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事情根本不曾经历过

作者: 假贾

  从小在梦里他就常看到那棵树。那棵树不知道有多大,不知道有多高,也不知道它已经生长了多少年,树干有那么粗,树叶有那么密,连天都遮住了。
  在树下的时候他总觉得特别安心,温暖,就象……在母亲身边一样。
  但这一次与之前都不一样。
  这树,开花了。
  雪白的花,开得繁盛而烂漫,就象是落了一树的雪。
  然后那花慢慢变做粉红,红色越来越深,最终成了如血一般的殷红。

  风一吹,花全飘了起来,纷纷扬扬,如同下了一场鲜红的雪。
  晓冬忽然间睁开了眼,一头冷汗的惊醒过来。
  金风一吹,满山的叶子该黄的黄,该红的红,该落的落,一眼望去错落疏朗,天显得愈发的蓝,越发的高,也越发的干净。
  这是云晓冬在回流山的第一个秋天。他是春天时上山拜师的,春夏秋三季攒起来也有半年辰光了,可还时时觉得自己不是回流山的人,象是做客。
  师傅李复林门下有不少弟子,正式拜师算是入室弟子的只有五个。大师兄姓莫,单名一个辰字,可云晓冬从上山到现在还没有见过他,他上山的时候大师兄就被师傅差遣下山去办事了,路途想必十分遥远,到现在也没有回来。行二的师姐姓王,因为师傅赐了一把玲珑剑给她,所以本来的名字不用了,改名就叫玲珑了。接下来是三师兄姜樊,师傅一唤他就是樊儿啊,不知是不是口音的事儿,听着总象是在叫饭儿,所以三师兄的诨号就叫饭儿,从上到下大家都笑嘻嘻的这么叫他,他乐呵呵的也不生气。

  他三个都是打小儿就在山上的,无父无母,襁褓中就被师傅收养了,师徒情分自然不一般。
  相比之下,四师兄陈敬之和云晓冬两个都算是半路出家了。四师兄家在一个叫道安的地方,离回流山千里迢迢,听说陈家家大业大,人丁兴旺,不知道四师兄为什么到离家这样远到回流山来拜师学艺,也许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吧。
  云晓冬原本是跟着叔叔生活的,叔叔与师傅是故交,他旧伤复发,忖度着自己撑不下去了,拖着一口气上了回流山,把云晓冬托付给了老友就咽了气。

  师傅看在老友的面子上,收下了云晓冬这个天分不佳的弟子,云晓冬就在回流山住了下来,不知不觉就过了这么半年。换上回流山弟子们穿的青白二色道袍,梳个道髻,看着和其他人都一样。
  可是云晓冬总是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连睡觉时候说梦话的腔调都一点儿不一样。
  一套入门剑法练了几个月了,招式算是练熟了,可是三师兄和他喂招的时候,总是隔个几招就要提醒他一句:“师弟,你用的这是剑,可不是刀。”
  连最宽和的三师兄都这样说,说明他大概天生就不是个学剑的料子,要在师傅面前施展的话更是丢人现眼。

  他想叔叔,想家。他也知道,叔叔已经没了,家也没了。
  可他又做不到把回流山当成家。
  入门剑法当然不会由师傅亲自传授,玲珑师姐脾气急躁,一遍两遍教不会,第三遍她就怒发冲冠了,这套剑法是三师兄教他的,也就三师兄有这个耐心,一遍又一遍的教他,也不嫌他蠢笨,还拿自己刚上山时候的糗事安慰他。
  “师兄我啊,这套剑法也学了近一年呢,那时候是大师兄教的我,今天教了,我会了,第二天一醒就不记得了。后头学了,前头又忘记了。师弟你已经比我那时候强多了。你看我这样的资质都能学到现在这个地步,你也必定能学会。”
  三师兄这样说,云晓冬没办法,只好一招一式努力习练,把过去练刀法的架势硬生生改掉,然而哪里是那么容易改的呢?

  一早起来练过功,三师兄又给他送来两套换洗衣裳,厚厚的包了一个大包袱,说话间还很不好意思:“师弟,我寻了两套衣裳给你,因为山上的衣裳都不太合身,这衣裳是新的,我寻了一位师妹替你改过尺寸,你且将就穿。”
  云晓冬连忙向三师兄道谢,三师兄送完了衣裳也没立时就走,又跟他说了几句剑法,讲得兴起还比划一番。等三师兄走了,云晓冬把衣裳翻出来试了试,玲珑师姐又来了。
  她今年也不过才十六七岁,身形亭亭玉立,鹅蛋脸,一双眉毛又黑又浓,眼睛格外有神彩。
  “师弟师弟,我带你去山下逛狂去。”
  云晓冬一句“不去”没来及说出口,师姐不由分说拉着他就往外走:“山下今天逢集,可热闹啦,卖什么的都有,吃的喝的玩的用的都有。我和你说,双沟桥那一家丸子汤最地道,还有桥东面的那一家包子铺,肉包子、素包子都特别香。我看你这半年长高了一截,原来的鞋袜子都不合脚了吧?趁便买两双回来好穿,眼看着天要冷了。我和你说,山上天冷的早,这几天都落霜了。”
  玲珑师姐说起话来象放鞭炮,一刻不停,云晓冬一个字都插不上,也不知道师姐力气怎么这么大,抓着他的那只手跟铁钳子一样,挣都挣不脱,说话功夫已经被她拉着出了门。
  是学武的姑娘力气都大,还是二师姐确实天生神力啊?
  两人在门前头遇见了四师兄陈敬之,他看样子又到山顶练剑去才回来,裤腿上还沾着泥,见两人从门里出来愣了一下,迎上来问:“师姐这是要出去?”

  玲珑说:“下山逛逛,小四你也一道去啊?”
  陈敬之摇了摇头:“我就不去了,师姐和师弟也请早去早回,免得师傅回头又挂念。”
  玲珑摆了摆手:“师傅不在,昨儿夜里就下山了,今天是肯定不会查点你的功夫。”
  下山的时候玲珑同他说:“小四太拘泥古板啦,就算硬拉他来玩,他也闷闷不乐的,平白让人扫兴。我跟你讲你可不要学他那样子,小小年纪跟个老头子一样。”
  这话让他怎么应呢?
  云晓冬只好含含糊糊嗯了一声,既应付了师姐,又没有明确的赞同说四师兄就是象个老头子。
  回流山下头就是个镇子,隔个十天八天的就逢一次集,四里八乡的人都来赶集,就显得格外热闹。玲珑带他去吃了那个地道的丸子汤,还从外面买一个大蹄髈,卤的红通通的,用油纸包着塞给他。那个蹄髈比晓冬的脸还要大,他横看竖看都没找着好下嘴的地方,只好装在布兜里带着。

  师姐多半是常来,卖丸子汤的老板都熟悉她了,多送了一张饼,还对晓冬说:“客人听着不是本地人啊?”
  瞧,随便一个什么人都能看出他是个外来的。
  这个一言难尽的蹄髈就不说了,玲珑师姐还乐滋滋的带他去听戏,就在镇东头有个戏台子,逢着赶集的日子就有戏听,唱的是什么他一句也没听懂,就一个老生、一个老旦,在上面哭哭啼啼的,站到腿都有些酸了,他才恍惚听懂一点。原来台上这两个人不是老两口,是母子关系,为着儿子媳妇孝顺不孝顺掰扯了这么半天。
  戏台子下头有人卖吃食,玲珑给他买了两块煎豆腐,一个劲儿劝他:“吃嘛,这个很好吃。”一边说一边往自己嘴里塞了一大块,另一块就往他嘴里填,眼看他再不吃豆腐就能塞到鼻子里去了,他只好张嘴。
  可是……可是这味儿怎么这么怪?
  “臭吗?”玲珑理所当然的说:“臭豆腐当然臭了。”
  已经吃到嘴里了他也不能给吐出来,都不知道这块豆腐是怎么咽下去的。那个大蹄髈他最后也没吃,沉甸甸的又带回山上去了。
  上山的时候他觉得有点头疼,觉得可能是今天在外头吹了风了,结果一回去就躺下了,晚饭也没吃,浑身火烫,又吐又泄的折腾起来。
  他病的迷迷糊糊的,感觉有人给他喂水,刚一咽下去就又全都吐出来了,身上火烫火烫的,脸直往上墙上贴,就图墙上那点儿凉。有人把他拽回去,他哼哼着带着哭腔,还要挣开了再去找墙。
  身旁围着的几个人本来为着他生病着急上火的,看他这么样撒娇,一时都说不出话来了。还是三师兄说:“到底还小呢。”
  一想着他唯一的亲人才过世不多久,他一个人孤零零在回流山上,跟谁都说不来话,三师兄就觉得这个小师弟挺可怜的。
  今天玲珑特意带他一块儿下山,也是想让他玩一玩高兴高兴,总待在山上闷闷不乐的,下山起码能散一散心。可是没想到好心把事情办坏了,他们几个都不通医术,师傅和大师兄又都不在,这会儿天晚了也没处去请人来给他瞧病,不知道他究竟是着了凉还是吃坏了东西,可是人烧的这样厉害肯定是病的不轻。
  “我从丹房里找了几样药,可是不知道哪样对症……”陈敬之掏出好几个瓶瓶罐罐。
  姜樊摇了摇头:“不成,不号脉药可不能乱吃。”回流山上也有山民猎户,他们有伤病也曾经过来求过药,但这药师傅从来不会轻易给。外用的还好,内服的一定要确定是什么病况才会对症下药。
  小师弟现在病因到底是吃坏了东西还是受凉他们都不知道,怎么能胡乱给他药吃?
  玲珑最是着急:“要不,我带师弟下山去吧,去镇上找郎中看?”
  由不得她不急,本来她带师弟下山是想叫他高兴高兴,可没想到好心办了错事,现在师弟病的厉害,她心里着实过意不去。
  姜樊摇头:“不成,今晚连月亮都没有,风又大,鱼背坡和木索桥那里都太危险了不能过。”
  要是能行,他就带师弟下山去了。
  不说夜间山路难行,就算到了山下,回流山山脚下这个小镇上也根本没有什么正经郎中,就一个能治一治跌打损伤,这么小的镇子,百余户人家,哪里会有什么高明的郎中?要是有,镇上的人生了重病也不会到山上来向师傅求药了。

  “可是师弟这样可怎么办?”玲珑都要急哭了。
  姜樊想了想:“我去打盆温水来,给他擦一擦手和脚。”
  这样好歹也能让热度降一降,不至于象现在烧的这么厉害。
  玲珑抢着起身:“我去,我去端水。”
  姜樊看她抢着去了,对陈敬之说:“陈师弟,你先回去歇着吧,时辰也不早了。”
  陈敬之摇头:“师兄,我在这儿还能给你搭手帮点忙,师姐毕竟没有我方便。”
  他不说,姜樊还没有想到。
  可不是,师弟虽然小,可也是男女有别,让师姐在这儿才是多有不便,等下脱了衣裳给小师弟擦身,这活儿也不能让师姐来干啊。

  姜樊深以为然,点头说:“很是,多亏你提醒我。”
  他是在山上长大的,大师兄和玲珑师姐也是一样,对于礼法、对男女之防就没有山下头的人想的多。
  陈师弟才来了一年多,以前在他家里也是请过先生读过诗书的人,想事情确实是比他要周全。
  等玲珑端了水来,姜樊找个理由打发她到隔壁去,自己挽起袖子,和陈敬之一起替已经烧的满脸通红神智不清的小师弟解开衣裳,拧了手巾替他擦拭降温。
  不擦不知道,这一沾上手,姜樊越来越是心惊。
  小师弟浑身火烫,哪怕姜樊没跟师傅学过号脉,也知道烧成这样很不妥。
  他可听说过有人因为高烧不退,后来烧坏了脑袋变成白痴的。

  师傅走时一切明明都好好的,师傅怕玲珑师姐性子不稳重,还特意交待他,要好生看顾好师姐师弟。可是才不过半天功夫,师弟就病成了这样。
  姜樊急的不行,他本来就生得有些胖,明明是深秋天气,他已经急出了一头一身的汗。
  陈敬之另外拧了一块温手巾,叠好了放在小师弟的额头上。
  他心里也十分忧虑。
  师弟身上这么烫都是干热,平常人身上热自然会出汗,可师弟这就是不出汗,烧自然降不下来。
  他有点后悔。
  要是白天师姐带着小师弟下山时他劝住他们就好了,要不然,他要是跟着一起下山去了,说不定也多少能提醒一下。师姐性子大大咧咧的一向不会照顾人,小师弟却因为他叔叔去世一直茶饭不思,身子本来就不算强健。
  可他当时想的尽是自己的事,心里烦乱,竟然没有考虑到这些。
  他替云晓冬擦了一下脖颈,怕手巾沾湿了他的衣裳,就俯过身,将云晓冬的衣领往旁边拨开了一些。
  云晓冬脖子细细的,两根锁骨就更显的往外凸起来。他脖子上贴身挂着一条红绳,绳子上系着一颗莲子般大小的坠子,看着就象是寻常人家孩子身上挂的辟邪的桃核一般。陈敬之站在那儿看着那个坠子,姜樊喊了他两声,他才回过神来,连忙应了一声。
  “师兄有什么吩咐?”

  姜樊觉得他多半是困了,所以精神不济“你去师姐那里看看,再端一盏热水来给师弟喂些水。”
  陈敬之应了一声去了。
  屋里就剩下姜樊和云晓冬两个了,回流山夜里的风特别大,北风刮过,那声间象虎啸狼嚎一般,姜樊本来就心里焦急忐忑,听着这风声越发心慌。
  小师弟可千万不能有个好歹啊,否则别说他们师兄弟几个,就算师傅只怕也要难受得的不行。师傅的好友知道自己命不长久,特意拖着病体上山来将侄子托付给了师傅,当时师傅也是一口应下了,姜樊在旁边听的清清楚楚的。可这才过了没一年,小师弟却……

  姜樊坐不住,在云晓冬床前来回踱步转圈儿,床榻上云晓冬烧得迷迷糊糊的,喉咙里发出含糊不清的*声。
  姜樊听着他又象是在哭,又象是在喊着什么人似的,往前凑近了些,轻声问:“小师弟?你能听见我说话吗?”
  身后房门被推开了,姜樊没顾上回头,只伸手往后摆了摆:“师弟把水给我吧?”
  身后的人问了声:“什么水?”
  姜樊一听这声音又惊又喜,回头的力气太大扯得脖子筋都疼了。
  “大师兄!”
  云晓冬后来想起生病的这一夜,高烧病中当然是不知道身外的事,就是觉得热,又热又干渴。他恍惚听着身边有人在走动,在说话,也能感觉到手脚、额颈处都有人在替他擦拭,就是睁不开眼睛,也说不了话,神智昏昏沉沉的。

  他知道姜师兄、玲珑师姐和陈师兄都在屋里,在他的床前,他们面色焦急,围着他团团乱转。
  他还记得自己仿佛呕吐过,还不止一回。
  有那么一段时间晓冬总觉得他不应该记得那天晚上的事,后来回忆中的种种,可能都是他自己后来的想象。
  他记得最清楚的,是早上睁开眼睛之后的事。
  不知道外头是什么时辰,不过天已经亮了,映得窗子上一片明晃晃的,他的眼睛睁开一条缝,又因为畏光而眯了起来。

  他听见身边很近的地方有人说了句:“啊,你醒了。”
  那声音十分清朗温和,说不出的悦耳。
  晓冬费力的睁开眼,微微侧转头去看。
  有个人站在床前,伸手到他额头上来试了一下,微微笑着说:“已经不烧了。小师弟身上觉得怎么样?还有哪里不舒坦?”
  晓冬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人,但是从他的衣着话语里头,就猜到了他的身份。
  “大师兄?”
  床前的人朝他点头:“是我,小师弟真是聪明。咱们是头回见,你病着也把我认出来了。”
  因为过去的几个月里,关于大师兄的种种他听的太多了。

  每个人都在夸他,他是师傅的大弟子,在回流山是举足轻重的人物。玲珑师姐说他天分高,自己和姜樊的剑法都是他教的。姜师兄说他性子好,从来也没有对谁高声讲过话,更不要说与人口角或是对底下人斥责打骂。就连一向话不多的四师兄,也说大师兄极好。
  山上的其他人提起他来也都说他的手,尤其是几个年轻姑娘,一说起大师兄来就要红了脸。
  那会儿晓冬不明白她们为什么要脸红,后来他才知道。
  但是在这个高烧初退,人虚弱无力的早晨,他想不了那么多那么远。

  他心里头就有一个念头。
  原来这就是大师兄啊……
  原来大师兄生的这般俊美,晓冬也曾经跟着叔叔南来北往,可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俊朗不凡的人物。
  回流山弟子们穿的蓝白二色衣裳,别人穿着显得太素净,软塌塌的没精神。可是大师兄穿着这么一身儿衣裳,看起来如同玉树临风,挺拔不俗。

  这衣裳真衬他。
  不不,或者应该说,他这样的人品,穿什么样的衣裳都一样卓尔不凡,哪怕是乞丐的衣裳披在他身上,也绝不会让人感到鄙俗丑恶。
  姜樊进来端了水给晓冬漱洗擦脸,熬了一夜他也没有什么精神,一会儿功夫打了好几个呵欠,擦脸的时候还跟晓冬说:“你见着了吧?这就是咱大师兄。大师兄是昨天晚上回来的,唉,师兄牵挂着山上的事,没在山下过夜连夜就上山了,这一路可真不好走。幸好大师兄回来了,给你喂了药又运功替你调理了一番,你的病才好的这样快呢。”
  晓冬就转头去看莫辰。

  回流山山势很陡,上山的路有好几处都十分险要。鱼背坡就不用说了,鱼在水里是怎么游的人们都见过,它是竖在水中的,背脊朝上,背脊当然只有窄窄的一条,鱼背坡就是那样子的,两边都是深谷,只有中间那么窄的一条道可以行走,稍有不慎踩滑了,不管往哪边滑估计都要送命,白天走都要小心,夜里就更不用说了。
  姜樊说,也就是大师兄艺高人胆大,才敢趁夜上山,换个人就算有这么大胆,也没有那个本事。
  没见着真人之前,晓冬已经听人说了许多大师兄的事。在他心里不知学觉就替大师兄勾勒出来一副小像。既然是大师兄,那一定是个非常稳重,不苟言笑的人。
  他可能是长着一张国字脸,浓眉,说话声音宏亮,身板也很宽。
  还听说师傅近年来岁数大了,山上的事情都是大师兄在打理处置,那这人肯定颇为威严,行事说话一板一眼的。
  可是见着真人之后,晓冬才发觉自己事先想的那些大半都不对。大师兄和他想的完全不一样。
  可能是因为听别人说了太多,所以晓冬一点儿也不觉得他陌生。正相反,第一眼看到他,晓冬就打从心底里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仿佛……和这个人已经认识了许久一样。今天不是初次相遇,而是远别重逢。
  大师兄……他就象其他人说的那样好。

  比他们说的还要好。
  他那么和和气气的同晓冬说话,端药喂他喝下去,同他说话的时候声音一直很温和,就象怕口气重了会惊着他一样。
  姜樊昨夜里也没顾上问别的,这会儿见小冬烧退了人也醒了,终于松了口气,这才想起来问莫辰路上的事。
  “大师兄怎么去了这么久?不是说两个月就能回来吗?一直这么迟迟不归,我们都担心你出了什么事。”
  “事赶事的就耽误了,我也心急想回来,可是事情一时不了,只能先托人送了信回来。从益州出来之后还转去了南广,在那儿又待了大半个月,所以回来迟了。”
  晓冬才退烧,没有胃口吃东西,姜樊给他端了一碗粥来,还切了半个咸蛋。咸蛋腌得正是火候,一切开蛋黄油汪汪黄澄澄的。晓冬把那半个蛋黄夹起来看了看。
  莫辰看着他的动作不象是要吃:“怎么?吃不下?”
  晓冬轻声说:“我喜欢吃咸蛋白。”
  尤其是配稀饭的时候,把咸蛋白拌在稀饭里吃。
  姜樊在一旁笑了:“你这个吃口倒是挺特别的,旁人爱吃蛋黄的多,腌得蛋黄多香啊。你倒反过来了,居然喜欢吃蛋白。正好,你和大师兄一块儿吃倒是正碰上了,大师兄他就爱吃蛋黄。”
  晓冬有点儿意外。
  大师兄居然也会挑嘴?

  这可真看不出来。
  主要是大师兄他怎么看都那么大方,又那么斯斯文文,那么……反正怎么看也不象会和挑嘴二字扯上干系的样子。
  被姜樊揭了短,莫辰也没有不自在,笑着说:“你倒是不挑嘴,可要是再这么吃下去,回头身法还怎么练?要不了两年小师弟都要追上你了。”
  说起这个来姜樊也很苦恼:“我吃的也不算多啊,玲珑师姐也不比我少吃。”
  这一点云晓冬可以做证,师姐饭量真是挺大的。就拿昨天来说吧,中午他们是吃过饭的,可是下山之后师姐又吃了不少零嘴,那么大碗的丸子汤泡的烙饼,卤肉,那个臭烘烘的豆腐,还有炒瓜子什么的,晚上回来的时候云晓冬已经话都说不出来了,可师姐晚饭也没耽误吃。
  就这么个吃法,她人却长得很纤瘦,和姜师兄站一起,姜师兄简直能劈成两个她还有余。
  这间平时显得空旷安静的屋子,在这一天的晨光之中,显得格外温馨热闹,云晓冬拥着被子靠在床头,看看大师兄,又看看三师兄,还显得苍白的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大师兄也端着碗粥,坐在床边对他笑。阳光透过窗缝照进屋里来,他的眼珠被阳光一映,就象一颗剔透的琥珀,光泽宛转,又显得那样清澈。
  晓冬在床上躺了三天,再也躺不住了。玲珑师姐一天来看他五六回,她心里为晓冬的病不安,晓冬也为了她现在的不安而不安。要是他一直不好,师姐多半要一直这样自责下去。就为了这个,他也得赶紧好起来,别总让人拿他当个病秧子来看待。
  其实晓冬心里隐隐约约明白,他的病有一半是心病。
  打他记事起,就只有叔叔这么一个亲人,叔侄俩相依为命。可是现在叔叔也没了,在这世上,他一个亲人也没有,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他何尝不知道叔叔是因为旧病复发而死呢?他也知道师傅在叔叔临死前应下来收留他,这是对他的恩德。可是在他心里,似乎有那么一个念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