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宝鉴解红楼:红楼梦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作者: 正气歌声

  日期:2017-02-26 21:26:00
  《红楼梦》的时代背景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自从其问世以来,就以其深厚的艺术性和广泛的社会性赢得了无数的读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明珠之一。
  对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其时代背景都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其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就拿同样闻名于世的明代“四大奇书”来说,如果不懂得其背后的时代背景,也不可能很好地理解作品本身。《水浒传》的背景是北宋末年,正是一个道德败坏、群寇峰起的乱世,也正因为如此,“乱由上作”,高层的腐朽没落引来的是底层的动荡不安;《三国演义》的时代背景就更为明显了,是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的这段乱世,寄托了作者对明君贤相政治的向往,指望明君贤相出来救世;《西游记》的背景表面上是唐代,实际上却是明中后期的社会风气,作者借唐僧取经的故事来影射明代社会的种种弊端,作者尤其对道教作了十分辛辣的嘲讽,甚至连皇帝也不放过,调侃道“想必是道士做了皇帝”;《金瓶梅》的时代背景表面上是北宋末年,其实上却暗指明代中后期,借用西门庆这样一个中下层的商人的家庭生活来反映种种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故。

  和这“四大奇书”不同,《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却很难看得出来。作者也故意故弄玄虚,故意说此书“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而更多的读者受主流红学家的影响,认为《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清中叶,作者写出的正是清中叶的一个典型的富贵人家的兴衰变幻。对此,笔者并不敢苟同。
  笔者认为,《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并不是主流红学所说的清中叶,作者其实已经在书中交代得清清楚楚,就差明说了!其实,《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就是一个“末世”!
  “末世”这个词在第一回中就已经出现,后来反反复复地在书中数次出现。在第一回是这样介绍贾雨村的“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
  在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境情》中,关于探春的判词是这样的“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在这里又出现了“末世”。紧接着在王熙凤的判词中中写道“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再次出现了“末世”。
  由此可见,《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就是一个“末世”。而红学家们所说的清中叶,正是清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和“末世”是格格不入的。此时的清王朝正处于所谓的乾隆盛世的巅峰期,并无一丝一毫的衰败的迹象。清王朝由盛转衰是从乾隆晚期开始的,而此时,红学家们所说的曹雪芹早就已经死去多时了。而清王朝的“末世”要等到一百多年后的光绪和宣统年间,哪怕曹雪芹再具备先见之明,恐怕也看不到那么久远的未来吧?

  说到这里,恐怕有人会说。因为曹雪芹不仅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早就看到乾隆时期的外表风光,实则内部腐朽不堪,整个封建社会已经到了末期,《红楼梦》所说的“末世”并非指某个朝代的末世,而是指整个封建社会的末世。

  对这样随意拔高作者的说法,笔者无法苟同。众所周知,清王朝以及中国帝王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更替完全不同。以前的王朝更替是旧的王朝死去,新的王朝在其基础上继续下去。如果不是西方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带来了屈辱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民主思想和先进的制度,恐怕中国的王朝更替还会继续下去,清王朝也极可能并非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而这些重大的历史转折,恐怕并非曹雪芹这样的一个生活在清中叶的人(假定红学家们所说的曹雪芹确有其人的话)所能预料得了的!

  那么,《红楼梦》里面所说的这个“末世”,究竟是指什么呢?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以解答,实际上作者已经在书中给这个“末世”加上了特定的限定语,只要了解到这些限定语,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末世”的第一个限定语是“白骨如山”。在第八回《比灵通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作者通过所谓的后人作了一首嘲讽通灵玉的诗,最后两句是“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这两句诗相当重要,甲戌本的侧批也作了批注“批得好。末二句似与题不切,然正是极贴切语。”由此可见这两句的重要性。
  一般的读者认为,这两句诗是写曹家被抄后的悲惨命运的。然而事实却是,虽然曹家被抄,一下从富贵人家变为穷困潦倒的底层百姓,但曹氏一门大多数人还是活了下来,远没有到“白骨如山”的地步,更谈不上什么“忘姓氏”了!即便有人会说,这恐怕不仅仅是指曹家,而是指当时的社会状况。但这也完全不符合。乾隆时期虽然也有一些零零星星的战争,但整个社会还是比较安定的,尤其是富庶的江南地区,根本不可能会有什么“白骨如山”以至于“忘姓氏”的惨剧。

  那么这个“白骨如山”究竟是指什么呢?对这个问题,笔者暂且不答,且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末世的第二个限定词“虎兕相逢”!
  “虎兕相逢”这个词出现在第五回中贾元春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在“虎兕”两个字的夹缝处,甲戌本批了两个字“显极”,说明这“虎兕”两字太过耀眼了。

  “虎兕”出自于《论语•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虎指老虎,兕,指古代犀牛一类的兽名,兕的形状似牛,全身长着黑色的毛,头上只长着一只角。最早见之于《山海经》:“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虎和兕都是极为凶猛的野兽,两者相逢,必然会有一场恶斗。虎兕相逢即是指惨烈的战争!
  无独有偶,在明末清初的大诗人吴伟业(即吴梅村)所写的《悲歌赠吴季子》一诗中是这样写的:
  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十三学经并学史,生在江南长纨绮。词赋翩翩众莫比,白璧青蝇见排抵。一朝束缚去,上书难自理,绝塞千山断行李。送吏泪不止,流人复何倚?彼尚愁不归,我行定已矣!八月龙沙雪花起,橐驼垂腰马没耳。白骨皑皑经战垒,黑河无船渡者几?前忧猛虎后苍兕,土穴偷生若蝼蚁。 大鱼如山不见尾,张鬐为风沫为雨。日月倒行入海底,白昼相逢半人鬼。噫嘻乎,悲哉!生男聪明慎勿喜,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

  在这首诗中,诗人既提到了“白骨皑皑”,也提到了“前忧猛虎后苍兕”,和《红楼梦》提及的“白骨如山”、“虎兕相逢”惊人的巧合,而吴伟业所生活的时代恰恰就是一个“末世”!笔者认为,这个“末世”就是《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换句话说,《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就是明末清初的那个“白骨如山”、“虎兕相逢”的“末世”!
  众所周知,自清军入关以来,在征服中国的过程中,屠杀了无数生灵。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灭绝汉文化,摧毁汉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在顺治二年六月十五日(即1645年7月8日)颁布“剃发令”,称“自今布告之后,京师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满洲贵族叫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北方汉族人民被迫屈从。之后清军以武力迫使南方汉人也剃发,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顺治二年七月初九日(即1645年8月29日),清廷又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

  剃发易服引起各族人民,尤其汉人的强烈反对与抵抗,这遭致清廷的严厉处罚和血腥镇压,清廷在华东和华南等地区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满清转战烧杀37载,方才初步占领中国;短短三十余年间,使中国人口从明朝后期的两亿多减至顺治十七年的一千九百万,净减十分之九以上!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由于尸骨堆积太多,根本来不及掩没,以至于集中起来焚化,正可谓是“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在此过程中,战火纷飞、持续了数十年之久。满洲自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建国以来,一直到到1683年明郑沦陷,宁靖王朱术权殉国,大战小战连续不断。
  明清战争起自1618年后金与明朝在抚顺首次交锋,止于1683年明郑政权这场战争覆灭,最后一个汉家天下沦陷,历时半个世纪以上,其间大战、小战交替发生,从数十、数百人的武装冲突,发展为千万人的激战,再扩大到几十万人的殊死搏斗。它既有平原旷野上的往来冲杀,也有坚城之下壁垒森严的鏖战,从运筹帷幄,到决胜千里,规模之大,斗争之复杂,战局之多变,皆为亘古所少见。
  这样的规模巨大、持续数十年之久的战争用“虎兕相逢”来形容,真是太贴切不过了。
  由此可见,《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即是指明末清初的这个“末世”,这个“末世”是明王朝的衰败期和灭亡期,真是十分的贴切,而这个“末世”的两个限定词“白骨如山”和“虎兕相逢”也是恰如其分。只要对那段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会很轻易地得出这个结论。然而,许多人却因为对主流红学所说的清中叶说先入为主,看不到这些,真是“一叶障目,不识泰山”。
  也正因为“虎兕相逢”太过显眼,正如批语中所说的“显极”,程甲在改造《红楼梦》的时候,硬生生地将虎兕相逢改成了“虎兔相逢”,非常可笑地将贾元春这个极为重要的关键人物的死因写成了因病逝世,以至于和其曲子中所写的命运完全对不上号,真是失败至极的改造!但程伟元和高鄂等人恐怕也顾不得这许多了,他们恨不能完全抹去其中的时代背景痕迹,但越是这样,越显得不过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罢了!

  日期:2017-02-27 18:08:37
  南直召祸的实病

  确定了《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明末清初的那个“白骨如山”和“虎兕相逢”的“末世”之后,《红楼梦》这本在许多人眼里的“天书”也就变得十分的好理解了。
  在甲戌本第一回中有一条很奇怪的批语: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这个批语本身并不高深莫测,用的也是极其浅显的文字,却难倒了众多的红学家。
  那么这个“南直召祸”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主流红学家们给出的答案是让人啼笑皆非的。著名红学家吴世昌在《红楼探源》里推测:“大火无疑是一历史事实,可能发生在南京的某织造厂,也可能是江宁织造官邸起火。但曹的继位者隋赫德在奏报曹氏家产的摺子中,没有提及财物被焚等情况。曹寅的藏书也安然运到北京,看来这场火不像起于官邸。也许曹罡镏暗闹苯釉蚴钦獬〈蠡稹薄

  红学泰斗周汝昌的推测:《红楼梦》开卷表面上写“姑苏葫芦庙”失火,其实是隐言“南直招祸之实病”。所谓“南直招祸”就是指曹雪芹父辈曹钤谕蚴兮掷镂赫胸范K藏镀金狮子而招祸之事。
  笔者认为,他们的解释都实在太过牵强。
  为什么这样说呢?重点就在这个“南直”这两个字上。
  众所周知,“南直”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在而且只出现在明朝永乐年间以后。明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南京周边地区称为直隶。朱元璋死后,其孙朱允文即位,是为建文帝。其叔燕王朱棣在建文元年即发动“靖难之役”,从治所北平一直率军南下,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取而代之,登上了皇帝宝座,是为明太宗永乐帝(明世宗朱厚熜嘉靖时改庙号为成祖)。

  朱棣登基后,深感南方反对自己的势力根深蒂固,日夜焦虑而心神不定,而自己的根据地却在北平。于是即有了迁回北平的打算。经过近二十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在永乐十九年,朱棣将京城迁到了北平,并将北平改名为北京,而南京作为陪都。从此,大明帝国实行南北两京制,北京和南京周边皆称直隶,即是北直和南直。
  顾祖禹《二十一史方舆纪要》记载:“南直”为明朝应天府直属,相当于现在江苏、安徽和上海三地,是“南直隶”的简称。在明末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中就有“话说国朝(明朝)有一位官人,姓权,名次卿,表字文长,乃南直隶宁国府人氏”。( 《卷三 权学士权认远乡姑 白孺人白嫁亲生女》)
  满洲人建立清朝后,“南直”这个地名很快就消失了。清朝并没有两京,只有北京,北京周边称为直隶,而南京则称为江宁府,属两江总督的辖区。据红学家们考证出来的《红楼梦》成书年代是为清中叶,距离南直这个地名的消失已经百有余年矣!正如同现在的人不会讲察哈尔省、热河省、西康省一样,只有从民国时期过来的人才会对这些地名耳熟能详,甚至时常挂在嘴上之外,到了我们这代人,如果不是对历史特别有兴趣,恐怕早就将这些历史地名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吧!

  由此可见,《红楼梦》的作者和批者都应该是由明入清之人,他们对明朝念念不忘,仍旧将南京周边地区称之为“南直”,在批语中很是自然地写将出来。

  那个这个“南直召祸”到底是指什么事件呢?
  这个问题也并不难解,在上一回笔者论述了《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一个“白骨如山”、“虎兕相逢”的“末世”,更确切地说就是明末清初的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实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应该就是指清军在南方对我华夏进行的无数次的屠城!
  自崇祯十七年清军入关以来,清军在北中国可谓是势如破竹,如同秋天扫落叶一般,很快就席卷整个北中国,仅仅一年时间就拿下了半个中国。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满清也会很轻易地拿下南半个中国的时候,却遭遇到了极为顽强的抵抗!
  笔者认为,葫芦庙失火就是影射满清在南方的大屠杀,在第一回是这样写的“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
  《红楼梦》喜欢用谐音,比如甄英莲(谐音真应怜)、冯渊(逢冤)、卜世仁(不是人)等人名,这里的葫芦庙也应该是谐音——胡虏!
  满清以异族入关,其文化极为落后、野蛮至极,这从其开国君臣的名字就可见一斑。清名叫努尔哈赤,满语的意思是野猪皮,其弟舒尔哈齐,意是“小野猪”,另一弟弟雅尔哈齐,其意是“豹皮”。 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意为獾。其侄阿敏之子固尔玛浑,意为兔子。其嫡长孙杜度,意为斑雀。其外甥库尔缠,意为灰鹤。上述努尔哈赤家族中兄弟、子孙、外甥的名字,都同动物有关。这充分说明了满洲人毫无文化可言,是地地道道的野蛮民族!

  满洲人不仅在文化上落后,在制度也是。由于长期处于原始的渔猎时期,他们上层的统治方式也是极为野蛮而原始的,关内的华夏儿女视之为野蛮人,以“野人”称呼。在文化灿烂、制度先进的华夏看来,满洲人就是胡虏!
  本来天下是轮不到满洲人来占领的。然而,他们却幸运地像中了彩票一样,乘着明室衰微、中华内乱而发展壮大,继而在大汉奸吴三桂的指引下入关,如虎狼一狼吞食鲸吞了整个中国!
  满清初一入关,就在山海关一战中大败李自成的大顺军。北方各地看满清狼虎之师来者不善,纷纷献城削发,在北方6省并无过多杀戮。而这也与他们当时还算比较宽容的统治方式有关,也对自己能否占领全中国不太自信。
  随着一路势如破竹,满洲人越来越觉得中华可欺,其赤裸裸的野蛮本质暴露无疑。而此时的南方也展现出了较为顽强的抵抗力,而南明弘光政权定都南京,也成了满清统治者的一块心病。但自扬州冒出史可法顽强抵抗的势力,激怒了满清的统治者,于是在吞并南明江南七省过程才有惨无人道的杀戮,只是在扬州一地就杀害八十万人,一时间杀人盈野、血流成河,这也即是有名的“扬州十日”!

  当然,满清的大屠杀并不仅仅只在扬州一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在满清征服中国的十八年间,杀戮汉人在五千万以上,当真是丧心病狂、惨绝人寰!

  日期:2017-02-28 21:25:32
  《红楼梦》究竟是本什么书(上)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就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一举成为世间最为畅销的书籍,夺走了《三国演义》的至尊宝座地位,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尽管《红楼梦》拥有从上到下庞大的读者群,然而其主题思想却一直是个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那么,《红楼梦》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应该从这本书的本身去找答案。
  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乾隆时期的一位著名的藏书家戚蓼生为《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所写的序言吧: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试一一读而绎之: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而艳冶已满纸矣;状阀阅则极其丰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写宝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琊;写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笃爱深怜,不啻桑娥石女。他如摹绘玉钗金屋,刻画芗泽罗襦,靡靡焉几令读者心荡神怡矣,而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亵,不可得也。盖声止一声,手只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噫!异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彼沾沾焉刻楮叶以求之者,其与开卷而寤者几希!

  这个序言虽然很长,又是文言文,却一点也不难懂。戚蓼生提出了两点:一是《红楼梦》如《春秋》和《史记》一样,擅长用曲笔,而《春秋》《史记》都是极为著名的史书;二是《红楼梦》的写作手法是“盖声止一声,手只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也即是说《红楼梦》的文字,除了表面意思之外,在其背面还有一层意思,而这两条线索竟然是同时存在的!这本书有着极其重要的“弦外之音”!而他在序言中还提到了“盲左、腐迁”,稍微知道点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盲左是指春秋时期编写《左传》的鲁国史官左丘明,因其双目失明而称为“盲左”;“腐迁”指的是西汉时期最为著名的史学家、《史记》的编纂者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汉武帝施为宫刑(又称腐刑),故称之为腐迁。

  很显然,在这里戚蓼生将《红楼梦》比作《春秋》《左传》和《史记》,将其作者比作“盲左”和“腐迁”,其意思再明确不过,《红楼梦》就是一部史书!

  如果说这只是戚蓼生的一家之言也就罢了,可实际上,持相同观点的人远不止他一人,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藏家梦觉主人的序言:
  “辞传闺秀而涉于幻者,故是书以梦名也。夫梦曰红楼,乃巨家大室儿女之情,事有真不真耳。红楼富女,诗证香山;悟幻庄周,梦归蝴蝶。作是书者藉以命名,为之《红楼梦》焉。尝思上古之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邱,其次有《春秋》、《尚书》、志乘、檮杌,其事则圣贤齐治,世道兴衰,述者逼真直笔,读者有益身心。至于才子之书,释老之言,以及演义传奇,外篇野史,其事则窃古假名,人情好恶,编者托词讥讽,观者徒娱耳目。今夫《红楼梦》之书,立意以贾氏为主,甄姓为宾,明矣真少而假多也。假多即幻,幻即是梦。书之奚究其真假,惟取乎事之近理,词无妄诞,说梦岂无荒诞,乃幻中有情,情中有幻是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