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阳光明远——千古“心”圣王阳明
作者:
阳光明远
日期:2017-07-28 21:46:29
《阳光明远——心圣王阳明》前言(上)
那一夜我失眠了,彻夜不眠,我不眠的原因不是因为心里事情太多压力太大,而是因为冥冥之中感觉到了自己真正触碰到了某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阳明心学,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指引,在那一夜我原谅了上天曾经对我的种种刁难,我原谅了我曾经对上苍的所有不解、所有愤懑甚至是恨意,而这些的所有曾经负面的强大力量在那一夜全部转化为了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力量,而完成这种力量转换的秘密就是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真有如此神奇?我必须慎重的回答你,是的。而我领会阳明心学的真谛的真的是偶然邂逅、冥冥天意。这种机缘让我想到了一个叫蒋志清的青年领会到阳明心学真谛时的情景。
1914年,这位蒋志清青年,车中闷坐无聊,“深思看阳明格言”,突有所悟,全身一震,遂将“志清”之名改为“中正”。“中正”出自王阳明心学之“大中至正”。蒋中正之字号,正是“介石”。
“突有所悟、全身一震”这八个字形容的真的是太贴切了,像极了我当时领悟到阳明心学真谛时候的情境,而我对我当时自己的形容是“慧星袭心,如雷似电,身心一震,顿有所悟”。
随着《蒋介石日记》的重见天日,历史学家发现蒋介石对王阳明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台湾的阳明山、阳明大学都是由蒋公命名。
1914年至1915年,蒋介石研读王阳明、曾国藩、胡林翼的著作,自称“研究至再,颇有心得。甚至梦寐之间亦不忘此三集。”
“不断阅读研究,到了后来,对于这个哲学,真是一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心领神驰的仰慕……”
最经典且最广为流传的一句出自蒋公口中的话莫过于“中日两国的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
据蒋介石自述:“我早年留学日本的时候,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渡轮上,凡是旅行的时候,总看到许多日本人都在阅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许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似乎是在聚精会神、思索精义。”
“中国的陈腐理学,积重难返,王阳明的哲学仍旧不能风行到底,反被日本人看见,窃心学之绪余,马上实行起来,成为一个侵略的民族。可以说,日本之有今天,完全是从王阳明哲学片段中所得。”
“日本的陆海军官,对于阳明哲学,更是手不释卷、拳拳服膺。”
“我们要革命、要救国,就必须奉行阳明学说。”
蒋介石认为日本之崛起与阳明心学息息相关,日本能够奋起直追迅速蹿升与欧美列强分庭抗礼,一切都得归功于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的重要推手,就是阳明心学。
不仅蒋介石如此认为,章太炎曾说:“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
梁启超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
倒幕领袖西乡隆盛、久坂玄瑞、前原一诚,明治开国元勋伊藤博文、高杉晋作,日俄战争总指挥、独裁领袖山县有朋尽出王门。
1905年,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大败俄国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日本天皇为其举办庆功宴,在众人一片夸赞之声中,东乡平八郎高举起一块腰牌,上面写着七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阳明心学对日本影响甚深,阳明心学后来更是成为战后日本崛起之重器。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三菱集团创始人岩崎弥太郎,日本国立银行创始人、实业巨擘涩泽荣一,早稻田大学创始人、日本首相大隈重信,……数之不尽的日本政治家、企业家,都将王阳明及阳明心学奉若神明。2015年,日本超过150年的企业有21666家,而中国不足100家。日本为何这么牛?答案就是:无所不在的匠人精神。而匠人精神之核心,就是阳明心学。被中国人遗忘的王阳明,被日本拾起,成为其崛起之引擎。
王阳明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以及快速步入工业化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阳明心学对日本的影响遍及各行各业,是全方位的、深入人心的。
深入了解后,蒋介石慨然长叹,于是便有了“中日两国的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不仅如此,他还在各种场合的演讲中为王阳明振臂高呼:“王阳明的眼光,超过他同时代的一切读书人”、“王阳明哲学是非常之有价值的。”
同时,蒋介石还叮嘱自己的儿子蒋经国要多看王阳明的书。在他的影响下,蒋经国对王阳明尊崇有加,说:“阳明先生不但有高深的学问,而且能将学问实用实行”,并教育自己的部下:“我们要做总裁的信徒,为阳明的学生。”
在蒋经国59岁时,蒋介石还不忘写文章提醒他:“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王阳明!
阳明心学深深的改变了我,让我度过生命中一个个难关,并将使我的人生达到一个原来不敢奢望的高度,一切都在发生,不信,请拭目以待。
蒋介石是中国近代史上临近最顶端的人物之一,所以大家会对关于他的“传说”见怪不怪,但是试问像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凭什么可以发此“豪言壮语”呢?
且听我慢慢道来。
既然说起了蒋介石,就不得不提与之同时代的华夏另一位伟人。
1917年,24岁的***,读罢王阳明的心学后,慨然而生经略四方之志,下笔一挥而就《心之力》,湖南一师杨昌济老师惊叹其文之气概,在满分100之上另加了5分。
《心之力》就源自阳明心学,此并非妄言。
据历史学家王元化研究,***很早便通读《王阳明全集》,并逐字逐句批注。作为***的授业恩师,杨昌济更是王阳明的忠实信徒。在他的指引下,***对阳明心学深入研究,并以一句“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来表达对王阳明的敬仰。
***从湖南一师毕业以后,时任北大伦理学教授的杨昌济将***召到北京,视如己出,并将他引荐给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解决了他的就业问题。两年后,杨昌济病逝,他的杨开慧又解决了***的婚姻问题,杨昌济对***的影响是既深且巨的。作为一名有理想、有思想的叛逆青年,***与父亲毛顺生长期不合,留洋归来的杨昌济便在***早期扮演了亦师亦父的角色。
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被这位人品学识都堪称典范的“怀中先生”深深折服,在给萧子升的信中,他叹道:“弟观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在给亦师亦友的黎锦熙的信中称杨昌济“弘通广大,最为佩服。”在谈到新民学会成立的原因时,***曾经总结道:“诸人大都系杨怀中先生的学生,与闻杨怀中先生的绪论,作为一种奋斗和向上的人生观,新民学会乃从此产生了。”
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这一重要的人生阶段(从20到25岁的一师求学生涯),杨昌济言传身教的是什么呢?
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在给黎锦熙的信中他多次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
“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
“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这与王阳明“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而皆不出于此心之一理”“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矣”的表述基本一致。
杨昌济将阳明心学总结为:“一则求理于事物,一则求理于吾心”。***则把阳明心学归纳为:一在贵我,一在通今。贵我者,“横尽虚空,山河大地,一无可恃,而可恃者唯我”;通今者,“竖尽久劫,前古后今,一无可据,而可据惟目前”。
***在一师求学期间,积累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批注。
《讲堂录》是***刚入一师时的听课笔记。彼时其思想体系尚未成熟,却发现他历史上著名的“阳明格竹”一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讲堂录》中写下“阳明格物,思笋生之理”以立此存照。
《伦理学原理》是当年杨昌济讲授伦理学时采用的教材,这本书成了***驰骋思辨的乐园,而那些批注也拥有了研究***早年哲学思想独一无二的地位。且看批注中都有什么内容:
“个人有无上之价值”;
“以我立说,乃有起点,有本位”;
“道德非必待人而有,待人而有者客观之道德律,独立所有者主观之道德律也。”
“即使世界止有我一人,亦不能因无损于人而不尽吾之性、完吾之心,仍必尽之完之。”
“世界固有人有物,然皆因我而有,我眼一闭,固不见物也。”
这与王阳明哲学体系三大思想之一的“心即理”是多么的吻合!“明体方能达用,内圣而后外王”,“心即理”在明确“心外无理”的同时,更强调了“此心在物则为理”,意在表明:心中之理只有与客观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
这就将个人与社会,知与行联系到一起,避免了成为口耳之学,这对应的是王阳明另外两大思想“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
再看看批注中的其他内容:
“凡吾所知者,吾皆有所行之义务”;
“最圆满之道德,亦由天纵者以其本能实现之,吾极主此说”;
“直觉论(道德是通过心理体验直接意识到的),殊未必然”;
这对应的正是王阳明另外两大思想“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
走上革命道路的***,有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学过马概毛邓的大家肯定熟悉,那就是《实践论》,美国史家学会会长的魏斐德在他研究***思想的巨著《历史与意志》一书中写道:“任何受过中文教育的读者在看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就会立刻联想起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中的“知”是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良知就是“是非之心”,王阳明曾言 “只一个好恶便尽了是非,只一个是非便尽了万事万物”。
王阳明认为,心(良知)之发动而为“意”(意识),意之所在便是物(事)。由此可见,知(良知)行(做出的事)不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意识出了问题。
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就将王阳明的“良知”称作“良心”。
***驳斥了“道德律出于神之命令”,认为“吾人一生之活动服从自我之活动而已”,应当“举其(良心)所得于己者而服从之”,这与王阳明的主张“若信得良知,只在良知上用工,虽千经万典,无不吻合,异端曲学,一戡尽破”一脉相承。
***将“意”命名为“冲动”。认为“良心与冲动理应一致”,良心有“谏止冲动”的责任,从而达到“调和而非冲突”的目的,仔细读来这就是对王阳明“良知指导、纠正意识,意识落实为行为,最终知行合一”最贴切的表述。
到了《实践论》,***将早年的心得整理后得出了更通俗、更圆满的表述: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阳明心学的最终命题——致良知:通过在“行”中应接万物,将刺激反馈到“知”,再用“诚意”的功夫来归纳总结,觉悟到内心的良知。良知体认后,又反过来指导监督“知”,最终落实到“行”,也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向上的过程。
由此观之,阳明心学这个基础给了***一泓取之不尽的清泉,它对***的修身立志、求知做事、思维方法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取舍和最终形成自己思想(***思想)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纵观***一生,其巨大的精神魅力就在于他熔铸了两种格格不入、截然对立的性格气质,诗人浪漫主义的激情与政治家现实主义的眼光在他身上奇特交融,奏出了一曲曲扣人心弦、波澜壮阔的交响乐。
***之所以长于决断、应变无穷,又能在革命事业的低谷期安时处顺,“胜似闲庭信步”,同阳明心学的支撑密不可分。
一方面,“心即理”使***以狂者的姿态横空出世,“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其潇洒倜傥、才华横溢的诗人气质,令古今中外无数的政治家黯然失色。
而另一方面,“知行合一”让***表现出独特的务实冷静的态度,极少表露出情绪起伏。他始终将政治运作牢牢地扎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土壤之中,拒绝一切主观臆断和非理性的因素。
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已存在于世一百余年,可以说是满盘皆输——东欧失败了、苏联失败了、朝鲜失败了、越南失败了。惟独在中国它成功了,为什么?因为它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了。是谁结合的?是以深厚精湛的心学为思想基础的***。舍此而谈中国革命,任谁也休想改写历史,创造出人类新的文明。因为,理论成千上万,主张人人皆有,而只有阳明心学切切实实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只知当如是,而无术使之必如是”的困局。
历史是如此的相似,历史又是如此的神奇,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史上对中国影响最大且一生命运交织的两位时代巨人都受王阳明心学影响如此之深,仅凭此二人已经足以说明王阳明心学之神奇,但是此处我还想让自己的论据更加丰富一些。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诸葛亮、王阳明和***。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
有人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者,只有两人:一是明朝王守仁,一是清朝曾国藩。
在上面提到的人物当中,诸葛亮整整比王阳明早出生了1291年,所以阳明心学对诸葛亮的影响为零这个是肯定的,阳明心学对***的影响刚才已经做了充分的说明,那么现在就只剩下了一个曾国藩了。
历史就是如此的神奇!
1872年3月,在晚清政坛叱咤了三十年的风云人物曾国藩去世。一位知他最深的故交送上这样一幅挽联:
尽瘁武乡侯,千秋臣节;
望隆新建伯,一代儒宗。
“武乡侯”是诸葛亮,而“新建伯”就是曾国藩的精神导师,人称“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的王阳明。
曾国藩生前事事效仿王阳明、追慕王阳明,身后得此盖棺定论,与偶像并称,可以含笑九泉矣。
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上还是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王阳明一筹。在提到王阳明时,曾国藩只能发出诸如“明代论学,每尚空谈,惟阳明能发为事功”、“阳明之文有光明俊伟之象”“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之类高山仰止的赞叹,根本没想过能与其相提并论。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两相比较一下:
政治上,王阳明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两广、湖广、江西四省总督,历任南赣巡抚、江西巡抚,生前封新建伯,身后谥文成公;曾国藩官至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生前封毅勇侯,身后谥文正公。二者不分轩轾,打个平手。
军事上,王阳明在不费朝廷一兵一饷的前提下,选练民兵,平定了为祸南方四省的大规模叛乱;又在朝廷高层的掣肘下,率领没有实战经验的民兵,仅用35天就击溃了宁王朱宸濠的数万精兵,一举粉碎了其蓄谋几十年的篡位大计;而南赣剿匪、征广西思田更是体现了王阳明抚剿并用、文武兼修的军事思想,将兵家权谋上升到了“此心不动即为术”的化境。
曾国藩最为人称颂的事功是平定太平天国起义,这场战争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屡败屡战”,坚持到最后终于胜了。当然,这也和曾国藩的治军有术密不可分。但纵观团练的建立和湘军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曾国藩并没有走出王阳明“十家牌法”、“保甲法”以及控制军队,使其上下相维、治众如寡的种种措施,只是亦步亦趋地借鉴与模仿。并且,曾国藩替清朝政府屠杀汉人,生前就有争议。而王阳明虽然也诱杀过池仲容,但总体来看,被他击败的对手无不对其心服口服。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曾国藩破的是山中贼,而王阳明破的是心中贼,境界有别,高下立判。
在思想上,曾国藩借宋明理学之道,酿自家之术,亦有成就,但比起王阳明的道术一体、收放自如尚有距离。
论述至此,那究竟王阳明何许人也?
***********
注:1.部分文字来源于百度百科和网络;
2.部分来自:新浪博客,吕峥:《***的精神导师其实是王阳明》
日期:2017-07-28 21:47:15
前言(中)
现在来看一看官方说法: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现抽取王阳明之后的历史人物对阳明先生的评价:
朱载垕: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张岱: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沈德符:惟王文成以理学建安壤,遂开国封,固书生之希固书生之希构矣...乃知王文成真天植异禀,其用兵几同韩、白(韩信、白起),而见罗亦以良知余唾,妄希茅土,且兼十哲三良而有之,亦不知量矣。
黄宗羲: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黄景昉:王新建(守仁)能用度外人,收罗甚富,如致仕县丞、捕盗老人、报效生员、儒士、义官、义民、杀手、打手等,皆在笼络奔走中,即土目亦为心死。大都眼高襟豁,从学问澄彻来。
魏禧: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纪昀: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张廷玉: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
林则徐:以王阳明之才,国家所祈祷以求也。(并将其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之”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
左宗棠:阳明先生,其事功,其志业,卓然一代伟人,断非寻常儒者所能几及。
邓之成:阳明以事功显,故其学最为扎实有用。
严复: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康有为:斥数百年旧儒学都是无用之学,乃教之以陆王心学(此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期间语所说,康从阳明心学吸取的是“六经皆我注脚,群山皆其仆从”的气概,其讲学内容汇编成《南海康先生口说》一文,语涉王阳明达十七次。)
梁启超:(1)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2)阳明先生,百世之师。(3)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
章太炎:文成以内过非人所证,故付之于良知,以发于事业者或为时位阻,故言‘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于是有知行合一之说。
宋教仁:阳明先生之说,正吾人当服膺之不暇矣!
汪精卫:膺服王阳明之言。
孙中山: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的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学说,皆具独立尚武的精神,救四千五百万人于水火,成就大功。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