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宋朝很有趣儿——大宋三百年长篇历史小说连载
作者:
月润江南
日期:2017-06-26 22:04:16
【自序】
我很喜欢历史,因为历史很有趣儿,有趣的人,有趣的事,有趣的一个个片段,构成了有趣的历史。
我喜欢徜徉在这有趣的历史中,感受着,体会着,那悠长的时光隧道深处,曾经的金戈铁马、荡气回肠,曾经的英雄迟暮、黯然神伤。
这些有趣的人和事,纵然相隔千年,却依然闪耀着光芒,吸引着后人去探究,去寻找,去品味,去思考。
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她从未走远。
我相信,这是每一个喜欢历史的朋友,共同的感受。
于是,我想把那些有趣的历史写下来,献给自己,也献给所有喜欢历史的朋友。
在这本书中,我用我的方式记述了从公元960年到1279年期间,两宋319年有趣的历史,可以负责任地说,书中的人和事都是基于正史的记载,既非野史,更非戏说,要知道,写历史,我是认真的。
写作本书的原始资料均来源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汇编》等宋朝史料,以及《涑水纪闻》、《默记》、《闻见近录》、《丁晋公谈录》等宋人笔记,当然,为了行文的流畅,也为了阅读的方便,在对历史事件、人物等进行叙述的过程中,相应的出处也就不再一一标注。
这样的做法,有个好处,能够尽量地保持阅读的连贯性,更重要的是能保持历史的趣味性。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曾经读过太多艰涩难懂的历史古籍,也曾经读过太多学究气十足的历史著作,这样的书读得多了,往往会有一种怅然若失、索然无味的感觉。
我常常在想,其实历史本来就很有趣儿,历史也可以写得很有趣儿,为什么不去和朋友们分享这种乐趣呢。
我相信,用一些有趣的文字写一部有趣的历史,一定很有趣儿!
我更相信,我不孤单,一定会有一群有趣的朋友伴我一路前行,这也一定很有趣儿!
日期:2017-06-26 22:05:07
【楔子】
国学大师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不过,在我看来,有时候,历史更像是一个任性调皮的小男孩,
因为,他总是出人意料。
就像我们即将了解的这段历史:一个辉煌王朝的开端却恰恰源于一个人落魄的流浪。
这个人名叫赵匡胤。
“匡胤”这个名字其实还是蛮讲究的:“匡”是指“匡正,救济”,“胤”则是指“子孙,后代”。
很显然,爹地妈咪给取这个名儿,就是希望小赵同学能匡时济世,福泽子孙。
可是,目前这位流浪汉同志考虑的并不是什么“匡胤”的问题,而是“匡肚”。
如何填饱肚子才是最重要的。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对一个流浪汉来说,吃饭才是头等大事。
流浪汉赵匡胤的兜里已经叮当作响了,异地他乡,举目无亲,这秋风也不知道向谁去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那。
可是,老天爷似乎想给他来点更刺激的。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江湖的地方当然就有赌徒。
路边的几个年轻人此时正赌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
反正也没几个钱了,不如赌一把,兴许能绝处逢生呢。
但凡江湖人士走投无路时,多半会选择赌,孤注一掷是江湖的特色。
于是,赵匡胤决定试试。
别看这个营养不良的青年脸色不好(流浪的缘故,可以理解),可手气却是出奇的好,居然红得发紫,大杀四方。
眼瞅着那银子像着了魔似的一个劲儿地飞进赵匡胤的腰包,这下可把这伙人给惹急了。
在那个年代,有两种人是不能惹的,一个是兵,一个是匪。
很不幸,流浪汉小赵遇上了其中之一——匪。
这帮赌徒本就是当地的小混混,平常保护费收惯了,进馆子都从来不掏钱,走路都呈螃蟹状,混吃混喝是家常便饭,从来只有欺负别人的份,如今哪能受得了这鸟气,一听赵匡胤的外地口音(河南话),二话不说,一哄而上,板砖、木棍一齐招呼。
虽然赵匡胤同志也算是个练家子,武艺很是了得。
可是,俗话说得好: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双拳再强,难敌四掌啊。
面对一群急红了眼的匪徒,小赵同学也只有招架的份了。
几个回合下来,终于不敌,可怜的小赵同学被一顿海扁,抢了个精光,连兜里最后几个救命的铜板也算作“辛苦费”一块“效劳”了。
可见,赌博确实不是件好事,输了固然心情不爽,赢了也未必走得出场,弄不好还赚俩“熊猫眼”,实在是件费力不讨好的活。
钱没赢到,反而吃了一顿“排山倒海”。
人财两失,怎一个“背”字了得!
用现在的话来说,小赵同学那时混得可真够锉的!
然而,苦难是一块试金石,有的人视它如鸿沟,无法跨越,自甘沉沦;有的人视之如垫脚石,从容面对,愈挫愈勇。
很显然,赵匡胤属于后者。
在人生最艰难的岁月中,赵匡胤咬咬牙挺了过来,并充分发扬了流浪的乐观主义精神,在某一个没刷牙没洗脸外加没吃早餐的清晨(没办法,没钱啊,面对着东方的朝霞,豪气冲天的写了一首诗:
《咏日》
欲出未出光辣达,
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
赶却流星赶却月。
怪怪的形容词——辣达——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怪怪的押韵——其实根本就不押韵;
怪怪的……
怎么感觉怪怪滴?!
不伦不类,毫无章法,这叫什么诗嘛。
这的确算不上严格意义的诗,但在我看来,它不是诗却胜似诗!
诗以抒怀,诗以言志。
这首诗(我们姑且称之为诗吧)正是赵匡胤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
流浪的生活给了他苦难,也给了他收获,让他更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更清楚了人生的价值,他开始有了更加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当然不是流浪。(请注意这句话)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首不像诗的诗却恰恰暗合了他人生的际遇,而他也正像诗中的那轮红日,即将喷薄而出,光耀一片300年的锦绣河山……
日期:2017-06-27 08:20:04
第一章 我来也!
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二月十六日,夜,帝都洛阳夹马营。
禁军将领赵弘殷家喜事临门,夫人杜氏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这就是后来“地球人都知道的”:赵匡胤。
在古代史书中,但凡皇帝出生,总是会有异象,比如风呀,雨呀,火光冲天啊,紫气升腾啊,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变着法儿地告诉你这个人不一般,非比寻常,简直就是SUPERMAN!
仿佛这个光屁股的小子一生下来就不是喝奶滴,是天命所系,来拯救苍生黎民滴——尽管他也和所有正常的婴儿一样习惯于随地大小便。
没办法,中国特色嘛。
历朝历代都是这么愚民的,皇家专利,祖传秘方,雅俗共赏,万民同乐。
赵匡胤先生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后世的史官把创新精神发扬了一下下,用粤语说,就是搞搞新意思。
于是,史书中记载,赵匡胤的母亲杜氏曾经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太阳落到怀中,不久就有了身孕。
赵匡胤出生的那天夜里,“赤光绕室”,满屋子放红光,邻居们还以为老赵家失火了。
尤为奇特的是,“胞衣如菡萏”,胎盘好似一朵荷花,婴儿浑身更是香气扑鼻,浓郁芬芳,而且通宵不散,故得乳名“香孩儿”。(《宋史》:“异香经宿不散。”)
不仅如此,在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身上还有一层令人惊异的“金色”,用《宋史》的话来说就是:“体有金色,三日不变。”
浑身金光闪闪,而且三天不变——简直就是一个金娃娃,在古代,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
不过,这种现象在今天则有一个统一的学名:新生儿黄疸。
由此可见,刚出生的赵匡胤小朋友身体似乎并不太好。
日期:2017-06-27 08:20:33
出身
身体不太好的小赵同学,出身却比较好。
赵匡胤祖上三世为官,属于典型的世宦之家。
高祖赵朓,在唐朝末期的官场里混,历任永清、文安、幽都三县的县令。
曾祖父赵珽,在唐末各地的藩镇中谋职,后逐步升官至御史中丞,类似于今天的监察部部长,虽然官名很唬人,但在唐末的乱世中,这只是藩镇大佬们给手下文官安排的一种闲职。
祖父赵敬,历任营州、蓟州、涿州三州的刺史,也算是地方实力派。
可见,赵匡胤的祖先大多出身于文官系统。
不过,到了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这一代,事情有了变化,赵家开始弃文从武了。
史载赵弘殷“少骁勇,善骑射”,在后梁(公元907年—923年)时期开始从军,为当时的河北藩镇,地方军阀,赵王王镕的账下大将。
时值后唐庄宗李存勖为争夺中原地区,领兵在黄河一带与后梁部队大战,两军势均力敌的关键时刻,李存勖向土豪王镕请求援军。
赵弘殷奉王镕之命率领500骑兵驰援李存勖,战斗中,赵弘殷身先士卒,锐不可当,深受李存勖赏识,于是李存勖便把赵弘殷留在账下用命。
后来,猛将兄李存勖终于打败后梁,夺了后梁的天下,定鼎中原,登基称帝,赵弘殷由此攀龙附凤,水涨船高,被李存勖任命为飞捷指挥使。
通俗一点说,就是赵弘殷从此成为了一名后唐中央禁军的将领,也就是皇帝卫队的小头头,专门负责皇上的安全,而且赵弘殷这禁军将领当得实在是有点意思,为嘛呢?
因为赵弘殷历任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的禁军将领,也就是说赵弘殷给四个朝代的N个皇帝都站过岗,可是不管那皇宫里如何剑影刀光,刀光剑影,鸡飞狗跳,狗跳鸡飞,这位赵先生居然能获得每届新BOSS的信任,屹立不倒,继续着他那份非常有前途的保镖事业,实在是不得不让人佩服!佩服!
不过在那个充满着无厘头的时代里,赵保镖顶多算个超级打工仔,因为还有一个打工皇帝——老神仙冯道!这个史上最牛的不倒翁,还是留到后面再细谈吧。
赵弘殷虽然官职不高,可也相对稳定,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好歹也算是个中产阶级,生活比之一般的老百姓可是天上地下了。
因此,尽管处在战乱频繁,硝烟四起的年代,赵匡胤还是拥有一个比较滋润的童年。(请注意,童年的生活状况对于个人性格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对比一下后面的朱温就清楚了。)
日期:2017-06-27 08:21:19
铁头门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有个当将军的老爹,小赵同学自然从小就对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舞刀弄枪,策马扬鞭就是他童年的最爱,以至于调皮捣蛋,顽劣异常。
有一件事情很能说明问题。
赵匡胤很小的时候,为了过一把将军的瘾,拽来一匹未经驯化的烈马,居然连马鞍都没套,就窜到了马背上。
马匹受惊,一路狂奔,向城门口疾驰而去,得意忘形的小赵同学,一脑门子撞在了城门洞上,直挺挺地摔了下来。
路边旁观的人,一致认为赵匡胤必死无疑。
谁知,这小子,跟没事似的,一骨碌地翻起身来,追了出去,直到驯服烈马,趾高气扬地转回来为止。
头可断,血可留,男人面子不能丢!
这铁头哥们的倔强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而“铁头门”事件也让大家对超级男生——小赵同学产生了金甲护身的错觉,小小年纪就已经小有名气了。
正应了张爱玲说的那句话:出名要趁早。
其实,小时候调皮的孩子,长大了往往能成大事,所以,孩子调皮倒并不是什么坏事。
调皮的赵匡胤小盆友就这样在喊打喊杀的军营里慢慢长大,并很快和一帮军官子弟混熟了,这其中就包括韩令坤(请记住这个人的名字)。
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身上流淌着军人的血液,最喜好的也是军事类的游戏,至于“之乎者也”显然对他们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
对这群孩子来说,屁股是用来骑马的,而不是用来坐课椅的。
所以,赵匡胤同学平时最喜欢的,毫无疑问,就是和小朋友们玩兵法布阵的游戏。
他往往自任大将军,指挥手下的一帮小屁孩排兵布阵,发号施令,指挥得有板有眼,将队列排的整整齐齐,自己在队列后押阵,一路浩浩荡荡,招摇过市,旁若无人,路人见了,无不惊异。
一个人的时候,赵匡胤也闲不住,家门口附近有一个小石马,他便将这个石马当成了玩具,时不时跨上去感受一下,挥刀舞棒,“驾、驾、驾”的呼号一番,玩得昏天黑地,乐此不疲,小小的年纪,心中却有了一个驰骋疆场、跃马扬鞭的大大梦想。
受军事家庭的熏陶,赵匡胤尤其喜爱射箭和武术,偏偏这小子,天生就是个练武的料,再加上父亲赵弘殷的悉心教导,小赵同学进步神速,武艺日益精湛,终于摔打出一身好功夫。
练着练着,赵匡胤甚至搞出了一套自创拳术,这就是江湖中非常有名的太祖长拳,这套拳法后来被宋代的少林寺僧人整理之后流传下来,成为少林寺十八家拳术之一,实打实的武林秘籍啊!有木有!
不仅如此,小赵同学那颗铁头似乎自从被撞过之后,就开了窍,他居然又发明了一种特制兵器:学名“盘龙棍”。
在民间,它还有一个俗称:“双截棍”。
小赵同学发明双截棍的目的,还是与马有关,据说,这种双截棍是专门用来扫敌人马腿的,一旦缠住,顺手一拉,对方必定摔个人仰马翻,一击必中,简直就是大杀器啊!有木有!
哼哼哈嘿,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嘿,快使用双截棍……
想来,周杰伦实在是应该给人家赵匡胤童鞋付点专利费的……
可见,小赵同学不仅武艺高强,兵器独门,而且还会排兵布阵,更重要的是,脑子还好使,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多年的军旅生涯,让赵弘殷觉得光懂得骑射和武艺是远远不够的,那只是匹夫之勇,蛮夫之力,要想真正驰骋天下,纵横四海,还是得有点文化,于是老赵替小赵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先生——辛文悦。
赵匡胤虽然很不情愿,但是在辛先生的严厉教导下,还是或多或少地打下了一点文化的基础,懂得了一些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在后来的奋斗历程中,赵匡胤更是逐渐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慢慢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最终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
当然,这是后话了。
日期:2017-06-27 08:21:52
奋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十九岁的那年,赵匡胤在父母的主持下成婚了,成家之后的赵匡胤显然成熟了许多,他开始思考人生。
中国人自古讲究成家立业,对于赵匡胤来说也是如此——家已经成了,可业如何立呢?
连年的战乱让赵家也饱受流离之苦,而两个弟弟还很年幼,作为家中长子的赵匡胤油然而生出一种责任感。
于是,在二十一岁那年,待业青年赵匡胤同志决定离开家,独自去寻求一条出路,好歹混口饭吃啊。
可是家里人都不同意,因为事实上,兵荒马乱的年头,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而赵弘殷多少算是禁军的中层干部,虽然级别不高,可毕竟也在朝中混了个脸熟,有这么一个当官的老爸,沿着后门溜达一圈,在爹爹的手下混个一官半职,那是小克丝啊,何必到处去挤招聘会,弄得一身臭汗,灰头土脸呢。
有捷径,为什么不走?
可赵匡胤却并不这样想,作为一个有理想有魄力有武艺还有点文化的“四有”青年,他理所当然地认为:依靠父亲的权势,算不得英雄好汉,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年轻人就要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俺赵匡胤,就是要靠自己,闯出一番天地!
男人不怕没出身,就怕没出息,你改变不了历史,但也许可以改变未来。
所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何况,别忘了,我们这位小赵童鞋曾经是头撞城墙也不回的人,因此,赵匡胤认定的事情注定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
这才是魄力!这才是赵匡胤!
性格决定命运,诚哉斯言!
但是,且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现实摆在眼前:
世道啊,那个世道太乱了!
乱到什么程度呢?
连人吃人都算不上新闻了(史实)。
弄不好出门寻条出路就变成了自寻死路,缺胳膊断腿都有可能,万一不留神,哪个家伙的弓箭不长眼睛……
那么,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日期:2017-06-28 07:55:53
第二章 乱世之始
大唐帝国的光辉照耀着中华大地,“天可汗”的名号映衬着帝国的荣光,灿烂的中华文明和强大的中华帝国在那一刻荣耀盛开,光芒万丈。
帝国的统治者唐玄宗和他的贵妃——玉环美眉正在华清池的温泉中恣意的享受着。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一切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
自我感觉良好的唐玄宗根本没有料到一股暗流已在悄然涌动。
大唐皇帝的“干儿子”安禄山,正在猎猎寒风中,检阅着他的军队,刀光闪闪,剑戟林林,此时他大腹便便的肚子里装的可不是对干爹唐玄宗的忠心。
历史无数次的证明,干儿子往往是最靠不住的。
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和史思明在范阳率15万叛军反唐,口号是老掉牙的“清君侧”,安史之乱爆发。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干儿子终于造起了干爹的反。
帝国的北方,一时狼烟四起,生灵涂炭,唐王朝匆匆组织起来的新军根本就不是久经战阵的叛军对手,节节败退,狼狈不堪,很快,第二年的六月,都城长安失守。
唐玄宗做梦也想不到昔日憨头憨脑的干儿子竟然会造自己的反,毫无准备之下,只能仓皇逃往帝国的后花园——四川。
后面的结果,大家就很清楚了:马嵬坡兵士哗变,祸国殃民的杨国忠被剁成肉酱,一代美人杨贵妃香消玉陨,遗恨千古……
随后,唐王朝在各地勤王武装的配合下,逐渐稳住阵脚,重新集结力量,开始组织反攻。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心向背才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这场封建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不义之战,显然没有多少人乐意捧场。
再加上叛军暴虐成性,滥杀无辜,老百姓吃尽了叛军的苦头,于是,人心思唐、众望所归也就是当然的结果了。
而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倒行逆施,终至众叛亲离,先后被自己的儿子砍了脑袋(看来亲生儿子也不一定靠得住啊),叛军开始逐步瓦解。
公元762年,名将郭子仪与李光弼在回鹘铁骑的帮助下合力剿灭了叛军,安史之乱终于平息。
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成为了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拐点。
日期:2017-06-28 07:59:05
【后遗症】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唐王朝经此变乱,从此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藩镇割据,类似于半身不遂。
长时间的叛乱,使得各地节度使在战争中逐步坐大,渐成尾大不掉之势,钱粮赋税擅自截留,将官校佐随意任免,心情好了,讨个封号,心情不好,搞点恐吓,有时甚至吆三喝五,要挟中央,大有“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势。
而中央政府为了平息叛乱,不得不委曲求全,虚以委蛇,从而形成了唐朝后期藩镇长期割据,中央政府日渐衰微的局面。
藩镇割据成为了大唐王朝一颗挥之不去的毒瘤,并最终要了大唐王朝的命。
伴随着藩镇割据的愈演愈烈,大唐王朝的另一个并发症也出现了——宦官专权,类似于间歇性脑瘫。
对于大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来说,安史之乱后的政治局势可以用简单的两句话来概括:
外面藩镇打架,里面朋党吵架。
大家都在忙着搞武斗、搞党争、抢地盘、抢势力,打架的打得不可开交,吵架的吵得不亦乐乎,皇帝突然发现自己很孤单!
帝国的统治者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偌大的国家似乎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
而在他无助的眼神里,却突然瞄见了环伺四周的小可爱——太监!
这些朝夕相伴、形影不离的太监,在大唐皇帝的眼里实在是贴心人。
别的不说,就那一声娇滴滴、粉嫩嫩的“奴才”,已经让主子听着周身舒坦,受用不尽了。
还是奴才贴心啊!
帝国统治者的思维很简单:宦官毕竟是家奴,身份卑微,就算想篡位也没人捧场,而且没有生殖能力,就算一时得点好处也无法承继(谁让他生不出儿子呢),因此只有依附皇帝才有生存的空间(逐出皇宫就是废人一个),较之藩镇割据的武将和朋党之争的文官,更加容易控制,表面上看似乎也更加衷心。
领导,都喜欢乖的嘛,可以理解,可以理解。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