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祭坛上的游戏——中国古代宫廷政变

作者: 庶民意

  日期:2017-02-18 22:42:00
  前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天下,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于是创立了“皇帝”名号,自称始皇帝。自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皇帝权力至高无上,自然成为野心家竞相追逐的终极目标。宫廷内部,除了皇帝之外,还活跃着几种角色:皇子、宗室、大臣、宦官、后妃、外戚。他们围绕权力,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角逐和较量。然而权力的游戏是一种极为危险的游戏,谋划宫廷政变更是极具危险性。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弑君篡位是大逆不道之事,历代法律将弑君之罪列为极刑之首。阴谋家和野心家发动宫廷政变时都冒着身家性命的危险,政变无论成功或失败,均伴随血腥屠杀。

  由于政变的危险性,策划者往往绞尽脑汁,采用各种谋略和手段,以便有效、迅速、隐秘、安全地实施政变计划。在中国古代的历次政变中,政变发动者采用谋杀、兵变、假造符谶、伪造遗诏、禅让、树立傀儡等手段,前代的政变手段被后世仿效,新的政变方式又被不断创造来。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政变方式。
  第一种,谋杀。谋杀是在隐秘的状态下直接将政敌从肉体上加以消灭,从而实现权力转移。暗杀的目标首先是在位君主,当拥有合法继承权的继承人或者处于有利地位者急于黄袍加身时,谋杀便成了迅速实现即位的有效途径。谋杀是一种迅速简捷的手段,但其适用范围极为有限。暗杀的对象,大多身居高位,戒备森严,高度重视自己的安全。而谋杀者冒着极大风险暗杀,他们必须事先看到暗杀结果会带来极大的权力,否则便不会贸然从事。春秋末期公子光派刺客专诸暗杀吴王僚,专诸将鱼肠剑藏在鱼腹中,趁上烤鱼之机刺杀了吴王僚,由此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史称吴王阖闾。明末,明熹宗朱由校病重,他召见弟弟信王(朱由检),命他继承皇位。当时魏忠贤擅权,政局未定,“王(朱由检)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朱由检(崇祯皇帝)感到很危险,自己随身携带食物,不敢食用宫中饭菜。历来处高位者都十分谨慎,没有适当的时机和条件,暗杀很难成功。

  第二种,兵变。兵变是在合法的借口下,公开运用军事手段,逼宫弑君,实现权力转移。有的兵变通过否认在位君主的血统、否认现政权的合法性,使其行动得到正统观念的认可。西汉初年,吕后“驾崩”不久,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等人发动兵变,诛灭诸吕,“大臣相与阴谋,以为少帝及三弟为王者皆非孝惠子,复共诛之,尊立文帝。”(《前汉书》)大臣们以皇帝及他的三个弟弟都不是孝惠帝儿子为由,将他们全部杀死,立刘邦的儿子刘恒为帝。

  也有的兵变发动者有意制造混乱局势,然后以平息变乱的面目出现,将弑君谋逆的罪名推卸于人,享用兵变成功果实。南朝宋文帝打算废黜太子刘劭,刘劭闻讯后抢先发动政变。他假传圣旨,以宫中发生谋反前去讨伐为名,勒兵夜闯皇宫。这天晚上,宋文帝刘义隆与其亲信徐湛之议事,天明蜡烛还没有熄灭。值班卫兵尚在睡觉,刘劭亲信张超之率众径奔合殿中阁,杀死宋文帝和徐湛之。杀父弑君后,刘劭仓促即位,下诏称宋文帝死于徐湛之、江湛二人之手,他起兵是为父报仇。兵变受害者反被诬为兵变的发动者,而兵变的策划者摇身一变成为兵变的平息者。当然,刘劭也没有好结果。刘劭三弟刘骏在江州称帝起兵。破城之日,义军先当着刘劭的面杀掉其四个儿子,让其体验骨肉被残杀的痛苦后,又将其斩杀。

  第三种,树立傀儡,幕后掌控。争权夺位的斗争往往伴随谋杀一类的恐怖活动,凡以下杀上者,古人谓之“弑”,并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之事。有的政变胜利者迫于舆论压力,并不直接出面,而是树立傀儡,自己在幕后掌控,一旦时机成熟,就取而代之。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以谋反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随后,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废曹芳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掌权。曹髦不甘心当傀儡皇帝,对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朕不能坐受废辱,卿等可助朕讨之!”王经上奏说:“不可。古时鲁昭公因不能忍受季氏专权,出兵讨伐,失败后出走,丢掉国家,被天下人所耻笑。如今权柄掌握在司马昭之手已经很久了,内外公卿,不顾顺逆之理,阿附奸贼,也不是一天。陛下宿卫寡弱,无用命之人,若不隐忍,祸莫大焉。且宜缓图,不可造次。”曹髦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便死何惧!”王沈、王业见曹髦不肯听从,就去报告司马昭。曹髦随即拔剑登辇,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三百余人鼓噪而出。司马昭心腹中护军贾充从外而入,与曹髦战于南面宫阙之下。曹髦举剑奋击,他虽然没有武艺,但他是天子,贾充手下士兵都不敢与之交手。贾充对他们说:“司马公养你等何用?正为今日之事!”骑督成倅之弟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要死的还是活的?”贾充说:“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成济听罢,挺着长戈,跃马冲去,一戈刺死曹髦。

  政变发生后,司马昭装着悲痛欲绝,以头撞辇大哭。他召集大臣商议,尚书左仆射陈泰提议:“只有杀掉贾充,才能稍稍谢罪天下。”司马昭考虑了半天才说:“你再想想轻一点的办法。”陈泰说:“我的话只有比这更进一步的,不知道更轻的办法。”司马昭不再说话了。弑杀曹髦后,司马昭改立常道乡公曹奂为天子。为了掩盖内幕,司马昭将成济兄弟作为“替罪羊”诛杀,诛灭全族。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宫廷玩权力角逐的游戏,就如同在权力的祭坛上玩游戏,要么登上权力巅峰,成为被万人膜拜的皇帝,要么成为任人鱼肉的祭品。
  本书撷取中国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十次宫廷政变,深度解析在权力场上上演的一幕幕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夺权大戏,让你读懂历史的宿命和轮回,读懂政治的面子和里子,读懂人性的褶皱和隐密。
  本书资料来源以《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为主,资料不足则参考野史笔记和实录,如《吴越春秋》、《明史纪事本末》、《清实录》等。本书属于历史普及读物,作者力图以真实可信的资料、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大家在轻松中了解历史。
  日期:2017-02-20 01:04:32
  一、公子光刺杀吴王僚
  1兄终弟及 公子光心理失衡
  吴国王族本与周王室同出,他们的始袓是周文王的伯父古公亶父。相传古公有三个儿子,长曰太伯,次为仲雍,小者季历。季历生姬昌——后来的周文王。古公预见到姬昌将来会有作为,想传位季历,以便将来季历传位姬昌。太伯、仲雍知道古公这个意图,就自动让贤,托名外出采药,跑到江南“荆蛮”之地。当地土著举他们为君长,自称勾吴。太伯死,仲雍立。到商周之际,勾吴在梅里(今锡市内)建造城郭,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春秋时期,吴国的疆界已经非常大,占据了江苏的大部、安徽和浙江的小部,成了一个东方大国。公元前585年,吴国传到了吴王寿梦,从太伯传至寿梦经过了十九世。

  寿梦年老时,遇到和老祖宗古公亶父一样头疼的问题。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夷昧、四子季札。季札在寿梦四子中最贤明,因而深得寿梦宠爱,寿梦想要把王位传给季札,可是季札不肯接受。吴王寿梦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九月,寿梦去世 ,诸樊“摄行事当国”,代理执行政务。诸樊服丧期满后,让位于季札,季札极力推辞。吴国人坚持拥立季札为国君,季札不得已,抛弃家室跑去种田。吴王诸樊把都城迁到姑苏(今江苏吴县),建立城郭宫室。

  人们为什么拥戴季札呢?因为季札是一个贤能的公子。吴国处于春秋各国边缘,文教非常薄弱。季札曾经游历中原,对各诸侯国的音乐分别进行过精辟的评论,拥有优越感的中原诸侯因此对吴国刮目相看。季札出使郑国的时候遇到了重臣子产,二人一见如故。季札对子产说:“郑国的执政者生活奢侈,这是无法持久的。贵国的国政必将要落到您的身上,您他日为政,一定要谨慎以礼治国,不然郑国将败。”

  季札出使徐国,徐国国君非常喜欢季札的佩剑,想要索取,但又不好意思明说。季札看出来了,但因还要到中原各国去出使,就没有把剑送给徐国国君。季札返回吴国时又经过徐国,徐国国君已经死去,季札就解下宝剑,挂在徐国国君坟墓上的树上。随从不解,问道:“徐君已经死了,那宝剑给谁呀!”季札说:“我心中早就已经把佩剑送给徐君了,怎能因为他死而违背自己的心愿呢?”季札出使中原诸侯国一周,满载盛誉而返,大大地风光了一回,时人都尊称他为季子。

  季札是一个不贪恋权力、闲云野鹤般的人物。当诸樊的生命也走向终结的时候,权力问题就出现了。诸樊将自己定位为“看门人”,虚位以待弟弟季札。一旦季札想即位的时候,诸樊就会将王位“物归原主”。诸樊见季札仍然无意继位,就不立太子,规定王位依照兄弟次序传递下去,希望最后把国君的位子传给季札。诸樊死去以后王位传给了余祭。公元前531年,余祭去世,余眛继位。余眛四年(公元前527年)去世,季札还在壮年,朝野拥戴季札登位。季札还是逃避不肯就位,他说:“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逃回他的封地延陵。

  吴人说:“先王有命,哥哥做国君去世了由弟弟继位,一定要把君位传达到季子。如今季札让位而逃,而王余昧最后被立为君,现在他既已去世,应当由他的儿子代立为君。”吴国人拥立余眛的儿子僚为国君。兄终弟及的次序没办法继续了,僚于是成为吴王。
  诸樊的儿子公子光非常不满,公子光认为按照子承父业的次序,王位应该回到长子这一系,由自己即位。因为吴王僚的实力比公子光强大,并且得到广泛支持,公子光在僚即位之初表面上支持吴王僚,不敢轻举妄动。暗地里,公子光秘密蓄养谋臣武士,以求推翻吴王僚自立。
  吴王僚执政13年,带领吴国稳步迈进强国之列。尽管吴国与中原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但很少有诸侯拿正眼去看它,这种状况在晋国实行“联吴制楚”战略后才得到扭转。当中原国家停止了战争,尤其是晋、楚两大国40多年内没有再发生战争时,外交的中心转移到了东南地区。
  吴王僚和公子光都是一时人杰。吴王僚二年(公元前525年),公子光帅军攻伐楚国,结果打了败仗,而且还丢了先王生前的坐船。公子光率领余众偷袭楚军,又重获先王坐船,然后回师。

  吴王僚八年(公元前519年),吴王僚率公子光等兴兵进攻楚国控制的淮河流域要地州来(今安徽凤台)。楚平王命司马薳越率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前往救援,令尹子瑕带病督军。进军途中,子瑕病亡,薳越被迫回师鸡父。此时,吴王僚移军钟离,寻找战机。
  公子光说:“诸侯跟随楚国的很多,但都是小国,他们是因为害怕楚国,才不得已前来。胡国、沈国的国君年幼而浮躁,陈国大夫夏啮年轻力壮,但是生性愚顽,顿国和许国、蔡国憎恨楚国的政令。楚国令尹死亡,军队士气低落。代理统帅薳越出身低贱却受宠信,难以统驭全军。七国共同参加战却不同心,楚国可以战胜。如果分兵先攻打胡国、沈国与陈国,三国一定率先逃跑。三国失败,诸侯军队的军心就动摇了。诸侯混乱,楚军必定奔逃。请让先头部队收敛威势,诱敌深入,后续部队巩固军阵整顿师旅,再图进取。”

  吴王采纳公子光建议,迅速向楚联军逼近,在古代用兵忌讳忌的晦日——七月二十九日,突然出现在鸡父战场。吴王以左、中、右三军主力预先埋伏,中军由吴王僚率领,公子光率领右军,公子掩余率领左军,以不习阵战的三千囚徒为诱兵攻胡、沈、陈军。两军刚一接战,吴国诱兵就溃退而逃,三小国军队贸然追击,很快遭到伏击而失败,吴军俘获胡、沈两国的国君和陈国的大夫啮。这时,吴国又施计策,故意释放俘虏,让他们逃回联军营地,造谣说国君被杀。吴军在后面乘胜擂鼓,呐喊进攻,许、蔡、顿等军丧失斗志,不战自溃。在后面督战的楚军原本想以小国军队为掩护,还没来得及列阵就受到前面溃军的猛烈冲击。楚军溃不成军,大败而回。吴军夺取了州来。

  在吴国朝野看来,公子光是一个能臣干吏。但功劳越大,公子光的心理就越不平衡,他越发认为吴王僚抢夺了自己的宝座。

  日期:2017-02-20 01:13:16
  2 平王杀父 伍子胥发誓灭楚
  公子光手中最锋利的武器不是腰间的佩剑,而是伍子胥。吴王僚五年(公元前522年),逃亡在外的楚国人伍子胥前来投奔吴国。
  伍子胥名员(yún),父亲叫伍奢,哥哥叫伍尚。他们的先祖伍举因向楚庄王直言诤谏而显贵,伍举的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气。
  楚平王的太子名建,楚平王派伍奢做太子的太傅、费无忌做太子的少傅。费无极得不到太子宠信,就想谗害太子建。平王派费无忌到秦国去为太子建娶亲,待嫁的秦国女子长得很漂亮,无忌赶回来报告平王说:“这是个绝代美女,大王可以自己娶过来。”平王便自己娶了那位秦国的女子,对她极为宠爱,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轸。平王又另外给太子娶了一个齐国女子。
  费无忌离开太子侍奉平王,他担心有朝一日平王死后,太子继位会杀掉自己,就在平王面前谗毁太子建。这时,太子建的母亲蔡氏失宠,平王越来越疏远太子建。后来平王将太子派去驻守城父,让他守卫边疆。
  费无忌整天在平王面前讲太子的坏话。他说:“太子因为秦国女子的缘故,不可能没有怨恨之心,希望大王有所戒备。太子在城父统帅军队,对外勾结诸侯,恐怕会打进来造反作乱。”
  平王就召来太子太傅伍奢审问。伍奢知道是费无忌在平王面前说了太子的坏话,便劝谏平王说:“大王怎能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
  费无忌说:“大王如果现在不制裁他们,他们的阴谋就会得逞,大王将很快被他们捉住。”
  平王就把伍奢关进监牢,又派城父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奋扬派人先去告诉太子说:“太子赶快走,有人来杀你了。”太子建逃到宋国。
  费无忌对平王说:“伍奢的两个儿子都很贤能,如果不把他们杀掉,将是楚国的祸害。大王可以拿他们的父亲作人质,把他们召来。”
  平王派人对伍奢说:“如果你能够把两个儿子招来,大王可以放过你。”

  伍奢说:“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尚,小儿子叫胥。长子伍尚性情和顺温厚,如果听到我召见他,马上就会来。次子伍子胥少好于文,长习于武,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他知道来了会被给抓起来,肯定是不会来的。”
  楚王派人去召伍尚、伍子胥,说:“你们来了,我就饶你们的父亲活命,你们不来,我就杀死你们父亲。”
  伍尚准备前去,伍子胥说:“楚王之所以要召我们兄弟去,并不是真的想让我们父亲活命,只不过是怕我们逃脱会留下祸患,因此想用父亲作人质把我们骗去。我们俩一到,父子就都会被处死,这对父亲有什么好处呢?不如我们投奔别的国家,借别国的力量为父亲报仇雪恨。现在我们前去被杀死,就什么也干不成了。”
  伍尚说:“我也知道即使我们去了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但是现在我们不去,以后如果不能报仇雪恨,就会被天下人耻笑,那就后悔莫及了。”他对伍子胥说:“你逃走吧!你报杀父之仇,我前去赴死!”伍尚随即被捕。
  使者追上伍子胥,伍子胥拉开弓搭上箭对准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说:“回报平王,欲国不灭,释吾父兄;如若不然,楚国将成为废墟。”使者逃跑。
  伍奢听说伍子胥逃走,说道:“楚国从此将要为战争而吃苦头了。”伍尚被押到国都,平王将伍奢和伍尚杀死。
  伍子胥听说太子建在宋国,就到宋国找到了太子建。宋国正发生内乱,伍子胥就和太子建一道又到郑国,郑国国君郑定公对他们非常优待。太子建又到晋国去,晋顷公说:“太子与郑国相亲善,郑国也很信任太子,如果太子能为我作内应,那我们一定能够把郑国灭掉。灭掉郑国,就把郑国封给太子。”
  太子建心动了,这么好的事情怎么偏偏落在自己的头上?太子建回到了郑国,在郑国做起了内应。这时,太子准备杀掉自己的一个随从,随从知道他们的密谋,就报告了郑国,太子建被郑定公杀死。伍子胥与太子的儿子胜逃往吴国都城姑苏城。
  公子光想谋杀王僚,但没有找到合适的人,为了暗中求访能人,他找到一个叫被离的人。被离善于相面,公子光任命他为管理市场的官吏。
  有一天,姑苏城街道上传来了凄凉悲切的箫声。被离跑出来一看,大吃一惊,他说:“我相过的人多了,还从没见过这种相貌的人!”此人正是伍子胥,被离请伍子胥入室上坐,伍子胥一再谦让。被离说:“我听说楚国杀了忠臣伍奢,他的儿子伍子胥逃往别国,大概就是你吧?”伍子胥犹豫着没回答。被离又说:“我不是想害你的人。我看你相貌非比寻常,想替你找到取得富贵的地方。”伍子胥承认了自己确实是伍子胥。

  被离将伍子胥引荐给了公子光。当时公子光正谋划夺取王位,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实力差距。姑苏城里遍布忠于吴王僚的军队和大臣,他的力量太弱了。正在公子光头疼的时候,他抬头看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花白的头发,魁梧的身材,一双逼视前方旁若无人的眼睛。
  伍子胥的实际年龄远远比他的外表要年轻。侥幸逃生后,报仇心切和艰苦的生活让伍子胥过早地衰老。伍子胥出逃到吴国的过程充满传奇色彩,民间传说有很多,“芦中人”、“过昭关”、“一夜白头”等等,他是九死一生才逃奔到吴国的首都姑苏。在姑苏街头,伍子胥最初以吹箫卖艺为生。

  伍子胥通过公子光的关系求见吴王僚,吴王僚认定伍子胥是个人才,拜他做吴国大夫。伍子胥复仇心切,他强烈建议兴兵伐楚,并愿意充当先锋。吴王僚被他说动了,同意出兵伐楚。
  公子光去见吴王僚,他说:“万乘之主,不为匹夫兴师。伍子胥因为父兄被楚王杀死,才劝说大王进攻楚国,他只不过是想替自己报仇而已。楚国并不能一举攻破,战胜则伍子胥可以报仇, 战败我们就要遭受耻辱,千万不能这么草率。”吴王僚冷静想想,认为伐楚的时机的确尚未成熟,便收回了伐楚的决定,并对伍子胥有了看法。
  伍子胥大为失望,公子光暗暗高兴。伍子胥发现了公子光的不臣之心,知道他想杀死吴王僚自立为王,在这种情形下不便再讲对外采取行动。既然只有公子光登位之后才能攻打楚国,那么他首先应该尽力帮公子光夺得王位。
  公子光又对王僚说:“伍子胥因为您不肯发兵,心怀怨恨,不能再任用他。”伍子胥辞去大夫的官职,王僚同意伍子胥辞官,赐给他阳山一百亩的田地。伍子胥和公子胜就去阳山种地。

  日期:2017-02-20 01:14:38
  公子光暗中去阳山见伍子胥,赠送他不少米面布匹绸缎,他问伍子胥说:“你从楚国走到吴国,一路上见没见过像你这样文武双全的人?”
  伍子胥说:“某何足道,我见过有个叫专诸的人,才真是个勇士!”
  公子光说:“我想请你把专诸介绍给我作朋友。”
  伍子胥说:“专诸住的地方离这儿不远,现在召唤他,明天一早儿他就会来见您。”
  公子光说:“既然是才勇之士,我应当现在就去登门拜访,怎么能叫他求见我呢?”说完就和伍子胥同坐一辆车,直奔专诸家。
  专诸是堂邑(在今江苏六合县北)人,伍子胥从楚国出逃前往吴国时在路上碰上了他。当时专诸正要和人搏斗,他逼近对手时,有万人之气,势不可挡。旁边好多人怎么劝也劝不住,他的妻子忽然喊了他一声:“专诸,不许这样!”专诸马上就停止搏斗,回家去了。

  伍子胥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你听见一个女人的声音就半途而退了呢?”
  专诸说:“你的话怎么这样鄙陋呢?屈一人之下,必伸万人之上。”
  “屈一人之下,必伸万人之上”。专诸虽然只是一个市井屠户,但他有远大的理想,他也想成就一番功业。能说出这种话的人,绝不会是普通人。伍子胥观察他的相貌,只见他眼眶深凹眉额凸出,老虎一样的胸膛熊一样的脊背,性格凶猛,知道他是个勇士,就想和他结交。他请求拜见专诸的母亲,专诸把妻子、儿子叫出来和伍子胥见面,然后专诸杀鸡做饭,大家像一家人那样亲热。
  公子光见到专诸后,便派人每天送粟肉,每月送布帛,还不时问专诸母亲需要点儿什么,专诸非常感激他。一天,专诸去见公子光,对他说:“我是个村野百姓,承蒙公子尽心照顾,没什么可报答的,如果有什么需要请尽管吩咐,我万死不辞。”士为知己者死,公子光和伍子胥都对他有知遇之恩,堂堂男子汉大丈夫,岂能知恩不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