则去了燕。

  为什么会这样呢,魏国当过霸主,却因为是四战之地,其在国际中最终只能是棋子,做不了棋手,因为不管其向哪个方向,都会受到其他三面的牵制,所以胜的希望十分小,而齐楚呢?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想成就一番事业而又有战略眼光的人大多会选择认为齐、楚最有希望成为统一六国的希望之地,张仪捡一个漏,去了秦国,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其实已不是原来那个散而好斗的边境小国,已变得有组织,有纪律,张仪是捡了一个宝,而列国也没有人认为秦国会能承担统一天下的大任,秦国上升为棋手的地位,就是齐宣王在位期间。

  这个时候齐国进就保持棋手的位置,统一六国还是最有希望的,退就会失去棋手的地位,变成别人战略里的棋子,孟子能不着急吗?
  儒家最在乎的是天下被谁所有,而天下大乱,对于儒家来说也是不能坐视不管,必须要努力做一些什么事?
  5、洞察天下在于已心洞明,如此战略才能有可实现的空间
  无论是做一个企业,还是面对天下,关键在于心正不正,美国是当今最能让地球归于一的国家,但其统治者心正,则天下太平,心不正,则天下大乱。
  企业也是一样,最高的统治者,其最高层的心是不是正决定了企业的生死。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朱子注:不快于此者,心之正也;而必为此者,欲诱之也。欲之所诱者独在于是,是以其心尚明于他而独暗于此。此其爱民之心所以轻短,而功不至于百姓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若是为了平定天下,其心正,天下则归于齐有望,孟子正齐王之心,然后才能使其具备大战略眼光,能为了大战略而行正道于天下。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甚与、闻与之与,平声。殆、盖,皆发语辞。邹,小国。楚,大国。齐集有其一,言集合齐地,其方千里,是有天下九分之一也。以一服八,必不能胜,所谓后灾也。反本,说见下文。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朝,音潮。贾,音古。愬,与诉同。行货曰商,居货曰贾。发政施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近者悦,远者来,则大小强弱非所论矣。盖力求所欲,则所欲者反不可得;能反其本,则所欲者不求而至。与首章意同。恒,胡登反。辟,与僻同。焉,于虔反。恒,常也。产,生业也。恒产,可常生之业也。恒心,人所常有之善心也。士尝学问,知义理,故虽无常产而有常心。民则不能然矣。罔,犹罗网,欺其不见而取之也。畜,许六反,下同。轻,犹易也。此言民有常产而有常心也。治,平声。凡治字为理物之义者,平声;为己理之义者,去声。后皆放此。赡,足也。此所谓无常产而无常心者也。盍,何不也。使民有常产者,又发政施仁之本也。说具下文。

  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美国人眼里的自由市场其实是由欧美自己制定规则的赌桌,强者恒强,所以其战略上一直追求全球化,以便于不断吃其他国民。大家坐下来赌,那么肯定有输的,有赢的,因为规矩是欧美制定的,庄家肯定是有办法做到一把吃了所有人筹码的。从理论上讲强者是恒强的,马太效应在这些传统白人和犹太人心里是个不破的规则。
  但这个由美国人坐庄的赌场却让欧美这个庄家输了,输在什么地方,特朗普认为是美国建制派没有能为传统白人争取利益,而把大量资源给了各种移民,对外妥协,对内则是让杂草生于郊。美国人——代表白人移民的利益被边缘化了,特朗普的任务是掀桌子,不赌了,所以各种不承认过去的条约的态度都来了,其统治班底是由班农、彭斯这样一群精英组成的就不奇怪了,军队和商人走到幕前赌博的气氛就变了。

  而中国人眼里的自由市场却不一样,中国人的价值观首先对于什么是利益和欧美人看得不一样。美国人眼里的利,就是哪里有实际的好处就去哪里抢一些东西,中国人眼里的利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