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说过的话,今人谁能懂

作者: 渤海二行

  日期:2017-03-24 16:12:00
  那些年我们说过的话 今人谁能懂
  ---即将消亡和已经消亡的语言
  语言是生活的反映。

  一个人,从三岁到七岁,为语言的学习期。之后,随着生活环境,和生活的内容变化,语言的内容,和所运用的词语会有所变化。不过,三到七岁语言学习期间,所形成的遣词造句的方式,和语法习惯,却有很顽强的生命力,顽强到整个人的一生,都很难改变。
  很难改变,并不意味着,不能改变。随着生活内容变化,时间的推移,很多人在习惯养成时期的记忆,会变得模糊,甚至消失。从媒体报道出来的情况看,有不少小时候被拐卖的儿童少年,七八岁,甚至更大一点的,被拐卖了,会不记得自己的家乡,父母的姓名。对于以前的总总,只能留下模糊的回忆。然而一旦有一个诱发的契机,比如俗语所说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之前忘记的几乎所有语言,都能想的起来。

  能够跨越千年,甚至更长时间,而流传下来的语言,以官方的书面语言为主。
  从秦统一中国,到鸦片战争之前,官方的生活,并没有多少实质的内容变化。相应的,官方的书面用语,不管是语法,还是遣词造句,变化也不是太大。除了因为国都地点的不同,都城当地的语言词汇,多少会对当时的普通话,在词句方面形成一定的影响。
  对于民间的普通百姓来说,改朝换代带来的生活内容的变化,可以说是颠覆性的。除了因为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的变化,更多的是由于接触的人群不同而导致的。两千年的时间,前有南北民族隔江对峙,中有五胡乱华生民百余一,再有蒙元建国以华夏为牧场,最后有满清入关定鼎中原。随着接触人群的不同,生活的动荡,民间语言也就在这分分合合当中不断被动的变化。上古时期的语言,即使还有一些传承,大多已经面目全非,不被时人所认识了。

  就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而言,以上所举两千年的变化之和,恐怕也难与近四十年所发生的变化等量齐观。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以前,中国很大部分的农村,仍处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农业社会当中。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内容,与汉朝时期相比,基本上并没有本质的变化。由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进程,今天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这些巨大的变革,影响到原本以农村为主的民间语言,使其变得面目全非,变得日新月异,变得与时俱进了。

  日期:2017-03-24 16:24:12
  曾经,上中学学古文的时候,为了春秋战国之前的语言晦涩难懂,而大伤脑筋。那时候的书面语言,同样的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字词来表达。比如“我”,就有我、吾、余、予等不同的用法。当时为此大惑不解:为什么古人写文章这样费劲?“鱼我所欲也”为什么不是“鱼吾所欲也”?
  其实,这种现象,大抵是由于当时小国寡民,没有普通话所造成的。
  所以,秦的统一,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虽然对于当时生活在各诸侯国的人来说,是一种文化的入侵,和权利的欺压,但是对于我们今天的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真的是善莫大焉。否则,当时各诸侯国使用自己的语言,各地方言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今天的人们看古文,障碍会更多。像欧洲那样,一个一个的小国,到了今天,已经是互相不能理解的外语了。咱们今天出门旅游,从北京到河南,语言的沟通,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很大的问题。

  秦统一后,以咸阳为都城。书同文的意义在于,从此中国开启了“普通话”时代。虽然秦朝统治的时间只有很短的几十年时间,并不能真正地将陕西话推广到全国,但是随后的汉朝把都城建在洛阳,相距并不遥远。汉朝立国后,并没有把秦统一后的“同文”又改回去的记载,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汉朝的“普通话”与秦朝并没有太大区别。由于汉朝统治的时间足够长,足有三百多年,而且,汉朝在后世被全体中国人所推崇和承认,至今大家都以汉人自居,足见大家对于汉朝的认同。

  这样长的统治时间,足以使当时的普通话,在全国产生足够的影响。这大概就是北方话的基础,不但西北东北,黄河流域甚至包括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以及云南贵州四川的人,对话可以做到基本上能互相明白。之所以说“基本上”,是因为前边说过,各地方言的影响很难彻底根除。而朝廷的官话只能影响到书面语言,对于民间语言的影响最大的是词语,而不是语音。这一点,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今的广东人说普通话的发音:如果一个广东人用自己的方言完全说自己老家的生活内容,北方人会如同听天书,不会比英语法语更容易理解。而即使广东人完全用自己的方言,来播报《新闻联播》,或者天气预报,北方人虽然仍然不能听懂,却可以大概了解对方在说什么内容。

  日期:2017-03-24 17:13:31
  所以,尽管秦之后的朝代定都各不相同,以陕西话为基础的官方书面语言,却流传了两千多年,并对整个统治稳定地区的民间语言产生了多多少少的影响。这些地区,基本上包括了北方方言的所有地区,当然,影响最明显的是,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湖北,江苏安徽(江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东北西北。

  也许有人会说,西北东北并不是历代中央政府统治稳定地区,怎么语言也在北方方言的稳定地区?这个其实不难理解。东北西北以前虽然并不是以汉人为主居住,但是向来汉人也并不少。由于汉人从生产能力上一直高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需要交易汉人生产的粮食、布匹、农具、兵器、茶叶等物品,而汉人对于他们的产品需求不是很多。所以,汉人会少数民族语言的少,而少数民族会汉语的多,长时间延续下来,造成今天这种情况。

  我的家乡在华北平原上,属于北方方言区。当改革开放带来的大规模工业化商业化还没有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冲击的时候,这里的人们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生活的内容和接触的外人长时间没有太大变化(战争时期除外)。所以,语言(主要是指语音)相对也没有太大变化。
  日期:2017-03-25 09:39:30
  但是,这种状况在四十多年前被彻底打破了。原因主要是新中国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工商业化带给人们生活状况的巨大变化,更由于近三十年来的城市化浪潮。几种情况的集中作用就是,不但词语出现很大的变化,甚至之前一直比较稳定,极少变化的语音,也开始出现被改造的情况。如今的新生代,与父辈祖辈在交流上开始出现障碍。

  其实,这种情况在四五十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六零年代甚至部分五零年代出生的人,都曾经被父祖辈批评,说“你们说话学生腔”,或者“忘本”。一方面,老家方言,甚至整个北方方言与建国后推广的普通话在发音上区别不大,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声调。而推广义务教育的老师大多数是“速成”,高小毕业直接考师范。这些老师本身的语言功底就有限,再加上为了方便教小学生,于是对于两者的区别不加细究,简单的从声调的变化对两者进行一一对应,“学生腔”的形成也就不难理解了。教育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天,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扭转。

  由于这种语言的变化出现的非常突然,我们小的时候耳熟能详,经常运用的很多习惯用语,在飞速的消失。再等几十年,恐怕就有很多词语,只能在字典词典里才能找到了。这种状况的形成,跟大多数人的生活变化有关,他们开始越来越多的离开生活过的村庄,融入到整个社会的生活。曾经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在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了历史,只能在文学作品里才能有所了解。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的人们,当生活远离了那些内容,记忆也大都开始变得模糊。为了纪念这种变化,留住一些美好或者不美好的回忆,不至于到老了后悔自己数典忘祖,我试图尽自己的能力,整理一些能记得的、已经消失或者快要消失的语言,就算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吧。

  日期:2017-03-25 11:47:57
  一 量词
  农业社会跟工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模糊与精确的差距。实际上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人,尽管生活在信息时代,思维仍然是农业时代的。比如生活当中,对于一些人们司空见惯的,常识性的东西,喜欢用“那说不准”、“那不一定”等模糊语言的,就是没有习惯工业和信息社会的工业化。

  举一个小例子。从北京到广州的距离,你说三千公里,或者五千里地,在一般人的印象当中,差距不是很大。如果在一条河上建造桥梁,你仍然用“一里多地”这样的模糊词语,而不是精确到今天的毫米,那造出来的桥会是什么样?科技的发展,对于精确的要求越来越高,四五十年前做的机器零件,误差一两毫米可能影响不大。但是,对于今天的不少精密仪器来说,误差0.1毫米,可能就是致命的。

  秦统一了度量衡,其目的是为了便于统治、收税。所以,统一的度量衡,其适用范围,基本上限于官府。民间的老百姓,因为没几个认识字,日常的各种活动,也不需要那么精确。因而平时使用的度量衡单位,仍然是模糊化的,与官方所使用的统一的、精确的有所区别。这样的模糊量词,一直沿用到三四十年前,现在还有不少老人喜欢用,不过,年轻人可能就不怎么听得到、用得到了。
  1,长度单位。
  秦统一后的长度单位,寸,尺,丈,等等比较精确的单位,百姓只有在盖房子、做家具或者做衣服等时候才能用得着。日常所用的,基本上都是不怎么精确的模糊量词。比如指,拃,步,托等等,这些都属于模糊量词的长度单位。
  日期:2017-03-25 13:30:38
  指。指的是一个人手指横着的宽度,小于寸,而大于今天的厘米。我小的时候,公社食品站到农民家里收猪,就会用手指扣猪的背部,判断猪肉的膘厚度,决定收猪得得价格。膘越厚,价格越高,最高的是五指膘,也就是猪肉肥膘的厚度有成年人手掌那么宽。具体一指可以相当于多少厘米,是因人而异的。
  拃,指的是一个人大拇指和中指申展开的长度,小于一尺。正常人的一拃大概有今天的十五到二十厘米左右。
  步,就是一个人正常走路迈的步子,大于尺而小于今天的米,更小于丈。
  托,指的人伸展开两个胳膊的长度,也就是今天说的臂展。一托的长度,基本上相当于人的身高,介于尺与丈之间,大于今天的“米”。
  因为人有高低胖瘦,所以这些模糊量词,所表达的长度或者高度,会有所差别,有的时候还差别比较大。但是在实际使用当中,这些模糊量词都基本上都会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我,也就是说话者,所以并不会引起很大的歧义或者误解。
  日期:2017-03-25 14:57:47
  同时,模糊量词所表达的内容,往往是并不需要那么精确的东西。比如今天下雨,一般老百姓问下了多少雨,他并不需要精确地知道,今天的降水有多少毫米。一般问的人,只是为了知道土地的墒情,或者出行对道路的影响。因此,问这所得到的答案,是模糊不精确的。这个时候,有人回答“二指雨”,或者“一拃”,或者“下透了”。这样,问的人,也就基本上得到了自己需要的答案。

  同样的模糊量词,在使用当中往往有所区别。比如指,更多用于高度、深度,而一般不会用于说明长度;拃,即可用于高度深度,也可用于长度。步,托,多用于长度。在高度和深度上,超过了拃,一般用腿的高度作为单位:膝盖高,半人高,一人高,一房高,一树高,等等。长度方面,则会用拃,步,托,丈,等等。如果再长一些,一般用一节地,或者几节地。具体一节地有多长,没有人能说得很清楚,说七八十米也可以,一百多米也行。如果长度再长一点,就会用“里”来表示。

  日期:2017-03-26 09:57:40
  不过,那时候说某地到某地多少里,一般也不是特别精确。比如,五里地、七里地、九里地,这样的距离一般很难听到。更多人容易接受的,是一二三四,六,八,十这样的距离。超过二十里的话,就会更模糊,一般也就是用二十多、三十多、四十多等比较模糊的、近似的表达方式。如果你听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九十八里地,显然,说话者是个没有生活经验的人。
  2,量。
  量,指的是体积,用在生活当中,主要是指容积。一般老百姓家里,主要有两种:升、斗,所谓“升斗小民”,意思是,比升斗更大的,老百姓家里用不着。比升斗更小的,对老百姓没有意义。

  斗,一般人可能都知道什么形状,升,形状像个倒放的斗,开口在大头。今天的一升,与从前的一升,容积是相等的。我小的时候,家里的升主要用来装面,白面也好,玉米面高粱面也好,用升从其他大的容器里边挖出来。那时候家里人口多,做一顿饭需要的粮食比较多,所以一般是以升为单位,而斗好像用处不大,但是几乎每家都有。当时家里老人说过,一升面大概有二斤,其实一般来讲并没有二斤,也就一斤半左右。十升一斗,十斗一担,所以一斗大概有十五斤,一旦大概一百五十斤左右。当然,具体多少,有个比重问题,不同的粮食,粮食的干湿程度,都会影响到重量。

  斛。“淋尖踢斛”的典故,相信很多人都会知道。明朝的税官为了多收到粮食,把装满粮食的斛踢一脚,让上边的粮食落下来。这落下来的,就成了税官们自己的小金库。斛,担,主要是官府所用,所以一般老百姓家里用得少。斛我没见过,但是用来组成担的,应该是两个竹筐。竹筐编制比普通的荆条要细密,一个竹筐的容量应该是五斗,也就是五十升。
  日期:2017-03-26 14:43:55
  在民间语言当中,还有更为模糊的表达体积的量词。毕竟,升、斗等都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单位,虽然不那么精确,相对于普通村民来说,仍然是比较精确的。农民对于体积容积的描述表达,仍然和长度一样,更多的使用自己身体的某部分来实现。这样的量词有捏、把、掐(捧)、抱这样几个。一般来说,捏少于把,把少于掐(捧),掐少于抱。

  捏。指的是人的两根,或者三根手指合在一起,所能留住的粉末状,或者颗粒状的物体的量。一般特指拇指与食指,或拇指食指与中指合在一起。比如,捏一捏盐,捏一捏面等等。一捏具体有多少,需要看手指的长度、宽度和动作来决定。一般来说,粉末状的一捏,少于颗粒状的一捏。
  把。指的是人的五指合在一起,或者手掌伸展开并微拱,所能承载的容量。如果说“抓一把”,一般是说五指合在一起;“装一把”,一般指的是手掌微拱所能装载的量。当然,对于不同的物体,“把”的具体量会有很大变化。抓一把,如果是粉末状物体,会比颗粒状少很多,颗粒越大,一把的量就会越大。如果抓的是长条状物体如草,棍子,则体积会更大于颗粒状物体,如果是柔软物体如棉花,线绳,就又会有变化。所以,这种以自己身体部位作为量器的模糊量词,表达的数量是很有伸缩性的。

  日期:2017-03-27 08:02:33
  掐、捧和抱,都需要两只手。所不同的是,掐抱的是柔软或条状物体,捧的是粉末或颗粒状物体。

  掐一掐的动作是,双手五指尽量分开,然后两手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掐的主力,是十根手指,扣合在一起。这一点,和用作动词的“掐”,是不同的。男女青年打情骂俏,拧一下,掐一下,那都是动词,不是量词。
  如果展开的十指不合在一起,而是有一定的距离,那就是另外一个动作:抱。对于柔软的,或者长条状的物体来说,“抱”所能容纳的,明显要多于“掐”所能容纳的。
  粉末状和颗粒状的东西,是没办法抱的。抱,只限于描述长条状,或者柔软的物体。至于一抱具体有多少,那是没办法描述的,想知道的话,可以自己试一下。找一个有竹竿或者稻草的地方,尽自己的最大力气,张开双臂,然后合起来,看看到底能抱起多少。
  捧。相对掐和抱来说,做捧一捧的动作时,手掌的所有指头是并拢的,并拢的越紧越好。因为,捧的,一般都是粉末或者颗粒状的物体,手指布并拢的话,就会从指头缝里漏掉。双手手掌并拢后,两小指紧贴,两只手掌呈一定的角度向上展开,所能容纳的量,就是一捧。两只手掌所形成的“一定的角度”,也随着物体的不同而变化。一般来讲,物体的颗粒越大,两手掌之间的角度也越大,直到成为一个平面。

  日期:2017-03-27 11:36:12
  3,衡。
  度量衡当中的衡,指的是斤两等单位,属于精确的量词,今天仍然在用。
  称,秤砣,秤杆。
  说衡属于精确量词,当然是相对来说。比如中国最早的称,用的是杠杆原理,称量出来的重量,有着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是多方面的,比如,拴秤砣的绳子,粗细就可以影响到最后的结果。看绳子的前边,和看绳子的后边,有的时候得出的结果差别很大。尤其是相对贵重一些的物品,差上一两,就会差不少钱。普通的称,秤砣是用麻绳拴着的。麻绳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散开,散开以后,就可以被过称的人利用。

  除了绳子,秤杆的高低,也会影响到最后得出的数据。民间对于卖东西的小贩,经常会开玩笑说:小心点,别砸着脚面。意思是,秤杆被秤砣压得太低,可能定不住砣掉下来,落到过称的人的脚上。这样,是不一定能反映出物品真实的重量的。
  日期:2017-03-27 14:21:21
  相对应的,小商小贩,一般比较喜欢“玩秤杆”。如果是卖东西,他们就千方百计让秤上的东西显得多,买东西就反过来。玩秤杆的手法五花八门,除了上边说的绳子,和秤杆的高低,还可能有许多。比如利用风力,利用秤杆上的定盘星的位置,改变杠杆两边的距离等等。

  中国有一句俗话: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这句话反应的就是玩秤杆这种现象。延伸开来,“大斗进小斗出”,“淋尖踢斛”等等,是“玩秤杆”的变种。
  约。
  因为杆秤对于称量结果的不精确,衍生出了一些另外的词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约”。约,我们这里读作“妖”,一般上称称,都说约一下。与此相联系的,汉语当中的“大约”,“约等于”等词语,肯定是跟这个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定盘星。
  定盘星,是杆秤上零重量的时候,杠杆前后能够平衡的点。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片尾曲这样唱:秤杆子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对于称来说,定盘星很重要,就是整个称的核心。定盘星定的准,称才能称得准。如果定盘星的位置变了,就会使称称出的重量,不是偏大就是偏小,失去了称本来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定盘星就是称重量的标准。
  有的商贩会制作称,在平时的商业活动中,会做出定盘星位置不准的称,是为假称。当然,假称的制作,一定是对自己的商业活动有利。卖东西的时候,和买东西的时候,用定盘星位置不同的假称,从而起到卖给别人的少,或者从别人那里买到的多这样的作用。

  日期:2017-03-28 08:48:15
  秤砣。
  村里的谚语说,秤杆离不开秤砣,老头离不开老婆。不管多大的杆秤,必有与之相对应的秤砣。秤砣的作用是,通过杠杆的一端,与杠杆另一端被称的物品平衡。
  一般的杆秤秤杆上,会有两个平衡点。这两个平衡点上,各自固定一个铁钩,铁钩拴上绳子,称重的时候提起绳子,绳子两端分别是秤砣和被称重物品。秤砣与被称重物品平衡时,被称重的物品的重量,通过秤砣显示出来。没有秤砣的杆秤,是没法称出物品的重量的。换了秤砣的杆秤,秤出的物品的重量会失真。所以,换秤砣,也是玩秤杆的方式之一。
  一般来讲,被称重的物品重量低于秤砣重量时,平衡点据秤砣近,据被称重物品远。相应的,被称重物品重量大于秤砣重量时,平衡点距离秤砣远,距离被称重物品近。也就是说,秤杆上的力臂,是随着被称重物品的重量而变化的。秤杆上下两个方向上,所标识的重量,也是随力臂长短而变化得。说起来很复杂,用杆秤的人对此却心知肚明,得心应手。所谓“秤砣小,压千斤”,只要秤砣一端的力臂足够长,用杆秤可以称量很重的物品。最大的杆秤,能称出几百斤物品的重量,只要能有人帮着把被称的物品提起来离开地面就行。

  日期:2017-03-28 10:44:30

  戥子。
  戥子是比普通杆秤更为精确的杆秤,一般用来称银子、药材、油等较为贵重,需要精确到“钱”以下单位的物品。一般人都知道“斤斤计较”这个词,说的是普通的称。用戥子称的物品,需要精确到钱以下的单位,有分、合等,比今天使用的重量单位“克”,还要小。所谓小而精,戥子,比一般的杆秤小,秤砣重量低,秤杆细,秤杆上的刻度单位更小,也更精确。
  磅秤。
  限于人能抬起来的重量,杆秤能称出的重量,撑破天也就几百斤。重量再大一些,要使用磅秤来称。磅秤,也属于杠杆原理的称,只不过,磅秤称东西,不像杆秤那样,需要把被称重的东西提起来离开地面。磅秤有一个平台,离地面很近,要称重的时候,把被称重的东西放在平台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