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的身世和结局

作者: 夏雨凉1

  妙玉的身世和结局
  作者:夏省虞
  所在地:江苏省连云港
  声 明
  本书已申请版权,将发表在某些网站上。现在以发表在我的QQ空间的时间为准,(只发表到“九.公子废小王,老王卖妙卿。”)凡有人用抄袭、改写和更名等手段占为己有的,我在我的QQ空间对本书的发表时间就是维权证明!
  目 录

  上集:妙玉的身世探讨
  一.重重疑点罩迷雾
  二.层层剥茧撩乱云
  下集:妙玉的结局构想
  一.雪芹埋伏线,脂批引线索。

  二.荣府被查抄,隐尼急思去。
  三.恋财遭滞留,时机枉错过。
  四.露财显富贵,轻人抛祸引。
  五.宝玉透线索,岫烟吐实情。
  六.寺僧苦招供,遗孤暴身份。

  七.恶王连环计,蕙质逼顺从。
  八.宝玉救湘云,白首拥双星。
  九.公子废小王,老王卖妙卿。
  十.熙凤伴妙玉,板儿娶巧姐。
  十一.才仙归幻境,辣子葬雪堆。
  十二.僧道度真玉,警幻迎神瑛
  上集:妙玉的身世探讨
  一、重重疑点罩迷雾
  妙玉是个无名无姓、身份不明且拥有巨额财产的所谓出家人,与贾府似乎非亲非故,在前八十回中出场次数最少,却名列十二钗正册第六,使人感到疑惑不解,迷雾重重。许多问题必须剖析清楚,才能对妙玉的身世和结局有个清晰的判断。
  关于妙玉的身份问题,很多人都相信第十八回中林之孝家的对王夫人禀报的“……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这段话,却忽略了这段话的许多疑点和启示,我现在通过林之孝家的这段话结合曹雪芹(后称曹公)在书中的相关内容,列出如下十个疑点:

  第一.这段话是否透露了妙玉不想住在牟尼院或不可能长期居住,着意打听能独处的下家?
  第二.如果妙玉有不可告人的特殊身世,林之孝家的听到的是否只是表面之辞,这表面之辞是否是妙玉及其师父吩咐她的嬷嬷和丫头对外人要这么说的?
  第三.妙玉因病从小自己入了空门可能吗?那妙玉出家时有多少岁?
  第四.妙玉若是普通的读书士宦之家的女儿是没有连贾府都拿不出一件的珍贵茶具的,她若只是尼姑也不会有那么多朝廷贡茶,这是否说明妙玉的父辈肯定比京都八公之一的贾府地位还高?高到哪里去?是否是“王”的级别?
  第五.妙玉进荣府时才十八岁,就算这一年“如今父母俱已亡故”,她的父母最多不过四十岁。如果她的父母是在她出家时亡故的,那她的父母那时还不到三十岁,怎么会双双这么短命?妙玉为何又无名无姓?
  第六.妙玉“去岁随了师父上来”住在牟尼院,而师父就在去冬就圆寂了,这师父去得也太快了点吧?是否因为岁数太大了?
  第七.妙玉与师父是上京参观学习“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的,应该说是短期临时行为,为何她师父在临寂时却叫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这个“结果”指的是什么?难道这真是她师父的“先天神数”算出来的?
  第八.妙玉出家多年,为什么却仍带发?

  第九.妙玉真的是和师父上京来参学的吗?
  第十.妙玉似乎与贾府非亲非故,只是个聘来的尼姑而已,为何却名列十二钗正册第六?
  二.层层剥茧撩乱云
  第一疑点解答:
  妙玉因身世秘密的原因,从小就远离人群,以免不小心被人识破。在苏州玄墓蟠香寺时与师父僻居隐藏,寺院的环境和身边的人使她养成了怪谲孤僻的性格,以此求得自保。来到京都牟尼院就没有那么方便了,再者师父亡后,牟尼院更不可靠,于是她就想找个僻静处独居。她的师父在临寂前早已给她安排好后路,于是在林之孝家的采访聘买时就应聘。
  第二疑点解答:
  林之孝家的禀报给王夫人的那些话并不是妙玉来到牟尼院才编出来的,而是在玄墓蟠香寺的早些时候就编好的对外说辞,只不过新加了一些上京来的原因敷料。
  第三疑点解答:
  由林之孝家的说的“今年才十八岁”得知妙玉是十七岁时入的京。

  第四十一回妙玉有这段话:“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说这话时妙玉已十九岁,说明妙玉十三、四岁住在玄墓蟠香寺。
  第六十三回邢岫烟有这段话:“但我和他做过十年的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玄墓蟠香寺修炼,我家原寒素,赁的是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他庙里去作伴。”妙玉是十七岁离开玄墓蟠香寺到牟尼院的,假设妙玉离开玄墓蟠香寺时岫烟家就同时搬离了玄墓蟠香寺,那岫烟初识妙玉时妙玉只有七岁。何况岫烟说的是“做过”,这“做过”二字不代表岫烟家搬走的同时妙玉就离开了玄墓蟠香寺,而邢岫烟紧接着又说“因我们投亲去了……”,这说明在妙玉离开玄墓蟠香寺上京之前岫烟家就搬离了玄墓蟠香寺,由此可知妙玉出家时的岁数是小于七岁的,或六岁或五岁或更小。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自己作出去出家的决定呢?何况是富家小姐,大人也舍不得呀。不舍得,但是出家了,是否说明因为一些不可告人的原因,父母决定让其出家呢?

  第四疑点解答:
  妙玉那些珍贵茶具和朝廷贡茶(说不定还有其他珍贵家什。),说明她是一个王爷的女儿。这是哪位王爷呢?曹公全书里只提到过七个王,实写的是在第十四回中参与秦可卿的葬礼的四位王爷:东平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虚写的其中一位是第三十三回中提到的忠顺亲王,还有一位是第十三回中通过薛蟠之口提到的“义忠亲王老千岁”,并说“因他坏了事,(棺材)就不曾拿去。”。前五王的女儿没有必要隐去姓氏身份,也没有必要让女儿出家。而义忠亲王虽然坏了事,但他年事已高,坏事时不太可能有一个小于七岁的女儿。

  那么第七位王爷在哪里出现的呢?其实这第七位王爷就隐藏在第三回里。第三回中描写贾政和王夫人的居所正室荣禧堂时,有这样不起眼的内容:“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脂批:先虚陪一笔。)”从这位贾府的同乡世交都没有参加秦可卿的葬礼可知,这位东安郡王也是“坏了事”的,东平王就是东安郡王“坏了事”后重封的一位王,否则东南西北不会同时出现两个以“东”字命名的王。妙玉极有可能就是东安郡王的女儿,所以她不合时宜、为权势所不容,而这个“权势”只能是当今皇帝,故她得隐藏起来,身份不便公开。

  曹公在第六十三回安排贾宝玉说妙玉“他原不在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是极具匠心的,旨在告诉读者妙玉不是公侯家的千金,而是王府飞燕。
  薛宝钗和林黛玉这么高贵,也要么是金,要么是玉。而在妙玉的判词里却称她为“金玉质”,这金玉质就是指她是金枝玉叶。
  根据脂批“先虚陪一笔”可知,曹公在这里先虚写一笔伏着,等八十回后肯定会着实暴料,揭开妙玉的真实身份,让世人感到“意外”——哇!这位妙龄尼姑原来身份非凡,是金枝玉叶呀!更让贾宝玉一干不谙世事的年轻人感到“意外”——啊!她原来是罪王之女,是借我们荣府隐藏踪迹的,是我们荣府的祸根呀!
  日期:2017-04-10 09:54:04
  第五疑点解答:

  从穆莳送给荣府的对联落款可知,他家与贾家是同乡加世交。曹公以“对联”的方式告诉读者:穆莳家与贾家双方有密切的联系。宁府隐藏过废太子胤礽的女儿秦可卿,之后荣府又隐藏了罪王穆莳的女儿妙玉。即宁、荣两府都做了同样的事,犯了同样的罪,荣府同样埋下了如宁府一样的祸根。
  贾元春向帝佬告发了秦可卿,帝佬令忠顺王和贾雨村作秘密调查,查清了秦可卿的真实身份,帝佬得知后只赐秦可卿上吊自尽(曹公先写成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后改写为病死。),放了贾家一马,还封贾元春为贤德妃。后来贾元春在宫廷权利斗争中失利身亡,贾家失宠,贾家两府的很多罪行被忠顺王和贾雨村举报,致使两府被抄。当妙玉因当初憎恶刘姥姥而把珍贵的成窑杯轻易抛弃时,就抛出了灾祸的引信,但因忠顺王欲猎取妙玉的美色而没有报告给帝佬。后来忠顺王因为妙玉而被刺,妙玉的事才暴发出来,荣府被冠以藏匿罪王之女的罪名,穆莳送给荣府的对联成了荣府和罪王亲密的佐证,并且还是在宁府原罪上重犯,更不可赦。荣府此案一发,宁府原来藏匿秦可卿之罪也被清算,新账、旧账一起算。

  东安郡王在感到“坏了事”时就安排妙玉出逃了,不久府上被查抄,穆莳夫妇双双陨命了,其年龄应该不足三十岁,这也是他们只有妙玉一个独女的原因,当然妙玉就不能用原姓原名了。
  妙玉五、六岁或更小时父亲穆莳就成了罪王,当杀身之祸来临前,穆莳先暗地里将送给妙玉的财物运出,然后把她暗渡出王府。妙玉由两个嬷嬷和一个丫头带着,来到京郊的一个尼庵,托孤给在此出家的与穆莳家有亲密关系的妙玉的奶奶辈尼姑(权当是姑奶奶),这尼姑就是妙玉的“师父”。由于妙玉遭到通缉,师父觉得在京郊隐藏仍不保险,就由京城辗转南下苏州,来到苏州玄墓蟠香寺,因为这里的方丈也与穆莳家有亲密关系,于是方丈就安排寺院后面的一座僻静的小院给她们住下,禁止闲杂人等进出。从此妙玉就以尼姑的身份藏匿于此,丫头和嬷嬷都着尼姑装束。师父给她起了个“妙玉”这么个不梵不禅不修不悟的法名。妙玉者,王之少女是也,“玉”字那一“、”是“特意说明”、 “特别点明”之意。妙玉又寓意“少女时的遭遇”,就是让妙玉记住她从小就遭遇了家破人亡而过逃亡生活的身世。妙玉深居简出,不得不在别人面前显得僻怪。她的“不合时宜”是为了躲避外人,她不能与别人有亲密的接触交流,特别是男人,这一是怕泄密,二是她太美。邢岫烟是个比妙玉年龄还小的小姑娘,妙玉又了解她的家况,所以对她不设防,正好作个伴,所以才相交甚宜。其实,她与邢岫烟、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等相处时还是很随和的,(如请茶、送梅、联诗。)对贾母等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所以她不是一个真正的不合时宜和“天生成孤僻”的人。象上述的理解她的人都不嫌弃她,只有不理解她的人才“世同嫌”。她后来在栊翠庵与贾宝玉这样一个唯一能够接触到的男人相处中,隐隐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可她找不到象贾宝玉这样能理解她、能呵护她、能为她保密的男人,这就是她“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的无奈窘境。

  日期:2017-04-11 20:57:20

  第六疑点解答:
  妙玉随师父到牟尼院的当年冬天师父就圆寂了,说明师父年龄很大,可能身体也不好,确系妙玉的奶奶辈。
  第七疑点解答:(展开点故事情节,用以说明问题和连贯下集。)
  妙玉与师父上京参观学习“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应该是短期行为,为何来了就不回苏州了?为何师父却嘱她不宜回乡?为何她把所有的家当都带上京来了?这显然是玄墓蟠香寺那边发生了变故,妙玉和师父的身份被“权势”有所察觉,于是再次出逃。逃到哪去呢?答案是荣府。
  但荣府如果平白无故地多出一个来历不明的妙龄少女或尼姑来,那就等于不查自暴。怎么能使妙玉进荣府呢?这就引出大观园里那座蹊跷的栊翠庵。寺庙都是面对大众开放的,就是私家家庙在主家没有法事时也接受大众香火,所以寺庙不会建在私人家的园院里面。又由于要便于出家人清静修行,故寺庙一般都建在郊外(有的寺庙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扩大而被渐渐包揽入城市也是有的。)。贾府已有家庙铁槛寺,又有水月庵(即馒头庵)、地藏庵、玉皇庙、达摩庵、天齐庙、水仙庵、清虚观、玄真观等可用,为何又要在对外封闭的大观园里建一座栊翠庵,并且只收一个尼姑而不招尼众呢?一个私家园林内建一座这样的庵堂显得不伦不类,何况这是省亲别墅,里面又是住公子小姐的地方。

  要厘清这个问题,我们先看贾宝玉在第四十三回中说的这段话:“我素日因恨俗人不知原故,混供神混盖庙,这都是当日有钱的老公们和那些有钱的愚妇们听见有个神,就盖起庙来供着,也不知那神是何人,因听些野史小说,便信真了。”曹公惜墨如金,不会浪费字纸,他不断地伏线让读者体悟玄机。所以我认为曹公在通过贾宝玉这段话是让读者体悟荣府、妙玉和栊翠庵之间的关系。
  根据第六十三回邢岫烟说的“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来看,至少在岫烟家离开玄墓蟠香寺前,妙玉的生活是安定的,没有被“权势”发现踪迹。岫烟家去投亲后,妙玉少了一个伴,但她这时她和丫头都出落成了窈窕少女,有了情爱的念头。她时常听丫头和嬷嬤讲外面世界的事,内心不免产生向往。师父看她已长大,苏州离京城又远,事也过去十年有余,估计妙玉若外出没有人能认出来;而且妙玉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得为她的将来作打算,不能让她当一辈子假尼姑,所以师父就允许她经常外出,到市井去见识世面,开开眼界,以打开她封闭的心灵。于是妙玉就和丫头嬷嬷经常外出散心,果然眼界渐开,心思渐活,很是开心。

  日期:2017-04-12 20:27:25

  有一次妙玉与丫头和嬷嬷外出,几个涎皮泼少见着这么一个绝色带发尼姑心痒难耐,上**扰,妙玉正色呵斥,泼少们仍纠缠不清,并动起手脚来。一个少年路人看不过,上前怒训,泼少们就欲给这少年以颜色,哪知这少年三下五除二就利落地收拾了他们,泼少们遂逃之夭夭。妙玉上前致谢,与这少年两眼相对时,双方不禁有些诧异,妙玉觉得这个英俊的少年似曾相识,那少年也对这尼姑注目辨认。妙玉一时想不起来这人是谁,怕惹是非,道声谢后就与丫头和嬷嬷转身走了。那少年公子却暗暗尾随,见妙玉等进入了玄墓蟠香寺后面的一个小门后就再也没有出来。

  少年苦思冥想后,认为那位美尼就是发小妙玉(权且用此名),虽缁衣尼帽,然风韵胜稚时;那丫头虽然长大了,模样却没变多少;那嬤嬤显得老了些,但样子没变,只是都着的是尼装而已。
  这少年叫陈也俊(权且遵刘心武先生所拟,但我反对刘心武先生写陈也俊和妙玉小不丁点的就谈情说爱,誓相嫁娶。),他家原在京城,高祖是君山伯,祖父递减为一等子,到了他父亲就递减为无爵位了。他没有去科举谋官,子承父业,贩运太湖石谋生。他家原与妙玉家是世家,两家关系密切,来往频繁,大人们都常带这两个小孩相互串门。这俊俊和玉玉两小无猜,情趣笃投,相见时山石水畔为伴,花间柳下作戏,真是一对金童玉女,雄凤雌鸾。不意妙玉家遭变故,妙玉潜匿无踪。不多时陈家也衰落,为了生意上的方便而迁居苏州,陈也俊和妙玉就这样燕飞鸿去。

  妙玉也思来想去,觉得那少年就是童谊陈也俊,只是变得壮实英俊了许多。两人都心有所思,都想再碰上分辨一下。于是陈也俊时不时地到玄墓蟠香寺的那个小门前远远地候望,没费事就等到妙玉出门来。陈也俊悄悄尾随至街市后假装逛街与妙玉相遇,两人对望,分明辩得是发小童谊。陈也俊主动上前搭讪,报上大名,请问妙玉芳名。妙玉一时手足无措,不敢答言,假装不认识,说:“公子,感谢你前次相救之恩!我们并不认识,请勿相扰。”然后回到居处。

  陈也俊已根据妙玉的容貌、表情和丫头嬷嬷的面貌及她们的口音肯定是妙玉无疑,认为妙玉一定是因为她家的事而不便相认。他知道妙玉的苦衷,却不明妙玉为啥会在这里,故没有造次上门相认,仍是以假装于路上巧逢与妙玉打招呼,妙玉就渐渐卸却心理防线,不再似先前那样拘谨恐惧,但也没有正经搭理他。

  又一次,妙玉与师父外出,陈也俊认出那师父就是妙玉的姑奶奶,心里似乎明白了妙玉在此地的原因,于是决定登门造访。
  当他敲开玄墓蟠香寺后院的小门后,直呼开门的丫头的名字,说世交故人陈也俊拜访。丫头因早知是他了,所以才先传于师父。当师父听了丫头的传话,想起了当年那个稚嫩可爱的小男孩,决定接见他,陈也俊以孙辈的身份称呼她姑奶奶。师父与他小心交谈,问他许多过去和现在家庭的事,通过陈也俊的一番解答,师父确定他就是当年那个世交君山伯之后,一等子之孙,这才叫来妙玉相叙。叙谈中妙玉说她们很少与外界来往,更不许陌生人进来,特别是男人,这么多年只有一个在围墙外面住的叫邢岫烟的小姑娘常来与她作过伴,公子王孙中他是第一个进来。因为是初次上门,陈也俊没有多提什么,但却保证不会泄露妙玉等在此的秘密。

  一来二去,相互都重新熟悉了,两个发小童谊灵犀渐渐相通,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师父也看陈也俊英俊潇洒,诚实忠厚,两家又是世交,两个从小又要好,认为陈也俊是最合适的人选,就有撮合的意思。陈也俊见时机成熟,就向师父和妙玉表达向妙玉求婚之意,师父和妙玉都无意见,但尚不知陈也俊的父母的意思,陈也俊表示回去委婉地劝说父母,相信父母看在世交的份上加上妙玉的品貌一定会答应的。

  日期:2017-04-13 20:35:10
  在一天的晚餐桌上,陈也俊弯来拐去地向父母说明此事,哪知父母听后大为不悦,认为儿子若娶一个罪王之女会给家族招来灾祸。再个妙玉是寄居于玄墓蟠香寺的,虽然是假出家,但让他一个大户人家以什么名义去寺院娶一个尼姑呢?虽然自家能保密,但勉强娶进一个来历不明、住在僧寺的尼姑定会遭到众人怀疑,若被官府盯上就大祸临头了。于是陈家父母坚决拒绝了儿子的请求。可是陈也俊不依不饶,定要娶妙玉,他父母就以向官府告密来要挟,陈也俊也以要与妙玉双双出走相逼。于是父母大怒,说明天一早就去官府告密,并把陈也俊软禁起来。

  本来陈也俊的父母开始也看在世交份上不想告密,可经不住陈也俊步步相逼,而且也真没有好的办法能把妙玉娶回家,就是勉强娶回家,那泄密也是迟早的事,到那时反悔就来不及了。可儿子铁心如山,不得不违心告密了,而且说不定通过告密立功还能恢复爵位,官场有份。于是把儿子软禁起来,等明天去向官府告密。

  陈也俊的父母还算有良心,想到到底与妙玉家是几辈的世交,东安郡王就剩妙玉这点骨血了,不能因为自己落井下石而让官府赶尽杀绝,故对儿子是禁而不缚,闭而不严,知道儿子武功还行,定能脱困去向妙玉通报他们要去告密的事。他们的本意是告密归告密,官府能不能抓到是另外回事。抓到了是天意,抓不到他们的良心就好受一点,目的只是让儿子打消念想,与妙玉断掉关系,别把火药桶弄进家门就行。所以他们选择第二天才去告发,就是留出时间让儿子去通报妙玉,让妙玉等逃走。

  他们已想好了对官府的说辞,只说近闻市面上传说玄墓蟠香寺住着五个尼姑,其中一个貌美如仙,气质如兰;其他的是一个年少尼姑,两个中年尼姑,一个老年尼姑。因那美尼上街游玩被几个混混调戏而传扬开来,市井人还说那四尼都以那美尼为主子,却不是以老尼为主子,有点僧不僧俗不俗的,人皆以为奇。于是他就去看了几次稀奇,却觉得那五个人很面熟,但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人。昨晚老两口议论之下,才感到很象十几年前那城墙上的画影图形上被通缉的某罪王的家人,只是年龄有此差异,故还拿不准。如此这般,并不把儿子裹携进去。

  当夜陈也俊在软禁中想法脱了身,驾了一辆马车急去玄墓蟠香寺告知师父和妙玉,意外之下师父请来方丈商议,方丈问陈也俊对父母说的是哪天最后来见妙玉的,陈也俊答说的是前天。方丈知隐瞒不下去了,就安排她们赶快收拾逃走,并牵来寺院的一辆马车,连陈也俊那一辆共两辆,一辆坐人,一辆拉物。陈也俊驾自己的车,方丈驾寺院的车。可急切之间又不知逃往何地,权衡利弊后认为不能走陆路,因为两辆马车容易引人注意,追捕者容易查到行踪,还是走水路保险些,人和物进入船舱后谁都不知道里面有什么。等到在船上平静下来后再作打算。遂连夜出城送至某码头,重金买通船家北进,因为北进是官府怀疑最小的方向,认为妙玉等朝危险的京城靠近的可能性最小。临别时陈也俊向妙玉道歉,并吩咐妙玉说到了落脚地点后给他来消息,他要去找她,这一生非她不娶,哪怕背叛父母也在所不惜。然后方丈和陈也俊各驾车而回。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