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三国中的五子与五虎

作者: 风啸三国

  日期:2017-07-13 21:35:31
  在《三国志》中,五子(张辽、乐进、于禁、张合、徐晃)合传八千余字,五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合传不足八千字,既然这样的话,那还是从袁绍开始说起吧,因为袁绍一人之传就有一万三千余字。
  我们知道袁绍在击败公孙瓒后基本统一河北四州,即幽州,并州,冀州,青州。而后袁绍出了一个在沮授看来是灭顶之灾的馊主意——“孤欲令诸儿各据一州也”。就是让各个儿子各领一州,比如袁熙领幽州,袁谭领青州,高干(袁绍的外甥)领并州,袁绍自己带着小儿子袁尚坐守冀州。
  沮授后来跟他的对话中,说了一个小寓言故事,说一个兔子跑出来,一群人追着它跑,这其中有一个人打到兔子了后,其他人就都散了,因为分赃没戏了。这个寓言是想告诉袁绍赶紧决策出来一个继承人,免得祸起萧墙。
  袁绍的回复呢?他说他是想看看哪个儿子的本领更强一些,其潜台词就是哪个更强他就选谁接班。那除此之外,袁绍这样的安排还有什么别的玄机么?
  袁绍在官渡之前,没有想到自己会败,更没有想到自己会死,实际上袁绍发动官渡之战的时候也不过是47岁而已,曹操是45岁,而曹操是晚到217年,即他62岁的时候才确认自己的接班人是曹丕。让正当壮年、雄心不已的袁绍现在就明确接班人,是不是有点催他早死的意思?

  那袁绍这么安排的真正考量是什么呢?
  是权力!
  袁绍当时已经做成最大的诸侯了,天下十三州,袁绍一人独占四州,这么大片地方,他需要找人来帮他管理,也就是每个地方需要一方之统帅,作为一个家族企业起家的袁绍,他最优先考虑的人选自然是自己的亲人,比如说儿子。
  这别说在古代了,就放在今天也是屡见不鲜,一个家族企业成长起来以后,往往执掌各个机要部门的都是自己的家族成员,直到最后做强到一个庞大帝国,必须找职业经理人来打理了,才会交权,饶是如此,这些家族成员依旧是董事享受分红。别说在中国,即使在外国,传媒大亨默多克就深谙此道,他的几个子女基本都在他的公司里担任要职。
  这是一切家族企业的信任危机。我们从袁绍后来的失败来看,这恐怕是一步臭棋,因为这直接导致了袁谭、袁尚互相攻伐,曹操坐收渔翁之利的后果。但用结果揣度初衷,无异于屁股决定脑袋,是不合适的。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来看,袁绍无疑做出了比较正确的决定。
  其实不止是袁绍,每一个大佬当他把饼越做越大,事业越铺越广的时候,对于权力的管理、统治,都会出现极强的危机感。

  比如说他更是如此。
  谁?
  日期:2017-07-14 17:02:37
  孙权。
  孙权的道路走得比袁绍还要困难,因为他的天下不是自己打出来的,是他哥哥孙策送给他的,如果不是天灾人祸,估计这大馅饼也砸不到他的头上。
  先来看看孙策的权力架构,当时孙策的儿子太小,他的几个弟弟也比较小,只有孙权当了个县长,孙翊举了个孝廉,都没有正式进入他的权力核心圈。当孙策的版图铺开之后,成为了一个横跨长江的势力,可分为两个区域,一块是长江以东的秣陵(即后来的建业)、吴、会稽,一块是长江以西的豫章等地。他自己主要管辖江东的业务,豫章那边的权力呢?交给了他的连襟,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周瑜。

  所以在孙策的权力结构中,依然是重用自己的亲戚,实行家族式管理。
  但到了孙权身上,一切都有点不太一样了。
  如前文所说,孙权的权力来自于孙策的突然离世,正因为如此,他权力的基础极其不稳。他一辈子都在为将权力收回自己的手中而作斗争。
  看官们要说了,那孙权咋不继续用他的亲戚呢?

  还是同样的原因,孙权的权力基础太薄了。
  孙策临死的时候,连最亲近的大臣张昭都认为,孙策会将兵权传给跟他性格相似的三弟孙翊,而不是孙权。但孙策的遗命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馅饼砸到的是孙权。
  既然张昭都如此认为,朝野之中如此想的人应不在少数,一个被大家看做合法、至少是合适的接班人的弟弟孙翊,如果你是正式接班人孙权的话,你还敢用他吗?
  实际上,不止是孙翊会对孙权造成威胁,孙权的堂哥孙辅也不买孙权的帐,在孙权外出的时候,偷偷地联系曹操想搞叛变,最后被孙权即时发现,把孙辅幽禁起来直到郁郁而终。
  但孙权并非没有尝试过用宗室铺开自己的权力网。
  哪个宗室呢?
  日期:2017-07-14 22:21:59
  比如说孙瑜,他一开始被孙权派去跟周瑜一起讨麻、保二屯,当时还是在周瑜督下。
  在赤壁之后,周瑜拿出了他的二分天下之计,此时的周瑜意识到了孙权对于权力的渴望与担忧。因此,在阐述自己二分天下战略的时候,多次提到要孙瑜和自己一起进兵巴蜀,并且,一旦得手,让孙瑜经营巴蜀业务,自己回到南郡,在襄阳抗敌。这个共同入蜀,再拱手送人的戏码,就是周瑜对孙权表忠心,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孙权想要的权力分布。
  后面的历史我们知道了,周瑜骤然去世,二分天下戛然而止。

  但孙权并没有死心,他依然让孙瑜继续这个计划,但由于刘备表现出一副毫不合作的态度,孙权只好作罢,而孙瑜也在不久后的215年去世。
  孙权的第二次尝试是用孙瑜的弟弟孙皎。那是在偷袭荆州的时候,孙权想让孙皎和吕蒙一起做左右都督,建功立业,最后被吕蒙给顶了回去——他行他上啊,我回去睡大觉算了。
  孙权不得已,只得作罢。
  由此来看,用亲戚、宗室铺开权力之路对孙权来说是难上加难。但有勾践奇英的孙权自有他的办法。
  什么办法呢?——
  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
  简单来说,培养自己的嫡系力量,让他们成长起来为自己所用。孙权也确实做到了,这两个原本不太被别人看得起的人,比如张昭就瞧不起鲁肃,不仅被孙权提拔起来了,还做了两任上游统帅,奠定了江东的地缘格局,功不可没。
  孙权想利用宗室的力量铺开自己的权力网没有得逞,但另一位却做到了,谁呢?
  日期:2017-07-17 18:47:09
  曹操。
  从前面袁绍、孙策、孙权的例子可以看出来,在家族企业成长的时候,任何大老板对于权力的分布是很严谨的,利用自己家族人员担任要职是首选,退而求其次才是任用自己培养的亲信。

  曹操作为另一个靠家族企业发家致富的大老板,自然也不能免俗。
  有的看官说,五子是统帅,五虎不过是斗将,措辞之中不屑之情溢于言表。
  好不容易勾回来了,贫道还是先抛出观点吧,在曹操的权力结构中,五子没有当过真正的帅,如果有,只有张合一人在极短的时间里担任了帅。五子良将,五子良将,他们确实都是良将,但都没有到达帅的级别,说得难听点,是高级打工仔。
  有人要说了,五虎难道不是高级打工仔吗?是,但不全是,至少有一人后来不是,即关羽,从将帅一说来看,前面的斗将一说是站不住脚的。
  可能很多魏粉、五子粉听着不爽,但——不管你爱与不爱,都是历史的尘埃。
  说他们是高级打工仔,这并不是抹杀五子的能力,这是曹操、刘备集团两个不同的权力结构决定了的。
  曹操家族成员众多,曹氏、夏侯氏都是宗亲,又都很能干,自然是曹操铺设权力网的首选。而刘备的诸多记载中都是独苗,没有什么亲戚可以借助,只能依靠关、张作为左膀右臂。
  曹操拿下汉中之后,在南方形成了三个军区,即西边的汉中军区,南边的襄阳军区,东边的寿春军区,其实更准确来说,是居巢军区。
  西部的司令员是夏侯渊,南部的司令员是曹仁,东部的司令员是夏侯惇。
  这个人事在曹魏第二代领导人曹丕上台之后做了调整,因为老的老(曹仁),死的死(双夏侯,张合短暂的元帅生涯就是在夏侯渊死到曹操入汉中这个阶段),但权力网的结构是不变的。
  曹丕前期的结构是——
  西部司令员曹真,南部司令员夏侯尚,东部司令员曹休。
  前面铺了那么一通的袁绍、孙权,并非是闲言碎语毫不相干地胡扯,而是要作为药引子引出曹家的故事,因为每一个政体虽然各有不同,但又不可避免的相似。不弄清楚这个权力结构,谈什么都是白谈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为帅为将者亦是如此。
  日期:2017-07-17 21:45:21
  五子之间有先后顺序么?
  五虎中可能更明显一些,因为刘备称王之后,封了前后左右四大将军,而赵云不在其列,所以排最后,其余四人按官职和亲疏度就是那么一个排列。但前后左右四将军的顺序存在争议,每个阶段都似有不同,这里不详细讨论,只说赵云垫底是没有争议的。
  那五子呢?有什么顺序吗?
  类比于五虎来看,在陈寿的安排中,是张合、徐晃两位垫底。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于禁同学有过不忠于国家,不忠于曹魏事业,叛敌投降这样重大的罪过,饶是如此,依旧能在五子合传中排进前三,力压张合、徐晃,看来是有顺序的。
  按于禁传的说法,曹操在建安十一年给献帝上了一个表,不是Excel,而主要是为了表彰于禁、乐进、张辽三位将军的功劳。在此看来,还是此三位在前,张、徐二位不见其名。

  看官们要说了,这是因为张合、徐晃的成名作都在建安十一年以后啊,比如说张合破马谡、徐晃破关羽。没错,但张辽的成名作逍遥津也是在建安二十年才发生的。
  再看看加入的时间,张合最晚,迟至建安五年的官渡大战,但徐晃加入得比较早了,刚刚有建安这个年号不久,徐晃就跟着曹操了,张辽算是第二晚了,至吕布败亡之后才跟随曹操,所以这个排名和跟随曹操年限与成名作时间并无太大关系。主要还是看建安十一年之前的贡献,估计陈寿也是根据曹操这个表,把张、徐二位排在了后面,即使后来两人都熬成了三朝老臣,名位显赫,还是不中用,只能垫底了。

  当然,上面说的不过是些花边八卦而已,还是来说说张辽和他的成名作合肥之战吧。
  日期:2017-07-19 07:46:16
  谈到张辽,各位看官大概都会有一个疑问,张辽这么猛的人,怎么在吕布手下就籍籍无名呢?
  我们先来看看张辽是否是籍籍无名。

  在《三国志通俗演义》构思中,吕布手下有八健将之说,根据百度百科,他们分别是——
  张辽、臧霸、郝萌、曹性、成廉,魏续、宋宪、侯成
  翻遍了吕布张邈的合传,我们找到了其中的七位,就是独独没有张辽,不止是这七位,我们还发现另一位高顺,更是被大书特书。
  不对不对,怎么可能没有张辽,肯定是楼主打开的方式不对。

  说不定在曹操传里面呢,但是曹操传中第一次提及张辽的时候,他已经是和关羽一起先登破颜良了。
  除了张辽传中记载的他跟随吕布当骑都尉,领鲁相外,关于张辽在吕布军的记录,只有刘备传的一小旮旯里有记载。
  这点记录说的是张辽和高顺一起去攻打小沛的刘备,最后刘备被打败了,夏侯惇被曹操派去帮忙刘备,还是被打败了。夏侯惇救刘备,高顺大败他俩,这事儿在曹操、夏侯惇、吕布本传中都有记载,都写的是败给了高顺,压根没提张辽的名字。
  刘备传中的这段也不是本传中的记载,是裴松之注里面添加上去的,要不是裴,这点旮旯的记载都没有了。
  那么问题来了,张辽为什么在吕布手下不受到重用呢?
  (备注:我知道曹操传应该就武帝纪,刘备传叫先主传,但不如说明人物直截了当,以后不再赘述)
  日期:2017-07-19 18:29:01

  这就要从张辽同学的履历中下功夫了——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少为郡吏。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馀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布为李傕所败,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
  这段履历我们先看几个问题。
  一是,张辽早年间就武力过人,被丁原一眼相中,跟着丁原混饭吃,最后一直混到了京城里,说夸张点,丁原对张辽有知遇之恩,否则张辽可能一辈子在郡吏的位子上碌碌无为。
  二是,丁原出事的时候,张辽并不在丁原身边。张辽对于丁原事件既不是参与者,他对于此事的政治倾向也不明显。
  三是,张辽去河北募兵得了千余人,更重要的是,这群兵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张辽的私兵,即是他的部曲了。所以,张辽每每是“以兵属某某”,一直到最后投降曹操都是“辽将其众降”,他手上的这个兵、众即是他的私兵。
  我们对比着来看,三国志裴注中记载着这么一段——

  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
  简单来说,就是吕布褫夺了高顺的兵权给了魏续,只是在战斗的时候给高顺带领罢了。这说明了高顺的兵即是吕布的兵,所以吕布对其有直接操纵权。
  而张辽手上的这支私兵很可能只听命于张辽一人。
  一个丁原对其有知遇之恩的张辽,一个对杀丁原事件既不参与也不表态的张辽,一个有自己私兵的张辽,如果你是张辽的顶头上司,是忘恩负义杀了丁原的吕布,你会重用张辽吗?
  从杀董卓至白门楼,张辽一直被吕布隐藏了起来,不能用,也不敢用,一直到了曹操手里,才开始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日期:2017-07-20 16:43:02
  张辽有很多的经典故事,比如在天柱山讲出了类似于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至理名言,但最让张辽出名的一共是三场战役。
  一是官渡之战,张辽和关羽一起作为先登,对阵颜良。不过人头被关羽捡了,真正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当然实际没有百万,是万军之中,但这足以让关羽一战成名,为曹操军打了个开门红,张辽只能默默地跑龙套了。
  二是和乌桓作战,一鼓作气,斩杀乌桓单于蹋顿,为曹操彻底平定北方奠定基础。不过可惜的是,这一战除了叫破乌桓,又叫定辽东。咦,定辽东,这三个字好熟悉哦,没错,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叫做“郭嘉遗计定辽东”。真可惜,这一次人头倒是被张辽捡了,但是专利权却给了郭嘉,张辽同学只能继续跑龙套。
  三是合肥之战。这一战就真真正正地成了张辽的成名之战了。民间素有张辽八百破孙权十万的说法,而孙十万这个名字也永远地被钉上了耻辱架上了。
  现在就让我们重点来看一下合肥之战。看一看张辽是如何八百破十万的。
  日期:2017-07-20 20:41:25
  首先要说的是,合肥之战分作三个阶段——奇袭,围城,掩杀。
  八百破十万准确来说,是在第一阶段,奇袭。
  十万的来由是来自“俄而权率十万形Ш戏省保锩嫣岬搅耸蛉恕6税偃说募窃厥抢醋浴谑橇梢鼓几掖又浚冒税偃耍蹬w辖浚魅沾笳健F降杀患壮株鹊窍菡蟆
  这八百个人一出击就杀得孙权措手不及,一下子就斩杀了数十人和两个将领,孙权还没睡醒,懵懵懂懂地被逼上了山坡,等他醒来揉一揉惺忪的睡眼,发现张辽没多少人嘛,然后派兵把张辽这几百人团团围住,张辽最后成功突围出来,众人莫敢挡也。东吴一时间士气全无,直到修葺好了守备,才稍稍安心。
  第二个阶段是围城,孙权围了十余日都没有打下来,就决定撤退了。
  第三个阶段是掩杀。张辽看孙权在撤退,于是率诸军掩杀,几乎要抓到孙权了,此战中陈武战死,甘宁、凌统死战,徐盛、潘璋负伤,贺齐救驾,总之东吴一干人等忙得不亦乐乎。
  现在问题来了,三个阶段我们逐一分析,先从第二阶段看,这个比较简单,就是说孙权围城,打不下来,就撤军了。真的只是打不下来这么简单吗?《甘宁传》中记载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会疫疾”,也就是说孙权军赶巧不巧地就遇上了瘟疫疾病,不得已只能退军。
  再来说说掩杀吧,此时的张辽已不止是八百人出战,而是“率诸军”,在孙权军得了疫疾撤退的情况下出击,很可能是全军出击,也就是说很可能是曹操留下来的那七千人一起掩杀的。而孙权方呢,实际已经是大部在前先行退去,而且退得已经很远了,按照《凌统传》的记载是“时权彻军,前部已发”,“权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追都追不回来。按照《甘宁传》的说法,是“军旅皆已引出”,就是前文说到的大部军队已经撤离了,剩下来多少呢?——

  “唯车下虎士千馀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而凌统所率领的兵马也记载只有“亲近三百人”,所以从兵力上来看,张辽在掩杀的时候是绝对占优的,即使加上逍遥津南前来接应的贺齐那三千人,张辽所部也基本是以二打一。这个掩杀大胜,基本是情理之中。只是要感叹的是,想想诸葛亮几次撤退的时候都能让掩杀而来部队铩羽而归,还斩杀王双、张合两员大将,孙权的撤退技能实在令人堪忧。当然这是后话。

  现在我们至少弄清楚了两件事,围攻合肥不下,主要诱因可能是孙权军中闹病了,只能匆匆撤军。遭遇张辽掩杀,实际是一场张辽以多虐少的战斗,当然,不可否认张辽具有极其准确的战场嗅觉和眼光,选择了准确的出击时间,把握了机会。
  看官们要说了,那第一阶段的奇袭才是八百大败十万的重点啊!难道这也是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原因么?你这也太低估我们辽神了吧?

  那么,八百对十万究竟又是怎么一场战斗呢?
  日期:2017-07-21 14:50:33
  我们先把张辽放一放,看一看曹魏的其他战斗记录,那都是厉害的惊人。首先是曹操的发迹之战——
  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馀万新晕嚎ぁ⒍ぃ蹼挪荒苡嬉攵ぃ靼兹朴阱а簦浦
  看到没有,曹操一出手就破了十余万众,而此时曹操没多少人,因为兵源不足去扬州募兵,回来途中还遭反水,收拢过来的不过千余人。这一战让曹操正式有了地方编制,领东郡太守。
  而我们知道,官渡之战时,记载的是——
  惺颍陨笈洹⒎昙屯尘拢锓帷④髭取⑿碡敝鳎樟肌⑽某笪剩蚓涫颍锿蚱ィバ怼
  袁绍的家底可不止十万了,是数十万,精兵是十万,最后官渡的结果呢,是“绍写罄#苡胩返テ锿硕珊印保闪绞蛉巳勘ㄏ鼋鲋挥性芎驮妨饺硕晒坪犹用

  再来看看另外两场合肥之战,先说满宠——
  明年,权自将号十万,至合肥新城。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贼于是引退。
  我们看得出来,孙权每次都是豪赌,出手必是十万,满宠比张辽更牛,张辽用了八百人,满宠觉得这个世界纪录必须要打破,仅仅是壮士数十人,就用火攻击退了孙权,还学张辽一样捡了个人头,牛不牛?
  再看看诸葛恪主导的合肥之战——
  于是违谐鼍蠓⒅菘ざ蛐,百姓骚动,始失人心。
  诸葛恪一看孙权常年十万出征,颗粒无收,一定是人少了,十万太少,翻倍一下,要不不足以展示大诸葛家族的风范。但最后被多少人打败了呢?——
  特与将军乐方等三军泻嫌腥耍舯膊〖罢剿勒吖耄ㄕ舛卫醋耘嶙ⅲ
  特就是指张特,他的新城守军只有三千人,还有一半或病或死。饶是这样,还是硬生生地挡住了诸葛恪的二十万虎狼之师。
  日期:2017-07-22 17:20:05
  我们可以看到,在《三国志》正文中多次都是十万、二十万众的记载,曹魏每次都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真正是牛气冲天。那么问题来了,曹操濮阳险些丧命之时兵力对比几何?曹操兵退汉中的时候又是多少兵马?这前两场可能还是兵马相当,那赤壁呢?曹操到底是多少大军被孙刘联军击退?语焉不详。以至于现在还有不少人在论证曹操不过是几千人跟周瑜打了场遭遇战,而后正好赶上瘟疫,然后烧船回老家。

  因此,《三国志》出于政治需要,是必须在许多时候对曹魏进行美化的,所以只要是曹魏赢,动不动敌人就是十万,而面对赤壁惨败,数字就不清楚了,可以这么来说,以上几次十万、二十万的记录里面,最接近真实情况的应该是袁绍那次,因为袁绍当时并四州之地,确实家底雄厚。

  看官们要说了,那你咋证明孙权的历次合肥之战十万之说不可信呢?
  我们来看另外一组旁证。
  三大战役,除了上面提到的官渡之战以外,另外两场是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后两场战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东吴的卫国战争。敌人都是来势汹汹,志在吞吴。面对这样两场卫国战争,我们看看东吴投入了多少兵力。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