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微表情 从外在情绪解读三国人物

作者: 陟云子

  日期:2016-11-19 18:18:00
  前言 为什么要读懂三国人物的表情
  三国的帖子千千万,但写三国人物表情的,这大概是第一个。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类作为众灵之长,其特点之一就是表现有丰富的情感活动与过程。《黄帝内经》提出了“七情五志”的概念,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后来因为与五行相匹配,又简化成了喜、怒、忧、思、恐五志。而事实上人类的情感活动异常复杂,无论是七情还是五志都需要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考察,才不会谬以千里。情志本身是可以内隐的,也是可以外化的,这外化到能被他人所认知的程度就属于外在情绪,从中医的角度来论其实质是脏腑机能活动的外在反应。

  唐代兵家李筌在《太白阴经》中说:“静见其阳,动察其阴,先观其迹,后知其心。”这里的“阳”是指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到的表象,“迹”则既包括了人的主观活动过程和结果,也涵盖了人物的表情、手势、举动等非意识决定的表现。可见表情是探测人物内心活动的重要窗口和渠道,要了解他人的内心,就不应该忽视对表情的关注。
  对于三国人物来说,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真实发生过的表情绝大多数已不可查考。惟其如此,那些被史籍记录在册的表情才弥足珍贵,也更有探测意义——陈寿、常璩、鱼豢、孙盛、习凿齿等史学家当然不会为了记录没有意义的表情而浪费笔墨。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出现在史册中有关情绪的文字都代表其曾真正出现过。那么哪些表情可以认定呢?首先出现在书信和语言陈述中的情绪描写可以排除。如孙翊之子孙松去世后,诸葛亮给长兄诸葛瑾的书信中有“又子乔良器,为之恻怆。见其所与亮器物,感用流涕。”这里的侧怆和流涕都是诸葛亮用来表达自己惋惜之情的文字,并不代表他真正为此痛苦流涕过。又如王朗被征未至,孔融与王朗书信:“前见章表,知寻汤武罪己之迹,自投东裔同鲧之罚,览省未周,涕陨潸然。”和上面的情况类似,这里孔融也是在文字中渲染情绪,也不代表他涕落如雨。再如孙权遣使求降,曹丕打算拜孙权吴王,刘晔劝阻道:“权既受王位,却蜀兵之后,……内为无礼以怒陛下。陛下赫然发怒,……”刘晔所言的赫然发怒是对未来情况的推定,因此不能认定这代表了曹丕的发怒。第二种是被记录下来隐性的情绪,史家根据后来事件的发展推测所知,本文探讨的是外显的情绪,这也不能计算在内。如朱灵不得曹操欢心,“常恨朱灵,欲夺其营。”显然曹操之恨是从他罢免朱灵军事指挥权的实际举动推测的,不是直观的情绪表达。再如徐晃劝说杨奉归顺曹操,“奉欲从之,后悔。”这也是从杨奉后来没有归降曹操的事实推得的,不代表杨奉脸上真出现了悔悟的表情。除了以上两种情形,还有的情绪用词另有含义,不能认为是真实情绪:如庞德和关羽交战,“战益怒,气愈壮”,“怒”的含义就是指战事的激烈程度。

  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人物的表情都有深入解构意义。比如说张飞,他被记录下来的全部表情如下: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张飞和关羽都是“不悦”;刘备在荆州被曹操撵得撇下老婆孩子仓皇逃命,张飞带着二十骑据水断桥,“瞋目横矛”;入益州平定刘璋时,张飞生获严颜,先是呵斥严颜:“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在得到严颜的回答后,张飞的表现是“怒”;张飞曾去找刘巴夜侃,刘巴爱答不理,张飞的表现是“遂恚愤”。这些表现都说明张飞是个性格明快的武人,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且这些事例和情绪存在明显的因果联系,因此没必要过度解读。

  所以挑选下来,真正具有深入分析意义的多半是那些气度宏谟的政治家或者才智逸群的谋士,正因为他们所思所想超出世人企及,所以表情才成为窥测他们内心隐秘的最直接窗口。今笔者不揣冒昧,对一些三国人物的表情略加浅注,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日期:2016-11-20 18:18:28
  001
  刘备
  把刘备放在第一个,其实是有自己的私心的。
  刘备一生的经历起伏动荡,少有安定闲暇,多半都是横戈马上。他的前半生颠沛流离,处处寄人离下,投过的主子比号称反叛无常的吕布还多一倍,而他的军事指挥水平更是不敢恭维,亲自指挥的战役往往都是少成多败:任高唐令时为贼所破,与袁术相持经月却被吕布袭了下邳,与吕布对敌又被高顺击败,连妻孥也被高顺生俘,据下邳时被曹操所破,妻小再次落入曹操之手,曹操南征时再次被击败,狼狈辗转几无立锥之地,就连晚年东征也败于后辈陆逊之手,蜀汉从短暂的巅峰状态一下跌落下来,终其立国再未恢复。

  但刘备毕竟是逆境中的英雄。刘晔称之为“人杰也”,程昱说他“有雄才而甚得众心”,裴潜称“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他出身寒微,虽云是前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代远年湮,到了他出生时已和普通百姓一般无异,因此是不折不扣的草根起家。他屡次遭逢困境,却又屡败屡起,真正做到了“而困而知,而勉而行”,足可见其落拓的外表下,有着一颗不甘寂寞的强大心脏。唯有凭籍于此,他才终能在流落辗转之后,以知天命之年在荆州站稳了脚跟,有了一块可以发展的根据地,并进而成就一世伟业。从这一点来说,刘备已足以名垂青史,其精神死且不朽,堪为后人表率。

  和演义中的形象大相径庭,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表情很少的人。陈寿在《三国志》正文中明确提到刘备“喜怒不形于色”,这应该是传统儒家对于政治家的要求:心内有物,外示无痕,定得住,稳得下,沉得起,不会因为外界变化而轻易将情绪写在脸上。这样的殊荣在《三国志》中只授予了三个人,另外两位分别是袁绍和步骘。
  正史中有关刘备表情的记录也的确印证了这一点,相比于曹操和孙权的丰富而多层次的表情,刘备显得沉默而内敛许多,不仅仅是生气、喜悦或悲伤,就连他流泪的次数都要少于上述两位,而在演义中刘备可是不折不扣擅长凭借眼泪作秀的人。
  既然提到了眼泪,就先从刘备的哭说起吧。刘备在正史中一共哭了六次,其中一次是感伤自己,一次是感伤寄居的故主,另外四次痛哭则全是因为下属。

  日期:2016-11-21 18:37:59
  002
  先来看感伤自己的这次。这则记载来自司马彪的《九州春秋》,后世引用的很广。刘备南投刘表后,在荆州郁郁数年,刘表是儒生出身,之前在北方群雄逐鹿时虽也有心分一杯羹,但毕竟文人习性,最终只能做个保家之主。刘备寄身于刘表,并非自身能力不及,只是一时权宜,而刘表出于对刘备的防范,只以客卿礼遇,却不肯予以重用。刘备心内怏怏,几年下来,颇有“时易逝,心徒壮,岁将零”之感,自己已然年纪老大,若是再不抓住时机建功立业,以后只怕机会不多了。

  因此当他和刘表会坐,上厕所偶然发现大腿上又生出新肉时,禁不住慨然流涕。原来他常年骑马征战,久坐伤肉,大腿上是皮包骨头。这几年来因为无缘指挥兵马,所以“髀里肉生”。他当然不是为长出肉而哭,而是为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境遇而哭。平日里他情绪控制的很好,刘表纵使对他有所提防,也只在暗中进行,两个人表面上的关系还是和和气气的。可这次刘备少见的痛哭流涕,以至于当他从厕所回来时刘表尚能发现端倪,可见他这次哭的程度之痛之深。

  当刘表就此事询问刘备时,刘备除了对髀肉复生作出解释外,还直白地表达了自身的想法:“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按理说刘表这时对刘备是心有芥蒂的,可刘备为什么还要明白无误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呢?可能的解释有这么两个:一是这个哭就是有意给刘表看的,他以自身老迈为借口和挡箭牌,降低刘表对自己的猜忌,让他能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机会,然后通过奋斗封侯拜相,那么这番话起的就是投石问路的作用;二是原本没有打算说出内心想法,但不幸被刘表发现了自己哭过,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借口,与其粉饰篡改弄得破绽百出还不如坦诚其事,我就这么想了,你爱咋样咋样吧。

  日期:2016-11-22 18:16:21
  003
  刘备还有一次过刘表墓的痛哭。这个说法来自鱼豢的《典略》。其背景是,刘表新亡不久,荆襄九郡之主换成了其幼子刘琮。刘琮在投降派蒯越、韩嵩、傅巽的劝说下,决意举州投降。其中又以傅巽的说法最有代表性,不妨节录如下:傅巽首先称“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然后说以人臣而与人主对抗,是犯上之举;而用荆楚之地抵抗曹操倾国之力,其势弗当;而刘备本身也非曹操之敌。这三点都比不上对手,所以抵抗是必亡之道。接着傅巽又让刘琮比较自己与刘备的优劣。刘琮还有自知之明,说自己不如刘备。傅巽就说了,若刘备抵挡不了曹操,荆楚之地即使努力去保有,也不能自存;反过来如果刘备抵挡住曹操的进攻,那么以刘备的能力和见识怎么会屈居人下呢。刘琮想来想去,似乎只有归顺一条路可行,于是在曹操到达襄阳时派人举降。

  而刘备当时尚在樊城驻军,对此一无所知,后来发现情形不对,急忙派人向刘琮打探,刘琮这才派属下大学者宋忠到刘备那里宣告旨意,刘备大为惊骇,对宋忠说:“你们这些人如此办事,不早来告诉我,直至大祸临头方才吐露实情,也太过分了吧!”刘备这时是真急了,连刀都架到了宋忠的脖子上,但还是没有砍下去:“现在即使砍下你的头,也不足以泄愤!”而且刘备自诩大丈夫,以临别杀人为耻,就将宋忠放遣。宋忠走了之后,刘备召来部属商议,内中有人劝刘备将刘琮扣下,然后将他和荆州吏士一同带到江陵抵抗曹操。刘备认为刘表临终托孤,这是背信自济之举,因此没有听从。而在经过襄阳时,诸葛亮也劝说刘备攻打刘琮,刘备也没有听从。刘备还想做最后的努力,他停下兵马招呼刘琮,刘琮心意已决不肯听从。但刘备在荆州这几年深得人心,刘琮左右和荆州官属多有依附刘备的。当时襄阳已不可保,刘备遂率领大众南投江陵,因为携带的辎重过多,而裹挟的百姓人数也不少,所以行军速度很慢,每天仅能行军十余里。为了确保重镇江陵不失,刘备另遣行动迅疾的关羽水军先行赶到,为大军张势。

  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刘备在离开襄阳经过刘表坟墓时,罕见地再次落泪。这次落泪既有感伤刘表本人的因素,因为刘表当时刚去世不久,可谓尸骨未寒,这荆州就要面临强大的敌人,能否保住实属未知,而同时眼泪中又有自我感慨的成分:曹操大军来势迅疾,摆明了就是不给自己退路,看样子这次曹操是铁了心要解决自己,因此他不得不再次面对尴尬的迁徙,已经很多次被敌人追赶的急急如丧家之犬,忙忙若漏网之鱼,这天地之大,究竟何处可以容身?为此他再次落泪,不过当时的军情不容他再多做伤怀之举,大概也就是拜了两下便匆匆上马而去,但这串泪珠却留在了诸葛亮、赵云等左右扈从的亲信心中,成为他们永恒的记忆。

  日期:2016-11-23 18:05:32
  004
  刘备剩下这四次哭全是因为下属,从中可以对刘备的用人观一窥端倪。
  第一次是为田豫。刘备早年被黄巾军击破,不得已投奔了同在卢植门下求学的中郎将公孙瓒。公孙瓒原为朝廷抵御乌丸丘力居等人的边境将帅,因为朝廷对边将控制力的减弱而成为一方诸侯。在公孙瓒所属的幽州渔阳郡雍奴县辖境内,出了一个叫田豫的年轻人。这地方今天属于天津武清,因此田豫要是穿越到今天的话,得有个天津户籍。从田豫日后在护乌丸校尉任上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个足智多谋、料敌于先的机警之人。当时田豫自托于刘备,刘备对他的表现大为惊诧,于是深相结纳。

  其后田豫跟随刘备及公孙瓒委任的青州刺史田楷东屯齐,此地在兖州刺史部的泰山郡一带,而刘备此时的职务是平原相,平原郡国属青州刺史部下辖最西侧的郡国,西与冀州的清河国、北与冀州的渤海国相接,南面则连着兖州的东郡,泰山郡和济北国。刘备东屯齐,这是公孙瓒的势力进一步南扩之举。而这时曹操为报父仇攻打陶谦,陶谦向田楷和刘备求助,当时中国北方的军事集团组成了敌对的两个阵营,袁绍、曹操和刘表为一方,而公孙瓒、陶谦、袁术为另一方,按照同盟关系的要求,刘备和田楷都派出兵马相助。刘备此时有本部兵马千余人,还有少量从幽州跟过来的乌丸和其他少数民族骑兵部队,沿途又得饥民数千人,可以说单从兵力而论,此时的刘备已跻身为二线军阀。陶谦为了引刘备为外援,又拨给刘备四千丹阳兵,这时刘备从实际利益考量,脱离了公孙瓒集团而改投陶谦,虽说公孙瓒和陶谦属于同一阵营,但这种行为毕竟不算光明正大。陶谦则投桃报李,上表推荐刘备担任豫州刺史,驻扎在小沛。

  也是在这个时候,一直跟随刘备的田豫以自己母亲年老为理由,决意要离开刘备。田豫为什么要走,很可能是他从刘备的举动中咂摸出了什么,至于母老不过是个借口。刘备也多半猜测到田豫一走就不再回来,所以在与田豫临别时涕泣相送,并说了一句:“恨不能与君共成大事也。”
  日期:2016-11-24 17:55:37
  005
  刘备为什么会在这时哭?这其中除了对人才的惺惺相惜外,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不妨拿另外一位在此时离开刘备的人物做一比较,此人正是后世扬名的赵云。

  赵云早年投奔公孙瓒,被公孙瓒派来随同刘备与田楷一起抵抗袁绍。刘备善于结交人才,在这时也得到了赵云的高度认可。后来赵云兄长去世,赵云以此要回家奔丧,刘备知道赵云对自己十分敬重,所以与赵云握手而别,赵云表示:“终不背德也。”后来当刘备再次投奔袁绍时,赵云果然来邺城寻找刘备,实现了之前许下的诺言。
  刘备没有面对赵云哭而对田豫哭,除了知道田豫对自己的依附没有赵云强烈外,更与这两人表现出的才能密切相关。赵云秉性持重,做事严密又有武勇,具有优秀的执行力,是可以做为猛虎爪牙的人选。比如刘备在袁绍帐下时,秘密派遣赵云召集了数百人作为自己的私人部曲,这几百人进进出出,作为军事首脑的袁绍居然闻所未闻,可见赵云的能力所长。正因为如此,很长一段时间赵云都是充当内卫队长的角色,负责保护刘备家小。而田豫既有智计,又有战略眼光,前者从田豫以汝南太守督青州诸军堵截东吴军队可见。当时东吴军队与辽东公孙渊达成同盟,孙权委派将军贺达等从海道进军,田豫按照往年的气象推测,每年到年末的时候海上风高浪急,东吴军队返回时一定会贴近海岸行驶,这样便会经过突悬海中的成山。当时的成山还是少有人开发的荒芜之地,曹魏在此也没有什么战备。田豫到了之后立刻下令军队屯驻险要,准备作战。其他将领觉得东吴军队尚未到来,认为这是平地待贼的愚蠢举动,但不料东吴军队退军时果然从此经过,田豫因此打了个大胜仗。而他富有战略眼光则是劝说鲜于辅归顺曹操。公孙瓒被袁绍击败破灭之后,素得人心的鲜于辅被推为太守,当时北方豪强众多,形势尚不明朗,鲜于辅不知所从,又是田豫主动劝说鲜于辅说曹操一定能平定天下。鲜于辅于是投奔曹操,果然大获重用,而曹操最终也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而在此战之前袁绍势力庞大,连曹操自己的部曲都有多人缺乏信心,很多人背着曹操与袁绍暗通款曲,田豫能在此时看清形势,足见他的见识。

  而刘备起家时的元老部从中,敢于在战场上奋力搏杀的不乏其人,关羽、张飞武艺壮猛,有熊虎之姿,为世人所称之万人敌,但刘备属下缺乏高级战略人才,因此征战多年始终未能取得一块牢固的根据地,因此就此时的刘备而言,田豫的战略价值恰好能弥补团队的短板,所以刘备才要极力挽留,挽留不成流下眼泪正是此时复杂心境的写照。
  日期:2016-11-25 17:43:23
  006
  第二次却是为养子刘封。刘备早年东征西走,,正室夫人连续没了好几个,却始终没给他带来一个儿子。及至刘禅在荆州出生时,刘备已然是四十七岁的中年人了。在此之前刘备因为没有继承人,就收养了罗侯寇氏(注:东汉有记载被封为罗侯的有邓骘和窦瑰,二者皆自杀国除,寇氏罗侯始封者未详其人)的后人,更其名为刘封。刘备出兵入川时,刘封没有随同刘备一起行动,只是当刘备从葭萌征讨刘璋时,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从荆州出发,协助刘备平定白帝、江阳、江州等地,刘封亦在此时随同行动,当时他二十出头,正是当打之年,又有武艺气力,这一路大军进兵很顺利,所过之处战无不克。所以在益州平定之后,刘备酬劳属下之时拜他为副军中郎将。

  刘备攻打汉中时亦携带刘封出征。按照《魏略》的记载,刘备当时驻兵于山头,数次派遣刘封下山来搦战。曹操就骂道:“卖草鞋的乡中小儿,只会叫你的假儿子出来抵挡我吗!等着我喊我家黄须儿(曹操第三子曹彰)来,让他来攻打你们。”但是等曹彰星夜赶来的时候曹操已经退军,历史上没上演到底是刘备的假儿子还是曹操的真儿子更厉害的好戏。
  刘备全据汉中之后,派遣宜都太守孟达进攻房陵,孟达不负所望,攻杀了曹操所署的房陵太守蒯祺(按:此人是诸葛亮的大姐夫),孟达将要继续进兵上庸时,刘备担心孟达独力难任,同时也对孟达不大放心,于是派遣刘封从汉中出发,顺沔水东下统领孟达诸军,和孟达在上庸会合。刘备同时委派的还有刚刚在广汉郡郪县、犍为郡资中县讨平盗贼马秦、高胜叛乱的兴业将军李严,他的作战任务也是进攻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举城而降,刘备即任命申耽为征北将军,仍领上庸太守员乡侯,而以申耽之弟申仪为建业将军、西城太守。刘封则因为战功晋升为副军将军。

  同年,前将军关羽率领荆州大军北征,进攻屯兵樊城的曹仁,并且水淹于禁所督七军,并进斩名将庞德,中原为之震动,曹操一度有迁徙许都的打算。关羽发信给刘封和孟达,要他们出兵相助,但二人均推辞说郡县刚刚归附,还不大稳定,因此没有听从关羽命令。没过多久,关羽在曹操和孙权的联手绞杀下失败,荆州沦丧,刘备暗恨刘封、孟达坐视不救。而刘封和孟达这时又起了矛盾,刘封派人抢夺了孟达鼓吹,孟达既害怕刘备降罪,又怕刘封翻脸,所以一怒之下就率领属下归顺了曹氏。当时曹丕新即王位不久,而且早就听说过孟达的大名,派去考察孟达的勋贵都夸奖孟达是个干才,因此他善遇孟达,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以孟达为太守。

  孟达叛降之后,立即写信招降刘封。孟达文笔极佳,看他辞刘备的书信和推荐王雄的表章,文采极富观瞻,他给刘封的书信中最为厉害的一句是“势利所加,改亲为雠,况非亲亲乎!”意思是在利害关系的逼迫下,即使是亲人也有可能为仇雠,何况你和刘备的关系还不是亲生父子的关系呢!刘封对此不肯听从。然而此时申耽、申仪先后归降魏国,刘封难撑大局,只有败走成都。
  日期:2016-11-26 18:36:21

  007
  刘封回到成都后,形势倏然而变。本来他在上庸时为守卫疆场的边将,但现在地方丢了,又激反了孟达,已经成为了国之罪人。刘备责备刘封没有救援关羽,又数落他逼反了孟达。本来按照刘备的意思很可能就此揭过,但诸葛亮却对刘封大不放心。刘封个性强硬刚猛,不易受人控制,若是刘备百年之后将成为刘禅的重要威胁,于是极力劝说刘备杀掉刘封。这下真应了孟达的言论,干儿子再亲也比不过亲儿子,为了亲生儿子这不听话的干儿子不要也罢。刘备因此决意赐刘封自裁。刘封到这时懊恼不已,回想起孟达劝告他“以足下之才,弃身来东,继嗣罗侯,不为背亲也;北面事君,以正纲纪,不为弃旧也;怒不致乱,以免危亡,不为徒行也”的话,懊悔地说了一句:“恨不用孟子度之言!”然后自杀身亡,时年约三十上下。

  毕竟父子一场,刘备在这时流了眼泪,这倒不见得是虚伪之举,因为双方毕竟有十多年的交集,刘封可以说是刘备看着成长起来的,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最后杀刘封也不是因为他罪责太大到了非杀不可的地步,完全是因为要给刘禅腾位子而做的无奈之举。刘备这场哭正是为此而发,但哭过之后也就算了,因为刘封论才能在当时人才济济的刘备帐下(注:蜀汉当时尚未立国)实在算不了什么,而刘备对他的亲情又有三个亲生儿子可做转移,因此这次哭只能算是一时情绪宣泄,算不上真正的悼心之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