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一个大坑,不知何时能填平

作者: 猪哟

  日期:2017-04-13 16:21:00
  全 三 国 述 评
  前 言
  三国是故事。

  对于百姓而言,三国是故事,好听,精彩!古代中国百姓绝大多数是文盲,接受历史、伦理、社会各方面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听评书,看大戏,而以三国故事为内容的评书、戏曲自唐宋时期就开始在民间流行。脍炙人口的《三国志演义》就是以《三国志》为蓝本,归纳吸收了评书、话本、戏曲的精华而成,影响力至今不衰。宋元以来,中国有300多种地方剧种,以三国故事为主的剧目在各个剧种中几乎都占据了主要地位,戏曲界流传的“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的谚语,就是这种现象的最佳描述。因此,三国故事在中国是最深入人心的历史故事。

  三国不是故事。
  对于历史学者来说,三国则不是故事,而是中国历史中承上启下的一段重要历史。简短,但非常重要。如果严格地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算起,到公元280年吴亡,三国归晋为止,三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60年,在五千年中华历史中,只能算是一小朵浪花,(还有朵更小的,就是五代十国,只有54年)但就是这朵不起眼的小浪花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方向,中国历史由此进入大分裂、大融合、大一统的周期循环。三国有许多中国历史第一。第一次大分裂;第一次同时存在三个皇帝,三个国家;(这和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有本质区别)第一次制定并使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第一次全方位开发江东,促使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第一次发现并进入台湾……更为重要的第一次是实现了“个人自我的觉醒”,突破了商周秦汉以来的“神权的崇拜”、“阶级的觉醒”、“利禄的营求”等文化思潮对华夏人的思想禁锢和约束。因此,三国历史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历史。

  因为故事好听,因为历史重要,所以,讲说三国经常会成为热门话题,以至于到今天都泛滥成灾了。相信有看官看到此贴时会想,咋又是三国,都讲烂了还讲,真是个猪啊!没办法,我也想给阁下讲点其他好玩好听的,无奈本猪就只对三国熟悉一点点,只能自找苦吃自寻烦恼来挖这个大坑,把自己埋在这儿。
  因为是故事,就难免啰嗦;因为是历史,就难免有观点。请各位看官以宽容开放之心容忍本猪的啰嗦,批评本猪的观点。
  本猪现在就来给您讲故事,评历史。我姑妄言之,您姑妄听之。有人的捧个人场,有钱的捧个钱场。会心之处,博您一笑,喝个好彩,于愿足矣!
  日期:2017-04-13 17:16:50
  第一卷 群雄逐鹿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唐·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第一章 金瓯缺
  ——废史立牧加速了汉皇权衰弱帝国分裂
  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夏季的一天,汉帝国首都洛阳同时涌出三支官兵车马队,一支向北,一支向南,一支向西南。
  在帝国烽烟四起,西北凉州(今甘肃省全境、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东部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边、韩之乱未灭,黄巾军余孽郭才等在河西(今河西走廊)死灰复燃,攻打太原、河东,(郡治安邑,在今山西夏县北)北方匈奴屠各胡侵扰并州,(今山西、河北部分地区)凉州人马相、赵祗自称黄巾在益州(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大部,及陕西、甘肃、湖北的一小部分,是东汉十三州中地理面积最大的一个州)攻城略地的多事之秋里,朝廷同时发出这三支车马队分赴不同的地方,是否预示着有什么大事要发生吗?

  恭喜你猜对了,确实发生了大事。就因为这件大事,最终加速了帝国皇权的衰弱和领土的分裂。
  究竟是什么大事呢?就是废除刺史,改立州牧,简称废史立牧。
  可能有些看官不大明白刺史与州牧的区别,先科普一下。
  两汉时实行的是郡县二级行政区划,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个州刺史部,设置刺史十三人,秩六百石。后历经成帝、哀帝、王莽等时期改为二千石的州牧,又改为刺史,又改为州牧的几次变化,到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重新恢复到武帝时的规定,为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另一州属司隶校尉。(司隶校尉,别称“卧虎”,是东汉十三州之一司隶部的军政首脑,但比一般州牧的权力要大。因其属下有一支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隶所组成的武装队伍,故称校尉。辖三辅、三河及弘农七郡,有督察纠举百官之责。州牧相当于省部级,司隶校尉则相当于副国级)

  刺史的职权是监督监察,是以低级别官员监督监察高级别官员。这种体例在中国一直存在,比如明朝的六科给事中级别仅为正七品,却可以监察六部长官,封驳奏章,注销圣旨。现在的纪委书记也是这样。刺史往往很有政治前途,业绩明显,就会出任郡守国相。用低级别官员就是促使他们为了升迁而加紧监察,取得业绩。在没有法治的状况下,还应该算是一种比较完善的地方监察制度。
  刺史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即《奉诏六条察州》:
  第一条,监察地方大族违法乱纪,兼并土地,欺压弱势群体;
  第二条,监察郡守国相等高级官员不守纪律,假公济私,自定政策捞取私利,侵害百姓,聚敛为奸;
  第三条,监察郡守国相等高级官员不详细审查有疑点的案件,冤枉杀人,刑讯逼供,凭个人情绪办案,敲诈百姓,为百姓所痛恨;
  第四条,监察郡守国相选人用人不公,任人唯亲;

  第五条,监察郡守国相等高级官员子弟仗势欺人;
  第六条,监察郡守国相等高级官员与地方豪门勾结,收受贿赂,损害朝廷利益。除了第一条是针对地方豪门大族以外,其余五条都是针对郡守国相等公务人员的。因为土地兼并会危及帝国的根本,必须加以防范。
  从此可以看出,刺史是没有行政、民政、军政权力的,只有监察监督之权。而州牧则拥有州内所有的行政、民政、军政权力,就是民间所说的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刺史相当于今天的省纪委书记,州牧则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省长、省军区司令员的合体。
  大一统王朝在危难时期,会无奈地下放权力到地方,希图上下同心,共赴国难。等危难过去后逐步收回权力。比如清末,太平军民变时期,朝廷也只好同意地方大员组织团练,拥有军事、民政权力。平定太平军后又逐渐收回权力。但这个方法很危险,最容易形成的就是军阀割据。清朝是运气好,遇到曾国藩这么个没有野心的顺民,才没有酿成帝国分崩离析的大祸,但也留下了汉、满权力之争和湘军、淮军派系之争,间接地影响了皇权的权威性。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唐朝,唐中后期实行节度使制度,形成藩镇割据。可惜唐朝没有清朝那么好的运气,被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给灭了。

  那么,是谁提出废史立牧建议的呢?是太常(九卿之一,管理朝廷礼仪、祭祀)刘焉。
  日期:2017-04-14 14:58:55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今湖北省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一带)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鲁恭王刘余的后代,和刘表同一支脉。(鲁恭王的府邸在曲阜,紧邻孔府。他是个喜好修造宫室的人,在一次施工中把孔府的房屋弄坏了,意外地在夹壁墙内发现了以古文书写的儒家经典书籍,由此引发绵延二千多年的今古文经学之争)因为他是宗室,二十岁前就出任中郎。(比六百石)延熹三年六月(公元160年7月),因老师司徒祝恬去世而离职。(两汉时有学生、故吏为老师、府主服丧的习俗)到阳城山上定居,精心钻研并收徒讲授儒家经典。(俗名车岭山,又名马岭山,秦汉至魏晋时期,指称坐落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南,荥阳市西南,登封市东北,新密市西北接界处之五指岭为阳城山)后来朝廷推举贤良方正,被司徒府辟召,历任雒阳令﹑(今河南洛阳)冀州刺史﹑(今山西东部、河北大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等地区)南阳太守、(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宗正,(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后为太常。

  中平五年 (公元188年),刘焉目睹朝纲混乱,宦官专权,天下多事,时局危险,就想找个远离朝廷中心的边远地区躲起来。于是就向朝廷建议改刺史为州牧,他说:“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应该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恰好当时益州刺史郤俭在州内横征暴敛,大肆贪腐,残害百姓,引起州内动荡,朝廷正有意撤换他。同时并州刺史张懿被休屠各人所杀,凉州刺史耿鄙征讨边章、韩遂时被手下哗变士兵所杀。这些事情都应证了刘焉的话,朝廷于是同意试行,以宗室和重臣为州牧。

  洛阳城出来的三支车马队,就是第一批出任州牧的三个人。向北的是宗室刘虞,为幽州牧;向南的是朝廷重臣太仆(主管皇帝车辆、马匹,皇帝的驾驶员,从古到今领导的驾驶员都惹不起啊,优良传统)黄琬,为豫州牧;(黄琬与宗室有姻亲关系,刘璋的祖母黄氏是黄琬的姑姑)向西南的是宗室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
  日期:2017-04-14 14:59:35
  刘焉本来是想出任交州牧的,(约为今天的广东、广西和越南大部)因为那里离朝廷很远,离中原很远,可以躲过朝廷勾心斗角的政治风波,也可以躲过中原战乱频仍的刀光剑影。朝廷还没正式讨论决定前,侍中广汉人董扶叫他到益州去。董扶懂星相,会算命,颇有名气。他告诉刘焉说,天下即将大乱,益州有天子气,将来会出天子。东汉时图谶之说本来就很流行,朝野之人普遍迷信,再加上刘焉做太常的时间很长,接触这些东西比较多,更比别人迷信。听董扶这么一说,就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放弃了去交州避难的初衷,幻想到益州去做天子。

  一番努力后,刘焉如愿以偿地做了益州牧,还被封为阳城侯。刘焉就带着三儿子别部司马刘瑁走马上任。董扶也想跟着刘焉去沾沾天子气,就请求出任蜀郡西部属国都尉。(今四川省名山县及周边地区)还有个叫赵韪的益州巴西郡人,(治所在今四川省阆中县)本来在朝中做太仓令,(主管粮食的官员。太仓是朝廷的总粮仓)正好这时去官,也跟随刘焉一道回乡。
  日期:2017-04-17 09:34:50
  此时的益州并不太平。三年前,凉州人马相、赵祗等人在绵竹县自称是黄巾军,(今四川省绵竹市)聚集了数千难民造反。杀了绵竹县令李升,县里的一些吏员和百姓也跟着造反,队伍发展成一万多人。于是又去攻打州刺史治所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市北)杀了刺史郤俭。紧接着攻打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市)犍为,(今四川省眉州市彭山区)一个月之间,连下三郡。
  马相自称天子,聚众十几万。益州从事贾龙有一支几百人的队伍驻扎在犍为(今四川省犍为县)东面,以此为基础召集起一千多人马进攻马相。交战几个月,终于赶走马相。贾龙就派人去迎接刘焉。刘焉将州治所迁到绵竹。当时由南阳、三辅等地避乱流入益州的流民有数万家,刘焉收容安置他们,将他们引为自己的党羽,号称东州士,并从中挑选出精壮男丁组建起一支东州兵。
  当时蜀中盛行五斗米道,教主张鲁的母亲非常漂亮,经常到刘焉府中做客,与刘焉有暧昧的嫌疑。其实是互相利用,张鲁的母亲巴结刘焉,是希望得到官府的保护,为张鲁捞取官职,有利于传教、护教。刘焉则是色利双收,既贪张鲁母亲的色,又利用五斗米道的势力。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带兵功击汉中太守苏固。张修杀苏固后,张鲁又杀张修,独占汉中。在刘焉授意下,截断长安通往巴蜀的斜谷道,拦杀朝廷派往益州的官员。刘焉以此上书说五斗米道断绝道路,无法继续保持与朝廷的往来交通。
  益州于是成了汉帝国金瓯上的第二个缺口。
  日期:2017-04-17 09:36:10

  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再也合不上了。汉帝国的噩梦由此开始。后世就有学者认为刘焉是汉帝国分崩离析的罪魁祸首。
  其实不完全是。最早撕裂汉帝国领土,使帝国金瓯出现残缺的是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底爆发的西北凉州之乱。
  184年是汉帝国苦难深重的一年。年初,太平道教主张角的门徒唐周向河南尹何进告密,举报张角兄弟三人谋反,供出京师内应马元义。朝廷车裂马元义,缇骑四出,捉拿京师太平道人和与太平道有牵连的人,诛杀一千多人。同时下诏冀州缉捕张角兄弟。张角被迫于184年2月提前起兵。
  张角,河北巨鹿人。灵帝建宁年间(公元168—172年),张角自称入山采药时遇到“南华老仙”亲自传授《太平要术》,(即太平经,乃道教经典。又名《太平清领书》),于是创立“太平道”,自封大贤良师,为太平道总首领;两个弟弟张梁、张宝则自称大医,也是太平道首领。除了自己在家乡传道外,还派出八位大弟子分赴各地传道。
  灵帝时民不聊生,太平道入教门槛低,违犯教规后惩罚也不严。加上那段时期瘟疫盛行,张氏兄弟懂得医道,救活了不少人,在民间有影响有声望,以至十余年间,太平道势力迅速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徒众达数十万人。主要是贫民,也有少数官吏甚至个别宦官。张角将教徒划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渠帅负责。如果以平均八千人计算,就有二十八万八千人,是一股相当强大的社会力量。

  张角见队伍日渐壮大,就准备造反,与信众约定在甲子年甲子日(即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3月5日)同时起事。
  太平道是以迷信形式建立起来的组织,(主流说法是宗教组织,其实不是,太平道离宗教还有段距离,最多只能算具有宗教的雏形)自身对东汉流行的图谶、五行、三统等神秘文化就非常迷信。其提出的造反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一个跳大神的神汉想出的口号)就是根据五行学说来的。前面两句是按五行学说来的,汉为火德,火生土,替代汉朝的为土德,而土为黄色,所以要说黄天当立。以黄巾为标志,也是这个原因。后面两句是起事的时间,写得明白无误。起事后,张角、张宝、张梁分别自称天公、地公、人公将军,则是依据天、地、人三统理论来的。(东汉图谶、五行、三统等神秘文化盛行并深入人心,上至皇室,中至公卿,下至百姓,全都深信不疑。曹丕第一个年号黄初,孙权第一个年号黄龙都是因应这些理论的。只有刘备没有用过类似年号,因为他自称是继承汉朝的,想用也不能用)选定在甲子年甲子日也是根据这些理论推导出来的。(传周武王于甲子日灭商纣王,张角是想以武王自居吗?)

  黄巾民变是中国唯一一次有全国性组织,在全国各地同时起事的民变,其他的民变都是在一个区域里爆发,然后向其他地方流动。

  日期:2017-04-18 14:18:14
  同时也是中国历代最蠢的一次大规模民变,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张角早就具备了起事的能力和条件,但他偏偏要拖延到184年,还深恐朝廷不知道,派人到京城到处涂写“甲子”标语,传播“岁在甲子”的口号。同时在183年令大方弟子马元义带领荆州、扬州数万信众向洛阳和邺集结。马元义在洛阳大肆活动,收买、联络包括宦官在内的朝廷官员做内应。与封谞、徐奉等宦官信众约定,里应外合攻占皇宫。张角兄弟则攻占冀州邺城。
  筹划民变从来都是秘密进行,哪有如此满世界嚷嚷,唯恐别人不知道。一个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建立起来的有着二十多万人的全国性组织,不可能不引起朝廷的注意。数万荆州、扬州信众向洛阳、邺流动,也不可能掩人耳目。事实上,朝廷早就对此有所耳闻。司徒杨赐、卫尉刘宽、司空张济、御史刘陶(此人可称汉末第一狂人,永宁期间【公元155-158年】曾上书直接指责桓帝,后世唯海瑞可比)一起上陈灵帝,揭示张角有谋反迹象,应该赶紧捕讨,断绝暴乱的源头。灵帝没有听从。熹平晚期,刘陶再次与奉车都尉乐松、议郎袁贡连名上书,请求抓捕张角等人,可惜灵帝再次不从。

  数万人的流动,长时间的等待,难免出现意料之外的事情。果然,起事前一个月,发生了告密事件。
  张角被迫提前起事。184年二月,全国七州二十八郡同时爆发黄巾民变,部分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动朝廷。
  汉灵帝先布置防御。升因唐周事件立功的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于都亭,镇守京师;在通往洛阳的各个关口,函谷关、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设置都尉驻防;下诏各州郡备战严防。
  然后布置围剿。起用卢植为北中郎将、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各持节,(汉晋制度,持节表示受皇帝之命,同时具有先斩后奏的特殊权力。分为使持节、持节、假节。使持节可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可以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可以杀犯军令者。另有外交符节,作为外交凭证,如苏武牧羊时所持的节。所谓节,就是一根竹竿或木棍,上面缠上牦牛牛尾毛)调发全国精兵分击黄巾军。卢植与其副手护乌桓中郎将宗员负责围剿冀州及北方黄巾军;皇甫嵩与朱儁各率一军负责围剿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县)黄巾军。政府军主力由北军五校(即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三河(河东、河内、河南)的将士组成。同时也临时招募了一些精壮士兵。

  皇甫嵩接任时提出了个条件,要求解除党禁,拿出皇宫钱财及西园良马赠给军士,提升士气。(比较正直的宦官吕强也于此时建议灵帝解除党锢,以如不解除,党人会与黄巾军勾结为理由)汉灵帝照单全收,大赦党人,让十常侍各捐数千万,出西园良马,要求各公卿也捐出马、弩等军事物资。同时让公卿推举将领子孙及民间有军事才能的人到公车署面试,选拔有能力者领兵从军。

  具体的征战过程这里就不说了。到十一月底,黄巾军主力基本被歼灭。张角病死,张梁、张宝战死。但余孽尚存,如黑山、白波、黄龙、左校、牛角、五鹿、羝根、李大目、左髭丈八、苦蝤、刘石、平汉、大洪、白绕、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飞燕、白爵、杨凤、于毒等,势力小的有上千人,势力大的甚至有数万人。(史载张燕黑山贼百万人,应该是将非战斗人员的随军家属计算在内了,有百万兵马的话早就把汉朝给灭了。黄巾军最盛时期的三十六方也没有百万将士)。但这时的黄巾军已经不是一个统一的组织,而是各自为阵,有时互有配合而已。对朝廷不存在致命的威胁。

  日期:2017-04-18 14:21:21
  黄巾民变和中国历次农民民变一样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先期组织、起事、争战,攻城略地,席卷州县,看似威风八面,前景灿烂。但很快就会因自身政治、军事才能的低下,迅速被回过神来的政府军所镇压。就拿黄巾军来说吧,起事前并无明确的政治目标和纲领,就是个取汉朝而代之的口号,连个等贵贱,均贫富,打土豪,分田地的经济承诺都没有,怎么来凝聚大众?战略战术上也无能,第一次是以坚城作战为主。这明显是业余农民军的短板,只能是守着挨打。第二次吸取了教训,以流动作战为主,但又缺乏相互配合,也没有相对稳固的根据地,军队走到哪儿,随军家属就跟到哪儿,老人、妇女、儿童,甚至包括耕牛、农具。如此多的累赘,怎么行军作战,只不过是改固定挨打为流动挨打,同样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农民民变冲击、削弱了朝廷的力量,有实力的军阀、豪强、有野心的文臣武将会迅速地利用这个机会来夺取政权。或者是直接组织军队起事,(如刘邦、项羽、李渊)或者是加入农民军逐步夺取农民军队的控制权,将其据为己有。(如刘秀)纯粹由农民民变起事成功的只有朱元璋,但也是因为其招聚了以李善长为首的大批文人,在他们的帮助下取得了政权。就像李自成如果没有李岩等文人的帮助,改变政治、军事作风,才咸鱼翻身夺权成功。(李自成是驿卒,还不是纯粹的农民,就像刘邦是亭长一样,都算是朝廷低级公务员。)

  把民变说成起义,甚至夸大到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纯属意识形态的需要,就和说历史是必然的理论一样,是政治,不是历史。中国的民变都是以取代现政权为唯一目标,从来没有想过要对现行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变。民变的原因多数是在实在活不下去了才铤而走险,只为了有口饭吃。因此,他们的行为并不比官兵善良,一样的烧杀抢掠,勒索富豪,胁迫百姓。所过之处的城市、农村都遭到极大的破坏,生产力下降,人口下降。黄巢、张献忠等杀人如麻,嗜血成性。李自成前期也乱杀无辜,后来李岩、牛金星等文人加入后,提醒李自成要成大事就不能这样做。李自成才加强军纪,约束部众。但其夺取北京后怂恿部属勒索百官,同样是草寇的心态和行为。以至激怒吴三桂,皇帝宝座还没坐热就逃跑了。唯一取得成功的朱元璋,则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把中国的皇权专制体制推向了极致。这不是正义,也不是历史的进步,反而是退步。黑格尔曾说中国两千多年没有历史,这话听上去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但仔细想想也有道理,起码从社会体制、政权运行的方式、民众是否拥有政治权力等方面来看,中国自秦汉至清晚期都是在原地打转,没有进步,只有退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